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人生
>>> 新人生觀>>> 新人生觀>>> 新人生觀
|世界觀與人生觀
世界無涯涘也,而吾人乃于其中占有數(shù)尺之地位;世界無終始也,而吾人乃于其中占有數(shù)十年之壽命;世界之遷流如是其繁變也,而吾人乃于其中占有少許之歷史。以吾人之一生較之世界,其大小久暫之相去既不可以數(shù)量計,而吾人一生又決不能有幾微遁出于世界以外,則吾人非先有一世界觀,決無所容喙于人生觀。
雖然,吾人既為世界之一分子,決不能超出世界以外,而考察一客觀之世界,則所謂完全之世界觀何自而得之乎?曰凡分子必具有全體之本性,而既為分子則因其所值之時地而發(fā)生種種特性,排去各分子之特性而得一通性,則即全體之本性矣。吾人為世界一分子,凡吾人意識所能接觸者無一非世界之分子。研究吾人之意識而求其最后之原素為物質(zhì)及形式,猶相對待也。超物質(zhì)形式之畛域而自在者,唯有意志。于是吾人得以意志為世界各分子之通性,而即以是為世界之本性。
本體世界之意志,無所謂鵠的也。何則?一有鵠的,則懸之有其所,達之有其時,而不得不循因果律以為達之之方法,是仍落于形式之中,含有各分子之特性,而不足以為本體。故說者以本體世界為黑暗之意志,或謂之盲瞽之意志,皆所以形容其異于現(xiàn)象世界各各之意志也?,F(xiàn)象世界各各之意志則以回向本體為最后之大鵠的,其間接以達于此大鵠的者又有無量數(shù)之小鵠的,各以其間接于最后大鵠的之遠近為其大小之差。
最后之大鵠的何在?曰合世界之各分子息息相關(guān),無復有彼此之差別,達于現(xiàn)象世界與本體世界相交之一點是也。自宗教家言之,吾人固未嘗不可一瞬間超軼現(xiàn)象世界種種差別之關(guān)系,而完全成立為本體世界之大我。然吾人于此時期既尚有語言文字之交通,則已受范于漸法之中,而不以頓法,于是不得不有所謂種種間接之作用。綴輯此等間接作用,使厘然有系統(tǒng)可尋者,進化史也。
統(tǒng)大地之進化史而觀之,無機物之各質(zhì)點,自自然引力外,殆無特別相互之關(guān)系;進而為有機之植物,則能以質(zhì)點集合之機關(guān)共同操作,以行其延年傳種之作用;進而為動物,則又于同種類間為親子朋友之關(guān)系,而其分職通功之例視植物為繁。及進而為人類,則由家庭而宗族,而社會,而國家,而國際,其互相關(guān)系之形式既日趨于博大,而成績所留,隨舉一端,皆有自閡而通,自別而同之趨勢。例如昔之工藝,自造之,而自用之耳。今則一人之所享受,不知經(jīng)若干人之手而后成;一人之所操作,不知供若干人之利用。昔之知識,取材于鄉(xiāng)土志耳。今則自然界之記錄,無遠弗屆,遠之星體之運行,小之原子之變化,皆為科學所管領(lǐng)。由考古學人類學之互證,而知開明人之祖先與未開化人無異;由進化學之研究,而知人類之祖先與動物無異。是以語言風俗宗教美術(shù)之屬,無不合大地之人類以相比較。而動物心理,動物言語之屬,亦漸為學者所注意。昔之同情,及最近者而止耳。是以同一人類,或狀貌稍異,即痛癢不復相關(guān),而甚至于相食。其次則死之,奴之。今則四海兄弟之觀念為人類所公認,而肉食之戒,虐待動物之禁,以漸流布。所謂仁民而愛物者,已成為常識焉。夫已往之世界,經(jīng)其各分子經(jīng)營而進步者其成績固已如此,過此以往,不亦可比例而知之歟?
