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歌謠

人一生要讀的古典詩詞(超值全彩白金版) 作者:明道 主編


古歌謠

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們的祖先從開始說話的那天起就開始了詩的歌唱?!睹娦颉氛f得好:“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歌本來就是人的情感的表達,當人類的語言還不足以充分表達人們心中的情感的時候,歌唱在表達人的情感方面也許比語言更為生動,也更為貼切,因為每一個字和著一個優(yōu)美的音符和樂調(diào),每一個音符和樂調(diào)里都包含著無盡的情意!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遠古時代留存下來的歌謠,是先民們思想情感最真實的記錄,他們將各種生活如戰(zhàn)爭、祭祀、種田、狩獵、捕魚、采摘、養(yǎng)蠶、織布、蓋房以及戀愛、結(jié)婚、生育的過程都訴諸歌唱,這些歌謠足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祖先的所思所感,所愛所恨,它們扣人心弦,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擊壤歌[1]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2]!

【注釋】

[1]擊壤:古時一種游戲。王應麟《困學紀聞》二十引《風土記》曰:“以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尺三寸,其形如履,先側(cè)一壤于地,遙于三四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2]帝:指帝堯。

【詩解】

此歌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可考。全歌古樸質(zhì)厚,寫出了遠古初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純樸生活。歌謠的大意是:白天出門辛勤地工作,太陽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在田里勞作就可以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多么愜意,帝王的力量對我來說又有什么作用呢!

伊耆氏蠟辭[1]

土反其宅[2],水歸其壑;昆蟲勿作[3],草木歸其澤[4]。

【注釋】

[1]蠟(zhà):一種在年終舉行的有關農(nóng)事的祭典,相傳始自遠古時代伊耆氏部落。蠟辭:即蠟祭時的祝辭。[2]反:通“返”。宅:河流的堤岸。[3]昆蟲:害蟲。勿:不要。作:興起。[4]草木:妨礙農(nóng)作物生長的雜草和叢生的灌木之類。澤:聚水的洼地。

【詩解】

這篇祝辭全用祈使性的語氣,實際上是一首“咒語”式的歌謠。在遠古時代,因為生產(chǎn)力低下和科學技術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對自然災害往往懷有恐懼和無可奈何的心理,但這首歌謠表現(xiàn)了人們控制、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強烈愿望和豪邁氣概。

堯戒

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1],而躓于垤[2]。

【注釋】

[1]躓:被絆倒。[2]垤:小土堆。

【詩解】

相傳這是帝堯的座右銘?!皯?zhàn)戰(zhàn)栗栗,日謹一日”是講為國之君首先要深明責任重大,應如履薄冰,心存戒懼,一日比一日更加謹慎?!叭四W于山,而躓于垤”是說人不會被大山絆倒,卻會被小土堆絆倒。

卿云歌[1]

卿云爛兮,糾縵縵兮[2]。日月光華,旦復旦兮[3]。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予一人[4]。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jīng),萬姓允誠[5]。於予論樂,配天之靈[6]。遷于賢圣,莫不咸聽[7]。鼙乎鼓之[8],軒乎舞之[9]。菁華已竭,褰裳去之[10]。

【注釋】

[1]卿:通“慶”。慶云,和氣光明之云。[2]糾:叢聚。縵縵(màn):光彩燦爛的樣子。[3]旦復旦兮:一天又一天,指太平之世將綿延不絕。以上四句為帝舜唱。[4]“日月”兩句:日月的光明靈秀之氣蘊育了舜之聰明賢圣。這是大臣贊美舜的歌辭。以上四句為八伯唱。[5]“日月有常”四句:這是舜勉勵大臣百姓的話,日月、星辰、四時、社會皆有秩序地運行,大臣百姓要誠實地遵從。常,常道。行,常行。經(jīng),常經(jīng)。允誠,誠實。[6]於(wū):語氣詞。論:討論,此處指演唱。配天之靈:得到天的福佑。靈:神靈,靈氣。[7]“遷于”兩句:舜所作的樂歌,連賢圣們也都愿意聆聽。遷:移動,進升。[8]鼙乎鼓之:大鼓小鼓一起演奏?!秲x禮》:“鼙者小鼓,與大鼓為節(jié)。”這里的鼙與鼓都是動詞。[9]軒:飛舞的樣子。10“菁華”二句:盡情地歌舞娛樂之后,高高興興地離開。菁華:原指盛開的花,此處指歌舞盡興。褰裳:提起下衣。去:離開。以上十二句為帝舜唱。

