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魏晉樂府詩文獻學研究
文獻學研究是音樂學、文學研究展開的重要基礎。魏晉樂府詩的輯錄以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與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最為全面詳贍。歌辭選釋以余冠英、曹道衡的《樂府詩選》,王運熙的《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較為突出。黃節(jié)的《漢魏樂府風箋》、陸侃如的《中古文學系年》所作箋釋、考訂,對本論題研究可資借鑒最多。在此基礎上,本章首先對魏晉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情況、歌辭類別進行統(tǒng)計、補錄,繼而考察其著錄情況及特點,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節(jié) 魏晉樂府詩補錄及分析
《樂府詩集》集漢唐樂府歌辭之大成,但它收錄的是歷代相沿、見諸文獻的樂府詩,實際上魏晉樂府詩失傳、缺佚現(xiàn)象十分嚴重。從西晉荀勖的《荀氏錄》、崔豹的《古今注》、無名氏《歌錄》、劉宋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蕭齊王僧虔的《大明三年宴樂技錄》、梁沈約的《宋書·樂志》、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唐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等相關文獻中,我們?nèi)钥裳a輯部分缺佚的魏晉樂府詩題或曲名?,F(xiàn)據(jù)以補錄如下。
一 郊廟歌辭
(1)王粲《安世詩》(亦曰《享神哥》)。
明帝太和初,繆襲奏曰:“自魏國初建,故侍中王粲所作登哥《安世詩》,專以思詠神靈及說神靈鑒享之意……無事哥后妃之化也。自宜依其事以名其樂哥,改《安世哥》曰《享神哥》。”[1]《安世詩》現(xiàn)已不傳,由繆襲奏議可知,此曲曾作郊廟享神之用,相當于郊廟歌辭。
(2)傅玄《先農(nóng)先蠶夕牲》《迎送神》《社稷》《先農(nóng)》《先圣》《先蠶》(按:疑“先圣”衍)。
《南齊書·樂志》曰:“晉傅玄作祀《先農(nóng)先蠶夕牲》歌詩一篇八句,《迎送神》一篇,饗《社稷》《先農(nóng)》《先蠶》歌詩三篇,前一篇十二句,中一篇十六句,后一篇十二句,辭皆敘田農(nóng)事?!?sup>[2]可補傅玄祭社稷農(nóng)神的五篇曲辭。
以上補錄四首,魏一首,晉五首。
二 燕射歌辭
①魏武帝、文帝時《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曲;②魏明帝時《鹿鳴》“於赫”、《騶虞》“巍巍”、《文王》“洋洋”三篇。
《宋書·樂志》云:“魏雅樂四曲:一曰《鹿鳴》,后改曰《於赫》,詠武帝。二曰《騶虞》,后改曰《巍巍》,詠文帝。三曰《伐檀》,后省除。四曰《文王》,后改曰《洋洋》,詠明帝?!厄|虞》《伐檀》《文王》并左延年改其聲。正旦大會,太尉奉璧,群后行禮,東箱雅樂郎作者是也。今謂之行禮曲,姑洗箱所奏。”[3]曹操令杜夔創(chuàng)制雅樂,有《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曲,杜夔主要負責造制樂器、為樂器定調(diào)等,并非歌詩專業(yè)作者,王粲等人也無作歌詩的記錄,故此推測,武帝時的雅樂四曲可能仍用《詩經(jīng)》舊辭。到魏明帝時期,據(jù)此四曲重制新辭,分別歌頌武帝、文帝與明帝三人功德。
以上共補錄四曲三首。魏武帝時四曲,明帝時三首。
三 相和歌辭
(1)相和曲:魏武帝《陽春篇》《往古篇》。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覲歌》,張錄云無辭,而武帝有《往古篇》?!稏|門》,張錄云無辭,而武帝有《陽春篇》?!?sup>[4]魏武帝《往古篇》《陽春篇》乃分別據(jù)漢舊曲《覲歌》《東門》所制新辭,均已失傳。
(2)清調(diào)曲:武帝《董逃行》“白日”。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清調(diào)有六曲:‘一《苦寒行》,二《豫章行》,三《董逃行》,四《相逢狹路間行》,五《塘上行》,六《秋胡行》。’荀氏錄所載九曲,傳者五曲。晉、宋、齊所歌,今不歌。武帝‘北上’《苦寒行》,‘上謁’《董逃行》,‘蒲生’《塘上行》、‘晨上’‘愿登’并《秋胡行》是也。其四曲今不傳。明帝‘悠悠’《苦寒行》,古辭‘白楊’《豫章行》,武帝‘白日’《董逃行》,古辭《相逢狹路間行》是也?!?sup>[5]魏武帝曾作有《董逃行》“白日”,見于《荀錄》、王僧虔《技錄》,后失傳。
(3)平調(diào)曲:文帝《長歌行》“功名”、明帝《長歌行》“青青”、武帝《猛虎行》“吾年”、明帝《猛虎行》“雙桐”、無名氏《君子行》“燕趙”、左延年《從軍行》“苦哉”、無名氏《短歌行》“雉朝飛”。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平調(diào)有七曲:一曰《長歌行》,二曰《短歌行》,三曰《猛虎行》,四曰《君子行》,五曰《燕歌行》,六曰《從軍行》,七曰《鞠歌行》。荀氏錄所載十二曲,傳者五曲:武帝‘周西’‘對酒’,文帝‘仰瞻’,并《短歌行》,文帝‘秋風’‘別日’,并《燕歌行》是也。其七曲今不傳:文帝‘功名’,明帝‘青青’,并《長歌行》,武帝‘吾年’,明帝‘雙桐’,并《猛虎行》,‘燕趙’《君子行》,左延年‘苦哉’《從軍行》,‘雉朝飛’《短歌行》是也?!?sup>[6]武帝《猛虎行》“吾年”、文帝《長歌行》“功名”、明帝《長歌行》“青青”、明帝《猛虎行》“雙桐”、左延年《從軍行》“苦哉”既見載于《荀氏錄》,理應入晉樂所奏,歌辭后來失傳?!抖谈栊小吩跐h代已有古辭,故“雉朝飛”應為曹魏歌辭。另據(jù)《廣題》曰:左延年辭云:“苦哉邊地人,一歲三從軍。三子到敦煌,二子詣隴西。五子遠斗去,五婦皆懷身。”[7]據(jù)《樂府詩集》,魏明帝辭曰:“雙桐生空枝,枝葉自相加。通泉溉其根,玄雨潤其柯。”《古今樂錄》曰:“《猛虎行》,王僧虔《技錄》曰:‘荀錄所載,明帝《雙桐》一篇,今不傳?!?sup>[8]
以上共補錄魏相和歌辭9首。
四 舞曲歌辭