道家之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庇衷唬骸靶衙瘢褂兄俨鞫挥?;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此皆以目前之幸福言之也。自進化史考之,則人類精神之趨勢乃適與相反。人滿之患雖自昔借為口實,而自昔探險新地者率生于好奇心,而非為饑寒所迫。南北極苦寒之所,未必于吾儕生活有直接利用之資料,而冒險探極者踵相接。由推輪而大輅,由桴槎而方舟,足以濟不通矣,乃必進而為汽車汽船及自動車之屬。近則飛艇飛機更為競爭之的。其構(gòu)造之初必有若干之試驗者供其犧牲,而初不以及身之不及利用而生悔。文學家美術(shù)家最高尚之著作,被崇拜者或在死后,而初不以及身之不得信用而輟業(yè)。用以知:為將來而犧牲現(xiàn)在者,又人類之通性也。
人生之初,耕田而食,鑿井而飲,謀生之事至為繁重,無暇為高尚之思想。自機械發(fā)明,交通迅速,資生之具日趨于便利。循是以往,必有菽粟如水火之一日,使人類不復為口腹所累,而得專致力于精神之修養(yǎng)。今雖尚非其時,而純理之科學,高尚之美術(shù),篤嗜者固已有甚于饑渴,是即他日普及之朕兆也??茖W者,所以祛現(xiàn)象世界之障礙,而引至于光明。美術(shù)者,所以寫本體世界之現(xiàn)象,而提醒其覺性。人類精神之趨向既毗于是,則其所到達之點蓋可知矣。
然則,進化史所以詔吾人者:人類之義務,為群倫不為小己,為將來不為現(xiàn)在,為精神之愉快而非為體魄之享受,固已彰明而較著矣。而世之誤讀進化史者,乃以人類之大鵠的為不外乎具一身與種性之生存,而遂以強者權(quán)利為無上之道德。夫使人類果以一身之生存為最大之鵠的,則將如神仙家所主張,而又何有于種姓?如曰人類固以綿延其種姓為最后之鵠的,則必以保持其單純之種姓為第一義,而同姓相婚,其生不蕃,古今開明民族,往往有幾許之混合者。是兩者何足以為究竟之鵠的乎?孔子曰:“生無所息。”莊子曰:“造物勞我以生?!敝T葛孔明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吾身之所以欲生存也。北山愚公之言曰:“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笔欠N姓之所以欲生存也。人類以在此世界有當盡之義務,不得不生存其身體。又以此義務者非數(shù)十年之壽命所能竣,而不得不謀其種姓之生存。以圖其身體若種姓之生存,而不能不有所資以營養(yǎng),于是有吸收之權(quán)利。又或吾人所以盡務之身體若種姓,及夫所資以生存之具,無端受外界之侵害,將坐是而失其所以盡務之自由,于是有抵抗之權(quán)利。此正負兩式之權(quán)利,由義務而演出者也。今曰吾人無所謂義務,而權(quán)利則可以無限,是猶同舟共濟,非合力不足以達彼岸,乃強有力者以進行為多事,而劫他人所持之棹楫以為己有,豈非顛倒之尤者乎?
昔之哲人有見于大鵠的之所在,而于其他無量之小鵠的又準其距離于大鵠的之遠近以為大小之差。于其常也,大小鵠的并行而不悖??鬃釉唬骸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泵献釉唬骸昂脴罚蒙?,好貨,與人同之?!笔瞧淞x也。于其變也,絀小以申大。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禹治洪水,十年不窺其家??鬃釉唬骸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蹦幽敺捧?,利天下為之。孟子曰:“生與義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狈段恼唬骸耙患铱?,何如一路哭。”是其義也。循是以往,則所謂人生者,始合于世界進化之公例,而有真正之價值。否則,莊生所謂天地之委形委蛻已耳,何足選也!
|在信教自由會之演說
鄙人今日因信教自由會新年俱樂會之機會,得與國會及學界報界諸君相聚一堂,誠為鄙人之幸。竊聞今日論者往往有請定孔教為國教之議。鄙人對茲問題,深致駭異。據(jù)鄙人觀察,宗教是宗教,孔子是孔子,國家是國家:各有范圍,不能并作一談。
請言宗教。上古之世,草昧初開。其民智識淺陋,所見驚奇疑異之事,皆以為出于神意。如人之生也從何來,人之死也從何去,萬物之生生而代謝也為之者何人,高山之崔巍,大海之汪洋,雨露之恩澤,雷霆之威嚴,日月之光華,即下至一草一木,一勺水,一撮土,凡不知其理由者,皆以為有神寓乎其間而崇拜之。此多神教所由起也。其后于經(jīng)驗上發(fā)明統(tǒng)一之理,則又以為天地間有大主宰焉:雖大至無外,小至微塵,莫不由其意匠之所造。此一神教之所由起也。既有宗教,而天地間一切疑難勿可解決之問題,皆得借教義以解答之。且推之于感情方面,而人類疾病死亡痛苦一切不能滿足之心慮,皆得于良心上有所慰藉,與之以新生之希望。又推之于行為方面,而福善禍淫,使人人有天堂之歆羨與地獄之恐怖,以去惡而從善。此皆半開化人所信仰之主義,而無不求其主宰于冥冥之中者也。其后人智日開,科學發(fā)達:以星云說明天地之始,以進化論明人類之由來,以引力說原子論明自然界之秩序,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之說破;以歸納法組織倫理學、社會學等,而上帝監(jiān)理人類行為之說破。于是舊宗教之主義不足以博信仰。其所余者,祈禱之儀式,僧侶之酬應而已。而人之信仰心,乃漸移于哲學家之所主張。所以各國憲法,均有信仰自由一條,所以解除宗教之束縛也。
不意我國當此時代,轉(zhuǎn)欲取孔子之說以建設宗教。夫孔子之說,教育耳,政治耳,道德耳。其所以不廢古來近乎宗教之禮制者,特其從宜從俗之作用,非本意也。季路問事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本身對于宗教已不啻自劃界限。且宗教之成也,必由其教主自稱天使,創(chuàng)立儀式,又以攻擊異教為唯一之義務??鬃訉幱惺且??孔子自孔子,宗教自宗教:孔子宗教,兩不相關(guān)。“孔教”二字,當能成一名詞耶?
