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詩·二十九首

至元集林:八代詩匯評 作者:劉曉亮 著


漢詩·二十九首

劉邦詩·一首

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原名季,曾任秦朝的泗水亭長(低于縣一級的行政建制長官,級別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長)。秦并六國后,天下并不太平。加之始皇父子以法家思想鉗制天下,激怒人心。劉邦在鄉(xiāng)里親鄰看來是個(gè)潑皮無賴,但其實(shí)他胸懷天下。豐西澤縱放驪山徒之后,開始了反秦大業(yè)。在芒碭山制造龍脈等輿論,為自己的起義隊(duì)伍贏取人心。之后奪沛縣、豐邑,攬張良、韓信等,攻昌邑,奪關(guān)中,定三秦,決垓下,通過一系列征戰(zhàn),最終君臨天下。劉邦不僅奠定了漢家四百年的基業(yè),也提倡并促成了由楚風(fēng)、儒風(fēng)和黃老之風(fēng)構(gòu)成的西漢世風(fēng)的形成。他死后群臣商定加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然后人多從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jì)》稱劉邦為漢高祖。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錄其詩兩首:《大風(fēng)歌》《鴻鵠歌》。

大風(fēng)歌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yáng),威加海內(nèi)[1]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高祖本紀(jì)》

【注釋】

[1]威加海內(nèi):威震天下。加:凌駕。

【匯評】

1.(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九:高祖《大風(fēng)》之歌,雖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氣慷慨,規(guī)模宏遠(yuǎn),凜凜乎已有四百年基業(yè)之氣。

2.(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上:漢高帝《大風(fēng)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yuǎn)大,真英主也。

3.(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大風(fēng)》三言,氣籠宇宙,張千古帝王赤幟,高帝哉?

又曰:《大風(fēng)》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

4.(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神韻所不待論。三句三意,不須承轉(zhuǎn),一比一賦,脫然自致,絕不入文士映帶。豈亦非天授也哉!

5.(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雄駿可以籠罩百代。

6.(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時(shí)帝春秋高,韓彭已誅,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

7.(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大風(fēng)》《柏梁》,七言權(quán)輿也。

8.(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三:《文中子》謂“安不忘危,霸心之存”,《丹陽集》謂“志氣慷慨,規(guī)模宏遠(yuǎn),凜凜乎已有四百年基業(yè)之氣”,良然。

項(xiàng)羽詩·一首

項(xiàng)羽(前232—前202),項(xiàng)氏(《史記》載“項(xiàng)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xiàng),故姓項(xiàng)氏”),羋姓,名籍,字羽(或子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xiàng)燕之孫。幼從季父項(xiàng)梁習(xí)兵法,少有大志。秦末農(nóng)民起義浪潮席卷全國,項(xiàng)羽在項(xiàng)梁的幫助下迅速崛起。通過巨鹿之戰(zhàn)消滅了秦軍主力,后挺進(jìn)關(guān)中,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分封諸侯。之后忙于平定諸侯叛亂,終不敵劉邦的漢軍。垓下一役,項(xiàng)羽兵敗,揮淚別姬,自刎烏江亭。項(xiàng)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軍事家,也是令司馬遷感到惋惜的英雄。后人對其優(yōu)點(diǎn)及性格上的缺陷認(rèn)識比較統(tǒng)一,如宋蘇洵評價(jià)他說:“項(xiàng)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鼻謇钔矸假澰唬骸坝鹬裼拢Ч艧o二?!?/p>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shí)不利兮騅[1]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2]虞兮奈若何!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

【注釋】

[1]騅:烏騅馬。

[2]虞兮:虞姬啊。兮是楚辭體標(biāo)志性的語氣詞,沒有實(shí)義。

【匯評】

1.(南宋)朱熹《楚辭集注》卷一: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

2.(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垓下歌》正不必以“虞兮”為嫌,悲壯烏咽,與《大風(fēng)》各自描寫帝王興衰氣象。千載而下,唯曹公“山不厭高”“老驥伏櫪”,司馬仲達(dá)“天地開辟”“日月重光”語,差可嗣響。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大風(fēng)》詞旨雖直,而氣概遠(yuǎn)勝,《垓下》詞旨甚婉,而氣稍不及。元美謂“各自描寫帝王興衰氣象”是也。

4.(清)吳見思《史記論文》:“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可奈何”“奈若何”,嗚咽纏綿,從古真英雄必非無情者。

6.(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三:“可奈何”“奈若何”,真極纏綿嗚咽。

劉徹詩·一首

劉徹(前156—前87),西漢第七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劉徹在位共五十四年,期間為鞏固皇權(quán),在中央設(shè)置中朝;為加強(qiáng)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jiān)察,在地方設(shè)置十三州部刺史;為選拔人才,開創(chuàng)察舉制。此外,頒布推恩令,將鹽鐵和鑄幣權(quán)收歸中央等,都加強(qiáng)了中央集權(quán)。劉徹摒棄了漢初尊奉黃老的思想,“罷黜百家,獨(dú)尊儒術(shù)”,奠定了中國封建王朝數(shù)千年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劉徹也是一個(gè)雄心勃勃的皇帝,在位期間,隨著國力的強(qiáng)大,逐漸廣開疆土。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從而造就了漢武盛世的局面。此外,在位期間派使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jìn)了中原與西域諸國的聯(lián)系。

劉徹在位后期,不僅窮兵黷武,且造成了巫蠱之禍,招致后人諸多非議。晚年也迷戀神仙道術(shù),祈求長生不老。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崩于五柞宮,享年七十歲,加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錄其詩七篇。

秋風(fēng)辭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1]。蘭有秀兮菊有芳,攜[2]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舡兮濟(jì)汾河,橫中流兮揚(yáng)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3],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shí)兮奈老何!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點(diǎn)校本《文選》第四十五卷

【注釋】

[1]“草木”句:《禮記》曰:“季秋之月,草木黃落,鴻雁來賓。”

[2]攜:一作“懷”。

[3]棹歌:劃船時(shí)唱的歌。

【匯評】

1.(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三:《大風(fēng)》,千秋氣概之祖;《秋風(fēng)》,百代情致之宗。雖詞語寂寥,而意象靡盡。

2.(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漢武故是詞人,《秋風(fēng)》一章,幾于《九歌》矣。

又曰:《秋風(fēng)》樂極悲來,其悔心之萌乎?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秋風(fēng)辭》,文質(zhì)得宜,格在其中。

4.(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聲情涼銑,無非秋者。宋玉以還,唯此劉郎足與悲秋。“玉露凋傷”(按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之作,詞有余而情不逮也。

5.(清)毛先舒《詩辯坻》卷一:武帝雅好楚辭,莊助、朱買臣俱以此得幸。《瓠子》峭刻,《秋風(fēng)》駘蕩,俊語俱自湘累脫出。

6.(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是《離騷》之遺,而聲調(diào)融會,結(jié)語凄其,足當(dāng)《十九首》數(shù)句。

7.(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

8.(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三:此辭有感秋搖落,系念求仙意。

班婕妤詩·一首

班婕妤,西漢樓煩(今山西寧武)人。出身功勛之家,其父班況在漢武帝時(shí)曾抗擊匈奴。有才德,被選入宮中,初為少使。因得寵,賜封婕妤。后被趙飛燕姐妹妒恨所譖,主動(dòng)退居長信宮侍奉王太后。公元前7年,成帝卒,班婕妤請求守陵。次年其亦病逝。

怨歌行

新裂齊紈[1]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tuán)團(tuán)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dòng)搖微風(fēng)發(fā)。??智锕?jié)至,涼風(fēng)奪炎熱。棄捐篋笥[2]中,恩情中道絕。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點(diǎn)校本《文選》第二十七卷

【注釋】

[1]紈:絲絹,很細(xì)的絲織品。春秋時(shí)齊國盛產(chǎn)絲絹。

[2]篋笥:篋,是指箱子一類的東西。笥,音四,指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匯評】

1.(南朝)鐘嶸《詩品》卷上:《團(tuán)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侏儒一節(jié),可以知其工矣!

