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不但錄有邵雍的主要著作,還可以看到大量引用其學術思想或語錄的著作。邵雍的學術思想能貫穿于經、史、子、集,這是北宋五子中其他四子所不可同年而語的。
在經部易類,邵伯溫易學辨惑介紹了邵雍的學術源流,朱震的漢上易傳卦圖列出邵雍的先天圖(稱伏羲八卦圖),朱熹的易學啟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圖(更名伏羲六十四卦圖),又引用邵雍觀物外篇語錄多達二十七條。朱熹的周易本義卷首列出邵雍先天圖。此后于經部易類的一百三十四部著作中,就有五十五部引用了邵雍的先天圖或語錄。如果把“存目”之書和后來續(xù)修四庫全書統(tǒng)計在內,引用邵雍先天圖和“先天之學”語錄的易類著作,則超過百部。
在史部,宋胡宏的皇王大紀于堯后則采用皇極經世紀年,元察罕的帝王紀年纂要亦采用皇極經世紀年,明陳繼儒則著邵康節(jié)外紀。
在子部儒家類、術數(shù)類、雜家類、類書類、道家類乃至集部別集類,也都可以看到邵雍著作對后世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四庫館臣一面說邵雍之學“洵粹然儒者之言”,一面卻將皇極經世書列入子部術數(shù)類。在經部易類的御纂周易折中里,有大量采自觀物外篇的語錄,甚至觀物外篇的主要內容,也出現(xiàn)在御纂性理精義之中。就一幅先天圖來說,經部里有,子部里有,集部里還有。在子部里面,儒家類里有,術數(shù)類里有,道家類里還有。邵雍是一位怎樣的學者,為什么會“歷代皆重其書”?邵雍的學問究竟是一門什么學問,為什么四庫館臣說“知其道者鮮”?這些問題,是研究宋代邵雍道學要弄清楚的基本問題。
一、邵雍的生平
邵雍,字堯夫。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河南衡漳(今河南林州市康節(jié)村)。又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市)。三十七歲時移居洛陽。
邵雍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懷大志,一心致力于科舉進取之學。居共城時,其母李氏過世,他便筑廬于蘇門山,布衣蔬食,守喪三年。當時李挺之為共城縣令,聽說邵雍好學,便造訪其廬。邵雍遂拜其為師,從學義理之學、性命之學與物理之學。數(shù)年之后,邵雍學有所成,但從不到處張揚,所以了解他的人很少。時有新鄉(xiāng)人王豫同邵雍論學,他自恃自己學問足可當邵雍之師,誰知議論過后卻深為邵雍的學識所折服,于是虔誠地拜邵雍為師。邵雍移居洛陽之后,所悟“先天之學”進一步完善,又收張崏等為弟子,傳授先天圖及“先天之學”。邵雍四十五歲時娶王允修之妹為妻,后二年得子,名伯溫。五十一歲時(嘉祐六年),丞相富弼讓邵雍出來做官,甚至說“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閑名目”,均被他婉言謝絕。嘉祐七年,王宣徽就洛陽天宮寺天津橋南五代節(jié)度使安審珂的舊宅基地,建屋三十間,請邵雍居住,富弼又給他買一花園。熙寧初,朝廷實行買官田新法,邵雍的天津居園劃為官田,司馬光等二十馀家又集資為他買下。邵雍命其園居為“安樂窩”。當時神宗下詔天下舉士,呂公著、吳充、祖無擇等人皆推薦邵雍,朝廷連下三道詔書,任命邵雍為秘書省校書郎、潁州團練推官。邵雍再三推辭,不得已而受官,可是又稱病不肯赴職。
邵雍五十七歲時,父親邵古去世。邵雍與程顥在伊川神陰原(今伊川縣伊水西紫荊山下),選擇了一塊墓地,“不盡用葬書,亦不信陰陽拘忌之說”,予以安葬。又過兩年,邵雍的同父異母弟邵睦猝死于東籬之下。他與弟睦手足情深,詠詩數(shù)首以表思念之情。
邵雍在洛陽閑居近三十年。冬夏則閉門讀書,春秋兩季出游。每出游必著道裝,乘小車。城中士大夫聽到車聲,均倒屣出門相迎,兒童和仆人也高興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陽城里有“行窩十二家”。他樂天知命,常以詩言志,以園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娛平生。雖然他說“此身甘老在樵漁”、“身為無事人”,但他卻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觀物得理,究天人之際,要立言不朽。他嘗有這樣的詩句:“只恐身閑心未閑”、“若蘊奇才必奇用,不然須負一生閑”??梢娝且晃痪哂羞h大抱負的儒者。