至于國家,乃一政治的團體,以政治為其界限。換言之,即發(fā)源于某一土地之人民,于一定土地范圍之內(nèi),集成一大團體,設立機關(guān),確認相互遵守之約,舉任共同信望之人,利行其團體之任務,克達生存之目的云耳。然所謂達其生存之目的云者,乃謂關(guān)于身體的,非關(guān)于靈魂的;關(guān)于世間的,非關(guān)于出世間的;關(guān)于人類既生以后未死以前之一段的,非關(guān)于人類未生以前既死以后的。其與宗教,可謂相反。所以一國之中,不妨有各種宗教;而一宗教之中,可以包含多數(shù)國家之人民。既以國家為界,即不復能以宗教為界;既以宗教為界,即不能復以國家為界。換言之,既論國界,即不論教界,故國家不干涉宗教;既論教界,即不論國界,故宗教亦不能干涉國家。國家自國家,宗教自宗教:“國教”二字,尚能成一名詞耶?
孔教不成名詞,國教亦不成名詞,然則所謂“以孔教為國教”者,實不可通之語。鄙見如是,幸諸君教正之。
|《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序
我們今日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偽的混在一處。就是真的,其中錯簡錯字又是很多。若沒有作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shù),從沒有編成系統(tǒng)的記載?!肚f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記述。我們要編成系統(tǒng),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gòu)成適當?shù)男问健?/p>
現(xiàn)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了。適之先生生于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稟有“漢學”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輟;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于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才滿一年。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了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了。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幾處特長:
第一是證明的方法。我們對于一個哲學家,若是不能考實他生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源;若不能辨別他遺著的真?zhèn)危悴荒芙页鏊麑嵲诘闹髁x;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fā)現(xiàn)他有無矛盾的議論。適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個人的苦心,并且為后來的學者開無數(shù)法門。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tǒng),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fā)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fā)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茍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適之先生此編,對于老子以后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統(tǒng)的研究。古人記學術(shù)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了。適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出變遷的痕跡,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劃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家的,一經(jīng)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
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lǐng)會,我不必贅說了。我只盼望適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把我們?nèi)陙硪话霐酄€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
