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與中國文化》序
常讀到藝術理論家的兩句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聽說有人提出異議。我對藝術理論不是內(nèi)行里手,對這種異議不但沒有什么同感,反而覺得這兩句話是有道理的。中國的京劇就是一個例證。
據(jù)說京劇原來并不姓京,是由地方戲徽劇逐漸演變成的?;談∵M京以后,經(jīng)過幾代大師錘煉、改進,去粗取精,去土增京,終于形成了后來的京劇。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京劇正處于輝煌的頂端,什么四大名旦,幾大須生,滿街聽哼京劇聲,京劇院經(jīng)常爆滿。后來梅蘭芳又赴美國和蘇聯(lián)演出,獲得了成功,連蘇聯(lián)的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加以贊賞,于是民族的一變而成為世界的了。
京劇的關鍵不在于情節(jié),而在于唱腔。從情節(jié)上來看,京劇歷史劇很多,關于三國的戲恐怕最多。中國老百姓之所以都能知道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等歷史人物,多半與京劇——當然還有小說——有關。但是,真正喜愛京劇的人,并不關心情節(jié),情節(jié)他們早已爛熟于胸了。比如失、空、斬,誰人不知?可是他們?nèi)匀辉敢饪催@幾出戲。我在這里用了個“看”字,恐怕不妥,真正老戲迷是“聽”戲,而不是“看”戲。聽的當然就是唱腔了。所以我說,唱腔是京劇的關鍵。在這一點上,西方的歌?。╫pera)頗有類似之處。
星移斗轉(zhuǎn),時變世遷。人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認為適用于宇宙間萬事萬物,京劇何能例外?在舉世審美價值、審美標準、審美觀念劇變的情況下,青年人首當其沖。中國以美食甲天下,然而也抵擋不住麥當勞、肯德基等等的沖擊,遑論其他!振興京劇的呼聲已經(jīng)響起多年了;然而,一直到今天,卻收效甚微,有識之士,憬然憂之。徐城北先生的這一部書《京劇的知性之旅》,也應當歸入有識之列,大大地值得我們歡迎。
但是,城北這一本書決不停止于空洞的呼吁,而是陳義甚高,把京劇與中國文化掛上了鉤。從這樣一個高度上,他以活潑生動而又謹嚴有條理的語言,描述了一百年來京劇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在輕松的氣氛中,讀者就能深刻而又具體地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書中有許多細致的情況,圈外人是難以知道的,城北由于多年在劇團工作,他可以說是檻內(nèi)人,因此就能寫了出來,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想,讀者對此都會感激的。
這樣能不能夠就振興京劇呢?我想是能的。但是,京劇衰微,其故頗多,大氣候小氣候都有,可以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振興起來也就不能操之過急,要求立竿見影是難以辦到的?,F(xiàn)在我們只能用“潤物細無聲”的辦法,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從各個方面,進行工作,假以數(shù)年,庶能有成。在這方面,城北的確做出了重要貢獻。我樂于給他這一部書寫了上面一些話,就算是序吧。
200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