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闖蕩倫敦
第一節(jié) 背井離鄉(xiāng)去倫敦
約于1587年,也就是莎士比亞23歲的時候,他離別家鄉(xiāng)斯特拉特福去了倫敦。關于這件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流傳最廣的是,說莎士比亞曾和幾個青年伙伴到當?shù)卮蟮刂魍旭R斯·露西爵士的鹿苑去獵鹿,被爵士追究法律責任。為了報復,他寫了一首嘲諷露西的歌謠貼在鹿苑門口,露西非常憤怒,便更加嚴厲地進行追究。莎氏無可奈何,只得逃往倫敦避難。莎士比亞時代,獵鹿被認為是正當?shù)倪\動。莎氏年輕時非常喜愛野外運動,他可能打過獵,但無事實確證他曾闖進私人的鹿苑去獵鹿,并因此而被迫逃往倫敦。再有一種說法是,威廉并不愛安妮,由于一時的沖動,不得已與安妮倉促結婚,他成年后感到非常后悔,于是就丟下妻子兒女去倫敦尋求新的生活。但有人說,威廉從未流露出這種情緒。還有一種說法是,莎士比亞是跟隨某劇團去的倫敦。根據(jù)A·L·羅斯在《莎士比亞其人》一書中提供的資料,16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和80年代,常有劇團從倫敦到斯特拉特福演出。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1573年、1576年和1587年都曾到斯特拉特福演出;沃里克伯爵供奉劇團也于1575年到過那里;伍斯特伯爵供奉劇團在1569年至1587年之間曾先后六次到該鎮(zhèn)表演。那時候,通常一年里有兩三個劇團來到斯特拉特福。1587年去了五個劇團,即女王供奉劇團、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埃塞克斯伯爵供奉劇團、斯塔福德勛爵供奉劇團和另一個未記名的劇團。其中,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因部分演員到別處演出,人手缺乏;女王供奉劇團去斯特拉特福演出途中,因內部斗毆死了一名演員。莎士比亞得知這一情況后,就乘機跟隨某劇團去了倫敦。此說似乎比較可信。我們知道,威廉在文法學校時讀過古典詩歌和戲劇,而且還在老師的領導下參加過戲劇表演。劇團從倫敦到斯特拉特福演出時,他也一定是位熱心的觀眾。如前所述,由于他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學位,謀事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教育界和法律界都沒有什么出息?,F(xiàn)在看到劇團缺人,考慮到自己的前途,他就跟某劇團(可能是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或女王供奉劇團)走了。這頗合乎莎士比亞的人生軌跡。
當時的倫敦并不像今天這個樣子,不是大都會,看起來還是個中世紀的城市,人口不到20萬。那時的倫敦大致是今天的倫敦商業(yè)區(qū)。泰晤士河是人們來往的交通要道,原先過河全靠渡船。喬叟時代,倫敦人就想在河上架橋,但因困難太大,未能成功,直到伊麗莎白時代才架起了一座倫敦橋。
城里的街道很窄,一所所房屋擠在一起,空氣污濁,人聲嘈雜。在這種不衛(wèi)生的條件下,瘟疫時有發(fā)生。但是,倫敦是英國的首都,是英國的商業(yè)和銀行業(yè)中心,還是世界上主要的貿(mào)易中心之一,也就是說,它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國內國外來到這里的人很多。
這里的人們除喜歡看戲外,還普遍喜愛唱歌,很多人能熟練地彈詩琴(或吉他)、吹長笛。當時的鍵盤樂器是古鋼琴(即弗吉那爾琴),音響較大的樂器有短號和長號。伊麗莎白時代的人對悅耳的和響亮的和聲簡直是著了迷。在音樂之城倫敦這樣的氛圍中,莎士比亞必須會寫抒情歌詞,不僅要供劇中使用,還要使觀眾在看過戲之后仍能傳唱。從莎氏的一些劇作來看,他做到了這一點。另一方面,暴力行為也能吸引那時候的倫敦人。他們成群結隊去觀看砍罪犯的頭,看人頭懸掛在柱子上;去觀看絞死犯人,看尸體在絞刑架上搖來晃去。他們還成群結隊去觀看殘忍的游戲,諸如用鏈條拴住熊或牛,讓猛犬去咬它們,折磨它們等等。在莎士比亞的一些劇作中,有些描寫迎合了觀眾的這種口味。