2.(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班婕妤樂府五言《怨歌行》,托物興寄,而文采自彰。馮元成謂“怨而不怒,風(fēng)人之遺”,王元美謂“可與《十九首》、蘇李并驅(qū)”是也。

3.(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說到“??帧北阒?,但堪作今人半首古詩耳,曉人不當(dāng)如是,而必待之月斜人散哉?漢人有高過《國風(fēng)》者,此類是也。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慮遠(yuǎn)之詞,音節(jié)宛約。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用意微婉,音韻和平,《綠衣》諸什,此其嗣響。

梁鴻詩·一首

梁鴻,生卒年不詳,字伯鸞,東漢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受業(yè)于太學(xué),“家貧而尚節(jié)介,博覽無不通,而不為章句”。其不求功名,學(xué)成后到上林苑中放豬,做了豬倌。娶同邑之丑女孟光。因作《五噫歌》觸怒了漢章帝,遂變更姓名至吳,依大家皋伯通。有著述十余篇,皆佚。卒后,“伯通等為求葬地于吳要離冢傍”?!逗鬂h書》載其詩三首。

五噫[1]

[2]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3]兮,噫!人之劬勞[4]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選自中華書局校點(diǎn)本《后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傳》

【注釋】

[1]噫:感嘆詞。

[2]陟:音制,升、登。

[3]崔嵬:原指有石頭的土山,《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贝嗽娭父叽竺?。

[4]劬勞:劬音渠。指勞累?!对姟ば⊙拧まぽ罚骸鞍ОЦ改福役緞??!?/p>

【匯評】

1.(南朝)范曄《后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

2.(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五句中不可斷,間以“噫”字隨聲發(fā)嘆,悲感更深。《日重光》《上留田》,與此調(diào)同。

3.(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此感勞民興造而作。首二,從登高望遠(yuǎn)說起。三四,是主句。末句有“伊于何底”(按,《詩·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伊于胡底?”)之意。無窮悲痛,全在五個(gè)“噫”字托出,真是創(chuàng)體。

班固詩·一首

班固(32—92),字孟堅(jiān),東漢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幼而能文,長大后淹貫載籍。因司馬遷《史記》不載太初以后之事,亦不滿于后人續(xù)補(bǔ)之作,遂有意作史。然遭人告發(fā)“私改作國史”,被捕下獄。其弟班超求見漢明帝,陳說個(gè)中緣由。明帝見班固之書稿,頗為賞識,因此釋其罪,并除為蘭臺令史。永平五年(62)遷為郎,典校秘書,始奉詔撰《漢書》。

班固其人好趨炎附勢,巴結(jié)權(quán)貴。如曲意逢迎章帝時(shí)擅權(quán)的竇憲,曾隨其出征匈奴,大敗北單于后撰有著名的《封燕然山銘》(今被蒙古國和內(nèi)蒙古大學(xué)的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并確認(rèn))。和帝即位后,班固不滿于外戚專權(quán),遂聯(lián)合宦官打壓竇憲。竇憲終被迫自殺。洛陽令種兢趁機(jī)報(bào)復(fù)班固,告發(fā)其參與了竇憲的陰謀。班固再次被捕入洛陽獄,并死于獄中。班固死后,其《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竟,后由其妹班昭及馬續(xù)完成。唐顏師古曾注《漢書》,清王先謙有《漢書補(bǔ)注》。

除史學(xué)成就外,班固也是著名的賦家,位列“漢賦四大家”。其所作《兩都賦》開創(chuàng)了京都賦的范例,居于《文選》第一篇。班固亦是經(jīng)學(xué)理論家,其所編撰的《白虎通義》,集當(dāng)時(shí)經(jīng)學(xué)之大成,使讖緯神學(xué)理論化、法典化。

《隋書·經(jīng)籍志》有《班固集》十七卷,然已散佚。明張溥輯有《班蘭臺集》。近人丁福保輯有《班孟堅(jiān)集》。

詠史

三王[1]德彌薄,惟后[2]用肉刑。太倉令[3]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dú)煢煢[4]。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5]。憂心摧折裂,晨風(fēng)揚(yáng)激聲。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6],不如一緹縈。

選自逯欽立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五

【注釋】

[1]三王:古代夏商周三朝的開辟者,分別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周武王)。

[2]后:這里指三王的后代,具體則指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即夏桀、商紂、周厲王。

[3]太倉令:指漢初名醫(yī)淳于意,曾擔(dān)任齊之太倉的小吏。

[4]煢煢:憂思、孤獨(dú)無依的樣子?!对姟ば⊙拧ふ隆罚骸皯n心煢煢,念我無祿?!?/p>

[5]雞鳴:指《詩·鄭風(fēng)·女曰雞鳴》。《毛詩序》謂:“刺不說德也;陳古義以刺今,不說德而好色也。”宋朱熹《詩集傳》謂:“此詩人述賢夫婦相警戒之詞,言女曰雞鳴以警其夫,而士曰昧旦,則不止于雞鳴矣?!鼻宸接駶櫋对娊?jīng)原始》說:“此詩人述賢夫婦相警戒之辭。”清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只是夫婦幃房之詩,然而見此士、女之賢矣?!苯寺勔欢唷讹L(fēng)詩類鈔》曰:“《女曰雞鳴》,樂新婚也?!贝嗽娫啤八脊鸥桦u鳴”,比較合于朱熹、方玉潤的解釋。

[6]憒憒:昏庸,糊涂。

【匯評】

1.(南朝)鐘嶸《詩品序》:東京二百載中,唯有班固《詠史》,質(zhì)木無文。

2.(南朝)鐘嶸《詩品》卷上:孟堅(jiān)才流,而老于掌故。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

3.(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或縟或簡,或節(jié)或余,就彼語言贊,無事溢詞。史筆詩才,有合轍矣。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古質(zhì),不下斷語,但于結(jié)句一詠嘆之。詠史自有此法。

張衡詩·一首

張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南陽石橋鎮(zhèn))人。歷任太史令、河間相等職,皆有政績。漢代杰出的科學(xué)家,也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后漢書》本傳載其詩、賦、銘、七言等共三十二篇。著名的賦有《二京賦》《思玄賦》《歸田賦》等。尤其《歸田賦》,是東漢著名的小賦,通常被看作是漢代散體大賦向抒情小賦轉(zhuǎn)變的標(biāo)志。《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張衡集十四卷,皆佚。明張溥輯有《張河間集》;清嚴(yán)可均輯其文四卷凡三十九篇;今人逯欽立輯其詩九首。

四愁詩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1]。欲往從之梁父[2]艱,側(cè)身東望涕霑翰[3]。美人贈我金錯(cuò)刀,何以報(bào)之英[4]瓊瑤。路遠(yuǎn)莫致倚[5]逍遙[6],何為懷憂心煩勞。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點(diǎn)校本《文選》第二十九卷

【注釋】

[1]太山:即泰山。

[2]梁父:泰山的支脈。

[3]翰:衣襟。

[4]英:通“瑛”,玉的光澤。

[5]倚:桂馥《札樸》卷六謂通“猗”,語氣助詞,無義,如《詩·魏風(fēng)·伐檀》“河水清且漣猗”。徐仁甫認(rèn)為倚乃徙倚之省文。

[6]逍遙:彷徨不安狀。

【匯評】

1.(晉)傅玄《擬張衡四愁詩序》:張平子作《四愁詩》,體小而俗,七言類也。

2.(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三:矯矯有西京之致。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張衡樂府七言《四愁詩》,兼本《風(fēng)》《騷》,而其體渾淪,其語隱約,有天成之妙,當(dāng)為七言之祖。胡元瑞云:“《四愁》章法實(shí)本風(fēng)人,句法率由騷體?!庇衷疲骸啊峨x騷》盛于楚漢,一變而為樂府,體雖不同,詞實(shí)并駕,乃變之善者也?!庇薨矗骸峨x騷》變?yōu)闃犯?,而《四愁》則尤善云。如“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cè)身東望涕霑翰。美人贈我金錯(cuò)刀,何以報(bào)之英瓊瑤。路遠(yuǎn)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等章,體皆渾淪,語皆隱約者也。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獨(dú)創(chuàng)此體,郁紆心煩。其言低徊情深,必不可擬。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心煩紆郁,低徊情深,風(fēng)騷之變格也。

6.(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四詩作意,盡于序中“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五句(按,此四詩前有序,其中曰:“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yōu)樾∪恕K家缘佬g(shù)相報(bào),貽于時(shí)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保?/p>

又曰:七言詩雖始于《柏梁》,然屬聯(lián)句,非正體也。溯厥源流,此為鼻祖。

又曰:《五噫》《四愁》,皆得《風(fēng)》《騷》遺意,故讀去只覺纏綿,不嫌排復(fù)。徒求形肖,失之轉(zhuǎn)賒。

秦嘉詩·一首

秦嘉,字士會,東漢隴西郡(治今屬甘肅通渭)人。漢桓帝時(shí)為郡吏,受命為郡上計(jì)簿使赴洛陽,被任為黃門郎。后客死于津鄉(xiāng)亭。逯欽立輯其詩四首。