(1)魏明帝鼙舞辭:《明明魏皇帝》《大和有圣帝》《魏歷長》《天生烝民》《為君既不易》。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魏曲五篇:一《明明魏皇帝》,二《大和有圣帝》,三《魏歷長》,四《天生烝民》,五《為君既不易》,并明帝造,以代漢曲。其辭并亡?!?sup>[9]可知魏明帝曾造鼙舞曲辭五篇,惜辭失傳。
(2)明帝時無名氏鐸舞曲《太和時》。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古《鐸舞曲》有《圣人制禮樂》一篇,聲辭雜寫,不復可辨,相傳如此。魏曲有《太和時》,晉曲有《云門篇》,傅玄造,以當魏曲,齊因之。”[10]可知魏明帝時曾有鐸舞曲《太和時》,辭失傳。
(3)明帝時無名氏巴渝舞曲《武始》《咸熙》《章斌》。
《晉書·樂志》云:“黃初三年,又改《巴渝舞》曰《昭武舞》。至景初元年,尚書奏,考覽三代禮樂遺曲,據(jù)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執(zhí)羽籥?!?sup>[11]景初元年為魏明帝年號,羽籥舞即巴渝舞,新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統(tǒng)稱為《昭武舞》,而不用《巴渝舞》舊名。辭已不傳。
(4)晉《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
《宋書·樂志》云:“晉《鞞舞哥》亦五篇,又《鐸舞哥》一篇,《幡舞哥》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陳于元會。今《幡》《鼓》哥詞猶存,舞并闕?!?sup>[12]《樂府詩集》載錄傅玄《鼙舞歌》五篇、《鐸舞歌》“云門篇”,這兩篇則無記載,應予補錄。據(jù)西晉舞曲歌辭皆出傅玄一人的情況,推測這幾曲歌辭出自傅玄之手的可能性較大。
以上共補錄舞曲歌辭16首。魏9首,晉7首。
五 雜曲歌辭
(1)魏明帝《悲哉行》。
《樂府詩集》引《歌錄》曰:“《悲哉行》,魏明帝造。”[13]但并未載錄魏明帝歌詞,理應補錄。
(2)曹植《上仙箓》《神游》《苦熱行》。
《樂府解題》曰:“《升天行》,曹植云:‘日月何時留?!U照云:‘家世宅關輔。’曹植又有《上仙箓》與《神游》《五游》《龍欲升天》等篇,皆傷人世不永,俗情險艱,當求神仙,翱翔六合之外,與《飛龍》《仙人》《遠游篇》《前緩聲歌》同意?!?sup>[14]其中《五游》《龍欲升天》(即《當墻欲高行》)已見著錄,故此補錄《上仙箓》《神游》兩首。另外,《樂府詩集》在鮑照《苦熱行》解題中曰:“魏曹植《苦熱行》曰:‘行游到日南,經(jīng)歷交趾鄉(xiāng)??酂岬芈叮揭乃胁亍?,[15]也應補錄。
以上共補錄雜曲歌辭4首,魏明帝1首、曹植3首。
補錄以后的魏晉樂府詩實際創(chuàng)作情況詳見表1-1。
表1-1 魏晉樂府詩歌辭類別總量統(tǒng)計表
從數(shù)量看,魏晉樂府詩(不計雜歌謠辭)總計386首,分別為:曹魏154首,西晉219首,蜀1首,吳12首,以魏、西晉朝為主,西晉數(shù)量最豐。從歌辭類別看,曹魏相和歌辭居多,其次為雜曲歌辭,再次為鼓吹曲辭,舞曲歌辭18首。創(chuàng)作較少的是郊廟、燕射、琴曲三類。橫吹無辭。西晉燕射歌辭最多,其次為相和,舞曲、雜曲、鼓吹、郊廟四類的歌辭數(shù)量也很可觀,琴曲歌辭較少,橫吹無辭。蜀、吳的歌辭類別較單一。
與漢樂府相比,曹魏時期相和歌辭為樂府詩創(chuàng)作的主流,舞曲歌辭也有明顯增加,而郊廟、燕射等儀式樂辭只維持在最低限度內(nèi)。這說明,曹魏創(chuàng)作的重心在于娛樂歌辭。到西晉時期,各類歌辭的創(chuàng)作極大豐富,特別是郊廟、燕射歌辭數(shù)量顯著增加,說明西晉在禮儀歌辭方面加強了建設力度。另外,舞曲歌辭也得到充分重視,較漢曲增長了十倍之多,即便與魏相比,也多出近一倍。
從《樂府詩集》著引文獻來看,主要依據(jù)梁沈約《宋書·樂志》及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古今樂錄》對《宋書·樂志》《元嘉正聲伎錄》《大明三年宴樂技錄》多所擇取,而劉宋時期的張錄、王錄以及《宋書·樂志》又對荀勖《荀氏錄》多所引用??纱笾抡J定,《樂府詩集》著錄“魏晉”樂府詩,合理汲取了唐前官方音樂文獻。依次《荀氏錄》、張永《元嘉正聲伎錄》、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陳釋智匠《古今樂錄》等。歌辭“題解”還直接、間接地參考了其他典籍。所涉音樂典籍有西漢劉向《琴頌》、舊題蔡邕所作《琴操》、西晉崔豹《古今注》、無名氏《歌錄》、劉宋謝希逸《琴論》,唐李勉《琴說》、房玄齡《晉書·樂志》、杜佑《通典》、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無名氏《樂府廣題》;史傳類典籍有左丘明《春秋左氏傳》、班固《漢書》、范曄《后漢書》、劉向《列女傳》、舊題劉向《列仙傳》、應劭《風俗通義》、舊題班固《漢武帝故事》、無名氏《陳武別傳》、唐馬溫《鄴都故事》等;地理類典籍包括《禹貢》、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等;文學類典籍包括《楚辭》《文選》及曹植、鮑照、謝惠連、李賀等人相關作品。
《樂府詩集》主要收錄歷代歌辭集中的樂府詩,并非魏晉樂府詩全貌。從補錄情況來看,這些歌辭皆曾在郭茂倩所引文獻中提到,但并未收錄,個中原因令人深思。細加分析,郭氏不予收錄的原因,一是歌辭已失傳,如魏武帝《董逃行》“白日”等,雖然其曲名、曲調(diào)還可從文獻轉引中知道,但辭已失傳,無法再行收錄。二是歌辭缺佚現(xiàn)象嚴重或者后世不再傳唱,此種情況也不予收錄。比如曹植《苦熱行》《秋胡行》,左延年《苦哉》等,這些樂府詩的面貌多已殘缺不全,且在后世歌辭集中不見記載??梢姟稑犯娂匪浀奈簳x樂府詩,基本上都與朝廷樂府有關。反之,則不予收錄。
從補錄樂府詩的作者來看,曹操、曹叡皆系帝王,左延年系魏文帝至明帝時期的宮廷樂師,傅玄是西晉的首席樂府作家,他們的樂府詩在當時都應是入樂的;從歌辭類別看,包括郊廟、舞曲、相和三種類型。導致它們在后世失傳的具體原因何在呢?以下逐一分析,以明個中緣由。
曹操《陽春篇》《往古篇》在荀錄、王錄、《宋書》中均不載,張錄云無辭,《古今樂錄》據(jù)張錄記載還能略知其曲調(diào)。說明《往古篇》《陽春篇》可能在晉至劉宋時期已不入樂,空余曲調(diào)、曲題,終致歌辭失傳。王粲《安世詩》,《宋書·樂志》記載:
侍中繆襲又奏:“《安世哥》本漢時哥名。今詩哥非往時之文,則宜變改?!袼嘉┩咧^《房中》為后妃之哥者,恐失其意。方祭祀娛神,登堂哥先祖功德,下堂哥詠燕享,無事哥后妃之化也。自宜依其事以名其樂哥,改《安世哥》曰《享神哥》?!弊嗫伞?sup>[16]
侍中繆襲既對其議奏改名,想必當時歌辭還在,且仍入樂演唱。后來傅玄創(chuàng)作了新辭,完全代替了《安世詩》的禮樂功能,異代之文未必相襲,繆襲《安世詩》可能廢而不用,后此文獻均不見《安世詩》本辭,可以推斷,王粲《安世詩》可能至西晉以后已失傳。曹植《鼙舞歌》,據(jù)其《鼙舞歌自序》,曹操曾喜獲漢西園鼓吹藝人李堅,但其技藝已中廢,兼之古曲多謬誤,需重創(chuàng)新辭,恢復舊樂。曹植和魏明帝皆依漢曲創(chuàng)作了《鼙舞歌》五首,明帝辭入魏樂當無可懷疑,曹植辭入樂則應存在身份及政治資格的限制,其辭原本只能在其藩國演奏,但他可能通過向皇帝獻樂,得到在魏宮廷樂府演唱的機會。[17]至西晉,傅玄新創(chuàng)鼙舞辭,以代魏曲,曹魏之辭不再入樂。明帝辭失傳當與不入樂相關,但同樣皆不入樂,何以曹植《鼙舞歌》能夠傳世?筆者以為,明帝之辭主要在魏樂府演唱,而曹植之辭除了在樂府演唱,還可在其藩國演唱,如此一來曹植之辭的流傳范圍、接受人群反而更為廣泛。另外,曹植集的編纂自其死后不久就著手進行,其鼙舞歌辭通過文集的編纂得以流傳,也是原因之一。燕射歌辭、舞曲歌辭皆曹魏朝廷使用的儀式樂歌,西晉時期則不再入樂,隨之漸漸失傳。以上所補歌辭還包括魏明帝及曹植的部分雜曲。關于“雜曲”歌辭,郭茂倩曰:
雜曲者,歷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歡樂之所發(fā),或憂愁憤怨之所興,或敘離別悲傷之懷,或言征戰(zhàn)行役之苦,或緣于佛老,或出自夷虜。兼收備載,故總謂之雜曲。自秦、漢已來,數(shù)千百歲,文人才士,作者非一。干戈之后,喪亂之馀,亡失既多,聲辭不具,故有名存義亡,不見所起,而有古辭可考者,則若《傷歌行》《生別離》《長相思》《棗下何纂纂》之類是也。復有不見古辭,而后人繼有擬述,可以概見其義者,則若《出自薊北門》《結客少年場》《秦王卷衣》《半渡溪》《空城雀》《齊謳》《吳趨》《會吟》《悲哉》之類是也。又如漢阮瑀之《駕出北郭門》,曹植之《惟漢》《苦思》《欲游南山》《事君》《車已駕》《桂之樹》等行,《磐石》《驅(qū)車》《浮萍》《種葛》《吁嗟》《》等篇,傅玄之《云中白子高》《前有一樽酒》《鴻雁生塞北行》《昔君》《飛塵》《車遙遙篇》,陸機之《置酒》,謝惠連之《晨風》,鮑照之《鴻雁》,如此之類,其名甚多,或因意命題,或?qū)W古敘事,其辭具在,故不復備論。[18]
由于編纂、設類的“兼收備載”,題曰“雜曲”。這些歌辭“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歡樂之所發(fā),或憂愁憤怨之所興,或敘離別悲傷之懷,或言征戰(zhàn)行役之苦”,可見其內(nèi)容之“雜”;“或緣于佛老,或出自夷虜”,可見其來源之“雜”;“自秦、漢已來,數(shù)千百歲,文人才士,作者非一”,嘆其作者情況之“雜”;既包括“干戈之后,喪亂之馀,亡失既多,聲辭不具,故有名存義亡,不見所起,而有古辭可考者”,又包括“復有不見古辭,而后人繼有擬述,可以概見其義者”,如此等等,又見其流傳、創(chuàng)作之“雜”。不過以上補錄的四首“雜曲歌辭”,其曲調(diào)情況仍有文獻可征,惜歌辭不存。
從補錄歌辭的創(chuàng)作時代看,以曹魏為主,共補錄26首,又以相和歌辭失錄最多;而西晉歌辭只補錄郊廟歌辭5首,皆傅玄所作祭祀農(nóng)神的儀式樂歌,雜舞7首,可能也出于傅玄之手。相比較而言,西晉的歌辭缺佚較少。而據(jù)《宋書》《南齊書》記載,這幾首歌辭其時猶能見到,其失傳時間應為南朝梁陳以后。那么曹魏歌辭失錄較多的原因何在?也許可從文獻方面追尋其原因。《樂府詩集》中已不見曹魏時期的音樂文獻,西晉時期則還有荀勖《荀氏錄》及崔豹《古今注》。曹魏時期既然已無音樂文獻,那么其樂府樂歌的表演情況就難以考知。荀勖《荀氏錄》選錄漢魏舊辭配入晉樂演奏,這就是“清商三調(diào)歌詩”,經(jīng)由荀勖的整理和加工,“清商三調(diào)”歌詩得到了完好保存,但問題的另一面則是,那些未被選入晉樂的舊辭則被汰擇,所以荀勖對漢魏歌辭保存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略。
綜上所述,魏晉樂府詩失傳的原因不外兩個方面:第一,由于音樂或曲辭某一因素的殘缺,影響了音樂藝術的完整性,最終導致歌辭失傳。音樂與曲辭作為音樂藝術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既有本質(zhì)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系互有影響。音樂的失傳可能導致曲辭的缺佚,同樣曲辭的失傳,可能也會影響到音樂的流傳。上述歌辭或不再入樂,或被其他新辭代替。隨著時代變遷,音樂失傳,導致歌辭失傳。第二是音樂文獻記錄或保存的缺陷。音樂畢竟是時間藝術,隨時間流逝,曾經(jīng)的流行音樂不再流行,或被其他歌辭代替,但音樂仍可以用文獻記錄的方式留存下來,或以歌辭形式,或以曲譜形式。如果失去了文獻著錄這一保障,那些樂歌就只能永遠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再難覓其影跡。
第二節(jié) 《樂府詩集》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的比對分析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以時代為經(jīng),作者為緯,編織了魏晉樂府詩的全貌。其可貴之處,在于收錄之全,標注之詳,考訂之精審,能補《樂府詩集》之不足。將《樂府詩集》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兩書進行對比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魏晉樂府詩的全貌及特點。以下不妨按照《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的體例特點,以作者為單元,結合《樂府詩集》的類別、特點,對魏晉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特點再作考察。筆者根據(jù)《樂府詩集》和《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兩書樂府詩的著錄情況,擇其收錄有差異者,分析列表如表1-2。