第二節(jié) 抓住機遇
一個人在事業(yè)上的成功固然主要靠自己,但機遇也很重要,莎士比亞的成功之路正好可以說明這一點。他非常聰明,又很好學,且有堅韌的奮斗精神,還很幸運地遇到了有利時機,而他又善于抓住機遇。有人說,倘若莎士比亞早生或遲生20年,他的成就就不會如此輝煌。此話不無道理。
一、和平昌盛的時期
早在15世紀,英國封建主階級開始分化為新舊貴族。16世紀的土地變革和資本主義方式在農(nóng)村的發(fā)展,加快了這一分化進程。許多中小貴族乃至某些大貴族迅速地變成資產(chǎn)階級地主,其領地同市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的新貴族還常常從事工商業(yè)活動,新貴族同新興資產(chǎn)階級開始形成聯(lián)盟。但是很大一部分貴族的主要收入還是靠佃農(nóng)繳納的地租,因而仍然是舊貴族。這個時候,英國建立了封建專制的君主政體,開創(chuàng)者是亨利七世。在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統(tǒng)治時期,君主加強王權,獎勵工商業(yè)和航海業(yè)。亨利八世還進行了宗教改革,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但很少改變天主教教義和儀式。愛德華六世時期(1547—1553),英國國教更加脫離天主教而接受了新教的某些成分。但瑪麗統(tǒng)治時期(1553—1558),她反對宗教改革,依仗西班牙和英國某些貴族的支持,恢復了天主教,并對新教徒進行迫害。由于她極端殘酷,人們稱她為“血腥的”瑪麗。
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自1558年繼承王位后依靠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加強專制統(tǒng)治,重新頒布了《至尊法案》,重申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促使議會通過《三十九信條》作為國教教義,最終確立了英國國教。她獎勵工商業(yè),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縱容英國軍艦騷擾西班牙海上航路,搶劫西班牙運載金銀的船只,致使英、西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莎士比亞初到倫敦時,西班牙進攻英國的威脅正日益逼近。當時英國并不富強,一旦和海上強國西班牙作戰(zhàn),實難承受戰(zhàn)爭帶來的沉重負擔。但女王陛下和她的臣民們并未驚慌失措,而是積極備戰(zhàn)。1588年7月,西班牙國王腓力普二世派遣“無敵艦隊”進攻英國,想要推翻伊麗莎白的統(tǒng)治,在英國恢復天主教。但英國艦隊擊潰了“無敵艦隊”,西班牙從此逐漸衰落,英國在海上的霸權從此確立。由于伊麗莎白的內外政策都和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一致,她得到當時代表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議會的支持。尤其是對西班牙作戰(zhàn)的勝利,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也更加提高了女王的威信,使其成為群眾所敬仰的人物。全國上下團結一致,政治較穩(wěn)定,經(jīng)濟較發(fā)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文主義教育興盛,文學藝術繁榮。盡管還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和平昌盛的時期。
