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書
現(xiàn)在來說《道德經(jīng)》這本書。我們以這本書為藍本來講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大家把書翻開一看,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本書已經(jīng)分了章了,誰分的章?老子自己又沒做過這件事。第二個,這本書已經(jīng)有了名字了,原來這本書沒有名字就叫《老子》,加個書名號就完了。現(xiàn)在還有人習慣這種用法,所以大家看到一本書名,加了書名號的老子和《道德經(jīng)》是一本書,這沒什么區(qū)別。誰給它起的名字?我們先把這兩個問題給大家交代一下,然后再繼續(xù)。先說分章的問題?,F(xiàn)在大家基本認可,是一個叫河上公的人,最早把這本書分成了九九八十一章(關(guān)于分章有爭議,也有人認為是西漢經(jīng)學家劉向分章。)。在咱們文化中,陽數(shù)最高的數(shù)字就是九,九九歸一。河上公就是根據(jù)這個數(shù)字的神秘的指向,把這本書分成了八十一章。
這回大家記住了,《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為什么要給大家說河上公這個人呢?
這個人在《史記》里邊是有記載的,歷史上確有其人。在漢朝初年的時候,這個人年紀就已經(jīng)蠻大了,他在山東日照天臺山隱居,研究《老子》這本書。說河上公這個人呢,是告訴大家這樣一件事,從韓非子開始,中國歷史上解讀《道德經(jīng)》的人就數(shù)不勝數(shù),給《道德經(jīng)》做注解的人太多了,其中還包括四位皇帝,也給《道德經(jīng)》做過注解: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各位下來千萬不要提這樣的問題,說《道德經(jīng)》這本書我讀不懂,那是你對它沒有熱愛,不喜歡,不下功夫。這洪武大帝沒上過幾天學,你看人家都把《道德經(jīng)》這本書給讀完了,并且人家還寫了注解。所以大家不要有畏難情緒,這本書其實在當時就是用順口溜和詩歌的形式寫成的。你看我們現(xiàn)在覺得它很難,對當時的人來講,這沒有什么難度??墒遣还苡卸嗌偃俗⒔膺^《道德經(jīng)》,大家公認的經(jīng)典本卻只有兩本,一本就是河上公的本子,叫“河本”。大家如果拿到一本《道德經(jīng)》,發(fā)現(xiàn)八十一章每一章上面都有標題,“抱樸”,“無為”,“守真”等這就是河上公的本子,非常的容易區(qū)分!
另外一個經(jīng)典本,就是魏晉南北朝一個天才的青年學者叫王弼。
弼,輔佐的意思,現(xiàn)在我們不還是在用這個詞嘛,輔弼。王弼為什么叫他青年學者呢?因為他去世的時候只有二十三四歲。可是他已經(jīng)注解了大部頭的理論著作《周易》《論語》,他注解得最好的就是這本《道德經(jīng)》。毛澤東說:“《老子》王弼本最好?!泵珴蓶|從十幾歲就開始讀《道德經(jīng)》,到晚年出行的時候,這本書也經(jīng)常隨身攜帶。他看過很多《道德經(jīng)》的版本,得出結(jié)論,《老子》王弼本最好。所以大家回去要真的想閱讀這本書的話,找到一個王弼的本子,你不用看注解,因為不同的版本字句都有很大的不一樣。這是我給大家說的第二件事,經(jīng)典本。王本、河本,尤以王本最好。有人給王弼寫過傳記,講這個人只活了二十四歲,但他卻照亮了一個時代,他的思想非常地高大精深,有很多深邃的哲理的思想。這是給大家說的第二個問題,經(jīng)典本。
現(xiàn)在來說第三個問題——書名。誰給它起的名字?這個名字起得好不好?先給大家回答第二個問題,這個名字起得好,比叫《老子》要好得多。為什么?因為“道德”這兩個字大家要分開理解,才能對我們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誰給它起的名字呢?從史料中發(fā)現(xiàn),在漢朝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人把這本書叫《道德經(jīng)》了,起碼在漢成帝的時候,這個史料已經(jīng)坐實了。而到了唐朝大家都認可了這個名字,為什么?
