古鏡記
王度
原文 隋汾陰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師禮事之。臨終,贈度以古鏡,曰:“持此,則百邪遠(yuǎn)人?!倍仁芏鴮氈?。鏡橫徑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繞鼻列四方,龜龍鳳虎,依方陳布。四方外又設(shè)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繞輪廓,文體似隸,點畫無缺,而非字書所有也。侯生云:“二十四氣之象形?!背腥照罩瑒t背上文畫,墨入影內(nèi),纖毫無失。舉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絕。嗟乎!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宜其見賞高賢,是稱靈物。侯生常云:“昔者吾聞黃帝鑄十五鏡。其第一,橫徑一尺五寸,法滿月之?dāng)?shù)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鏡也?!彪m歲祀攸遠(yuǎn),圖書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誣矣。昔楊氏納環(huán),累代延慶;張公喪劍,其身亦終。今余遭世擾攘,居常郁怏,王室如毀,生涯何地?寶鏡復(fù)去,哀哉!今具其異跡,列之于后。數(shù)千載之下倘有得者,知其所由耳。
(隋)青銅十二辰鏡
壁畫舞樂圖佚名
大業(yè)七年五月,度自御史罷歸河?xùn)|,適遇侯生卒,而得此鏡。至其年六月,度歸長安,至長樂坡,宿于主人程雄家。雄新受寄一婢,頗甚端麗,名曰鸚鵡。度既稅駕,將整冠履,引鏡自照。鸚鵡遙見,即便叩首流血,云:“不敢住?!倍纫蛘僦魅藛柶涔?。雄云:“兩月前,有一客攜此婢從東來。時婢病甚,客便寄留,云還日當(dāng)取。比不復(fù)來,不知其婢之由也。”度疑精魅,引鏡逼之。便云:“乞命,即變形。”度即掩鏡,曰:“汝先自敘,然后變形,當(dāng)舍汝命?!辨驹侔荩躁愒疲骸澳呈侨A山府君廟前長松下千歲老貍,大行變惑,罪合至死。遂為府君捕逐,逃于河渭之間,為下邽陳思恭義女,蒙養(yǎng)甚厚。嫁鸚鵡與同鄉(xiāng)人柴華。鸚鵡與華意不相愜,逃而東。出韓城縣,為行人李無傲所執(zhí)。無傲,粗暴丈夫也,遂將鸚鵡游行數(shù)歲。昨隨至此,忽爾見留。不意遭逢天鏡,隱形無路?!倍扔种^曰:“汝本老貍,變形為人,豈不害人也?”婢曰:“變形事人,非有害也。但逃匿幻惑,神道所惡,自當(dāng)至死耳。”度又謂曰:“欲舍汝,可乎?”鸚鵡曰:“辱公厚賜,豈敢忘德。然天鏡一照,不可逃形。但久為人形,羞復(fù)故體。愿緘于匣,許盡醉而終?!倍扔种^曰:“緘鏡于匣,汝不逃乎?”鸚鵡笑曰:“公適有美言,尚許相舍。緘鏡而走,豈不終恩?但天鏡一臨,竄跡無路。惟希數(shù)刻之命,以盡一生之歡耳?!倍鹊菚r為匣鏡,又為致酒,悉召雄家鄰里,與宴謔。婢頃大醉,奮衣起舞而歌曰:“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離形,于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何為眷戀,守此一方!”歌訖,再拜,化為老貍而死。一座驚嘆。
品讀一
王度不僅僅是寫史的“良才”,且是寫小說記逸事的高手,他在書香門第的王氏家族最終的文學(xué)排位還有賴于這篇志怪文字的功勞。雖為史家,卻以此等文字留名史上,也可以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志怪搜神的文字往往有自己的體例風(fēng)格,常常是以自己聽聞到別人如何如何或是別人說別人如何如何的面貌出現(xiàn)的,在記敘之先早就經(jīng)過了口頭語言的深加工。而王度的這一篇則不一樣,換成了第一視角的感受見聞。這可能是有意圖地為自己的小說加上一些可信的說服力,但這樣的話,倘若不是事實,便是他在撒謊吹牛了。并且,從后文的種種敘述看來,王度一定是在吹牛。但就傳奇的范疇看來,哪一篇又不是在吹牛呢?所以,且看他是怎樣天花亂墜地吹的罷。