二、戲劇的黃金時代
英國戲劇源遠流長。最初是10世紀由宗教儀式演變而成的宗教劇,以后又先后出現(xiàn)了奇跡劇、道德劇和插劇,這幾種劇統(tǒng)稱為宗教戲劇。它們宣傳宗教道德和倫理,也反映了中世紀的現(xiàn)實。當時沒有劇院,戲劇起初是在教堂里面上演,后來在教堂庭院中和廣場或街道上演出。
16世紀中葉,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有的人文主義者希望利用戲劇來傳播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在古希臘羅馬戲劇的基礎上,寫出了最初的英國喜劇和悲劇。
伊麗莎白一世酷愛戲劇,她和一些貴族對戲劇事業(yè)頗為關心,因此演員們可以比較自由地活動,甚至還可以獲得一些支持。在女王和貴族的庇護下,他們組織了“女王供奉”、“薩塞克斯伯爵供奉”和“埃塞克斯伯爵供奉”等劇團巡回演出,不僅不怕被當做游民逮捕,而且還可能得到地方官吏的幫助。不過,有的官員并不贊成演戲,特別是倫敦市政當局,對演戲總是反對,認為演戲是行邪。他們還強調,人們聚在一起看戲,易使瘟疫傳染,于是千方百計阻止演員在市區(qū)演出。女王在位的早期,戲劇發(fā)展緩慢,沒有專供演戲的戲院,戲班子除在宮廷或貴族府第演出外,大都在旅館的庭院中臨時搭臺表演。上演的劇本一般是奇跡劇、道德劇、插劇以及當時流行的各種戲劇的混合物。那時候沒有職業(yè)劇作家。
1576年,即女王登位18年以后,演員詹姆斯·伯比奇籌款在倫敦城外肖迪奇建立起第一家正規(guī)劇院,命名為“大劇院”,這是公共劇院。稍后,附近又建立了一家公共劇院,名叫“帷幕劇院”,從此這種劇院相繼建立,到16世紀末已有大劇院、帷幕劇院、玫瑰劇院、天鵝劇院、環(huán)球劇院、希望劇院、幸運劇院和紅牛劇院等八個劇院。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環(huán)球劇院,這個劇院建立時,莎士比亞入了股。當時劇院的結構脫胎于伊麗莎白時代的旅館建筑,普遍是一圈有頂?shù)臉抢葒粋€無頂?shù)脑鹤樱话阌腥龑?,樓廊的某些地方隔成了房間。院子用作露天觀眾場,觀眾站著看戲,票價比較便宜,只收1便士。樓廊上有座位,票價較貴,這里的觀眾比在露天觀眾場的人要多付1便士。如果想坐上更高一層的位置,就得再多付1便士。還有一些靠近舞臺的房間,票價很貴,每間要付6便士或12便士,這當然是供富人坐的地方。有時舞臺上也設有座位,以招待達官貴人。
舞臺伸入觀眾場里,演戲的時候觀眾從前面和兩旁圍著舞臺,演員和大多數(shù)觀眾靠得很近。舞臺大約高于地面五、六英尺,空隙周圍可用木板或布帛遮擋起來,如演悲劇,就用黑色的,如演喜劇,就用顏色較淡的。舞臺地板上有扇活板門,扮演鬼魂和神靈的演員可以從這扇門出現(xiàn)或消失。門開著時,還可當做墓穴。舞臺后面墻壁上有供演員進出的雙門。門的后面有個三層的化妝室,演員們在這里化妝。道具、服裝和劇本都放在這里。二層樓廊上有個固定的地方可供表演,倘若劇情需要,演員就把此處當做舞臺,如用作陽臺或城堡的平臺。舞臺正面的三層樓廊上可能有個供樂師使用的地方,他們可以在這里伴唱,可以在幕間進行表演。舞臺上方有個披子,那是從二層樓廊頂上或三層樓廊頂上伸出來的,演員可借此表演天神從天而降。劇院的屋頂上有一所或多所小屋,它們是用以放置舞臺上有時要用的機器(如造成雷聲的機器)和器件。最高的小屋頂上掛著一面旗子,這就使人知道劇院在演戲;有人在小屋的窗口吹著喇叭,這就告訴人家演出開始。那時候,舞臺上沒有布景,根據(jù)劇情需要,演員運用可以移動的道具,制造劇中情景:比如用一棵小樹代表森林,擺一張桌子和幾條凳子表示一家酒店,放一張安上滾輪的床鋪表示一間臥室。幕布掛在靠舞臺后面的地方,而不是掛在前面。舞臺上沒有照明設施,演戲只得在白天進行。