表1-2 《樂府詩集》與逯詩著錄差異比對分析表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可以看出,逯詩能對《樂府詩集》進行有效補錄的是相和與雜曲兩類歌辭。據(jù)上表補錄統(tǒng)計情況,可將魏晉各類歌辭的創(chuàng)作總量分別在二書中的著錄情況列成表1-3。
表1-3 《樂府詩集》與逯詩收錄情況對比表
補錄后魏樂府詩185首,西晉246首。相和、雜曲兩類歌辭的數(shù)量遠超《樂府詩集》。它們多借非音樂文獻留存,與樂府的關系較為疏遠。可以想象,歌辭疏離了音樂便如折翼的飛鳥,在歷史的天空無法飛得更遠。雖然《逯詩》據(jù)《文選》《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北堂書鈔》等,補錄了不少相和、雜曲歌辭,但它們已經(jīng)很不完整,少的只有一句,多的不過四句,只剩殘句的面貌,只淪為注引的價值,不免令人感嘆!筆者以為,即便它們被補錄出來,也已無法為魏晉樂府詩的音樂、文學研究提供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在歷史的選擇過程中,它們必將淡出我們的研究視野,這種不可逆轉的命運,多多少少與音樂的疏離相關。
接下以魏晉重要樂府詩人的創(chuàng)作情況為核心,簡要分析魏晉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特點。魏晉樂府詩重要作家創(chuàng)作情況詳見表1-4。
表1-4 魏晉樂府詩重要作家創(chuàng)作情況一覽表
曹魏時期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如下特點:第一,相和歌辭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于魏氏三祖和曹植;第二,儀式樂歌創(chuàng)作主要由王粲、繆襲完成;第三,曹植雜曲歌辭數(shù)量尤多;第四,從時間上看,樂府詩類型的完善,應在魏文帝后期至魏明帝時期??娨u的鼓吹、曹植的雜曲、明帝的舞曲等,皆在這段時間里創(chuàng)作完成。
西晉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也有其特點:第一,西晉儀式樂歌主要由傅玄、荀勖、張華、成公綏等人創(chuàng)作完成,以傅玄的創(chuàng)作最為突出;第二,荀勖曾編纂《荀氏錄》,選漢魏舊辭入清商三調(diào),但他自己卻未創(chuàng)作過相和歌辭;第三,與荀勖相反,陸機的創(chuàng)作主要體現(xiàn)在相和歌辭,是西晉創(chuàng)作相和歌辭最多的作家;第四,張華主要是雜曲創(chuàng)作,又以游俠題材為主;第五,石崇的歌辭數(shù)量不多,以吟嘆曲、琴曲為主,由于吟嘆曲與琴曲在音樂上頗有相通之處,說明石崇的歌辭創(chuàng)作受到音樂的顯著影響。
第三節(jié) “西山一何高”曲調(diào)辨疑
郭茂倩《樂府詩集》將魏文帝“西山一何高”隸于《折楊柳行》曲調(diào)之下,解題引《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云:《折楊柳行》歌,文帝‘西山’、古‘默默’二篇,今不歌?!?sup>[19]這段話應重新標點為:“王僧虔《技錄》云:《折楊柳行》,歌文帝‘西山’、古‘默默’二篇,今不歌。”王僧虔生活于公元426~485年,《技錄》所記為劉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的宴樂曲目?!墩蹢盍小非{(diào)唱魏文帝“西山一何高”辭應指南朝宋、齊時期,但郭茂倩對“西山一何高”的入樂標注卻為“魏晉樂所奏”,很容易理解為魏晉樂所奏“西山一何高”是用《折楊柳行》曲調(diào)。魏晉相和歌進入南朝以后音樂上有些變化,“西山一何高”是否一直用《折楊柳行》曲調(diào)演唱呢?
郭茂倩曾引《樂府解題》曰:“古辭云‘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魏改奏文帝所賦曲‘西山一何高’,言仙道茫茫不可識,如王喬、赤松,皆空言虛詞,迂怪難言,當觀圣道而已。”[20]這段話明確指出,魏文帝“西山一何高”在曹魏時期是用《長歌行》曲調(diào)演唱。此外,《樂府詩集》卷四十三云:
《宋書·樂志》曰:大曲十五曲:一曰《東門》,二曰《西山》,三曰《羅敷》,四曰《西門》,五曰《默默》,六曰《園桃》,七曰《白鵠》,八曰《碣石》,九曰《何嘗》,十曰《置酒》,十一曰《為樂》,十二曰《夏門》,十三曰《王者布大化》,十四曰《洛陽令》,十五曰《白頭吟》?!稏|門》《東門行》;《羅敷》《艷歌羅敷行》;《西門》《西門行》;《默默》《折楊柳行》;《白鵠》《何嘗》并《艷歌何嘗行》;《為樂》《滿歌行》;《洛陽令》《雁門太守行》;《白頭吟》并古辭。《碣石》,《步出夏門行》,武帝辭?!段魃健贰墩蹢盍小罚弧秷@桃》《煌煌京洛行》并文帝辭?!断拈T》《步出夏門行》;《王者布大化》《櫂歌行》并明帝辭?!吨镁啤贰兑疤稂S爵行》,東阿王辭。《白頭吟》,與《櫂歌》同調(diào)。其《羅敷》《何嘗》《夏門》三曲,前有艷,后有趨?!俄偈芬黄衅G?!栋座]》《為樂》《王者布大化》三曲有趨?!栋最^吟》一曲有亂。[21]
大曲第二曲即文帝“西山一何高”,它與第五曲《默默》皆用《折楊柳行》曲調(diào)演唱?!端螘纷髡呱蚣s生活在宋、齊、梁三代,《宋書·樂志》的完成時間在梁,比王僧虔《技錄》要晚,《宋書》所載“西山一何高”的演唱曲調(diào)與王僧虔《技錄》一致,應是沿襲《技錄》說法。那么除了《樂府解題》外,《校錄》之前又作何記載呢?不妨仔細研究下面這段話:
《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瑟調(diào)曲有《善哉行》《隴西行》《折楊柳行》《西門行》《東門行》《東西門行》《卻東西門行》《順東西門行》《飲馬行》《上留田行》《新成安樂宮行》《婦病行》《孤子生行》《放歌行》《大墻上蒿行》《野田黃爵行》《釣竿行》《臨高臺行》《長安城西行》《武舍之中行》《雁門太守行》《艷歌何嘗行》《艷歌福鐘行》《艷歌雙鴻行》《煌煌京洛行》《帝王所居行》《門有車馬客行》《墻上難用趨行》《日重光行》《蜀道難行》《櫂歌行》《有所思行》《蒲坂行》《采梨橘行》《白楊行》《胡無人行》《青龍行》《公無渡河行》?!盾魇箱洝匪d十五曲,傳者九曲:武帝‘朝日’‘自惜’‘古公’,文帝‘朝游’‘上山’,明帝‘赫赫’‘我徂’,古辭‘來日’,并《善哉》,古辭《羅敷艷歌行》是也。其六曲今不傳:‘五岳’《善哉行》,武帝‘鴻雁’《卻東西門行》,‘長安’《長安城西行》,‘雙鴻’‘福鐘’并《艷歌行》,‘墻上’《墻上難用趨行》是也?!?sup>[22]
