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道與茶道美學(xué)(代譯序)
⊙ 王向遠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說過,“以物載文”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一大特點,指的是在某種物質(zhì)中寄寓、承載了某種精神、某種信念、某種文化。“茶”作為一種物,最具有“載文”的功能。眾所周知,種茶、飲茶起源于中國,往東經(jīng)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列島,又往西傳到印度,后來又進一步西傳至歐美,茶成了一種世界性的重要商品。但是西傳的茶主要是作為一種飲料與商品,而傳到朝鮮、日本等東亞各國的茶,則以中國文化為基礎(chǔ),逐漸形成了茶文化乃至“茶道”。茶道之謂“道”,其核心在于超越種茶的植物學(xué)、采茶制茶的農(nóng)藝學(xué)、消食提神的吃茶養(yǎng)生學(xué),而進入更高的“道”的層面。茶道的核心在于品茶。品茶的場合是“茶室”,載體是“茶器”(茶具),創(chuàng)意設(shè)計者是“茶人”。品茶的要領(lǐng)在于品出“茶味”,茶味的極致美味在于“澀味”;茶道的社會功能是以茶會友,追求“和、敬、清、寂”的境界,體會“君子之交淡如茶”的孤寂之美即“侘”之美,其最高形式是“侘茶”。由此,茶道成為一種美學(xué)修煉,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種美學(xué),一種生活的美學(xué)。茶道美學(xué)有著一整套的美學(xué)程式與美學(xué)理念,體現(xiàn)其美學(xué)理念的關(guān)鍵詞是“茶人”“侘”“侘茶”“茶味”“澀味”“茶器”等。要理解茶道及茶道美學(xué),需先從這幾個關(guān)鍵詞的解析入手。
一、 茶味與“苦澀”“澀味”
眾所周知,“味”是中國詩學(xué)、美學(xué)中基于味覺體驗而形成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云:“口舌之味通于道?!薄暗馈笔浅橄蟮摹⒊灥母形?,“味”是很具體的味覺感受,但通過味則可以入“道”?!拔丁迸c“道”相接,就成了“味道”。在眾多的“味”中,“苦味”或“苦澀味”是一種消極的味,從純粹味覺的角度來說,苦味往往是人們所排斥的、回避的。對于茶,明代朱舜水《漱芳》:“先聲肇乎鼻端,親炙在乎唇齒,歷乎喉舌,沁乎心脾,盥漱之間,津津乎其有余味。清芬甘美,久而不歇?!?推崇的是茶味的“清芬甘美”。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說:“夫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為乏風(fēng)膏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本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
講的是茶的甘、苦、澀三味,以“苦”與“澀”為下,而認為“甘香重滑,為味之全”,這是對茶的最一般的味覺判斷。宋徽宗《大觀茶論》在談到茶味的時候又說:“茶之美惡,尤系于蒸芽壓黃之得失。蒸太生則芽滑,故色清而味烈;過熟則芽爛,故茶色赤而不膠。壓久則氣竭味漓,不及則色暗味澀4?!?
可見在他看來,“澀”味是茶味中要盡量減免的?!翱唷迸c“澀”雖是兩種味,但一般是苦中必有澀,澀中必有苦,味覺相近,故往往被合為一談,稱為“苦澀”。中國的“苦澀”之茶是指茶味的低劣者。宋代釋清遠《偈頌》有“休糧方子齋兼粥,任運回鄉(xiāng)苦澀茶”,以劣質(zhì)的“苦澀茶”比喻艱辛人生。明代張源《茶錄》論味云:“味以甘潤為上,苦澀為下?!?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古人早就在茶味中發(fā)現(xiàn)了苦味的獨特價值?!对娊?jīng)·谷風(fēng)》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币饧凑l說茶是苦的?其實它也像薺菜(甜菜)那樣有甜味?!拜薄倍嘤?xùn)釋為苦菜,但在先秦文獻中,“荼”與“茶”字相通,可知“荼”即是“茶”。在這里也可以窺見古人對茶之“苦”與“甘”的辯證認識。陸羽《茶經(jīng)》:“其味苦而不甘,荈也;甘而不苦,槚也;啜苦咽甘,茶也。”其“荈”“槚”都是茶的異名,或者是茶的不同品種,而“啜苦咽甘”亦即剛喝的時候覺得苦,回味之后咽下去就有回甘味,這顯然是最理想的茶味。五代時期毛文錫在《茶譜》中論茶味,使用了“味頗甘苦”“其味甘苦”之類的表述?!案士唷北臼莾煞N相反的滋味,卻也合為一談。宋人譚處端《阮郎歸·詠茶》:“明道眼,醒昏迷,苦中甘最奇。”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三八有載:“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瘑枺骸死砣绾危俊唬骸彩且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說的是茶之美存在于“甘”與“苦”之間的張力與轉(zhuǎn)換之間。
上述中國的愛茶人對茶的苦味或苦澀味的推崇,與其說來自對苦澀味的愛好本身,不如說是在“甘”與“苦”對立轉(zhuǎn)化的意義上看待“苦”味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賦予了苦澀之味以主觀的“精神性”,于是苦澀、清苦就成為人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的表征,從而把一種消極的、負面的狀態(tài)轉(zhuǎn)化為一種積極的、正面的精神狀態(tài)。苦澀之味固然不是美味,但以苦味、澀味為美味的時候,苦味、澀味就美了;“清苦”固然不是人們都樂于追求的狀態(tài),但安于清苦、甚至以“清苦”為美的時候,“清苦”就成為積極的了。重要的是,以“苦澀”為美味,就意味著擺脫了“俗味”,從而為人的個性與自由創(chuàng)造了可能,也就接近了審美的狀態(tài)。
但是,這些還是屬于觀念層面上的東西。而苦味、苦澀之味本身,究竟是不是一種美味呢?苦味、苦澀之味,從一般的味覺感受上說,與人的通常的味覺取向是不太相符的。在一般食物中,苦澀的味道基本上是被人排斥的。但是,人們逐漸在茶味中發(fā)現(xiàn)了苦澀味的獨特之美。唐代及唐之前都在茶中添加桂蔥姜椒鹽等物,寧愿要咸味、辣味、麻味,也要掩蓋苦澀味,可見當(dāng)時的人們對苦澀是多么地不愿接受。時人飲茶的目的,正如唐代詩人、畫家顧況在《茶賦》中所寫,有“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發(fā)當(dāng)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昧”的消食、去膩、祛暑的功能。而寺院中僧人飲茶,則主要是為了提神念經(jīng)。正如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所言:“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爾全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憋嫴枋切扌兄?,故謂“茶道”(這也許是“茶道”一詞的最早用例),這些都不是為了品味茶本身的味道。到了宋代,詞人李清照的《鷓鴣天》中有“酒闌更喜團茶苦”之句,說的是苦茶的醒酒功能,宋代仍有許多人延續(xù)以往的習(xí)慣,但已經(jīng)有先覺者明確表示,茶味就是茶味,應(yīng)保持其純粹的“一味”。如朱熹在《朱子語類》卷十五中,不主張往茶中摻雜他物,指出“一味是茶,便是真” 。還有不少人對茶本身的苦澀味及其獨有的味覺之美慢慢有了感受。更有一些人在不談“甘苦”轉(zhuǎn)換的情況下,直接肯定茶的“苦”味。宋人袁文《甕牖閑評》卷六:“自唐至宋,以茶為寶。有一片值數(shù)十千者。金可得,茶不可得也。其貴如此!而前古止謂之苦茶,以此知當(dāng)時全未知飲啜之事?!?
