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講】 仙傳——傳記文學的瑰寶

道教文學十講 作者:孫昌武 著


作為傳記文學作品的仙傳

前面介紹先秦神仙觀念發(fā)展情形,說到在《楚辭·遠游》篇里已出現(xiàn)王喬、赤松、傅說、韓眾等仙人名字;《山海經(jīng)》里那些操“不死之藥”的“巫彭”之類的“巫”也具有神仙性格;秦始皇派遣燕人盧生尋找的羨門、高誓也是仙人?!稘h書·郊祀志》記載漢成帝(前32—前7在位)末年谷永上疏,對秦漢以來的造仙情形有一段概括說明:

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韓終之屬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漢興,新垣平、齊人少翁、公孫卿、欒大等,皆以仙人黃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藥貴幸,賞賜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累,震動海內(nèi)。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之際,燕齊之間方士瞋目掔,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術(shù)者以萬數(shù)。其后,平等皆以術(shù)窮詐得,誅夷伏辜。至初元(前104—前101)中,有天淵玉女、鉅鹿神人、陽侯師張宗之奸,紛紛復起……

這樣,戰(zhàn)國后期至秦漢成為造仙活動的興盛期,許多有名有姓的仙人就這樣不斷地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顯示神仙思想的新發(fā)展,對于神仙幻想向神仙信仰的演進起了關(guān)鍵作用。出現(xiàn)有名有姓的仙人,必然創(chuàng)作、流傳出有關(guān)他們的傳說,是為后來仙傳的濫觴。

仙人是如聞一多所說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其隊伍構(gòu)成與佛教的佛、菩薩等全部作為超然存在的神明有所不同。即以兩部重要仙傳《列仙傳》、《神仙傳》所記錄為例,除了眾多被陸續(xù)創(chuàng)造出來的仙人,還有許多本是見諸史籍的真實人物,大體包括這樣幾類:一類是歷史上的名人如呂尚、范蠡、務光、東方朔、劉安等;一類是古代傳說人物如黃帝、江妃二女、巫咸、彭祖、介子推等;一類本來是方士、道士之類具有宗教性格的人如老子、關(guān)令尹、墨子、張道陵、葛玄、左慈等,被附會以神秘行徑,等等。這幾類人大多在史書上有記載,本來富于傳說色彩,被“改造”成神仙。這些“人”與全然出自幻想的神靈不同,無論是行為還是形象都保持相當濃厚的現(xiàn)實品格。

對于推動仙傳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揮重大作用的還有被稱為“地仙”的一類人。前面說到,“仙”字的本義是飛升,東漢劉熙《釋名》寫作“仙”,表示“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這個人旁的“仙”字體現(xiàn)了觀念上的重要演變:仙人不只是居住在虛無飄渺的東海仙島或遙不可及的西極昆侖,而是在九州大地的名山上;進而形成道教的“洞天福地”說,其中活躍著一大批“地仙”?!侗阕觾?nèi)篇·論仙》和《金丹》分別說:

按《仙經(jīng)》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

其經(jīng)曰:上士得道,升為天官;中士得道,棲集昆侖;下士得道,長生世間。

所謂“天仙”、“天官”,當然是超越人世間的;而“地仙”則“長生世間”;又有所謂“尸解仙”(尸解是道教宣揚的一種成仙方式,即死后遺其肉體仙去。王充《論衡·道虛》上說:“所謂尸解者,何等也?謂身死精神去乎,謂身不死得免去皮膚也……如謂不死免去皮膚乎,諸學道死者骨肉俱在,與恒死之尸無以異也?!比绫徽D殺或戰(zhàn)死,則稱為“兵解”)則被說成是成仙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尸解仙”也屬于地仙之類。此外還有“謫仙”,即“天仙”獲罪,被謫罰降臨到人間。如此等等,就有許多仙人如凡人一樣,活動在人間,形貌、言動與凡人無異。這實際在觀念上體現(xiàn)了道教關(guān)注人生的現(xiàn)實性格,也反映神仙信仰“現(xiàn)實化”和“人生化”的總體趨勢。陸續(xù)創(chuàng)造出來的大量活動在人世間的仙人為撰作相關(guān)故事提供了的良好素材。他們有生緣來歷,生平事跡,其中包括許多神奇故事。他們的傳記即仙傳就這樣被創(chuàng)作出來。仙傳里有形象而生動的人物描寫,有奇妙而神秘的故事情節(jié),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傳記文學作品。作為宗教文書,它們是通俗感人的宣教材料;作為富于情趣的故事傳說,又可當做文學作品欣賞。在仙傳編撰過程中,宗教宣傳與文學創(chuàng)作二者得以相互交流與促進。

東晉葛洪說到東晉時期見于記載的仙人已近千,可見戰(zhàn)國以來“造仙”活動聲勢之浩大、成果之豐富。這近千人中相當一批人有他們的事跡或“傳記”。在《隋書·經(jīng)籍志》里,記述佛、道人物的著作歸在《史部·雜傳類》,即當做史書的一類,其中屬于仙傳的二十余種。古代宗教典籍,特別是流傳在民間的,多數(shù)旋見旋失。早期仙傳作品多數(shù)已經(jīng)散佚,只有少數(shù)流傳至今。另一些相關(guān)內(nèi)容或在其他文獻里存有片斷,或內(nèi)容可據(jù)其他作品考見。現(xiàn)存這類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兩部,署名漢劉向的《列仙傳》和東晉葛洪的《神仙傳》,都是集傳體。兩部書可看作是東漢、魏、晉時期神仙傳說的總結(jié)性著作,也是仙傳文學奠基性的代表著作。又晉宋時期結(jié)集一批上清派仙真?zhèn)饔洠纭短嫒藮|岳上卿司命真君傳》、《清虛真人王君內(nèi)傳》、《紫陽真人周君內(nèi)傳》、《吳猛真人傳》、《許遜真人傳》、《許邁真人傳》、《楊羲真人傳》(以上均見《云笈七簽》)等。直到唐宋及其以后,新的仙傳仍被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來,但其價值已不可與前期作品同日而語。其中今有傳本、比較重要的有《洞仙傳》、《續(xù)仙傳》(五代沈汾)、《三洞群仙錄》(陳葆光)、《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及其《續(xù)編》、《后集》(元趙道一)等,屬集傳體;《華陽陶隱居內(nèi)傳》(唐賈嵩)、《太華西夷志》(張輅)等,是個人專傳;杜光庭的《神仙感遇傳》專門輯錄仙人感遇故事,《墉城集仙錄》輯錄女仙傳記;還有教主老子“傳記”,本來對老子的“仙化”從西漢已經(jīng)開始,道教形成后附會更多相關(guān)傳說,后來出現(xiàn)《老子變化經(jīng)》(敦煌寫本,一般認為形成于漢末,六朝時增飾)、唐尹文操《玄元皇帝圣紀》、宋賈善翔《猶龍傳》、謝守灝《混元圣紀》等,都是道教徒創(chuàng)作的教主老子傳記。這林林總總的仙傳大都被當做道教經(jīng)典歸入后來編輯的《道藏》之中。

就仙傳的性質(zhì)說,首先是宗教圣書,是道教經(jīng)書的一類。而作為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其特征又十分突出。從其內(nèi)容看,基本是出于懸想的虛構(gòu);即使那些真實歷史人物的傳記,作為“仙人”、“仙事”的基本框架也是虛構(gòu)的。這是和一般史傳不同的,也和佛教的僧傳不同。佛教的僧傳記載高僧、名僧,是真實人物(有個別例外),當然記述中有神秘、想象成分,但基本是作為現(xiàn)實人物來敘寫的。仙傳則基本是想象的產(chǎn)物。在具體寫法上,仙傳的構(gòu)想往往又被置于現(xiàn)實生活的結(jié)構(gòu)之中,即把出自構(gòu)想的仙人、仙事當做事實來記載,從而形成仙傳內(nèi)容懸想與真實相交雜的特征。這樣,在中國古代文學重寫實、重教化的傳統(tǒng)中,仙傳創(chuàng)作在內(nèi)容、構(gòu)思、人物塑造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體現(xiàn)鮮明的特點,作為特殊一類傳記文學作品,取得一定的藝術(shù)成就,也造成相當?shù)挠绊憽?/p>