《古今樂錄》認為,王僧虔《技錄》載有瑟調(diào)38曲,而《荀氏錄》所載瑟調(diào)卻只有15曲。這15曲分屬于《善哉行》《羅敷艷歌行》《卻東西門行》《長安城西行》《艷歌行》《墻上難用趨行》6種曲調(diào),其中并無《折楊柳行》,亦無文帝“西山一何高”之辭。說明“西山一何高”在西晉時期并未選入晉樂,當時也無《折楊柳行》曲調(diào)的演唱記錄,因此“西山”唱入《折楊柳行》應始于劉宋時期王僧虔《技錄》。
《宋書·五行志》載:“太康末,京、洛始為《折楊柳》之歌,其曲始有兵革苦辛之詞,終以禽獲斬截之事?!?sup>[23]既云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其曲辭始轉而歌詠戰(zhàn)爭,言下之意《折楊柳》此前便有,內(nèi)容與戰(zhàn)爭無關?!稑犯娂芬嘣疲骸肮艠犯钟小缎≌蹢盍罚嗪痛笄小墩蹢盍小?,清商四曲有《月節(jié)折楊柳歌》?!狈置饕舱f大曲《折楊柳行》之前已有古樂府《小折楊柳》,可推知《折楊柳》至遲于漢魏時期即已產(chǎn)生。從《詩經(jīng)》“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不難想象楊柳與送別之關系,從孔融《臨終詩》(《書鈔》作《折楊柳行》)[24],曹丕《見挽船士兄弟辭別詩》(《樂府詩集》作《折楊柳行》)來看,《折楊柳》曲多詠寫離別情狀。而曹丕“西山”《藝文》作“游仙詩”,《古樂府》作《長歌行》[25],內(nèi)容與離別無關,辭云: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僮,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耀有五色。
服藥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輕舉乘浮云,倏忽行萬億。流覽觀四海,茫茫非所識。
彭祖稱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適西戎,于今竟不還。王喬假虛辭,赤松垂空言。
達人識真?zhèn)?,愚夫好妄傳。追念往古事,憒憒千萬端。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觀。
歌辭分四解:第一解寫高高的西山之上有個神仙世界,仙僮給“我”一丸仙藥;第二解便寫“我”服了仙藥以后飛升成仙,到處游歷。第三、四兩解寫曹丕對種種傳聞的看法,認為服藥升仙是不可信的迂怪之言。從游仙寫起,“西山”與漢古辭《長歌行》有一脈相承之處。《樂府詩集》載有《長歌行》古辭三首: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fā)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
岧岧山上亭,皎皎云間星。遠望使心思,游子戀所生。驅(qū)車出北門,遙觀洛陽城。凱風吹長棘,夭夭枝葉傾。黃鳥飛相追,咬咬弄音聲。佇立望西河,泣下沾羅纓。
第一首寫時不我待,應趁少壯努力,以免落得老大徒傷悲的下場;第二首是游仙詩,寫凡界之人游歷至仙界,獲仙人所贈仙藥,服藥后壽命延長;第三首寫游子離開洛陽時的悲傷之感。曹丕之辭顯與第二首一脈相承,先繼承后批判,鮮明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認識。崔豹《古今注》曰:“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長歌行》詠寫長生以及對生命的感嘆,已在西晉形成共識。因此,曹丕“西山一何高”應是據(jù)漢舊曲《長歌行》所作新辭,而與《折楊柳》并不相符。
總之,“西山一何高”乃魏文帝據(jù)漢樂府《長歌行》舊曲所作新辭,如《樂府解題》所云,在曹魏時代亦用《長歌行》曲調(diào)演唱?!盾魇箱洝愤x錄《長歌行》時未收此辭,卻收錄了魏文帝“功名”、魏明帝“青青”兩首。這并不奇怪,因為《荀氏錄》是采選舊詞,并非一概收錄。西晉太康末年,京洛一帶開始流行新的折楊柳歌,歌以兵革苦辛、擒獲斬截之事。至劉宋大明三年的宴樂大曲當中,曲辭內(nèi)容又有變化,選用“西山一何高”來配入《折楊柳行》歌唱。后此的《宋書·樂志》《古今樂錄》均采用王僧虔之說,郭茂倩《樂府詩集》也以此為依據(jù),遂將“西山一何高”隸于《折楊柳行》曲調(diào)之下。一首歌辭配入不同的曲調(diào)演唱,原是樂府詩多次入樂所造成的事實。除了搞清“西山一何高”在魏晉時期的演唱情況,更重要的是需從中反思,《樂府詩集》在引用文獻或者利用文獻進行歌辭曲調(diào)的歸類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第四節(jié) 魏晉樂府詩著錄形態(tài)考論
從《樂府詩集》文獻著錄特點及魏文帝“西山一何高”的辨析,可以發(fā)現(xiàn)《樂府詩集》在歌辭著錄方面至少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對于“西山一何高”等經(jīng)歷過多次入樂,入樂曲調(diào)又有變化的歌辭來講,僅憑郭茂倩現(xiàn)有著錄情況,并不能反映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尤為重要的是,郭茂倩所依文獻皆南朝以后的,這些文獻在引用魏晉文獻時,又主要依據(jù)荀勖的《荀氏錄》,而《荀氏錄》著錄的只是荀勖整理“清商三調(diào)”歌詩過程中所選用的漢魏舊辭,因此,《樂府詩集》所能得知的只是這些漢魏舊辭在西晉時的表演情況,至于它們在曹魏時期的表演情況則無從知曉;第二,由于《荀氏錄》的局限,郭茂倩對曹魏樂府詩的形態(tài)、表演及入樂情況只能作綜合判斷。判斷的依據(jù)則又只能是南朝的一些文獻,這就會發(fā)生錯位現(xiàn)象,即歌辭的著錄形態(tài)可能是據(jù)南朝以后的文獻而來,但郭氏所要告訴我們的,卻是其在魏晉時期的入樂情況,容易造成歌辭形態(tài)與入樂時間的不一致。仍以《折楊柳行》為例,《樂府詩集》著錄的《折楊柳行》是據(jù)《古今樂錄》轉引的,《折楊柳行》的歌辭形態(tài)及入樂時間都應是在西晉及南朝仍在傳唱的,但郭茂倩在著錄時卻是作為“魏晉”時段的,這樣就產(chǎn)生了錯位。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我們亟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歌辭的著錄形態(tài)問題,一是歌辭的入樂時間問題。入樂問題容后探討,本節(jié)先來探討魏晉樂府詩的著錄形態(tài)問題。