1596年,伯比奇買下以前用作黑衣僧修道院的部分房屋,將其改為劇院,于1599年或1600年開放,這就是在倫敦建立起來的第一家私人劇院,名叫“黑衣僧劇院”。爾后,此種劇院相繼建立。私人劇院比公共劇院小,全有屋頂;舞臺上有燈光,演戲可在晚間進行;設備較好,票價較貴。它們與公共劇院也有相似之處,如圣保羅劇院和黑衣僧劇院的舞臺結構與環(huán)球劇院和幸運劇院的舞臺結構基本相同。
約于1608年,即詹姆斯一世時期,國王供奉劇團(原宮內大臣供奉劇團)從兒童劇團手中接收了第一家私人劇院,從此他們有兩個劇院:環(huán)球劇院露天觀眾場無屋頂,比較適合于夏季使用;黑衣僧劇院全有屋頂,適合于冬天演戲。其他劇團效法他們,也在私人劇院演出。由于私人劇院在室內演出,開始使用舞臺燈光,這就為舞臺布景提供了條件,也對某些觀眾更有吸引力。當時的劇團除在劇院演出外,還應邀在宮廷、四個法律培訓中心和貴族府第演出,在這些地方演出與在私人劇院演出的情況相同。
有了較好的演出條件,還要有好演員,伊麗莎白女王對此十分重視。自1583年起,她親自做了一個劇團的保護人,演員們不再被當做游民看待,而受到貴族的保護,人民大眾的歡迎,有的人名噪一時。比如,偉大的悲劇演員理查德·伯比奇逝世的時候,彭布羅克伯爵感到十分悲傷,甚至連為招待法國大使而演出的戲都不去觀看。海軍大臣劇團的演員愛德華·艾萊恩也很有名,他是農(nóng)莊主,又是一所學校的創(chuàng)建人。莎士比亞更不用說,他是斯特拉特福最值得尊敬也最富有的紳士之一。盡管如此,社會上鄙視演員和演員這一職業(yè)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
那時候,演員一般都要受過專門訓練和良好的教育,總的來說,他們的表演都很不錯。當時的演員全是男性,沒有女演員,如果劇本中有女角,則由男演員扮演,這些演員也表演得很好。但是,有的劇團經(jīng)濟比較困難,為了省錢,往往雇用一些不稱職的演員,有的人幾乎是文盲,這些人每周僅能得到六至十先令,甚至只能獲得半個五先令硬幣。莎士比亞的劇本總是由伊麗莎白時代最優(yōu)秀的演員演出。
莎士比亞的劇團是在固定的劇院演出。演員們各有所專,有的演喜劇人物,有的演悲劇人物,并非什么戲都能演好。比如,有的演員演福斯塔夫簡直令人叫絕,而要他演奧瑟羅就很難令人滿意。莎士比亞在編寫劇本的時候,認真地考慮到演員們的特殊才能或獨特性。他知道,他的劇本演出時能夠獲得良好效果,演員們的表演起著重要作用。
英國是戲劇之邦,各個階層的人都喜歡到劇院看戲。劇院里的觀眾有:貴族、紳士、官員、商人、律師、醫(yī)生、教師、工人、農(nóng)民、各種手藝人和他們的學徒、軍人、水手、女傭等,可能還有妓女、扒手和“強告化”。伊麗莎白女王也常到劇院看戲,尤其喜歡看莎士比亞的劇本上演。私人劇院建立起來后,有的觀眾通常去公共劇院,而有的觀眾通常去私人劇院。私人劇院的觀眾大多是一些上流社會的人。那時候,有些劇作家瞧不起憑廉價票看戲的人,而只看重那些有教養(yǎng)的觀眾,投其所好。莎士比亞也曾在劇本《哈姆雷特》中通過人物之口對演員說,“要是表演得太過分或者太不充分,雖然可博沒有鑒別能力的觀眾一笑,而判斷能力強的觀眾則要因此而皺眉,你必須把這種人的意見看得比劇場里所有其他觀眾的意見都重要”。但他認識到,他不能只為那些憑高價票到劇場看戲的人演戲,不能只寫適合他們口味的劇本。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為肖迪奇的劇院寫的,他的“哈姆雷特王子”使所有的觀眾都滿意。事實上,他的劇本迎合倫敦市各個階層的觀眾的喜好。
16世紀80年代,也就是女王登位20余年之后,英國出現(xiàn)了一批職業(yè)劇作家。在這些劇作家中,以所謂“大學才子”們最具有代表性。他們一般都在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受過教育,且有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能,他們的劇作主要是喜劇和悲劇。就在這個時候,戲劇達到全盛時期,跨進了黃金時代。
