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五代]延壽[1]編
1.一生看《大涅槃經(jīng)》[2],手不釋卷。時有學人問:“和尚尋常不許學人看經(jīng),和尚為什么自看?”師云:“只為遮眼?!眴枺骸皩W人還看得不?”師云:“汝若看,牛皮也須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首傳摩訶迦葉[3]為初祖,次第相傳,迄至此土六祖[4],皆是佛弟子。今引本師之語,訓示弟子,令因言薦道,見法知宗,不外馳求,親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誰論頓漸[5]之門,見性現(xiàn)證圓通,豈標前后之位,若如是者,何有相違?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6],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大師,及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禪師、思空山本凈禪師等,并博通經(jīng)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誠證,終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陳。是以綿[7]歷歲華,真風不墜,以圣言為定量,邪偽難移;用至教為指南,依憑有據(jù)。故圭峰和尚云:‘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jīng)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痆8]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jīng)。況迦葉乃至鞠多弘傳皆兼三藏,及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釋經(jīng),數(shù)十萬偈,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所以凡稱知識,法爾須明佛語,印可自心,若不與了義[9]一乘[10]圓教相應,設證圣果,亦非究竟?!?/p>
【注釋】
[1]延壽:(904~975),臨安府余杭(浙江杭縣)人,唐末五代僧人,凈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三十歲出家,先在天臺山參學于德韶國師并領悟玄旨,后在國清寺嚴修法華懺,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俶的邀請,遷往永明道場,接化大眾,所以世稱永明大師。延壽召集慈恩、賢首、天臺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圣賢二百多人的著作,廣搜博覽,互相質疑,編成《宗鏡錄》一百卷。
[2]《大涅槃經(jīng)》:據(jù)說是釋尊在跋提河邊的沙羅雙樹下,即將入滅時,用一天一夜所說的教義。內容主要包括佛身常住、涅槃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等。
[3]摩訶迦葉: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據(jù)說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現(xiàn),所以又名飲光。在靈山會上相傳佛陀拈花,迦葉微笑,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被奉為為禪宗初祖。
[4]六祖:禪宗六代祖師之統(tǒng)稱,即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5]頓漸:頓教和漸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
[6]二十八祖:傳說禪宗在西天的二十八位祖師,分別為一摩訶迦葉、二阿難尊者、三商那和修、四優(yōu)婆毱多、五提多迦、六彌遮迦、七婆須蜜、八佛陀難提、九伏馱蜜多、十脅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十四龍樹尊者、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羅睺羅多、十七僧伽難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鳩摩羅多、二十暗夜多、二十一婆修盤頭、二十二摩拏羅、二十三鶴勒那、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羅、二十八菩提達磨。
[7]綿:久遠,連續(xù)。
[8]出自宗密《禪源諸詮集》序。
[9]了義:直接顯了、說理透徹的法義。
[10]一乘:指佛乘。佛說一乘之法,為了讓眾生能夠依照它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槃彼岸。
2.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一水體澄清,喻自性清凈心;二得泥成濁,喻凈心不染而染;三雖濁不失凈性,喻凈心染而不染;四若泥澄凈現(xiàn),喻真心惑盡性現(xiàn);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來藏[1]與無明[2]合,成本識用;六雖成硬用,而不失濡[3]性,喻即事恒真;七煖[4]融成濡,喻本識還凈;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喻如來藏隨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不生滅性;九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喻真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5];十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諸有為法,而不失自性。又書云:“上德若水?!狈綀A任器,曲直隨形故。
【注釋】
[1]如來藏:真如在煩惱之中,成為如來藏。如來藏雖隱藏在于煩惱中,卻不被煩惱污染,還是具備本來絕對清凈、永遠不變的本性。
[2]無明:煩惱的別稱。指不通達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狀態(tài)。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洞蟪肆x章》:“言無明者,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
[3]濡(rú):濕潤。
[4]煖(nuǎn):同“暖”,溫暖。
[5]湛然:清澈、安然的樣子。韓偓《地爐》:“禪客釣翁徒自好,那知此際湛然心?!?/p>
3.夫欲識心定者,正坐時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無妄起是心,知無內外是心,理盡歸心,心既清凈,凈即本性,內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無動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師云:“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原。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并在汝心?!盵1]傳法偈云:“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注釋】
[1]見《金剛經(jīng)注解》卷四:“四祖謂牛頭融禪師曰:‘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源。一切空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業(yè)障煩惱,本來空寂。一切果報,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無欠無余,與佛無殊,更無別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懷妄想,亦莫權忻,莫起貪嗔,莫生憂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皆是佛之妙用?!?/p>
4.大道無中,復誰前后,長空絕跡,何用量之,空既如是,道豈言哉!心月孤圓,光吞萬像,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譬如擲[1]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非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人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
【注釋】
[1]擲(zhì):扔,拋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