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叢書序

唯美古韻:《詩經》讀解 作者:蒼梧 著


叢書序


這套叢書是面對國學或文史愛好者的讀物,對于初備傳統(tǒng)文化基礎知識的讀者來說,尤其值得一覽。何出此言?因為這是一套超出了讀者期待的書。

與古代經典有關的知識讀物,多數(shù)是平庸的流俗之作。當你走進一家書店,或是瀏覽購物網站,挑選古代經典讀物時,詩文選本、古籍白話譯本數(shù)不勝數(shù)。

詩文選本古代就有,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的《文選》。隋唐之后,它成為古人學習詩文寫作的基礎書籍之一。后來,它還形成了“《文選》學”這樣的專門學問。直到今天,《文選》研究仍是唐以前文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唐代的《中興間氣集》《河岳英靈集》等,是時人編選的唐詩讀本,并一直流傳到今天。明清以來,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書籍制作的技術門檻和成本越來越低,以兒童啟蒙或科舉應試為目的的詩文選本開始大量出現(xiàn)。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20世紀50年代之后,為適應新中國文化建設的需要,一些學問大家都曾編選過詩文選本,如余冠英的《詩經選》、王伯祥的《史記選》、蕭滌非的《杜甫詩選注》、錢鍾書的《宋詩選注》等。這些書選目精當,注釋簡明,且斷語清通,可以說是新時代的經典選本。近二十年以來,電子技術的進步使得制作一本書越來越容易,各種臨時拼湊的詩文選本大量出現(xiàn)。雖然編選注釋者多是專業(yè)學者,甚至不乏名家,但是編選詩文不屬于專業(yè)的學術研究,因此學者們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此類書籍即便每年都有新產品面世,但其質量堪憂。

古籍的白話譯本在今天看來已是奇葩。它們也是適應新中國文化普及工作而逐漸出現(xiàn)的讀物。對于只具備初步文字閱讀能力的讀者來說,這些譯本是他們了解古籍內容的便捷途徑。因此直到今天,這類圖書仍然被大量印刷。但是,當代人大多受過古文閱讀的訓練,借助注釋,絕大多數(shù)的古籍是可以讀通的。古文自有其獨特的韻味,我們本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體會漢語的韻律與美感,甚至可以懷想古人的辭氣、心態(tài)、日常生活乃至時代風習。但古文一經白話翻譯,那些文字中的美感和靈性便蕩然無存了。這就如同把新鮮的水果制成維生素片,那些天然的果香是加工過程中最先失掉的東西。即使最優(yōu)秀的白話譯者,也不能傳遞原始文字的美與韻。我們閱讀這類書籍,就好像吃他人咀嚼過的食物,美食的滋味和入口的快感,恐怕只存在于譯者的齒間。當然,翻譯不能略過任何細節(jié),因此,若我們將白話翻譯當作閱讀古文的輔助材料,把它們當作更加詳細的注釋來使用的話,這類書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讀書當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詩文選和譯注一類的書,是文句和內容層面的通俗化,只提供了基本的閱讀對象,卻極少涉及古代文獻的成書、流傳與思想史背景等問題,這對于那些富于探索興趣的讀者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這樣的書見得多了,很容易讓人降低閱讀的期待,因為不用翻開,就已經知道里面有什么了。

那么,如何來滿足讀者的探索興趣呢?我想,凡是具有此種興趣的人,都會被學術問題吸引。但專業(yè)的學術研究與通俗的閱讀之間,橫亙著一道鴻溝。王國維的《觀堂集林》、陳寅恪的《金明館叢稿》、余嘉錫的《古書通例》等著作,對于專業(yè)學者來說,彌漫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洞見與魅力,讓他們反復玩賞,三月不知肉味。但這些著作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卻顯得過于艱深了。學術研究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專業(yè)的書寫方式成了一般讀者了解學術問題的障礙,因此,在一般層面的閱讀世界里,缺少的正是以通俗的語言來描述有趣學術問題的書。

“中華經典通識”系列叢書獨辟蹊徑,將學術研究中的那些有趣問題,以通俗化的語言講述出來,成為一套讓我們知其所以然的書。

在這一套書里,經典的成書、文本、思想與流傳成了主要內容,這些也是專業(yè)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書的作者,都是非常專業(yè)的青年學者,她(他)們經歷了良好學術訓練,對前沿問題有敏銳的嗅覺。當她(他)們想把那些有趣而精深的問題,用清通的語言寫出來時,我們真該慶幸,同時也當感謝她(他)們。因為這樣一來,學術就不僅僅是象牙塔里的狂歡了,而是可以惠及眾人,讓許多抱有文化情懷的讀者所熟知,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學術研究中的那些有趣話題。

可以說,這是一套充滿了朝氣的書,是書中的少年,有著毫不妥協(xié)的傲骨。同時這套書又是一座橋梁,溝通了學術與通識,知識與趣味,讓有關中華經典的諸多問題,以清新的面目示人,通俗而不平庸,且圖文并茂,便于賞讀。

徐建委

2018年1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