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二十九首
劉邦詩·一首
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原名季,曾任秦朝的泗水亭長(低于縣一級的行政建制長官,級別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長)。秦并六國后,天下并不太平。加之始皇父子以法家思想鉗制天下,激怒人心。劉邦在鄉(xiāng)里親鄰看來是個潑皮無賴,但其實他胸懷天下。豐西澤縱放驪山徒之后,開始了反秦大業(yè)。在芒碭山制造龍脈等輿論,為自己的起義隊伍贏取人心。之后奪沛縣、豐邑,攬張良、韓信等,攻昌邑,奪關(guān)中,定三秦,決垓下,通過一系列征戰(zhàn),最終君臨天下。劉邦不僅奠定了漢家四百年的基業(yè),也提倡并促成了由楚風(fēng)、儒風(fēng)和黃老之風(fēng)構(gòu)成的西漢世風(fēng)的形成。他死后群臣商定加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然后人多從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jì)》稱劉邦為漢高祖。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錄其詩兩首:《大風(fēng)歌》《鴻鵠歌》。
大風(fēng)歌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1]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選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高祖本紀(jì)》
【注釋】
[1]威加海內(nèi):威震天下。加:凌駕。
【匯評】
1.(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九:高祖《大風(fēng)》之歌,雖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氣慷慨,規(guī)模宏遠,凜凜乎已有四百年基業(yè)之氣。
2.(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上:漢高帝《大風(fēng)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
3.(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大風(fēng)》三言,氣籠宇宙,張千古帝王赤幟,高帝哉?
又曰:《大風(fēng)》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
4.(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神韻所不待論。三句三意,不須承轉(zhuǎn),一比一賦,脫然自致,絕不入文士映帶。豈亦非天授也哉!
5.(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雄駿可以籠罩百代。
6.(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時帝春秋高,韓彭已誅,而孝惠仁弱,人心未定,思猛士其有悔心乎!
7.(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大風(fēng)》《柏梁》,七言權(quán)輿也。
8.(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三:《文中子》謂“安不忘危,霸心之存”,《丹陽集》謂“志氣慷慨,規(guī)模宏遠,凜凜乎已有四百年基業(yè)之氣”,良然。
項羽詩·一首
項羽(前232—前202),項氏(《史記》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或子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幼從季父項梁習(xí)兵法,少有大志。秦末農(nóng)民起義浪潮席卷全國,項羽在項梁的幫助下迅速崛起。通過巨鹿之戰(zhàn)消滅了秦軍主力,后挺進關(guān)中,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并分封諸侯。之后忙于平定諸侯叛亂,終不敵劉邦的漢軍。垓下一役,項羽兵敗,揮淚別姬,自刎烏江亭。項羽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軍事家,也是令司馬遷感到惋惜的英雄。后人對其優(yōu)點及性格上的缺陷認識比較統(tǒng)一,如宋蘇洵評價他說:“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鼻謇钔矸假澰唬骸坝鹬裼拢Ч艧o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1]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2]虞兮奈若何!
