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
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石窟開鑿于公元600~1000年間。它位于印度西部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西北不遠處,由34座石窟組成,是印度半島三大本土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之間包容精神的恒久紀念。
許多所謂的“窟”其實還包括不少內(nèi)庭,每一座內(nèi)庭都由結(jié)實的巖石打鑿而出。在34座石窟中有12座佛教石窟,它們于公元七世紀早期雕刻而成,多為寺院(即毗訶羅窟,是供僧人居住和靜修用的),其中有僧舍和灶房等,此外也有神龕和佛殿(即支提窟,是供僧人禮佛和講經(jīng)用的)。曾經(jīng)住在這里的僧侶早已不在,但寧靜的氛圍仍然充斥在他們過去冥想、講學和參禪的棄舍之中。第十窟為支提窟,是個安寧肅穆的地方,巨大的佛像靜靜坐著,俯瞰眾生。在他的頭頂,巖石被技藝精湛的工匠雕刻成木質(zhì)房梁的樣子,幾乎能以假亂真。第六窟中有一尊漂亮的多羅菩薩佛像,她安詳?shù)哪橗嬌l(fā)著慈善的光輝。
耆那教石窟有五個,雖然規(guī)模較小,但也有生動細致的雕像,如第34窟的芒果樹下坐在獅子上的阿姆比卡女神。
印度教石窟有17個,以宏偉的凱拉薩神廟(第16窟)為中心。這是一座用來祭祀濕婆神的神廟,它始建于公元八世紀,是由七千多名勞力,前后耗時一百五十多年,在山麓上一整塊巨大的天然花崗巖峭壁上鑿空雕鏤而成。其中精巧無比的門樓、寬闊的庭院、繁復華麗的神龕和高聳的佛塔,無不令人稱奇。
此外,大大小小的雕像也讓人忍不住贊嘆,從體型龐大的石象,到精雕細刻的濕婆像、雪山女神像及其他眾神像浮雕,無一不是連細節(jié)都栩栩如生。這些佛像最初都染著豐富的色彩(其中一些至今仍殘留著斑駁的色塊),而主塔涂著厚厚的白色,象征濕婆神的故鄉(xiāng)——岡仁波齊山上圣潔的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