(漢)青銅“呂氏”銘龍虎神人畫像鏡
古人制造器物,講究良多,但這其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對數(shù)字的講究,在一個小小的鏡鼻上演化出了四、八、十二、二十四的禮數(shù),極盡繁復(fù)之能事。順便提一下,鏡鼻是鏡子背面做成的便于持拿的把柄。對于這塊鏡子的來歷,侯生說是黃帝所造的十五枚鏡子中的第八枚,這大概是他信口胡謅的。第一,在黃帝時期,中國人用銅絕對還沒有達(dá)到這么精湛的技術(shù)水準(zhǔn)。第二,“法滿月之?dāng)?shù)”的立意不見得有多么高明,以至于聽起來不像是軒轅黃帝那樣圣明的人所有的主意。至于黃帝鑄鏡的傳說卻是有的,那是去拜會西王母用的,每個月用一枚,所以總計有十二枚。關(guān)于老祖宗黃帝,歷史上似乎并沒有什么可信的證據(jù)來證明這個人的存在,所以黃帝的名號更多地被人們借來做著書立說的依托。
“楊氏納環(huán)”和“張公失劍”,分別典取漢代楊寶放雀得環(huán),和晉代張華失卻雙龍劍最終被司馬倫所殺的事情,大抵用來在寶器的得失和所有者的運數(shù)之間建立一種暗示性的關(guān)系。
如果把鸚鵡的故事獨立成篇,也不失為一部很好的小說,至少比之其他寫狐貍精的小說不會遜色太多。如果要在中國的神話傳說里評選一個最為常見的妖精角色的話,那一定非狐貍精莫屬了,但各篇演繹的狐貍精性情,卻有著很大的差異?;蛉纭斗馍瘛分Ъ?,妖媚惑主;或如蒲留仙筆下的小狐貍,楚楚可憐。王度所記載的這個叫做鸚鵡的狐女,是在人們的感情世界里喚起莫大同情的一位,甚至在封建男權(quán)社會里,對女性所處的不利地位也是一種影射。狐貍精變形事人沒有害處,但卻還要被治死,僅僅是由于壞了規(guī)矩的原因,而規(guī)矩種種比如道學(xué)禮數(shù)綱常,在我們今人看來,是一些多么糜爛狗屁的東西?。?/p>
鸚鵡最后的死叫人嘆惋,有點西方風(fēng)格的唯美特色,或者就像天鵝湖,或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最后一節(jié),有一種不勝悲哀而又決絕的聲音在反復(fù)詠嘆,“非要如此不可?”“歌迄,再拜”的細(xì)節(jié)也催人淚下。
原文 大業(yè)八年四月一日,太陽虧。度時在臺直,晝臥廳閣,覺日漸昏。諸吏告度以日蝕甚。整衣時,引鏡出,自覺鏡亦昏昧,無復(fù)光色。度以寶鏡之作,合于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嘆怪未已,俄而光彩出,日亦漸明。比及日復(fù),鏡亦精朗如故。自此之后,每日月薄蝕,鏡亦昏昧。
(秦)戟
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劍連于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爍,非常物也。俠持過度,曰:“此劍俠常試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數(shù)丈。俠持之有日月矣。明公好奇愛古,如饑如渴,愿與君今夕一試?!倍认采?。
其夜,果遇天地清霽。密閉一室,無復(fù)脫隙,與俠同宿。度亦出寶鏡,置于座側(cè)。俄而鏡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視如晝。劍橫其側(cè),無復(fù)光彩。俠大驚,曰:“請內(nèi)鏡于匣?!倍葟钠溲裕缓髣δ送鹿?,不過一二尺耳。俠撫劍嘆曰:“天下神物,亦有相伏之理也?!笔呛竺恐猎峦?,則出鏡于暗室,光嘗照數(shù)丈。若月影入室,則無光也。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
