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其四)
【原文】
世有伯樂①,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②辱于奴隸人③之手,駢死④于槽櫪⑤之間,不以千里稱⑥也。馬之千里者,一食⑦或⑧盡粟一石⑨。食馬者⑩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11不外見12,且13欲與常馬等14不可得,安15求其能千里也?策16之不以其道,食17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18而臨19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20?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①伯樂:春秋時(shí)秦穆公時(shí)人,姓孫,名陽,善相馬。②祗:同“只”,只是。③奴隸人:古代指仆役等人,這里也指馬夫。④駢(pián)死:并列而死。駢,并列。⑤槽櫪:馬槽,馬廄。⑥稱:稱名,著稱。⑦一食:吃一頓。食,吃。⑧或:有時(shí)。⑨石(dàn):量詞,十斗。⑩食馬者:喂養(yǎng)馬的人。食,通“飼”。11才美:出眾的才華。12見(xiàn):通“現(xiàn)”,顯露。13且:就是,就。14等:等同。15安:哪里。16策:馬鞭,這里用作動(dòng)詞,鞭打。17食(sì):通“飼”,喂養(yǎng)。18策:馬鞭,這里作名詞。19臨:到,面對(duì)。20邪:同“耶”,語氣詞,表疑問。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是在喂馬人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有時(shí)吃一頓就要吃盡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標(biāo)準(zhǔn)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出眾的才華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就是要求它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又哪里還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施展出來,聽它嘶鳴卻不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識(shí)得千里馬吧!
【解析】
這篇《雜說》之四,是四篇雜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通稱《馬說》?!恶R說》大約創(chuàng)作于貞元十一年(795)至貞元十六年(800)間。其時(shí),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四舉禮部,三選吏部,三次上書宰相都未受到重視。再加上奸佞當(dāng)權(quán),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被重用,常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嘆。因此,他以千里馬自比,借《馬說》一文一吐不平之鳴。但《馬說》更加深遠(yuǎn)的意義在于,它針砭時(shí)弊,揭露了中唐時(shí)期的社會(huì)現(xiàn)實(shí)。
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為眾人所熟知,而韓愈卻巧妙地拿來說明如何識(shí)別人才、使用人才。韓愈所在的朝代,善于鉆營、阿諛奉承的人往往能夠飛黃騰達(dá)、官場得意,而那些真正有才華、有思想的人才卻被埋沒、被壓抑。他深感于此,以簡潔鋒利的筆法寫下了這篇短小精悍的論說。直到今天,這篇短文仍然有很強(qiáng)的現(xiàn)實(sh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