仙傳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正是中國小說體裁的草創(chuàng)時期。在文學史上,這一時期的敘事作品被歸納為志怪(例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志人(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兩大類。記載佛、道奇聞異事的筆記雜說被歸入志怪類。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曾利用專章討論“釋氏輔教之書”。而如前指出,在傳統(tǒng)典籍著錄分類里,佛、道的僧傳、仙傳被歸入到史書中的史傳類。實際它們的內(nèi)容更多出自作者的懸想,即體現(xiàn)突出的文藝創(chuàng)作性質(zhì)。數(shù)量相當多的佛、道傳記理應在文學史上占據(jù)一定位置。而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看,比較起來,仙傳所塑造的神異詭秘的人物形象,它們高度懸想的構(gòu)思方式,它們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意象、事典,它們的修辭、語匯、表現(xiàn)手法等等,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取得了相當大的藝術(shù)成就,對于后世各種體裁的文學創(chuàng)作造成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深遠的,因而值得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加以認識,給予評價。

《列仙傳》

《列仙傳》,舊題西漢劉向(前77—前6,西漢學者,散文家,辭賦家;劉向撰《列仙傳》見葛洪《神仙傳序》)撰,但從宋代就有人疑為偽托,關(guān)于制作年代的看法有認為遲至六朝的。書中的有些內(nèi)容,如提到老子“化胡”,已是后來佛、道斗爭激烈的產(chǎn)物;《朱璜》章里提到道教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其名目最早見于晉代,等等,內(nèi)容都非西漢時期所能有。一般推斷該書出于東漢,經(jīng)魏、晉人附益。

《列仙傳》是今存仙傳的第一部。漢代王逸《楚辭章句》已經(jīng)引用;后來劉孝標注《世說新語》、酈道元《水經(jīng)注》、《文選》李善注、五臣注等重要典籍都多經(jīng)征引。它提供了仙傳類作品的基本構(gòu)思方式和表現(xiàn)方法,無論是體制上還是寫法上,也無論是其宗教意義還是文學價值,都對后世造成很大的影響。

《列仙傳》取集傳體,共輯錄七十一篇仙人傳記。其中史籍中有記錄的人物如黃帝(實際是傳說人物)、老子、關(guān)令尹、呂尚、務光、介子推、范蠡、東方朔、鉤翼夫人等共九人,占總?cè)藬?shù)百分之十三弱。就是說,該書所述基本是出于傳聞或完全虛構(gòu)的人物,是“造仙運動”的產(chǎn)物。這些“人物”又多是道教還沒有形成之前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可能體現(xiàn)更深刻的宗教內(nèi)涵,加之篇幅又相對簡短,還屬于仙傳草創(chuàng)期的原始形態(tài)。但是作為創(chuàng)始成果,從發(fā)展角度看,奠定了仙傳的基本規(guī)模,意義與價值是相當重大的。

《列仙傳》里的仙人多出身低微,這也體現(xiàn)早期道教的民間性格。如寧豐子是“黃帝陶正”即陶工,馬師皇是“黃帝時馬醫(yī)”,赤將子輿“堯帝時為木工”,仇生“殷湯時為木正”即木工等,這些還不算是一般的工匠。偓佺是“槐山采藥父”,嘯父“少在西周市上補履”,葛由“周成王時,好刻木羊賣之”,寇先“以釣魚為業(yè)”,酒客為“梁市上酒家人”,任光“善餌丹,賣于都市里間”,祝雞翁“養(yǎng)雞百余年”,朱仲“常于會稽市上販珠”,鹿皮公“少為府小吏木工”,陰生是“長安中渭橋下乞兒”,子英“善入水捕魚”,文賓以“賣草履為業(yè)”,商丘子胥“好牧豕”,子主“自言寧先生雇我作客”即是雇工,陶安公為“六安鑄冶師”,負局先生“常負磨鏡”即是制鏡工,女丸是“陳市上沽酒婦人”,木羽乃“巨鹿南和平鄉(xiāng)人也,母貧賤,主助產(chǎn)”,這些則都是出身低微之輩了。其中陰生:

陰生者,長安中渭橋下乞兒也。常止于市中乞,市人厭苦,以糞灑之。旋復在里中,衣不見污如故。長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而續(xù)在市中乞。又械欲殺之,乃去。灑者之家室自壞,殺十余人。故長安中謠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破產(chǎn)之咎?!?/p>

如此描寫乞兒原來是仙人,意味著表面看最低賤的原來是最超越的。這種構(gòu)想顯然出自不同于帝王神仙術(shù)的另外的來源,體現(xiàn)民間意識的價值觀,具有向特權(quán)者的神仙信仰挑戰(zhàn)的意味。又如園客:

園客者,濟陰人也。姿貌好而性良,邑人多以女妻之,客終不娶。常種五色香草,積數(shù)十年,食其實。一旦有五色蛾,止其香樹末,客收而薦之以布,生桑蠶焉。至蠶時,有好女夜至,自稱客妻,道蠶狀。客與俱收蠶,得百二十頭,繭皆如甕大。繅一繭,六十日始盡。訖則俱去,莫知所在。故濟陰人世祠桑蠶,設祠室焉?;蛟?,陳留濟陽氏。

這是設想仙人幫助蠶農(nóng)種桑養(yǎng)蠶,反映勞苦民眾的幻想。另有些仙人本是世間小吏,如琴高“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赤斧“為碧雞祠主簿”,平常生“為華陰門卒”,酒客“來為梁丞”等,則屬于統(tǒng)治階級下層人物;還有不少仙人以賣藥為業(yè),如安期先生“賣藥于東海邊”,瑕邱仲“賣藥于寧百余年”,崔文子、玄俗均“賣藥都市”,鹿皮公“后百余年,下賣藥于市”等,顯然又和早期神仙術(shù)注重藥餌有關(guān);再如呼子先為“漢中關(guān)下卜師”,稷邱君為“泰山下道士”,黃阮邱為“睢山上道士”,這類方術(shù)之士更容易被描寫成神仙。后來許多仙人出自這幾個階層,這幾類“人物”在后來道教的發(fā)展中也都起了特殊作用,是后來的仙傳作品經(jīng)常描繪的。

《列仙傳》利用高度懸想的情節(jié)、極力夸飾的手法描繪、贊頌仙人神奇的行徑和超然的品格。如《修羊公》條:

……以道干景帝,帝禮之,使止王邸中。數(shù)歲,道不可得,有詔問修羊公:“能何日發(fā)?”語未訖,床上化為白羊,題其肋曰:“修羊公謝天子。”后置石羊于靈臺上,羊后復去,不知所在。

這段是說漢景帝雖以帝王之尊卻也難以成仙,透露出民間的神仙信仰與秦漢時期帝王的神仙追求相對立的一面。又如《商丘子胥》條:

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吹竽,年七十,不娶婦,而不老,邑人多奇之,從受道,問其要,言但食術(shù)、菖蒲根,飲水,不饑不老。如此傳世,見之三百余年。貴戚富室聞之,取而服之,不能終歲輒止墮慢矣。謂將復有匿術(shù)也。

