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摩滅之賦

摩滅之賦 作者:(日)四方田犬彥 著


序 摩滅之賦

印度人輕蔑了歷史。他們漠視了如泡沫般浮現(xiàn)又消失的變化。取而代之,他們從摩滅之相里獲得了測量時間的方法。

每隔一百年,天女翩然降臨到這片充滿污穢的大地,她用柔軟薄衣輕撫過一塊邊長一由旬[1]的巨石后,重返天界。巨石歷經(jīng)無數(shù)次輕撫,終將有一天會完全消失,印度人把這段永無窮盡的時間定義為一劫。

從知道磐石劫的那一天起,我感到了強烈的眩暈。天女為何降臨地上?巨巖在世界的哪里?博爾赫斯說,經(jīng)過摩擦消減的隱喻才是真理。若果真如此的話,若刀可以比喻成秋水,女性可以比喻成隨風(fēng)消失的輕羽,那么,把漫長時間看作一種真實的存在,又有何不可呢?

久經(jīng)摩滅的事物,其本來輪廓早已喪失,摩滅本身已成為它們的印記。我對這些摩滅之物有無限偏愛,這偏愛之情,又究竟從何處而來?

老石臼上被磨平的溝槽。漫長手術(shù)后終于摘出的、疲憊而萎縮的內(nèi)臟器官。千千萬萬善男信女之手摩挲過的佛像,哪里是眉眼,哪里是口鼻,早已模糊不清,只如一塊閃著幽黑微光的木頭。這些事物喪失了優(yōu)雅的棱角,表面光澤和艷色不復(fù)當(dāng)年,盡失了各自的細節(jié),之后卻帶上了一致的摩滅之相,令我恍惚神往。

摩滅之物告訴我一個真理,終末的結(jié)局與生俱來,卻又被無限延期,就那么如影隨形,隨機的下一刻,便可能是事物的終點。就像昨晚被雷劈了的那棵樹,我也將逐日衰朽——斯威夫特[2]對傻侍說。身在緩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種喜悅?;蛘哒f,形態(tài)的記憶逐漸淡忘消失,亦帶來喜悅。

腐爛導(dǎo)致難堪的膨脹與蒸散。干燥是一種愚蠢的萎縮。唯有摩滅,才為終末的結(jié)局平添智慧之相。喪失了記憶的漂流木被沖打擱淺在無人的海岸時,也許就是其靈魂升華到至福之境的一刻。就像布努埃爾的《一條安達魯狗》的最后一幕。

吾死 尸骸朽盡

終剩一握禿骨

楓丹白露森林里的巖石。來自十九世紀(jì)的法國繪本。

摩滅途中的人,總站在時間的邊緣。

我聽說中上健次[3]最后的時光是這樣的:

中上的癌細胞滲入大腦,雙眼已盲,日夜在痛苦中煎熬。從前他荒神般令人生畏的魁梧身軀已然萎縮,只蜷躺在棉被里等死。他的老母在旁不忍,想伸手撫摸他后背為他減輕一些痛苦,中上用微弱的聲音拒絕,說讓老母撫背實在不孝,反而提出想為母親撫摸后背。他讓人支撐起枯瘦的身體,用已經(jīng)沒有力氣的手在母親背后摩挲了幾下。這是他最后一次從床上起身。

這段話傳到我耳里時,細節(jié)已模糊不清,故事已開始摩滅。但從這段逸事中,我們得以悟到“摩挲”這個行為最古態(tài)的含義:用徐緩的肯定去接受和包容衰亡。究其實,摩滅中既沒有主體,也沒有客體,人伸出的摩挲之手,經(jīng)由被摩挲的事物,同樣踏上了永遠的摩滅之道。如果再引申開去,所有的摩挲之人在互相交融,成為同一存在。比如中上健次的最后身影,也是緊緊抱起蹇足老母、撫摸其后背,宛若巖城判官正氏總領(lǐng)廚子王[4]的身影。

對稱的東西無一例外令我感到無聊。摩滅之物具有的獨特魅力,與對均衡和反復(fù)形成的秩序之物的厭惡息息相關(guān)。

宇宙是不定形的存在,沒有對應(yīng)物。這一點始終令我躁動不安。因為宇宙無孔不入,企圖在一切事物中推行“類似”和“共感”的原理,干涉所有事物的最細微之處。比如葉序、礦物結(jié)晶、雙殼貝的紋路。稍一疏忽,對稱的魔影便暗潛下來。關(guān)于這一點,人的思考也不例外。善與惡、一與眾、男和女,無論是在博物志中,還是形而上學(xué)的觀念里,對稱之物數(shù)不勝數(shù)。

從海岸上散落的無數(shù)碎貝殼中撿起隨意一片,仔細觀察它不規(guī)則的形狀,用你的手指去觸摸貝殼碎片被磨圓的缺角和凹陷,你馬上會明白,它正在和全宇宙的趨勢唱反調(diào),此時你手中的貝殼碎片,正是那一劫途中的磐石。“宇宙的孤兒”,中世紀(jì)的煉金術(shù)士們這樣稱呼廢棄之物,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把摩滅的貝殼和小石頭裝進口袋里,每走一步,都能聽到輕微的不規(guī)則的碰撞聲。這種毫無目的,毫無用途,純粹只是物質(zhì)之間互相摩擦發(fā)出的聲音,正是自由最初的聽覺印象。

摩滅未必只發(fā)生在時間之中,雖不多見,有時空間的阻隔也會成為摩滅的契機。

這種例子,我在倫敦一家博物館里見過。那是邊角的貨幣展示室里的標(biāo)本。室內(nèi)集中展示了各種古羅馬金幣。從首都到遙遠的殖民都市——羅馬帝國的疆土拓展到哪里,哪里便鑄造金幣。

