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道
現(xiàn)在給大家說第四個問題——定位。這本書到底干嗎用的?這個問題總歸得給大家有一個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吧。有人說這是一本哲學書,有人說它是一本兵書,有人說它是一本宗教書,甚至有人還認為《道德經(jīng)》是本烹調(diào)書。有問題嗎?第六十章看一下,“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不是在講烹調(diào)嗎?治國跟烹調(diào)一樣;第三十五章大家再看一下,“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飲食要清淡,少油少鹽嘛,有人不就說這不是講烹調(diào)的嘛,養(yǎng)生烹調(diào)的嘛。說什么的都有。我們怎么樣來理解這本著作呢?我的解讀的方法是這樣,我們先到書里看一下,這本書到底都給哪些人寫?針對哪類人的?你知道這本書是給誰寫的,也就知道它是一本什么樣的著作。
比如我寫一本書是給成人寫的,小孩讀起來不大適合吧?反過來不也一樣嗎?大家讀過《論語》,你說《論語》最高的智慧是什么?因材施教?!墩撜Z》里邊的很多話都是針對具體人講的,你不能把它針對所有人,真理向前邁出一小步就變成了謬誤?!墩撜Z》很多話都是針對具體人的。比如說今天來一個學生問孔子,什么是仁?老師一考慮這個學生同情心不夠,愛心不足,于是給他講“仁者愛人”,對你來講仁就是提高你的同情心和愛心。這話是針對他的。明天又來一個學生問老師,什么是仁呢?老師一考慮這個學生克制能力不夠,給他講,“克己復禮為仁”。這不都是針對具體人的嗎?你看現(xiàn)在大家怎么讀這個書?不把這些話都針對所有的人了,你這個書不就讀偏了嗎?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xiàn)在回到《道德經(jīng)》也用這種方法,我們看一下這本書都是給哪些人寫的。其實太簡單了,大家到書里一看就清楚了,這本書主要是針對三類人的。第一類人在哪?大家看第十五章。第一類人——士。大家不都屬于士的階層嗎?士是什么意思呢?士的本意就是“做事”。不過這個士也屬于一個階層,天子,諸侯,大夫,士,基層的領導者和管理者。針對這一類人的,第十五章,士,你看這個士字怎么寫?上面是個什么字?十。下面是個“一”,十個人里邊推舉出來一個,推十為一,十個人里邊選出來一個領導大家管理大家服務大家。你看這個士的寫法,把自己要放在最后的位置,這是《道德經(jīng)》里非常強調(diào)的。第一類人就是“士”。做士也不簡單,三個人都難管了,家里邊三個人都難領導了,基層的領導者管理者,你哪怕只管幾個人也都屬于這個層面,做這樣的士的階層也需要蠻高的素質(zhì)和智慧,需要什么樣的修養(yǎng)?