在他看來,此前飲茶者只在茶中品出苦味,謂之“苦茶”,是根本不知道飲茶為何物,只知道茶“苦”,而不知“啜苦咽甘”,是不知茶也?;蛘撸遣恢翱嗖琛敝兜拿钗?,不知茶味之精粹何在。
到了明代,浙江錢塘人田藝蘅作《煮泉小品》,明確向傳統(tǒng)的茶味觀挑戰(zhàn),否定以前的末茶、餅茶,認為那樣的制作方法破壞了茶葉的“真味”,“既損真味,復(fù)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若今之芽茶也。蓋天然者自勝耳” 。極力推崇保持了茶葉苦澀本味的“芽茶”。實際上,明代中期以后,芽茶即煎茶基本取代了以往種種飲茶法,而取得了壓倒的優(yōu)勢,同時也東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這不僅是制茶、飲茶方法的轉(zhuǎn)變,更是茶味的轉(zhuǎn)換,意味著東方人在茶味中品出了苦澀之美的至味與美感。中國人還擬人化地把茶稱為“清苦先生”,如元人楊維楨有《清苦先生傳》一文,明人支中夫作《茶苦居士傳》,清代詩人許友(字有介)《春日園居》有“午眠方足新茶苦,啄木聲移嫩葉中”的詩句,寫的就是對新茶之苦味的品賞。乾隆帝為“味甘書屋”題詩《味甘書屋》(二首),有“甘為苦對殊憂樂,憂苦樂甘情率然”;又作《味甘書屋口號》:“即景應(yīng)知苦作甘。”自注云:“茶之美,以苦也?!卑选翱唷弊鳛椴栉吨牢端?。把“苦”“澀”“甘”作為茶的三味,三者并列,苦澀之味即成為茶味的應(yīng)有之味了。
如上所述,中國古人對茶的苦澀味的發(fā)現(xiàn)與確認,在后起的日本茶道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品味、體會,并最終形成了“澀味”(渋み)這個概念?!皾丁痹跐h語中就是單純的一種味,而在日本茶道中,“澀味”作為一種茶味,作為茶味的精華而被抽象化,澀味是與“華麗”“華美”“絢爛”“光彩奪目”相反的一種樸素、低調(diào)的美。在視覺上,“澀味”指的是類似于淡茶垢那樣的陳舊而古雅的顏色;在格調(diào)、風(fēng)格上,“澀味”則是指一種樸素淡雅、沉穩(wěn)高雅的氣質(zhì)表現(xiàn);在技藝修養(yǎng)上,“澀味”則是指一種練達、純熟的境界。若說一種顏色是帶“澀味”的顏色,則是說這種顏色高雅不俗,具有審美價值;說一種技藝具有“澀味”,是說這種技藝已經(jīng)達到了純熟的境界;若說一個人是有“澀味”的人,是對這個人的氣質(zhì)風(fēng)度的高度評價。因而,“澀”“澀味”在日語中成為一種美的形態(tài),是一種最高的美。現(xiàn)代哲學(xué)家九鬼周造其美學(xué)名著《“意氣”的構(gòu)造》一書中,從男女身體美學(xué)概念“意氣”(いき)的角度,把“澀味/甘味”作為一組對立的概念,而“澀味”則是男女交往中一種高冷的、矜持的、倨傲的姿態(tài),并由此而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
對于“澀味”這個詞與茶道的關(guān)系及其所包含的美學(xué)意義,日本現(xiàn)代茶道美學(xué)家、“民藝”學(xué)科的創(chuàng)始人及理論家柳宗悅在《日本之眼》一文中這樣寫道:
像“澀”這樣平易的詞,已經(jīng)普及到國民中間。不可思議的是,如此簡單的一個詞,卻能夠?qū)⑷毡救税踩匾龑?dǎo)到至高、至深的美。總之,這個“澀”字成為全體日本國民所具有的審美選擇的標(biāo)準語,這是多么令人驚訝的事情啊!這也可以作為茶道的巨大功績來稱贊。無論怎樣喜好華麗的人都會反省并承認,“澀”的喜好應(yīng)該更高一籌。而且一般人隨著年歲的增長,也會逐漸地偏好“澀”的趣味。最近的一些時尚追逐者認為“澀”是一種古舊之美,與新時代不太相適應(yīng)了。但那只是“澀”與他們本人不太適應(yīng),而非“澀”本身的問題。
“澀”并沒有在新與舊的二元對立中逡巡徘徊,而是存在于超越了時間的、常有常新的“誠”當(dāng)中,隱含著深深的禪意。帶有臨濟禪師所說的那種理念,即“無事”之美。因其原本就不是造作的美,所以不會因時過境遷而發(fā)生變化。其實,在“日本之眼”后面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在西方是看不到這種傳統(tǒng)的。正是“無事”之美才能為將來的文化輸入新的內(nèi)容,才能充分彌補西方的缺陷。日本人豈不應(yīng)該大力發(fā)揚這樣的自主之“眼”嗎?我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具有如“澀”這一審美標(biāo)準語的國民,除了東方世界,別處是沒有的。
這段話體現(xiàn)了柳宗悅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與美學(xué)家的高屋建瓴的、敏銳的“審美之眼”。他把“澀味”作為一種“東方世界”的現(xiàn)象來看待,而不僅僅局限在日本來看,也是頗有見識的。實際上,如上所說,是中國人在茶文化的發(fā)展史上,最早發(fā)現(xiàn)了“苦澀”或“澀味”,最早悟出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但有清一代,中國茶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一度衰弱,而與此同時,由于宋代日本的僧人、商人來華,以及東渡日本的一些華人將中國宋代已經(jīng)很成系統(tǒng)的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加上當(dāng)時日本武士們希求在戎馬倥傯中有所放松,于是專門喝茶的房屋“茶室”興建起來,“茶湯”在日本大行其道,在安土桃山時代即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執(zhí)政的16世紀末,一直到17至18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整套規(guī)范、儀式與美學(xué)理念,最終完成了“茶道”的建構(gòu)。其中,對茶味的“澀味”的體味,以及“澀味”的審美趣味、審美觀念的形成,也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日本茶道的“澀味”論,在20世紀初期回返到中國,影響了中國人對茶味的思考。其中,對“苦澀”茶味的審美價值體會最深、表述最剴切的當(dāng)屬周作人。從20世紀30年代起,周作人將自己的屋名取為“苦茶庵”,并自稱“苦茶”“苦茶子”“茶庵”,且作《苦茶隨筆》,編《苦茶庵笑話選》。1934年發(fā)表《五秩自壽詩》,其中有“且到寒齋吃苦茶”一句,作為名句,令人印象深刻。還進一步把“澀味”引申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提倡散文寫作的“澀味”。他在評論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時說:“有人稱他為‘絮語’的那種散文上,我想必須有澀味與簡單味,才耐讀。” 周作人的“澀味”概念很具有體驗性,因而他并沒有對此做學(xué)理上的界定,但從他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及他所推崇的文章風(fēng)格來看,“澀味”與“甘味”“甘滑”相對,就是不媚俗、有個性,就是在內(nèi)容與表達上追求適度的阻隔,讓讀者在閱讀中感覺不那么順暢,卻能夠慢慢咀嚼回味。又如品苦茶,初入口有股淡淡的苦澀,細品之后則覺余味悠長,這就是文章的含蓄蘊藉,用周作人的話說就是“耐讀”。也就是說,“品文”和“品茶”是同一味的。
二、 澀味與茶人
茶有“澀味”則美,人有了“澀味”則是審美的人。而中國的“愛茶人”、日本的“茶人”則是有澀味的人的最好代表。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存在著“愛茶人”這樣一群人。任何人只要喜歡茶,能在苦味、澀味中品出茶味之美,都可以成為愛茶人。他們雖然是非專業(yè)的、不固定的人群,但是在茶文化史上留下芳名的愛茶人大都是文人墨客,他們也是中國審美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對他們而言,茶常常是一種助興之物,在琴棋書畫諸種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中,起到了澡雪精神、提神清氣的作用。這一功能與酒相同,但趣味卻有很大差異。酒勁沖而濁,茶味淡而清;酒使詩人熱血沸騰、慷慨激昂,茶使詩人神清氣爽、兩腋生風(fēng),因而酒詩與茶詩風(fēng)格也迥然不同。在中國文學(xué)與美學(xué)史上,茶詩從魏晉時的左思之詩開始,盛于唐宋元明清,至今不衰。唐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洋洋十九聯(lián)近三百言,寫了收到朋友寄來新茶的欣喜,想到了采茶人采茶的艱辛不易,接著寫自己“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并且連飲了七碗:“一碗潤吻喉,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筋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該詩因?qū)戇@七碗茶,而被俗稱“七碗茶”。盧仝是閉門孤飲,也有聚而群飲的,如清初汪士慎(1686—1759)喜歡一邊飲茶一邊作畫。揚州八怪之一高翔(號西塘)為他作畫《煎茶圖》,汪士慎題詩《自書煎茶圖》云:
西塘愛我癖如盧,為我寫作煎茶圖。
高杉矮屋三四客,嗜好殊人推狂夫。
時余始自名山返,吳茶越茶箬裹滿。
瓶甕貯雪整茶器,古案羅列春滿碗。
飲時得意寫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
千蕊萬葩香處動,橫枝鐵干相紛拿。
淋漓掃盡墨一斗,越甌湘管不離手。
畫成一任客攜去,還聽松聲浮瓦缶。