王安石變法之時,雖然邵雍不支持他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開反對?!白詮男路ㄐ?,嘗苦樽無酒”、“杯觴限新法,何故便能傾”、“侯門深處還知否,百萬流民在露天”等詩句,反映了他對待新法的態(tài)度。門生故舊中的當官者,有的為反對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勸說這些人:“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與邵雍同巷居住近三十年,世間事無所不論。程顥嘗說:“邵堯夫于物理上盡說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機?!庇终f:“堯夫之學,先從理上推意,言象數(shù),言天下之理。”以“內圣外王之道”評論邵雍之學,以“振古之豪杰”評論邵雍其人。
熙寧十年三月,邵雍有病,后臥床百馀日而不能起。至七月四日病危,五日凌晨去世,享年六十七。遺囑命治喪之事從簡,一如其父,葬從伊川先塋。邵雍病中,司馬光前來探視。邵雍對他說:“某病勢不起,且試與觀化一巡也。”司馬光寬慰他:“堯夫不應至此?!?span >邵雍說:“死生亦常事耳?!碑敃r正值張載從關中來,他給邵雍診脈后說:“先生脈息不虧,自當勿藥?!庇忠o邵雍推命吉兇,說:“先生信命乎?載試為先生推之?!?span >邵雍回答:“世俗所謂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則知之矣?!?span >張載說:“既曰天命,則無可言者?!?span >邵雍閑行吟:“買卜稽疑是買疑,病深何藥可能醫(yī)。夢中說夢重重妄,床上安床疊疊非。列子御風徒有待,夸夫逐日豈無疲。勞多未有收功處,踏盡人間閑路岐?!笨梢娝且粋€不信世俗之命,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數(shù)的儒者。程頤前來探病,詼諧地說:“先生至此,他人無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張?!?span >邵雍說:“平生學道固至此矣,然亦無主張?!?span >程頤還是跟他戲謔,邵雍也開玩笑說:“正叔可謂生姜樹頭生,必是樹頭生也。”這時邵雍的聲息已很微弱,就舉起兩手做手勢,程頤不明白,問:“從此與先生訣矣,更有可以見告者乎?”邵雍說:“面前路徑常令寬,路徑窄則無著身處,況能使人行也!”邵雍病重之中猶有“以命聽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將以命聽于天,此外誰能閑計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尋。湯劑功非淺,膏肓疾已深。然而猶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詩句,足見他對待生死的樂天態(tài)度。
邵雍去世后,邵伯溫請程顥為其父作墓志銘。程顥月下踱步于庭,思索良久,對程頤說:“顥已得堯夫墓志矣。堯夫之學可謂安且成?!彼煊?span >墓志中有“先生之學為有傳也,語成德者,昔難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論之,可謂安且成矣”之語。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jié)。歐陽修之子歐陽棐作謚議:“雍少篤學,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歸。且以為學者之患,在于好惡,惡先成于心,而挾其私智以求于道,則蔽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萬里之遠,天地陰陽屈伸消長之變,無所折衷于圣人。雖深于象數(shù),先見默識,未嘗以自名也。其學純一不雜,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平夷渾大,不見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謚法,溫良好樂曰康,能固所守曰節(jié)?!?span >南宋咸淳三年正月,邵雍被封為新安伯,從祀孔子文廟。明嘉靖中,祀稱“先儒邵子”。
程顥、張崏、歐陽棐皆評價邵雍之學“純一不雜”,則是因其學問不雜以“智數(shù)”。宋史將邵雍列入道學傳,李贄藏書將邵雍列入德業(yè)儒臣傳,則表明邵雍是有宋道學(或稱理學)的大家。邵雍亦自說:“君子之學,以潤身為本。其治人應物皆馀事也?!庇终f:“物理之學既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下入于術矣?!庇终f:“為學養(yǎng)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誠,則無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當以直求之。若用智數(shù),由徑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不亦難乎!”一些人“因雍之前知”就說邵雍能從一切物體的聲音、氣色、動作方面推其吉兇之變,于是就摘取人世間那些已經發(fā)生的事,說邵雍都有言在先了。其實是“雍蓋未必然也”。對于邵雍的“遇事能前知”,程頤的分析是:“其心虛明,自能知之?!?/p>
