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過年
看電視放映北京故宮博物院朱家溍先生談北京過年、宮中過年的節(jié)目十分有趣。前年秋天回京,年輕朋友去拜訪朱老,我在住處休息未去,后來臨回滬時(shí),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雅集,請了北京各位老夫子,也有朱老。一別又已一年半多了,這次在電視上看朱老的家,古老的四合院北屋掛著紅燈籠,為了拍電視,還特地在室中一角擺了古書,掛了古老的中堂、對聯(lián)……真如同與老夫子晤面一樣,可惜先生看不見我。不過,即使在屏幕上見到,也不能對話。近日電視臺也拍了我兩個(gè)節(jié)目,又電約去京拍“實(shí)話實(shí)說”,春運(yùn)高峰,歲暮天寒,不想再奔波,告辭不去了。而看到朱老在故宮太和殿、長巷中談宮中皇帝過年的事,卻感到很有趣,也想說兩句,像說相聲捧哏一樣,算作在江南給老先生捧哏吧!
一是明代宮里皇上過年也吃年夜飯,也吃包餃子,江南、北國的風(fēng)俗在宮中都有。劉若愚《明宮史》記:“三十日歲暮……名曰辭舊歲也。大飲大嚼……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紙炮……飲椒柏酒,吃水點(diǎn)心,即扁食也?;虬蛋y錢一二于內(nèi),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辭舊歲之大飲大嚼,就是吃年夜飯?!氨馐场保褪撬?,現(xiàn)在北京及京郊老人們還這樣叫。其他拜年叫“賀新年”,初七吃春餅,十五吃元宵、燈市張燈,十九燕九逛白云觀,二十五填倉,這才算過完年,無一不與后來一樣。
清代宮中過年,也多繼承明代風(fēng)俗習(xí)慣。宮中也貼春聯(lián),不過與民間不同,不貼紅紙春聯(lián)。據(jù)《養(yǎng)吉齋叢錄》記載,是用白絹錦邊,墨筆書寫。另據(jù)乾隆汪啟淑《水曹清暇錄》記云:“國朝向例,除夕前數(shù)日,工部堂官委司員滿漢二人,進(jìn)大內(nèi)照料懸掛對聯(lián),其對皆系白綾白絹,多半楷書,掛用銅絲,拴緊于上?!币?qū)m中都是紅柱子,紅門,貼上白絹錦邊的對聯(lián),特別鮮麗。這是民間不知道的。
清代有滿洲特殊典禮,即祭堂子,現(xiàn)在北京還有東堂子胡同、西堂子胡同地名。順治一進(jìn)關(guān),就在長安門外建立堂子,元旦要祭堂子,只帶滿洲官,不帶漢官。其元始由來,滿洲官自己也說不清楚。但清朝皇帝一直遵循舊制,而且清代宮中祭神之后,必賜大臣吃肉,即將豬肉白煮,自己割著吃,是滿洲特殊風(fēng)俗。細(xì)說很復(fù)雜,在此只從略了。
電視中朱老說皇上賜大臣福字。這也是一種禮儀制度。這從康熙時(shí)就已實(shí)行,直到清末仍在延續(xù)。由北京王公大臣到各省總督巡撫,都要賞賜。用一尺見方的大紅箋寫一大福字,蓋上玉璽,賞給大臣。由臘月初一就寫起,由驛馬送給邊遠(yuǎn)各省督、撫,如《林則徐日記》,臘月末某日記著“貢差……回楚,奉到恩賞御書福字、壽字兩幅,狍鹿肉一總封,恭設(shè)香案敬領(lǐng)”等詞句。這種箋字,據(jù)記載,是“質(zhì)以絹,傅以丹砂,繪以龍?jiān)萍y”。記得八十年代初,還有一位青年經(jīng)介紹來找我,拿著一個(gè)“?!苯o我看,問我值錢不值錢?說是祖宗留下來的,問他祖宗是誰,他說他也說不清楚。現(xiàn)在還不難買到。
朱老還說初一朝賀事。這在《翁同龢日記》中記的最多,如光緒十一年所記“乙酉元日……待漏西朝房,辰初三刻上詣慈寧門率王公百官行禮……辰正三刻,上御太和殿受賀,宣表如儀……”這是光緒率王公百官先給西太后行禮,然后再在太和殿受賀。當(dāng)時(shí)大官十分辛苦,子時(shí)(即半夜一點(diǎn))即在家起身,丑正(約三時(shí))就到了宮中,寅初(約早五時(shí))就被皇上召見,先賜八寶荷包二份,福字一張,然后才換花衣(即蟒袍、朝珠),到時(shí)間太和殿皇帝升座受賀,大家三跪九叩?!宅F(xiàn)在作息時(shí)間算,皇上、大臣等人一夜睡不了幾個(gè)鐘頭?!锻跷纳厝沼洝酚性S多同樣記載。孫寶瑄《忘山廬日記》記他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正月初一太和殿行禮情況,寫的極為熱鬧。有興趣的,可以翻閱,在此就不多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