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潘氏藏書

宣南秉燭譚 作者:鄧云鄉(xiāng) 著


潘氏藏書

蘇州貴潘氏族,據(jù)《潘氏科名草》,知清代初年就是名諸生,也就是名秀才,讀書人。既是讀書人,當(dāng)然與書有關(guān)。讀書參加科舉考試,讀書研究學(xué)問,讀書講求風(fēng)雅,讀書從事著述、讀書、買書、藏書、著書、刻書、講書……一切都可以匯入歷史文化洪流。潘家既然兩百多年中讀書人不斷、科舉成名做大官的人不斷,這樣與書的關(guān)系歷代也不斷發(fā)展了。清代官場有句俗語道:“北人作官娶小,南人作官刊稿?!彪m不盡然,但歷史情況大體如此,東南文化發(fā)達(dá),潘氏氏族在科名之外,學(xué)術(shù)典籍,藝事收藏,也應(yīng)該略作系統(tǒng)介紹。

由潘世恩的上一輩說起。其叔父潘奕雋是乾隆三十四年己丑進(jìn)士。字守愚,號榕皋,又號水云漫士、三松老人。官做得不大,但卻很早回到蘇州,講求藝事,能文善畫,又與大藏書家黃丕烈、袁壽階等人相往還。詩文切磋唱和,書畫投贈摩挲。潘奕雋曾贈黃丕烈《移居藏書圖》、《移居擔(dān)書圖》,留有《三松堂詩文集》三十卷。其中詩六卷、文四卷,于同治九、十年間重刊。潘奕雋的兒子潘世璜是探花,也是畫家,著有《須靜齋云煙過眼錄》一卷,是評畫論畫之作,收入二十年代末編的《美術(shù)叢書》中。

潘奕雋因與黃丕烈等大藏書家來往,也收書不少,據(jù)傳曾自編《三松堂書目》。后入藏于其孫“香雪草堂”中,太平天國戰(zhàn)亂中,大量散失,所剩殘余,又被其后人變賣。

世字輩中,潘世恩的名氣最大,在一輩子做官公事之余,著述也不少。有道光三十年刊行的《思補(bǔ)齋筆記》八卷,多為自敘生平,有類英和的《恩福堂筆記》;道光四年刊行的《讀史鏡古編》三十二卷,自漢至明的史籍名篇選編;同治六年刊行《正學(xué)編》若干卷,是宋、元、明三朝各家名篇選編,有潘曾瑋注。潘世恩已去世多年?!端佳a(bǔ)齋詩集》六卷,是道光三十年他以八十二歲高齡恩準(zhǔn)致仕時刊行的。其《自訂年譜》則刊于其去世后的咸豐六年?!队姓嬉恺S文集》二卷,也刊于潘氏身后十九年,即同治十二年。

潘世恩四個兒子,均有功名,各有著述。長子潘曾沂,字功甫,嘉慶丙子舉人,著有《小浮山人閉門集》六卷、《船庵集》十二卷。潘曾沂逝于咸豐三年,其著述于其逝后廿六年、光緒五年刊行。生前最富藏書。

次子潘曾瑩,于介紹《花間笛譜》時曾介紹過。道光辛丑進(jìn)士,官至工部侍郎,又是畫家。除詩文外,論畫著述甚多。有《小鷗波館畫寄》一卷、《墨緣小錄》一卷刊于咸豐八年;《小鷗波館畫識》三卷,刊于光緒十四年;其詩集《小鷗波館詩鈔》十二卷另二卷、《小鷗波館題畫詩》四卷,最早者刊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其后幾度重刊;其文集《駢體文鈔》,亦刊于是年。另有《紅雪山房畫品》刊于壬辰,即道光十二年,時間更早。