此詩“高杉矮屋”的“三四客”,一起飲茶、觀畫、欣賞茶器,聽“松聲”,將視覺、味覺、聽覺融為一體,所描寫的當(dāng)然不是日本茶道按程式預(yù)先準備的那種正式的“茶會”,但“高杉矮屋”酷似日本茶會的茶室,“三四客”也與日本茶會的人數(shù)差不多。這種環(huán)境、氛圍,簡直就是日本茶道之“茶會”的寫照。而其中的“殊人”“狂夫”,也與日本“茶人”含義相當(dāng)接近。雖然中國沒有日本那樣正式的、例定的茶會,沒有職業(yè)的茶人,沒有專門建造的茶室,但在以茶作為審美中介這一點上是高度一致的;中國的“愛茶人”同時又是詩人或者畫家,是美的創(chuàng)造主體,他們與日本“茶人”在本質(zhì)上也是相同的。
“茶人”兩字,較早見于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予愛茶人?!比缜迦恕恫刹枨酚小昂蟛枘谋惹安韬茫I茶須問采茶人”。不論“愛茶人”還是“采茶人”都是一個詞組,與日本的所謂“茶人”尚有區(qū)別。中國的“愛茶人”沒有形成日本“茶人”那樣的職業(yè)群體,有種種原因,包括貴族家傳制度的有無、茶道與佛教禪宗的結(jié)合度等。日本的“茶人”是專門從事“茶事”的人士,茶人的茶事包括茶室的建造設(shè)計、茶器的鑒賞訂制、茶葉的采購與鑒別、茶會的組織、茶藝的展示,等等,這些都需要專門的訓(xùn)練,而且往往有家傳。翻查日本的各種詞典,對茶人的定義,除了“從事茶事、茶道的人”這個意思之外,還有“別具一格之人”“脫俗之人”“風(fēng)流之人”的意思。如《廣辭苑》“茶人”條有兩個釋義:①喜歡茶的人,精通茶事的人;②獨出心裁的人(変わったことを好む人)、獨辟行徑的人(変わった者好き)。后者的定義,實際上與“澀味”相通。換言之,茶人是有“澀味”人。“澀味”就是不隨俗、不從眾、獨出心裁,但又循規(guī)蹈矩,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的人就是上述汪士慎茶詩中的“殊人”“狂夫”。因而,在日語中,說一個人是有“澀味”的人,是對一個人品質(zhì)或氣質(zhì)的高度評價。
日本的茶人,尤其是千利休一派的“侘茶”的茶人,每舉行一次茶會,既要按老規(guī)矩做,又要在既定程式中出新,出其不意,令出席茶會的客人耳目一新。包括露地、茶室的設(shè)計,茶室中的凹間(壁龕)的掛軸等擺件的擺放,本次所出示的茶碗等茶器的種類與搭配等,每次都是舊中有新,營造出獨特的審美氛圍。日本的茶書,如《山上宗二記》等,所記錄的都是千利休等茶人在這方面的鉆研琢磨。茶人的“澀味”就在這里。有“澀味”的茶人,就是低調(diào)、含蘊、沉穩(wěn),而又個性鮮明、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在這里面體現(xiàn)出茶人的審美心胸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
正因為這樣,在日本,茶人就成為最有藝術(shù)想象力、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的一群。茶人們活躍在建筑、繪畫、書法、陶瓷器、漆器、插花、工藝品、紡織品,乃至美食料理等所有審美生活的領(lǐng)域。對此,岡倉天心在其名著《茶之本》中,指出了茶人作為一流的藝術(shù)家對日本的藝術(shù)與美學(xué)的多方面的貢獻。他寫道:
茶人們對于藝術(shù)的貢獻確是巨大的。他們完全革新了古典建筑和藝術(shù)裝飾,建立了我們在《茶室》一章中所論述的那種新風(fēng)格,16世紀以后所建的宮殿和寺院甚至都接受了這種風(fēng)格。多才多藝的小堀遠州,在桂離宮、名古屋城、二條城,還有孤篷庵等建筑里所表現(xiàn)出的自己的天才,就是有力的例證。著名的日本庭園都是茶人設(shè)計的。我國的陶瓷如果沒有接受茶人的感化,恐怕就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品質(zhì)。茶道儀式對茶器制作的要求,激發(fā)了陶器家們的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覀兊脑S多紡織品,很多是以設(shè)計它們色澤和圖案的茶人的名字來命名的。確實,我們看到在所有一切藝術(shù)領(lǐng)域,都留下了茶人們天才的開創(chuàng)性的印跡。在繪畫和漆器領(lǐng)域中歷數(shù)他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許是多余的。日本最偉大的畫派之一就是由茶人本阿彌光悅所開創(chuàng)的,他同時還是著名的漆器藝術(shù)家和陶器制作家?!话阏J為,整個光琳派都是茶道的一種表現(xiàn)。在這一畫派粗闊的線條中,我們能感到自然本身的活力。
茶人對藝術(shù)的各個領(lǐng)域雖然都有重大影響,但他們對日常生活所產(chǎn)生的支配力更加巨大。不僅是上流社會的禮法習(xí)慣,而且在我們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我們都會感到茶人的存在。我們飲食上的配膳法,還有許多精致的料理,都出自他們的創(chuàng)意。他們教導(dǎo)人們穿色澤樸素的衣服,教導(dǎo)我們要以怎樣的心境去接觸花木。他們強調(diào)我們的天性本來就是愛好簡樸,并且向我們展示謙讓的美德。事實上正是由于他們的教誨,茶道才進入了庶民的生活。
這就是“茶人”,他們是一群有“澀味”的、懂得“澀味”的人。所謂“澀味”,自然不同于“甘味”,往往一開始不被眾人接受,是最為樸素、最為平常、最為低調(diào)的,但是一經(jīng)茶人的點化,“澀味”卻可以使任何事物都帶上審美的價值,甚至是使本來不美的東西成為美的東西。例如,千利休曾用衰敗的落葉作為“露地”的點綴,有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從野外采來不起眼的野花,插在茶室凹間的花瓶中,卻勝過那些通常認為的艷麗的花朵;茶釜中的正在燒開的水聲,亦即中國古代茶詩中反復(fù)吟詠的那種“松風(fēng)”,在日本茶人精心調(diào)整的火候下,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類似“松風(fēng)”的樂音,成為茶室中獨特的聽覺享受?!皾丁辈粌H是茶味的精華,也是茶人的人格精華。
三、 澀味與茶器
“澀味”是屬于味覺的感受,但“澀味”也可以轉(zhuǎn)化為一種視覺之美。在茶文化及茶道中,“澀味”賦予了茶器獨特的視覺上的審美價值。
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中,茶器歷來受到重視。宋代蔡襄的《茶錄》下篇論茶器,以兩三句話,簡述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盞、茶匙、茶瓶的樣式、材質(zhì)、用途等,從中可見宋代士大夫講究精致,但主要偏重于實用價值,而對茶器的純審美的價值則幾乎沒有觸及。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論羅碾、茶盞、茶筅、茶瓶、茶杓諸種茶器,較之蔡襄的《茶錄》更具體些,也主要著眼于實用性,但也可以看出那時貴族雅士對茶器已頗為講究,實際上超出了一般實用的范疇。而南宋晚期申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則不僅關(guān)注其使用價值,更將茶器加以詩意化、藝術(shù)化,作為審美對象來處理。作者使用擬人手法,將宋代的十二種茶器稱為“十二先生”,一一冠上人的姓名、字號、官職,各畫其形,并綴以贊語。贊語明寫官之職守,暗寫其用途。其中一些贊語,如對茶瓶“湯提點”的贊語有“養(yǎng)浩然正氣、發(fā)沸騰之聲,以執(zhí)中之能,輔成湯之德”,如此,是將詩情與畫意結(jié)合起來,突顯了茶器的觀賞價值、藝術(shù)價值與美學(xué)內(nèi)涵。這些都對日本的茶器美學(xué)產(chǎn)生了影響。到了清代,隨著古玩、瓷器、器皿的賞玩風(fēng)氣的濃烈,對茶器之美有了更多的觀照與發(fā)現(xiàn)。如清人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是中國第一篇著名的茶器贊美詩。該詩寫到了該壺的顏色變化多樣,用水果的顏色、花草的顏色做比,“彼瑰琦之窯變,匪一色之可名”,寫到陽羨壺的質(zhì)地“如鐵如石,胡玉胡金”。稱贊它的審美價值:“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庭;追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豈隨珠之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者哉!”
中國茶文化中對茶器的鑒賞及鑒賞趣味,深深地影響了日本茶人。日本茶道形成初期,從豐臣秀吉時代所謂豪華的“書院茶”起,從中國進口的各種茶器,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茶器,就成為日本茶會上的展示品乃至炫耀物??梢哉f,一場茶會,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是本次茶會上拿出什么樣的茶器來展示,乃是人們所翹首期待的。當(dāng)時,一些茶器為眾人所稱贊,成為天下“名器”,于是人們都想一飽眼福,成為茶會上的“眼目”。但是,直到那時,人們對茶器的欣賞趣味主要還是中國式的,看重的是質(zhì)料的高端、價格的昂貴、做工的白璧無瑕、視覺上的精美精巧、手感觸覺的細膩。但是到了珠光、紹鷗,特別是千利休那里,茶器的鑒賞標(biāo)準變了,變成了“澀味”或簡稱“澀”。據(jù)說武野紹鷗在舉辦茶會的時候,往往會出其不意地拿出一兩件朝鮮人燒制的看上去粗陋的茶碗,與中國進口的精致的茶碗擺放在一起,那朝鮮粗茶碗?yún)s顯出了一種出人意料的獨特的美。這種美就是具有澀味的美,簡言之就是“澀”之美。