1918年8月3日
|大戰(zhàn)與哲學
現(xiàn)在歐洲的大戰(zhàn)爭,是法國革命后世界上最大的事。考法國革命,很受盧梭、伏爾得、孟德斯鳩諸氏學說的影響。但這等學說,都是主張自由平等,替平民爭氣的;在貴族一方面,全仗向來占踞的地盤,并沒有何等學理可替他辯護了?,F(xiàn)今歐戰(zhàn)是國與國的戰(zhàn)爭。每一國有他特別的政策,便有他特別相關(guān)的學說。我今舉三種學說作代表,并且用三方面的政策來證明他:
第一是尼采(Nietzsche)的強權(quán)主義,用德國的政策證明他;第二是托爾斯泰(Tolstoj)的無抵抗主義,用俄國過激派政策證明他;第三是克羅巴金(Kropotkin)的互助主義,用協(xié)商國政策證明他??寄崾稀⑼惺?、克氏的學說,都是無政府主義,現(xiàn)在卻為各國政府所利用。這是過渡時代的現(xiàn)象呵!
古今學者,沒有不把克己愛人當美德的。希臘時代的詭辯派,雖對于普通人的道德有懷疑的論調(diào),但也是消極的批評罷了。到一千八百四十五年有一德國人約翰·加派·斯密德(Johon karpor sclrmidt)發(fā)行一書叫做《個人與他的所有》(Der Emjige und seiuEigentun)專說“利己論”。他說:“我的就是善的,‘我’就是我的善物。善呵,惡呵,與我有什么相干?神的是神的,人類的是人類的。要是我的,就不是神的,也不是人類的。也沒有什么真的,苦的,正義的,自由的,就是我的。那就不是普通的是單獨的?!彼终f:“于我是正的,就是正。我以外沒有什么正的。就是于別人覺得有點不很正的,那是別人應注意的事,于我何干?設有一事,于全世界算是不正的,但于我是正的,因是我所欲的,那就我也不去問那全世界了?!边@真是大膽的判斷呵!到了十九紀的后半紀,尼采始漸漸發(fā)布他個性強權(quán)論,有《察拉都斯遺語》(Also sprach Zarathustra)、《善惡的那一面》(Jenseits von gut und Dose)、《意志向著威權(quán)》(Der wille zur macht)等著作。他把人類行為,分作兩類:凡陰柔的,如謙遜、憐愛等,都叫做奴隸的道德;凡陽剛的,如勇敢、矜貴、活潑等,都叫做主人的道德。他最反對的,是憐愛小弱,所以說,“憐愛是大愚”,“上帝死了,因為他憐愛人,所以死了”。他的理論,以為進化的例,在乎汰弱留強。強的中間有更強的,也被淘汰。逐層淘汰,便能進步。若強的要保護弱的,弱的就分了強的生活力,強的便變了弱的。弱的愈多,強的愈少,便漸漸的退化了。所以他提出“超人”的名目,又舉出模范的人物,如雅典的亞爾西巴德(Alcibiades)、羅馬的該撒(Caesar)、意大利的該撒波爾惹亞(Cesare borgia)、德國的鞠臺(Goethe)與畢斯麥克(Bismarch)。他又說此等超人,必在主人的民族中發(fā)生,這是屬于亞利安人種的。他所說的超人,既然是強中的強,所以主張奮斗。他說:“沒有工作,止有戰(zhàn)斗;沒有和平,止有勝利?!彼氖澜缬^,所以完全是個意志,又完全是個向著威權(quán)的意志。所以他說:“沒有法律,沒有秩序?!彼闹髁x是貴族的,不是平民的,所以為德國貴族的政府所利用,實做軍國主義。又大唱“德意志超越一切”(Deutsche uber alles),就是超人的主義。侵略比利時,勒索巨款;殺戮婦女,防她生育;斷男兒的左手,防他執(zhí)軍器;于退兵時拔盡地力,焚毀村落,叫它不易恢復:就是不憐愛的主義。條約就是廢紙,便是沒有法律的主義。統(tǒng)觀戰(zhàn)爭時代的德國政策,幾沒有不與尼氏學說相應的。不過尼氏不信上帝,德皇乃常常說“上帝在我們”,又說“上帝應罰英國”,小小的不同罷了。
與尼氏極端相反的學說,便是托氏。托氏是篤信基督教的,但是基督教的儀式,完全不要,單提倡那精神不滅的主義。他編有《福音簡說》十二章,把基督所說五戒反復說明。第一是絕對不許殺人;第四是受人侮時不許效尤報復;第五是博受人類,沒有國界與種界。他的意思,以為人侮我,不過侮及我的肉體,并沒有侮及我的精神,但他的精神是受了侮人的污點,我很憐惜他罷了。若是我用著用眼報眼,用手報手的手段去對付他,是我不但不能洗刷他的精神,反把我自己的精神也污蔑了。所以有一條說:“有人侮你,你就自己勸他;勸了不聽,你就請兩三個人同勸他;勸了又不聽,就再請公眾勸他;勸了又不聽,你只好恕他了?!边@是何等寬容呵!《新約福音》書中曾說道:“有人掌你右頰,你就把左頰向著他。有人奪你外衣,你就把里衣給他?!边@幾句話,有“成人之惡”的嫌疑,所以托氏沒有采入《簡說》中。托氏抱定這個主義,所以絕對的反對戰(zhàn)爭:不但反對侵略的戰(zhàn),并且反對防御的戰(zhàn)。所以他絕對的勸人不要當兵。他曾與中國一個保守派學者通訊,大意說,中國人忍耐的許久了忽然要學歐洲人的暴行,實在可惜,云云。所以照托氏的眼光看來,此次大戰(zhàn)爭,不但德國人不是,便是比法俄英等國人,也都沒有是處。托氏的主義,在歐洲流行頗廣,俄境尤甚。列寧(Lenine)等本來是抱共產(chǎn)主義,與托氏相同,自然也抱無抵抗主義,所以與德人單獨講和,不愿與協(xié)商國共同作戰(zhàn)了。在協(xié)商國方面的人,恨他背約。在俄國他黨的人,恨他不愛國,所以詆他為德探。但列寧意中,本沒有國界,本不能責他愛國。至于他受德國人的利用,他也知道。他曾說:“軍事上雖為德人所勝,主義上終勝德人。”就說是,他的主義既在俄國實演,德國人必不能不受影響。這是他的真心話。但我想,托氏的主義,專為個人自由行動而設。若一國的人,信仰不同,有權(quán)的人把國家當作個人去試他的主義,這與托氏本義沖突。過激派實是誤用托氏主義,后來又用兵力來壓制異黨,乃更犯了托氏所反復說明之第一第四兩戒了。