留郡贈婦詩三首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1]。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念當(dāng)奉時(shí)役,去爾日遙遠(yuǎn)。遣車迎子還,空往復(fù)空返。省書情凄愴,臨食不能飯。獨(dú)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長夜不能眠,伏枕獨(dú)輾轉(zhuǎn)。憂來如循環(huán),匪席不可卷[2]。

選自逯欽立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六

【注釋】

[1]屯蹇:屯、蹇分別是《周易》中的第三卦、第三十九卦,一象征險(xiǎn)象環(huán)生,一預(yù)示險(xiǎn)阻在前。

[2]匪席不可卷:典出《詩·邶風(fēng)·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毕涌删?,但人心不可卷,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不變。此處“匪席不可卷”,是說席子可以卷起來,但心的憂思不是席子,是無法卷起來的。形容自己的憂思不可解脫。

【匯評】

1.(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二:秦嘉夫婦往還曲折,具載詩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非他托興可以比肩。

2.(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三:詩可代札,情款具存。

3.(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伉儷之情甚真。結(jié)句原于《國風(fēng)》,演為六朝樂府。

4.(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詞氣和易,感人自深。然去西漢渾厚之風(fēng)遠(yuǎn)矣。

5.(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此詩敘述清婉,開劉公幹、謝惠連。誦之久,自有一種綺旎蔥蒨之致。

辛延年詩·一首

辛延年,生卒年不詳。東漢人,著名詩人,然僅存《羽林郎》一首,入《玉臺新詠》《樂府詩集》。

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1]。依倚將軍勢,調(diào)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dú)當(dāng)壚[2]。長裾[3]連理帶,廣袖合歡襦[4]。頭上藍(lán)田玉,耳后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不意金吾[5]子,娉婷[6]過我廬。銀鞍何煜爚[7],翠蓋空踟躕[8]。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求珍肴,金盤鲙鯉魚。貽我青銅鏡,結(jié)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兒愛后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多謝[9]金吾子,私愛徒區(qū)區(qū)。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六十三卷《雜曲歌辭》

【注釋】

[1]姓馮名子都:馮子都,西漢大將軍霍光寵幸的家奴總管。

[2]當(dāng)壚:賣酒。壚,放置酒壇子的土臺。

[3]裾:音居,指衣服的前襟。

[4]合歡襦:繡著合歡花紋的短襖。

[5]金吾:漢代的官名,全稱執(zhí)金吾,是衛(wèi)戍京師的武官。馮子都只是霍光的家奴,沒有執(zhí)金吾的官位,稱其金吾子,語含諷刺。

[6]娉婷:原形容女子姿態(tài)美好,此處指馮子都和顏悅色的樣子。

[7]煜爚:爚音月,光輝閃耀。

[8]踟躕:徘徊不前。《詩·邶風(fēng)·靜女》:“搔首踟躕。”

[9]多謝:奉告。

【匯評】

1.(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漢人樂府五言,如《相逢行》《羽林郎》《陌上桑》等,古色內(nèi)含而華藻外見,可為絕唱?!瓡x宋而下,文勝質(zhì)衰,綺靡不足觀矣。

2.(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由前之漫斕,不知章末之歸宿。是以激昂人意,更深于七札。杜陵《麗人行》亦規(guī)撫于此,而以捎打已早,反俾入逢迎夙而意淺。文筆之差,系于忍力也。如是不忍則不力,不力亦莫能忍也。

3.(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一:此詩蓋托為貞婦不事二夫之詞?!懪疄橥褶o以決絕之。言以紅羅之美,裂之不惜;何論微軀而肯改志!若男兒之所愛無定,女子則豈不重前夫!從一而終,婦之道也,何得于新故之際而貴賤逾節(jié)乎!若曰雖以子之私心相愛,抱此區(qū)區(qū),亦徒然耳。辭婉而意嚴(yán)矣!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此自是樂府駢麗之調(diào),持旨甚正,有裨風(fēng)化。

又曰:樂府寫事須華縟,言情須婉轉(zhuǎn)?!岸稳A縟,中著“兩鬟”四句,縹緲流逸,大佳。

5.(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通首皆就胡姬之拒羽林郎著筆,故起四從對面說來,透后作提,似順實(shí)逆。

又曰:與《陌上?!吠涣x嚴(yán)詞麗,而運(yùn)局迥殊,所宜參閱。

6.俞平伯《論詩詞曲雜著·說漢樂府詩〈羽林郎〉》:《羽林郎》和《陌上?!返闹黝}十分相像,都寫一個(gè)女子反抗強(qiáng)暴,不過讀《羽林郎》詩所得印象似偏于激烈,讀《陌上桑》詩,又覺得它很輕描淡寫,斗爭不很尖銳。其實(shí)兩詩所表現(xiàn)的女主角,態(tài)度的堅(jiān)決,措辭的溫婉而又嚴(yán)正,實(shí)完全相同,不過表現(xiàn)的技巧不同罷了。

宋子侯詩·一首

宋子侯,東漢人,生平事跡不詳?!队衽_新詠》存《董嬌嬈》。

董嬌嬈

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傍?;ɑㄗ韵鄬?,葉葉自相當(dāng)。春風(fēng)東北起,花葉正低昂。不知誰家子,提籠行采桑。纖手折其枝,花落何飄飏。請謝[1]彼姝子,何為見損傷?高秋[2]八九月,白露變?yōu)樗?。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秋時(shí)自零落,春月復(fù)芬芳。何時(shí)盛年去,歡愛永相忘。吾欲竟[3]此曲,此曲愁人腸。歸來酌美酒,挾瑟上高堂。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七十三卷《雜曲歌辭》

【注釋】

[1]請謝:請告,請問。

[2]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后人如沈約《休沐寄懷》:“臨池清溽暑,開幌望高秋?!卞X起《江行無題》:“見底高秋水,開懷萬里天。旅吟還有伴,沙柳數(shù)枝蟬?!?/p>

[3]竟:完畢。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斂者固斂,縱者莫非斂勢。知斂縱者,乃可與言樂理。

2.(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此是樂府常調(diào),而筆甚飄逸,六朝《西洲曲》乃從此出。

又曰:花花、葉葉,古人襲用甚多,不如此篇之妙。下文承此二語,作幾許搖曳。

又曰:此詩轉(zhuǎn)筆甚快。從花花、葉葉入春風(fēng)是一層,跟花葉來折枝是二層,去葉承花請謝是三層,高秋是四層,秋時(shí)是五層,何時(shí)是六層。本意甚尋常,不過以人老比花落耳。乃作爾許層次,阿娜變宕,不可方物。

3.(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大意以花落比盛年之易逝也,婀娜其姿,無窮搖曳。

4.(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詩意只嘆花落尚可更開,盛年歡愛難再,勸人及時(shí)行樂也。前路幻出幾層問答,入后點(diǎn)醒,無窮姿致。

蔡琰詩·一首

蔡琰,漢魏之際人,生卒年不詳。字文姬,又字昭姬。父為漢末名人蔡邕。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南)人。初嫁于河?xùn)|衛(wèi)仲道,夫死歸寧母家。后值匈奴入侵,其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與匈奴人,并生了兩個(gè)兒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統(tǒng)一北方,遣使以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屯田都尉董祀。事見《后漢書》卷一一四本傳。文姬之入塞、贖歸的事情成了后世文人創(chuàng)作青睞之題材,如元金志南的雜劇《蔡琰還漢》、明陳與郊的雜劇《文姬入塞》、清尤侗的雜劇《吊琵琶》等;小說《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寫曹操派三路兵馬出征漢中的緊要關(guān)頭,也插入了文姬之事;20世紀(jì)則有程硯秋的京劇《文姬歸漢》、郭沫若的五幕歷史劇《蔡文姬》等。文姬擅文學(xué)、音樂、書法。存詩三首(《悲憤詩》二首、《胡笳十八拍》),但作品的真?zhèn)未嬖跔幾h。