【詩解】

這是舜帝與其大臣的相和之歌。舜歌唱天下光明太平;大臣贊美舜集聚日月光華而聰明賢達;舜勉勵大臣百姓要遵從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的遷移之序和國家的政教法令,以后要聽從禹的領導。后面寫歌舞娛樂的盛況。傳說舜是歌舞能手,還發(fā)明了五弦琴。他所演唱的歌舞有神靈的福佑,圣賢百姓莫不愿意欣賞聆聽。他們也跟著載歌載舞,直到盡興而去。這也許是中國古代有著完整記載的第一組唱和詩,整組詩生動地描寫了帝舜與大臣們歡樂和諧的情景,也表現(xiàn)了古代社會對帝王禪讓的美好理想。

南風歌

南風之薰兮[1],可以解吾民之慍兮[2]。南風之時兮[3],可以阜吾民之財兮[4]。

【注釋】

[1]薰(xūn):和煦。[2]慍(yùn):暑氣。[3]時:及時。[4]阜(fù):增加。

【詩解】

此篇表面寫遠古先民沐浴著南風,享受著南風帶來的清涼和滋潤時的情懷。實是先民在堯舜盛德的養(yǎng)育之下,對于幸福安康的生活的滿意和對堯帝舜帝感恩之情的表達。

麥秀歌

麥秀漸漸兮[1],禾黍油油[2]。彼狡童兮[3],不與我好兮。

【注釋】

[1]漸漸(jiān):指(麥芒)漸漸長。[2]油油:色澤光潤的樣子。[3]狡童:指紂王。

【詩解】

此歌是箕子所作?;优c殷紂王同姓,是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屬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nèi)任太師輔朝政。后紂愈奢靡,旦夕酒作樂而不理政?;訉抑G紂不聽。武王滅商建周后向箕子詢治國之道,箕子不愿做周的順民,帶領遺老故舊東渡。后在朝周途中,見故都朝歌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于婦人,乃作《麥秀歌》,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田地”。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麥秀歌》寥寥十數(shù)字,將亡國慘狀和亡國原因和盤托出,凄涼悲惋,情感深切。后人常以“麥秀”、“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采薇歌[1]

登彼西山兮[2],采其薇矣[3],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4]。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5]!于嗟徂兮,命之衰矣[6]。

【注釋】

[1]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曰:“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盵2]西山:首陽山。[3]薇:野豌豆,嫩苗可食。[4]“以暴”兩句:以武王之暴臣易殷紂之暴主,還不知這樣做的錯誤。[5]“神農(nóng)”兩句:言神農(nóng)、虞、夏禪讓之道已湮沒無存,如今暴臣暴主相爭奪,無所依歸。[6]于(xū)嗟(jiē):感嘆詞。徂(cú):往也,死也。以上兩句是說:今日餓死,亦是命衰運薄,不遇大道之時,以至憂慮而死。

【詩解】

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不要以暴易暴。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臨終前唱出了這首歌,表現(xiàn)了生于亂世而不遇的怨恨和悲傷。

飯牛歌[1]

南山矸,白石爛[2],生不逢堯與舜禪[3]。短布單衣適至[4],從昏飯牛薄夜半[5]。長夜漫漫何時旦[6]?