大家看第一條,第一條在講什么?從“豫兮猶兮”來開始講。我們現(xiàn)在把猶和豫都變成一個貶義詞了,猶猶豫豫,古代不是。大家看猶和豫的寫法,那是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出動的時候,共同的特點是什么?小心謹慎。就像行走在結著冰的冰面上一樣,一步都不能松懈,一松懈就滑倒了,就像害怕被敵人進攻一樣,小心防范,這就是“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的意思,強調(diào)的是做事要謹慎。毛澤東把做事謹慎是放在第二位的,“我們要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工作作風”,《道德經(jīng)》放在第一位,為什么?他想告訴大家這樣一件事,你說我們做事情什么時候最容易把事情做砸了?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以為萬無一失了,結果麻痹了,松懈了,功虧一簣。為了提醒這個事兒,《道德經(jīng)》把它放在第一位。大家看第六十四章最后的這一段,這話不是在嘛,“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幾就是接近,我們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把事情給做砸了。所以應該怎么樣?這八個字大家總歸熟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做事情到了最后還像開始一樣小心謹慎。你走到那冰面上,走到最后,還像剛剛下來的時候,剛踏上冰一樣小心謹慎,那就沒有什么事做不成了?!吧鹘K如始,則無敗事”。把這話講得太好了。所以我們經(jīng)常講“一百里半九十”,一百里路你走到九十里了,你別說就剩下那一點了,越是剩下那一點,你就當才走了一半,要小心謹慎,一點都不敢松懈。這是第一個,做事的素質(zhì)——謹慎。
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第十五章,看第二條。第二條是什么呢?領著大家做事都是公眾場合,要嚴謹嚴肅,像什么樣子,因為老子都在打比方,大家不妨問像什么樣子,就像到別人家里做客一樣。大家看這五個字——“儼兮其若客”。有的竹簡上把這個字給刻錯了,刻成容了,現(xiàn)在好多的本子還是容,改過來?!皟百馄淙艨汀?,就像到別人家里做客一樣。各位想想,不管我們到誰家里做客,人家都會說,別拘束,像在自己家里一樣。你試試,你像在自己家里一樣不出問題才怪,所以儼兮其若客,這是大家應該牢記的。每一個形容都非常妙,這當時是用一些俗語寫成的。老子非常喜歡打比方,大家自己來領悟。
第三條,溫暖。做事說話要使人感覺到溫暖,像什么樣子?“渙兮若冰之將釋”。就像心里的堅冰一點點得到融化一樣。你看現(xiàn)在我們還在用這個成語叫冰釋前嫌,你看咱們倆的嫌隙,像堅冰一點點融化重歸于好,雖然我對現(xiàn)在的很多網(wǎng)絡語言流行詞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我覺得一個詞很好,我很贊同,這個詞就叫“暖男”。我們說話做事,尤其是講話,大家一定要注意,有時候?qū)θ说膫?,留下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語言對人的傷害就像釘子釘在墻上一樣,你把釘子拔出來,那個眼還在,很難彌合的,所以說話做事要溫暖,像使人心里的堅冰一點點得到融化一樣——多好的形容。
第四條要厚道,“敦兮其若樸”。敦厚樸實嘛,不就是厚道。古往今來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也就是老喜歡耍心眼,以為能騙得了別人的人,賣弄聰明的人,自以為聰明的人。你騙得了人一時又能騙得了多時嗎?誰比誰笨呢?你騙人人家不知道嗎?不揭穿你而已!所以做事敦厚樸實厚道,這才是王道。這才是最高的聰明,厚道是最高的聰明。“敦兮其若樸”——這是我們講的第四條。
第五條,“曠兮其若谷”,寬容。我們現(xiàn)在用的成語虛懷若谷,就出自這五個字,曠兮其若谷。領著大家做事得有格局吧,得能夠容人吧,不要看人不順眼,人家說什么都不對。得能夠容事吧,有些事不該當面講的,或者不該背后說的不要老挑事。得能夠容言吧,你哪怕堅決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你也得支持他有把這個觀點表達出來的權利吧。什么叫言論自由,人家有表達的權利你都不給人家,這是不是太霸道了。先說這五條,后邊說到相關的內(nèi)容的時候,解讀具體章節(jié)的時候,這一章我們再來回看一下。
