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與李鴻章
圓明園被焚于清咸豐十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二日,即公歷一八六〇年十月十八日。據(jù)西人資料記載,此日,圓明園和附近所有宮殿,都一齊架火燃燒起來,兩天兩夜,這些遭劫的避暑行宮,火光熊熊地燒著……并且隨著大風,煙霧吹過聯(lián)軍駐扎的營盤,蜿蜿蜒蜒,到了北京。據(jù)劉毓楠《清咸豐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記》記載,《越縵堂日記》記載:二十二日,夷兵有赴圓明園之信,翰林花園被燒,土匪肆起,鋪戶民房焚掠一空;二十三日夷人燒圓明園,夜火光達旦燭天。圓明園被燒前后,就是被搶掠,自然英、法侵略軍搶去了許多金銀財寶,但周圍幾十里大,包括長春園、萬春園,只是那些侵略洋兵是搶不光的,更多的是附近八旗老百姓,以及后來幾十年中從火燼中被搶、被盜賣的一切。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八月二十七日記云:“聞圓明園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敚余物,至挽車以運云。上方珍秘,散無孑遺。前日夷人退,守兵稍敢出御,擒獲數(shù)人,誅之。城中又搜得三人,一懷翡翠碗一枚,上飾以寶石;一挾玉如意一枋,上有字一行,為子臣永珣恭進,乃成哲親王獻純廟者;其一至挾成皇帝御容一軸,尤可駭嘆?!碑敃r混亂情況可以想見。史書載宋時艮岳,金兵入汴,數(shù)月蕩然無存,情況一樣。
圓明園被侵略者英法聯(lián)軍火燒之后,海內(nèi)外人士,無不十分憤慨,反映在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湘綺的《圓明園詞》,這首長慶體的歌行,真能擬之于近代的《長恨歌》,而且比《長恨歌》更詳實。因為不但有詩人典麗的詩歌,而且自己在每句后都加了明確扼要的注解,這樣就具備了史詩的典則。湘綺老人自己也十分得意。親筆鈔寫過三份,贈送知交厚戚。贈送其親戚長沙曹晉蕃一冊,子孫不能守,以一百銀元售與武人唐晉棠。后珂羅版印出版。譚延闿跋中云:
湘綺翁語余,圓明園毀后,周垣半圯,鄉(xiāng)人竊入,盜磚石,伐薪木,無過問者,然品官無敢往游,云禁地也。爾時士大夫迂謹可笑類如此……后數(shù)日見于晦若,言“李合肥乙未罷政居京師,與人言及園居時事,凄然傷心,遂往游焉。明日為言者所劾,以擅游禁地下吏議鐫級。……”
李鴻章是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咸豐時,曾國藩在淮揚練水師,讓李主其事,是謂“淮軍”。李鴻章和俞曲園是同年中舉,都是曾國藩門生,曾常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拼命著書?!睂χ鞘值靡獾?。李鴻章主持淮軍,久在南方,在京的時候不多。所說“言及園居時事”,那還是在翰林院做編修時的事。李鴻章同治初年,升任江蘇巡撫。其時已在圓明園大火之后了。所以他和咸豐時代做過軍機大臣、各部尚書、王公貝勒不同,他對圓明園中、禁苑深處,是不會十分熟悉的。恐怕也只不過到過正大光明殿以及在園外朝房住過而已。所以所謂園居,也還是夸張。李鴻章大發(fā)達在同治以后,直到光緒初,后來任北洋總督,練北洋水師,成為操大權的疆臣領袖。如果圓明園還在,他有資格談到“園居”,可惜已在大火之后了。乙未是甲午海戰(zhàn)、北洋水師戰(zhàn)艦覆滅之后,李鴻章被朝野上下大罵為漢奸的時候,李鴻章政治上失意,所以去逛火后圓明園殘跡,一溫繁華舊夢。這在當時,以他的地位,本來也不會得咎。但為什么被劾呢?起因是沒有滿足看園太監(jiān)的索賄。太監(jiān)恨他,翌日正好那拉氏來,太監(jiān)告他,沒起作用。第三天光緒又來,太監(jiān)又告,光緒未置可否,卻告訴了翁同龢,翁最反對李鴻章,而當時又在戊戌前二年,光緒還比較起作用。因而聽翁同龢的話,便加處分。這樣李鴻章便因逛圓明園遭吏議矣。
圓明園被燒是英法聯(lián)軍之役(上海有大官信口雌黃對上千名小官作報告,說是八國聯(lián)軍燒的,不知前后相差四十年。小官們自然相信領導的話是正確的)。李鴻章被罷政,是因甲午之役。前后相差三十四年。李鴻章練北洋海軍,由光緒十年開始,到甲午海戰(zhàn),共十四年,鎮(zhèn)遠、定遠等艦,當時是最大的戰(zhàn)艦,都被日本人擊沉,當時花了上億兩白銀經(jīng)營的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了。鄧世昌即犧牲于是役。當時有主戰(zhàn)、主和兩派,結果主戰(zhàn)派勝利,那拉氏、光緒帝秋七月下詔宣戰(zhàn),到九月海軍就覆沒了。拖延到第二年初,就全敗了。后來就訂了又一個屈辱和約:《馬關條約》。如果不打這一仗,清朝可能還不會急轉(zhuǎn)直下,淪為半殖民地的國家。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在和戰(zhàn)關頭上,常常是痛詆主和派,而輕率地主張戰(zhàn)爭,而又不能像越王勾踐一樣,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做充分的準備。清末幾次戰(zhàn)爭更是這樣,戰(zhàn)爭結果,倒霉的是老百姓,說風涼話的又多是主戰(zhàn)派。李鴻章倒霉時偷著逛逛被燒的圓明園,宜其被劾了。不過李還是得那拉氏信任的,御史岳維峻就因論他而坐妄言褫職,戍軍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