其年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欲為蘇綽立傳。度家有奴曰豹生,年七十矣。本蘇氏部曲,頗涉史傳,略解屬文。見度傳草,因悲不自勝。度問其故,謂度曰:“豹生常受蘇公厚遇,今見蘇公言驗,是以悲耳。郎君所有寶鏡,是蘇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遺蘇公者。蘇公愛之甚。蘇公臨亡之歲,戚戚不樂。嘗召苗生謂曰:‘自度死日不久,不知此鏡當(dāng)入誰手?今欲以蓍筮一卦,先生幸觀之也。’便顧豹生取蓍,蘇公自揲布卦。卦訖,蘇公曰:‘我死十余年,我家當(dāng)失此鏡,不知所在。然天地神物,動靜有征。今河汾之間,往往有寶氣,與卦兆相合,鏡其往彼乎?’季子曰:‘亦為人所得乎?’蘇公又詳其卦,云:‘先入侯家,復(fù)歸王氏。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豹生言訖涕泣。度問蘇氏,果云舊有此鏡。蘇公薨后,亦失所在,如豹生之言。故度為《蘇公傳》,亦具言其事于末篇,論蘇公“蓍筮絕倫,默而獨用”,謂此也。
銅鏡
大業(yè)九年正月朔旦,有一胡僧,行乞而至度家。弟出見之,覺其神采不俗,便邀入室,而為具食。坐語良久,胡僧謂曰:“檀越家似有絕世寶鏡也??傻靡娨??”曰:“法師何以得知之?”僧曰:“貧道受明錄秘術(shù),頗識寶氣。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連日,絳氣屬月,此寶鏡氣也。貧道見之兩年矣。今擇良日,故欲一觀?!背鲋蚺跣儡S,又謂曰:“此鏡有數(shù)種靈相,皆當(dāng)未見。但以金膏涂之,珠粉拭之,舉以照日,必影徹墻壁?!鄙謬@息曰:“更作法試,應(yīng)照見腑臟,所恨卒無藥耳。但以金煙薰之,玉水洗之,復(fù)以金膏珠粉如法拭之,藏之泥中,亦不晦矣?!彼炝艚馃熡袼确?。行之,無不獲驗。而胡僧遂不復(fù)見。
其年秋,度出兼芮城令。令廳前有一棗樹,圍可數(shù)丈,不知幾百年矣。前后令至,皆祠謁此樹,否則殃禍立及也。度以為妖由人興,淫祀宜絕。縣吏皆叩頭請度。度不得已,為之以祀。然陰念此樹當(dāng)有精魅所托,人不能除,養(yǎng)成其勢。乃密懸此鏡于樹之間。其夜二鼓許,聞其廳前磊落有聲,若雷霆者。遂起視之,則風(fēng)雨晦暝,纏繞此樹,電光晃耀,忽上忽下。至明,有一大蛇,紫鱗赤尾,綠頭白角,額上有“王”字,身被數(shù)創(chuàng),死于樹下。度便收鏡,命吏出蛇,焚于縣門外。仍掘樹,樹心有一穴,于地漸大,有巨蛇蟠泊之跡。既而墳之,妖怪遂絕。
其年冬,度以御史帶芮城令,持節(jié)河北道,開倉糧,賑給陜東。時天下大饑,百姓疾病,蒲陜之間癘疫尤甚。有河北人張龍駒,為度下小吏,其家良賤數(shù)十口,一時遇疾。度憫之,赍此鏡入其家,使龍駒持鏡夜照。諸病者見鏡,皆驚起,云:“見龍駒持一月來相照,光陰所及,如冰著體,冷徹腑臟?!奔磿r熱定,至晚并愈。以為無害于鏡,而所濟(jì)于眾,令密持此鏡,遍巡百姓。其夜,鏡于匣中泠然自鳴,聲甚徹遠(yuǎn),良久乃止。度心獨怪。明早,龍駒來謂度曰:“龍駒昨忽夢一人,龍頭蛇身,朱冠紫服,謂龍駒:‘我即鏡精也,名曰紫珍。常有德于君家,故來相托。為我謝王公,百姓有罪,天與之疾,奈何使我反天救物?且病至后月,當(dāng)漸愈,無為我苦?!倍雀衅潇`怪,因此志之。至后月,病果漸愈,如其言也。
品讀二
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普遍的,這也構(gòu)成了事物然和所以然的道理,但在古人的臆想世界里,聯(lián)系的存在范圍和復(fù)雜程度要遠(yuǎn)比現(xiàn)實中豐富多彩得多。倘若要為光明舉其表征的話,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白天的太陽和夜里的月亮,這是自然里所能看得到的兩個最為顯眼的光源。于是,古人的想象力便很容易從寶鏡的光開進(jìn)到日月的光華里去,從而把寶鏡的神奇提升到另外一重境界。