悲憤詩二章其一

董嬌嬈漢季失權(quán)柄,董卓亂天常[1]。志欲圖篡弒[2],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qiáng)。海內(nèi)興義師[3],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4],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zé)o孑遺,尸骸相撐拒[5]。馬邊縣男頭,馬后載婦女[6]。長驅(qū)西入關(guān),迥路險(xiǎn)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jì),不得令屯聚?;蛴泄侨饩?,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dāng)以亭刃[7],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虮慵娱⒄?,毒痛參并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董嬌嬈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fēng)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shí)念父母,哀嘆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fù)非鄉(xiāng)里。邂逅徼[8]時(shí)愿,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dāng)復(fù)棄兒子。天屬[9]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dāng)去,豈復(fù)有還時(shí)?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10],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dāng)發(fā)復(fù)回疑。兼有同時(shí)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dú)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zhuǎn)轍。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董嬌嬈去去割情戀,遄征[11]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shí)復(fù)交會?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fù)無中外[12]。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從橫[13]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14],怛咤[15]糜肝肺。登高遠(yuǎn)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為復(fù)強(qiáng)視息,雖生何聊賴。托命于新人[16],竭心自勖厲[17]。流離成鄙賤,常恐復(fù)捐廢。人生幾何時(shí),懷憂終年歲。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后漢書·董祀妻傳》

【注釋】

[1]天常:古代儒家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五常為天生不變的法則,稱為“天?!?。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xùn),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德明,以亂天常?!被蚩山忉尀樘熘@?。

[2]篡弒:篡位弒君。光熹元年(190)權(quán)臣董卓以并州牧應(yīng)袁紹之召入都,先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nóng)王,次年又殺之。

[3]義師:初平元年(190),關(guān)東諸州郡牧守(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陽太守張咨等)結(jié)成討卓盟軍,號稱十余萬人,共推袁紹為盟主,開始了大規(guī)模持續(xù)反抗董卓的斗爭。

[4]卓眾來東下:卓眾指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所率軍隊(duì)。初平三年,李、郭出兵關(guān)東,劫掠陳留、潁川諸縣,蔡琰于此時(shí)被擄。

[5]撐拒:支撐。

[6]馬邊縣男頭,馬后載婦女:這兩句是實(shí)寫?!度龂尽の簳ざ瑒鳌份d:“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yán)刑脅眾,睚眥之隙必報(bào),人不自保。嘗遣軍到陽城。時(shí)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cái)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云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于奸亂宮人公主。其兇逆如此?!?/p>

[7]亭刃:亭通“停”,亭刃指加刃。

[8]徼:同“僥”,僥幸。

[9]天屬:天然的親屬,指直系親屬。

[10]五內(nèi):指心、肺、肝、脾、腎五臟,因位于體內(nèi),故又稱五內(nèi)。

[11]遄征:遄音傳,遄征指快走、疾走。

[12]中外:就親屬而言,中指舅父的子女,為內(nèi)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為外兄弟。

[13]從橫:從同“縱”,縱橫指橫豎交錯(cuò)。

[14]景:同“影”。

[15]怛咤:驚痛悲惻。

[16]新人:指董祀。

[17]勖厲:勖音序,勉勵(lì)。

【匯評】

1.(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悲憤詩》首章筆調(diào)古宕,情態(tài)生動(dòng),甚類廬江小吏詩。彼所多在藻采細(xì)璅,此所多在沉痛慘怛,皆絕構(gòu)也。

2.(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段落分明,而滅去脫卸轉(zhuǎn)接痕跡,若斷若續(xù),不碎不亂,少陵《奉先詠懷》《北征》等作,往往擬之。

又曰:激昂酸楚,讀去如驚蓬坐振,沙礫自飛,在東漢人中,力量最大。

又曰:使人忘其失節(jié),而只覺可憐,由情真,亦由情深也。

3.(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漢五古如蘇、李、《十九首》,多用興比,言簡意含,固是正宗。而長篇敘事言情,局陳恢張,波瀾層疊。若文姬此作,實(shí)能以真氣自開戶牖,為后來杜老《詠懷》《北征》諸巨制之所祖,學(xué)詩者正不可以偏廢也。

4.(近代)吳闿生《古今詩范》:吾以謂(悲憤詩)決非偽者,因其為文姬肺腑中言,非他人所能代也。

漢樂府詩·九首

漢樂府,即漢代樂府詩歌。樂府是一個(gè)官署,初設(shè)于秦,隸屬于少府,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xí)。漢初,樂府廢棄。至武帝時(shí)重建樂府,負(fù)責(zé)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shí)演奏之用,并起到觀風(fēng)俗的作用。樂府所采集的民歌及文人仿樂府體的詩歌,后世統(tǒng)名之樂府。由此,樂府由一機(jī)構(gòu)衍變?yōu)橐环N詩體。

現(xiàn)存漢樂府詩約數(shù)十首,大多產(chǎn)生于東漢后期。班固評價(jià)樂府詩說:“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內(nèi)容覆蓋廣闊,富有真情實(shí)感,語言清麗自然,有些詩敘事成分增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注意運(yùn)用語言、心理等多種方式,修辭藝術(shù)較質(zhì)樸,句式以五言為主。

樂府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重要體裁,以其豐富的藝術(shù)魅力影響了后世詩人。近人如黃節(jié)《漢魏樂府風(fēng)箋》、聞一多《樂府詩箋》、余冠英《樂府詩選》等,為我們走進(jìn)樂府詩的藝術(shù)天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戰(zhàn)城南

戰(zhàn)城南,死郭[1]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2]!野死諒[3]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4]。梟騎[5]戰(zhàn)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十六卷

【注釋】

[1]郭:外城。

[2]豪:同“嚎”,哀號。

[3]諒:揣度,想必的意思。

[4]冥冥:幽暗,晦暗。后人如江淹《雜體詩·潘黃門》:“夢寐復(fù)冥冥,何由覿爾形?!睆埣睹突⑿小罚骸澳仙奖鄙綐溱ぺ?,猛虎白日繞村行?!?/p>

[5]梟騎:梟同“驍”,梟騎指善戰(zhàn)之馬。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鐃歌雜鼓吹,譜字多不可讀,唯此首略可通解。所詠雖悲壯,而聲情繚繞,自不如吳均一派裝長髯大面腔也。丈夫雖死,亦閑閑爾,何至赪面張奉?

2.(清)朱嘉徵《樂府廣序》:“禾黍不獲君何食”,同古詩“羹飯一時(shí)熟,不知貽阿誰”,其語更悲。

3.(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太白云:野戰(zhàn)格斗死,敗馬嘶鳴向天悲。自是唐人語。讀“梟騎”十字,何等簡勁!末段思良臣,懷頗(廉頗)牧(李牧)之意也。

4.(清)陳本禮《漢詩統(tǒng)箋》:此猶屈子之《國殤》也。

5.(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此傷用人不當(dāng),使太平良佐徒死于戰(zhàn)之時(shí)。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1]君?雙珠玳瑁[2]簪,用玉紹繚[3]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dāng)風(fēng)揚(yáng)其灰!從今以往,勿復(fù)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dāng)知之。妃呼豨[4]!秋風(fēng)肅肅晨風(fēng)[5]飔,東方須臾高[6]知之!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十七卷

【注釋】

[1]問遺:遺音慰,問遺是贈予。

[2]玳瑁:一種龜類,其外殼可作裝飾。

[3]紹繚:纏繞。

[4]妃呼豨:嘆息聲;一說指語氣助詞,無意。

[5]晨風(fēng):一種猛禽。鳥綱鷲鷹目,隼類,即鸇。外形似老鷹,羽毛呈青黃色,飛行速度很快,多捕捉鳩、鴿、燕、雀等為食。

[6]高:通“皓”。

【匯評】

1.(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怨而怒矣,然怒之切,正望之深。末段余情無盡。

2.(清)陳本禮《漢詩統(tǒng)箋》:妃呼豨,人皆作聲詞讀;細(xì)觀上下語氣,有此一轉(zhuǎn),便通身靈豁,豈可漫然作聲詞讀耶!

3.(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此詩極寫相思變態(tài),末仍收到不忍輕絕意。

4.聞一多《樂府詩箋》:(此詩)曲折反復(fù),聲情頑艷。

上邪

上邪[1]!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2],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3]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十六卷

【注釋】

[1]上邪:上指天,邪通“耶”。

[2]陵:山峰。

[3]雨:名詞作動(dòng)詞,指下。

【匯評】

1.(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山無陵”下共五事,重疊言之,而不見其排,何筆力之橫也!