這是我跟大家說的第一類人——士。假如大家覺得僅僅在第十五章出現(xiàn)士這個概念,大家覺得分量還不夠。大家看第六十八章開頭的這一段,由四句話構成,尤其是第一句話和第四句話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話告訴大家“善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揚威!不要有了一點小小的位置,就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耀武揚威。你以為做媽媽耀武揚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崩舷矚g發(fā)脾氣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沒大出息?!吧苿贁痴卟慌c”,你要真的想戰(zhàn)勝對方,說服對方,不要老跟他正面沖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樣嗎?一旦正面沖突,這事情就難解決了。委婉一點,迂回一點,善勝敵者不與,與就是正面沖突。老先生實在是心機太高了。最后一句話,“善用人者為之下”。大家注意那個士的寫法,最后一橫,自己定位就在下面。不要說這個士,大家再寫一下“王”。你不要以為在士上邊加一橫,就以為念“王”。“王”一定要這樣寫:上面是個干事的干,把自己又放在下面。這是這本書里最強調(diào)的,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講的第一類。
第二類人是什么呢?各位想我們怎么樣選國家的主要領導者?怎么樣選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者?當時也有很多的諸侯王,這類的職位比較高的人去向老子請教?!兜赖陆?jīng)》里邊老子給講話最多的一類人,就是第二個王。古代這個王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現(xiàn)在一個縣的規(guī)模都相當于古代一個諸侯國的規(guī)模,而且還不小。所以我們這個王講的第二類人就是一個主要的領導者,家庭的主要的領導者也算,現(xiàn)在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我們大家不是都叫他“孩子王”嗎?你看那也屬于王的系列,單位企業(yè)最高的領導者,大家背后不是叫他大王嗎?各位女士不得了啊,現(xiàn)在三八婦女節(jié)都過成“女王節(jié)”了,現(xiàn)在你們發(fā)微信都是把自己稱作女王,可見,王,帶有形容比喻的色彩,所以它是對這類人講的內(nèi)容——王。大家先看三章,這三章王都在。為什么讓大家看?大家千萬不要把《道德經(jīng)》當作一個太神秘的宗教的東西來讀,你看這些話你進到書里一看,別人在給你講的時候,你把這些提出來不是太明顯的證據(jù)了嗎?
大家看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賓,支持服從。坐在我對面這個王,我給你講個道理,你要能堅守的話,大家最后都會支持你,服從你。什么道理,你做事要厚道!“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你別看樸實厚道這個事好像不起眼,可是力量巨大。一個人做事情,大家都公認的樸實厚道,這人可信任,最后能得到大家的支持,這是第三十二章。誰還能把這個解釋成宗教?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順理成章。坐在我對面這個王,我給你講個道理,你要能堅守的話,一切都會順理成章。什么道理?你要想有為,你得先知道什么事你該無為,不該你管的事,你不要老去干涉,你不要老去刁難人,老多事兒!想要有為,你得知道在什么事情,你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边@是第二條。政府也罷,官也罷,權力都是有邊界的,不要認為什么事情都是可以攬在自己手上,不要老天天吹,你就是法,這樣的人最后下場都很慘。得知道自己邊界底線,政府也不可以多事,也不可以擾民,也不可以刁難。講的道理很好。