三子潘曾綬,字紱庭,道光二十年庚子舉人。內(nèi)閣侍讀。是潘祖蔭之父。

四子潘曾瑋,字玉泉,似無功名,但去世后,光緒十三年,刊有《自鏡齋集》五卷行世。

潘氏家族在潘世恩之后,最有名望的便是潘祖蔭了。他字東鏞,號伯寅、鄭庵。他出生在北京,常回蘇州。從年輕時即受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的熏陶,不只是科名中人、仕宦中人,而且是學(xué)問中人。一生除做官之外,講求金石、講求藏書,成為十九世紀(jì)中后期極有影響的金石家,藏書家。因?yàn)樗俅?,影響大,?dāng)時許多著名學(xué)者,都圍繞在他周圍,其成就和影響,不只是他個人的,而且是時代的、歷史的。

他收藏的金石和書籍極多,有三處藏書室:滂喜齋、功順堂、攀古樓。潘氏曾手編《滂喜齋藏書記》三卷,由其門人葉昌熾于潘逝世后十四年刊行。在此單獨(dú)發(fā)行之前,此書目已收入《晨風(fēng)閣叢書》中,宣統(tǒng)元年刊行。潘氏光緒八年入值軍機(jī),翌年癸未即丁父憂,回吳守制,延葉昌熾館于滂喜齋,葉盡窺珍秘,每讀一書,筆記成冊,成《滂喜齋讀書記》二卷。見葉著《藏書紀(jì)事詩》。

潘滂喜齋收藏宋元名刻甚多,如北宋刊本《廣韻》(原在日本,楊守敬訪日購得攜回)、《金石錄》初刻本、《淮海居士長短句》等初刻本。除收藏宋、元珍本而外,還收求清代學(xué)者珍貴著述,于光緒十年先刻成《滂喜齋叢書》,收書五十四種。續(xù)刻《功順堂叢書》,收書十八種。著名的劉獻(xiàn)廷的《廣陽雜記》,就收在《功順堂叢書》中。滂喜齋還刻過黃丕烈的《士禮居藏書題跋記》。

金石收藏,潘氏先后刻有《攀古樓彝器款識》二卷,同治十一年刊;《漢沙南侯獲刻石》一卷,同治十二年刊。

潘祖蔭藏書印有“八求精金”、“龍威洞天”、“分廛百宋”、“迻架千元”等。潘氏圖籍生前因戰(zhàn)亂分置各處之珍品,已散失不少。光緒十六年去世后,身后無子,部分圖書,歸其弟收藏。其弟潘祖年,字西園,號仲午,大概比他小不少,直到民國十四年才去世。編有一本十分詳實(shí)的《潘祖蔭年譜》。潘祖蔭還有詩文集、游記等刊行。這些多為其金石圖書大名所掩,倒成為次要的了。三十年初,顧廷龍先生在燕京圖書館,曾編輯《潘祖蔭藏青銅器目錄》,發(fā)表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七卷上。

潘氏藏書,早期三松堂之后,尚有潘介祉字叔潤之淵古閣藏書,藏書均有其名字朱記。見丁丙《丁氏藏書志》。后期尚有潘祖同竹山堂藏書,及潘祖頤之藏書。祖頤字祝年,號竹巖,數(shù)任知府,宦囊所入,極好收藏,曾購得宋刊本《皇朝文鑒》、《史記》等。后以四千銀元悉數(shù)售于琉璃廠翰文齋。

二三十年代間,潘氏后人,少卿先生、景鄭先生昆仲秉承先世德澤,愛好圖書,創(chuàng)建寶山樓,藏書三十萬卷。吳郡竹山堂、箋經(jīng)寶、銅井山房、小綠天等舊家舊書,盡入寶山樓中。但不數(shù)年即逢日寇侵略,幾經(jīng)戰(zhàn)火之后,景鄭先生以所藏捐獻(xiàn)上海合眾圖書館,該館編《寶山樓書目》一卷?,F(xiàn)景鄭先生以九十高齡,息影海上,惟祝其健康長壽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