2.(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疊用五事,兩就地維說,兩就天時(shí)說,直說到天地混合,一氣趕落,不見堆垛,局奇筆橫。

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1],耳中明月珠。緗綺[2]為下裙,紫綺為上襦[3]。行者見羅敷,下?lián)?span >[4]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5]。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6]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笔咕x羅敷:“寧可[7]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luò)馬頭;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8]。為人潔白皙,鬑鬑[9]頗有須。盈盈[10]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p>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二十八卷

【注釋】

[1]倭墮髻:又名“墮馬髻”,漢時(shí)流行的一種發(fā)型,發(fā)髻偏于一邊,呈欲墮之狀。

[2]緗綺:緗是淺黃色;綺指有細(xì)密花紋的綾。

[3]襦:短襖。

[4]捋:撫摩,摩挲。

[5]帩頭:帩音翹,帩頭指男子用來包頭發(fā)的紗巾。古人先以頭巾束發(fā),然后著帽。

[6]坐:因,由于。

[7]寧可:寧是詢問詞,意近其、豈;寧可指可不可以。

[8]專城居:指治理一城的長官,如太守、刺史之類。

[9]鬑鬑:鬑音連,鬑鬑指須發(fā)稀疏貌。

[10]盈盈:舒緩貌。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樂府諸曲多采之民間,以傳管弦、悅流耳。即裁自文士,亦必筆墨氣盡,吟詠情長。古體固然有如此者。雖因流俗之率爾,而裁制固自純好。使不了漢為此,于“皆言夫殊”之下,必再作峻拒語,即永落惡道矣。

2.(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鋪陳秾至,與辛延年《羽林郎》一副筆墨,此樂府體別于古詩者在此。

又曰:“謝使君”四語,大義凜然。末段盛稱夫婿,若有章法,若無章法,是古人入神處。

3.(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前后同一鋪陳濃至,然前屬作者正寫,后乃就羅敷口中說出,故不覺堆垛板重。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1]。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2]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shí)復(fù)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三十卷

【注釋】

[1]晞:曬干。

[2]焜黃:一般解為色衰枯黃,如唐代李善的《文選注》、今人余冠英先生的《樂府詩選》;吳小如先生則認(rèn)為“焜黃”乃“焜煌”,意思如繽紛燦爛。

【匯評】

1.(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言榮華不久,當(dāng)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

2.(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引崔豹《古今注》曰: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3.(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欲以警人,故音亦危迫。乃當(dāng)其急斂,抑且推蕩,迫中之促,無可及也。

4.(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全于時(shí)光短處寫長。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陽春”十字,正大光明。謝康樂“皇心美陽澤,萬象咸光昭”,庶幾相類。

6.(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此警廢學(xué)之詩。

7.(近代)黃節(jié)《漢魏樂府風(fēng)箋》卷二引李子德曰:“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兩京吏治文章,盡此十字。

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1],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fù)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2]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3]去。新人工織縑[4],故人工織素[5]??椏V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選自中華書局穆克宏點(diǎn)校本《玉臺新詠》卷一

【注釋】

[1]蘼蕪:一種香草,又名江蘺,花白色,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

[2]手爪:這里指紡織、縫紉等手藝。

[3]閤:小門、邊門。

[4]縑:音兼,帶黃色的絹,價(jià)格低賤。

[5]素:白色的細(xì)絹,價(jià)格比縑貴。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詩有敘事敘語者,較史尤不易。史才固以檃括生色,而從實(shí)著筆自易;詩則即事生情,即語繪狀,一用史法,則相感不在永言和聲之中,詩道廢矣。此《上山采蘼蕪》一詩所以妙?yuàn)Z天工也。杜子美仿之,作《石壕吏》,亦將酷肖,而每于刻畫處猶以逼寫見真,終覺于史有余,于詩不足。論者乃以“詩史”譽(yù)杜。見駝則恨馬背之不腫,是則名為可憐閔者。

2.(清)賀貽孫《詩筏》:此詩將“手爪不相如”截住,分為兩段詠之,見古人章法之奇。后段即前段語意,復(fù)說一遍,更覺濃至。此等手法,在文字中唯《南華》能之,他人止作一股,便覺意竭;倘效為之,則重復(fù)可厭矣。

3.(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二:長跪而問故夫,中懷哀怨外致恪恭,“新人復(fù)何如”只一句問,故夫如何答得!“復(fù)”字暗對“故人”說。以下是從旁將新人、故人比擬一番,而結(jié)到“新人不如故”,以見故人渾厚而棄舊之情薄?!笆肿Σ幌嗳纭?,以織言。一從門入,一從閤去,描出一種惡薄世態(tài),所不忍看。

4.(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四:通章問答成章,樂府中有此一體,古詩中僅見斯篇。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遠(yuǎn)道不可思,宿昔[1]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展轉(zhuǎn)不相見??萆V祜L(fēng),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2],誰肯相為言??蛷倪h(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3]。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三十八卷

【注釋】

[1]宿昔:一作“夙昔”,昨夜。

[2]媚:愛悅。

[3]尺素書:寫在絹上的字,即書信。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縱橫使韻,無曲不圓。即此一端,已足襟帶千古?;蚺d或比,一遠(yuǎn)一近,謂止而流,謂流而止。神龍之興云霧,以人情準(zhǔn)之,徒有浩嘆而已。神理略從《東山》來。而以《東山》為鵠,關(guān)弓向之,則其差千里。此以天遇,非以意中者;熟吟“入門各自媚”一蕩,或儌幸得之。

2.(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一:從古閨情詩多言戍婦之苦,欲使人主知之惜之,此其作俑矣。

3.(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此篇流宕曲折,轉(zhuǎn)掉極靈,抒寫復(fù)快,兼樂府、古詩之長,最宜熟誦。子桓兄弟擬古,全法此調(diào)。

4.(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通首皆思婦之詞,纏綿宛折,篇法極妙。

又曰:前面一路換韻,聯(lián)折而下,節(jié)拍甚急。“枯?!倍?,忽用排偶承接,急者緩之,最是古人神妙處。

5.(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此詩只作閨怨解。首八句,先敘我之思彼而不得見。首句比興兼有。以草況思,比也。即草引思,興也。旋即撇思入夢,由夢轉(zhuǎn)覺,既覺復(fù)思,八句四轉(zhuǎn),就不可見頓住,惝怳迷離,極其曲折?!翱萆!彼木?,頂上“各異縣”來,言獨(dú)居之苦,唯獨(dú)居者知之,收上我之思彼,即為下彼之思我引端。卻不用正說,突插“枯桑”“海水”二喻,憑空指點(diǎn),更以有耦者之入門各媚,不肯相慰以言,顯出莫可告訴神理,即反挑下文彼邊寄書。后八句,頂上“相為言”來,將己欲寄書慰彼之意,在彼寄書慰我中顯出。然從客來遺魚,烹魚有書,閑閑敘入,是急脈緩受法?!伴L跪”兩語,寫出鄭重驚疑,竟括彼書懷己之意,闕然而止。而我思彼愈不能已之意,不綴一辭,已可想見,又是意到筆不到之妙境。一詩中能開無數(shù)法門,斯為杰構(gòu)。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1]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2]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凄凄復(fù)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3],魚尾何簁簁[4]!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5]為!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四十一卷

【注釋】

[1]斗:古時(shí)盛酒器。

[2]躞蹀:音謝疊,小步慢行貌。

[3]裊裊:擺動(dòng)貌。

[4]簁簁:簁音師,簁簁,猶漇漇,形容魚尾似濡濕的羽毛那樣。

[5]錢刀:古時(shí)的錢幣有鑄作馬刀形的,故名錢刀。這里代指金錢。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亦雅亦宕,樂府絕唱。捎著當(dāng)日說,一倍愴人?!豆蕊L(fēng)》敘有無之求,《氓》蚩數(shù)復(fù)關(guān)之約,正自村婦鼻涕長一尺語。必謂漢人樂府不及《三百篇》,亦紙窗下眼孔耳。屢興不厭,天才欲比文園之賦心。

2.(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調(diào)古情遠(yuǎn),宛轉(zhuǎn)其辭,以諷切為心,不取直,遂大是佳作。

又曰:明作決絕語,然語語有冀望之情焉。何其善立言也!

