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涼山的山水知己——《涼山故事》的心影留痕
大涼山,神奇遼闊的土地,大山大水大資源,好天好地好風景,雄深雅健,氣勢超拔,集山水灘島之偉岸,兼融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人文景觀于一體……吟起來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繪起來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畫。這些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風光和人文景致都以歷史和當今的視角在這幾位作家筆下呈現。
文化生態(tài)最明顯的特征是多姿多彩,地理單元的獨特性與相對封閉性,造就了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歷史的延續(xù)性和連貫性,又延伸著本區(qū)域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tǒng)。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qū)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涵蓋著歷史沉淀及當時社會狀況的場景,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更具歷史價值,民風民俗也是現代旅游建設中的重要參考。
歷史的不同場面的貫穿,是時間的重量。地理則是經由不同的事件、時代的痕跡的積淀,何萬敏筆下的西昌,諸如袖珍天府,禮州、靈關古道,古韻猶存的西昌驛站……賈巴爾且筆下的大涼山索瑪花、驚險的金沙江大峽谷,薩古曲惹筆下守護最后的瓦板房文化的羅木呷人,油畫般的黃苦蕎,以及蔣元順筆下方言與會理文化的靈魂關系……充溢涼山地理的玄機,大處著眼,細處結裹,顯示作家們對山水形勝的獨到研判,對宏觀和微觀的有機把握。磅礴大氣,悠遠深沉,生動活潑,像一部徐徐展開的人文地理筆記,以現代觀念,對歷史文化、自然特征作深層的探究、反思和追問,并用情感化的語言來訴說,那深廣歷史地理背景下的人文關懷。以其寓意之深遠,涵容之蘊藉,寄情之豪邁,必將于社會中引起共鳴,引發(fā)對文化的敬意,而與當前的大時代合拍,大時代需要這樣的策劃成書。
本書對于史上大涼山的記載,以鮮活的筆觸把沉淀的歷史寫活,一部具有神話般的史說史述通過何萬敏等作家的文章將涼山史地娓娓道來。撰述者自覺擔當起發(fā)掘人文歷史、傳承精神文明的責任,節(jié)點清晰、棱角分明地提取歷史信息,勾勒衍變脈絡,展現大涼山的真實歷史文化原貌。同時也通過文字的觸覺,無遠弗屆地打通時空隧道,仰望祖先絢爛的生命心影。不僅以地域為記述空間,具有地理性,而且以一定時間為限,具有明顯的歷史性,所以既是地理書,又是歷史書,史地兩性,融會貫通。地志之歷史化,歷史之地志化——兩者兼而有之。引人入勝的、承載著人類原始記憶的民俗文化,大涼山歷史變遷的歲月留痕,物華天寶的獨特文化魅力……總之是大涼山久遠而凝重的歷史,異變?yōu)槲淖值年愥?、深摯的愛、久遠的希望。
大涼山地處僻遠,在上古中古的正史記載中,甚至被視為不毛之地。實際上,時至今日,這種所謂的地理上的寂靜荒僻,反而在經濟上葆有后發(fā)優(yōu)勢,盡顯綠色生態(tài)潛力,作家們將山川形勝的總體概貌和具體的景象交錯式鑲嵌敘述,其間又有鄉(xiāng)土精神、人物故事的嵌入,而且不時著墨于第一手的精詳考證。古風今韻,交相輝映。這當中,自有一種禮失而求諸野的深遠寄托。文章的得失和價值,在原生態(tài)的書寫中,同時變身為一種寶貴的情感文獻。
一本圖書的編輯出版理念,實際上是策劃者在編撰過程中錘煉、滲透其中的思想與精神。這個系列的著述,其技術體例、作者遴選,由文章大家李輝先生考量手訂,從策劃到成書,種種細微之處,已不是簡單的印刷品,而是臻于一種圖書藝術的境界。其間歷史的歲月滄桑,讀者除享有絕佳的閱讀美感經驗之外,還能喚起對其所輻射的空間的思索與向往。
本書的作者,皆為當地文壇的一時之選,他們對這塊土地有深深的熱愛,又多年執(zhí)著于實地的田野調查,文字深郁宛轉,皆以糅雜史實與現場的冷靜敘述,豐富而多層面地展現了大涼山在歷史風貌、自然資源、人文傳承、美麗鄉(xiāng)村等方面的大美。本書葆有相當的高度,而涉及面以及涵蓋內容可謂深廣,對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研究,文化定位準確。以文字致意大涼山,用心良苦,含有深遠的命意,步履與土地,腳下是深情的丈量,筆下是深情的呈現,大地、山河、泥土、森林的溫度和氣息,深深繚繞在其篇章的字里行間。面對大起大落、氣魄宏偉的大涼山,零距離融會無間的敘寫,相信即使經過漫長的歲月,也依然會鮮明如恒。
伍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