似乎不同寶貝之間,也存在嚴(yán)格的級別。而一種高大和美好,倘若沒有可以與之相比較的東西,就會把人們對它的認(rèn)識引導(dǎo)進(jìn)入到模糊的領(lǐng)域去。所以,欲要彰顯出寶鏡的神奇來,就要有一個比之稍次的寶貝來做為梯度,薛俠的那一把二流的寶劍就派上了用場??梢钥隙ǖ氖?,這把劍一定不是太阿或者龍泉那樣的神劍,否則也就不會這樣寒酸地敗北了,那樣的劍光是要“沖牛斗之墟”的。而將寶鏡放諸日月的光下,也便看不到它的亮光,“天下神物,亦有相伏之理也”。
(唐)金銀平脫鸞鳥綬帶紋銅鏡
不知道王度在他未完成的國史里有沒有確切地記載這樣的事情。但是,寶鏡的由來經(jīng)過他這樣一點染,倒有種讓人很不愉快的感覺,真的會有這樣湊巧的事情嗎?你老哥哥不是在忽悠我們這些時空隔絕的后人罷?所謂說書人的嘴里有數(shù)不清的巧合之事,王度算是一個了。不管怎么說,還是讓鏡子的人氣指數(shù)上升了一百個點。接著,又有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少數(shù)民族僧人出來講述,所描述的種種情況簡直是玄之又玄了。這一節(jié)里,讀者見識了王度吹牛的本領(lǐng),并且是很自吹自擂的那種。
劉邦故里
接下來作者描寫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降妖伏魔的故事。人們對于掠食者的印象一貫不好,所以它們在傳說里扮演的精魅形象一直都很反派,直到《義妖傳》才有所改觀。大蟒蛇的窮兇極惡是想當(dāng)然的,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劉邦在芒碭山宰掉的那一條蛇。當(dāng)然,人們對一種暴虐的力量覺得沒有推翻的希望的話,就會轉(zhuǎn)過身來謹(jǐn)慎地敬畏它,大肆祭祀,殷勤地供奉以香火,這幾乎形成了一種定勢。寶鏡和赤蛇之間發(fā)生的爭斗屬于超自然能力范圍,人在這一層次上只是看客。經(jīng)過一個雷電風(fēng)雨的夜晚之后塵埃落定,蛇死了,人們便迅速地從對蛇的懼怕中解放了出來,燒掉蛇尸,平了蛇穴了事。
以寶鏡的能力醫(yī)人,這也說明了人在面對疾病,尤其是重癥的時候,境況還是很可憐的,像天下大亂時候的小民一樣無著落。倘若龍駒不照這一面鏡子,一家上下十幾口的疾病會使這個家庭墮入怎樣的困境?還有,盡管可以“密持此鏡,遍巡百姓”,但總有蔭照不到的地方吧,而那里的人群又要以什么為依靠?當(dāng)然,這些都是寫在鏡子主題之外的題外話。鏡子的精靈首度亮相并沒有同作者和讀者打招呼,只是借了龍駒的說辭來有所表現(xiàn),他的名字叫紫珍。
原文 大業(yè)十年,度弟自六合丞棄官歸,又將遍游山水,以為長往之策。度止之曰:“今天下向亂,盜賊充斥,欲安之乎?且吾與汝同氣,未嘗遠(yuǎn)別。此行也,似將高蹈。昔尚子平游五岳,不知所之。汝若追踵前賢,吾所不堪也。”便涕泣對。曰:“意已決矣,必不可留。兄今之達(dá)人,當(dāng)無所不體。孔子曰:‘匹夫不奪其志矣?!松倌?,忽同過隙。得情則樂,失志則悲。安遂其欲,圣人之義也?!倍炔坏靡?,與之決別。曰:“此別也,亦有所求。兄所寶鏡,非塵俗物也。將抗志云路,棲蹤煙霞,欲兄以此為贈。”度曰:“吾何惜于汝也。”即以與之。得鏡,遂行,不言所適。
至大業(yè)十三年夏六月,始?xì)w長安。以鏡歸,謂度曰:“此鏡真寶物也!辭兄之后,先游嵩山少室,降石梁,坐玉壇。屬日暮,遇一嵌巖。有一石堂,可容三五人,棲息止焉。月夜二更后,有兩人:一貌胡,須眉皓而瘦,稱山公;一面闊,白須,眉長,黑而矮,稱毛生。謂曰:‘何人斯居也?’曰:‘尋幽探穴訪奇者?!俗?,與談久,往往有異義出于言外。疑其精怪,引手潛后,開匣取鏡。鏡光出,而二人失聲俯伏。矮者化為龜,胡者化為猿。懸鏡至?xí)?,二身俱殞。龜身帶綠毛,猿身帶白毛。