3.(清)陳沆《詩比興箋》卷一:《玉臺新詠》載此篇,題作《皚如山上雪》,不云《白頭吟》,亦不云何人作也?!端螘反笄小栋最^吟》,作古辭?!队[》《樂府詩集》同之,亦無文君作《白頭吟》之說。自《西京雜記》偽書始傅會文君,然亦不著其辭,未嘗以此詩當(dāng)之。及宋黃鶴注杜詩,混合為一。后人相沿,遂為妒婦之什,全乖風(fēng)人之旨。且兩意決絕,溝水東西,文君之于長卿,何至是乎?蓋棄友逐婦之詩,非第小星逮下之詞。“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忠厚之至也?!澳袃褐匾鈿猓斡缅X刀為”,慷慨之思也。

孔雀東南飛并序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shí)人傷之,而為此辭也。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十五彈箜篌[1],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jī)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2]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3],及時(shí)相遣歸?!?/p>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fù)得此婦。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卑⒛钢^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4]!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dòng)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5]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 卑⒛傅寐勚?,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qū)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bào)府[6]。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新婦謂府吏:“勿復(fù)重紛紜。往昔初陽[7]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jìn)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8]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仍更被驅(qū)遣,何言復(fù)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9]自生光。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10]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遣施,于今無會因[11]。時(shí)時(shí)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yán)妝[12]。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13]。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xì)步,精妙世無雙。上堂謝阿母,母聽去[14]不止?!拔糇髋畠簳r(shí),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xùn),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qū)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眳s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靶聥D初來時(shí),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qū)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15]及下九[16],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17],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dāng)還歸,誓天不相負(fù)!”新婦謂府吏:“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dāng)作磐石,妾當(dāng)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我有親父兄[18],性行暴如雷??植蝗挝乙?,逆[19]以煎我懷?!迸e手長勞勞[20],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進(jìn)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21]:“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shí)無罪過?!卑⒛复蟊荨?/p>

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yīng)之?!卑⑴暅I答:“蘭芝初還時(shí),府吏見丁寧[22],結(jié)誓不別離。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卑⒛赴酌饺耍骸柏氋v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p>

媒人去數(shù)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嬌逸[23]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24]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jié)大義[25],故遣來貴門。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jì)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蘭芝仰頭答:“理實(shí)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p>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fù)爾爾[26]。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备寐勚?,心中大歡喜。視歷復(fù)開書,便利此月內(nèi),六合[27]正相應(yīng)。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語速裝束,絡(luò)繹如浮云。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fēng)轉(zhuǎn),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赍[28]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29]。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30]!”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晻晻[31]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自君別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yīng)他人,君還何所望!”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shí)紉,便作旦夕間。卿當(dāng)日勝貴,吾獨(dú)向黃泉!”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執(zhí)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32]不復(fù)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fēng)寒,寒風(fēng)摧樹木,嚴(yán)霜結(jié)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故作不良計(jì),勿復(fù)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阿母得聞之,零淚應(yīng)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fù)在旦夕。”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jì)[33]乃爾立。轉(zhuǎn)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菴菴[34]黃昏后,寂寂人定[35]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36]。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dá)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選自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樂府詩集》第七十三卷

【注釋】

[1]箜篌:樂器名。古代一種弦樂器,形狀似瑟而較小,弦數(shù)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撥彈奏。

[2]大人:對長輩的敬稱,這里指焦母。

[3]公姥:姥音母,公姥在此處是偏義復(fù)詞,偏指姥,即婆婆。

[4]區(qū)區(qū):固執(zhí)、迂腐。

[5]可憐:可愛。

[6]報(bào)府:報(bào)音赴,同“赴”,報(bào)府即趕赴府衙辦公。

[7]初陽:冬至后、立春前的一段時(shí)間。此時(shí)陽氣初動(dòng),萬物萌生,故稱初陽。

[8]伶俜:孤單的樣子。

[9]葳蕤:草木茂盛下垂的樣子。此處用來形容刺繡花樣美麗。

[10]箱簾:簾通奩,箱簾指用于收納物品的器具。

[11]會因:會面的機(jī)會。

[12]嚴(yán)妝:盛妝,指精心打扮的妝飾。

[13]明月珰:珰音當(dāng),明月珰指用明月珠做的耳墜。

[14]聽去:聽?wèi){(任憑)蘭芝離去。

[15]初七:指農(nóng)歷七月初七,即七夕節(jié)、乞巧節(jié)。

[16]下九:古時(shí)以每月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婦女一般在下九集會,飲酒作樂。

[17]隱隱何甸甸:甸音田,形容車馬聲。何是助詞。

[18]父兄:用法同公姥,偏指兄。

[19]逆:逆料、設(shè)想。

[20]勞勞:憂傷惆悵的樣子。

[21]拊掌:拍掌,表示驚訝。

[22]見丁寧:見指我,丁寧同“叮嚀”,囑咐。

[23]嬌逸:嬌美文雅。

[24]主簿:郡衙掌管文書簿籍的官吏。

[25]結(jié)大義:這里指結(jié)親。

[26]諾諾復(fù)爾爾:答應(yīng),類似“好的,好的,就這樣,就這樣”。

[27]六合:指一年十二個(gè)月中季節(jié)相應(yīng)的變化,如仲春和仲秋為合,仲夏和仲冬為合。古人結(jié)親講究良辰吉日,所選定的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和地支都相適合,此所謂“六合”。

[28]赍:音積,贈送。

[29]鮭珍:鮭音鞋,指魚類菜肴的總稱;鮭珍泛指山珍海味。

[30]事不舉:措手不及。

[31]晻晻:音掩,天色漸暗的樣子。

[32]千萬:無論如何。

[33]作計(jì):此處指做好了自殺的打算。

[34]菴菴:同“晻晻”。

[35]人定:指夜深人靜的時(shí)候。

[36]交通:交錯(cuò)。

【匯評】

1.(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一:《孔雀東南飛》質(zhì)而不俚,詳而有體,五言之史也。而皆渾樸自然,無一字造作,誠為古今絕唱。

又卷一曰:五言之贍,極于《焦仲卿妻》;雜言之贍,極于《木蘭》。

又卷二曰:古詩短體如《十九首》,長篇如《孔雀東南飛》,皆不假雕琢,工極天然。百代而下,當(dāng)無繼者。

2.(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孔雀東南飛》質(zhì)而不俚,亂而能整,敘事如畫,敘情若訴,長篇之圣也。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漢人樂府五言《焦仲卿》詩,真率自然而麗藻間發(fā),與《陌上?!凡?,人未易曉。何仲默云:“古今惟此一篇。凡歌辭簡則古,此篇愈繁愈古。”王元美云:“《孔雀東南飛》質(zhì)而不俚,亂而能整,敘事如畫,敘情若訴,長篇之圣也?!比弧懊缒仙绞倍?,上下或有脫簡。

4.(清)賀貽孫《詩筏》:敘事長篇?jiǎng)尤颂湫μ帲邳c(diǎn)綴生活,如一本雜劇,插科打諢,皆在凈丑?!督怪偾洹菲稳莅⒛钢?,阿兄之橫,親母之依違,太守之強(qiáng)暴,丞吏、主簿一班媒人張皇趨附,無不絕倒,所以入情。若只寫府吏、蘭芝兩人癡態(tài),雖刻畫逼肖,決不能引人涕泗縱橫至此也。

5.(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二:長篇淋漓古致,華采縱橫,所不俟言。佳處在歷述十許人口中語,各肖其聲情,神化之筆也。

又曰:凡長篇不可不頻頻照應(yīng),不則散漫。篇中如“十三織素”云云,“吾今且赴府”云云,“磐石蒲葦”云云,及“雞鳴”之于“牛馬嘶”,前后兩“默無聲”,皆是照應(yīng)法。然用之渾然,初無形跡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

6.(清)沈德潛《古詩源》卷四:淋淋漓漓,反反復(fù)復(fù),雜述十?dāng)?shù)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

又曰:長篇詩若平平敘去,恐無色澤,中間須點(diǎn)染華縟,五色陸離,使讀者心目俱炫。如篇中新婦出門時(shí),“妾有繡羅襦”一段;太守?fù)袢蘸螅扒嗳赴座]舫”一段是也。

又曰:作詩貴剪裁,入手若敘兩家家世,末段若敘兩家如何悲慟,豈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語了之,極長詩中具有剪裁也。

又曰:蒲葦、磐石,即以新婦語誚之,樂府中每多此種章法。

7.(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廬江小吏妻詩共一千七百四十言,雜述十?dāng)?shù)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口性情,真化工筆也。中別小姑一段悲愴之中,自足溫厚。

8.(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七:古來長詩,此為第一,而讀去不覺其長者,結(jié)構(gòu)嚴(yán)密也。