羅馬發(fā)行的金幣上的皇帝側(cè)臉浮雕,卷發(fā)優(yōu)美,鼻梁挺直,眼神和嘴唇的線條顯示出睿智。再看其他城市鑄造的金幣,臉部線條不再均衡,皇帝看上去一臉陰沉。更遠方城市的金幣上,蓬亂頭發(fā)占去了大半面積。有的金幣上君王丑陋變形,頭發(fā)成了巨大渦旋紋樣,人不再像人,簡直像獅子或神話里的怪物。這些金幣一枚一枚看過去,上面的紋樣越來越丑惡、越來越抽象,到了第十枚,已經(jīng)辨認不出那究竟是皇帝的側(cè)臉,還是恍若咒語的蔓草紋,這是最邊境城市鑄造的金幣,顯然,工匠們并不明白原本的紋樣含義。不過還有這種可能:原來的君王已遭暗殺,新皇開始了另一輪統(tǒng)治。

蒙受摩滅的不僅是權(quán)力者的肖像,還有肖像象征的法律秩序和時間意識。當(dāng)君王端正的側(cè)臉消散成不定形的紋樣,質(zhì)樸的想象力便格外奪目,金幣上的復(fù)雜紋理痕跡,道出了這塊金屬是文明的產(chǎn)物。

大野一雄如是說:

墻上摩損出的那個凹陷,即我。

剛剛寫好的一篇新詩總是驚躁難安的,像刺猬一樣緊張地向身邊四周倒豎起尖棘,在尖酸刻薄的文字同行們的倉促一瞥下,被評論,被分類,再被匆忙地遺忘。

但讓我更心生敬畏的,是那些停留在遺忘的盡頭、已失去原貌的斷句殘詩。

“春/太長/貢古拉”這三行據(jù)傳源自薩福之手,完整的詩篇卻早已佚失,斷句里徒留幾個固定名詞。貢古拉是什么?后來,埃茲拉·龐德為這幾行字做了簡潔而優(yōu)雅的修補,新加了題名。[5]我還知道一首更短的詩,流傳至今它只剩下了“vixit”一個單詞。據(jù)說這是古羅馬時代為一位公主所作的悼念挽歌,可惜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唯有這個意味“活著”的拉丁語動詞vivo的第三人稱過去式而已。

她一生中所有的悲傷和喜悅,盡被兩千年歲月拂拭而去。最終,一切還原成了一個黃金般耀眼的純粹的動詞,“活過”。

地上的詩篇是封閉的,當(dāng)它自行宣告完結(jié)時,便讓我感受到壓迫。詩作為一部作品被指定了開端和結(jié)尾,被蠟封印的那一刻起,就仿佛有了自律存在的權(quán)利,有了私心。詩所畏懼的,是自身肉體的毀損,詩畏懼摩滅。反過來,摩滅殆盡徒剩吉光片羽的詩篇,又是多么光華懾人。

石臼回轉(zhuǎn),時間從孔洞中流走。周圍堆積起豆渣。晚年的吉岡實[6],已無意限定作品的位相,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凹陷和隆起,中央現(xiàn)出空洞,內(nèi)容如同烏賊的吐墨,從洞中源源淌出。

“我一直在想/門把手柔軟的恐怖”

“有時黑布揚卷而起/棒的形狀”

“像一把缺齒的鋸/我的兄長隱藏進松樹根里”

詩句也可以被看作是摩滅之學(xué)吧。

誰說詩必須擁有嚴(yán)密區(qū)分的內(nèi)部,必須保有充盈的內(nèi)容。詩要遠離這些妄信。真實存在的只有石臼的回轉(zhuǎn)。在某個時刻,人在摩滅中從主體變成了客體。書寫出來落成字的東西,如何不是豆渣?

*

摩滅啊

美麗的疲敝

污垢之手摩挲

菜刀亦留凹痕

被肉汁和油膩貶低了的

大地之木的榮光啊

今日是你的誕辰

你喪失了的把手

你凄慘斑駁的舊色

朽壞的木紋 消磨了的邊角

為尋找你遙遠的由來

我在凌亂中迷路

即使隨心所欲的雕刻家

將你粉飾成藝術(shù)

賦予你短暫的名聲

你依舊像鐵鎖一樣緊閉住口

將身份來歷深遠地藏起

該頌揚你的沉默啊

但我在暗想

遠方傳來陰郁雨聲

在這個所有人都已沉睡的深夜

你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

輕聲告訴我

你就是

列奧納多的《圣哲羅姆》[7]

那散失已久的半幅

[1] 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一由旬相當(dāng)于一頭公牛走一天的距離,一般認為約為八至十六公里。

[2]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18世紀(jì)英國著名文學(xué)家、諷刺作家、政治家。代表作品有寓言小說《格列佛游記》。

[3] 中上健次(1946—1992),日本當(dāng)代著名作家,因其創(chuàng)作風(fēng)格酷似美國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思{,被稱為“日本的??思{”。1992年,因腎臟癌過世,享年46歲。

[4] 巖城判官正氏總領(lǐng)廚子王,日本明治時期文學(xué)家森鷗外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山椒大夫》中的人物。

[5] 此指龐德英譯的“Papyrus”一詩,收在他的詩集Lustra(1916)里。

[6] 吉岡實(1919—1990),日本昭和時代后期的詩人、裝幀家。

[7] 《圣哲羅姆》(St. Jerome)是列奧納多·達·芬奇未完成的畫作,描繪圣哲羅姆與一頭獅子的情景。制作年代約在1480年前后。現(xiàn)藏于梵蒂岡博物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