第三十九章大家會更感興趣,為什么?一是,在這一章里,侯王就出現(xiàn)三次。二是,大家看古裝劇,讀古書都會有個疑問,皇帝為什么老叫自己“孤家寡人”?這不是什么好詞吧?太后為什么老叫自己“哀家”?他們在干嗎?他們在提醒自己不要變成孤家寡人。怎么樣才能不變成孤家寡人呢?大家看第三十九章這兩句話,就是希望他們始終牢記的。第一句話,“貴以賤為本”,就是王,也不要認為自己身份高貴,老瞧不起別人,老認為人家是賤民。貴以賤為本,沒有這些貧民,沒有這些賤民,你哪來的高貴的身份和地位,他們才是國家的根本!提醒這些做王的,貴以賤為本。第二句話,“高以下為基”,哪怕做到了金字塔的塔尖,沒有底下這一層一層的基礎和平臺也得倒臺。不要以為我們現(xiàn)在才有這種警告警醒。你看古代的那些王那些皇帝都要這樣,自己稱呼自己叫“孤寡不穀”,“不穀”是啥意思?就是吃不上飯餓死。假如你忘記了這樣的歷史教訓,忘記了這樣的哲理,最后就是這樣一種下場。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在老子之前和之后,還真的有這王和皇帝是被餓死的??峙逻@個事大家很難想象得到,其中有一個人,大家更想象不到,這個人叫齊桓公,管仲輔佐的,差點把中國都給統(tǒng)一了,春秋五霸之一。霸主齊桓公,最后生生地給餓死了。怎么回事呢?管仲去世之前就告訴他,你不要胡來,有幾個人你不能用,特別是叫易牙,這個人你不能用。為什么?你說你沒有吃過人肉,他把自己的小孩活烹了給你吃,你說這樣的人能有人性嗎?你能信他嗎?齊桓公不這樣認為,齊桓公認為你看這人對我多忠誠,把自己小孩烹了給我吃,那對我的忠誠簡直就沒有辦法再說了,照樣用。結果這幾個人后來挑動他的兒子起來政變造反,把他困到宮里出不來,生生地給餓死了。
還有后來梁武帝也瞎折騰,一會兒出家了,然后拿公款把他贖回來,一會兒又出家了,然后又贖回來,折騰了四五次,最后侯景起來造反的時候也是被餓死了。王也得牢記這個歷史的教訓。否則就會成為孤寡不穀、哀家,提醒警告。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教訓是什么?就是我們常常忘記歷史的教訓。以史為鑒,不是能讓我們避免很多錯誤嗎?人類還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轍。這是我們說的王,這三章,王都在。其實我跟大家再說一句話,《道德經(jīng)》里這類的語言非常多,王雖然不在,可是話就是針對他們講的。大家快速掃一下第七十二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三章的開頭,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你的國家的人民,你的手下的百姓,不相信你了,你沒有威信了,你掌控不了他們了,大的麻煩就來了?!懊癫晃吠瑒t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不要讓你國家的人民住的地方越來越狹小,最后流離失所,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你的國家到處都是流民,你這國家它能穩(wěn)定才怪?!盁o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不要讓你國家的人民感覺到生不如死,他感覺到生不如死的時候,他不起來造反才怪。這是第七十二章,大家看第七十四章,這句話大家都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你的國家的人民百姓都不怕死了,你拿死嚇唬他們有什么用,鎮(zhèn)壓也沒用了。第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這百姓為什么窮?你上邊稅收得太多了,收的稅都被你揮霍了,大家看這個食字一語雙關,不僅有收的意思,還有揮霍的意思?!懊裰?,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百姓為什么難以治理?你上邊老瞎折騰,你最后把民心都折騰亂了,折騰亂了當然就難治理了。各位看,誰能把這些話給我翻譯成戰(zhàn)爭,給我翻譯成宗教。這些話不是無比的明顯的嗎,這位老先生苦口婆心地勸坐在對面的那些領導者管理者,你對自己國家的人民好一點,否則他們?nèi)兆舆^得不安穩(wěn),你日子也甭想過得安穩(wěn)。所以像這些內(nèi)容我們只看了六章,在這里邊非常之多。不管大家是對《道德經(jīng)》哪一個方面感興趣,但是我們也得講出這本書的真相。而這真相是多么容易理解的事情,大家你看現(xiàn)在到書里一看,這原文一看不就清楚了嗎?不要老聽外邊人站在外邊以訛傳訛。這是我說的第二類——王。
第三類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寫?在王上邊再加個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口,說話溫暖有領導力,就是《道德經(jīng)》里邊講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個好的領導者領導人在《道德經(jīng)》里邊就叫做圣人,多簡單。