二、邵雍主要著作簡介
邵雍與張載、周敦頤、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他的著述及其所反映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易學哲學史及宋明理學史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邵雍弟子張崏述邵雍行狀曰:“先生治易詩春秋之學,窮意言象數(shù)之蘊,明皇帝王霸之道,著書十萬馀言。研極精思三十年,觀天地之消長,推日月之盈縮,考陰陽之度數(shù),察剛柔之形體,故經之以元,紀之以會,始之以運,終之以世。又斷自唐、虞,迄于五代,本諸天道,質以人事,興廢治亂,靡所不載?!庇衷唬骸八?span >皇極經世、觀物篇、漁樵問對、擊壤集傳于世?!?/p>
(一)皇極經世
兩宋間人王湜于皇極經世節(jié)要序中說:“康節(jié)先生衍易作經,曰皇極經世。其書浩大,凡十二冊,積千三百馀板。以元經會二策,以會經運二策,以運經世二策,聲音律呂兩相唱和四冊,準系辭而作者二冊?!逼鋵?,王湜所見十二卷本的皇極經世書,已是邵伯溫于邵雍去世后將皇極經世與觀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聲音律呂之學與張崏聽邵雍講學時所作的筆錄厘訂而成。一至六卷為元會運世,七至十卷為律呂聲音,十一卷為觀物內篇,十二卷為觀物外篇。對此,清王植于皇極經世書解例言中已有說明。
今見道藏太玄部載皇極經世十二卷,為明初刊本,分全書為五十四篇:一至三十四為元會運世,三十五至四十為律呂聲音,四十一至五十二為觀物內篇,五十三至五十四為觀物外篇。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將皇極經世書收入子部術數(shù)類,為十四卷本,分全書為六十四篇:一至三十四為元會運世,三十五至五十為律呂聲音,五十一至六十二為觀物內篇,加觀物外篇上及觀物外篇下二篇。二書所差異者,則在于對律呂聲音的分篇不同,一分為六篇,一分為十六篇。南宋祝泌著觀物篇解時,即有六十四篇,明初修性理大全亦為六十四篇。
對于皇極經世的內容介紹,邵伯溫曰:“皇極經世書凡十二卷。其一之二,則總元會運世之數(shù),易所謂天地之數(shù)也。三之四以會經運,列世數(shù)與歲甲子,下紀帝堯至于五代歷年表,以見天下離合治亂之跡,以天時而驗人事者也。五之六以運經世,列世數(shù)與歲甲子,下紀自帝堯至于五代書傳所載興廢治亂得失邪正之跡,以人事而驗天時者也。自七至十,則以陰陽剛柔之數(shù)窮律呂聲音之數(shù),以律呂聲音之數(shù)窮動植飛走之數(shù),易所謂萬物之數(shù)也。其十一之十二,則論皇極經世之所以成書,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shù),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帝王伯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陰陽之消長,古今之治亂,較然可見。故書謂之皇極經世?!?/p>
程顥謂邵雍著作“有問有觀”,則知觀物篇是獨立于皇極經世書外之作。至于觀物外篇,則是邵伯溫整理張崏聽學筆記之后所命名。將皇極經世、觀物篇及邵古的聲音律呂之學、張崏聽邵雍講學的筆錄四者統(tǒng)合為一書,分作十二卷,總其名為皇極經世,分篇皆命名“觀物篇”,則是邵伯溫的作為。
歷來研究邵雍之學者不乏其人,也有許多解釋與發(fā)揮皇極經世的著作。北宋靖康之恥前,邵伯溫舉家遷往蜀地,蜀中便有牛無邪、杜可大、廖應淮、張行成等人研究發(fā)揮邵雍之學。牛無邪著易鈐寶局為元會運世配卦,張行成則著皇極經世索隱、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和易通變,既為元會運世重新配卦,又起“經世蓍法”。兩宋間免解進士王湜著易學,概略介紹皇極經世。其后以至于清代,涉及皇極經世的主要著作有:蔡元定皇極經世纂圖指要,祝泌觀物篇解、皇極經世起數(shù)訣,邵嗣堯易圖合說,黃畿皇極經世書傳,王植皇極經世書解等。
(二)觀物內篇及觀物外篇
邵雍易學思想主要反映在觀物內篇及觀物外篇之中?!跋忍熘畬W”包含著邵雍構建皇極經世一書的陰陽消長循環(huán)模式,它主要反映在觀物外篇之中。
“先天之學”是邵雍移居洛陽之后逐漸發(fā)展并完善起來的。在擊壤集中有不少描述“先天之學”的詩,如“體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萬物道為樞,其來類自殊”、“若問先天一字無,后天方要著工夫”、“須識天人理,方知造化權”、“道不遠于人,乾坤只在身”、“何者謂之幾,天根理極微”、“人心先天天弗違,人身后天奉天時”、“天學修心,人學修身”、“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起處,萬物未生時”、“自從會得環(huán)中意,閑氣胸中一點無”等詩句中,都蘊涵著“先天之學”。這些詩,大都是邵雍六十歲之后所作。