魏晉樂府詩在《樂府詩集》中著錄為三種形態(tài):一種不分解,一種分解,還有既分解,又附錄“本辭”的形態(tài),而本辭不分解。分解是入樂標志,學界已成共識,魏晉樂府詩以不分解形態(tài)最多見,這些樂府詩是否意味入樂?“本辭”源于何處?郭氏著錄“本辭”的動機及用意何在?以下分作考論。
一 不分解形態(tài)的歌辭
魏晉樂府詩中的郊廟、燕射、鼓吹、舞曲、雜曲歌辭均不分解。除“雜曲歌辭”的入樂情況不能確定外,其余歌辭均入樂。且就現(xiàn)有音樂文獻來看,它們最早見載于《宋書·樂志》,沈約編寫《宋書》之時應能看到這些歌辭,將其收錄。作為禮樂歌辭,其用途及表演基本固定,后世樂書只是轉錄,所以不分解的形態(tài)當是它們在魏晉時期的歷史原貌。
不分解的歌辭當中亦包括相和歌辭。相和歌辭在《樂府詩集》當中的著錄形態(tài)最為復雜,涵蓋上文所說三種著錄形態(tài)。其中不分解歌辭以相和曲為最多?!稑犯娂穼ο嗪颓闹浭且罁?jù)如下題解:
《古今樂錄》曰:“張永《元嘉技錄》相和有十五曲:一曰《氣出唱》,二曰《精列》,三曰《江南》,四曰《度關山》,五曰《東光》,六曰《十五》,七曰《薤露》,八曰《蒿里》,九曰《覲歌》,十曰《對酒》,十一曰《雞鳴》,十二曰《烏生》,十三曰《平陵東》,十四曰《東門》,十五曰《陌上?!贰J修o,《氣出唱》《精列》《度關山》《薤露》《蒿里》《對酒》并魏武帝辭,《十五》文帝辭,《江南》《東光》《雞鳴》《烏生》《平陵東》《陌上?!凡⒐呸o是也。二曲無辭,《覲歌》《東門》是也。其辭《陌上?!犯枭{(diào),古辭《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篇。《覲歌》,張錄云無辭,而武帝有《往古篇》。《東門》,張錄云無辭,而武帝有《陽春篇》。或云歌瑟調(diào)古辭《東門行》‘入門悵欲悲’也。古有十七曲,其《武陵》《鹍雞》二曲亡。按《宋書·樂志》,《陌上桑》又有文帝《棄故鄉(xiāng)》一曲,亦在瑟調(diào)?!稏|西門行》及《楚辭鈔》‘今有人’、武帝‘駕虹蜺’二曲,皆張錄所不載也?!?sup>[26]
根據(jù)這段題解,再參以《宋書·樂志》,筆者將不分解相和歌辭的文獻著錄及入樂情況制成表1-5,以便于研究。
表1-5 不分解相和歌辭的著錄、入樂情況表
續(xù)表
表1-5皆為確定入樂的歌辭,或入魏樂,或入晉樂,或于整個魏晉時期一直入樂。可以看出,分解不是判定歌辭入樂的唯一標志。
這些相和曲的收錄是據(jù)《古今樂錄》所轉引的張永《元嘉正聲伎錄》、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又參考了《宋書·樂志》而來?!豆沤駱蜂洝芳皬堜浤壳爸挥泻笕溯嫳?,文獻價值遜于《宋書》,所以不妨來看《宋書》的記載情況?!端螘分尽废嗪透柁o的著錄明顯分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上表中的部分曲辭;第二部分則標明“清商三調(diào)歌詩”(荀勖撰舊詞施用者)。其中記錄的相和曲較少,著錄形態(tài)為:歌辭前標注有題名、曲名、作者??芍媳碇械南嗪颓苑恰叭{(diào)歌詩”,自然也不可能被荀勖《荀氏錄》收錄。所以這些相和曲的曲目、曲辭的最早著錄文獻應是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王僧虔的《技錄》,后來的《宋書》也作了收錄,又見于《古今樂錄》,通過這樣的流傳過程,才最終得見《樂府詩集》所著錄的這種面貌。
另外要說明的是入樂時間及其標注問題。這些歌辭多為入樂歌辭,郭茂倩分別標為“魏樂所奏”“晉樂所奏”“魏晉樂所奏”。這個標注并不見于《宋書》,應是郭茂倩根據(jù)相關文獻加上去的。逯欽立先生提出,《樂府詩集》于宋書所列相和曲,皆目為魏樂所奏,于《宋書》所列“三調(diào)”曲,皆目為晉樂所奏,這個論斷基本符合上表所列曲目。唯魏文帝的《短歌行》“仰瞻”一曲雖是“三調(diào)”詩,但只標為“魏樂所奏”,似乎是個特例。
另有一些未標入樂時間及方式的歌辭,包括四首漢代古辭、曹丕《上留田行》《大墻上蒿行》,曹植《高樹多悲風》及陸機的平調(diào)曲《鞠歌行》。從文獻來源看,它們乃是王僧虔《技錄》最早收錄,經(jīng)《古今樂錄》轉引而存留下來。至于其是否入樂,不妨以陸機的《鞠歌行》為例,《樂府詩集》解題曰:
《古今樂錄》曰:“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平調(diào)有七曲:一曰《長歌行》,二曰《短歌行》,三曰《猛虎行》,四曰《君子行》,五曰《燕歌行》,六曰《從軍行》,七曰《鞠歌行》。荀氏錄所載十二曲,傳者五曲:武帝‘周西’‘對酒’,文帝‘仰瞻’,并《短歌行》,文帝‘秋風’‘別日’,并《燕歌行》是也,其七曲今不傳:文帝‘功名’,明帝‘青青’,并《長歌行》,武帝‘吾年’,明帝‘雙桐’,并《猛虎行》,‘燕趙’《君子行》,左延年‘苦哉’《從軍行》,‘雉朝飛’《短歌行》是也?!?sup>[27]
《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平調(diào)又有《鞠歌行》,今無歌者?!标憴C《序》曰:“按漢宮閣有含章鞠室,靈芝鞠室,后漢馬防第宅卜臨道,連閣通池,鞠城彌于街路。鞠歌將謂此也。又東阿王詩‘連騎擊壤’,或謂蹙鞠乎?三言七言,雖奇寶名器,不遇知己,終不見重。愿逢知己,以托意焉。”[28]
綜合兩段話來看,陸機此辭最早見于王僧虔的《大明三年宴樂技錄》。《古今樂錄》轉引了王錄,并對這首歌辭在南朝的傳唱情況作了補充。《古今樂錄》所云“今無歌者”應是就陳或梁、陳而言,因此這首歌辭在劉宋時期應該還入樂,其入樂時間應在晉、宋、齊這段時間。
總之,郭茂倩所著錄的不分解歌辭,均有文獻依據(jù),應參照轉引《張錄》《王錄》《宋書》《古今樂錄》而來。歌辭雖不分解,但均為入樂歌辭。
二 分解形態(tài)的歌辭
《宋書·樂志》收錄的“三調(diào)”歌詩全都分解。為便于研究,筆者也將其著錄及入樂情況制成表1-6。
表1-6 “三調(diào)”歌詩著錄及入樂情況表
