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錄二十五
我一直從前曾見嚴又陵在一本什么書上發(fā)過議論,書名和原文都忘記了。大意是:“在北京道上,看見許多孩子,輾轉(zhuǎn)于車輪馬足之間,很怕把他們碰死了,又想起他們將來怎樣得了,很是害怕?!逼鋵崉e的地方,也都如此,不過車馬多少不同罷了?,F(xiàn)在到了北京,這情形還未改變,我也時時發(fā)起這樣的憂慮;一面又佩服嚴又陵究竟是“做”過赫胥黎《天演論》的,的確與眾不同:是一個十九世紀末年中國感覺銳敏的人。
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的在街上轉(zhuǎn),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里轉(zhuǎn)。轉(zhuǎn)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上轉(zhuǎn),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
所以看十來歲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國的情形;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大抵有了孩子,尊為爹爹了,——便可以推測他兒子孫子,曉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國的情形。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zhuǎn),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中國娶妻早是福氣,兒子多也是福氣。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氣的材料,并非將來的“人”的萌芽,所以隨便輾轉(zhuǎn),沒人管他,因為無論如何,數(shù)目和材料的資格,總還存在。即使偶爾送進學堂,然而社會和家庭的習慣,尊長和伴侶的脾氣,卻多與教育反背,仍然使他與新時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也不過“仍舊貫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親,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最看不起女人的奧國人華寧該爾(Otto Weininger)曾把女人分成兩大類:一是“母婦”,一是“娼婦”。照這分法,男人便也可以分作“父男”和“嫖男”兩類了。但這父男一類,卻又可以分成兩種: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第一種只會生,不會教,還帶點嫖男的氣息。第二種是生了孩子,還要想怎樣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一個完全的人。
前清末年,某省初開師范學堂的時候,有一位老先生聽了,很為詫異,便發(fā)憤說:“師何以還須受教,如此看來,還該有父范學堂了!”這位老先生,便以為父的資格,只要能生。能生這件事,自然便會,何須受教呢。卻不知中國現(xiàn)在,正須父范學堂;這位先生便須編入初等第一年級。
因為我們中國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