又曰:長詩無剪裁則傷繁重,無蘊(yùn)藉則傷平直,無呼應(yīng)則傷懈弛,無點(diǎn)綴則傷枯淡。此詩須看其錯(cuò)綜諸法,無美不臻處。

古詩十九首·九首

《古詩十九首》因蕭統(tǒng)所編《文選》而得名,是五言詩的“冠冕”之作。自建安時(shí)代開始,《古詩十九首》就成了文學(xué)史上的經(jīng)典。不僅得到人們的稱贊,也有陸機(jī)等競相模擬。鐘嶸稱《古詩十九首》曰:“文溫以麗,意悲而遠(yuǎn),驚心動(dòng)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明王世懋更譽(yù)之為“五言之《詩經(jīng)》”。但這組詩的作者和產(chǎn)生的時(shí)代一直未明,爭論不休。劉勰、鐘嶸等古人,梁啟超、鈴木虎雄、朱偰、徐中舒、古直等近代人,論議紛紜,迄無定論。我們暫認(rèn)為它產(chǎn)生于漢代(西漢和東漢),且非一人一時(shí)一地所作。從詩歌技藝上來推測,這組詩的作者應(yīng)當(dāng)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素養(yǎng),而非普通民眾。這組詩中的主人公主要是游子和思婦,詩歌主題則主要圍繞游子的游宦生涯、思婦的閨中相思展開。格調(diào)渾成,蘊(yùn)藉豐厚,語言洗練自然,善用比興寄托,發(fā)展了古代詩歌的抒情藝術(shù),是中國文人詩進(jìn)入成熟時(shí)期的顯著標(biāo)志。歷來為人奉為古代抒情詩的典范。近人箋注研究之作,以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等為代表。當(dāng)代文史學(xué)者范子燁先生在《〈古詩十九首〉的時(shí)代與作者之謎》一文中評價(jià)《古詩十九首》的價(jià)值說:“詩人向我們呈現(xiàn)的是黑暗中的光明,是枷鎖下的自由,是痛苦中的甜蜜,是冷酷中的熱烈,是孤寂中的吶喊……詩人那高度純熟的語言藝術(shù)以及那流溢在詩中的令人震撼的人性光輝造就了其在人類詩史上的永恒價(jià)值?!?/p>

本書所選《古詩十九首》,皆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點(diǎn)校本《文選》第二十九卷。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1]。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2],會面安可期?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3]。相去日已[4]遠(yuǎn),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

【注釋】

[1]生別離:活生生的分離?!冻o·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p>

[2]道路阻且長:《詩·秦風(fēng)·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p>

[3]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北方的馬依戀北風(fēng),南方的鳥棲息在南向的樹枝上。胡代指北方,越代指南方。此二句托物寓意,謂禽獸尚有故土之戀,遠(yuǎn)行之人豈無懷鄉(xiāng)之情!

[4]已:同“以”,助詞。

【匯評】

1.(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一句一情,一情一轉(zhuǎn)?!靶行兄匦行小?,衷何綣也?!芭c君生別離”,情何慘也。“相去日已遠(yuǎn),衣帶日已緩”,神何悴也?!案≡票伟兹眨巫硬活櫡怠?,怨何溫也?!皸壘栉饛?fù)道,努力加餐飯”,前為廢食,今乃加餐,亦無奈而自寬云耳?!耙聨找丫彙币徽Z,韻甚。“浮云蔽白日”,意有所指,此詩人所為善怨。此詩含情之妙,不見其情;蓄意之深,不知其意。

2.(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相去日以遠(yuǎn),衣帶日以緩?!薄熬彙弊置顦O。又古歌云:“離家日趨遠(yuǎn),衣帶日趨緩?!必M古人亦相蹈襲耶?抑偶合也?“以”字雅,“趨”字峭,俱大有味。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漢人古詩本未可以句摘,但魏晉以下既有句摘,而漢人無摘不足以較盛衰,今姑摘起結(jié)數(shù)十語以見大略。起語如“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膀?qū)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薄Y(jié)語如“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安幌Ц枵呖?,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鳴鶴,奮翅起高飛?!薄叭松墙鹗?,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薄胺城笊裣?,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等句,不但語出天成,而興象玲瓏,意致深婉,亦可概見。熟詠全篇,則建安以還,高下自別矣。

4.(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十九首》該情一切,群怨俱互,詩教良然,不以言著。

5.(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妙在“已晚”上著一“忽”字。比衣帶之緩曰“日已”,逐日撫髀,苦處在漸;歲月之晚曰“忽已”,陡然驚心,苦處在頓。

6.(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用意曲盡,創(chuàng)語新警。

今日良宴會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1],新聲妙入神。令德[2]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3],奄忽若飚塵[4]。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5]長苦辛。

【注釋】

[1]逸響:奔放飄逸之聲。

[2]令德:美德。《左傳·襄公十九年》:“夫銘,天子令德,諸侯言時(shí)計(jì)功,大夫稱伐?!?/p>

[3]人生寄一世:形容人生短暫,有如暫時(shí)寄居于世間一樣。在道家的哲學(xué)中,有個(gè)“旅歸”的概念,用來比喻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暫時(shí)的,就像旅行反歸家鄉(xiāng);然道卻是永恒的,就像自己的家?!妒印芬独先R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p>

[4]奄忽若飚塵:奄忽指急促、迅速;飚指狂風(fēng);塵指塵土。此句比喻人的短暫的生命就像狂風(fēng)吹起的塵土一樣飄忽不定。

[5]轗軻:同“坎坷”,原指車行顛簸,這里指人困頓不得志。

【匯評】

1.(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慷慨激昂?!昂尾徊吒咦悖葥?jù)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長苦辛”,正是欲而不得。

2.(明)孫鑛《文選瀹注》:造語極古淡,然卻有雅味,此等調(diào)最不易學(xué)。

3.(清)李因篤《漢詩評》:與《青青陵柏篇》感寄略同,而厥懷彌憤。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此應(yīng)是合樂之作,寄意在后六句。欲聽者辨之,故曰“識曲聽其真”。聽曲者但知聲,未必詳其何所訴也?!褒R心”二句,言貧賤之情,人有同感,各有所愿,未獲伸白,我今代為傾吐,意望聽樂貴人,聞而接引。蓋古“白水”“南山”之旨。塵隨風(fēng)飛,其去甚速。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四:“據(jù)要津”,乃詭詞也。古人感憤,每有此種。

6.(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六二:“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jì)D。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dú)守?!薄昂尾徊吒咦?,先據(jù)要路津?無為久貧賤,轗軻長苦辛?!笨芍^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讀之者但覺其親切動(dòng)人。非無鄙詞,但覺其精力彌滿??芍~與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病,而游詞之病也。

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1]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2]。清商[3]隨風(fēng)發(fā),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鳴鶴[4],奮翅起高飛。

【注釋】

[1]交疏:交錯(cuò)鏤刻。

[2]杞梁妻:《列女傳·貞順傳》載齊莊公襲莒,杞梁殖戰(zhàn)死,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為之崩”?!墩f苑·立節(jié)篇》載:“齊莊公伐莒,杞梁斗死,其妻聞之而哭,城為之阤,而隅為之崩?!庇帧肚俨佟吩唬骸啊惰搅浩迖@》者,齊邑杞梁殖之妻所作也。殖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將何以立吾節(jié)?亦死而已。’援琴而鼓之。曲終,遂自投淄水而死?!?/p>

[3]清商: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音音調(diào)凄清悲切,被稱為“清商”?!俄n非子·十過》:“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彼斡瘛堕L笛賦》曰:“吟清商,追流徵?!?/p>

[4]鳴鶴:《文選》五臣注、《玉臺新詠》皆作鴻鵠。

【匯評】

1.(唐)李善《文選注》: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達(dá),知人者稀也。

2.(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撫衷徘徊,四顧無侶?!安幌Ц枵呖?,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空中送情,知向誰是?言之令人悱惻。

3.(明)孫鑛《文選瀹注》:敘事有次第,首尾完凈,思圓而調(diào)響,蒼古中有疏快,絕堪諷詠。

4.(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來端不可知,自然驅(qū)赴。以目視者淺,以心視者深。

5.(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古詩十九首》)唯此首最為悲酸。

6.(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傷知音稀,亦與“識曲聽其真”同慨,二詩意相類。

7.(清)張庚《古詩十九首解》:摹寫聲音,正摹寫其人也。

8.(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二:此嘆知音稀而苦心無與其白也?!梃搅浩抟员仁恐坏弥菊?,曲調(diào)清商最為哀苦,而況杞妻苦心苦節(jié),垂死而歌,將曲意徘徊一彈再鼓,聞?wù)吣簧В唤裎曳遣幌Ц枵咧嘁?,傷無知音,苦心難白,思為雙鶴,飛鳴戾天,超出塵表,庶不致汩汩塵埃,沒世而名不稱也。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1]袖,路遠(yuǎn)莫致之[2]。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shí)。

【注釋】

[1]懷:王逸《楚辭注》曰:“在衣曰懷?!?/p>

[2]路遠(yuǎn)莫致之:《毛詩》曰:“豈不爾思,遠(yuǎn)莫致之。”致,《說文》:“致,送詣也?!?/p>

【匯評】

1.(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末二語無聊自解,眷眷申情。

2.(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每一回筆,如有千波,而終平瀲。古人之力其神乎!