這里特別突出仙術(shù)的寂寞、枯淡,是“貴戚富室”不能接受、難以實行的,觀念上同樣具有鮮明的民間色彩。

《列仙傳》宣揚服餌、導引、服氣、房中等方術(shù)。如偓佺“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也。松者,簡松也。時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歲焉”;關(guān)令尹“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涓子“好餌術(shù),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見于齊”;務光“服蒲韭根”;仇生“常食松脂”;彭祖“常食桂枝,善導引行氣”;邛疏“能行氣練形,煮石髓而服之,謂之石鐘乳,至數(shù)百年”;陸通即楚狂接輿“好養(yǎng)生,食橐盧木實及蕪青子”;容成公“能善補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yǎng)氣者也”;女丸本是沽酒婦人,遇仙人過其家飲酒,以養(yǎng)性交接的素書為質(zhì),行文書法三十年,顏色更如二十時,后與仙人棄家而去,莫知所之,等等。有些篇章特別表揚治病防災能力,如黃帝時的馬醫(yī)馬師皇能給龍治??;方回“練食云母,亦與民人有病者”;安期先生“賣藥于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翁”;玄俗“餌巴豆,賣藥都市,七丸一錢,治百病”;范蠡“后棄之蘭陵賣藥”;瑕丘仲“賣藥于寧百余年,人以為壽矣”,特別是酒客“來為梁丞,使民益種芋菜,曰:‘三年當大饑?!淙缙溲裕好癫凰馈?;又《崔文子》:

崔文子者,太山人也。文子世好黃、老事,居潛山下。后作黃散赤丸。成石父祠,賣藥都市,自言三百歲。后有疫氣,民死者萬計。長吏之文所請救,文擁朱幡,系黃散,以徇人門,飲散者即愈,所活者萬計。后去在蜀,賣黃散,故世寶崔文赤黃散,實近于神焉。

這個故事取民間傳說體裁的“地方風物傳說”形態(tài),構(gòu)思意在說明“崔文赤黃散”的來由,崔文子則被頌揚為以藥物救濟民眾的仙人。這些都反映了民眾的心理、愿望,也鮮明地表現(xiàn)出這一時期神仙觀念的民間性質(zhì)。又《列仙傳》里已經(jīng)有關(guān)于丹藥和煉丹的記載,如任光“善餌丹”,“晉人常服其丹”;主柱取丹砂,邑令得神沙飛雪服之,五年能飛行,與柱俱去;赤斧“能作水,煉丹,與消石服之,三十年反如童子,毛發(fā)生皆赤。后數(shù)十年,上華山取禹余糧,鉺賣之于蒼梧、湘江間,累世傳之”。不過這類記載不多,反映煉丹術(shù)還處在草創(chuàng)時期,實際在民間也難于普及。

《列仙傳》里記述升仙經(jīng)歷往往并沒有說明具體因緣。如子英善入水捕魚,得赤鯉,愛其色好,養(yǎng)之,一年長丈余,生角,有翅翼,遂得騎魚飛升;服閭只是偶然在海邊遇到三仙人,“令擔黃白瓜數(shù)十頭,教令瞑目。及覺,乃在方丈山”;又如陶安公本是鑄冶師,鑄火一旦上行沖天,須臾,有朱雀止冶上,預言七月七日有赤龍來迎,至期果然,安公騎龍飛升;呼子先為漢中關(guān)下卜師,老壽百余歲,夜有仙人持二茅狗來迎,子仙呼酒家嫗騎之而去,乃龍也;朱璜病瘕,就睢山道士阮邱,邱憐之,與藥物并《老君》、《黃庭》等經(jīng)典,俱入浮陽山成仙,如此等等,把成仙歸結(jié)為偶然機遇,突出的是事件的奇異,與道教強調(diào)修道、養(yǎng)煉的觀念無關(guān)。如此注重傳奇記異,創(chuàng)作神異故事,頗能凸顯文學創(chuàng)作的意圖與意味。

《列仙傳》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批更多反映民眾愿望、具有反體制性格的仙人形象,體現(xiàn)民間信仰中與特權(quán)階層的神仙追求相悖離的潮流。這是與漢末、魏晉時期民間道教教派的信仰、思想相一致的。從文學角度看,創(chuàng)作出這一批具有民眾性格、民間特色的人物,是古代著述中少見的,因而也就彌足珍貴。就藝術(shù)表現(xiàn)層面說,《列仙傳》篇幅簡短,結(jié)構(gòu)單純,情節(jié)還沒有充分展開,但善于使用奇妙的構(gòu)思、詭異的情節(jié)來塑造人物,不乏生動的形容刻畫和典型細節(jié)的描寫,往往取得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藝術(shù)效果。這部書奠定了后來仙傳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模,也給后來道教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資源。和下面介紹的《神仙傳》一起,《列仙傳》的人物、故事、語匯、寫作手法等等,被后來的一般文人創(chuàng)作廣泛借鑒、利用,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神仙傳》

葛洪(283—363,字稚川,號抱樸子,晉思想家、散文家、詩人;著述宏富,所著《抱樸子外篇》,論古證今,旨盡儒家;《內(nèi)篇》言神仙、金丹、方藥、養(yǎng)生之術(shù),為道教經(jīng)典)是代表一代教理發(fā)展水平的道教思想家,其《抱樸子內(nèi)篇》是道教史上的里程碑著作。東漢末年道教形成,神仙信仰與道家思想相結(jié)合,構(gòu)成道教在實踐和理論上兩個重要層面,宣揚神仙事跡的仙傳遂被創(chuàng)作并廣為流傳開來,《列仙傳》是重要一部。葛洪信仰道教,其《抱樸子內(nèi)篇》繼承和發(fā)展古神仙家思想,所述多涉及神仙傳說;他結(jié)集成原本《神仙傳》,應當是事實。但如魏晉以前的許多典籍一樣,這部書后世亦有增刪改寫的部分。

今本《神仙傳》應大體保持已佚原本的規(guī)模。與《列仙傳》相比較,這部書內(nèi)容更豐富,記述更詳悉,作為總結(jié)性的仙傳著作,反映了神仙思想、神仙信仰的新發(fā)展,在道教史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神仙傳序》的開頭就提出“古之得仙者”“昔秦大夫阮倉所記有數(shù)百人,劉向所撰又七十一人”,接著概括舉出“寧子入火而陵煙,馬皇見迎以獲龍……”等三十位仙人事跡,然后說:

余今復抄集古之仙者,見于《仙經(jīng)》、服食方及百家之書,先師所說,耆儒所論,以為十卷,以傳知真識遠之士。其系俗之徒、思不經(jīng)微者,亦不強以示之矣。則知劉向所述,殊甚簡要,美事不舉。此傳雖深妙奇異,不可盡載,猶存大體。竊謂有愈于向多所遺棄也。

這清楚表明葛洪是有意繼承《列仙傳》的寫法、根據(jù)所掌握的資料編撰《神仙傳》;他顯然又對《列仙傳》的記述多有不滿,認為有必要加以補充和發(fā)揮。

葛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于班、馬。有精辯玄賾,析理入微”(《晉書·葛洪傳》)。他學養(yǎng)有成,文筆極佳,這在所著《抱樸子》里充分表現(xiàn)出來?!渡裣蓚鳌纷鳛閭饔涹w作品,更凸顯出他的文學才能,為古代仙傳文學樹立了又一范本。而就歷史發(fā)展說,《神仙傳》更強調(diào)宗教的拯濟功能和“自力”成仙的作用,即《神仙傳序》里所謂“仙化可得,不死可學”,體現(xiàn)了道教形成以后神仙觀念的新發(fā)展。