什么樣的美是“澀之美”呢?說到“澀”,人們會想到味道上的生柿子一般的澀味,想到聲音上那種沙啞,想到形態(tài)上缺乏鮮活水靈的那種干澀。在這一點上,“澀”與日本的另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寂”相近。但是“寂”表現(xiàn)的是無形的內(nèi)心世界,“澀”字卻具有鮮明的體驗性。“澀之美”在觸覺上較為粗糙,缺少瓷質(zhì)的玉感;在視覺上,表現(xiàn)于形制、顏色與紋樣,基本風(fēng)格是簡素、沉靜、稍顯粗糙的質(zhì)地、暗淡淳樸而又自然的色調(diào)。特別是不規(guī)則、不對稱之形,因為不是出自模造,往往是不太勻稱、不太對稱的,是手工操作而形成的“自由形”。對此,柳宗悅用了一個概念,叫做“破形”,或者“奇數(shù)之美”,就是不對稱之美,亦即岡倉天心所謂的“不完全的美”、久松真一所說的“對完全之美的積極的否定”。柳宗悅在《奇數(shù)之美》一文中,從“美是自由”這一前提出發(fā),論述了茶器的“澀之美”的美學(xué)根據(jù):
假如造型是齊整的,那就事先決定了其完全性,也就沒有什么余韻、什么另外的可能性了。也就是說,懸念之類都沒有了,自由也就被拒之門外了。其結(jié)果,制作的東西是完整無缺的、靜止的、被規(guī)定的、冰冷冷的。人們(人自身恐怕也是不完全的存在)就會從這種完全的作品中感受到不自由。因為已經(jīng)切分完了,就沒有了無限性的暗示。而美,是必須有余裕的。人們?yōu)槭裁聪矏燮鏀?shù)之美呢?為什么傾心于破形之美呢?就因為人對自由的美有著不懈的追求,為此就要求具有“不完全”性。茶之美就是不完全之美;而完全之形,卻不能成為充分的美之形。
柳宗悅認為,茶人就是根據(jù)這個“澀”的美學(xué)標(biāo)準,來鑒定茶器之美的。在他看來,真正美的茶器,乃至真正美的器物,絕不是在流水線上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生產(chǎn)出來的完全相同、沒有個性的物件。而是那些工匠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按照自己的審美感覺所制作出來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一次性的、不可復(fù)制的。制作者都是無名之輩,他們在制作時往往是無意識的,既沒有美與不美的觀念,更沒有揚名謀利的打算,而只是以平常之心,以“無事”的心情來制作。使用者也以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恰恰就在這些器物中,存在著可以用作茶器的極富有“澀”之美的物件。前輩茶人們早就在高麗人制作的雜器(主要是茶碗、飯碗,通稱“高麗茶碗”)中,發(fā)現(xiàn)了極美的茶道藝術(shù)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入日本的一批被稱為“井戶茶碗”的茶碗。日本人一直把“井戶茶碗”作為茶器的至高無上的珍寶來看待,因為它是“澀之美”的典型。
而后來日本人苦心孤詣特意制作的精致的茶碗(如最有名的“樂燒”),卻無法具備這樣的審美價值。因此,最美的茶器、具有“澀之美”的茶器,不是訂制的,不是為了美而刻意制作的,而是在由民間的工匠(職人)們偶然而又必然地制作出來的。他們就隱含在民間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中,需要藝術(shù)家、茶人們?nèi)ふ?、去發(fā)現(xiàn)。而尋找、發(fā)現(xiàn)的是有標(biāo)準、有尺度的:
這個標(biāo)尺并不是那么復(fù)雜,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標(biāo)尺。要問尺子上標(biāo)記的是什么?那就是一個“澀”字。僅此而已。這就足夠了。這個世界上有種種的美的樣態(tài),有可愛的,有強有力的,有華麗的,有“粹” 的,都各有其美。根據(jù)性情和環(huán)境,每個人都各有所求。然而性情若是得以修煉,最終要達到的就是“澀之美”。達于這種美,就算到了美的極致,要探尋美的底奧,就有可能到達這里。表示美的奧義固然有種種詞語,但“澀”這一個詞就道盡了一切。茶人們的審美趣味,都在“澀”字上表示出來了。
柳宗悅強調(diào):“‘澀’之美是最高的美,是美的極致”,“‘澀’這個詞除了日語之外,在任何一種其他國家的詞典中都沒有能夠表示這種無上之美的詞,而且也無法用復(fù)雜的漢語的熟字來表現(xiàn),也不能用抽象的、知性的詞匯來表示。這個來自味覺的平常至極的‘澀’字,只有東洋的生活才能孕育出來?!贝送猓覀冞€需要補充一句:“澀”字只有包括中國、日本在內(nèi)的東方人才能悟出其獨特的美,因為它來源于茶味的苦澀,是純?nèi)坏牟栉兜难由?。?dāng)茶傳到印度、西方的時候,人們?yōu)榱巳コ酀叮阃枥锩嫣砑由疤?、奶等雜物,甚至印度人還像中國唐代人那樣,直到今天仍往茶中摻加其他香辛料。在這種情況下,“苦澀味”“澀味”就被完全排斥了,又豈能作為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美味來品賞呢?而基于東亞茶道的“澀之美”所追求的,正是自然的美,也是自由的美,是有缺陷但更有個性的美;換言之,它所體現(xiàn)的天然的質(zhì)樸,是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是難以復(fù)制的獨特性。
總之,“澀味”或“苦澀味”是古代中國人所發(fā)現(xiàn)、所品賞的純?nèi)坏牟栉?,并最早把茶與養(yǎng)生、與佛教禪宗的修行、與詩詞繪畫陶瓷等藝術(shù)樣式結(jié)合起來,為茶道美學(xué)提供了幾乎全部的藝術(shù)審美的體驗,包括茶的味覺、視覺等,賦予苦澀味以精神性與美學(xué)價值,由此初步奠定了茶道美學(xué)的基礎(chǔ)。茶及中國茶文化東傳日本之后,日本人對中國的茶之苦澀味進一步加以確認與接受,并把“澀味”作為茶人的人格境界、作為茶器的美學(xué)尺度。到了現(xiàn)代,中國的周作人,日本的岡倉天心、柳宗悅等,又對苦澀味加以美學(xué)上的闡釋與闡發(fā),最終形成了具有東方美學(xué)特色的基于茶道的“澀味”美學(xué)。
四、 “侘”:孤獨凄涼的心態(tài)與生態(tài)
“侘”是日本傳統(tǒng)美學(xué)、文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概念,也是茶道美學(xué)的核心概念。它以“侘”這個漢字的“人在宅中”的會意性,寄寓了日本人獨處或與人雜處時的空間存在感?!皝鳌奔劝藗冊谔囟ǖ?、有限的空間里有距離地接近的那種和諧、淡交的倫理觀念,也寄寓著“人在宅中”、享受孤寂的那種“棲居”乃至“詩意棲居”的審美體驗,可以視為“棲居美學(xué)”的范疇?!皝鳌本褪遣粌H在獨處時消受孤寂,而且在人多雜處時仍能感受孤寂,從而與他人保持一種優(yōu)雅的距離感。在日本文學(xué)與美學(xué)史上,從古代的貴族的“部屋”,到中世僧侶的草庵,到名為“草庵侘茶”的面積極小的茶室,再到近代自然主義作家熱衷描寫的那種視野封閉的“家”,乃至直到20世紀末那些“宅”在家中自得其樂、不愿走上社會的御宅族、宅人、宅男與宅女,更不必說當(dāng)代名家村上春樹所熱衷建造的所謂“遠游的房間”了。古今日本人所熱衷描寫的都是狹小空間中的那幾個人,描寫他們深居簡出的那種孤寂的生命體驗及對孤寂的享受,體現(xiàn)了空間逼仄的海島民族對狹小空間的特殊迷戀。如此種種,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侘”。以“侘”為中心,形成了日本文化的一種獨特傳統(tǒng),并與大陸文學(xué)藝術(shù)的廣闊恢弘的大氣象形成了對照。
對于茶道及“侘茶”,現(xiàn)代日本學(xué)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謂連篇累牘,在史料與觀點上都值得參考。中國學(xué)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中也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如張建立著《藝道與日本的國民性——以茶道和將棋為例》(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一書上篇中的關(guān)于茶道的章節(jié)頗有見地,但是已有的成果對于“侘”這個關(guān)鍵概念本身仍然沒有說透。長期以來,由于日本的一些研究者漢學(xué)功力不逮,或者在研究這個概念時脫離中國語言文化的語境,缺乏比較語義學(xué)的方法,對“侘”字的“人在宅中”的空間上的意義缺乏理解,甚至不少專門的研究者其著作中,例如桑田忠親的《茶道の歴史》、西田正好的《日本の美 その本質(zhì)と展開》一書中的第三章《わびの本質(zhì)と展開》、大西克禮的《風(fēng)雅論》一書中的有關(guān)章節(jié)等,均誤將“侘”誤寫作“佗”。盡管“侘”與“佗”字形極為相近,但兩個字的意義卻風(fēng)馬牛不相及。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對“侘”做出深入的闡釋與研究,就很難做到了。
“侘”是日本的固有詞語,在14—15世紀之前,一直沒有使用“侘”這個漢字來標(biāo)記,《萬葉集》時代使用的是“和備”這兩個“萬葉假名”(用漢字作為符號來標(biāo)記日語發(fā)音),假名文字發(fā)明使用后,才逐漸被整理替換為假名,常用作動詞(寫作“わぶ”,音wabu)、名詞(寫作“わび”,音wabi)或形容詞(寫作“わびし”,音wabishi)?!度f葉集》有十幾首和歌使用了該詞,《古今集》《新古今集》等歷代和歌集及其他文學(xué)作品中使用更多。
例如,《萬葉集》卷四第618首:“靜靜的黑夜,千鳥啼啼喚友朋,正是侘之時,更有哀之鳴。”“正是侘之時”(わびをる時に)的“わび”是一種寂寞無助的狀態(tài)。