喜劇作家約翰·黎里(John Lyly,1554—1606)是著名的“大學才子”之一。他出生于英國肯特郡,父親彼得·黎里是教區(qū)職員。黎里于1571年進牛津大學,先后于1573年和1575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和文學碩士學位,1579年他還在劍橋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牛津大學畢業(yè)后,黎里到了倫敦。他長期在伊麗莎白女王宮廷供職,但未擔任過高級職務。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他很快就成了名。1578年,他發(fā)表了散文《尤弗依斯,對才智的剖析》,反映宮廷生活和禮節(jié),引起了讀者的興趣。1580年又發(fā)表了續(xù)篇《尤弗依斯及其英國》,歌頌英國女王和英國的宗教及社會道德,更受讀者歡迎。他的散文文字綺麗,比喻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這種散文風格被稱為“尤弗依斯體”,對當時人們說話和寫作藝術有著巨大的影響。一些作家刻意模仿這種風格,朝臣們和有文化修養(yǎng)的男男女女都喜用“尤弗依斯體”交談。宮廷里的美人如果不能用“尤弗依斯體”說話,就如同不會說法語一樣不受尊重。黎里的散文風格吸引了廣大婦女讀者。他的劇本一般都供兒童演員在宮廷里演出,取材于神話和古代歷史,除個別劇本外,都是用散文而不是用詩寫的,這可算是一項革新。此外,他把當時英國舞臺上上演的粗糙劇本改造成為文雅的劇作,這也是他的重要功績。黎里比莎士比亞年長10歲,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亦在莎氏之前。他所塑造的雅致的浪漫主義兼現(xiàn)實主義的婦女形象出現(xiàn)在莎氏的早期劇作中。在莎氏的晚期劇作中,這些形象更趨完善。黎里的著名劇作有《亞力山大、坎帕斯比和戴奧格尼斯》(Alexander,Campaspe and Diogenes,1580—1584)、《恩底彌翁》(Endymion,1588,又叫《月中人》The Man in the Moon),《彌達斯》(Midas,1589—1590)和《月中女人》(The Woman in the Moon,1592)等。
另一位喜劇作家是喬治·皮爾(George Peele,1558?—1597?),也是著名的“大學才子”之一。他出生于倫敦,父親詹姆斯·皮爾是倫敦基督公立學校的職員。皮爾于1577年畢業(yè)于牛津大學,獲學士學位,1579年獲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就參加業(yè)余戲劇演出。1580年左右,皮爾回到倫敦,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以致他父親供職的那所學校的董事們要他父親把他趕出家門,于是他又在牛津待了兩年,成為一名頗有名氣的詩人。1583年春天,他又回倫敦尋找出路。大約就在這一年,他和一位富有的女子結了婚,但好景不長,妻子帶來的錢財很快就被花光,他的生活再次貧困起來。他于1584年開始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約于1597年在倫敦病逝。皮爾在戲劇創(chuàng)作方面勇于實驗,敢于創(chuàng)新,曾試寫各種類型的劇本。和黎里一樣,他把當時倫敦舞臺上上演的粗糙的劇本改造成為文雅的劇作,這是他的重要功績。他善于把古典神話和傳說與平常的、大家熟悉的英國人的生活糅合在一起,使觀眾看了古典神話和傳說也不感到陌生。此外,他還力求使戲劇的無韻詩體更趨完美,使它的節(jié)奏變得和諧悅耳,他對莎士比亞的喜劇創(chuàng)作有著良好的影響。他的著名劇本有《帕里斯受審》(The Arraignment of Paris,1581—1584)和《老婦人講的故事》(The Old Wives' Tale,1588—1594)等。