儒家講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養(yǎng)高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講的圣就是通達事理的領導,通達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連做事情的這個道理都告訴大家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見。你越不爭,大家越往高舉你;你越不爭,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為而不爭?!兜赖陆?jīng)》主要就是針對這三類人的——士、王、圣。
韓國有個聰明人叫潘基文,這人確實聰明,做聯(lián)合國秘書長都能連任??墒谴蠹抑浪雎?lián)合國秘書長連任的時候,開口講話引的是誰的話嗎?就是《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最后這兩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他引用的是這兩句話中的八個字。我怎么做聯(lián)合國秘書長?第一句話“利而不害”,我對大家有利,為大家謀福利,不起壞心。第八十一章最后的兩句話,第一句話引用的“利而不害”。第二句話“為而不爭”,就像我們剛才解讀的那樣,所以大家很清楚,你說為什么皇帝老給這本書做注解?因為這本書本質(zhì)上就是一本領導學的經(jīng)典,給各類的長,包括家長在內(nèi),家長、官長、國家之長,給他們講怎么樣的治國之道、為官之道、人生之道。
說這本書是領導學的經(jīng)典,比如說我們看到這些士、王、圣,還有沒有哪一章能夠讓我們一下子有這樣一種感覺?有的。我先說一個人,然后再看一章。白巖松,這個人大家熟。白巖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四分之一《道德經(jīng)》就可以治天下。他對這本書評價有這么高,白巖松也認為《道德經(jīng)》就是一本領導學經(jīng)典,不是給一般人講的。他的證據(jù)是什么?他主要的證據(jù)就是第十七章,第十七章講了領導者好壞的層次,因為我們后邊還要解讀這一章,現(xiàn)在這一章我們不做展開,只讓大家看其中的一句話,“悠兮其貴言”。大家做家長,做領導也罷,一定要注意話不能講得太多,嘮里嘮叨話講得多可就沒意義了,沒分量了。“悠兮其貴言”,把話當作很珍貴,惜字如金。
事情做成了,你應該怎么做呢?“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對一個國家來講做這領導者,大家把事情做成了,不要認為是你出的主意,不要認為是在你領導下,不是你主宰,而是什么?是百姓自己把這事情做成的。百姓都說是我自然而然把這事做成的。你看這句話蘊含的教育的道理得有多深刻。你們都在教育自己的小孩,經(jīng)常說你看沒有我你這事做不成,我來指導你,那事你這么做吧。你越指導他,他越?jīng)]自信。事情做成了,是他自己努力把這個事情做成的,功成事遂,皆謂我自然。
兩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我們學校有兩個小孩簡直太搗蛋了。小孩很小,除了父母之外,別人別說抱,碰一下就在那兒直叫??墒沁@倆小孩和我在一起待了一段時間以后,很短的時間,就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情況,我跟他們的關系很融洽。所以他們的父母就很奇怪,說怎么回事?其實很簡單,當時我去陽臺之后,不知道誰把陽臺門關上了,我就叫小孩說,你救我一下。他把陽臺門插銷拔出來之后,從此以后跟我的關系就發(fā)生了一個質(zhì)的變化,非常喜歡跟我在一塊。為什么?因為他認為他救了我,他一下子自信心就強了,不是說你大人老去指導他,那他肯定不喜歡。
另外一個小孩當時才四歲,她媽媽有事讓我?guī)蛶б粫?。待了一會兒,她媽媽回來時,她跟她媽媽講,讓我?guī)ド舷词珠g,她媽媽就說你給小孩灌了什么藥了,這小孩從來也沒這樣,怎么回事?其實很簡單的事。她教我唱歌,唱那個《我是誰》,結果我唱一句她就認為跑調(diào)了,走到哪都追著我,一定要把這個歌教給我,一定要把我教正確了。你看,這不就是這樣一個以退為進,皆謂我自然的一種方式嘛。
其實講了那么多的道理,很多的大道理在老子這個地方輕輕一點,大家就清楚了!所以對于一個家長也罷,官長也罷,尤其領導者也罷,這本書講的很多的道理,的確是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研究,甚至是終身地研讀。因為他這里邊講的道理非常地簡明深刻,很多的觀點都可以舉一反三。一生中認真地研讀好一本經(jīng)典,作為大家自己精讀的東西,這個對大家來講是進步最好的一種途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