《萬葉集》卷十二第3 026首:“思君而不得,只有海浪一波波,豈不更侘么?”“豈不更侘么”的“侘”原文是“わびし”,做形容詞,表達寂寞孤獨之意。
《萬葉集》卷十五第3 732首:“身不如泥土,想起妹妹來,可憐心口堵?!庇昧恕八紒鳌?思ひわぶ)這個詞,作為合成動詞,指的是心口堵得慌、苦惱的意思。
《古今集》卷一第8首文屋康秀的歌:“春日照山崖,山巔白雪似白發(fā),觀之倍感侘。”這里的“侘”是形容詞“わびしき”,表達感傷寂寥之意。
《古今集》卷十八第937首小野貞樹的歌:“若有宮人問我:日子過得如何?請如此回答:侘居山里在云霧中?!逼渲凶詈笠痪湓氖恰半?yún)居にわぶと答えよ”,用“云居”來形容自己離群索居的“侘”(わぶ)的狀態(tài)。
《古今集》卷十八第938首小野小町的歌:“吾身如此侘,像根無根的浮草,隨水漂去吧!”其中“我身如此侘”的“侘”原文是“わびぬれば”,指的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無依無靠的敗落狀。
《古今集》卷十八在原業(yè)平:“有人如詢問,答曰住須磨海邊,像漂浮的海草一樣侘?!边@里的侘(わぶ)是動詞,指的是一種落魄寂寥的生活境況。
《后拾遺集》卷八有:“從前曾奢華,如今零落淪為侘,只穿下人衣服啦?!边@里的“侘”(わびぬれば)也用作動詞,描述一種窮困潦倒的狀態(tài)。
要之,在日本古代文學(xué)文獻中,“わび”指的都是一種被人疏遠、離群索居的寂寥與凄涼,所描述的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負面的、消極的生活與心理狀態(tài)。
到了室町時代,上述的“わび”仍被使用,但其含義卻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室町時代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成熟時期,傳統(tǒng)的宮廷貴族文化、新興的武家文化及庶民文化三者融為一體,同時完成了對中國的唐、宋、元文化的吸收。由于連年不斷的武士爭戰(zhàn)所造成的社會動蕩的常態(tài)化,以及佛教思想的深入,也使人在無可奈何中形成了一種化苦為樂、亂中求靜、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超越心理,逐漸形成對外界事物的超功利、超是非的觀照、觀想的態(tài)度,于是形成了以佛教禪宗為統(tǒng)領(lǐng),以審美文化、感性文化為核心,與中國的政治文化與倫理文化有所不同的獨特的日本文化,在文化藝術(shù)方面集中體現(xiàn)在連歌、能樂、茶道等幾個方面。而在美學(xué)趣味上,則是追求寧靜、簡樸、枯淡、孤寂,這些大都集中體現(xiàn)在“さび”(寂)與“わび”(侘)這些重要概念上。
在“わび”的使用中,雖然基本意義與以前沒有根本變化,但感情色彩卻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一個主要描述和形容負面意義的詞,而向正面意義轉(zhuǎn)化;或者說,由表示消極的價值,轉(zhuǎn)換為表現(xiàn)積極的價值。例如,相國寺鹿苑軒主的《蔭涼軒日錄》,在文正元年(公元1466年)閏二月七日有這樣一條記事:
細川滿元家有一位家丁,老家在歧,名叫阿麻。不知因為什么緣故觸怒了主人滿元。滿元一氣之下把阿麻的俸祿取消了。此后阿麻并沒有回老家,仍然住在京城。因沒了生活來源,逐漸陷入了困頓。但是阿麻不以為苦,甘于京城的貧窮生活,倒也過得悠游自在。沒有錢買吃的,他就去挖杉菜(すきな)等野菜來充饑,如此度日。以前的熟人都笑他,他卻吟詠了一首和歌,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侘人過日子,
吃的是杉菜,
倒也滿自在。
滿元聽聞后,很受感動,便恢復(fù)了他的俸祿。這正是當(dāng)今一件風(fēng)雅之事。對此,無論是僧侶還是俗人,皆以此為楷模。
作者在《蔭涼軒日錄》中是把阿麻的故事作為風(fēng)雅之事來記錄的,表現(xiàn)的是無怨無怒、隨遇而安、甘于貧窮的“侘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上引的這首和歌中,也許是和歌擬古的緣故,“侘人”的“侘”仍然寫作“わび人”,而沒有用“侘”字,但是文中的“阿麻不以為苦,甘于京城的貧窮生活,倒也過得悠游自在”一句,恰恰是以表示居住狀態(tài)的“侘”對“わび”的最恰切的表述。表明此時的“わび”的感情色彩已經(jīng)與以前大有改變。阿麻的這首和歌,之所以能讓主人感動,還是因為把吃杉菜(すきな)與“風(fēng)雅的”(日語“數(shù)奇な”或“すきな”)兩個同音詞,以雙關(guān)語的形式相提并論,表現(xiàn)了以清貧為風(fēng)雅的意思。這就使得“わび”這個詞,由一種描述生活狀態(tài)的詞,近乎成為一種審美概念了。
不僅這個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而且在室町時代的文學(xué)作品中,“わび”開始用漢字的“侘”來標(biāo)記了。在室町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文藝樣式“能樂”的劇本“謠曲”中,常常使用名詞“わび”、動詞“わぶ”或形容詞“わびし”。但詞干大都開始用“侘”這個漢字來標(biāo)記。用漢字“侘”字來標(biāo)記,也就意味著此時的日本人發(fā)現(xiàn)了“侘”與“わび”的契合性,并以此來訓(xùn)釋“わび”了。而“わび”的漢字化,也就使得原來的“わびし”“わび”由一個普通的形容詞、名詞,而具有了概念的性質(zhì)。
例如,在能樂的著名曲目《松風(fēng)》中,有一節(jié)行僧的臺詞:
感謝施主美意。俺出家人云游四方,居無定所,而且對著須磨海邊一直有留戀之情,所以特別來此地侘住之(わざと侘びてこそ住むべけれ)。古時在原行平曾有歌曰:“設(shè)若有人問蹤跡,海邊鹽灘侘而居也(藻塩たれつつ侘ぶと答えよ)!”再說那海灘上有一棵老松,據(jù)說兩位漁家女松風(fēng)、村雨的遺跡,今日有幸過此,自當(dāng)憑吊一番。
在這里,兩次使用“わび”,第一次是“わび”作為一個名詞與另一個名詞合成“侘住”(侘住まい),第二次使用了動詞形“わぶ”,寫作“侘ぶ”。這兩個詞都跟人的居住相關(guān),都把“侘”作為一種有意追求的風(fēng)雅狀態(tài)。而在這種語境中,古代歌人在原行平的原本帶有感傷意味的和歌,在此被引用之后,“侘而住之”“侘而居”的狀態(tài)也帶上了積極的意味。同時,在許多文獻中,“侘”作為一個詞素,與其他字詞構(gòu)成一個詞,常用的有“侘歌”“侘言”“侘聲”“侘住”“侘鳴”“侘寢”“侘人”等,都是以“侘”來修飾、說明和描述一種行為或生活狀態(tài)。特別是“侘住”,可以看作是“侘”的基本義。
這樣一來,當(dāng)用“侘”這個漢字來標(biāo)記的時候,此前的“わび”的寂寞、孤獨、失意、煩惱之類表達人的心理情緒詞,便轉(zhuǎn)向了一種“空間體驗”,即“侘”這個漢字的會意性之所在——“人在宅中”。同樣的,在室町時代之前,這個“わび”與另外一個詞“さび”幾乎完全同義,而從室町時代起,“さび”用“寂”字來標(biāo)記,主要指的是存在的時間性、時間感,具有經(jīng)歷漫長的時間沉淀、歷史積淀之后,所形成的古舊、蒼老以及呈現(xiàn)在外的灰色、陳舊色、銹色,并以此所體現(xiàn)出獨有的審美價值。而“わび”則用“侘”來標(biāo)記,主要指存在的空間性及空間感覺,即在與俗世相區(qū)隔的狹小的房屋中的孤寂而又自由自在的感覺。換言之,“寂”屬于“時間美學(xué)”的范疇,主要用于俳諧創(chuàng)作與俳諧理論; “侘”則屬于“空間美學(xué)”的范疇,主要用于茶道。
遺憾的是,一直以來,包括日本學(xué)者在內(nèi)的相關(guān)研究者們,都沒有將這一點道破。實際上,寂(さび)與侘(わび)兩個詞意義相同,但維度有別。晚近以來,也有學(xué)者將“寂”與“侘”并稱,如當(dāng)代美國學(xué)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寫了一本簡短的名為《wabi-sabi》(1994年)小冊子,中文譯本譯為《侘寂之美》 ,實際上主要是從建筑美學(xué)的角度著眼的,其側(cè)重點在“侘”的簡約性。而在不需要嚴加區(qū)分的一般意義上,特別是在空間美學(xué)與時間美學(xué)相交的意義上,我們也不妨將兩個詞合稱為“侘寂”,也更符合中文詞匯雙音雙字的標(biāo)記習(xí)慣。如此,“侘寂”這個詞更容易使中國人上口、使用,“侘寂”可以成為理解日本傳統(tǒng)美學(xué)的一個關(guān)鍵詞。
“侘”的這種由消極意味到積極意味的變化,到了室町時代興起的“茶道”(“茶湯之道”)的世界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核心理念。茶與“侘”相聯(lián)系,或者說茶作為“侘”的載體,形成了所謂“侘茶”?!皝鞑琛敝皝鳌彼磉_的是一種排斥物質(zhì)的奢華、甘于簡單和清貧,追求佛教禪宗的枯淡、“本來無一物”的高潔的審美境界,而受到富貴者、貧寒者不同階層的普遍歡迎?!皝鞑琛睂τ谝话闶芯傩斩?,是安貧樂道、修心養(yǎng)性的所在。侘茶的簡樸乃至寒磣,又與當(dāng)時以追求奢華為特點的安土、桃山時代的新興武士貴族文化特別是富麗堂皇的造型藝術(shù)、建筑藝術(shù)正好相反,但卻得到了當(dāng)時的武士強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支持。叱咤風(fēng)云、所向披靡的武士強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所以喜歡并支持紹鷗、千利休的“侘茶”,其根本的原因還是能夠在空間狹小、簡樸的草庵茶室中,體會那種與日常的征戰(zhàn)殺伐、刀光劍影,或紙醉金迷、富麗堂皇的城堡幕府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暫時獲得與世隔絕般的、恬淡無欲的“侘”的感覺。對他們而言,“侘茶”是一種調(diào)劑,一種補充,一種對比,是從現(xiàn)實的功利的世界走向超現(xiàn)實的、非功利的審美世界的簡便途徑,也是禪宗修行的一種方法與途徑。這便是“侘茶”得到當(dāng)權(quán)者庇護和推崇的原因。慢慢地,以茶道及“侘茶”為媒介,“侘”成為日本傳統(tǒng)的重要審美觀念之一。
