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編譯說明
一、版本出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西方現(xiàn)代弗洛伊德主義哲學學派的巨擘,被譽為“與牛頓、達爾文、馬克思、愛因斯坦一樣的世界偉人”。他生前留下豐富的精神分析著作,不斷再版加印,并被譯為各國文字,流傳全世界。1956~1974年,英國倫敦霍格思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出版了《標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這套書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詹姆斯·斯特雷奇(James Strachey,1887~1967)和奧地利心理學家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兒)共同主編,共24卷,是當今世界最權威最完整的弗洛伊德作品集,也是世界廣泛流行的最佳版本。這套英文版由德國Gesammelte Werke公司出版的德文版翻譯而來,但增加了關鍵的腳注(標準版編者在德文版的基礎上所添加的內容一律用[]標識以示區(qū)分)。
本套中文版《弗洛伊德文集》即由英文版《標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以下簡稱“標準版”)翻譯而來,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關于弗洛伊德文萃性的經(jīng)典恢宏譯著。我們將標準版中凡是帶重點符號的弗洛伊德代表著作全部譯出,還把無重點符號但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潛意識論、性欲論、夢論三大理論支柱和七大基本理論(潛意識學說、人格結構學說、本能學說、性欲學說、釋夢學說、焦慮與自我防御機制學說和社會文化學說)有關的心理玄學的論著也一并譯出。
為了便于廣大讀者學習和研究,我們將標準版中有關弗洛伊德論著的一些編者導言、弗洛伊德生前為其著作出版所作的序言(精選部分版次)及部分注釋一并譯出。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保留了標準版的[]體例,保留了英文文獻中年份后的字母順序標注,書內頁碼也按標準版的頁碼顯示。我們在標準版的基礎上又做了一些注釋,此部分以“——中譯者”為標識。中文版編者還根據(jù)內文增加了插圖,來幫助讀者理解弗洛伊德的著作。此外,在弗洛伊德的每部(篇)著作之前,中文版主編車文博親自撰寫了“按語”,扼要介紹該著作的要點及其在弗洛伊德理論體系中的地位。
二、編譯分工
《弗洛伊德文集》是我國1949年以來翻譯的弗洛伊德的第一部經(jīng)典性的世界名著,是國家教委“七五”重點教材規(guī)劃和吉林省“九五”重點圖書規(guī)劃的項目,也是中文版主編車文博主持的心理學、哲學、精神醫(yī)學界學術共同體40年來協(xié)作科學研究的成果。
參加本書譯校的學者共有吉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財經(jīng)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等12所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教授、博士等40余人。
茲將部分學者簡介如下:
1.車文博,中文版主編,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學術界公認的弗洛伊德研究權威,我國為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主要工作:(1)選定翻譯版本。20世紀70年代選定標準版24卷為底本進行復印,并選定翻譯弗洛伊德的論著。(2)組成翻譯團隊。聘請老一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哲學家為領銜,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博士為主體的學術共同體。(3)提出編譯原則。包括精粹性原則,代表性原則,信、達、雅原則,歷史性與專題性統(tǒng)一原則。(4)編輯小辭典。特請著名精神病學家賈誼誠教授主編《精神分析小辭典》,由車文博教授審訂,以保證全書中翻譯的人名、術語的統(tǒng)一。(5)全書終審定稿。車文博主編除親自編制《弗洛伊德生平活動一覽表》、撰著《導論》和《弗洛伊德略傳》外,還對全書做了通讀、審訂和定稿。
2.楊韶剛,中文版副主編,本書主要譯、校者,原為吉林大學社會心理學系主任,現(xiàn)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論著有《超越快樂原則》《自我與本我》《一個幻覺的未來》《文明及其缺憾》《摩西與一神教》《為什么有戰(zhàn)爭?》《抑制、癥狀與焦慮》(合譯)《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合譯)。此外,校審、修改了諸多篇章。
3.高申春,中文版副主編,吉林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除翻譯《釋夢》(下卷)《論夢》《釋夢》(上卷,部分)《抑制、癥狀與焦慮》(合譯)外,還校審并修改《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釋夢》(上卷)《超越快樂原則》《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自我與本我》。此外,還協(xié)助主編編審了《〈標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目錄》《英漢人名對照表》《英漢專業(yè)術語對照表》。