今本《神仙傳》存兩個系統(tǒng)的文本:一種明何允中輯《廣漢魏叢書》本(萬歷二十年〔1592〕刊,入“別史”類),收錄九十二人,其中兩個人與《列仙傳》相重復(彭祖和廣成子,后者即《列仙傳》里的容成公);另一種明毛晉(1599—1659)輯本,收八十四人(四庫所收即此本,今人胡守為作《校釋》。本書引文除另注出者外,均據(jù)此本)。就收錄人物身份加以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如前述《列仙傳》所錄基本是出于懸想的人物,《神仙傳》里則基本是現(xiàn)實的或假托為現(xiàn)實的人物:如老子、墨子是諸子百家里的兩家,劉安、孔安國、孫登、郭璞等是歷史上的名人,張道陵、葛玄、茅君(盈)是道教祖師,李少君、左慈、薊子訓、靈(冷)壽光、甘始、宮嵩(崇)、封衡、魯女生、東郭延(延年)、焦先、王烈等則是著名方士,魏伯陽、河上公是道家或道教學者,等等。這些人物多被正史記載,表明《神仙傳》鮮明的現(xiàn)實性和“世俗性”,也意味著具有更濃厚的“文學性”。

比起《列仙傳》里的簡單描摹來,《神仙傳》里對仙人的神秘能力和神通變化做了更為夸張、詳密的描繪。如《劉安》章里記載八公自述(此章引據(jù)《廣漢魏叢書》本)

吾一人能坐致風雨,立起云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龍,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為瞑;一人能乘云步虛,越海陵波,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變?nèi)f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萬物立成,移山駐流,行宮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承煉八石,飛騰流珠,乘云駕龍,浮于太清之上。

如此夸飾地對仙人性格及其神通變化的描繪是前此著述所未見的。表達觀念更為離奇、情節(jié)更為曲折生動的有《王遠》和《麻姑》兩章所述這兩位仙人降臨蔡經(jīng)家故事,例如寫到王遠乘羽車、駕五龍、幡旗導從、威儀赫赫地降臨之后,他又招請麻姑:

須臾,引見(蔡)經(jīng)父母兄弟,因遣人召麻姑相問,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在民間,今集在此,想姑能暫來語否?”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也。答言:“麻姑再拜,比不相見,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煩信承來,在彼,登當傾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當還。還便親覲,愿未即去?!比绱藘蓵r間,麻姑來,來時亦先聞人馬之聲,既至,從官當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經(jīng)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許,于頂中作髻,余發(fā)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之所無有也。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皆金玉杯盤,無限也。肴膳多是諸花果,而香氣達于內(nèi)外。擘脯而行之,如松柏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說:“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p>

以下又描寫麻姑、王遠“狡猾變化”等情事。在這段出于大膽懸想的極富風趣的描寫里,利用往來蓬萊、滄海桑田等情節(jié),把仙界不受時空限制的無限自由觀念表現(xiàn)得極其生動、風趣;與之相對比,人間的窘狹、拘束就顯得十分可悲、可憐了。還有《伯山甫》章里的一段:

漢遣使者經(jīng)見西河城東有一女子笞一老翁,其老翁頭發(fā)皓白,長跪而受杖,使者怪而問之。女子曰:“此是妾兒,昔妾舅氏伯山甫,以神方教妾,妾教使服之,不肯,而致今日衰老,不及于妾,妾恚怒,故與之杖耳?!笔拐邌柵皟航窀髂陰住E哟鹪疲骸版甓偃畾q矣,兒今年七十?!贝伺笕肴A山得仙而去。

這樣的情節(jié)離奇而又風趣:女子服了伯山甫的藥,竟得到如此神效,奇譎恢詭的設想凸現(xiàn)出神仙無所不能的神秘能力。

《神仙傳》里的仙人大多不再是遠離人間煙火的虛無飄渺的存在,而是活躍在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人物。幻想的仙人轉(zhuǎn)移到人間,仙界與人間的界限被溝通了,一般人修道成仙的可能性從而也大為提高了?!杜碜妗菲锱碜婊卮鸩膳畣栐捳f,“得道”、“不死”還不是仙人:

仙人者,或竦身入云,無翅而飛?;蝰{龍乘云,上造太階?;蚧癁轼B獸,浮游青云?;驖撔薪?,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則不可識,或隱其身草野之間。面生異骨,體有奇毛,戀好深僻,不交流俗。然有此等雖有不亡之壽,皆去人情,離榮樂,有若雀之化蛤,雉之為蜃,失其本真,更守異器。今之愚心,未之愿也。人道當食甘旨,服輕麗,通陰陽,處官秩耳。目聰明,骨節(jié)堅強,顏色和澤,老而不衰,延年久視,長在世間,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眾精莫敢犯,五兵百蟲不能近,憂喜毀譽不為累,乃可貴耳。

就是說,神仙的可貴之處,不單單在其超越性,還在能夠自由地“出入人間”、“常在世間”,“延年久視”,既超脫人世一切患難,又不失人情的“本真”和“榮樂”。《抱樸子內(nèi)篇》的《對俗》篇里說:“聞之先師云,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長生,去留各從其所好耳?!边@是既能夠長生不死,又得以享受人間的快樂。《白石生》篇里的一個情節(jié):彭祖問他“何以不服藥升天乎”,他回答說:“天上無復能樂于此間耶!但莫能使老死耳。天上多有至尊相奉事,更苦人間耳。”《對俗》篇里接著也說到:“又服還丹金液之法,若且欲留在世間者,但服半劑而錄其半。若后求升天,便盡服之。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正欲且游地上,或入名山,亦何所復憂乎?!边@充分體現(xiàn)了神仙追求的現(xiàn)實品格。這樣,白石生被呼“為隱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為仙官,而不求聞達故也”。這是所謂“仙隱”觀念:在極力夸肆仙人的超凡和仙界的超越的同時,又把仙人與仙界拉回到現(xiàn)世和人生之中。

《神仙傳》大力鼓吹神仙可學和仙道可成,這也是新神仙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比起《列仙傳》來,《神仙傳》有關(guān)成仙技術(shù)的描寫更加豐富也更加多樣了。這和道教發(fā)展形勢直接相關(guān)聯(lián)。如上所述,《列仙傳》里多寫仙人的服餌之術(shù),顯示早期神仙術(shù)脫胎自先秦方術(shù)的特征。而道教發(fā)展出更多一般人可行的養(yǎng)煉“方法”與技術(shù),包括特別受到重視的煉丹術(shù)。與之相關(guān)則是“神仙可學”觀念發(fā)展起來。葛洪曾一再指出“神仙可以學致”。他說:“若夫仙人,以藥物養(yǎng)身,以術(shù)數(shù)延命,使內(nèi)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茍有其道,無以為難也?!薄渡裣蓚鳌防飳懥嗽S多經(jīng)過虔誠學仙、終于得道的具體例子。如《魏伯陽》章描寫魏伯陽帶領(lǐng)三個弟子入山作神丹,丹成,以犬試之,食即死:

伯陽乃問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丹既成,而犬食之即死,恐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復如犬,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當服之否?”伯陽曰:“吾背違世俗,委家入山,不得仙道,亦不復歸,死之與生,吾當服之耳?!辈柲朔?,丹入口即死,弟子顧相謂曰:“作丹欲長生,而服之即死,當奈何?”獨有一弟子曰:“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復死,余二弟子乃相謂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長生,今服即死,焉用此為!若不服此,自可數(shù)十年在世間活也?!彼觳环?,乃共出山……

結(jié)果是服丹的弟子升仙而去,不敢服丹的兩個弟子懊悔不迭。葛洪說:“夫求長生,修至道,訣在于志?!边@個故事正表明個人的志向決定修道的前途,也就意味著能否成仙取決于“自力”?!稄埖懒辍氛吕锩鑼憣w升的“七試”同樣具有典型意義。道陵“七度試升”,所設境況都是難以忍受的,如第七試(此據(jù)《廣漢魏叢書》本)