日本學(xué)者數(shù)江教一認為:“‘わび’(wabi)的意思似乎一聽就懂,實際并不真懂。是因為這個詞不能以其他詞來加以說明?!铯印褪恰铯印?。要是換上‘枯淡’‘閑寂’,或者‘樸素’之類的詞來表示,那么‘わび’的語感就喪失了,意思也大相徑庭了?!?他說的“‘わび’就是‘わび’”,不能用其他詞來做替換解釋與說明,是很對的?!挨铯印彪m然不能用“枯淡”“閑寂”“樸素”之類的詞來解釋,但并非不能解釋,實際上,室町時代以后的日本人已經(jīng)解釋了,那就是用漢字“侘”來解釋和訓(xùn)解“わび”;同樣的,我們現(xiàn)在要對“侘”做進一步解釋與闡發(fā),唯一可行的方法,仍然是從漢字“侘”的字義入手。
五、 “侘”:“人在宅中”之意與“屋人”解
在漢語中,“侘”這個字屬于生僻字,無論在古漢語還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一直很少使用。在先秦時代,“侘”有時則與“傺”兩字合成“侘傺”一詞,見于屈原的《九章·哀郢》:“慘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又有“忳郁邑余侘傺4兮”,表達的都是失意、憂郁、落魄、孤獨無助的狀態(tài)與心情。漢代劉向的《九嘆·愍命》有:“懷憂含戚,何侘傺兮!”也是同樣的意思。總之,漢字“侘”在為數(shù)很少的用例中,往往與“侘傺”合為一詞,因而“人在宅中”的意思無法孤立表達。日語卻將“侘”字孤立使用,顯然是基于對“侘”這個字“人”字加“宅”字所形成的“人在宅中”的會意性理解。關(guān)于這一點,千利休的孫子、江戶時代初期的茶道及“侘茶”的代表人物寂庵宗澤在《禪茶錄》一書中,明確談到了他對“侘”的理解——
物有所不足的狀態(tài),就是茶道的本體。作為一個人,不與俗世為伍,不與俗人為伴,不喜萬事齊備,以不盡如意為樂。這才是奇特的屋人。稱為數(shù)奇者。
千宗旦在這里使用了“屋人”這個詞,“屋人”就是“侘人”?!拔萑恕睆娬{(diào)的是“人在宅中”或“人在屋里”的空間存在狀態(tài)?!拔萑恕备鞔_地顯示了千宗旦對“侘”的感悟和解釋。宅在屋里是屋人,屋人“不與俗世為伍,不與俗人為伴”,認為這樣的人可稱為“數(shù)奇者”。
“數(shù)奇”這兩個漢字,從詞源上看,似乎最早是對日語中表示“喜歡”“喜愛”之意的“すき”(suki)的漢字音讀標(biāo)記,又可以標(biāo)記為發(fā)音相近的“數(shù)寄”(suki)。其中,寫作“數(shù)奇”時,由漢字“數(shù)奇”本身所具有的“有數(shù)次奇特遭遇”而延伸出“命運多舛”“經(jīng)歷坎坷”的意思?!皵?shù)奇”者,就是久經(jīng)磨難之后的安閑、安靜,正如長途跋涉的人,那種萬物無所求、只需坐下來喝口水歇息一下的單純的舒適感。人正因為曾有了“數(shù)奇”的磨難體驗,所以特別向往“侘”,希望做一個“屋人”。這才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所在。這樣的人,稱為“侘數(shù)奇”。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記》中所謂“無一物,是為‘侘數(shù)奇’”,就是說,“侘數(shù)奇”不求一物,不持一物,而僅僅就是喜歡“侘”。
在《禪茶錄》中,寂庵宗澤更進一步闡述了“侘”與中國古代文化與文學(xué)的關(guān)系。他寫道:
“侘”這個字,在茶道中得到重用,成為其持戒。但是,那些庸俗之人表面上裝作“侘”樣,實則并無一絲“侘”意,于是在外觀上看似“侘”的茶室中,花費了好多金錢,用田地去置換珍稀瓷器,以向賓客炫耀,甚至將此自詡為風(fēng)流。這實際上都是因為完全不懂“侘”為何物。本來,所謂“侘”,是物有不足,一切盡難如意、蹉跎不得志之意。“侘”常與“傺”連用,《離騷注》云:“侘立也,傺住也,憂思失意,住立而不能前?!庇郑夺屖弦[》有云:“獅子吼普隆間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別?佛答曰: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綜觀之,不自由的時候不生不自由之念,不足的時候沒有不足之念,不順的時候沒有不順之感。這就是“侘”。因不自由而生不自由之念,因不足而愁不足,因不順而抱怨不順,則非“侘”,而是真正的貧人。
在這里,寂庵宗澤對“侘”的語源、含義等做了相當(dāng)清楚的解釋。他明確地指出了“侘”來自中國古代文獻中的“侘傺”“侘立”和“侘住”。同時,他又明確提出了“貧人”的概念,并與“侘人”相對而言?!皝魅恕本褪侵闵儆?,就是面對不自由、不足、不順而泰然處之,無怨無悔。
南坊宗啟在《南坊錄》中,談到紹鷗的“侘茶”的本質(zhì)時,也談到并使用了“屋”或“茅屋”的比喻:
紹鷗的侘茶,其精神實質(zhì),可以用《新古今集》中定家朝臣的一首和歌來形容,歌曰:“秋夕遠處看,鮮花紅葉看不見,只有茅屋入眼簾?!滨r花紅葉比喻的是書院茶室的擺設(shè)?,F(xiàn)在鮮花紅葉都不見了,放眼遠望,深深詠嘆,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無一物”的境界,只看到了海岸上一間寂然孤立的茅屋。這就是茶的本心。
也就是說,“侘茶”所見的,就是這樣的“無一物”的境界,就是擺脫對五光十色的紛雜世間的顧盼,排斥視覺上的華麗,而只將“海岸上一間寂然孤立的茅屋”納入眼簾?!皝魅恕本褪恰拔萑恕?,同時也是心里有此屋、眼里有此屋的人。
從詞義演變的角度看,由假名標(biāo)記的日本固有語詞“わび”到用漢字“侘”來標(biāo)記的“侘”,最大的變化是偏重于“人在宅中”的理解。但單純表示孤獨、寂寞的意思時,可以用假名“わび”來標(biāo)記,如江戶時代“俳圣”松尾芭蕉在《紙衿記》一文中,有“心のわび”(意為“寂寞之心”)的用法,因單純表示寂寞之意,故未用“侘”字來標(biāo)記。但一旦用“侘”字來標(biāo)記,則幾乎總是與人的空間存在狀態(tài)有關(guān),而且大多帶有“人在宅中”的本義?!叭嗽谡小敝皝鳌奔瓤梢员硎尽肮陋?、孤立、無助”等消極的意味,也可以表示“閑居、恬靜、安閑、獨居、幽居安樂、自得其樂、自由自在”等積極的意味。應(yīng)該承認,“侘”這個漢字的“人在宅中”的會意性,在漢語的文獻中的實際用例是極為罕見的,而室町時代及之后的日本人用“侘”來訓(xùn)釋表示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わび”,便使“侘”字的“人在宅中”的本意得以凸顯。這表明,一個詞用另一個外來詞加以對應(yīng)互釋的時候,那么這個詞的意義便可以得到進一步闡發(fā)。筆者認為,必須從漢字“侘”的“人在宅中”的本意來理解“侘”以及它所訓(xùn)釋的“わび”,否則要么不得要領(lǐng),要么強作解人。
例如,日本學(xué)者唐木順三在《千利休》一書中,也認為應(yīng)該從“侘”的漢字本意來理解,但又認為“侘茶”之“侘”反映的是無可奈何的落魄者貧寒狀況。但他卻無法說清為什么“侘”可以用來表達這種落魄貧苦的狀態(tài)。 難道“人在宅中”的“侘”比起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還要落魄貧苦嗎?另一派日本學(xué)者相反,如久松真一、水尾比呂志,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侘”,認為“侘”是“侘人”的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即“侘藝術(shù)”,“侘藝術(shù)”就是“無”中生“有”的境界。
但是這種說法仍然只說明“侘”的形態(tài),而無法說明“侘”何以能夠如此。因為他們沒有點破:“侘人”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作“侘藝術(shù)”,根本上因為“人在宅中”,人擁有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可以把孤獨寂寞轉(zhuǎn)化為藝術(shù)想象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必要條件,在狹小的“侘住”中冥思觀想,因此,“侘”首先是一種空間美學(xué)。
又如,對“侘”之美,日本學(xué)者一般認為,“侘”就是對不滿足、不完美、有缺陷的狀態(tài)(“不完全美”)的一種積極的接受,就是對缺陷之美的確認。但對于“侘”的這種理解,與對“寂”的理解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將“侘”與“寂”這兩個概念混同了。實際上,“寂”是俳諧美學(xué)的概念,主要強調(diào)時間性;“侘”是茶道美學(xué)概念,主要強調(diào)空間性,有空間造型感。表層上,“侘”是對茶室建筑、茶具、茶人的狀態(tài)進行描述的形容詞;深層上,“侘”是一種空間上的審美體驗,是“人在宅中”的那種孤寂感、安詳感、溫馨感、自由自足感。
“人在宅中”本身是一種客觀狀態(tài),因此,同樣的,有人可以把“侘”感受為、理解為孤獨寂寞無助,有人可以感受理解為孤寂自由自在。這由各人的主觀感受為轉(zhuǎn)移。所以,“侘”歷來有消極、積極兩個方面的對立與轉(zhuǎn)換。而“侘人”“侘茶”的“侘”,則完全是在積極意義上而言的。而國內(nèi)一些學(xué)者則把“侘”理解并翻譯為“空寂” ,同樣也遠離了“侘”的本義。實際上,人在宅中的“侘”不是空寂,毋寧說“侘”通過將空間加以區(qū)隔與收縮,而使人不覺其“空”,而更能感受到空間的實在感,進而在佛教禪宗的意義上,去感受無限虛空中的“有”。
六、 “侘茶”之“侘”是人際和諧相處的倫理學(xué)與詩意棲居的美學(xué)
按“侘”的“人在宅中”的本義,我們就能對茶道的“侘”的營造與利用,有更準確的、深入的理解。
