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張蔭桓
光緒二十年甲午之役,七月宣戰(zhàn),九月北洋艦隊與日軍戰(zhàn)于大東溝失敗,鄧世昌死。陸上,日軍渡鴨綠江,長驅(qū)直入。吳大澂以湖南巡撫請纓帶兵,于二十一年初出關誓師,打了大敗仗,接著便是與日本議和,先派張蔭桓、邵友濂赴日求和,日方認為不夠資格,不接納。改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和日本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訂和約于馬關。過了兩年,即光緒二十四年,就發(fā)生了著名的戊戌政變。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等人英勇就義,世人皆知,現(xiàn)在還常常被人們提起。而另有一位,也因戊戌政變的關系,被充軍伊犁,后來又被那拉氏秘密示意處死的,現(xiàn)在卻很少人知道了。那就是廣東南海人、表字樵野的張蔭桓。
張蔭桓不是科甲出身,年輕時跟著他舅父李宗岱(字山農(nóng))在濟南,在道臺衙門吃閑飯,后來因為偶然關系,捐了個知縣,在山東后補,給當時任山東巡撫的閻敬銘(謚文介)起草奏稿,大受賞識,又派在山東和外國人辦交涉,亦頗得力。待到閻敬銘晉京入主樞府,就保他到京,以三品卿銜,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接著因善于辦外交,又得到李鴻章的賞識,成為外交能員,不數(shù)年便官拜侍郎了。
當時在京的大官,除滿蒙八旗貴族外,照例是要科甲出身,張蔭桓既非貴族,又非科甲,又非祖蔭,只是才能出眾,機鋒四露,自然招人嫉妒,被劾四次,撤銷了差事。光緒十一年李鴻章又薦其出使美、日、秘。當時越洋旅行困難,經(jīng)日本隔年才到了美國金山,上岸時海關人員要查看他的國書,他嚴詞拒絕,電詢美國外交部,海關人員才向他道歉。當時華工在美被迫害致死很多,有二百來人,原使臣交涉,未能解決,經(jīng)張蔭桓在華盛頓與美政府據(jù)理爭論,賠償墨西哥銀元十四萬七千多。還宣慰金山華工,再不要自相械斗。三年任滿回國后,升侍郎,署禮部右侍郎、遷戶部左侍郎。甲午戰(zhàn)敗,馬關議和,本來要派他去,雖因日本人認為他資望不夠,不能任全權大臣談判和約。但也與日使林董談成商約,達成通商行船條約二十九款。后又奉使訪英,經(jīng)英、法、德、俄數(shù)國,在當時被認為是熟知外情的外交洋務派。光緒二十四年,又負責籌辦礦務鐵路總局。
張在朝中恃才傲物,與翁同龢也小有抵牾。當時他較熟悉世界形勢,很得到光緒的信任??涤袨橐姽饩w,人說是翁同龢所推薦,實際卻是他密奏的。戊戌維新失敗,嚴辦康梁,譚嗣同等六君子就義,到八月后,張蔭桓也就被發(fā)往新疆了。據(jù)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云:戊戌政變時,后黨欲處蔭桓以死刑,英國使臣竇納樂致函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營救蔭桓,林權助漏夜驅(qū)車訪李鴻章,謂如殺張,將引發(fā)列強之干涉。鴻章授意林權助函告榮祿,榮祿言于慈禧,遂改為流戍新疆。另見祁景頤《鞠谷亭隨筆》記云:
侍郎豐頤廣顙,言論慷爽。乙丙之際,楊文敬公(士驤)官翰林時,與侍郎交密,余時于文敬座上見之,遇人亦和平實厚,而心計甚工。文章雅飭,才足副之,與當時名流,如盛伯羲祭酒、王文敏諸公,以時往還。不意于庚子秋,竟遭奇禍于萬里外,可謂慘矣。尤奇者,其子仲宅,于民國后,為強有力者以黨案鉤斃之,父子皆不善終,是為可怪。
講述《庚子西狩叢談》的吳永,和張關系密切,曾隨張出使外國,其任懷來知縣,亦因張之密保。據(jù)吳講述:張出使回國,獻“紅帔霞”寶石給光緒,獻“祖母綠”寶石給西太后,照例進貢太后、皇上禮物,必須有李蓮英一份,而張恃才傲物,沒有理李蓮英。李在太后前說壞話道:“難為他如此分別的明白,難道咱們這邊就不配用紅的嗎?”
在《庚子西狩叢談》一書中記張事頗詳??裳a充各書所記。
樵野和康有為是小同鄉(xiāng),都是南海人。做侍郎時,和康有為往來極密,《南海年譜》所指翁常熟處,大多為張蔭桓。庚子夏義和團時,北京突有密電致新疆當局,秘密處死。此電乃西太后那拉氏授意。見于官文書者,為:“有密旨以張蔭桓通俄,就地正法?!焙妥h成,始昭雪,復原官。其子名仲宅,于民初因反對袁世凱,被陸建章(字朗齋)所害。父子同樣死的不明不白,亦近代史中之慘事。
又據(jù)文蕓閣《聞塵偶記》記載:
李仲約侍郎臨終前一日執(zhí)余手曰:“合肥與李蓮英日日相見,圖變朝局,汝等當小心。”既而曰:“吾不能與常熟款語,然合肥、濟寧各懷不逞,以吾親家張蔭桓為樞紐,二人一發(fā)千鈞,皆在張一人,胡為至今不去也。”忠誠之心,將死彌篤,乃至不避至親,迄今思之,可為流涕。
合肥是李鴻章,常熟是翁同龢,濟寧是孫毓汶,當時也是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這段話所說正是甲午前夕的政局,張蔭桓當時在政局中的重要情況,于此亦可見一斑了。
張菊生(元濟)先生一九四九年寫的《戊戌政變的回憶》文中憶張蔭桓道:
那時候我在北京和一些朋友辦一所通藝學堂(胡思敬所撰的《戊戌履霜錄》,說我在上海開辦,這是錯誤的),教授英文和數(shù)學。學堂聘請二位教員,一是同文館學生,另一位是嚴復的侄兒嚴君潛?!巴ㄋ嚒倍€字就是嚴復取的。校址設在宣武內(nèi)象坊橋,租了一座大房子做校舍……經(jīng)費無所出,由我和創(chuàng)辦諸人向總理衙門各大臣遞個呈文,請他們提倡。張蔭桓最為熱心,約了同僚數(shù)人聯(lián)名寫信向各省督撫募捐。一共捐了好幾千元?!?/p>
被捕的六君子……處以死刑?!菚r天天抓人,學士徐致靖、尚書李端棻、戶部侍郎張蔭桓等均下獄……張蔭桓被充軍到新疆迪化。到義和團事變時,西太后下詔把他處死。
張菊生是當時唯一活著的參加過戊戌政變的人,所記十分珍貴,可補此文前面所記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