還有一位喜劇作家是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1558?—1592),也屬于“大學才子”派。他出生于諾里奇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有人說他父母是值得尊敬的人,但不知究竟從事何種職業(yè)。格林于1575年進劍橋大學,1578年獲學士學位。大學畢業(yè)后,他曾往意大利和西班牙旅行。1583年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定居倫敦,從事創(chuàng)作。他起初寫詩歌、散文和小說,不僅自己不寫劇本,還看不起劇作家,他認為有學問的人為沒有文化的演員寫劇本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自1587年起他改變了態(tài)度,開始寫劇本。他和皮爾一樣,力求戲劇的無韻詩體更加完美,使它的節(jié)奏變得和諧悅耳,這是他的重要貢獻。他還以杰出的才能在劇作中描繪出可愛而又可信任的栩栩如生的婦女形象,這對莎士比亞很有啟發(fā)。格林一生窮困潦倒,放蕩不羈。他結過婚,有一個孩子,后來他把妻兒遺棄。1592年8月某日,他和友人一起暴飲,嚴重地影響了健康。當時瘟疫流行,演員們都下鄉(xiāng)了,格林孑然一身,一貧如洗,感到十分苦惱,一想起妻兒,更加痛苦萬分。他寫了一封信給妻子,請求她好好照顧孩子。妻子捐棄前嫌,很快就托人轉達了她的回音。1592年9月2日,格林在臨終前幾個小時又寫了一封向妻子告別的信,說他欠了旅館老板10英鎊的債,并說要不是老板,他早已死在街上。他說自己對不起妻子,使她受了委屈,請求她原諒。格林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短,但在短短的幾年中,他寫了一些具有魅力而深受觀眾歡迎的劇本。著名的劇作有《僧人培根和僧人邦格》(Friar Bacon and Friar Bungay,1589—1592)和《詹姆斯四世》(James the Fourth,1590—1591)等。
著名的悲劇作家有兩位,一位是托馬斯·基德(Thomas Kyd,1558—1594)。他是一位富有戲劇創(chuàng)作才能的劇作家。關于他的生平幾乎沒有什么記載。他于1558年出生于倫敦。父親弗郎西斯·基德是律師?;?565年入學,可能學過拉丁文、法文和意大利文,還可能學過一些希臘文,在校期間他就參加戲劇活動。他可能沒有上過大學。相傳他曾一度從事過與父親同樣的職業(yè)。1585年左右他開始為倫敦的舞臺寫劇本。1587至1588年當過私人秘書和家庭教師。有一個時期,基德與馬洛交往甚密,兩人在一個房間里寫作。1593年5月11日,倫敦荷蘭教堂的圍墻上出現(xiàn)了中傷僑居倫敦的外國人特別是荷蘭人的言論,基德涉嫌被捕。1594年,他沒有留下遺囑就死了,以致他的父母拒絕處理他的財物?;碌呢暙I主要在戲劇結構和人物心理分析方面。他的劇本保存下來的很少,能肯定出自他之手筆的《西班牙的悲劇》(The Spanish Tragedy,1584—1589)是他最著名的一個劇本?;吕^承了古羅馬悲劇作家塞內加的寫作傳統(tǒng)(如鬼魂的出現(xiàn)、復仇的主題、歌隊的作用等),并結合中世紀英國的戲劇形式(奇跡劇和道德?。?,寫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悲劇?!段靼嘌赖谋瘎 穼χ魅斯樟_尼莫的心理進行了分析,這對后來莎士比亞分析哈姆雷特的心理活動很有啟發(fā)。
另一位是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是“大學才子”中思想最激進的劇作家。他出生于坎特伯雷,比莎士比亞年長兩個月,父親約翰·馬洛是個相當富裕的鞋匠。馬洛起初在當?shù)貙W校學習,后獲獎學金在劍橋大學求學,1584年獲學士學位。1587年本應取得碩士學位時,大學當局懷疑他要到法國里姆斯去參加天主教反對英國女王的陰謀,不肯授予他學位。后經(jīng)樞密院干預,證明他忠于女王,這才獲得碩士學位。實際上,他是為政府去完成一項秘密的政治使命。早在劍橋時期,馬洛就開始寫劇本。