大家把這本書反復(fù)不斷地研究了之后發(fā)現(xiàn),你別看這本書有五千字之多,這本書的核心就講了兩個字——道和德?!暗馈弊衷谶@本書里重復(fù)出現(xiàn)了七十多次,因為版本不一樣,出現(xiàn)的字數(shù)也略有差別?!暗隆弊衷谶@本書也重復(fù)出現(xiàn)了四十多次。只有五千字,重復(fù)出現(xiàn)了七十多次、四十多次都是不得了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什么?《道德經(jīng)》講的這兩個字——道和德,直到現(xiàn)在還是我們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字,是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次我都是把它分開來說的,你千萬不要用現(xiàn)在“道德”這個詞來理解《道德經(jīng)》的“道”和“德”兩個字,那就太狹窄了。在《道德經(jīng)》里這兩個字從來沒有并列過,都是分開講的,因為它講的是不同的意思?,F(xiàn)在“道德”這個詞是后來在儒家經(jīng)典中出現(xiàn)的,你不能用它來理解《道德經(jīng)》中“道”和“德”這兩個字。
剛才說,直到現(xiàn)在,這兩個字還是我們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字,有什么證據(jù)呢?二〇一六年“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這獎不得了,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就授給了張豈之先生。張豈之,原西北大學校長,歷史系的教授,這老先生寫了一篇文章叫《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說在咱們文化里找到一個最核心的概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道。大家都認可他的觀點,在微信也有很多人轉(zhuǎn)發(fā)。當然我不會把這個作為最重要的證據(jù),那最重要的證據(jù)在哪里呢?我就必須給大家來解讀一下道和德這兩個字。把這兩個字解釋清楚了,大家也就知道為什么這兩個字在我們文化里最為重要。我先來給大家說一下這個道字,道能解讀嗎?大家看第一章第一句話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因為名可名,非常名。道是高的,你把它解讀出來就落下乘了。道是全面的,你把它講出來就片面了。為什么?因為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語言,語言是有局限的,你用語言來講這個高大的、全面的道,你講出來不就低了、片面了嘛。不是嗎?大家平常不也這樣講嗎?我的語言不足以表達我的思想和情感?!俺:扪哉Z淺,不如人意深”,這是唐朝劉禹錫寫的兩句詩。我們拿語言來解讀這個道,解讀出來的道就變得片面了,變得低了。那怎么辦?不能用語言解讀道,用什么呢?用形象。給大家一個形象,大家自己來領(lǐng)悟。咱們文化的最高的目標不就是悟道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shù),閱人無數(shù)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來悟。因為這東西最后還得落到自己身上,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咱們文化最高的目標是“悟道”。怎么悟道呢?給你講個故事,給你來個形象,你自己來領(lǐng)悟。關(guān)于老子的道有兩層含義:一層叫天道,我們后邊再專門說;另外一個就是人道,也就是他講這個道落實到我們?nèi)祟惖默F(xiàn)實生活中。他要給我們講什么?關(guān)于這個方面,一個形象就夠了,大家自己都能領(lǐng)悟出來,一點都不玄妙。什么形象呢?各位,我們走在道上,什么事最重要?老子就甩給我們這樣一個形象,我們走在道上,后邊的事他不說了,我要講什么針對什么問題,你們大家自己都能領(lǐng)悟出來。不是嗎?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最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不管什么事我們都叫做走在什么道上。走在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上,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在婚姻家庭的道路上,走在升職提薪的道路上。不管什么事,我們中國人都叫做走在什么道上,后邊的事都不用說了,因為只要一說走在什么道上,那么面臨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一下子都浮現(xiàn)出來了。我們走在道上,第一個面臨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沒人否認——方向和目標。不管我們走在什么道上,首先的問題都是這兩個——方向和目標。沒有方向那就叫做迷路,那就是迷途的羔羊,沒有目標就叫做流浪。