現(xiàn)在誤用托氏主義的俄人失敗了,專用尼氏主義的德人也要失敗了,最后的勝利,就在協(xié)商國。協(xié)商國所用的,就是克氏的互助主義?;ブ髁x,是進化論的一條公例。在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本兼有競存與互助兩條假定義。但他所列的證據(jù),是競存一方面較多。繼達氏的學者,遂多說互競的必要。如前舉尼氏的學說,就是專以互競為進化條件的。1880年頃,俄國圣彼得堡著名動物學教授開勒氏(Kesster)于俄國自然科學討論會提出“互助法”,以為自然法中,久存與進步,并不在互競而實在互助。從此以后,愛斯彼奈(Espinas)、賴耐桑(L. L. Lanessan)、布斯耐(Lovis blachner)、沙克爾(Huxley)、德普蒙(Henry Drummond)、蘇退?。⊿utherland)諸氏,都有著作,可以證明互助的公例。克氏集眾說的大成,又加以自己歷史的研究,于1890年公布動物的互助,于九十一年,公布野蠻人的互助,九十二年公布未開化人的互助,九十四年公布中古時代自治都市之互助,九十六年公布新時代之互助,于1902年成書。于動物中,列舉昆蟲鳥獸等互助的證據(jù)。此后各章,從野蠻人到文明人,列舉各種互助的證據(jù)。于最后一章,列舉同盟罷工、公社、慈善事業(yè),種種實例,較之其他進化學家所舉“互競”的實例,更為繁密了。在克氏本是無政府黨,于國家主義,本非絕對贊同,但互助的公例,并非不可應用于國際。歐戰(zhàn)開始,法比等國,平日抱反對軍備主義的,都愿服兵役以御德人??耸弦鄧L宣言,主張以群力打破德國的軍國主義。后來德國運動俄法等國單獨講和,克氏又與他的同志,叫做“開明的無政府黨”的聯(lián)合宣言,主張打破德國的軍國主義,不可講和??梢娍耸系幕ブ髁x,主張聯(lián)合眾弱,抵抗強權(quán),叫強的永不能凌弱的,不但人與人如是,即國與國亦如是了?,F(xiàn)今歐戰(zhàn)的結(jié)果,就給互助主義增了最大的證據(jù)。德國四十年中,擴張軍備,廣布間諜,他的侵略政策,本人人皆知的了。且英法等國,均自知單獨與德國開戰(zhàn),必難幸勝,所以早有英法協(xié)商、俄法協(xié)商等預備,就是互助的基本。到開戰(zhàn)時,德國首先破壞比國的中立。那時比國要是用托氏的無抵抗主義,竟讓德兵過去攻擊法國英法等國,難免措手不及了。幸而比國竟敢與德國抵抗,使英法等國,有從容預備的時期。俄國從奧國與東普魯士方面竭力進攻,給德國不能用全力攻法。這就是互助的起點。后來俄國與德國單獨講和,更有美國加入,輸軍隊,輸糧食,東亞方面,有日本艦隊,巡弋海面,有中國工人到法國助制軍火??窟@些互助的事實,總能把德人的軍國主義逐漸打破?,F(xiàn)在德人已經(jīng)承認美總統(tǒng)所提議的十四條,又允撤退比法境內(nèi)的軍隊。互助主義的成效,已經(jīng)彰明較著了。此次平和以后,各國必能減殺軍備,自由貿(mào)易,把一切互競的準備撤銷,將合全世界實行互助的主義??耸袭斏心苣慷玫摹U沾丝磥?,歐戰(zhàn)的結(jié)果,就使我們對于尼氏、托氏、克氏三種哲學,很容易辨別了。我國舊哲學中,與尼氏相類的,止有《列子》的《楊朱》篇,但并非楊氏“為我”的本意。(拙作《中國倫理學史》中曾辨過的。)托氏主義,道家儒家均有道及的,如曾子說“犯而不校”,孟子說的三“自反”,老子說的“三寶”,是很相近的。人人都說我們民族的積弱,都是中了受這種學說毒,也是“持之有故”。我們尚不到全體信仰精神世界的程度,止可用“各尊所聞”之例罷了。至于互助的條件,如孟子說的“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安煌üσ资?,則農(nóng)有余粟,女有余布”。普通人常說的“家不和,被鄰欺”,“群策群力”,“眾擎易舉”,都是很對的。此后就望大家照這主義進行,自不愁不進化了。
1918年6月
|我之歐戰(zhàn)觀
——在政學會歡迎會演說
今日貴會開懇親會,鄙人得隨諸君子之后,躬逢其盛,歡欣莫名。鄙人對于政治方面,毫無經(jīng)驗,對于創(chuàng)造共和,亦未稍盡血汗之勞。歡迎兩字,實不敢當。今日承貴會相招,命鄙人略述歐戰(zhàn)之情形。鄙人近從歐洲歸國,自應略有見聞。但鄙人并無軍事上之知識,對于此次戰(zhàn)爭,自不能發(fā)揮其真諦。又此次戰(zhàn)爭,一方系同盟國,一方系協(xié)約國。鄙人來自法國,對于同盟國一方面,自必大有隔閡。茲以管窺所及,略為諸君子陳之。
歐戰(zhàn)持久之原因。此次歐洲戰(zhàn)爭,牽連之國甚多,除歐洲一二小國外,其余各國,盡牽連在內(nèi)。至戰(zhàn)爭最激烈者,則屬德法俄三國,而尤以德法之戰(zhàn)為最久。故鄙人所欲言者,為德法二國所以能持久之原因。