他的創(chuàng)作時間雖然很短,但成績斐然。著名劇作有《帖木兒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這部劇分上下篇,共10幕。上篇寫于1587年,下篇寫于1588年。另兩部是《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1588—1592)和《馬耳他的猶太人》(The Jew of Malta,1589—1590)。此外他還寫了歷史劇《愛德華二世》(Edward the Second,1591—1593)。馬洛對戲劇的貢獻主要是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了勇敢的、野心勃勃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真實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此外,無韻詩體經(jīng)他錘煉顯得更富有詩意。他與莎士比亞同年,但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在先,對莎士比亞很有影響。馬洛于1593年離開人世,年僅29歲。關于他的死說法不一:有人說他是1593年5月30日在一家酒店里與人斗毆時被刺死的;也有人說,馬洛的死并非如此簡單。1593年5月11日,基德涉嫌被捕,搜查他的書信文件等物時,沒有發(fā)現(xiàn)中傷荷蘭人的材料,但發(fā)現(xiàn)有宣傳無神論的東西。審問基德時,他說出那是馬洛無意中留下來的,因為他和馬洛曾在一個房間里寫作,于是馬洛受到密探的監(jiān)視。1593年5月30日上午,馬洛和另外三人在一家酒店就餐,飯后他們在花園里散步。下午六時左右,他們再回屋里吃晚飯,吃過之后,為了付賬的事發(fā)生爭執(zhí),以致斗毆,馬洛被刺身亡。據(jù)推測,與他斗毆的人可能是政府派遣的密探。
第三節(jié) 從演員到劇作家
關于莎士比亞初到倫敦的情況至今也還沒有定論。有人說,他到倫敦后,首先必須謀生,于是只好不顧工作的好壞,找到事就做。那時候,馬車尚未被普遍用作交通工具,紳士們慣常騎馬上劇院,他便在劇院(大劇院或帷幕劇院)門口為前來看戲而未帶仆人的人們看馬,藉此維持生計。他既能干、又細心,找他看馬的人日益增多,他一個人應付不了,還雇了一些人幫他照看。有些演員偶爾與他聊天,發(fā)現(xiàn)他很敏銳,也很健談,遂介紹他進了劇院。起初他做些雜事:或招呼演員準備上臺,或協(xié)助提詞員做點事情。然而未過多久,他就嶄露頭角,后來雖然沒有成為著名的演員,但成了一名杰出的劇作家。這是流傳最廣的說法。如果莎士比亞是逃往倫敦的,此說似乎沒有什么破綻;但如他是跟隨某劇團去倫敦的,則與“看馬”一說有矛盾。如前所述,威廉在文法學校讀過名劇,參加過戲劇表演;巡回劇團到斯特拉特福演出時,文法學校里就有臨時劇場,他想必是熱心的觀眾。根據(jù)這些情況,我們姑且認為威廉一到倫敦就當了次要演員,連續(xù)演了幾年戲,時間大約在1587年至1592年之間。在這段時間里,他可能在萊斯特伯爵供奉劇團,但無從證實。他沒有非凡的表演才能,又未專門受過表演方面的訓練,不是名演員。但他表演認真,對演戲有自己的見解,他在劇作中通過人物之口反映了自己的意見。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場中,他通過哈姆雷特之口談了對演戲的看法。哈姆雷特說,演戲的目的是:“仿佛要給本性照一照鏡子;使美德顯示其本來的面貌,使蔑視對象現(xiàn)出原形,使時代和社會顯出其確切的模樣。”哈姆雷特還就伶人該怎樣表演提出了意見。