你看我們現(xiàn)在,講的這四個自信,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它的排序呀?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怎么排倒也沒人認真追究,可是第一個不能動,道路自信始終得排在第一位,這個事不解決,后邊事都不成立。現(xiàn)在制定建黨、建國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告訴你什么時候到達,道不也有到達的意思嗎?到達的時間也告訴你了,大家可以按照這個目標來一起合力奮斗,所以我們走在道上第一個重要的事情——方向和目標。如果大家覺得我這個問題還沒有說到位,我換到反面給大家再論證一下,不是說要正反兩個方面論證問題嘛。換到反面給大家再說一下?,F(xiàn)在在大學校園、小學校園、中學校園刷得最多的一條標語是什么呢?知識就是力量。這是英國人講的。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句話有很大的瑕疵?知識就是力量,可是大道和良知才是方向。你方向不明,不正確,知識越多他還可能起負面的作用呢。這不是現(xiàn)在我們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所以你看中國人用的這個道多妙,一開始先把導(dǎo)向告訴你,你現(xiàn)在得要走在正確的路上,你那個知識才能夠起正面的作用。所以這是我們說的走在道上第一個重要的事情,面臨的要解決的問題——方向和目標。
那我們走在道上,第二個面臨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古往今來,走道都屬于交通,交通得有規(guī)則吧,大家得守這個規(guī)則吧,都不守規(guī)則那不就亂成一鍋粥了嘛。我們是右側(cè)通行,而英國是左側(cè)通行。到了人家那兒你不遵守人家的公認的規(guī)則,那不就要出大的問題、大的危險了么。我們中國人一直都認為講道是在講一種境界。錯!在講境界之前,先要抓住這兩個字,咬定這兩個字——規(guī)則。在規(guī)則的基礎(chǔ)上,我們才能去談境界。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用道這個字的應(yīng)有之義。大家沒有發(fā)現(xiàn)道的用法嗎?解決問題之前我們經(jīng)常會說,“來來來,咱們畫出道來”。啥叫畫出道來?不就制定雙方都認可的規(guī)則嘛。這本來就是我們文化中道所包含的內(nèi)容,現(xiàn)在都被我們把這個字給扔掉了,把這個意思扔掉了,這就太危險了。因為在講境界之前,你得先搞清楚這兩個字——規(guī)則。當然在規(guī)則的基礎(chǔ)上,我們走道也得走出境界來。路窄的時候能不能側(cè)一下身,你讓別人也通過,別橫行霸道。別天天教小孩在日記本上寫“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是什么心態(tài)?大家進門的時候,后邊有人,要不要扶一下門,讓后邊人先進來?有點紳士風度嘛。路上有人摔倒了,我們要不要幫一下扶一下?你看人字就這么簡單,一撇一捺,可它是相互支撐的,要互相幫助嘛。所以我們走在道上,第二個面臨的要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概括為四個字,規(guī)則、境界。這也是《道德經(jīng)》里給我們要講的內(nèi)容——規(guī)則、境界。
我們走在道上,第三個面臨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大家都開車進過山,你說我們開車進山的時候,小心翼翼看的是什么地方呢?路的邊界,只要是道就有邊界,道外邊往往就是深溝,就是深淵,就是歧路。到這里不能再往前闖了,你到這里還愣往前闖,不是要出大的問題、大的危險嘛。我們現(xiàn)在把這個邊界叫什么?叫“紅線”和“底線”。紅線思維,底線思維,你得了解紅線和底線,你不要去觸碰它,你才能確保無憂。所以我們走在道上。第三個面臨的問題就是紅線和底線。大家看《道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里邊有兩個成語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殆”就是危險失敗。止,你知道到什么地方該停止了,你得了解這個邊界底線,到這里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闖就要出大的問題、大的危險了。楊虎城在陜西主政的時候,把他辦公那個地方就改名叫止園,現(xiàn)在這個地方還在呢,叫止園賓館。出處就是這四個字。知止不殆,殆就是危險失敗。
所以大家收攏一下。你看我們啰里啰嗦講了這么半天,他就甩給我們一個形象就完了,后邊話他都不說了。他講這個道,落實到現(xiàn)實中包含的內(nèi)容——方向、目標、規(guī)則、境界、邊界、底線。你說,這是不是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字——道。