選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項羽本紀(jì)》
【注釋】
[1]騅:烏騅馬。
[2]虞兮:虞姬啊。兮是楚辭體標(biāo)志性的語氣詞,沒有實義。
【匯評】
1.(南宋)朱熹《楚辭集注》卷一: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
2.(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垓下歌》正不必以“虞兮”為嫌,悲壯烏咽,與《大風(fēng)》各自描寫帝王興衰氣象。千載而下,唯曹公“山不厭高”“老驥伏櫪”,司馬仲達“天地開辟”“日月重光”語,差可嗣響。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大風(fēng)》詞旨雖直,而氣概遠勝,《垓下》詞旨甚婉,而氣稍不及。元美謂“各自描寫帝王興衰氣象”是也。
4.(清)吳見思《史記論文》:“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可奈何”“奈若何”,嗚咽纏綿,從古真英雄必非無情者。
6.(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三:“可奈何”“奈若何”,真極纏綿嗚咽。
劉徹詩·一首
劉徹(前156—前87),西漢第七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劉徹在位共五十四年,期間為鞏固皇權(quán),在中央設(shè)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jiān)察,在地方設(shè)置十三州部刺史;為選拔人才,開創(chuàng)察舉制。此外,頒布推恩令,將鹽鐵和鑄幣權(quán)收歸中央等,都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劉徹摒棄了漢初尊奉黃老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奠定了中國封建王朝數(shù)千年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劉徹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在位期間,隨著國力的強大,逐漸廣開疆土。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從而造就了漢武盛世的局面。此外,在位期間派使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原與西域諸國的聯(lián)系。
劉徹在位后期,不僅窮兵黷武,且造成了巫蠱之禍,招致后人諸多非議。晚年也迷戀神仙道術(shù),祈求長生不老。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崩于五柞宮,享年七十歲,加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錄其詩七篇。
秋風(fēng)辭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1]。蘭有秀兮菊有芳,攜[2]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舡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3],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文選》第四十五卷
【注釋】
[1]“草木”句:《禮記》曰:“季秋之月,草木黃落,鴻雁來賓。”
[2]攜:一作“懷”。
[3]棹歌:劃船時唱的歌。
【匯評】
1.(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三:《大風(fēng)》,千秋氣概之祖;《秋風(fēng)》,百代情致之宗。雖詞語寂寥,而意象靡盡。
2.(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漢武故是詞人,《秋風(fēng)》一章,幾于《九歌》矣。
又曰:《秋風(fēng)》樂極悲來,其悔心之萌乎?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秋風(fēng)辭》,文質(zhì)得宜,格在其中。
4.(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聲情涼銑,無非秋者。宋玉以還,唯此劉郎足與悲秋。“玉露凋傷”(按杜甫《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之作,詞有余而情不逮也。
5.(清)毛先舒《詩辯坻》卷一:武帝雅好楚辭,莊助、朱買臣俱以此得幸?!娥印非涂蹋肚镲L(fēng)》駘蕩,俊語俱自湘累脫出。
6.(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是《離騷》之遺,而聲調(diào)融會,結(jié)語凄其,足當(dāng)《十九首》數(shù)句。
7.(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
8.(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三:此辭有感秋搖落,系念求仙意。
班婕妤詩·一首
班婕妤,西漢樓煩(今山西寧武)人。出身功勛之家,其父班況在漢武帝時曾抗擊匈奴。有才德,被選入宮中,初為少使。因得寵,賜封婕妤。后被趙飛燕姐妹妒恨所譖,主動退居長信宮侍奉王太后。公元前7年,成帝卒,班婕妤請求守陵。次年其亦病逝。
怨歌行
新裂齊紈[1]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fēng)發(fā)。??智锕?jié)至,涼風(fēng)奪炎熱。棄捐篋笥[2]中,恩情中道絕。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文選》第二十七卷
【注釋】
[1]紈:絲絹,很細的絲織品。春秋時齊國盛產(chǎn)絲絹。
[2]篋笥:篋,是指箱子一類的東西。笥,音四,指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匯評】
1.(南朝)鐘嶸《詩品》卷上:《團扇》短章,辭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侏儒一節(jié),可以知其工矣!