嵩山
“即入箕山,渡潁水,歷太和,視玉井。并傍有池,水湛然綠色。問樵夫,曰:‘此靈湫耳。村閭每八節(jié)祭之,以祈福佑。若一祭有闕,即池水出黑云,大雹傷稼,白雨流澍,浸堤壞阜?!R照之,池水沸涌,有雷如震。忽爾池水騰出,池中不遺涓滴??尚卸儆嗖剑溆诘?。有一魚,可長丈余,粗細(xì)大于臂。首紅額白,身作青黃間色。無鱗有涎,蛇形龍角,嘴尖,狀如鱘魚,動而有光。在于泥水,困而不能遠(yuǎn)去。謂鮫也,失水而無能為耳。刃而為炙,甚膏,有味,以充數(shù)朝口腹。
“遂出于宋汴,汴主人張珂家有女子患病,入夜,哀痛之聲,實不堪忍。問其故,病來已經(jīng)年歲。白日即安,夜常如此。停一宿,及聞女子聲,遂開鏡照之。病者曰:‘戴冠郎被殺!’其病者床下,有大雄雞,死矣,乃是主人七八歲老雞也。
“游江南,將渡廣陵揚子江。忽暗云覆水,黑風(fēng)波涌。舟子失容,慮有覆沒。攜鏡上舟,照江中數(shù)步,明朗徹底。風(fēng)云四斂,波濤遂息。須臾之間,達(dá)濟(jì)天塹。躋攝山,趨芳嶺。或攀絕頂,或入深洞。逢其群鳥,環(huán)人而噪,數(shù)熊當(dāng)路而蹲,以鏡揮之,熊鳥奔駭。
“是時利涉浙江,遇潮出海,濤聲振吼,數(shù)百里而聞。舟人曰:‘濤既近,未可渡南。若不回舟,吾輩必葬魚腹?!鲧R照,江波不進(jìn),屹如云立。四面江水豁開五十余步。水漸清淺,黿鼉散走,舉帆翩翩,直入南浦。然后卻視,濤波洪涌,高數(shù)十丈,而至所渡之所也。遂登天臺,周覽洞壑。夜行佩之山谷,去身百步,四面光徹,纖微皆見。林間宿鳥,驚而亂飛。
會稽山
“還履會稽,逢異人張始鸞,授《周髀》、《九章》及明堂六甲之事。與陳永同歸。更游豫章,見道士許藏秘,云是旌陽七代孫,有咒登刀履火之術(shù)。說妖怪之次,更言豐城縣倉督李敬慎家有三女,遭魅病,人莫能識。藏秘療之無效。故人曰趙丹,有才器,任豐城縣尉。因過之。丹命承人指停處。謂曰:‘欲得倉督李敬慎家居止。’丹遽命敬為主禮,因問其故,敬曰:‘三女同居堂內(nèi)閣子,每至日晚,即靚妝炫服。黃昏后,即歸所居閣子,滅燈燭。聽之,竊與人言笑聲。及其曉眠,非喚不覺。日日漸瘦,不能下食。制之不令妝梳,即欲自縊投井。無奈之何?!^敬曰:‘引示閣子之處?!溟w東有窗。恐其門閉,固而難啟,遂晝?nèi)障瓤虜啻皺羲臈l,卻以物支拄之如舊。至日暮,敬報曰:‘妝梳入閣矣?!烈桓?,聽之,言笑自然。拔窗欞子,持鏡入閣照之。三女叫云:‘殺我婿也!’初不見一物,懸鏡至明,有一鼠狼,首尾長一尺三四寸,身無毛齒;有一老鼠,亦無毛齒,其肥大可重五斤;又有守宮,大如人手,身披鱗甲,煥爛五色,頭上有兩角,長可半寸,尾長五寸以上,尾頭一寸,色白,并于壁孔前死矣。從此疾愈。
靚妝倚石圖 清·改琦
品讀三
這一段志異已經(jīng)變換了講述者,由王度的弟弟王來講述。應(yīng)該說隱逸在隋唐時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可以快樂地行走于山水之間,隨便地談?wù)摶蛘邔懺姡灾劣泻芏嗳嗽敢廪o去官職去當(dāng)這樣的流浪漢或者游吟詩人,王就是其中的一個。哥倆的告別引發(fā)了一通眼淚。但那個時候在偌大的版圖上游蕩是一件很費心也很讓別人擔(dān)心的事情,似乎很容易就會患上他鄉(xiāng)的疫癥死掉,或者老死在中途。所以孔子也從孝道的角度教導(dǎo)弟子:為人子的不要在父母尚在的時候遠(yuǎn)游。第一,這可以守候雙親的終老;第二,最重要的,可以免去他們對自己的擔(dān)心。弟弟以自己將要遠(yuǎn)行涉險為理由,把哥哥的寶鏡借去了,哥哥也表現(xiàn)得很大方,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一去有四年之久,等到大業(yè)十三年回來,已經(jīng)是隋朝的尾聲了。