道給大家一起領(lǐng)悟完了,我們再來領(lǐng)悟一下德。德字更簡單,大家看德字怎么寫?咱們中國的文字啊認識了不算數(shù),有很多字你必須一筆一畫去寫,你才能明白在這個字里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德——雙立人,我們一起走在道上。原來咱們文字里有這個偏旁,是多人行走的偏旁。后來這個偏旁衍化為走之旁和雙立人,但意思還在。我們一起走在道上。下面是個什么字?下面是個十字,遇到十字路口的時候怎么辦?這可面臨著選擇了,面臨岔路,面臨歧路了,十下邊是個什么字?這不是四,這是目,大家眼睛不都這樣長的嘛,誰的眼睛還能立起來。眼睛要盯著前邊的道,所以叫“橫波目”,最早的“目”不就是這樣寫法嘛。后來因為字形的需要才立起來的,眼睛要盯著前邊的道,一心要遵循那個道,大家同心同德,一心遵循那個道。你看這個德的意思多清楚,就是按照道去做。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人做事,把道搞清楚了,你按照道去做事,就是有德。違背了這個道就是失德。道就像軌道一樣,你不按照軌道走不就出軌了嗎?我這個人按照道去做事,那會得到什么樣的結(jié)局和結(jié)果呢?要不說王弼這小伙子不得了。關(guān)于這個方面,他就給我們解讀為一個字,德者,“得”也,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就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你今天來一個老師帶給大家弘揚正道,再教給大家正確的知識,大家就應(yīng)該去贊同他。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就會失去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你這樣才能培養(yǎng)一種正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你看中國歷史上對最高的領(lǐng)導(dǎo)者皇帝的評價只有四個字,“有道”還是“無道”。有道就是明君就是有德之君,就應(yīng)該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信任。無道就是昏君就是失德之君,你把他推翻也是應(yīng)該的。你看最高的標準在這里——道。
這時候大家應(yīng)該想得起來,為什么一開始我就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用我們現(xiàn)在道德這個詞來理解老子的“道”和“德”,為什么?咱們現(xiàn)在用的道德這個詞就是合到一塊的,并列合到一塊,道德這個詞,德已經(jīng)把道給“吃掉了”。標準不清楚,請問各位,沒有一個清晰的衡量有德無德的標準,那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誰是最有德的那個?當然我自己。我按照我自己的標準來衡量,我當然是最有德的那個了,哪怕我犯了再大的錯誤都振振有詞,我都堅決不承認。反正我做的就是對,你看現(xiàn)在這種情況,我們不是到處都看得到嗎?所以有的人經(jīng)常是這樣,我年紀這么大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座?你這個年輕人太沒有道德了,你看不到處都是這樣嗎?這不就是道德綁架嘛。人家給你讓座,這是人家的高尚,不讓你也不能用這個方式去審判別人,譴責別人吧。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
所以有的人很習慣站在道德的高地,揮舞道德的大棒去指責別人,審判別人,這不是我們現(xiàn)在最混亂的情況嗎?一般人咱都不講了,咱說治國的邏輯,這個事重要。大家有沒有琢磨過,你說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單獨地把依法治國放到一個最高的位置?法是什么?法是大家共同畫出來的“道”,是公認的規(guī)則。你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按照這個去做,你才能夠去評價有德還是無德,后邊一切才能順理成章。因為我們長時間把道和德兩個并列到一塊,把法和德也并列到一塊,這事情越攪越亂,邏輯不清楚,后邊一切都不清楚?,F(xiàn)在依法治國單獨放到一個最高的位置,也是在找回這樣一個重要的邏輯。所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咱們中國人也算是“吹盡狂沙始到金”,最近習近平講話還在引這句詩。
把老子這本書叫做《道德經(jīng)》,這里邊最強調(diào)的一個顛撲不破的邏輯,就是道在前而德在后。一定要把這個邏輯搞清楚了,我們這一切事情才能夠順理成章。說這話的意思是告訴大家,現(xiàn)在有很多人研究《道德經(jīng)》,根本不去看原文,他一聽別人講這個東西比較新奇,他覺得那個能吸引眼球,他就大肆地宣傳鼓吹,比如說有人認為這本書不應(yīng)該叫《道德經(jīng)》,而應(yīng)該叫《德道經(jīng)》。應(yīng)該德在前道在后,遇到這些問題大家都不要相信,因為他根本都沒去看原文。只要認真地讀一下原文,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這是這本書里最強調(diào)的一個思想。
《道德經(jīng)》就以第三十八章為界,第三十八章以前就叫做《道經(jīng)》,第三十八章開始以后就叫做《德經(jīng)》。不對,這老子不是每一章都講道講德嗎?為什么非得把它強行拆成兩個部分,《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呢,就是告訴大家這件事。這本書想要理解它,一定是道在前而德在后,否則你把這本書的很多問題就理解偏頗了。這是我給大家說的書名,叫《道德經(jīng)》比叫《老子》要好得多。而《道德經(jīng)》里的這兩個字,大家必須把它分開來理解。道在前而德在后,一切才能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