【注釋】

[1]飯:借為“販”,販賣。[2]矸(gàn):山石白凈的樣子。爛:燦爛。以上兩句以山石明麗燦爛,隱喻堯舜唯賢是用的盛世。[3]禪:堯以天下為公,把帝位傳給有才德的舜,此所謂“禪讓”。這與后世帝王將帝位傳給子孫不同?!吧弧本錇閷幤莞袀环陼r。[4]骭(gàn):小腿。寧戚生活窮困,衣不蔽膝。[5]?。褐痢6]“長夜”句:以長夜漫漫比擬自己長久不遇,不知何時才能受到君主的重用。

【詩解】

相傳此詩為春秋時寧戚所作。寧戚,春秋時衛(wèi)國人,早年懷經(jīng)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他獲悉齊桓公重人才,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推薦,擊牛角高歌。這首歌表現(xiàn)了寧戚對堯舜盛世的向往以及空有壯志才能而無法施展的悲傷。寧戚最終得到齊桓公的重用,拜為大夫,后長期任齊國大司田,負責齊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幫助齊國迅速富裕起來,是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忼慷歌

貪吏而不可為而可為,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污名?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貪吏??喔?,廉吏??嘭殹*毑灰姵鄬O叔敖,廉潔不受錢。

【詩解】

據(jù)《史記·滑稽列傳》載,楚國令尹(宰相)孫叔敖為官廉潔,去世后,其子貧苦。善于諷諫時事的伶人優(yōu)孟特意模仿孫叔敖的言談笑貌,令楚莊王難辨真假,以為孫叔敖復生,欲再以為相。優(yōu)孟就唱了這首《忼慷歌》,歌的大意是說:貪官可以做也不可以做,清官可以做也不可以做。若說貪官是不可以做的,難道當時就會有壞名聲嗎?貪官也是可以做的,家族子孫坐享其成。若說清官是可以做的,難道當時就會有好名聲嗎?清官也是不能做的,因為子孫會背著木柴穿著粗布衣窮困潦倒。貪官常因為富足而煩惱,清官常因為貧困而煩惱。唯獨不見了楚國的宰相孫叔敖,他廉潔奉公不收受錢財。優(yōu)孟的行為感動了楚莊王,楚莊王最終封賞了孫叔敖的兒子,這就是有名的“優(yōu)孟衣冠”的故事。前人評價此詩說:“將廉吏之不可為說透,而主意于一語綴出,情深語竭。楚王聽之,不覺自入?!?/p>

去魯歌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1],可以死敗。蓋優(yōu)哉游哉,維以卒歲[2]。

【注釋】

[1]謁:進見。[2]維:語氣助詞,無意義。

【詩解】

春秋時,孔子殺死亂政的少正卯,在內(nèi)政外交方面都有所作為,魯國大治。齊國懼怕魯國強大,送女樂、好馬給魯國執(zhí)政者季桓子,季桓子從此耽于淫樂,不理朝政??鬃臃浅J?,帶領部分弟子離開了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的生涯。臨走時,他以歌表白心聲,后稱孔子離開魯國時所作的這首歌為《去魯歌》。歌詞大意是:那些婦人的口啊,可以把大臣趕走;親近那些婦人啊,可以使國破家亡。好悠閑啊好悠閑,我只有這樣安度歲月。歌曲表達了孔子內(nèi)心對政局的無可奈何,而又對祖國的眷戀不舍的復雜情感。從此孔子的思想也開始發(fā)生了變化,進入到“知天命”的階段。

獲麟歌

唐虞世兮麟鳳游[1],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注釋】

[1]“唐虞”句:唐虞是指唐堯虞舜兩位上古明君。麒麟鳳凰都是瑞獸,相傳只有圣明的君主在位時它們才會出現(xiàn)。所以說唐堯虞舜之世有麒麟鳳凰巡游。

【詩解】

據(jù)典籍記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家臣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后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麒麟被視為仁獸、瑞獸,只在逢遇圣君盛世時才出現(xiàn),而亂世出現(xiàn)麒麟并非好事,捕獲它就更是不祥之兆了,孔子長嘆哭泣,感嘆自己不得其時,不能施行正道。“西狩獲麟”事,《春秋》、《左史》、《史記》均有記載,但并未有孔子作的《獲麟歌》,也未見他的學生記錄此事。而《公羊傳》楊士勛的注疏記孔子泣曰:“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于是作歌一首。