“侘”首先是空間的狹小化、自然與樸素化。茶道及“侘茶”的創(chuàng)始者村田珠光(1422—1502)首創(chuàng)的茶湯,在茶室的設(shè)計上,一反此前的富麗堂皇的“書院座敷”(書院廳堂)的豪華,而建立了“草庵茶湯”,其基本特點是草頂土壁,空間狹小、結(jié)構(gòu)簡單。珠光將此前寬敞的茶室改造成四個半榻榻米的狹小茶室,并簡化了其中的裝飾。而到了“侘茶”的集大成的人物千利休(千宗易,1521—1591),對“侘茶”的空間“侘”,用心甚深。據(jù)山上宗二《山上宗二記》一書的記載,千利休將村田珠光、武野紹鷗時代的三個半榻榻米的草庵茶室,進一步簡化并縮小,先是設(shè)計了三個榻榻米的細長的茶室,進而更縮小為兩個半榻榻米,甚至還在京都建造了一個半榻榻米(約合2.5平方米)的極小的茶室。之所以要設(shè)計建造這樣局促狹小的茶庵,顯然還是為了強化“侘”,就是強化“人在宅中”的感覺。因為茶室很小,茶人可以而且只能“一物不持”,這有助于茶人進入禪宗的“本來無一物”的體驗與境界,只在吃茶中體會“人在宅中”的“侘”的感覺。但“侘茶”的茶會與古代和歌中所表現(xiàn)的一個人獨在一宅的“侘”相反,“侘茶”是多人在同一時間內(nèi)共處一宅一室中。這樣一來,“侘茶”的根本之處就在于如何進行同一空間內(nèi)的人際交往。一個人獨處宅中,是“侘”;多人共處一宅中,則是“侘茶”之“侘”。千利休就是通過收縮茶室的空間,來強化“侘”之感。實際用意在于最大限度地與俗世紛擾相區(qū)隔,以便不把茶人放在俗世背景下,從而在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上強化自我的主體性,不受物質(zhì)世界的牽累束縛,不受俗世尺度的衡量,不與俗世俗人較勁攀比,而自行其是、自得其樂。日本茶道“石州流”的繼承人松平不昧在《贅言》(1764)一書中提出了“侘茶”之道本質(zhì)上是“知足之道”,是切中肯綮之語。
正因為有了超世俗的、超功利性的要求,“侘茶”的茶會也不能成為炫富斗富比闊的場所。在這一點上,千利休更是以身示范,告訴人們,“侘茶”這樣的茶湯任何貧窮的人都可以做,從而進一步排斥了此前珠光、紹鷗過于重視所持文物茶具、茶人以持有珍貴文物茶具而自重的傾向,對茶會上的茶具的品質(zhì)、來路等不做講究,而只是注意其搭配與諧調(diào),從而使“侘茶”真正成為以茶為媒介的修心養(yǎng)性、審美觀想的場所,而使珠光、紹鷗開創(chuàng)的“侘茶”,進一步擺脫文物茶具等外在物質(zhì)束縛,而真正得了“侘”的精髓,蔚然而成茶道新風(fēng),在當(dāng)時及后來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侘茶”成為一種以簡樸、清貧為美的人際交往方式與藝術(shù)形式。
照理說,多人共處,人就不再是孤獨、寂寞、無助的了,因此就不再是“侘”了,而多人共處的“侘茶”,其“侘”又如何保持呢?換言之,獨居的時候,“侘”是較為容易擁有的。但在眾人雜處的時候,“侘”是否還能擁有呢?這便需要特別的規(guī)矩規(guī)范,需要特別的修煉。為此,從茶祖珠光開始,都對茶會的人際相處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皝鞑琛本徒柚钑柘谷嗽谌巳褐腥阅鼙S凶晕?,從而體驗和修煉眾人雜處狀態(tài)下的“侘”,認為這樣的“侘”才是真正的“侘”。這顯然來自佛教禪宗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水中取火、面南望北的心性修煉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必須把自我置于人群中然后保持自我,在吃喝飲食中體會恬淡無欲,在苦澀的茶味中體味那遠遠超越香甜美味的至味。簡言之,就是群而不黨、聚而孤寂、雜中求純、不渴而飲、苦中求甘、化苦為樂。而這些,“侘茶”借助茶湯聚會,都可以做到。而為了做到這些,“侘茶”確立了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當(dāng)年,珠光在《御尋之事》中講了茶席上的五條規(guī)矩要領(lǐng),包括:一舉一動要自然得體,不可惹人注意;在茶室,裝飾性的花卉要適當(dāng)從略;若焚香,以不太讓人感覺到為宜;茶具使用上,年輕人、年老者各有其分;入席以后,主客心情都要平淡安閑,不可嘩眾取寵,這一點對茶道而言至關(guān)重要。這五條規(guī)矩,其實都是為了保證多人在宅的情況下,能夠各自保持其“侘”,所以不可以過分顯擺自己,不可以嘩眾取寵,不可以亂了老幼秩序,不可以讓鮮花、焚香等分散了人的注意力??傊?,“侘茶”的草庵茶室的環(huán)境,就是要保證每個人既要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又要保持自己的“平淡安閑”之心。這種狀態(tài)就是“侘茶”之“侘”。
珠光稍后,“侘茶”的重要奠基者武野紹鷗(1504—1555)在《紹鷗門第法度》中,制定了茶會上的十二條規(guī)矩,其中,“茶湯需要親切的態(tài)度”“禮儀須正,以致柔和”“不可對別處的茶會說三道四”“不可傲慢”“不可索要他人的茶具”“不可拉客人的手”等,都是強調(diào)茶會上的交際規(guī)則。其中,“不可拉客人的手”是對主人的要求,但也表明,在草庵“侘茶”這樣的空間狹小的場合,人與人之間在身體上需要保持距離,不可有過于親密的肢體接觸,這一點,與西方握手、擁抱等交往禮儀,有了明顯的不同。又有一條規(guī)矩是:“平淡適合此道,但過度追求之則適得其反;刻意表現(xiàn)‘侘’,也會出乖露丑。兩者有所分別,切記?!币笠磺卸柬氉匀欢???傊嗷ブg要有一種優(yōu)雅的距離感。
相傳武野紹鷗還寫過一篇關(guān)于“侘”的短文章,即《紹鷗侘之文》,其中有云:
“侘”這個詞,前人在和歌中都常常使用,但晚近以來,所謂“侘”指的就是正直、低調(diào)、內(nèi)斂。一年四季當(dāng)中,十月最為侘。定家和歌有云:“無偽的十月啊,人間誰人最誠實,聽那瀟瀟時雨。”這樣的和歌只有定家卿能吟詠出來。別人心與詞難以相應(yīng),定家卿卻能相得益彰,于事于物皆無所漏。
茶事原本是閑居所為,以在居所超然物外為其樂,朋友熟人來訪,以茶點招待之,再隨意折些鮮花來欣賞,以作慰藉。請教先師,先師云:這些都不是有意為之,而是以不擾各自的內(nèi)心為本,在不知不覺中怡情悅性。這才堪稱奇妙,方為難得之事。
在這里,紹鷗對“侘”的基本內(nèi)涵的界定是“正直、低調(diào)、內(nèi)斂”。這些要求實際上都是對人的社交上的、道德倫理上的要求,乍看上去與審美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是,接下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者認為茶事本來是不帶社交性的,是一個人的“閑居所為,以在居所超然物外為樂”,但若朋友熟人來訪,也不妨一起做茶事,還可以一起賞賞花。但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以不擾各自的內(nèi)心為本”;也就是說,“侘”及“侘茶”本來就是自己獨立的閑居狀態(tài),當(dāng)有親朋好友來聚時也可以有“侘”,以茶為媒介的相聚,就是“侘茶”?!皝鞑琛币兄凇皝鳌?,就必須在人群中把持自我,一方面考慮別人的存在感,一方面保持自我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所以,“侘”在這個層面上就提出了道德上的要求,即“正直、低調(diào)、內(nèi)斂”。表面看這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要求與準則,但要求茶人“正直、低調(diào)、內(nèi)斂”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保持“超然物外”“怡情悅性”的精神狀態(tài),也就是審美的心境與狀態(tài)。茶會上與朋友熟人相聚,但主人客人相互之間都是無功利的、審美的關(guān)系,而不是主仆的關(guān)系、利益的關(guān)系或相互利用的關(guān)系。換言之,“侘茶”要體驗的“侘”是人群中的孤寂,是非功利、超現(xiàn)實的人際氛圍與人際關(guān)系,這也就是“清”,即心靈世界的清潔與清凈。在“侘茶”的狹小的空間里,既要相互間和與敬,又要互不相擾,各自保持心清氣閑。因此,侘茶之“侘”,既是道德修養(yǎng),又是審美的修煉?!熬又坏绮琛笔恰皝鞑琛钡娜穗H交往的本質(zhì)要求,因而日本茶人很喜歡使用漢語的“淡交”一詞來概括茶道的精神。
喝茶總是跟聊天聯(lián)系在一起。怎樣聊天,也是“侘茶”規(guī)矩中有明確要求的。據(jù)《南坊錄》記載,南坊宗易將茶室的規(guī)矩的草稿拿給千利休過目討教,千利休看罷非常贊同,并令刻于木板揭載。其中有兩條,涉及茶會上的人際交往準則,一是“無論庵內(nèi)庵外,世事雜話,一律禁之”,二是“茶會上主客分明,不可巧言令色”;三是“茶會時間不超過兩刻(約合四小時——引者注),但清談‘法話’(關(guān)于佛教的話題——引者注)則不限時間”。在這里,茶會上不準談“世事雜話”,無論主客之間也都不可說“巧言令色”之類的恭維奉承的話,但是有關(guān)佛教的“法話”、無關(guān)乎世俗功利的“清談”除外,這是千利休“侘茶”的規(guī)矩。本來是無事了喝茶聊天的,聊天就勢必會聊一些“世事雜話”,但一旦聊起世事雜話,則使“侘茶”不“侘”了,因為“侘”的實質(zhì)在于用狹小的空間與俗世間相區(qū)隔,造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單純的空間環(huán)境,而若大談“世事雜話”,則“侘”與俗世了無區(qū)別,也就喪失了“侘”。同樣的,“侘”之所以是美的,在于“侘人”的自我主體性的確認,在于不受外界牽制的身與心、心與口的統(tǒng)一,而茶會上主與客之間的相互恭維、有口無心的虛假客套,都屬“巧言令色”??傊?,人與人之間要有親切、平淡、自然的距離感,便是“侘茶”之“侘”的狀態(tài)。既不能在人群中迷失自我,也不能無視他人的存在,相反,卻是非常珍視他人的在場。