陵將諸弟子登云臺絕巖之上,下有一桃樹如人臂,旁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庇跁r伏而窺之者二百余人,股戰(zhàn)流汗,無敢久臨。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趙)升一人乃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圣師在此,終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師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蹦俗陨献詳S投樹上……

這樣,個人立“志”乃是成仙的先決條件,即是說,是否成仙不是先天或客觀條件決定的?!渡裣蓚鳌防锶绱怂茉毂姸鄬W仙成功的人物,給修道者提供了模仿的典范。如馬鳴生,本是“縣吏”,受傷暫死,遇仙人救得活,遂“棄職隨師”,“勤苦備嘗”,得成“地仙”;陰長生,本是“漢陰皇后之屬”,從馬鳴生學道,“執(zhí)奴仆之役,親運履之勞”,“治生佃農(nóng)之業(yè)”,十余年堅持不懈,終于得傳丹經(jīng);劉根,“舉孝廉,除郎中”,后來遇到仙人韓眾,授以“神方五篇”,終于仙去;太山老父已經(jīng)八十五歲,垂老將死,遇仙人教導,轉(zhuǎn)老為少,三百余年后仙去,等等。

如上所述,秦皇、漢武寵信的方士們掌握的是帝王的神仙術(shù),是為帝王服務的。而《神仙傳》里的仙人卻如河上公那樣“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他們不再受世俗權(quán)勢的約束。《劉安》章寫淮南王劉安受八公教,白日升天,結(jié)尾引錄《左吳記》(此據(jù)《廣漢魏叢書》本)

……安未得上天,遇諸仙伯。安少習尊貴,稀為卑下之禮,坐起不恭,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應斥遣去。八公為之謝過,乃見赦,謫守都廁三年。后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武帝聞左吳等隨王仙去更還,乃詔之,親問其由。吳具以對。帝大懊恨,乃嘆曰:“使朕得為淮南王者,視天下如脫屣耳。”遂便招募賢士,亦冀遇八公,不能得,而為公孫卿、欒大等所欺,意猶未已,庶獲其真者,以安仙去分明,方知天下實有神仙也。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余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舔啄之,盡得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云中也。

這里明顯在貶抑世間的權(quán)威:劉安自恃尊貴,卻被處罰管理“都廁”;而武帝對他的地位卻又只能羨慕,甚至連跟隨升天的雞犬都不如。魏叔卿的故事也同樣:魏叔卿服云母得仙,降臨武帝處,帝驚問之為誰,曰:“吾中山魏叔卿也?!钡墼唬骸爸猩椒俏页己??”叔卿不應,即失所在。帝甚悔恨,即使使者梁伯之到中山推求,遇到叔卿子度世,知道他已入太華山,武帝即派梁伯之和度世到華山尋覓。度世齋戒上山:

望見其父與數(shù)人于石上嬉戲,度世即到,見父上有紫云,覆蔭郁郁,白玉為床,有數(shù)仙童持幢節(jié)立其后。度世望而再拜。叔卿問曰:“汝來何為?”度世具說天子悔恨不得與父共語,故遣使者與度世共來。叔卿曰:“吾前為太上所遣,欲戒帝以災厄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國祚可延,而帝強梁自貴,不識真道,反欲臣我,不足告語,是以棄去。今當與中黃太一共定天元九五之紀,吾不得復往也?!?/p>

魏叔卿還告誡度世“不須復為漢臣”。現(xiàn)世的君臣關(guān)系就這樣被否定、顛倒了,鮮明地表現(xiàn)與現(xiàn)實統(tǒng)治體制相抗衡的觀念。又《王興》章寫到漢武帝上嵩山,有“九疑仙人”教以服“菖蒲一寸九節(jié)”,遂采而服之,“且二年。而帝性好熱食,服菖蒲每熱者,輒煩悶不快,乃止。時從官多皆服之,然莫能持久。唯王興聞仙人使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長生”。王興是“凡民”,卻能學仙成功,而威儀赫赫的漢武帝及其從官卻不能,兩者形成鮮明對照?!渡裣蓚鳌防锷婕皾h武帝的故事頗多。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彪炳史冊,又是求仙帝王的典型,利用他來說事,更能夠表達諷喻意義。

《神仙傳》里對丹藥、服氣、導引、房中等眾多方術(shù)有極盡夸飾的描寫,宣揚這些方術(shù)神秘、特異的功能和效驗,當然意在誘導、指示求仙的途徑,而更重要的還在于表明凡人可以得救、得救全靠自身。這是魏晉以來神仙思想和神仙信仰發(fā)展所取得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成果,也決定了《神仙傳》與《列仙傳》比較,體現(xiàn)出更濃厚的民間性格和現(xiàn)實品格。

就藝術(shù)表現(xiàn)說,在《神仙傳》里,學仙(神仙可學)、遇仙(仙凡婚配)、遇師、考驗等主題,仙(女仙、謫仙)、仙界(仙山、洞府)、仙凡兩界相交通(往來仙界、游歷仙境)的構(gòu)想,妝點和表現(xiàn)仙人、仙境的仙物、仙事、仙言、仙典之類的描寫,敘事中放誕無稽的幻想與現(xiàn)實真實情境巧妙結(jié)合的結(jié)構(gòu)方式,等等,這些后來道教文學的基本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模式已經(jīng)確立起來。又就其構(gòu)想的恢詭奇異、人物刻畫的生動鮮明、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曲折繁富等具體寫作技巧說,與同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相比較,《神仙傳》不僅特色鮮明,也做出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這樣,這部書不僅作為優(yōu)秀的仙傳,樹立起道教文學的一個范本,也給后世這一體的撰作以至一般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資源與借鑒。其中重要一點是,在中國文學重視現(xiàn)實、重視人生的傳統(tǒng)中,這是真正出于虛構(gòu)的文學作品,特別對于后世小說、戲曲創(chuàng)作的形成與發(fā)展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漢武帝內(nèi)傳》

魯迅《阿Q正傳》開頭說:“倘用‘內(nèi)傳’,阿Q又絕不是神仙”,這是說“內(nèi)傳”是神仙傳記的一種體裁。晉宋以來,隨著道教發(fā)展,編撰出許多內(nèi)傳。見于著錄的有《太元真人茅君內(nèi)傳》、《太極左仙公葛君內(nèi)傳》、《紫陽真人內(nèi)傳》等。最為著名、寫作水準最高的當屬原題班固所撰《漢武帝內(nèi)傳》。關(guān)于這部書的撰作年代,異說很多,可以確定題署班固為偽托,應是東晉以后根據(jù)有關(guān)傳說編撰起來的。