威廉在當演員的同時也從事寫作。據(jù)裘克安所著《莎士比亞年譜》記載,1589年他可能參加了兩部歷史劇的編寫:一部是《戰(zhàn)爭使大家成為朋友》,手稿(未署名)現(xiàn)存不列顛圖書館,該劇是寫11世紀初爭奪英國王位的斗爭;一部是《愛德華三世》,此劇于1596年和1599年出版(未署名)。之后他就獨立編寫劇本,大部分是用素體詩寫的。1590年寫了《亨利六世》(中、下篇),1591年寫了《亨利六世》(上篇);1592年寫了《理查德三世》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前面說過,莎士比亞到達倫敦時,形勢對他十分有利。但從另一方面說,戲劇界出現(xiàn)了“大學才子”派,他這個連大學都沒有上過的年輕人居然也想躋身其間,自然不容易。然而,由于他在文法學校打下良好的語言文學基礎,加之他有非凡的創(chuàng)作才能,又善于采各家之長,故在寫作上很快就獲得成功。
1592年2月中旬,玫瑰劇院上演了格林的喜劇《僧人培根和僧人邦格》,劇場只坐滿一半。幾天后上演了馬洛的悲劇《馬爾他的猶太人》,劇場滿座了。3月初上演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六世》,效果極好,這引起了格林的嫉恨。如前所述,格林起初寫詩歌、散文和小說,不僅自己不寫劇本,還瞧不起劇作家。后來他為了生活,也只好寫起劇本來,沒想到自己寫的劇本這樣不受歡迎??吹揭粋€連大學都沒有上過的“打雜工”竟然勝過自己,他自然感到憤懣,簡直承受不了。1592年9月2日夜,格林在潦倒中死去。不久印刷商亨利·切特爾整理他的遺稿交付出版,書名為《萬般悔恨換來的一點聰明》,其中有致馬洛等三位友人的一封公開信。信中說:“是的,不要相信他們:他們當中有一只暴發(fā)戶式的烏鴉,用我們的羽毛美化自己,用演員的皮包藏著他的虎狼之心。他裝腔作勢地寫了幾句素體詩,就以為可以與你們中間的佼佼者媲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打雜工’,卻自以為舉國震撼舞臺者非他莫屬。”這段文字攻擊了當時的一些演員,著重攻擊了莎士比亞。“用演員的皮包藏著他的虎狼之心”是模仿莎劇《亨利六世下篇》第一幕第四場137行的“用女人的皮包藏著虎狼之心”,而“震撼舞臺者”則是影射莎士比亞的姓氏(shake意即震撼,spear意為長矛)。格林當時窮困潦倒,心情不佳,遇此不如意事,不禁動怒,就給友人寫信(并未公開發(fā)表),以泄內心嫉恨,似乎情有可原。其實,單憑觀眾上座的情況,很難斷定劇本的優(yōu)劣。不同的觀眾有著各自不同的興趣和不同的觀賞水平。受過良好教育的觀眾所欣賞的,沒有文化的觀眾可能就不感興趣;反之,沒有文化的觀眾很感興趣的,受過良好教育的觀眾可能一點也不欣賞。要使劇本叫座,題材和情節(jié)以及藝術形式都必須合乎大多數(shù)觀眾的口味,題材和情節(jié)尤為重要。《亨利六世》是古老的歷史題材,作者把這段歷史與16世紀90年代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了,這使當時的觀眾普遍很感興趣。另外,在編寫這個劇本之前,莎氏可能參加編寫過劇本,他已較好地掌握了寫作技巧,使廣大觀眾都能接受他所寫劇本的藝術形式。我們不能只憑觀眾上座的情況簡單地斷言格林的劇本不如莎士比亞的劇本、格林的創(chuàng)作水平也不如莎士比亞。但是我們應該指出,格林對莎士比亞的指責是很不公平的。莎士比亞能獲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的才智和勤奮,以及難得的機遇。此外,他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尤其是演員的經(jīng)歷對他的寫作十分有益。格林的信發(fā)表后,連他寫信的對象中都有人責怪切特爾不該將信發(fā)表。格林逝世約三個月之后,切特爾公開道歉,對發(fā)表格林那封信深表遺憾。這對莎士比亞來說也算是一種慰藉?!俺晒χ烦F閸纭?,這一點莎士比亞自然明白,此后他仍須繼續(xù)奮斗。他在當演員的時候,也從事寫作,如今成了劇作家,主要從事寫作,但也參加演出。本·瓊森寫的《各人氣質不同》1598年在倫敦首次上演時,他就參加了演出。
打雜工(Factotum)在這里的意思是:他既是演員,又是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