在嵩山上,寶鏡殺死了一只烏龜和一只猿,從綠毛和白毛看來,都是有些年歲的老動物了。動物似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們在上了年紀(jì)以后就有了超凡的能力,可以隨意地變化幻惑,這是最要命的。孫悟空西天取經(jīng)一路沒少對付這一類的精怪。但是,妖精的變化有一個好處,就是它是什么就像什么,無論變成什么東西。所以,孫行者變了廟宇也要把尾巴變的旗桿插在后面。因此,在具備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以后,王就對自己遇見的這兩人發(fā)生了懷疑,從相貌和語言上都覺得怪異??赡?,這個哥們被那兩個家伙給嚇壞了,把那枚救命的鏡子一直舉了一個晚上,直到那烏龜和猿死翹翹才肯罷休。這似乎有點過分了,人家不過是說了幾句過激的話而已,就非要把它們治死,也忒不人道了。
從河南經(jīng)安徽到江蘇和浙江,寶鏡殺了一條囂張的帶角的鱘魚,其實是一尾蛟,只是在文中被形容得像鱘魚。至于“刃而為炙,甚膏,有味”的描述,更讓人忍俊不禁地想到中國人對吃的執(zhí)著。又殺了一只在主人身上作祟的大公雞,驅(qū)散了擋道的熊羆惡鳥,安撫了狂躁的風(fēng)浪。一路可以說是遇佛殺佛,逢魔殺魔,好不威風(fēng)。這是一段光怪陸離的見聞,以至于看上去就能判定是假的。但此時讀者的注意力已經(jīng)被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了,就原諒了它的荒誕不經(jīng)。豐城的故事多少有點讓人倒胃口,黃鼠狼、老鼠和壁虎,就是那樣不濟(jì)的齷齪的小角色動物在有了一點點道行以后,就可以騎在人的脖子上屙屎,做人可也真是難吶!
這一段也可以看做是世途險惡的寫照,可見前面王的擔(dān)心不無道理,如果不是寶鏡在身邊,王早已經(jīng)不知道死過幾回了。人要想以袒裸的肉身和生命存活在險象環(huán)生的天地間,沒有這樣的護(hù)身符,終究也是不行的。
銅鏡
原文 “其后尋真至廬山,婆娑數(shù)月?;驐㈤L林,或露宿草莽?;⒈游玻蚶沁B跡,舉鏡視之,莫不竄伏。廬山處士蘇賓,奇識之士也。洞明《易》道,藏往知來。謂曰:‘天下神物,必不久居人間。今宇宙喪亂,他鄉(xiāng)未必可止。吾子此鏡尚在,足下衛(wèi),幸速歸家鄉(xiāng)也?!黄溲裕磿r北歸。便游河北,夜夢鏡謂曰:‘我蒙卿兄厚禮,今當(dāng)舍人間遠(yuǎn)去,欲得一別,卿請早歸長安也?!瘔糁性S之。及曉,獨居思之,恍恍發(fā)悸,即時西首秦路。今既見兄,不負(fù)諾矣。終恐此靈物亦非兄所有?!睌?shù)月,還河?xùn)|。
廬山圖 南宋·玉澗
大業(yè)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悲鳴,其聲纖遠(yuǎn)。俄而漸大,若龍咆虎吼,良久乃定。開匣視之,即失鏡矣。
品讀四
這一段,王度要集中力量圓一個彌天的謊言,而最省力的做法便是消磨掉前面的證據(jù),消磨掉證據(jù)的最簡便的行動便是讓鏡子消失。作者的想法是,鏡子既然可以鬼使神差地來,就可以出人意表地離去,這中間曲折短長的故事,信不信由你們罷。所以說,文末那句“開匣視之,即失鏡矣”的弦外之音就是:鏡子都已經(jīng)丟了,你們也休想就我所說的什么加以考證了。
可以說王度是一個吹牛撒謊講故事的高手。這就是整個唐傳奇的可愛之處,它不介意把一些縹緲的事情講得好像近距離地發(fā)生過,聽上去繪聲繪色,以至于通篇結(jié)束以后,人們的心思還流連在那塊鏡子上,好像它如今還存在于人間的某一個角落。而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奇異的事情,雖然不為我們所知,也一定是正在發(fā)生著。
這實在源于人們心里那份古老的迷信情結(jié),可以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