漢武帝迷信神仙、熱衷求仙見諸史籍,前一講已經(jīng)介紹,他本人遂成為神仙傳說的好材料;又女仙西王母及其掌握長生不老的仙術(shù)為漢代以來所盛傳;而神仙降臨、誘導凡俗又是道教傳說中流行的情節(jié),在這種種材料的基礎(chǔ)上,形成許多西王母降臨漢武帝宮廷故事(除下面將講到的《漢武故事》,還有今存《西京雜記》佚文、漢郭憲《洞冥記》、晉張華《博物志》等著作里,都有相關(guān)傳說記載)。現(xiàn)存最早記錄這一故事的有另一種舊題班固撰《漢武故事》。這部被歸入雜史類的著述,《四庫提要》說它是“六朝舊帙”,“所言亦多與《史記》、《漢書》相出入,而雜以妖妄之語”。據(jù)考這部書或早出于漢代,后經(jīng)增飾,傳世諸本詳略差別很大,內(nèi)容重點之一是神化東方朔(前154?—前93?,西漢辭賦家,在武帝朝常以詼諧滑稽進諫,好事者以為乃仙人)的道術(shù)。《漢武帝內(nèi)傳》則是更明確地宣揚道教的,結(jié)構(gòu)也更為復雜,作為敘事體作品,采取、利用道教上清派流行的女仙降臨構(gòu)想,綜合當時流傳的有關(guān)西王母和漢武帝交往傳說,又糅入中土傳統(tǒng)神話(如《穆天子傳》周穆王西行會見西王母事)和翻譯佛教經(jīng)典中佛傳(如下面將提到的漢支謙所譯《太子瑞應本起經(jīng)》)的某些因素,搬演出西王母等眾女仙降臨漢武帝宮廷的神奇華麗的故事,包括漢武求仙、西王母降臨、眾仙真?zhèn)魇诮?jīng)戒、指示仙道以及所使用的經(jīng)典、符箓、儀軌等曲折豐富的情節(jié);寫法上則擺脫一般史傳以史事為基本線索的結(jié)構(gòu)框架,又不同于《列仙傳》、《神仙傳》的粗陳梗概,情節(jié)跌宕起伏,場面恢宏壯麗,描寫人物個性鮮明,加上辭彩華麗繁富,藝術(shù)上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從小說文體的歷史發(fā)展看,如果說短篇小說記錄生活片斷,長篇小說描繪歷史場景,短篇述說事件,長篇塑造性格,《內(nèi)傳》則遠超越當時流行的短篇志怪作品,已具有雛形的長篇小說的規(guī)模。

《內(nèi)傳》開頭,首先記述武帝未生前一件事:父親景帝夢一赤彘從空中降下,直入崇芳閣,景帝覺,發(fā)現(xiàn)果有赤龍蔽戶牖間,召占者姚翁問之,答曰:“吉祥也,此閣必生命世之人,攘狄夷而獲嘉瑞,為劉宗盛祖也,然亦大妖?!币虼耍涞鄢錾?,景帝以占者以為吉而名之為吉。這個情節(jié)顯然是借鑒了翻譯佛傳里所述太子乘六牙白象降生、父王占卜故事(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已見于三國時期支謙所譯佛傳《太子瑞應本起經(jīng)》)。接著寫武帝兒時聰明過人,及即位,好長生之術(shù),常祭名山大澤。這就給主人公的活動,也給全書情節(jié)提供了“歷史”背景。這個開端又正呼應結(jié)尾部分所寫武帝既見西王母及上元夫人,遂相信有神仙之事,但不能戒絕淫色,恣性殺伐,上元夫人不復來,天火降,燒柏梁宮所藏從授《五岳真形圖》和“五帝六甲靈飛等十二事”,后元二年武帝崩,數(shù)有靈異。這在整體上就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框架來展開虛構(gòu)的傳說,乃是志怪小說的一般寫法,又使作品有了前面所說長篇小說的規(guī)模;另一方面,這又顯示編撰者的“歷史”視野,突顯出作品的現(xiàn)實批判意義。

《內(nèi)傳》主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在前述“歷史”背景之后,寫西王母降臨,向漢武帝傳授修道“要言”,第二部分寫西王母召請上元夫人,上元夫人降臨,教誨漢武帝,然后王母向武帝授《五岳真形圖》,上元夫人命青真小童授“五帝六甲靈飛等十二事”,傳授畢,夫人奏樂作歌,王母命侍女答歌,明旦,王母與夫人通乘而去,至此,降臨故事結(jié)束,再轉(zhuǎn)入“歷史”敘述,說明漢武帝殺伐之性至死不改,王母、上元不復來,求仙不成等。

《內(nèi)傳》十分明確地宣揚上清派的神仙清修觀念,批判帝王的神仙術(shù),反映道教神仙信仰向下層知識分子和民眾傾斜的趨勢。在《史記》等史書里,漢武帝以帝王之尊驅(qū)遣方士為自己的求仙活動服務,而在《內(nèi)傳》里,他不再是雄才大略、權(quán)勢赫奕的帝王,而是“上圣”西王母面前的“臣下”,自斥自責為小丑賤生、不肖之軀、枯骨之余,對自己“死于鉆仰之難,取笑于世俗之夫”的命運充滿恐懼,不得已而哀請西王母“垂哀誥賜”,拯救自己;相對比之下,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則無比尊貴,她們衣飾華貴,仆從云集,降臨場面極其隆重壯觀,特別是她們對待漢武帝采取的那種訓喻口吻、安詳姿態(tài),把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故事以漢武帝終于不能戒除淫逸殘暴之性、求仙活動歸于失敗結(jié)束,表明成就仙道不僅和人間的權(quán)勢地位無關(guān),而且現(xiàn)世統(tǒng)治者的“暴、奢、淫、酷、貪五性”更成為他們修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礙。就這樣,《內(nèi)傳》一方面宣揚上清派不重丹藥符箓、主張清修無為、恬淡寡欲的神仙思想,體現(xiàn)道教的革新潮流;另一方面客觀上對于專制帝王的殘暴以及求仙的愚妄作了具有相當思想深度的揭露與批判。

作為敘事作品,《內(nèi)傳》的場面描繪和人物刻畫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本是衡量敘事藝術(shù)水平的兩個主要方面?!秲?nèi)傳》里借鑒辭賦體鋪張揚厲的排比寫法,描寫了分別以西王母和上元夫人為主要角色的前后兩個場面,藻繪形容,描摹得極其壯觀華麗,造成強烈的感官效果;又借助對于人物的侍從、車輿、衣飾、飲食的細致刻畫,渲染烘托;在這樣的背景下,幾個主要人物性格鮮明,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同是神圣、崇高的女仙,而性格、作風、言語、姿態(tài)又截然不同:西王母顯得溫厚寬容,是諄諄長者,更多體現(xiàn)仙界領(lǐng)袖的權(quán)威與尊貴;上元夫人則年輕貌美,言辭機智,活潑風趣,顯得個性凌厲,志得意滿;而對比之下,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著稱的漢武帝卻顯得那樣顢頇愚昧,卑微可憐。這就造成十分強烈的諷刺效果,從而顯示出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高度技巧。

《內(nèi)傳》的文體雜糅散文和駢體,又借鑒辭賦鋪采摛文、排比形容的寫法,穿插如詩如頌的仙歌,如此把諸多文體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豐贍細密、繁富華麗的風格。其中仙真歌唱的詩篇,像是玄言詩,與散文敘事相配合,體制與佛典里長行與偈頌配合類似,而更為流麗順暢。如此韻散間雜,使行文曲折多變,又給敘事和描寫增添了詩情。

《內(nèi)傳》的語言極富特色:汲取道教經(jīng)典的仙語、仙典來修飾形容,又多巧妙使用象征、比喻、聯(lián)想、夸張等手法,極力刻畫仙人、仙界的奇異、瑰麗,形成的空靈、華艷、神秘、詭異的文風。

《內(nèi)傳》創(chuàng)造了仙傳文學的一個高峰,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一代代讀者。它的題材處理、表現(xiàn)方法、語言運用及其獨特的風格特征也給后世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范本,被后世道教文學和一般文學創(chuàng)作所借鑒以至模擬,持續(xù)地發(fā)揮長遠的影響。

作品釋例

《列仙傳》(三傳,王叔岷《列仙傳校箋》)

《王子喬》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亦立祠于緱氏山下,及嵩山首焉。

《蕭史》

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shù)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shù)年。一日,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

《負局先生》

負局先生者,不知何許人也。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徇吳市中,炫磨鏡,一錢因磨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輒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數(shù)十年。后大疫病,家至戶到與藥,活者萬計,不取一錢。吳人乃知其真人也。后止吳山絕崖頭,懸藥下與人,將欲去時,語下人曰:“各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毖骂^一旦有水,白色流從石間來下,服之多愈疾,立祠十余處。