2.(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班婕妤樂府五言《怨歌行》,托物興寄,而文采自彰。馮元成謂“怨而不怒,風(fēng)人之遺”,王元美謂“可與《十九首》、蘇李并驅(qū)”是也。
3.(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說到“??帧北阒?,但堪作今人半首古詩耳,曉人不當(dāng)如是,而必待之月斜人散哉?漢人有高過《國風(fēng)》者,此類是也。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慮遠之詞,音節(jié)宛約。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用意微婉,音韻和平,《綠衣》諸什,此其嗣響。
梁鴻詩·一首
梁鴻,生卒年不詳,字伯鸞,東漢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受業(yè)于太學(xué),“家貧而尚節(jié)介,博覽無不通,而不為章句”。其不求功名,學(xué)成后到上林苑中放豬,做了豬倌。娶同邑之丑女孟光。因作《五噫歌》觸怒了漢章帝,遂變更姓名至吳,依大家皋伯通。有著述十余篇,皆佚。卒后,“伯通等為求葬地于吳要離冢傍”?!逗鬂h書》載其詩三首。
五噫[1]歌
陟[2]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3]兮,噫!人之劬勞[4]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選自中華書局校點本《后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傳》
【注釋】
[1]噫:感嘆詞。
[2]陟:音制,升、登。
[3]崔嵬:原指有石頭的土山,《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贝嗽娭父叽竺?。
[4]劬勞:劬音渠。指勞累。《詩·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匯評】
1.(南朝)范曄《后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肅宗聞而非之,求鴻不得。
2.(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五句中不可斷,間以“噫”字隨聲發(fā)嘆,悲感更深?!度罩毓狻贰渡狭籼铩?,與此調(diào)同。
3.(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此感勞民興造而作。首二,從登高望遠說起。三四,是主句。末句有“伊于何底”(按,《詩·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伊于胡底?”)之意。無窮悲痛,全在五個“噫”字托出,真是創(chuàng)體。
班固詩·一首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幼而能文,長大后淹貫載籍。因司馬遷《史記》不載太初以后之事,亦不滿于后人續(xù)補之作,遂有意作史。然遭人告發(fā)“私改作國史”,被捕下獄。其弟班超求見漢明帝,陳說個中緣由。明帝見班固之書稿,頗為賞識,因此釋其罪,并除為蘭臺令史。永平五年(62)遷為郎,典校秘書,始奉詔撰《漢書》。
班固其人好趨炎附勢,巴結(jié)權(quán)貴。如曲意逢迎章帝時擅權(quán)的竇憲,曾隨其出征匈奴,大敗北單于后撰有著名的《封燕然山銘》(今被蒙古國和內(nèi)蒙古大學(xué)的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并確認)。和帝即位后,班固不滿于外戚專權(quán),遂聯(lián)合宦官打壓竇憲。竇憲終被迫自殺。洛陽令種兢趁機報復(fù)班固,告發(fā)其參與了竇憲的陰謀。班固再次被捕入洛陽獄,并死于獄中。班固死后,其《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竟,后由其妹班昭及馬續(xù)完成。唐顏師古曾注《漢書》,清王先謙有《漢書補注》。
除史學(xué)成就外,班固也是著名的賦家,位列“漢賦四大家”。其所作《兩都賦》開創(chuàng)了京都賦的范例,居于《文選》第一篇。班固亦是經(jīng)學(xué)理論家,其所編撰的《白虎通義》,集當(dāng)時經(jīng)學(xué)之大成,使讖緯神學(xué)理論化、法典化。
《隋書·經(jīng)籍志》有《班固集》十七卷,然已散佚。明張溥輯有《班蘭臺集》。近人丁福保輯有《班孟堅集》。
詠史
三王[1]德彌薄,惟后[2]用肉刑。太倉令[3]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4]。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5]。憂心摧折裂,晨風(fēng)揚激聲。圣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6],不如一緹縈。
選自逯欽立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五