這種“侘”跟茶會上所謂“一期一會”的心情也密切有關(guān)。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在茶道及侘茶名著《山上宗二記》一書中,提出了茶湯之會要有“一期一會的心情”。這里的所謂“一期一會”,意思是每次相見,都要懷著“這是此生此世最后一次見面了”這樣一種心情而倍加珍惜。想到是“一期一會”,那么即便平日里曾有什么矛盾糾葛,有什么利害沖突,有什么恩恩怨怨,都不必介懷了。所以,茶會上才不需要談一些俗世家長里短的雜話,因為那很可能將日常俗事牽扯進來,而破壞“侘茶”的審美氛圍。自然,“一期一會”的心情并不是“侘茶”及茶道獨有的,但自從山上宗二明確提出后,到了江戶時代末期,彥根地方的藩主井伊直弼(號宗觀)著述《茶湯一會集》,在序文中對“一期一會”的含義做了闡述,認為“一期一會”的意思是:即便是熟人多次來會,但是今日之會只是今日,不再有今日的第二次了,故而今日之會在今生今世就是一生一次的珍貴之會,所以主人客人都不能以馬馬虎虎的心情來赴此次茶會。并認為這是茶道的“極意”。之所以將“一期一會”作為“侘茶”的“極意”,本質(zhì)上是建立在對“侘”的理解體悟之上。人的存在其本質(zhì)是孤獨的,與人的相處與相會是短暫的,也是不可預(yù)期的;換言之,對“侘”的體悟,須建立在與他人“一期一會”的體悟的基礎(chǔ)上。有了“一期一會”的覺悟,自然就有了“和、敬、清、寂”這四個字的要求。據(jù)說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向珠光詢問茶事,珠光把“茶湯之道”歸納為“謹、敬、清、寂”四字經(jīng),到了千利休則將“謹”字改為“和”字,即“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茶道尤其是“侘茶”基本法則?!昂汀迸c“敬”側(cè)重人際關(guān)系而言,要求人們狹小的茶室里,能做到相互恭敬、氣氛和諧,茶席散后也會把這種精神放大到一般社會。
如果說“和”與“敬”是對外在的行為的要求,而“清”與“寂”則側(cè)重于心境修煉而言,其中“清”主要指茶湯對精神世界的洗濯、潔凈作用,也就是村田珠光在《一紙目錄》中所說的“心的掃除”,就是借助茶湯這種最低限度的物質(zhì)中介,來陶冶性情,剔除俗心雜念,強化隱遁之心,進入類似佛教禪宗的“觀想”的狀態(tài)。在這里,喝茶成為一種修行,是要在茶湯的苦味中,體味到“侘茶”二味,即“禪味”和“茶閑味”。為此,“侘茶”的名人們都強調(diào)“侘茶”的茶人要成為“侘數(shù)奇”。這里也涉及“侘”的另外一個相關(guān)概念,就是“數(shù)奇”(すき),又可寫作“數(shù)寄”(すき),兩詞發(fā)音相同。寫作“數(shù)寄”的時候,因為“寄”(寄る,yoru)作為日語中的動詞,有靠過來、走過來、聚會、聚集等意思,便很適合于茶會的以茶會友的意思,“數(shù)寄”就是“數(shù)人聚會”的意思,于是“數(shù)寄”也就等于數(shù)人聚于屋中,也就是“侘”的意思。而所謂“數(shù)寄”,就是喜歡之意,言“侘茶之道”就是一種單純的愛好,別無其他動機與目的。來吃茶的人,不是為了茶湯中解渴,不是為了在茶食中滿足口腹之欲,更不是因有求于他人而來,而僅僅是為了在茶會上找到人間的“和”與“敬”,在茶湯中尋求心靈中的“清”與“寂”。它是對茶湯的清淡、苦澀的享受品味,是對草庵茶室對粗陋、缺陷之美的認同,是對“清貧”本身的審美觀照。
所以,武野紹鷗在《紹鷗門第法度》中對“數(shù)奇者”有重要的一條要求,就是“所謂‘?dāng)?shù)奇者’,隱遁之心第一就須有‘侘’,要深解佛法意味,理解和歌之心”。這是“侘茶”的宗教學(xué)上的要求。所謂“隱遁之心第一就須有‘侘’”,反過來就是說,“侘”就是有禪宗的隱者精神,超越俗世、不入時流。同時,提出“要深解佛法意味,理解和歌之心”,將“佛法”與“和歌”兩者相提并論,表明“侘”的隱遁的孤寂的生活態(tài)度,與日本和歌美學(xué)中的純粹審美的“幽玄”“物哀”的抒情精神本質(zhì)上是共通的、一致的。實際上,“侘茶”在美學(xué)上也確實受到和歌及連歌的很大影響?!斑B歌”作為多人聯(lián)合詠歌的一種社交性的藝術(shù)形式,人們必須具備“座”的意識,即與他人同處一個空間的連帶感。而“侘茶”則也須有“侘”的意識,也是與人共處的一種連帶感。兩者都是要營造一種藝術(shù)性的人際氛圍,不同的是連歌的媒介是和歌,“侘茶”的媒介是茶湯。連歌本身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和歌藝術(shù),而“侘茶”則是力圖將非藝術(shù)的日常生活加以藝術(shù)化;連歌的最高審美境界是“幽玄”,“侘茶”的最高審美境界是“侘”。而“侘”中的“清寂”,本來就是“幽玄”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
總之,“侘茶”是通過茶湯之會,體會并實踐以“和、敬、清、寂”為理想的人間倫理學(xué)及交友之道,是一種不帶任何功利目的、以茶會友、和諧相處、參禪悟道、修心養(yǎng)性、詩意棲居的“侘寂”美學(xué)。因此,“侘茶”不僅是一種茶湯之會,也是一種美學(xué)儀式和審美過程。就美學(xué)狀態(tài)而言,“侘茶”的“侘”,與俳諧(俳句)美學(xué)中的“寂”是完全相通的,“侘”與“寂”基本可以看作同義詞?!凹拧弊衷凇皝鞑琛敝械摹昂汀⒕?、清、寂”四字經(jīng)中殿后,亦可表明它是“和、敬、清”的最終歸結(jié)。換言之,最終要由“侘”而達于“寂”,故而我們可以將“侘”與“寂”合璧,稱為“侘寂”,使其超越社會倫理學(xué)的范疇而成為一個茶道美學(xué)的概念。
- 參見王向遠:《“一帶一路”與中國的“東方學(xué)”》,原載《廣西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6年第5期。
- (明)朱舜水:《漱芳》,《朱舜水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508頁。
- (宋)宋徽宗:《大觀茶論》,見楊東甫編《中國古代茶學(xué)全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00—101頁。版本下同。
- (宋)宋徽宗:《大觀茶論》,見《中國古代茶學(xué)全書》,第96頁。
- (明)張源:《茶錄》,見《中國古代茶學(xué)全書》,第263頁。
- (宋)朱熹:《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294頁。版本下同。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304頁。
- (宋)袁文:《甕牖閑評》,見李偉國校點《甕牖閑評考古質(zhì)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5頁。
- (宋)田藝蘅:《煮泉小品》,《中國古代茶學(xué)全書》,第185頁。
- [日]九鬼周造:《“意氣”的構(gòu)造》,見王向遠譯《日本意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第20—26頁。
- [日]柳宗悅:《日本の眼》,見《茶と美》,東京:講談社學(xué)術(shù)文庫,2000年,第324—325頁。
- 周作人:《燕知草·跋》,鐘叔河編《知堂序跋》,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317頁。
- [日]岡倉天心:《茶の本》,《日本の名著39 岡倉天心》,東京:中央公論社,昭和四十五年,第310—311頁。
- [日]柳宗悅:《奇數(shù)の美》,見《茶と美》,東京:講談社學(xué)術(shù)文庫,2000年,第300頁。
- 粹:日本漢字寫作“粋”,音讀為“すい”(sui),訓(xùn)讀為“いき”(iki),日本傳統(tǒng)美學(xué)的重要概念。現(xiàn)代哲學(xué)家九鬼周造在其《“いき”の構(gòu)造》一書中做了闡發(fā)。
- [日]柳宗悅:《茶道を想う》,見《茶と美》,東京:講談社學(xué)術(shù)文庫,2000年,第150—151頁。
- 轉(zhuǎn)引自數(shù)江教一:《わび 侘茶の系譜》,東京:塙書房,1973年,第39頁。
- 參見王向遠:《論“寂”之美——日本古典美學(xué)關(guān)鍵詞“寂”的內(nèi)涵與構(gòu)造》,載《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12年第2期。
- 李歐納·科仁:《wabi-sabi 侘寂之美——寫給產(chǎn)品經(jīng)理、設(shè)計者、生活家的簡約美學(xué)基礎(chǔ)》,蔡美淑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年。
- [日]數(shù)江教一:《わび 侘茶の系譜》,東京:塙書房,1973年,第10頁。
- [日]寂庵宗澤:《禪茶錄》,見千宗室編《茶道古典全集》第十卷,京都:淡交社,1977年,第301頁。
- [日]千宗旦:《禪茶錄》,見千宗室編《茶道古典全集》第十卷,京都:淡交社,1977年,第296頁。
- [日]南坊宗啟:《南坊錄》,見《近世蕓道論》,東京:巖波書店,1996年,第18頁。
- [日]唐木順三:《千利休》,東京:筑摩書房,1973年,第22—27頁。
- [日]久松真一:《わびの茶道》,東京:燈影舍,1987年,第30—34頁。
- [日]數(shù)江教一:《わび 侘茶の系譜》,東京:塙書房,1973年,第195頁。
- 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87—102頁。
- [日]武野紹鷗:《紹鴎侘之文》,載戶田勝久《武野紹鴎》,東京:中央公論社,2006年,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