表1-6內(nèi)的歌辭皆為“清商三調(diào)”歌詩,《宋書》記載荀勖“撰舊辭以施用”,因此最早的文獻來源應是《荀氏錄》,后經(jīng)王僧虔的《大明三年宴樂技錄》、沈約的《宋書·樂志》,再從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轉錄而來。據(jù)《宋書》記載這些“清商三調(diào)”歌詩都已分解,說明分解應是西晉時期荀勖撰舊詞施用于清商三調(diào)時留下的,分解可看作這些舊辭被荀勖再次施入晉樂的標志。
三 附錄“本辭”的分解歌辭
《樂府詩集》中尚有于分解樂辭后附錄本辭的形態(tài)。這些歌辭包括魏武帝《短歌行》“對酒當歌”等十首,均見于《宋書》。但《宋書》中唯見分解樂辭,并無“本辭”,“本辭”顯系郭茂倩整理附列。由于這種著錄體例是在承襲前代樂書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故研究者對樂辭、本辭的來源及二者之關系亦頗多關注。逯欽立先生《〈古詩紀〉補正凡例》認為,郭氏所錄樂辭本之《宋書·樂志》,本辭則本之《文選》《玉臺》等。[29]法國漢學家桀溺則認為樂辭乃原創(chuàng)之辭,“本辭”為文人改作。[30]崔煉農(nóng)《〈樂府詩集〉“本辭”考》對逯氏觀點加以修正,認為郭茂倩所錄“本辭”有更可靠而廣泛的文獻基礎,并提出“本辭”為最初(或前次)入樂之辭。[31]但其說仍有費解之處。第一,崔文分析《塘上行》“本辭”時指出,“本辭不遵套語轉而適應全篇文意,則顯示出強烈的主文意味,當在樂奏辭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是經(jīng)過轉錄整理的歌辭文本”[32]。據(jù)此,則《塘上行》樂奏辭產(chǎn)生在前,本辭為后人整理改作。這與桀溺的觀點倒有幾分相似,但與作者最后的結論卻自相矛盾;第二,根據(jù)《樂府詩集》,漢魏時期的相和舊辭后又配入晉樂者多達三十九曲六十首,本辭也當有六十首,而郭茂倩僅列十曲“本辭”,數(shù)目懸殊,仍令人存疑。筆者以為,郭茂倩唯獨列出十曲“本辭”的用意何在,有何標準,十曲本辭的獨特性為何,這才應該是理解“本辭”的關鍵問題。
荀勖堅持作新律造晉歌,對后世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郭茂倩眼光獨到,特別重視荀勖“撰舊辭施用”的這部分歌詩,逐一詳細注明其入樂情況,解題則詳盡說明其依據(jù)的文獻資料,并為其中十首晉樂所奏之辭列出“本辭”。要弄明白“本辭”的涵義,理清他選錄本辭的用意和標準,我們只能依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深入細致地爬梳解析。以下我們從音樂、文本、文獻??苯嵌葘Α氨巨o”再作考察。
“本辭”所從樂曲的音樂特點表現(xiàn)為,此十曲皆屬于相和歌辭,它們在《宋書》及《樂府詩集》中的著錄順序及樂類情況,詳見表1-7。
表1-7 《樂府詩集》與《宋書》著錄分類情況表
由于體例不同,此十曲在《宋書》及《樂府詩集》中的著錄順序及標注方式稍有不同。《宋書·樂志》先列“清商三調(diào)(平、清、瑟調(diào))歌詩”,后列大曲?!稑犯娂贩诸惛?,其“大曲”解題云“今依張永《元嘉正聲伎錄》分于諸調(diào),又別敘大曲于其后。唯《滿歌行》一首,諸調(diào)不載,故附見于大曲之下。其曲調(diào)先后,亦準《伎錄》為次云”[33]。故“大曲”諸調(diào)分別標注為“瑟調(diào)”“楚調(diào)”“大曲”。《樂府詩集》又引王僧虔《技錄》說:“《櫂歌行》在瑟調(diào),《白頭吟》在楚調(diào)?!?sup>[34]可見,《樂府詩集》分別依據(jù)劉宋張永《伎錄》、王僧虔《技錄》等文獻將大曲分于諸調(diào)?!稑犯娂穼⒋耸鷺藶椤皶x樂所奏”,即“荀勖撰舊詞施用”。
綜上所述,“本辭”所從樂曲皆為荀勖撰舊詞施用者,郭茂倩關于十曲的音樂類別、調(diào)類、入樂時間的標注皆有詳細的文獻依據(jù),比《宋書》的著錄更為細致、準確。從入樂特征來看,樂辭分解,本辭不分解。這說明樂辭是經(jīng)荀勖“撰舊辭施用”入晉樂之辭,本辭并非荀氏的入樂之辭,而是郭氏特意列出以與荀氏入晉樂之辭作對比者。
為進一步探究其附列“本辭”的標準和依據(jù),我們從文獻的角度對十曲樂辭和“本辭”及相關文獻資料逐一加以比勘,分析樂辭與本辭之關系,探明附列本辭的來源依據(jù),詳見表1-8。
根據(jù)比勘分析,十曲樂辭較本辭皆有明顯改動。兩相對比,可見荀勖撰制時所作的加工痕跡,及魏晉時期樂辭入樂的發(fā)展脈絡。這正可見出郭氏列出“本辭”的標準及用意。
表1-8 樂辭、本辭相關文獻對勘表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郭氏所列“本辭”雖未必是直接采自《文選》《玉臺新詠》等現(xiàn)存文獻資料,而應該別有所據(jù),但是肯定曾以這類現(xiàn)存資料或其同一版本系統(tǒng)的其他資料作參考,對所選錄的本辭及樂奏辭做過周密細致的??闭砉ぷ?。
不過,在《文選》《玉臺新詠》等文獻中明明還有同源詩章的樂奏辭,郭氏為何不據(jù)以列出“本辭”呢?下面,我們將未列“本辭”者與《文選》等加以比較,從另一角度探明郭氏附列本辭的標準和依據(jù)。
魏文帝《善哉行》“上山”在《樂府詩集》中標為“魏晉樂所奏”,且未列本辭,以之與《文選》卷二十七同題之作相較,僅有個別字詞的差異,如:“猿猴”“歲月其馳”“轉薄”,李善注《文選》作“猴猿”“歲月如馳”(六臣注本作“日月如馳”)、“回轉”(同六臣注本)。樂辭與此相較,改動不大,故應不必另錄本辭。
古辭《艷歌何嘗行》,《樂府詩集》卷三十九載“晉樂所奏”,且與《玉臺新詠》卷一古樂府詩《雙白鵠》出自同源而異文甚多,似乎應該或者可以列出本辭,如古辭《白頭吟》似取《玉臺新詠》等所載《皚如山上雪》為本辭那樣做。但是郭氏為何不取《雙白鵠》作本辭呢?分析這個現(xiàn)象,恰恰可以幫助我們從另一角度了解郭氏選錄本辭的用意與標準,進一步揭示本辭的內(nèi)涵。
《白頭吟》和《皚如山上雪》同為五言之作。但是作為樂奏辭的《艷歌何嘗行》大多數(shù)辭句雖為五言,卻夾雜三句四言,帶有明顯的源自雜言古辭的痕跡?!端囄念惥邸肪砭攀浌旁娫唬骸帮w來白鶴,從西北來。十五十五,邏迾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隨。五里一反顧,六里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日摧頹?!彪m系斷簡殘編,卻不難窺見其舊貌。而《玉臺新詠》所載《雙白鵠》為成熟五言之作,自然不可能是《艷歌何嘗行》之本辭。而《藝文類聚》所載殘斷,又是類書所錄,郭氏豈能選作本辭!