【注釋】
[1]三王:古代夏商周三朝的開辟者,分別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周武王)。
[2]后:這里指三王的后代,具體則指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即夏桀、商紂、周厲王。
[3]太倉令:指漢初名醫(yī)淳于意,曾擔(dān)任齊之太倉的小吏。
[4]煢煢:憂思、孤獨無依的樣子?!对姟ば⊙拧ふ隆罚骸皯n心煢煢,念我無祿?!?/p>
[5]雞鳴:指《詩·鄭風(fēng)·女曰雞鳴》?!睹娦颉分^:“刺不說德也;陳古義以刺今,不說德而好色也?!彼沃祆洹对娂瘋鳌分^:“此詩人述賢夫婦相警戒之詞,言女曰雞鳴以警其夫,而士曰昧旦,則不止于雞鳴矣。”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說:“此詩人述賢夫婦相警戒之辭。”清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只是夫婦幃房之詩,然而見此士、女之賢矣。”近人聞一多《風(fēng)詩類鈔》曰:“《女曰雞鳴》,樂新婚也。”此詩云“思古歌雞鳴”,比較合于朱熹、方玉潤的解釋。
[6]憒憒:昏庸,糊涂。
【匯評】
1.(南朝)鐘嶸《詩品序》:東京二百載中,唯有班固《詠史》,質(zhì)木無文。
2.(南朝)鐘嶸《詩品》卷上:孟堅才流,而老于掌故。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
3.(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或縟或簡,或節(jié)或余,就彼語言贊,無事溢詞。史筆詩才,有合轍矣。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古質(zhì),不下斷語,但于結(jié)句一詠嘆之。詠史自有此法。
張衡詩·一首
張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南陽石橋鎮(zhèn))人。歷任太史令、河間相等職,皆有政績。漢代杰出的科學(xué)家,也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逗鬂h書》本傳載其詩、賦、銘、七言等共三十二篇。著名的賦有《二京賦》《思玄賦》《歸田賦》等。尤其《歸田賦》,是東漢著名的小賦,通常被看作是漢代散體大賦向抒情小賦轉(zhuǎn)變的標(biāo)志。《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張衡集十四卷,皆佚。明張溥輯有《張河間集》;清嚴可均輯其文四卷凡三十九篇;今人逯欽立輯其詩九首。
四愁詩其一
我所思兮在太山[1]。欲往從之梁父[2]艱,側(cè)身東望涕霑翰[3]。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4]瓊瑤。路遠莫致倚[5]逍遙[6],何為懷憂心煩勞。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文選》第二十九卷
【注釋】
[1]太山:即泰山。
[2]梁父:泰山的支脈。
[3]翰:衣襟。
[4]英:通“瑛”,玉的光澤。
[5]倚:桂馥《札樸》卷六謂通“猗”,語氣助詞,無義,如《詩·魏風(fēng)·伐檀》“河水清且漣猗”。徐仁甫認為倚乃徙倚之省文。
[6]逍遙:彷徨不安狀。
【匯評】
1.(晉)傅玄《擬張衡四愁詩序》:張平子作《四愁詩》,體小而俗,七言類也。
2.(明)陸時雍《古詩鏡》卷三:矯矯有西京之致。
3.(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張衡樂府七言《四愁詩》,兼本《風(fēng)》《騷》,而其體渾淪,其語隱約,有天成之妙,當(dāng)為七言之祖。胡元瑞云:“《四愁》章法實本風(fēng)人,句法率由騷體?!庇衷疲骸啊峨x騷》盛于楚漢,一變而為樂府,體雖不同,詞實并駕,乃變之善者也?!庇薨矗骸峨x騷》變?yōu)闃犯?,而《四愁》則尤善云。如“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cè)身東望涕霑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等章,體皆渾淪,語皆隱約者也。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獨創(chuàng)此體,郁紆心煩。其言低徊情深,必不可擬。
5.(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二:心煩紆郁,低徊情深,風(fēng)騷之變格也。
6.(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四詩作意,盡于序中“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五句(按,此四詩前有序,其中曰:“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yōu)樾∪恕K家缘佬g(shù)相報,貽于時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保?。