4.邵迎生,南京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除翻譯《圖騰與禁忌》外,還參加校訂《精神分析新論》,修訂《非專業(yè)者的分析問題》《戲劇中的變態(tài)人物》《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覺與夢》《作家與白日夢》《達·芬奇的童年回憶》《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等。
5.宋廣文,曲阜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博士,翻譯并修訂《性學三論》《兒童性理論》《“文明的”性道德與現(xiàn)代神經(jīng)癥》《愛情心理學》《論自戀:導論》《本能及其變化》《壓抑》《力比多類型》,并?!度粘I钚睦聿±韺W》《精神分析綱要》。
6.呂俊,南京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除翻譯大部分《釋夢》(上卷)外,還參加修訂《釋夢》(下卷)《論夢》《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
7.郭本禹,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精神分析新論》(合譯),并修訂《精神分析五講》。
8.汪鳳炎,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精神分析新論》(合譯)。
9.鄭希付,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并修訂《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
10.張愛卿,中央財經(jīng)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并修訂《精神分析導論》。
11.葛魯嘉,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并修訂《精神分析綱要》。
12.彭運石,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合譯),并校審《抑制、癥狀與焦慮》《一個幻覺的未來》。
13.高峰強,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并修訂《精神分析中潛意識的注釋》《論潛意識》(合譯)。
13.賀嶺峰,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軍事心理學系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論夢的理論與實踐》。
14.熊哲宏,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翻譯并修訂《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
15.金星明,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翻譯《癔癥研究》。
16.趙國復,吉林大學出版社編審,參加修訂《癔癥研究》,并對《弗洛伊德文集》全卷德、英、法文譯注做了譯校。
三、卷次劃分
早在20世紀80年代,車文博主編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教學參考書《弗洛伊德主義原著選集》(上、下卷),遼寧人民出版社于1988~1989年出版,后經(jīng)長春出版社先后出版中文版《弗洛伊德文集》5卷本(1998)和8卷本(2004),臺灣知書房又將此書11卷精裝本出版(2000)?,F(xiàn)在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最新修訂版。本版的主要特點:(1)由原8卷本改為12卷本。(2)新增《弗洛伊德自傳》(1925)和《補記》(1935)兩部分,以凸顯弗洛伊德的偉大貢獻和精神分析運動的國際化。(3)對趙國復先生譯校的德、英、法等幾種語言的注釋,又做了審訂和補漏。(4)增補了車文博教授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09FZX004)《弗洛伊德主義新論》撰著的《導論》《弗洛伊德略傳》,作為學習和研究弗洛伊德文集的導引。
本套《弗洛伊德文集》分為12卷,各卷內容如下:
卷1《癔癥研究》。此卷包括中文版主編車文博所著的《導論》和《弗洛伊德略傳》,以及由弗洛伊德與約瑟夫·布洛伊爾合著的《癔癥研究》三部分?!恶Y研究》最初于1895年在德國出版,書中對癔癥的癥狀、病因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說,開始提出癔癥創(chuàng)傷理論。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形成時期的重要著作,是其精神分析的理論奠基和正式起點的標志。
卷2《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此卷僅收錄《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一部著作,此作于1901年被發(fā)表在雜志上,1904年出版了單行本,是弗洛伊德用動力心理學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著作。