《神仙傳》(五傳,胡守為《神仙傳校釋》)

《衛(wèi)叔卿》

衛(wèi)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漢元鳳二年八月壬辰,武帝閑居殿上,忽有一人乘浮云駕白鹿,集于殿前,帝驚問之為誰,曰:“我中山衛(wèi)叔卿也?!钡墼唬骸爸猩椒俏页己酰俊笔迩洳粦?,即失所在。帝甚悔恨,即使使者梁伯之往中山推求,遂得叔卿子,名度世,即將還見。帝問焉,度世答曰:“臣父少好仙道,服藥治身八十余年,體轉(zhuǎn)少壯,一旦委臣去,言當入華山耳,今四十余年未嘗還也。”帝即遣梁伯之與度世往華山覓之。度世與梁伯之俱上山,輒雨,積數(shù)日,度世乃曰:“吾父豈不欲吾與人俱往乎?”更齋戒獨上,望見其父與數(shù)人于石上嬉戲。度世既到,見父上有紫云,覆蔭郁郁,白玉為床,有數(shù)仙童執(zhí)幢節(jié)立其后。度世望而再拜。叔卿問曰:“汝來何為?”度世具說天子悔恨不得與父共語,故遣使者與度世共來。叔卿曰:“吾前為太上所遣,欲戒帝以災厄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國祚可延,而帝強梁自貴,不識道真,反欲臣我,不足吿語,是以棄去。今當與中黃太一共定天元九五之紀,吾不得復往也?!倍仁酪蛟唬骸跋蚺c父博者為誰?”叔卿曰:“洪崖先生、許由、巢父、王子晉、薛容也。今世向大亂,天下無聊,后數(shù)百年間,土滅金亡,天君來出,乃在壬辰耳。我有仙方,在家西北柱下,歸取,按之合藥服餌,令人長生不死,能乘云而行,道成來就吾于此,不須復為漢臣也?!倍仁腊蒉o而歸,掘得玉函,封以飛仙之香,取而按之餌服,乃五色云母,并以教梁伯之,遂俱仙去,不以告武帝也。

《王遠》

王遠,字方平,東海人也。舉孝廉,除郎中,稍加至中散大夫。博學五經(jīng),尤明天文圖讖,《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兇,觀諸掌握。后棄官入山修道。道成,漢孝桓帝聞之,連征不出,使郡牧逼載以詣京師。遠低頭閉口,不肯答詔,乃題宮門扇板四百余字,皆說方來之事。帝惡之,使人削之。外字始去,內(nèi)字復見,字墨皆徹入板里。

方平無復,子孫鄉(xiāng)里人累世相傳共事之。同郡故太尉公陳耽為方平架道室,旦夕朝拜之,但乞福消災,不從學道。方平在耽家四十余年,耽家無疾病死喪,奴婢皆然,六畜繁息,田蠶萬倍,仕宦高遷。后語耽曰:“吾期運將近,當去,不得復停,明日日中當發(fā)也?!敝習r,方平死。耽知其化去,不敢下著地,但悲涕嘆息,曰:“先生舍我去耶?我將何如!”具棺器燒香,就床上衣裝之。至三日三夜,忽失其尸,衣帶不解,如蛇蛻耳。方平去后百余日,耽亦死,或謂耽得方平之道化去,或謂方平知耽將終,委之而去也。

其后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往胥門蔡經(jīng)家。經(jīng)者,小民也,骨相當仙,方平知之,故住其家,遂語經(jīng)曰:“汝生命應得度世,故欲取汝以補仙官。然汝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不得上升,當為尸解耳。尸解一劇,須臾如從狗竇中過耳?!备嬉砸?sup>,乃委經(jīng)去。后經(jīng)忽身體發(fā)熱如火,欲得水灌,舉家汲水以灌之,如沃燋石,似此三日中,消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其所在,視其被中,惟有皮頭足具,如今蟬蛻也。去十余年,忽然還家,去時已老,還更少壯,頭發(fā)還黑,語其家云:“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其日,可多作數(shù)百斛飲食以供從官。”乃去。

到期日,其家假借盆甕,作飲食數(shù)百斛,羅列覆置庭中,其日,方平果來。未至經(jīng)家,則聞金鼔簫管人馬之聲,比近皆驚,不知何所在。及至經(jīng)家,舉家皆見,方平著遠游冠,朱服,虎頭鞶裳,五色綬,帶劍,少須黃色,長短中形人也。乘羽車,駕五龍,龍各異色,麾節(jié)幡旗,前后導從,威儀奕奕,如大將軍也。有十二玉壺,皆以臘蜜封其口。鼔吹皆乘麟,從天上下懸集,不從道行也。既至,從官皆隱,不知所在,惟見方平坐耳。須臾,引見經(jīng)父母兄弟,因遣人召麻姑相問,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在民間,今集在此,想姑能暫來語否?”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也。答言:“麻姑再拜,比不相見,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煩信承來,在彼,登當傾倒,而先被記,當案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當還。還便親覲,愿未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亦先聞人馬之聲,既至,從官當半于方平也。

麻姑至,蔡經(jīng)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于頂中作髻,余發(fā)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皆金玉杯盤,無限也。肴膳多是諸花菓,而香氣達于內(nèi)外。擘脯而行之,如松柏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p>

麻姑欲見蔡經(jīng)母及婦姪,時經(jīng)弟婦新產(chǎn)數(shù)十日,麻姑望見,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至得米,便以撒地,謂以米祛其穢也,視米皆成真珠。方平笑曰:“姑故少年也,吾老矣,不喜復作此曹輩狡獪變化也?!狈狡秸Z經(jīng)家人曰:“吾欲賜汝輩酒,此酒乃出天廚,其味醇釀,非俗人所宜飲,飲之或能爛腸。今當以水和之,汝輩勿怪也?!蹦艘砸簧?,合水一斗攪之,以賜經(jīng)家人,人飲一升許,皆醉。良久酒盡。方平語左右曰:“不足復還取也。”以千錢與余杭姥,相聞求其酤酒。須臾信還,得一油囊酒,五斗許,信傳余杭姥答言:“恐地上酒不中尊者飲耳?!?/p>

又麻姑手爪不如人爪,形皆似鳥爪,蔡經(jīng)中心私言:“若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也?!狈狡揭阎?jīng)心中所言,即使人牽經(jīng)鞭之,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謂其爪可以爬背耶!”便見鞭著經(jīng)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吿經(jīng)曰:“吾鞭不可妄得也?!?/p>

經(jīng)比舍有姓陳,失其名字,嘗罷尉,聞經(jīng)家有神人,乃詣門扣頭,求乞拜見。于是方平引前與語,此人便乞得驅(qū)使,比于蔡經(jīng)。方平曰:“君且起,可向日立?!狈狡綇暮笠曋唬骸班?!君心不正,影不端,終不可教以仙道也,當授君地上主者之職。”臨去,以一符并一傳,著小箱中以與陳尉,告言:“此不能令君度世,止能令君竟本壽,壽自出百歲也。可以消災治病,病者命未終及無罪犯者,以符到其家便愈矣。若有邪鬼血食作禍者,帶此傳以勑社吏,當收送其鬼,君心中亦當知其輕重,臨時以意治之。”陳尉以此符治病,有效,事之者數(shù)百家。陳尉壽一百一十一歲而死。死后,其子孫行其符,不復效矣。