又曰:七言詩雖始于《柏梁》,然屬聯(lián)句,非正體也。溯厥源流,此為鼻祖。
又曰:《五噫》《四愁》,皆得《風(fēng)》《騷》遺意,故讀去只覺纏綿,不嫌排復(fù)。徒求形肖,失之轉(zhuǎn)賒。
秦嘉詩·一首
秦嘉,字士會,東漢隴西郡(治今屬甘肅通渭)人。漢桓帝時為郡吏,受命為郡上計簿使赴洛陽,被任為黃門郎。后客死于津鄉(xiāng)亭。逯欽立輯其詩四首。
留郡贈婦詩三首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1]。憂艱常早至,歡會??嗤?。念當(dāng)奉時役,去爾日遙遠。遣車迎子還,空往復(fù)空返。省書情凄愴,臨食不能飯。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長夜不能眠,伏枕獨輾轉(zhuǎn)。憂來如循環(huán),匪席不可卷[2]。
選自逯欽立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六
【注釋】
[1]屯蹇:屯、蹇分別是《周易》中的第三卦、第三十九卦,一象征險象環(huán)生,一預(yù)示險阻在前。
[2]匪席不可卷:典出《詩·邶風(fēng)·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毕涌删?,但人心不可卷,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不變。此處“匪席不可卷”,是說席子可以卷起來,但心的憂思不是席子,是無法卷起來的。形容自己的憂思不可解脫。
【匯評】
1.(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二:秦嘉夫婦往還曲折,具載詩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非他托興可以比肩。
2.(明)陸時雍《古詩鏡》卷三:詩可代札,情款具存。
3.(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伉儷之情甚真。結(jié)句原于《國風(fēng)》,演為六朝樂府。
4.(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詞氣和易,感人自深。然去西漢渾厚之風(fēng)遠矣。
5.(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此詩敘述清婉,開劉公幹、謝惠連。誦之久,自有一種綺旎蔥蒨之致。
辛延年詩·一首
辛延年,生卒年不詳。東漢人,著名詩人,然僅存《羽林郎》一首,入《玉臺新詠》《樂府詩集》。
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1]。依倚將軍勢,調(diào)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dāng)壚[2]。長裾[3]連理帶,廣袖合歡襦[4]。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不意金吾[5]子,娉婷[6]過我廬。銀鞍何煜爚[7],翠蓋空踟躕[8]。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求珍肴,金盤鲙鯉魚。貽我青銅鏡,結(jié)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兒愛后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多謝[9]金吾子,私愛徒區(qū)區(qū)。
選自中華書局點校本《樂府詩集》第六十三卷《雜曲歌辭》
【注釋】
[1]姓馮名子都:馮子都,西漢大將軍霍光寵幸的家奴總管。
[2]當(dāng)壚:賣酒。壚,放置酒壇子的土臺。
[3]裾:音居,指衣服的前襟。
[4]合歡襦:繡著合歡花紋的短襖。
[5]金吾:漢代的官名,全稱執(zhí)金吾,是衛(wèi)戍京師的武官。馮子都只是霍光的家奴,沒有執(zhí)金吾的官位,稱其金吾子,語含諷刺。
[6]娉婷:原形容女子姿態(tài)美好,此處指馮子都和顏悅色的樣子。
[7]煜爚:爚音月,光輝閃耀。
[8]踟躕:徘徊不前。《詩·邶風(fēng)·靜女》:“搔首踟躕?!?/p>
[9]多謝:奉告。
【匯評】
1.(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卷三:漢人樂府五言,如《相逢行》《羽林郎》《陌上?!返?,古色內(nèi)含而華藻外見,可為絕唱。……晉宋而下,文勝質(zhì)衰,綺靡不足觀矣。
2.(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由前之漫斕,不知章末之歸宿。是以激昂人意,更深于七札。杜陵《麗人行》亦規(guī)撫于此,而以捎打已早,反俾入逢迎夙而意淺。文筆之差,系于忍力也。如是不忍則不力,不力亦莫能忍也。
3.(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一:此詩蓋托為貞婦不事二夫之詞?!懪疄橥褶o以決絕之。言以紅羅之美,裂之不惜;何論微軀而肯改志!若男兒之所愛無定,女子則豈不重前夫!從一而終,婦之道也,何得于新故之際而貴賤逾節(jié)乎!若曰雖以子之私心相愛,抱此區(qū)區(qū),亦徒然耳。辭婉而意嚴矣!