卷3《釋夢(上)》。此卷收錄《釋夢》的前五章內容。《釋夢》最初于1900年在萊比錫和維也納出版,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得意和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體系形成的一個主要標志。他在廣泛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對病人的夢的臨床研究和有關夢的自我分析,深入探討了夢的實質、釋夢的方法、夢的偽裝、夢的材料和來源、夢的工作以及夢的過程的心理等有關的重要理論問題。
卷4《釋夢(下)》。此卷收錄《釋夢》第六、七章內容,以及《論夢》《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論夢》是弗洛伊德于1901年應德國一位編輯之約而撰寫的,它以簡潔的形式概述了《釋夢》一書的基本觀點和內容?!夺寜粼诰穹治鲋械倪\用》是在《釋夢》出版11年后發(fā)表的,它不是探討有關釋夢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專門研究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如何運用釋夢的藝術問題?!墩撫寜舻睦碚撆c實踐》發(fā)表于1923年,此文不是對《釋夢》一書的修正,而是弗洛伊德對該書問世20多年來一些想法的評論。
卷5《愛情心理學》。此卷收錄八篇論文。1.《性學三論》于1905年發(fā)表,內容涉及“性變態(tài)”、“幼兒性欲”及“青春期的變化”三部分。2.《兒童性理論》于1908年發(fā)表,該文對兒童期的性表現(xiàn),以及與其他心理活動、神經(jīng)癥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揭示了一些常見的但缺乏研究的兒童期性現(xiàn)象。3.《“文明的”性道德與現(xiàn)代神經(jīng)癥》于1908年發(fā)表,文中論述了現(xiàn)代社會的性道德與文化的關系問題,強調了性的因素是現(xiàn)代社會文化危機、人的焦慮與神經(jīng)癥的主要根源,抨擊了現(xiàn)代社會的性道德觀,提出了改善文明與發(fā)展文藝的性本能升華作用說。4.《愛情心理學》共包括三篇文章:(1)《男人對象選擇的一個特殊類型》(1910),主要分析了男人的性變態(tài)(或性倒錯)問題;(2)《論性愛領域最普遍的衰退趨勢》(1912),專門探討了男人的“心理性陽痿”問題;(3)《處女的禁忌》(1918),從歷史與文化的視角分析了女性的“貞潔”問題。5.《論自戀:導論》發(fā)表于1914年,該文對自戀的起源、本質、表現(xiàn)形式及其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分別做了說明。6.《本能及其變化》發(fā)表于1915年,該文從不同角度分析本能這一基本概念所涵蓋的內容,使用這一概念所涉及的問題,如本能的原動力、目的、對象和來源,以及描述性本能的一般性質所采用的方法等。7.《壓抑》發(fā)表于1915年,該文對壓抑的本質、原因、結果及其與神經(jīng)癥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8.《力比多類型》發(fā)表于1931年,該文從身體特征與心理特征相結合的觀點出發(fā),以力比多為基礎,將人分為性欲型、自戀型和強迫型三種,并認為混合型遠多于純粹型。
卷6《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此卷包括三篇論文。1.《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發(fā)表于1905年,該文分別就詼諧的技巧、目的、動機、心理起因及詼諧與夢、潛意識的關系做了深入的探討。2.《精神分析中潛意識的注釋》發(fā)表于1912年,該文簡明扼要地揭示了潛意識的含義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和意義。3.《論潛意識》發(fā)表于1915年,是弗洛伊德關于潛意識的一篇重要論文,也是他論述心理學基本理論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卷7《精神分析導論》。此卷僅收錄《精神分析導論》一部著作,內容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兩個冬季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精神分析的講稿組成。全書包括失誤動作、夢和神經(jīng)癥等三篇,共分28講。該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聽眾領會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卷8《精神分析新論》。此卷收錄四部分內容。1.《精神分析新論》完成于1933年,雖然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講基礎上成書的,但卻是他在《精神分析導論》發(fā)表后經(jīng)過15年研究實踐和反思的成果。2.《精神分析五講》于1910年首次刊出,是由弗洛伊德1909年應邀為美國克拉克大學20周年校慶所做的五次演講稿匯集而成,它從敘述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合作研究癔癥開始,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和觀察事例,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精神分析關于宣泄法、壓抑、夢、失誤、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與概念的形成及發(fā)展過程。3.《精神分析運動史》發(fā)表于1914年,該文是對精神分析產(chǎn)生、發(fā)展和分裂過程的歷史總結。4.《精神分析綱要》發(fā)表于1940年,它既是向讀者介紹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對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論全面而精辟的總結。
