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經(jīng)典名作鑒賞:現(xiàn)代散文鑒賞 作者:林可行


第二章

杜鵑

郭沫若

杜鵑,敝同鄉(xiāng)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是任何鳥之所不能及。

我們一提起杜鵑來,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在眼底纏綿。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jīng)是望帝的化身,但它時而又幻形為薄命的佳人,時而又幻形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xiāng)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惋,純潔,至誠……這在國民的感情中是成了愛的象征,這愛的象征是成了國民的感情。

而且,這感情還超越了“國民的”之范圍,東方諸國大抵是受了傳染的。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便并不輸于本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而它的性質(zhì)尤其專橫而殘忍。

這鳥是不砌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在生殖季節(jié)只產(chǎn)卵于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化哺育。鵑雛較鶯雛大,在將長成時甚且比鶯之親鳥尤大。鵑雛孵化后,每將鶯雛擠出巢外,聽其號寒啼饑而慘死,而自己則獨霸著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劬勞著哺育著比自己還要大的鵑雛,真是一幅令人不平,令人可以流淚的情景。

想到這些實際上來,覺得杜鵑這鳥子大可以成為欺世盜名者的標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其罪。杜鵑是與生俱來的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究竟和鶯也相差不遠,全憑主觀的意象而不顧實際,有無數(shù)的人面杜鵑被哺育著,通乎去來今的三世。

1937年1月13日

[鑒賞]

初讀此文,我們還以為是品讀一篇隨筆,其實這是一篇簡短優(yōu)美,立意新穎的散文。

立意就是人們寫文章的出發(fā)點,這個出發(fā)點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溶合于其中,敢講別人沒有講過的話,講自己獨特的思想。作者是文壇大師,對于此道自然注重,“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體現(xiàn)。

“杜鵑”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志士筆下的“寵兒”,它被他們寄托了無限的情思,是世間一切美好事物品行的象征。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它是“望帝的化身”,它是“薄命佳人”;它是“憂國的志士”。它的性情是“可憐哀婉”,它的品行是“純潔和至誠”,以至連鄰邦日本都深受其影響。

照理說,這樣集無數(shù)優(yōu)點于一身的鳥兒是應當值得我們“頂禮膜拜”的,也不枉費無數(shù)仁人志士在它身上所花的筆墨??墒亲髡邊s筆鋒一轉(zhuǎn):“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p>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先前所說的一段話只是為了為后文作鋪墊,作者其實并不認同以往人們對杜鵑的褒獎之辭,在作者眼里這是最大的“名不副其實”。

這句話既起到“點睛作用”,又同時為自己的觀點作出了有力的鋪墊,這樣使文章結(jié)構(gòu)緊湊、自然、銜接有序,沒有要雜感。

作者接著用動物學的科學知識還原了杜鵑的“真實面目”,揭露了杜鵑的“專橫”和“殘忍”的本性。這主要體現(xiàn)在杜鵑是由其是母將其“寄養(yǎng)”在鶯巢,然而杜鵑卻將“養(yǎng)母”的孩子“擠出巢外”,任其“號寒啼饑”而死,從而獨享“養(yǎng)母”的哺育。這樣“專橫”和“殘忍”的鳥兒還值得人們?yōu)橹把?,為之“頂禮膜拜”嗎?可是“鶯受鵑欺而不自知,劬勞著哺育著比自己還要大的鵑雛”,這句話讀來更讓人“心酸不已”,世上再沒有比這更令人傷感的的事了!同時這句話也給人們以警策,告訴我們須有一雙分辨社會紛亂狀況的“眼睛”。

然而我們能把“欺世盜名”的帽子扣在杜鵑頭上嗎?作者認為杜鵑“不能任其咎”,“杜鵑只是與生俱來的杜鵑,它并不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這個過錯由誰來承擔呢?作者“人的智慧和鶯也差不遠,全憑主觀意象而不顧實際”,這句話點明了文章主旨,指出了應該由人們自己來負責任,人們總是睜一雙迷茫的眼,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測而推斷事物的好壞,根本不愿意究其本源,透徹明了的去看問題,那么犯錯也在所難免了。

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閱讀此篇文章應該結(jié)合一下時代背景。

《杜鵑》這篇散文寫于1937年1月。

這時“日寇”尚未全面侵華,蠶食與染指華北地區(qū),其侵華野心已“昭然若揭”。我們都知道,日本在唐朝時就派大量留學生來我國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可以毫不虛夸地說,我國對日本是有“哺育之恩”的,可是這只“杜鵑”長大變強壯了,卻反過來要侵害哺育它的“鶯”了。

這里的隱含意義就是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負義,專橫而殘忍”的杜鵑鳥。

同時作者也警示我們不要對“杜鵑”放松警惕而自甘為奴。如果了解這一情況,我們對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就一目了然了。

(洪義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