科學之發(fā)達。據(jù)鄙人觀察,以為第一因科學之發(fā)達,第二因美術(shù)之發(fā)達。驟聆此論,似近迂腐,然其中卻有真理。何以謂由于科學發(fā)達也?戰(zhàn)爭要品,厥唯軍械。世界日近文明,軍械亦日新月異。比利時之列日(Liege)炮臺,為世界最著名者。當造此時,以為無論何種炮彈,皆能抵御,而德國秘制之巨炮,竟攻破之。是其戰(zhàn)勝實由軍械進步,而軍械進步,實由科學進步。又糧餉尤為軍事上要品。然為地力所限,不能為無已之加增。德國慮糧糈缺乏,恃科學之力,制造種種代用品以濟之。又戰(zhàn)爭之初,德軍得勢,半亦由于交通之便利。德國之交通計劃,于無事時預備已極周到,一值開戰(zhàn),則即為運輸軍隊之用。其工程之完堅,組織之精密,無不源于科學。法為民主國,其軍備不能如德之強。故開戰(zhàn)之初,不免失敗。然以科學發(fā)達之故,軍械之制造,餉糈之調(diào)度,交通之設備,尚足與德抗衡,故能持久不敝,與德互有勝負。至俄國則版圖雖較德法二國為大,而科學比較的不發(fā)達,軍械不足,交通不便,遂一蹶而不振矣。
國民道德。然進而求之,戰(zhàn)爭以軍人為主體。軍備雖完,交通雖便,茍軍人無舍身為國之公德,亦自無效。德國取侵略主義,法國取防御主義:主義雖不同,而為軍人者,俱能奮勇前進。此由于國民之道德。俄國官吏有貪贓納賄者,軍官有私扣兵餉者,政治之腐敗,已達極點;而國民教育,亦未普及。雖以德法二國之精兵與之,亦萬不能操必勝之權(quán)。
道德與宗教。至道德之養(yǎng)成,有謂倚賴宗教者,其實不然。以此三國比較之,俄國最重宗教。莫斯科一市,即有教堂千余所。國家以希臘教為正教,對于異教之人,不禁虐待。猶太人因保守猶太舊教,屢受俄人虐遇。可見信仰宗教,實以俄人程度為最高。德國北方多奉耶教,南方多奉天主教。而德人對于宗教,并不極端信仰。即如星期日,各教堂雖均有教士演講,而普通人不皆往聽。至于大學生,則對于教士多非笑之。一元論哲學家如海開爾(Hecker)等,尤攻擊宗教。法國人對于宗教,較之德人尤為淺薄。即如圣誕日,德國尚停市數(shù)日,飾樹綴燈;法國則開市如常,并無何等點綴。至于教堂中常常涉足者,不過守舊黨而已。自1892年至1912年,法國厲行政教分離之制,凡教士均不得在國立學校為教員,自小學以至大學皆然。此外反對宗教之學說,自服爾得爾(Voltaire)以來,不知有若干人??梢姺▏藢τ谧诮讨畱B(tài)度矣。俄人宗教上之信仰,較德法人為高,而戰(zhàn)爭中之國民道德,乃遠不如德法,可以見宗教與道德無大關(guān)系矣。
美術(shù)之作用。然則法德兩國不甚信仰宗教,而一般人民何以有道德心?此即美術(shù)之作用。大凡生物之行動,無不由于意志。意志不能離知識與情感而單獨進行。凡道德之關(guān)系功利者,伴乎知識,恃有科學之作用;而道德之超越功利者,伴乎情感,恃有美術(shù)之作用。美術(shù)作用有兩方面:美與高。
美與高。美者,都麗之狀態(tài);高者,剛大之狀態(tài)。假如光風霽月,柳暗光明,在自然界本為好景。傳之詩歌,寫諸圖畫,亦使讀者觀者有瀟灑絕塵之趣,是美之效用也。又如大海風濤,火山爆發(fā),茍非身受其禍,罕不嘆為壯觀。美術(shù)中偉大雄強一類,其初雖使人驚怖,而神游其中,轉(zhuǎn)足以引出偉大雄強之人生觀。此高之效用也。
德法之民性?,F(xiàn)今世界各國,拉丁民族之性質(zhì)偏于美,而日耳曼民族之性質(zhì)偏于高。德國鞠臺(Goethe)之戲曲,都雷(Dürer)與呵爾拜因(Holbein)之圖畫,克林格(Klinger)之造像,皆于雄強之中帶神秘性質(zhì)。此偏于高者也。法國語調(diào)之溫雅,羅科科(Rococo)時代建筑與器具之華麗,大衛(wèi)(David)與英格爾(Ingres)等圖畫之清秀,皆偏于美者也。凡民族性質(zhì)偏于高者,認定目的,即盡力以達之,無所謂勞苦,無所謂危險。觀德軍猛攻凡爾登之役,積尸如山,猛進不已:其毅力為何如!凡民族性質(zhì)偏于美者,遇事均能從容應付,雖當顛沛流離之際,決不改其常度。觀法人自開戰(zhàn)以來,明知兵隊之數(shù),預備之周,均不及德,而臨機應變,毫不張皇,當退則退,可進則進,若握有最后勝利之預算,而決不以目前之小利害動其心者:其雍容為何如!此可以見美術(shù)與國民性之關(guān)系。而戰(zhàn)爭持久之能力,源于美術(shù)之作用者,亦必非淺鮮矣。
帝國主義與人道主義。又有一層:此次戰(zhàn)爭,與帝國主義及人道主義之消長,有密切關(guān)系。使戰(zhàn)爭結(jié)果,同盟方面果占勝利,則必以德國為歐洲盟主,亦即為世界盟主,且將以軍國主義支配全世界。又使協(xié)約方面而勝利,則必主張人道主義而消滅軍國主義,使世界永久和平,何以言之?在昔生物學者有物競爭存優(yōu)勝劣敗之說,德國大文學家尼采(Nietsche)遂應用其說于人群,以為汰弱存強為人類進化公理,而以強者之憐憫弱者為奴隸道德。德國主戰(zhàn)派遂應用其說于國際間,此軍國主義之所以盛行也。然生物學者又有一派發(fā)見生物進化公例不在競爭而在互助。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巴特金(Kropodkin)親王集其大成,而作《互助論》。其出版時本用英文,亦有他國文譯本,然未為多數(shù)人所歡迎也。自此次戰(zhàn)爭開始,協(xié)約國一方面深信非互助無以敵德。既于協(xié)約各國間實驗之,而《互助論》之銷數(shù)乃大增。此即應用互助主義于國際而為人道主義昌明之見端也。吾人既反對帝國主義,而渴望人道主義,則希望協(xié)約國之勝利也,又復何疑?