4.(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此自是樂府駢麗之調(diào),持旨甚正,有裨風(fēng)化。
又曰:樂府寫事須華縟,言情須婉轉(zhuǎn)?!岸稳A縟,中著“兩鬟”四句,縹緲流逸,大佳。
5.(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通首皆就胡姬之拒羽林郎著筆,故起四從對面說來,透后作提,似順實逆。
又曰:與《陌上?!吠涣x嚴詞麗,而運局迥殊,所宜參閱。
6.俞平伯《論詩詞曲雜著·說漢樂府詩〈羽林郎〉》:《羽林郎》和《陌上桑》的主題十分相像,都寫一個女子反抗強暴,不過讀《羽林郎》詩所得印象似偏于激烈,讀《陌上?!吩姡钟X得它很輕描淡寫,斗爭不很尖銳。其實兩詩所表現(xiàn)的女主角,態(tài)度的堅決,措辭的溫婉而又嚴正,實完全相同,不過表現(xiàn)的技巧不同罷了。
宋子侯詩·一首
宋子侯,東漢人,生平事跡不詳?!队衽_新詠》存《董嬌嬈》。
董嬌嬈
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傍?;ɑㄗ韵鄬?,葉葉自相當(dāng)。春風(fēng)東北起,花葉正低昂。不知誰家子,提籠行采桑。纖手折其枝,花落何飄飏。請謝[1]彼姝子,何為見損傷?高秋[2]八九月,白露變?yōu)樗?。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秋時自零落,春月復(fù)芬芳。何時盛年去,歡愛永相忘。吾欲竟[3]此曲,此曲愁人腸。歸來酌美酒,挾瑟上高堂。
選自中華書局點校本《樂府詩集》第七十三卷《雜曲歌辭》
【注釋】
[1]請謝:請告,請問。
[2]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后人如沈約《休沐寄懷》:“臨池清溽暑,開幌望高秋?!卞X起《江行無題》:“見底高秋水,開懷萬里天。旅吟還有伴,沙柳數(shù)枝蟬?!?/p>
[3]竟:完畢。
【匯評】
1.(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一:斂者固斂,縱者莫非斂勢。知斂縱者,乃可與言樂理。
2.(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四:此是樂府常調(diào),而筆甚飄逸,六朝《西洲曲》乃從此出。
又曰:花花、葉葉,古人襲用甚多,不如此篇之妙。下文承此二語,作幾許搖曳。
又曰:此詩轉(zhuǎn)筆甚快。從花花、葉葉入春風(fēng)是一層,跟花葉來折枝是二層,去葉承花請謝是三層,高秋是四層,秋時是五層,何時是六層。本意甚尋常,不過以人老比花落耳。乃作爾許層次,阿娜變宕,不可方物。
3.(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三:大意以花落比盛年之易逝也,婀娜其姿,無窮搖曳。
4.(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六:詩意只嘆花落尚可更開,盛年歡愛難再,勸人及時行樂也。前路幻出幾層問答,入后點醒,無窮姿致。
蔡琰詩·一首
蔡琰,漢魏之際人,生卒年不詳。字文姬,又字昭姬。父為漢末名人蔡邕。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南)人。初嫁于河?xùn)|衛(wèi)仲道,夫死歸寧母家。后值匈奴入侵,其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與匈奴人,并生了兩個兒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統(tǒng)一北方,遣使以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屯田都尉董祀。事見《后漢書》卷一一四本傳。文姬之入塞、贖歸的事情成了后世文人創(chuàng)作青睞之題材,如元金志南的雜劇《蔡琰還漢》、明陳與郊的雜劇《文姬入塞》、清尤侗的雜劇《吊琵琶》等;小說《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寫曹操派三路兵馬出征漢中的緊要關(guān)頭,也插入了文姬之事;20世紀(jì)則有程硯秋的京劇《文姬歸漢》、郭沫若的五幕歷史劇《蔡文姬》等。文姬擅文學(xué)、音樂、書法。存詩三首(《悲憤詩》二首、《胡笳十八拍》),但作品的真?zhèn)未嬖跔幾h。
悲憤詩二章其一
董嬌嬈漢季失權(quán)柄,董卓亂天常[1]。志欲圖篡弒[2],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nèi)興義師[3],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4],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zé)o孑遺,尸骸相撐拒[5]。馬邊縣男頭,馬后載婦女[6]。長驅(qū)西入關(guān),迥路險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蛴泄侨饩?,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dāng)以亭刃[7],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虮慵娱⒄龋就磪⒉⑾?。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董嬌嬈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fēng)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fù)非鄉(xiāng)里。邂逅徼[8]時愿,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dāng)復(fù)棄兒子。天屬[9]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dāng)去,豈復(fù)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10],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dāng)發(fā)復(fù)回疑。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zhuǎn)轍。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