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獻忠寶藏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能識得破,買下成都府!”
歌謠為一則隱語,與張獻忠寶藏有關(guān)。
明末清初季,張獻忠舉義兵,橫行幾十年,所掠財寶難計其數(shù),后入西川,稱帝成都,立“大西國”19個月,兵敗成都時,倉皇出逃,惶惶如喪家之犬。其所掠大批不義財寶,藏到哪里去了?
歌謠唱得明白,“石牛對石鼓”處。
1925年2月,毫不起眼的四川軍閥賴心輝,突然走了狗屎運,被北洋軍閥吳佩孚相中,短暫就任四川省長。楊白鹿為省府秘書長。
楊白鹿,四川彭縣人,清末貢生,平時少言寡語,唯視馬昆山為知己。
馬昆山袍哥出身,為人豪氣仗義,隨賴心輝發(fā)跡后,任賴部1師師長。
時值軍閥混戰(zhàn),川局動蕩不穩(wěn),賴心輝旋失省長位,在四川王劉湘打壓下,被迫退守黔北。楊馬二人失了靠山,因故脫離軍政界,時常相約與飲。
一次酒后,楊白鹿拿出一檀木匣,神色凝重地置于桌上。匣內(nèi)匿一手繪地圖,已破敗泛黃。
“三十年前,彭縣來一破落官員,因生活窘迫,時常受我接濟。一夕,他說要回原籍了,無以為報,便送我這個木匣,聲稱匣內(nèi)藏圖,乃其父得自家中老用人——用人祖上是個石匠,參與過張獻忠錦江埋銀。這個石匠知事后必遭殺人滅口,偷空畫了一張埋銀方位圖……今轉(zhuǎn)交馬兄,希望有朝一日,將沉銀挖出獻給國家?!?/p>
馬昆山受此重托,連夜找到范紹增。范馬二人乃死黨,原本為楊森部屬。后一投劉湘,一投賴心輝。
范紹增投劉湘后,從重慶移防成都,就職國民革命軍,任20軍7師師長。望著“寶藏圖”,范哈兒滿心歡喜,承諾拿出兩萬銀子,合伙挖掘?qū)毑亍?/p>
二人合計,成立“錦江淘江公司”,名為疏通河道,實為暗中掘?qū)殹?/p>
計有馬昆山、熊玉璋、蔡玉彬、幸蜀鋒、楊時嗚、吳毅侯、劉升平、羅祖南等20余人,合伙入股投資。眾股東皆達人,公司經(jīng)理幸蜀鋒、總工程師楊永思,竟然由政府任命。
1938年9月,歲值枯水期,錦江“浚河”動工。技工按圖索驥,很快測出藏寶點:望江樓前,江心三角地帶!
秋九月,岷水減衰,然仍洶洶。
勞工以導(dǎo)流之法,另辟引水渠,令江流改道,待亮出江心泥灘,再一邊抽水,一邊開挖,挖掘不數(shù)日,即掘出石牛石鼓各一!
股東們興奮異常,張獻忠寶藏之謎,似指日可揭!
楊永思聞訊,親赴作業(yè)現(xiàn)場,背負(fù)“金屬探測儀”,來回仔細探測。探測儀嗚嗚鳴叫,不絕于耳?,F(xiàn)場一片沸騰,寶藏就在腳下!
然事非人愿,耗巨資掘?qū)氄?,只得三筐銅錢!傳說中的寶藏,仍杳無蹤跡。
有關(guān)此次掘?qū)?,民間流傳兩種說法。
一說錦江掘銀,確實挖出了巨寶。茶肆酒樓甚傳,楊永思測定位置后,即報與范紹增。范哈兒隨即下令,部隊進駐現(xiàn)場,一公里內(nèi)實施宵禁,并親率心腹衛(wèi)隊,進入河道作業(yè),用五輛卡車大燈照射,連夜將寶藏掘出,滿滿裝了五卡車,悄悄外運匿藏。
一說錦江掘銀,沒有絲毫收獲。張獻忠巨額財寶,并未藏于成都。石牛石鼓現(xiàn)于錦江,實為古人避邪鎮(zhèn)水之物。
這就怪了,“獻賊”縱橫數(shù)十年,所掠財寶去了哪里?
史載:張獻忠兵敗,欲撤離成都時,陸路已被清軍封阻,只得從水路出川。
當(dāng)大西國船隊,浩浩蕩蕩順江而下,來到彭山江口老虎灘時,遭南明參將楊展伏擊,幾乎全軍覆滅。大量金銀財寶,隨之沉入江中。
關(guān)于此說,史籍記載明確。
時至今日,江口鎮(zhèn)漁民,仍偶爾撈起銀元寶。銀制元寶上,多有成都府庫字樣。
2007年4月20日,“老虎灘引水工程”開工。
挖掘機作業(yè)時,挖出一捆銀錠,共計10枚。銀錠烏黑發(fā)亮,邊沿雖有破損,但“崇禎16年8月,紋銀50兩”的字樣仍清晰可見。包裝物為青岡木,長80厘米,直徑25厘米,由圓木掏空而成。兩端用木塞嚴(yán)密封閉,外加有一道鐵箍。
史又載:張獻忠兵敗成都,財寶多得船裝不下,趕制了許多木夾槽,大量銀錠置夾槽內(nèi),順江漂流而下,欲于川楚三峽間,將之打撈上岸。
誰知尚未出川,張獻忠先敗于江口,旋即又遭豪格偷襲,歿于川北鳳凰山。
那么江口岷水,有張獻忠沉銀嗎?
史復(fù)載:大西軍船過江口,遇明將楊展伏擊,上千戰(zhàn)船沉于江。因有史可考,彭山江口岷水,也發(fā)生過“淘銀”的事。然所得金銀,數(shù)量極少。
張獻忠江口沉銀,又去了哪里?
史籍記載明確,張獻忠兵敗江口,清軍蜂擁而至。
“展與獻賊,俱倉皇而遁……即取江中沉銀?!?/p>
相信大部分沉銀,已被清軍打撈,充實了清廷國庫。然船載之不下,又未帶走的財寶呢?
依然是一個謎。
惜這個難解之“謎”,恐好事者憑空捏造。張獻忠乃流賊,怎可留下大量財寶,而不隨身帶走呢?
木夾槽銀,即是明證。
余近日偶讀閑書,明人陸深著《知命錄》,有如下描述:“入峽二十里,東西相對兩岸上有石鐘石鼓,形象宛然。”民間有謠如地鈴者曰:“石鐘對石鼓,金銀有萬五。若人識得破,買了興元府?!辟Z胡過其下,疑有寶,鑿之,今鐘形有殘闕焉。
興元府為利州路治所(今漢中),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隸屬于四川管轄。陸深著《知命錄》,為嘉靖13年(1534年),赴任四川左布政使時所作。較之張獻忠敗出成都(1646年),早了整整112年。
112年前,興元府石鐘石鼓謠,即知有張獻忠寶藏否?非也。
陸深所錄“石鐘石鼓”謠,和蜀中“石牛石鼓”謠,二者難道沒有關(guān)聯(lián)?亦非矣!
筆者以為,后者應(yīng)脫胎于前者。故蜀中“石牛石鼓”謠,必好事者所擺“玄龍門陣”,以增飯后茶余談資,讓人疑有張獻忠寶藏。
(去冬今春,江口打撈出張獻忠王印及諸多故物,亦十分正常。江口水面浩闊,水勢洶洶,大西國上千戰(zhàn)船沉沒于此,遺珠在所難免,不在本文討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