1919年12月3日
|哲學與科學
哲學與科學同為有系統(tǒng)之學說。其所異者:科學偏重歸納法,故亦謂之自下而上之學;哲學偏重演繹法,故亦謂之自上而下之學。古代演繹法盛行之時,但有哲學之名,今之所謂科學者,悉包于哲學之中焉。
蓋人智之萌芽,本為神話。拜物之習,擬人之神,雷公電母,迎虎祭貓,皆自然科學之對象也。世界原始之談,人類生死之解,中國之盤古及感生帝,印度之梵天及輪回說,《舊約》之《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記》,皆哲學之對象也。然以偏于科學對象者為多。本此等神話而組成不完全之系統(tǒng),引以切近人事,于是有宗教。中國之喪祭等禮,印度之婆羅門,波斯之火教,猶太人之《舊約》皆是也。其理論亦大抵包于近世科學之對象,而關(guān)于哲學者為多。其后人類又迫于科學思想之沖動,不饜于此等獨斷之宗教,乃各以觀察所得者立說,是為哲學之始。如中國之八卦說,五行說,印度之六派哲學(數(shù)論勝論等),希臘之宇宙論,皆毗于自然界之獨斷論也。及其說為時人所厭,而懷疑派之哲學繼之而起,于是有中國之少正卯一流(《荀子·宥坐篇》:“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眾,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非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闭c希臘詭辯派相類),印度之六師外道,希臘之詭辯派。此等懷疑之論,不足以久維人心,于是有道德論之哲學繼之。如中國之孔子,印度之佛,希臘之蘇格拉底是也。佛氏以宗教之形式,闡揭玄學,其后循此發(fā)展,永為宗教性之哲學,遂與科學無何等之關(guān)系??鬃又笥星f子,蘇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圖,皆偏于玄學者也??鬃油瑫r有墨子,蘇格拉底之后有雅里士多德,則皆兼治科學者也。莊子之哲學為神仙家所依托而有道教,柏拉圖之哲學為基督教所攀援而立新柏拉圖派,則又由哲學而轉(zhuǎn)為宗教矣。中國墨學中絕,故以后科學永不發(fā)達,而宗仰孔子之儒家,自漢以來,不能出煩瑣哲學之范圍。西洋之宗教,引雅里士多德學派以自振,故中古之煩瑣哲學,雖為人智之障礙,而科學之脈未絕。及文藝中興以后,思想界以漸革新,自然科學次第成立,于是哲學與科學之關(guān)系緣之而起焉。
其在古代所謂哲學者,常兼今日之所謂科學而言之。如柏拉圖分哲學為三大類:一曰辨學,二曰物理,三曰論理,而以辨學為綱。雅里士多德則分哲學為理論實際二大類。其屬于理論者,為分析術(shù)(論理學)、玄學、數(shù)學、物理學、心理學;其屬于實際者,為倫理學、政治學、辯論學、詩學。此種觀念,至近世哲學家如培根、特嘉爾輩亦尚仍之。培根分學術(shù)為三大類:一曰記憶之學,史學是也;二曰想象之學,詩學是也;三曰思想之學,哲學是也。哲學之中,分為自然宗教、宇宙論、人類學三綱。于宇宙論中,分為自然學(物理)及自然鵠的論(玄學)二門。又于自然學中,分為記述學(具體的物理學)及自然說明學(抽象的物理學即物理學及化學)。其于人類學中分為各人及社會二綱。屬于各人者,為生理學(其應用為醫(yī)學)及心理學(包論理學及倫理學);其屬于社會者,為政治學。特嘉爾著《哲學綱要》一書,其第一編為認識論及玄學之概論,第二編為機械的物理學要旨,第三編為宇宙論,第四編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之說明。說者謂等于學術(shù)叢編焉。而特嘉爾自序謂哲學即人類知識之綜合,其主要者,(一)玄學,(二)物理學,(三)機械的科學,包有醫(yī)學機械學及倫理學云。皆以哲學之名包一切科學也。
