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心法要》

禪林妙言集 作者:張培鋒


《傳心法要》

[唐]希運[1]

1.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2]萬行[3]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凈,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4],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注釋】

[1]希運(?~855):福州閩縣人,唐代著名禪僧。少年出家于洪州黃檗山,相傳他身材矮小,額間隆起,所以又號肉珠。據(jù)說他在游京師期間,經(jīng)一姥指示見百丈懷海禪師,大開心眼,聲譽頗高。其后回到黃檗山,深得裴休仰重。著有《傳心法要》《宛陵錄》等?!秱餍姆ㄒ肥桥嵝莸热怂?,裴休(797~870),字公美,孟州濟源人,一說河東聞喜人,唐代名相,同時也是著名居士,世稱“河東大士”。裴休篤心向佛,在會昌法難期間作為朝廷重臣挺身護教,功不可沒。裴休經(jīng)常向黃檗希運禪師問法,并記錄禪師言行,成《鐘陵錄》《宛陵錄》各一卷,在唐大中十一年刊行,名為《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他本人還著有《勸發(fā)菩提心》一文。

[2]六度:又名六波羅蜜,六中從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3]萬行:一切的行為和修行。

[4]次第:順序。諸法因果流轉,有一定的順序。《百法直解》:“次第者,依于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亂假立?!?/p>

2.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余佛,以法傳法,不說余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凈心也。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般若[1]為慧,此慧即無相[2]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3]乃行六道,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欣。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為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4],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xiàn)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xiàn)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jié)也?!?/p>

【注釋】

[1]般若(bōrě):通達的真理,無上的妙慧。為達到彼岸必修的六度之一,又稱六波羅蜜,其中般若波羅蜜是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據(jù),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吨嵌日摗罚骸鞍闳粽撸匮灾腔?。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p>

[2]無相:真理絕眾相。于一切相,離一切相?!洞蟪肆x章》:“言無相者。釋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就涅槃法相釋,涅槃之法離十相,故曰無相?!?/p>

[3]六情:(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二)六種感情,喜、怒、哀、樂、愛、惡。

[4]三乘: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達涅槃彼岸的三種法門,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即聽聞佛聲教而悟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這四諦為乘,又稱小乘。緣覺乘,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真理,又作中乘。菩薩乘,求無上菩提,愿度一切眾生,修六度萬行,以此六度為乘,又作大乘。

3.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眴枺骸爸T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師云:“引接鈍根[1]人語,未可依憑?!痹疲骸按思词且逾g根人語。未審接上根[2]人復說何法?”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覓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中云法法何狀?”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睅熢疲骸叭襞c么,則省心力。”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睅熢疲骸鞍⒄l教他無,他是阿誰?爾擬覓他?!痹疲骸凹炔辉S覓,何故又言莫斷他?”師云:“若不覓便休,即誰教爾斷,爾見目前虛空,作么生斷他?!痹疲骸按朔傻帽阃摽辗??”師云:“虛空早晚向爾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爾便向者里生解。”云:“應是不與人生解耶?”師云:“我不曾障爾,要且解屬于情,情生則智隔?!痹疲骸跋蛘呃锬槭欠??”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p>

【注釋】

[1]鈍根:根基愚鈍,指領悟性不高的人。

[2]上根:與鈍根相對,指根性敏銳,修行佛道能力特優(yōu)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