楚狂歌

鳳兮鳳兮[1],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2],來者猶可追[3]。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4]。

【注釋】

[1]鳳:比喻圣者孔子。[2]諫:匡正。[3]追:補救。[4]已:止,算了。殆:危險。

【詩解】

這首歌出自《論語·微子》,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經(jīng)過孔子的車前,唱道:“鳳鳥啊,鳳鳥啊,您的德行為什么這樣衰微?過去的已經(jīng)不能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從政人物也太危險了?!贝呵飼r代禮崩樂壞,戰(zhàn)爭頻繁,政治混亂。很多有學問的人看到時世太亂,難以挽救,便消極起來,采取了隱居避世的態(tài)度。楚國的狂人接輿就是代表。他看到一心想要恢復周代禮樂典章制度的孔子,就以歌唱的方式規(guī)勸孔子不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滄浪歌

滄浪之水清兮[1],可以濯我纓[2];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注釋】

[1]滄浪:水名,實指不詳。[2]濯(zhuó):洗滌。纓:系帽的絲帶。古人重冠,故以清水濯之?!墩f文解字》:“纓,冠系也。”

【詩解】

《楚辭·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彪[喻人生在世應隨波逐流才能盡其天年,所謂“舉世皆濁我亦濁,眾人皆醉我亦醉”?!稖胬烁琛窂鸵娪凇睹献印るx婁》,講述孔子聽孺子唱出滄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誡弟子,明白儒者自?。ㄗ杂蛇x擇)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濁僅是濁流,濯纓濯足皆憑自決。

漁父歌

日月昭昭乎寢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事寢急兮將奈何!蘆中人,豈非窮士乎!

【詩解】

據(jù)《吳越春秋》記載,伍員(字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殺,子胥過昭關,奔逃去吳,后有追兵。到了江邊,見江中有漁父。子胥呼喊漁父,漁父先后吟唱上面的《漁父歌》。既渡過子胥,見其十分饑餓,告訴他:我為你取飯來!漁父走后,伍子胥生疑,躲到蘆葦深處。漁父果然拿來飯食,并呼: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子胥看得真切,出來吃飽肚子后,解下價值百金的佩劍,欲贈與漁父,漁父不受。臨行,子胥囑咐漁父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父應諾。子胥走了不遠,聽得身后有響聲,回頭一看,見漁父竟然翻船自沉!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1],搴舟中流[2]?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3]?蒙羞被好兮[4],不訾詬恥[5]。心幾煩而不絕兮[6],得知王子[7]。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8]!

【注釋】

[1]夕:夜晚。《詩經(jīng)·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盵2]搴(qiān)舟:劃船。中流:河中。[3]王子:指鄂君子皙。[4]蒙羞:感到害羞。被好:遇到相好。[5]不訾:不計量。詬:責罵。以上兩句是說:只要能與王子相好,我就不在乎別人的責罵恥笑。[6]“心幾”句:心中幾多憂煩不絕如縷。[7]得知王子:能被王子相知。[8]說:通“悅”,喜歡、愛慕。

【詩解】

西漢劉向《說苑·善說》記載,楚王母弟鄂君子皙泛舟河中,乘青翰之舟,張翠蓋,鐘鼓齊鳴。搖船的是一位越地的姑娘,她趁樂聲暫停,便懷抱雙槳,用越語唱了這首歌謠,表達了她對鄂君子皙真摯的愛慕之情。歌詞清新委婉,一唱三嘆,是越女心曲的自然流露,優(yōu)美動人。諧音雙關的運用,尤顯得含蓄蘊藉。