3.(清)朱筠《古詩十九首說》:“庭中有奇樹”,因意中有人,然后感到樹。蓋人之相別,卻在樹未發(fā)華之前,睹此華滋,豈能漠然!“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因物而思緒百端矣。

4.(清)姜任修《古詩十九首繹》:懷中別思,與香俱盈,不惟其物,而惟其意。

迢迢牽牛星

迢迢[1]牽牛星,皎皎河漢[2]女。纖纖擢素手,札札[3]弄機(jī)杼[4]。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5]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注釋】

[1]迢迢:遙遠(yuǎn)的樣子。

[2]河漢:天河、銀河。

[3]札札:象聲詞,機(jī)織聲。

[4]杼:音助,舊式織布機(jī)上的梭子。

[5]盈盈:水清澈的樣子。

【匯評】

1.(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末二語就詩微挑,追情妙繪,絕不費(fèi)思一點(diǎn)。

2.(明)孫鑛《文選瀹注》:全是演《毛詩》語,末四句直截痛快,振起全首精神,然亦是《河漢》脫胎來。

3.(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終始詠牛、女耳,可賦可比,可理可事可情,此以為《十九首》。全于若不爾處設(shè)色。

4.(清)張庚《古詩十九首解》:欲寫織女之系情于牽牛,卻先用“迢迢”二字將牽牛推遠(yuǎn),以下方就織女寫出許多情致。

5.(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遠(yuǎn)而不相知,不若近而不相得之悲更切也。人唯有情而不能語,故詠嘆以傳之。近矣可以傳矣,而不能傳,于是吁嗟太息,宛轉(zhuǎn)而陳其詞,乃愈哀也。疊字并靈活,“脈脈”者,有條有緒,若呼吸相通,尋之有端,而即之殊遠(yuǎn)。二字含蓄無盡?!靶挠徐`犀一點(diǎn)通”即此意,而雅俗霄壤。

6.(清)沈德潛《古詩源》卷四:相近而不能達(dá)情,彌復(fù)可傷,此亦托興之詞。

7.(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二:河漢清淺,相去甚近,所隔者止盈盈一水耳,一語何難;乃脈脈相視,未免有情,而不得通一言半語!因想古來之孤臣孽子、離人怨婦斷腸苦況,真正啼笑兩難,有說不出來之苦者,大概即此矣,然乎否?

8.(近代)梁啟超《中國之美女及其歷史》:至如《迢迢牽牛星》一章,純借牛女作象征,沒有一字實(shí)寫自己情感,而情感已活躍句下。此種做法,和周公的《鴟鸮》一樣,實(shí)文學(xué)界最高超的技術(shù)(原注:漢初作品如高祖之《鴻鵠歌》、劉章之《耕田歌》,尚有此種境界,后來便很少了)。

回車駕言邁

回車駕言[1]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fēng)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shí),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2],榮名[3]以為寶。

【注釋】

[1]言:語助詞。

[2]化:謂變化而死也。不忍斥言其死,故言隨物而化也?!肚f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p>

[3]榮名:榮譽(yù),美名。《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死有遺業(yè),生有榮名?!?/p>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此直賦情事,陶令亦效此,乃相去若何?

2.(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慨得志之無時(shí),河清難俟,不得已而托之身后之名。名與身孰親?悲夫!

又曰:古今唯此失志之感,不得已而托之名,托之神仙,托之飲酒。惟知道者,可以冥忘。有所托以自解者,其不解彌深。

3.(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二:車無所往,故回;又駕而涉悠悠之長道,不知何處稅駕,四顧茫然,唯見百草動(dòng)搖于東風(fēng)耳。“搖”字妙,是從“中心搖搖”來,寫得曠而悲?!八鰺o故物,焉得不速老”,王孝伯稱此句極佳。

驅(qū)車上東門

驅(qū)車上東門[1],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2]。下有陳[3]死人,杳杳[4]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5]。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注釋】

[1]上東門:洛陽城東面有三門,最北面的門即上東門。

[2]松柏夾廣路:仲長統(tǒng)《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識其墳也。”

[3]陳:久。

[4]杳杳:幽暗貌。

[5]度:過,超越。

【匯評】

1.(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漢人詩多含情不露。

2.(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此詩感慨激切甚矣。然通篇不露正意一字。蓋其意所愿,據(jù)要路,樹功名,光旂常,頌竹帛,而度不可得,年命甚促,今生已矣,轉(zhuǎn)瞬與泉下人等耳。神仙不可至,不如放意娛樂,勿復(fù)念此;其無復(fù)念此者,正不能不念也。夫飲酒被紈素,果遂足樂乎?與極宴娛心意,榮名以為寶,同一旨。妙在全不出正意,故佳。愈淋漓,愈含蓄。

生年不滿百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dāng)及時(shí),何能待來茲[1]?愚者愛惜費(fèi)[2],但為后世嗤。仙人王子喬[3],難可與等期[4]。

【注釋】

[1]來茲:《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备哒T注:茲,年。

[2]愛惜費(fèi):舍不得花錢。愛:吝惜。

[3]王子喬:《列仙傳》載:“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山?!?/p>

[4]等期:寄托同等的期望。

【匯評】

1.(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起四句名語創(chuàng)獲,末二句將前意一噴再醒?!盀闃樊?dāng)及時(shí),何能待來茲”,念此已是撫然;至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益嗟嘆自失。乃知此言無不可感。

2.(清)方廷珪《文選集成》:直以一杯冷水,澆財(cái)奴之背。

3.(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亦與《驅(qū)車上東門》篇同意。其端更不可尋。此首起十字演為《上東門》篇,《上東門》篇結(jié)十字演為此篇,俱不出正意。古人為文,批卻導(dǎo)虛,變化百出。故一意可成數(shù)篇,一事可以各詠,往往生新,不相蹈襲。

4.(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生年不滿百》,萬古名言,即前“驅(qū)車”(《驅(qū)車上東門》)篇意,而皆重在飲酒,及時(shí)行樂,是其志在曠達(dá)。漢魏人無明儒理者,故極高志止此而已。

客從遠(yuǎn)方來

客從遠(yuǎn)方來,遺[1]我一端[2]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3]以長相思,緣[4]以結(jié)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1]遺:音慰,贈送。

[2]一端:半匹?!蹲髠鳌ふ压辍贰耙詭佩\二兩”,杜預(yù)注:“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二兩,二匹?!?/p>

[3]著:音卓,將絲棉裝進(jìn)衣被中?!段倪x》李善注引鄭玄《儀禮注》曰:著,謂充之以絮也。

[4]緣:裝飾邊緣?!段倪x》李善注引鄭玄《禮記注》曰:緣,飾邊也。

【匯評】

1.(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三:長相思,謂以絲縷絡(luò)綿交互網(wǎng)之,使不斷,長相思之義也。結(jié)不解,按《說文》:“結(jié)而可解曰紐,結(jié)不解曰締。”締,謂以針縷交鎖聯(lián)結(jié),混合其縫,如古人結(jié)綢繆同心制,取結(jié)不解之義也。既取其義,以著愛而結(jié)好,又美其名曰“相思”、曰“不解”云。合歡被,宋趙德麟《侯鯖錄》有解。會而觀之,可見古人詠物托意之工矣。

2.(明)陸時(shí)雍《古詩鏡》卷二:極纏綿之致。

3.(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無數(shù)婉縟,但一直寫之。

4.(清)成書《多歲堂古詩存》:“尚爾”二字,是久在意中又出意外之辭,是日夜計(jì)之日夜冀之之念,實(shí)從心坎中繪出。非泛泛感激語。

5.(清)朱筠《古詩十九首說》:于不合歡時(shí)作“合歡”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無中生有,奇絕幻絕!說至此,一似方成鸞交未曾離者。結(jié)曰“誰能”,形神俱忘矣。又誰知不能“別離”者今已別離,“一端綺”是懸想、“合歡被”乃烏有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