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東野序
【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①之;其趨也,或梗②之;其沸也,或炙③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④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柷八者⑤,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⑥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⑦,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逼涓バ乓雍?其末也,莊周⑧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⑨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shù)⑩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11;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12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13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注釋】
①激:阻遏水勢。②梗:阻礙流通。③炙:烤。這里指燒煮。④假:借助。⑤金、石、絲、竹、匏、土、革、柷八者:指我國古代用這八種質料制成的各類樂器的總稱,也稱“八音”。如鐘屬金類,罄屬石類,瑟屬絲類,簫屬竹類,笙屬匏類,塤(xūn)屬土類,鼓屬革類,柷(zhù)屬木類。⑥夔(kuí):傳說是舜時的樂官。⑦六藝:漢代以后對《詩經》《尚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種儒家經典的統(tǒng)稱。⑧莊周:即莊子,戰(zhàn)國時宋國蒙(今山東蒙陰)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⑨楊朱:字子居,戰(zhàn)國時魏國人。其說重在為我愛己,言“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言論散見于《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翟(dí):即墨子。春秋、戰(zhàn)國之際魯國(一說宋國)人。墨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其言行主要見于《墨子》。管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人,輔佐齊桓公稱霸。后人輯有《管子》一書。晏嬰:即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景公賢相,以節(jié)儉力行,顯名諸侯。其言行見于《晏子春秋》。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人。道家學說的始祖,相傳五千言《老子》(又名《道德經》)即其所作。申不害:戰(zhàn)國時鄭國人。韓昭侯時為相十五年,國治兵強。其說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韓非:戰(zhàn)國時韓國公子,后出使入秦為李斯所殺。著名法家代表,其說見《韓非子》。慎到:戰(zhàn)國時趙國人,著有《慎子》。田駢(pián):戰(zhàn)國時齊國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鄒衍:戰(zhàn)國時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時稱“談天衍”。尸佼:戰(zhàn)國時晉國人。著有《尸子》,《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孫武:即孫子。春秋時齊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張儀:戰(zhàn)國時魏國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時入秦為相,主“連橫”說,游說六國與秦結盟,以瓦解“合縱”戰(zhàn)略。蘇秦:戰(zhàn)國時東周洛陽人,著名縱橫家。曾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⑩節(jié)數(shù)(shuò):節(jié)奏短促。11肆:放蕩。12浸淫:逐漸滲透。此處有接近的意思。13役于江南:指赴溧陽就任縣尉,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
【譯文】
一般說來各種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fā)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搖動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震蕩它就發(fā)出聲響。水浪騰涌,或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湍急,或是有東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騰,或是有火在燒煮它。金屬石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fā)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才發(fā)言。人們唱歌是為了寄托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凡是從口中發(fā)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音樂,是人們心中郁悶而抒發(fā)出來的心聲,人們選擇最適合發(fā)音的東西來奏樂。金、石、絲、竹、匏、土、革、柷這八種樂器,是各類物質中發(fā)音最好的。上天對于一年四季也是這樣,選擇最善于發(fā)聲的事物借它來發(fā)聲。因此春天讓百鳥啁啾,夏天讓雷霆轟鳴,秋天讓蟲聲唧唧,冬天讓寒風呼嘯。一年四季互相推移變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對于人來說也是這樣。人類聲音的精華是語言,文辭對于語言來說,又是它的精華,所以尤其要選擇善于表達的人,依靠他們來表達意見。在唐堯、虞舜時,咎陶、禹是最善于表達的,因而借助他倆來表達。夔不能用文辭來表達,他就借演奏《韶》樂來表達。夏朝的時候,太康的五個弟弟用他們的歌聲來表達。殷朝善于表達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達的是周公。凡是記載在《詩經》《尚書》等儒家六種經典上的詩文,都是表達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時,孔子和他的弟子表達看法,他們的聲音洪大而傳播遙遠?!墩撜Z》上說:“上天將使孔子成為宣揚教化的人?!边@難道不是真的嗎?周朝末年,莊周用他那廣大無邊的文辭來表達。楚國是大國,它滅亡時候的情景靠著屈原的作品來表達。臧孫辰、孟軻、荀卿等人用他們的學說來表達。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這些人,都通過各自的主張來表達。秦朝的興起,李斯是表達者。在漢朝,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是其中最善于表達的人。此后的魏朝、晉朝,能表達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絕跡。就其比較好的人來說,他們作品的聲音清輕而虛浮,節(jié)奏短促而急迫,辭藻艷麗而傷感,志趣頹廢而放曠;他們的文辭,雜亂而沒有章法。這大概是上天厭棄這個時代的丑德敗行而不愿照顧他們吧?為什么不讓那些善于表達的人出來表達呢!
唐朝建立以后,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都憑他們的出眾才華來表達心聲。其后還活著的人當中,孟郊開始用他的詩歌來表達感情。這些作品超過了魏晉,有些經過不懈的努力已達到了上古詩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漢朝的水準。同我交往的人中間,除了孟郊、李翱、張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們三位的文辭表達確實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將應和他們的聲音,使他們作品表達國家的強盛呢,還是將讓他們貧窮饑餓,愁腸百結,使他們作品表達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們三位的命運,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東野將到江南地區(qū)去就任縣尉,心里好像有想不開的地方,所以我講這番命由天定的話來解開他心中的疙瘩。
【解析】
《送孟東野序》是韓愈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陽縣尉而作的一篇贈序。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著名詩人。他壯年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十歲時被授為溧陽縣尉。在他上任之際,韓愈寫下此文,對他加以贊揚和寬慰,流露出對朝廷用人不當?shù)母锌筒粷M。
文章首段論述“物不平則鳴”的道理;第二段列舉自然界多種現(xiàn)象論證“不平則鳴”的觀點,為下文闡述“人也亦然”打下論證的基礎;第三段論證人也如此,不平則鳴,從歷代列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論證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論點;第四段,從唐朝的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一直說到孟郊、李翱、張籍,認為他們都是善于用詩文來抒發(fā)情懷的人,最終點明題旨:“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發(fā)對孟郊懷才不遇的感慨。
本文運用比興手法,從“物不平則鳴”,寫到“人不平則鳴”。全序僅篇末用少量筆墨直接點到孟郊,但又緊緊圍繞孟郊其人其事而設,言在彼而意在此,體現(xiàn)了布局謀篇上的獨到造詣。歷數(shù)各個朝代善鳴者時,句式極錯綜變化之能事,清人劉海峰評曰:“雄奇創(chuàng)辟,橫絕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