琴歌

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

【詩解】

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殖,于齊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先伐衛(wèi)、晉,回師襲莒。他與華周率少數(shù)甲士夜出隧險,突擊至城郊。莒君以重賂約和,他拒不接受,后在激戰(zhàn)中被俘而死。據(jù)《列女傳》記載其妻哭夫于城下十日,城墻為之倒塌。琴曲專著《琴操》中說,杞殖死了,他的妻子就撫琴作了這首歌。歌詞大意是說:快樂啊,快樂莫過于新人相知;悲傷啊,悲傷莫過于活著就分離。

彈歌

斷竹,續(xù)竹[1]。飛土[2],逐肉[3]。

【注釋】

[1]續(xù)竹:用弦線連接竹竿兩頭,制成彈弓。[2]土:彈丸。[3]肉:禽獸。

【詩解】

據(jù)《吳越春秋》記載:“古者人民樸質(zhì),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彈以守之,故歌曰:‘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边@是一首遠古時代的歌謠。它簡潔生動地呈現(xiàn)了遠古初民狩獵活動的過程,表現(xiàn)了他們的勤勞智慧。全詩由四組動賓結(jié)構(gòu)的短語組成,簡約明練,連貫而有氣勢。

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1],壯士一去兮不復還[2]!

【注釋】

[1]蕭蕭:疾風聲。[2]壯士:荊軻自稱。

【詩解】

荊軻是衛(wèi)國人,后來到燕國,受到燕太子丹的禮遇,被稱為荊卿。荊軻為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于公元前227年入秦刺殺秦王。臨行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如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嗔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全詩慷慨悲壯,秋風蕭蕭、易水清寒的自然景物烘托渲染了荊軻英勇赴難的俠士本色和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

候人歌[1]

候人兮猗[2]!

【注釋】

[1]《呂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侯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睋?jù)此,這應該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歌謠之一。這首歌謠雖然只有短短一句,但那深情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思念之情。從形式上看,有兩個實詞和兩個語氣詞。這種句式對四言詩的形式有一定的影響。[2]候:等待。猗:語氣詞,同“兮”,兩語氣詞重疊,表達了強烈的抒情語氣。

楚人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詩解】

此謠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大意是說:楚國即使只剩三戶人家,使秦朝滅亡的也一定是楚國。這話最終應驗,陳勝、項羽、劉邦都是楚國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后來常作為必勝信念的強烈表達。

大地之歌

履霜[1],直方[2],含章[3]。括囊[4],黃裳[5]。龍戰(zhàn)于野[6],其血玄黃[7]。

【注釋】

[1]履霜:踏著秋霜。[2]直方:大地平直方正,遼闊無際。直:平坦。方:古人以為天圓地方。[3]含章:大地多姿多彩。章:文采。[4]括囊:忙著系裝滿糧食的口袋,形容秋收的景象。括:結(jié)扎。囊:口袋。[5]黃裳:黃色的衣裳。[6]龍戰(zhàn)于野:龍蛇在田野里廝斗。[7]玄黃:血淋漓貌。

【詩解】

《易經(jīng)》保存了大量古代的歌謠?!兑捉?jīng)》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爻分為陽爻和陰爻。解釋爻之意義的文辭叫爻辭?!兑捉?jīng)》的爻辭多引用當時流行的歌謠。爻,先秦時代稱作“繇”;“繇”的本字是“謠”,即歌謠?!兑捉?jīng)》的成書年代不會晚于《詩經(jīng)》,它所引的古歌當然時代更早。爻辭所引的歌謠以三言、四言為主,亦有二言、五言、七言等,已開始向《詩經(jīng)》整齊的四言詩靠近。本詩引自《易經(jīng)·坤》。這是一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大地之歌。詩的大意是:到了秋天霜降的季節(jié),一眼望去大地坦蕩無垠,豐收的田野里多姿多彩,人們忙著把豐收的果實裝進口袋,大家都穿著黃色的衣裳。最后兩句意在勸誡:秋天雖然是豐收季節(jié),但如果不懂得把持收斂而是急功近利,最終導致爭斗的發(fā)生,就像兩條龍在在原野上撕咬,鮮血淋漓。

