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悲劇
我們看慣了好萊塢的懸念片,對《俄狄浦斯王》里的懸念理解起來毫無障礙,讓現(xiàn)代人費解的是其中的“命運”。我們不解,從哪冒出來的“神諭”?從拉伊俄斯到俄狄浦斯,怎么神諭上說什么就信什么?小兒剛出生,說他將來要殺父娶母,拉伊俄斯和妻子居然就信了,一點沒猶豫,就將孩子遺棄;俄狄浦斯也被神諭喻示的前景嚇著了,他選擇離開科任斯國(他以為科任斯國王、王后是他的父母),這似乎是一種反抗,這里的前提卻是相信神諭,否則他就待著不走,他不下手,“殺父娶母”的事怎么會發(fā)生?而且,他怎么會干這種事呢?但他寧可相信神諭,也不信他自己,仿佛不存在自由意志這么一回事,到時候身不由己就會闖下大禍?!诂F(xiàn)代人看來,這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古希臘人自有他們的信仰世界,相信神對世界的主宰,相信一種叫作“命運”的東西。在《俄狄浦斯王》里,神已經不像在“荷馬史詩”里那樣頻頻出現(xiàn),直接干預人間事,“命運”更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無所不在,不知什么時候就給你一下子。有時候,命運經由神諭給你提示,不管你怎樣防范、規(guī)避,它最后必定會應驗。命運體現(xiàn)的是神的意志,因此不可抗拒,在神的意志面前,人的意志不堪一擊。劇中俄狄浦斯顯然不甘束手就擒,他離開科任斯流亡異鄉(xiāng)就是與命運之間的掙扎;拉伊俄斯拋棄親子我們萬難接受,在他卻是要避免“殺父娶母”的可怕結局。結果,神諭還是以他們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應驗,用中國的老話說,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問題是,“命運”是無須任何理由的:俄狄浦斯完全是無辜的,他是忒拜國的拯救者,上位之后也并未變成一個暴君,他顯然仍受到人民的擁戴;他是一個好丈夫;從他自我放逐之前對兩個女兒萬分不舍的一番話,我們還知道他絕對是一個好父親。
這樣一個人,最后弄到神人共棄,天理何在?然而在古希臘,神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對神的虔信是“好人”的基本要求,蘇格拉底的罪狀中有一條,就是他蠱惑人心,讓年輕人對神起疑。索??死账乖谧诮绦叛錾虾堋爸髁鳌保c其說他在用俄狄浦斯的悲劇質疑神的公正性,不如說他在劇中表露了他的困惑:命運的羅網是怎樣編織起來的?他對如何走到了這一步茫然不解。最讓人心意難平的是,“因”并不是你種下的,“果”卻要由你來承當。
不過也在這里,俄狄浦斯顯現(xiàn)出他的英雄氣概:他沒有逃避、躲閃,對直朝著他的命運就去了。首先是面對“真相”時的毫不動搖。事實上追查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已經預感到,各種線索都指向了他,兇手不是別人,就是他自己。他的母親即現(xiàn)在的妻子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極力阻止他追查下去。但是他要兌現(xiàn)他對臣民的承諾,不顧一切地查下去。假如他停止追查,沒有人會阻攔他,按照命運的法則,則隨便怎樣他都是逃不掉的,不過可能很多人出于恐懼會本能地選擇停下:大多數(shù)人即使明白“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還是會心存僥幸,拖到“十五”再說。俄狄浦斯沒有,他懷著越來越強烈的不祥之感不顧后果,不計代價一步一步查下去,直至弄明真相。
再者就是俄狄浦斯在了然真相之后的選擇了。他把一切都擔下來,刺瞎了雙眼,離開故土到別處去流浪。在這一刻,我們一方面感到的是造化弄人的震驚,天威難測,神對人的戲弄與報復就像自然災害一樣不可抗拒。另一方面,俄狄浦斯因為他直面命運的勇氣,在我們心目中成為一個大英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所以,盡管是神統(tǒng)治著的世界,人的形象并不渺小,至少俄狄浦斯顯示了一種站立的姿態(tài)?;蛘哒f,人的渺小和偉大在俄狄浦斯身上同時顯現(xiàn)出來了。