另外,《宋書》載武帝《秋胡行》“晨上”所附完整“又本”一篇,通篇復奏一遍。復奏形式在《宋志》和《樂府詩集》中集中見于“相和歌辭”的《塘上行》《秋胡行》《苦寒行》《西門行》《上留田行》《飲馬長城窟行》等少數(shù)詩章,但絕大部分只是字或句的復奏迭唱。像這樣通篇復奏的歌辭可以說僅見于此,這顯然是后人模擬并發(fā)展前人復奏迭唱形式的結果,當然不可能是本辭。據(jù)《宋書·樂志一》,荀勖之后屢有增益修訂雅樂之舉。惠帝時庾亮與謝尚曾“共為朝廷修雅樂”,東晉時,“食舉之樂,猶有未備。明帝太寧末,詔阮孚等增益之”。郭氏《短歌行》解題引《古今樂錄》:“王僧虔《技錄》云:‘《短歌行》“仰瞻”一曲……此曲聲制最美,辭不可入宴樂?!笨芍抖谈栊小繁臼强扇胙鐦分赡芤驗樨ё髦o過于傷感,故不宜采用罷了?!端螘分尽芬酝跎媳碚摗叭{(diào)哥”也反復強調(diào)“夫鐘懸之器,以雅為用”,“四懸所奏,謹依雅則,斯則舊樂前典,不墜于地”云云,可知清商三調(diào)皆關乎宴飲雅樂,此“又本”或即庾亮、阮孚們的手筆。
由此可見,未經(jīng)明顯改動便入晉樂的歌辭,不必列出本辭。本辭雖存只言片語、斷簡殘編,也為郭氏所不取。
四 結論
郭茂倩編著《樂府詩集》,采取十分科學審慎的態(tài)度,對當時所見文獻作過周密細致的??闭砉ぷ?,所錄文獻均有可靠的文獻來源。他將魏晉樂府詩以不分解、分解及附列本辭三種不同的形態(tài)加以著錄,客觀而清晰地展現(xiàn)出魏晉樂府詩在不同時期與音樂的關系及構建痕跡,為我們考察魏晉樂府詩的入樂歷史提供了可貴的文獻依據(jù)。
魏晉樂府詩中不分解的歌辭形態(tài)包括郊廟、燕射、鼓吹、舞曲、雜曲以及部分相和曲,除雜曲歌辭的入樂情況無法確定,其余歌辭均為入樂歌辭,不分解形態(tài)當為這些歌辭的原始面貌。
分解歌辭皆為“清商三調(diào)”歌詩,最早的文獻來源應是《荀氏錄》,后經(jīng)王僧虔的《大明三年宴樂技錄》、沈約的《宋書·樂志》及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轉錄而來。分解應是西晉時期荀勖撰舊詞施用于清商三調(diào)時留下的,分解可看作再次入樂的標志。
附列“本辭”的歌辭只有十首,“本辭”即荀勖“撰舊辭”施用于清商三調(diào)時用作底本的舊歌詩,是不被用來入晉樂的?!稑犯娂分浀姆纸鈽忿o與本辭之間存在著字詞、語序、章法等方面的較大差異,此應是荀勖根據(jù)當時入樂的實際需要,對舊辭作了詞語和句序的大幅度調(diào)整改撰的結果。為了揭示荀勖“撰舊辭”之歷史真實面貌,力圖還原樂府歌辭演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郭茂倩專意列出“本辭”。由于許多古辭久已“不傳”或“不歌”,受客觀條件的制約,郭茂倩也許只能列出十首本辭。而另外兩種情況郭氏同樣不列本辭:一是漢樂府古辭或曹魏樂奏辭未作大改動就入晉樂者,自然不必列出本辭;二是斷簡殘編也不予列出。
只是關于《滿歌行》,其本辭除《樂府解題》所引只言片語,余無可比勘者,這種文獻缺失的缺憾,我們也無從彌補。
小結
圍繞文獻學研究的目的,本章設置了四節(jié)內(nèi)容。
第一節(jié)主要以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為依據(jù),對魏晉樂府詩進行了補錄,共補錄出38首樂府詩(郊廟6首、燕射3首、相和9首、舞曲16首、雜曲4首),并對這些樂府詩失傳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與音樂的疏離,乃是導致其失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大量的非音樂文獻中,還有不少魏晉樂府詩的遺存。
第二節(jié)據(jù)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再作補錄,共補錄出樂府詩55首(相和歌辭34首,雜曲歌辭21首),兩次補錄以后的統(tǒng)計結果為:魏樂府詩185首,晉樂府詩246首。相和、雜曲兩類歌辭的創(chuàng)作尤多,反映出一時之盛。由此可大致獲知魏晉樂府詩創(chuàng)作及其歌辭類型、作者等方面的情況。
第三、四兩節(jié)轉入對魏晉樂府詩著錄文獻的探討。第三節(jié)主要對魏文帝“西山一何高”的曲調(diào)進行了辨疑,從中發(fā)現(xiàn)郭茂倩《樂府詩集》在文獻著錄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入樂時間及多次入樂的樂府詩曲調(diào)方面。
第四節(jié)則對學界關注較多,但仍未能解決的魏晉樂府詩的著錄形態(tài)問題,特別是“本辭”的來源、內(nèi)涵等問題作了深入地分析。
總之,通過本章各節(jié)的探討,基本上勾勒了魏晉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原貌,突出了魏晉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特點,指出了《樂府詩集》著錄文獻當中的不足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進一步對魏晉樂府詩展開音樂、文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1] 沈約:《宋書》第19卷,中華書局,1974,第536~537頁。
[2] 蕭子顯:《南齊書》第11卷,中華書局,1972,第184頁。
[3] 《宋書》第19卷,第539頁。
[4] 《樂府詩集》第26卷,中華書局,1979,第382頁。
[5] 《樂府詩集》第33卷,第495頁。
[6] 《樂府詩集》第30卷,第441頁。
[7] 《樂府詩集》第32卷,第475頁。
[8] 《樂府詩集》第31卷,第462頁。
[9] 《樂府詩集》第53卷,第772頁。
[10] 《樂府詩集》第54卷,第784頁。
[11] 《晉書》第23卷,中華書局,1974,第694頁。
[12] 《宋書》第19卷,第551頁。
[13] 《樂府詩集》第62卷,第899頁。
[14] 《樂府詩集》第63卷,第919頁。
[15] 《樂府詩集》第65卷,第937頁。
[16] 《宋書》第19卷,第536~537頁。
[17] 曹植《鼙舞歌》序中寫道:“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者,能鼙舞,遭亂西隨段颎。先帝聞其舊有技,召之。堅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黃門,近以成下國之陋樂焉?!保ㄒ娳w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第323頁)從這句話可知,曹植改作新歌應當在曹丕登帝之后,魏明帝之前。從序的口吻來看,曹植是將已成下國之陋樂的這五首鼙舞歌向朝廷進獻時,才寫這篇序以陳述進獻理由。
[18] 《樂府詩集》第61卷,第885頁。
[19] 《樂府詩集》第37卷,第547頁。
[20] 《樂府詩集》第30卷,第442頁。
[21] 按,此段話并不見于《宋書》,應為郭茂倩據(jù)《宋書》載錄情況所作的演述之詞。見《樂府詩集》第43卷,第635頁。
[22] 《樂府詩集》第36卷,第534~535頁。
[23] 《宋書》第31卷,第914頁。
[24]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第197頁。
[25]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393頁。
[26] 《樂府詩集》第26卷,第382頁。
[27] 《樂府詩集》第30卷,第441頁。
[28] 《樂府詩集》第33卷,第494頁。
[29] 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151頁。
[30] 〔法〕桀溺:《駁郭茂倩》,《法國漢學》2003年第4期。
[31] 崔煉農(nóng):《〈樂府詩集〉“本辭”考》,《文學遺產(chǎn)》2005年第1期,第85頁。
[32] 崔煉農(nóng):《〈樂府詩集〉“本辭”考》,《文學遺產(chǎn)》2005年第1期,第79頁。
[33] 《樂府詩集》第26卷,第377頁。
[34] 《樂府詩集》第43卷,第6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