婚禮之歌

屯如[1],遭如[2]。乘馬[3],班如[4]。匪寇[5],婚媾[6]。乘馬,班如。求婚媾,屯其膏[7]。乘馬,班如。泣血[8],漣如[9]。

【注釋】

[1]屯如:艱難不前的樣子。屯:艱難不前。如:通“然”。[2]遭如:回轉(zhuǎn)不前的樣子。遭:回轉(zhuǎn)。[3]乘:四匹馬駕的車。[4]班:通“盤”,指盤旋,徘徊。[5]匪寇:不是搶掠。[6]婚媾:婚姻。[7]屯其膏:盛滿油脂,以作聘禮。屯:聚集。膏:油脂。[8]泣血:流淚。[9]漣如:淚流的樣子。

【詩解】

本詩引自《易經(jīng)·屯》。這是一首古老的婚禮歌謠。首先是描寫婚禮的開端;接著是婚禮的發(fā)展,介紹求婚的聘禮;最后進入高潮,新娘離家時啼哭不止,淚流滿面,悲喜交加。

戰(zhàn)斗之歌

同人于野[1],同人于門[2],同人于宗[3]。伏戎于莽[4],升其高陵[5],三歲不興[6]。乘其墉[7],弗克攻[8]。同人先號眺[9],而后笑:大師克相遇[10],同人于郊[11]

【注釋】

[1]同人于野:聚合族人于野外。同:聚合。[2]門:城門。[3]宗:宗廟。以上三句描寫了聚合族人的三個階段:由散居鄉(xiāng)野的族人分別聚合,再集結(jié)于城門,最后集合于宗廟而受命于先祖。[4]伏戎于莽:把軍隊埋伏在草莽叢林之中。戎:軍隊。[5]升其高陵:登上高地,占據(jù)有利的形勢。升:登。[6]三歲不興:戰(zhàn)斗相持數(shù)年。三歲:數(shù)年。興:起。[7]乘其墉:登上那城墻。墉:城墻。[8]弗克攻:沒有人能攻取??耍耗?。[9]同人先號眺:眾將士起初啼哭,因為戰(zhàn)斗不利。[10]大師克相遇:眾軍終能抵御敵人。遇:抵擋。[11]同人于郊:會師郊外。

【詩解】

出自《易經(jīng)·同人》。這是一首戰(zhàn)斗之歌。其敘事的清晰完整是令人驚異的:首先概略記敘了集結(jié)軍隊的三個階段,然后著重描述了戰(zhàn)爭的過程。這首詩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敢于抗擊來犯之敵的勇氣,歌頌了他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是《易經(jīng)》中不可多得的表現(xiàn)戰(zhàn)爭題材的杰作。

箕子之歌

明夷于飛[1],垂其左翼[2]。君子于行[3],三日不食[4]

【注釋】

[1]明:通“鳴”,鳴叫。夷:通“雉”,山雞。于:動詞詞頭,無實義。[2]垂其左翼:鳴雉低垂著左翼,這是形容鳴雉的疲乏無力。[3]君子:指紂之叔父箕子。行:出走,離去。[4]不食:箕子不食紂王俸祿,指不與暴君合作。

【詩解】

此歌出自《易經(jīng)·明夷》。據(jù)黃玉順《易經(jīng)古歌考釋》,這是箕子射獵雉雞之歌?;邮且蠹q王的叔父,紂王無道,箕子苦心勸諫,紂王不聽,反而要迫害箕子,箕子無奈裝瘋避世,周朝建立后武王曾向他咨詢治國方略。這是一首表現(xiàn)箕子出淤泥而不染、獨善其身的歌謠。詩歌運用比興的手法,含義隱約含蓄,余味不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