當然,俄狄浦斯對真相的追問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他要追查下去不是因為他無所畏懼,而是知道真相的沖動太強烈了,讓他忘記了后果,就像有個膿包,明知抓搔會讓它潰爛,有時我們還是會忍不住要去抓。俄狄浦斯的命運是和他的身世之謎連在一起的,查明真相,差不多就是弄清楚他的身世之謎,弄清楚自己的身世,這個誘惑太大了,它屬于“活個明白”最最基本的層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把俄狄浦斯當作一個巨大的隱喻,他追問的是人類亙古以來不斷在追問的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說罷“命運”,結末該多少說一下“悲劇”。悲劇的定義有多種,先得分是一般意義上的悲劇,還是作為一種戲劇類型的悲劇。魯迅的說法是我們所熟知的:“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边@是廣義上的悲?。合拗圃谖膶W藝術中,只要是敘事性的作品,作者、讀者都認同的主人公遭遇了不幸,不拘小說、戲劇、敘事詩,都屬此類。
作為戲劇類型之一種,內部則又有諸多的分類,比如英雄悲劇、性格悲劇、社會悲劇,等等——這是從悲劇成因的角度說。古希臘悲劇都是“命運悲劇”,大體上應劃入英雄悲劇,卻又是古希臘獨有的概念。此處我說的還不是形式上的獨有(比如合唱隊,后來的西方戲劇中便再見不著了;再如取材必是神話和傳說),而是指它是由“命運”的觀念作為支撐的,西方后來的悲劇,即使是以古希臘悲劇為范本的古典主義悲劇,也在這一點上與古希臘截然不同,時過境遷,信仰上,已是異代不同時了。
但是悲劇的主角一定由英雄充當,則從古希臘到古典主義悲劇,一以貫之。正是在這里,西方的悲劇顯示出與中國古代戲曲的不同。若仍拿魯迅的定義說事兒,則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有價值的東西”可以是好人、無辜的人;西方悲劇里,光是好人就不能成立,必須是英雄。所謂“英雄”,是不屈服于命運、環(huán)境而與之叫板的人,其關鍵不是“我本善良”,而是以彪悍的勁頭與命運、與周遭的世界互懟。這才有了主人公與命運的劇烈的、正面的沖突,倘是善良而逆來順受之輩,尚未反抗已然放棄,忍辱負重,所謂“沖突”就消弭于無形了。在觀眾心中喚起的情感因此也是兩樣的,一是悲慘,一是悲壯。關于后者,亞里士多德用了一個詞,叫“凈化”,特指悲劇喚起的崇高感。他看《俄狄浦斯王》,一定正是這樣的感受。
名家點評
索福克勒斯所寫的人物都顯出那位偉大詩人的高尚心靈。
——歌德
西洋文明的主線來自希臘,要了解西方文明似乎不可不從希臘談起。
——周作人
古希臘戲劇是世界古代文化的瑰寶,雖已歷時數(shù)千載,但其動人的情節(jié)、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技巧,至今仍然能強烈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令人贊嘆不已。
——王煥生
中譯本概況
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羅念生翻譯的《窩狄浦斯王》,該譯本根據(jù)Sir Richard C. Jebb編訂的《索??死账谷皻堅姟返谝痪碜g出。
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羅念生翻譯的《索??死账?悲劇二種》,包含《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兩部作品。
2007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張竹明和王煥生翻譯的《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是國內首次出版收錄所有存世古希臘悲劇、喜劇和新喜劇劇本的中文譯本,后選入“經典譯林”(《古希臘悲劇喜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