又有以哲學與科學為同義者。如霍布斯分哲學為三部分:曰物理學,曰人類學,曰政治學;又謂不屬于哲學者為神學及歷史(自然史及政治學)。何也?以其非科學也。洛克分哲學為二部:一曰物理(亦謂之自然哲學),二曰應用(如倫理學、論理學等)。1696年英國著名算學家韋里斯(Wallis)于皇家科學會成立式演說曰:本會者,超乎宗教及政治之外而專為哲學之研究者也。研究之對象,曰物理學,曰解剖術(shù),曰形學,曰天文,曰航海術(shù),曰統(tǒng)計學,曰磁學,曰化學,曰機械學,曰實驗之自然科學。我等所討論者,曰血之流行,曰靜脈,曰哥白尼學說,曰彗星及新星之性質(zhì),曰木星之衛(wèi)星,曰遠鏡之改良,曰空氣之重量,曰真空之能否。要之所謂一切新哲學者皆包之而已。曰科學,曰哲學,曰新哲學,初未為界別也。伏爾弗(Woiff)者,于18世紀中組織通俗哲學者也,分哲學為三部:曰自然神學,曰心理學,曰物理學,此模范科學也,為第一部;曰論理學,曰與心理學相應之實用哲學,曰與物理學相應之機械學,為第二部;日本體學,為綜合一切現(xiàn)象而考定之之科學,為第三部。是亦以哲學包科學者也。至康德作《純粹理性批判》,別人之認識為先天后天二類。先天者出于固有,后天者本于經(jīng)驗,前者為感想而后者為分析法,前者構(gòu)成玄學(即哲學)而后者構(gòu)成科學。于是哲學與科學始有畫然之界限。
然由是而康德以后之理想派哲學家遂有排斥科學之說,如菲屑脫云:“哲學者,不必顧何等經(jīng)驗而純?nèi)粡氖掠谙忍熘J識者也。”賽零則又進一步,謂“自然學研究者之方法盲者也,無理想者也。故哲學破壞于培根,而科學則破壞于波埃爾(Boyle)及牛頓”,至于海該爾為懸想派哲學之完成者,則以科學為不外乎各種零碎知識之集合,而實在之知識唯有哲學耳。既有此排斥科學之哲學家,而科學發(fā)展以后,遂有排斥哲學之科學家。大率謂哲學者,嚴格言之,本不得為科學,是乃一種之詭辯術(shù),據(jù)一種官能或理性之現(xiàn)象,以說明一切事物;或為一種之魔術(shù),以深晦之神意,雜入最普通之概念而宣布之,要皆以震駭庸俗已耳。凡此等互相菲薄之言,其非真理,可不待言。唯有一種事實不可不注意者,則自科學發(fā)展以后,哲學之范圍以漸縮是也。
自16世紀以后,學術(shù)界之觀念,漸與中古時代不同。其最著者:(一)培根于論理學極力提倡歸納法,因得凌駕雅里士多德之演繹法,而凡事基礎于實地之觀察。(二)自1590年發(fā)明顯微鏡,千六百零九年發(fā)明遠鏡,其后寒暑風雨電氣等表次第發(fā)明,而實驗之具漸備。(三)分工之理大明,漸由博綜之哲學而趨于專精之科學。此皆各種科學特別成立之原因也。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倡地動說,加伯爾(Kepler,1571—1630)發(fā)見行星繞日之規(guī)則,加里勒(Galileo,1564—1642)附加以地球繞日之時間,牛頓(Newton,1642—1727)更發(fā)見引力之公例,而天文學成立。自梅斯納(Merssenne,1588—1648)、斯耐爾(Snell,1591—1628)發(fā)明聲學光學之公例,齊貝爾(Gilbert)發(fā)見磁學公例,而物理學以漸成立。波埃爾(Robert Boyle,1627—1691)規(guī)定原子之概念而化學以漸成立。哈爾佛(Harvey,1578—1657)發(fā)見血液循環(huán)之系統(tǒng),而生理學以漸成立。李鼐(Linne,1707—1778)新定植物系統(tǒng)而植物學成立。屈維野(Cuvier,1769—1832)創(chuàng)比較解剖學,研求動物自然系統(tǒng),而動物學成立。凡自然現(xiàn)象,自昔為哲學所包含者,皆已建立為科學矣。而精神現(xiàn)象之學,如心理學者,近已用實驗之法,組織為科學,發(fā)起于韋貝爾(F. H. Weber,1795—1878)、費希納(Fechner,1801—1887)。而成立于馮德(wundt)由是而演出者,則有費希納之歸納法美學,及馬曼(Menmamr)之實驗教育學,亦將離哲學而獨立。其他若社會學,若倫理學,若人類學,若比較宗教學,若比較言語學等,凡昔日之附麗于哲學而以演繹法治之者,至于今日,悉為歸納法治之,而將自成為科學。然則所遺留而為哲學之范圍者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