邵雍的“先天之學”為心法之學,即是無文字言語的“心易”。這是他有關宇宙生成論的主要內容,也是人們研究邵雍理學思想必須掌握的內容。易傳文言曰:“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先天地生的是“道”,也是“太極”。邵雍從哲學角度思考的是:天地是如何生成的?天地之先還有什么?在他看來,先天地而存在的是“一氣”,是“一氣分而天地判”,“萬物各有太極、兩儀、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而“道生天,天生地”。至于“太極”是什么?則曰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為了表達“道為太極”,他用“卦之生變”方法將六十四卦布作圓圖以象天,又將六十四卦布作方圖放入圓圖之中以象地,并把這樣的圖稱之為先天圖。并說“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先天之學,心也;后天之學,跡也”。這就是說,有跡的先天圖是用來表達“先天心學”的“道圖”或“太極圖”,是用“后天學之圖”去表達“先天心學”。方圓六十四卦之圖所表示的天地之全體即為“太極”。“太極”為道,本不可圖畫,為了使人了解他的“先天心學”,就只能以“天圓地方”圖之全體去表達。“道不遠于人,乾坤只在身。誰能天地外,別去覓乾坤”,從這首詩中可知邵雍對自己“先天之學”的認可程度。
(三)伊川擊壤集
邵雍不但是一位哲學家,還是一位詩人。他的伊川擊壤集收集了一生所作的三千馀首詩。邵雍詩的最大特點,是不但以之抒情言志,而且還以之闡述哲理。這是唐詩中少見的一大內容。后之儒者,特別看重邵雍之詩者不乏其人。
就詩歌的發(fā)展而言,八代、唐、宋是三個主要而各有特色的歷史階段。漢代的樂府詩、西晉的玄言詩、宋齊的山水詩、梁陳的宮體詩等,都各具特色。到了唐代,詩苑之花更為茂盛,有詩人二千三百多家,詩作約五萬篇。邊塞和田園是盛唐詩的主題。李白的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白居易的新樂府色彩等,都對宋代詩人產生了很大影響。宋代詩人有三千八百多家?!?span >唐詩主情,宋詩主意”,宋詩在語言風格和表現(xiàn)手段方面就顯得刻露,兼重議論。特別是仁宗、神宗時期的詩人,如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王安石、蘇軾等人的詩作,更是凸顯出宋代詩人的獨有風格,而邵雍正是生活在這一時期的詩人。他的詩不但有議論,而且還具有“玄學”說理的特點。雖然宋詩的特色是返樸還淳而不刻意求工,然亦非不精于韻律。邵雍的確是“真為寄意于詩,而非刻意于詩者”。宋元時人重邵雍之詩,是將其視為大儒,而明清時人忽視邵雍之詩,則實是所謂“異教牽附”的結果。以今見高步瀛的唐宋詩舉要及程千帆等所編古詩今選等都不收邵雍詩為例,亦可見民國以來重邵雍詩者之鮮。伊川擊壤集收詩三千馀首,是今天研究宋詩及邵雍易學的必讀之書。
邵雍的主要易學著作是觀物內篇、觀物外篇與伊川擊壤集。我們研究他的先天之學,也應研讀伊川擊壤集中一些反映先天之學思想的詩。
邵雍其他著作還有無名公傳、戒子孫等。漁樵問對是否為邵雍所作,尚存有爭議。至于題邵康節(jié)撰梅花易數(shù)一書,明季本于易學四同別錄中已斷定為后人托康節(jié)先生之名而作,并說該書出于元末。不著撰人之邵子加一倍法一書,則是以六十甲子積數(shù)以卜貴賤吉兇,并以“加一倍法”托之邵雍。四庫館臣列是書于術數(shù)類存目,并于提要中曰:“楊慎丹鉛錄曰,張橫渠喜論命,因問康節(jié)疾,曰先生推命否?康節(jié)曰,若天命已知之矣,世俗所謂之命則不知也。康節(jié)之言如此。今世游食術人,妄造大定數(shù)蠢子術,托名康節(jié),豈不厚誣前賢!則妄相假借,其來已久矣?!贝搜詷O是,邵雍本人于擊壤集及觀物外篇中,早就表明了自己不搞“智數(shù)”的態(tài)度。
三、本書整理情況
邵雍伊川擊壤集,歷代刊本較多。先見于正統(tǒng)道藏太玄部,又見于道藏輯要星集。明代宗景泰八年,副都御史畢亨為伊川擊壤集作序,刊刻于憲宗成化十一年,民國初由張元濟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將伊川擊壤集收入集部。四庫全書本與四部叢刊影畢亨刊本均收有邵雍集外詩。今編伊川擊壤集,以正統(tǒng)道藏本為底本,以四部叢刊本為主校本,并參考四庫全書本,視其舛錯程度而出校勘記。
本書點校過程中,承蒙中華書局資深編輯王國軒和王秀梅二位先生給予了多方指導,在此致以衷心謝意!由于筆者的校點水平有限,舛誤一定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郭 彧
二〇〇七年五月寫于北京寓所易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