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和大城市
阿倫市是我出生的地方,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城市。有時候我會想,我要是不在阿倫出生那該多好。然而,光想是沒有用的: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阿倫人,我在這個地方生活了20年,這里有我的初吻、我的初戀、我的初夜(當然不是按我說的這個順序發(fā)生的)、我上過的中學、我的朋友和我喜歡去的咖啡廳。生活就是這樣,人們總是習慣用自己從小就形成的視角來觀察和衡量整個世界,把人按照地域進行劃分:你是德國人,我是阿倫人。就像狗和它的主人會越來越像一樣,生活在同一地域里的人也會逐漸同化。但我可以不斷地暗示自己,我實際上是紐約人,只是在阿倫暫住,之所以會那么像阿倫人,是因為人會逐漸受居住環(huán)境的影響。
阿倫位于斯圖加特和烏爾姆之間,有著名的德國古界墻溫泉和施瓦本冶煉廠,有為數(shù)不多的意大利人,可以買到日本壽司,有17個咖啡館里供應(yīng)“雨果”咖啡,所有的咖啡館里都有無線網(wǎng)絡(luò)供顧客使用。這里還有天文臺、爵士音樂節(jié)、舒伯特獎和音樂學校。阿倫在匈牙利和法國都有結(jié)盟的友好城市,像世界上所有居住在小城市的人一樣:越關(guān)注大地方,越顯出你生活的地方小。阿倫沒有格拉德貝克那種特色綁架劇,也不像萊格德市和拉姆施泰因市那樣,發(fā)生過震驚歐洲的大事故。在阿倫,從來沒有類似的大災(zāi)難發(fā)生過,實際上,連個把小事也沒有,大家的生活總是那么平靜,而這樣的平靜讓我迫切地想要離開這個地方。
我坐在常去的那家咖啡店里,觀察窗外行色匆匆的人們,我不禁問自己,如果繼續(xù)生活在這個城市,我會變成什么樣子?會不會變成他們中的一員,在說話時帶點兒施瓦本方言口音?現(xiàn)在的我只有在特別困或喝醉酒的時候,說話才會帶點兒施瓦本口音,大部分時候我還是說標準德語的。
如果我繼續(xù)在這兒生活下去,我的口音就會越來越重,最后就會嚴重影響我與本地區(qū)以外的人的正常交流。
“馬格特,在市場上買個東西把你的客廳墻糊一下,不會花多少錢的!要選舉市長了,埃爾頓·約翰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足球場里的綠草地上,那會過度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他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報紙上才更合理!”
方言聽起來很難懂,而且說方言的人也很少,這也是聯(lián)邦總統(tǒng)每年都要用標準德語而不是方言來說新年祝詞的原因。
如果有人來拜訪我,他會先跟我打個招呼:“卡特琳,告訴我,你最近怎么樣?。俊蔽一卮鹫f:“我最近采訪過俄羅斯政治家米歇爾·戈爾巴喬夫……”然后我就會得到一個和我的話毫無關(guān)系的回答:“你聽說了嗎,卡爾·海因茨得了癌癥,病情很嚴重,他剛剛才買了一套新廚房用具?!?sup>
阿倫這個城市很閉塞,沒有大型企業(yè)的分公司。盡管這樣,大家還是對生活充滿期待,比如“奔馳車、去美國、買個大房子……”還有其他的嗎?難道在阿倫過一個令人滿意的生活,比不上在柏林過著充滿抱怨的日子嗎?
小地方的時間流逝得很慢,即便你過去的十年都是在剛果過的,十年后再回到阿倫生活,你也不會感覺到任何不適應(yīng)。阿倫也有科技公司,這里的人也會在星巴克里點一杯卡布奇諾。阿倫的汽車協(xié)會成員比同性戀成員多,或許明年,第一家奶茶店就會開始營業(yè)……
現(xiàn)在,我旁邊站著一個“九〇后”女孩兒,她穿著白色登山褲,上面縫著大大小小好多口袋,十分顯眼,甚至都能透過白色的褲子看見縫口袋的線頭。上身穿著一件露腰上衣,外面披著一塊看起來像是鉤織的黑色桌布,一直垂到屁股下邊,頭發(fā)還被染成了藍黑色。即便是“九〇后”,這樣的裝扮也有些過火,除非你是唱歌的凱蒂·佩里或者是搞藝術(shù)的人。她站在桌子旁,一邊抽煙,一邊和旁邊的一位男士聊天,這位男士一看就是那種在夏天會穿運動涼鞋配襪子和格子汗衫的人,不過這只是我的個人猜想,現(xiàn)在還不是夏天,他只是穿了一件格子汗衫和一條牛仔褲,還有一雙棕色的平底鞋,抽著小雪茄。
過了一會兒,這位格子衫男士的朋友也走了過來,把頭湊到他的肩膀上說道:“你身上臭烘烘的,是穿了一身臭雪茄嗎?”這位朋友的話引來周圍人的一陣笑聲。好笑嗎?我不覺得。如果我繼續(xù)留在家鄉(xiāng),難道我也必須學會接受這樣的幽默嗎?還有那奇怪的褲子?
為什么家鄉(xiāng)是一個能夠讓你興高采烈地待上兩天之后,又抱著急切的心情想要離開的地方呢?呵,臭雪茄!
- 此處為施瓦本方言。
- 本段對話均為施瓦本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