卷9《自我與本我》。此卷收錄四部分內容。1.《超越快樂原則》完成于1920年,弗洛伊德在這部著作中,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學說,第一次提出人存在著死的本能與生的本能,并把這兩種作用相反、同時并存的力量的斗爭視為整個生命運動歷程的決定者。2.《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完成于1921年,系統(tǒng)論述了關于“群體的本質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聯(lián)系”的理論。3.《自我與本我》1923年出版,書中談及意識、前意識、潛意識,闡述了自我從本我、超我從自我分化的過程。4.《抑制、癥狀與焦慮》出版于1926年,是弗洛伊德對壓抑與焦慮及心理防御機制關系理論進行修正和補充的主要論著。
卷10《達·芬奇的童年回憶》。此卷包含七部分內容。1.《戲劇中的變態(tài)人物》1942年面世,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觀點對戲劇活動所作的解釋。2.《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覺與夢》1907年出版,它緊緊圍繞《格拉迪沃》一書中幻覺與夢的關系,揭示了壓抑、幻覺與精神錯亂的起因、夢的形成與解釋、性欲生活的作用、治療心理疾患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論問題。3.《作家與白日夢》發(fā)表于1908年,弗洛伊德在對創(chuàng)作與白日夢的關系作出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特殊的幻想活動,其目的是在幻想中實現(xiàn)其未能滿足的愿望。4.《達·芬奇的童年回憶》1910年面世,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觀點和傳記研究的方法,詳盡介紹了達·芬奇童年以來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著重闡釋了他的藝術與科學活動的心理起源。5.《米開朗基羅的摩西》發(fā)表于1914年,該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觀點對米開朗基羅所創(chuàng)造的摩西這一藝術作品的解釋。6.《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1928年面世,該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觀點和方法闡釋俄國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篇心理美學的論文。7.《非專業(yè)者的分析問題》發(fā)表于1926年,弗洛伊德在該文中指出,精神分析技術既不是神秘的、難以捉摸和掌握的,更不是醫(yī)生的專利。
卷11《圖騰與禁忌》。此卷包含兩部作品。1.《圖騰與禁忌》1913年出版,該書由四篇論文組成,通過蒙昧人與強迫神經(jīng)癥患者的比較,推斷了圖騰崇拜的本原意義。2.《摩西與一神教》1939年出版,是弗洛伊德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它由三篇論文組成,深入淺出地剖析了一神教的本質和起源,揭示了上帝不是神,而是被后人神化了的人;它說明宗教問題并非神秘不可測,揭開宗教欺騙人的虛幻面紗,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真實本質。
卷12《文明及其缺憾》。此卷主要包含四部分內容。1.《一個幻覺的未來》出版于1927年,主要講了兩個問題:文明的內涵及其同本能的關系;宗教的本質、演化及其作用。2.《文明及其缺憾》出版于1930年,書中弗洛伊德從文明發(fā)展與人性的本能之間的聯(lián)系和對抗這個基本觀點出發(fā),對文明社會的本質、起源、作用和弊端等問題做了集中的闡述。3.《為什么有戰(zhàn)爭?》是1932年9月弗洛伊德就戰(zhàn)爭問題答復愛因斯坦的一封信,他依據(jù)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4.《弗洛伊德自傳》1925年面世,這不是描述個人家庭、生活和工作的一般性自傳,而是一部精辟地總結精神分析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學術性經(jīng)典,主要闡述了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此卷還附錄了《〈標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目錄》《弗洛伊德生平活動一覽表》《英漢人名對照表》《英漢專業(yè)術語對照表》等。
《弗洛伊德文集》編委會
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