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版序
現(xiàn)在我正從《東坡文集》里查找詩句。我記得他在流謫時留下文字,感喟過一座被時間湮滅了字跡的古老石碑,但我又實在想不起文章的題目和具體細節(jié),也難怪,因為那是半個世紀前我在大學時代讀到的。
我至今都還記得東坡那一行文字在我內心留下的感動。因為,銘刻在磐石上的文字,在漫長歲月中歷經(jīng)風雨摩滅,最終變成難以解讀的稀薄痕跡,實在讓人感物傷懷。時間的力量磨圓了萬物的棱角,蕩平了起伏,消隱了名字,讓萬物重歸無名,這樣的時間之力讓我畏懼。
但同時,我也懷疑,那行文字真的出自蘇軾嗎?我花了幾天時間翻看《蘇軾選集》,卻怎么也找不到那篇文章。莫非,目睹了那場摩滅的并非是謫居僻地的蘇軾,而是來自我的腦髓?或許是我用了幾十年時間,用自己的想象力醞釀出了那篇本不存在的東坡文章?如果真是這樣,那事情就有點博爾赫斯了,我無法擺脫那個漸漸摩滅而去的石碑的意象,憑空創(chuàng)造出了蘇軾的字句。真相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我的記憶和碑文一樣摩滅了。
被千千萬萬善男信女用信仰之手摩滅掉眼睛和口鼻的佛像;被沖打到南方島嶼海岸上的珊瑚碎片和漂流木;在強烈陽光和洪水災害的共同作用下再難覓原形的古代遺址的壁面裝飾;鄉(xiāng)村列車的方向盤上裸露出的原木紋;馬上就要含化的硬糖……
我周圍有無數(shù)摩滅正在發(fā)生,細數(shù)不完。即使是最初有過完璧之姿的物質,也會在漫長時間里喪失掉明確的輪廓。沒了棱角,鮮艷色彩漸虛,出現(xiàn)磕碰失落,出現(xiàn)龜裂,再不復原本的均衡之態(tài)。但就我所知,以前幾乎沒有人對這種現(xiàn)象上的美學感興趣。
行走在世界各地的巡禮圣地,無論是耶路撒冷、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1],還是在中國臺灣的媽祖廟和日本信州的善光寺,摩滅的意象一直憑依在我心里,所以才有了這本叫作《摩滅之賦》的小書。這本書該歸屬到哪類范疇,我也解釋不清。書中雖然寫到巴爾扎克小說和貝克特戲劇中人物的摩滅之相,但并非文學或戲劇評論。這里論述了石臼和砥石如何在摩滅他物的同時也摩滅了自身,但與流體力學和礦物學毫無關系。我還言及了泰國曼谷佛教寺院里的佛像,當然本書也不是宗教學或佛教哲學。至于藝術作品上的摩滅論,更和正統(tǒng)研究無關,書中寫到的只是一些不幸的例子。對形而上學論來說,這些卑微的物質摩滅現(xiàn)象也許并不值得一提。所以,在摩滅的問題上,既沒有先驅為我開路,也找不到專門理論學問來做庇護。如果說這本書在立意上得到了哪本經(jīng)典的支撐,我想應該是《莊子》。
這本《摩滅之賦》后,我還準備寫兩本續(xù)集,用《愚行之賦》和《零落之賦》去描寫人生的摩滅。當然我知道,以我目前的修為還不足以寫出這兩本書,也許終究有一天,我能以自身的零落換來文章吧。話雖如此,我寫的這些文字,在東坡先生的不朽文章面前,只不過是一些頃刻之間便會摩滅殆盡的東西,我知道,我當然知道。
2018年12月1日
四方田犬彥
[1] 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qū)的首府,與羅馬、耶路撒冷齊名的三大圣城之一。這座古老的城市因為擁有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圣地亞哥大教堂而享譽歐洲。以此教堂為終點的朝圣之路也被命名為“圣地亞哥朝圣之路”,在朝圣者群體里廣為流傳?!g注,全書若未作說明,均為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