方平去后,經(jīng)家所作飲食數(shù)百斛在庭中者,悉盡,亦不見人飲食之也。經(jīng)父母私問經(jīng)曰:“王君是何神人?復居何處?”經(jīng)答曰:“常治昆侖山,往來羅浮山、括蒼山,此三山上,皆有宮殿,宮殿一如王宮。王君常任天曹事,一日之中,與天上相反覆者數(shù)遍,地上五岳生死之事,悉關(guān)王君。王君出時,或不盡將百官,惟乘一黃麟,將士數(shù)十人侍。每行,常見山林在下,去地常數(shù)百丈,所到,山海之神皆來奉迎拜謁,或有千道者?!?/p>

后數(shù)年,經(jīng)復暫歸家,方平有書與陳尉,真書廓落,大而不工。先是無人知方平名遠者,起此,乃因陳尉書知之。其家于今,世世存錄王君手書及其符傳于小箱中,祕之也。

《樊夫人》

樊夫人者,劉綱之妻也。綱字伯鸞,仕為上虞令,亦有道術(shù),能檄召鬼神,禁制變化之道。亦潛修密證,人莫能知。為理尚清凈簡易,而政令宣行,民受其惠。無旱暵漂墊之害,無疫毒鷙暴之傷,歲歲大豐,遠近所仰。暇日與夫人較其術(shù),用俱坐堂上,綱作火燒客碓舍,從東而起,夫人禁之,火即便滅。庭中兩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之相斗擊,良久,綱所咒者不勝,數(shù)走出于籬外。綱唾盤中即成鯽魚,夫人唾盤中成獺,食其魚。綱與夫人入四明山,路值虎,以面向地,不敢仰視。夫人以繩縛虎,牽歸系于床腳下。綱每共試術(shù),事事不勝。將升天,縣廳側(cè)先有大皂莢樹,綱升樹數(shù)丈,力能飛舉。夫人即平坐床上,冉冉如云炁之舉,同升天而去矣。

《左慈》

左慈者,字元放,盧江人也。少明五經(jīng),兼通星緯,見漢祚將盡,天下亂起,乃嘆曰:“值此衰運,官高者危,財多者死,當世榮華,不足貪也。”乃學道術(shù),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廚,精思于天柱山中,得石室內(nèi)《九丹金液經(jīng)》,能變化萬端,不可勝紀。

曹公聞而召之,閉一室中,使人守視,斷其谷食,日與二升水,朞年乃出之,顏色如故。曹公曰:“吾自謂天下無不食之人?!辈芄擞麖膶W道,慈曰:“學道當?shù)们鍍魺o為,非尊貴所宜?!辈芄?,乃謀殺之,慈已知之,求乞骸骨。曹公曰:“何忽去耳?”慈曰:“公欲殺慈,慈故求去耳?!辈芄唬骸盁o有此意,君欲高尚其志者,亦不久留也。”乃為設酒,慈曰:“今當遠適,愿乞分杯飲酒?!惫唬骸吧疲 笔菚r天寒,溫酒尚未熱,慈解劍以攪酒,須臾,劍都盡,如人磨墨狀。初曹公聞慈求分杯飲酒,謂慈當使公先飲,以余與慈耳。而慈拔簪以畫杯酒,酒即中斷,分為兩向。慈即飲其半,送半與公。公不喜之,未即為飲,慈乞自飲之,飲畢,以杯擲屋棟,杯懸著棟動揺,似飛鳥之俯仰,若欲落而不落,一座莫不矚目視杯,既而,已失慈矣,尋問之,慈已還所住處。曹公遂益欲殺慈,乃敕內(nèi)外收捕慈。慈走群羊中,追者視慈入群羊中,而奄忽失之,疑其化為羊也,然不能分別之。捕吏乃語羊曰:“人主意欲得見先生,暫還無苦。”于是群羊中有一大者,跪而言,吏乃相謂曰:“此跪羊是慈也?!睆陀苤驘o大小悉長跪,追者亦不知慈所在,乃止。后有知慈處者以告曹公,公遣吏收之,得慈,慈非不得隱,故欲令人知其神化耳。于是受執(zhí)入獄,獄吏欲考訊之,戶中有一慈,戶外亦有一慈,不知孰是。曹公聞而愈惡之,使引出市殺之,須臾,有七慈相似,官收得六慈,失一慈。有頃,六慈皆失。尋又見慈走入市,乃閉市四門而索之,或不識者,問慈形貎何似,傳言慈眇一目,青葛巾單衣,見有似此人者便收之。及爾,一市中人皆眇一目,葛巾單衣,竟不能分。曹公令所在普逐之,如見便殺。后有人見慈,便斷其頭以獻曹公,公大喜,及至視之,乃一束茅耳。

有從荊州來者,見慈在荊州,荊州牧劉表以為惑眾,復欲殺慈,慈意已知。表出耀兵,乃欲見其道術(shù),乃徐去詣表,說有薄禮愿以餉軍。表曰:“道人單僑,吾軍人眾,非道人所能餉也?!贝戎氐乐?,表使人取之,有酒一器,脯一束,而十余人共舁之不起。慈乃自取之,以一刀削脯投地,請百人運酒及脯以賜兵士,人各酒三杯,脯一片,食之如常酒脯味,凡萬余人皆周足,而器中酒如故,脯亦不減。座中又有賓客數(shù)十人,皆得大醉。表乃大驚,無復害慈之意。

慈數(shù)日委表,東去入?yún)恰怯行祀S者,亦有道術(shù),居丹徒。慈過隨門,門下有客車六七乘,客詐慈云:“徐公不在?!贝缺慵慈?,宿客見其牛皆在楊栁樹杪行,適上樹即不見,下即復見牛行樹上。又車轂中皆生荊棘,長一尺,斫之不斷,揺之不動。宿客大懼,入報徐公說:“有一眇目老公至門,吾欺之,言公不在,此人去后,須臾使車牛皆如此,不知何意。”徐公曰:“咄咄!此是左公過我,汝曹那得欺之?!奔弊分?,諸客分布逐之,及慈,羅列叩頭謝之。慈意解,即遣還去。及至,見車牛如故,系在車轂中,無復荊木也。

慈見吳先主孫權(quán),權(quán)素知慈有道,頗禮重之,權(quán)侍臣謝送知曹公劉表皆忌慈惑眾,復譖于權(quán),欲使殺之。后出游,請慈俱行,令慈行于馬前,欲自后刺殺之。慈著木屐,持青竹杖,徐徐緩步,行常在馬前百步,著鞭策馬操兵器逐之,終不能及,送知其有道,乃止。慈告葛仙公言,當入霍山中合九轉(zhuǎn)丹,丹成,遂仙去矣。

《壺公》

壺公者,不知其姓名。今世所有《召軍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壺公,故總名為《壺公符》。汝南費長房為市掾時,忽見公從遠方來,入市賣藥,人莫識之。其賣藥口不二價,治百病皆愈,語賣藥者曰:“服此藥必吐出某物,某日當愈?!苯匀缙溲?。得錢日收數(shù)萬,而隨施與市道貧乏饑凍者,所留者甚少。

常懸一空壺于坐上,日入之后,公輒轉(zhuǎn)足跳入壺中,人莫知所在,唯長房于樓上見之,知其非常人也。長房乃日日自掃除公座前地,及供饌物,公受而不謝。如此積久,長房不懈,亦不敢有所求,公知長房篤信,謂長房曰:“至暮無人時更來?!遍L房如其言而往,公語長房曰:“卿見我跳入壺中時,卿便隨我跳,自當?shù)萌??!遍L房承公言,為試展足,不覺已入。既入之后,不復見壺,但見樓觀五色,重門閣道,見公左右侍者數(shù)十人。公語長房曰:“我仙人也。忝天曹職,所統(tǒng)供事不勤,以此見謫,暫還人間耳。卿可教,故得見我?!遍L房不坐,頓首自陳:“肉人無知,積劫厚,幸謬見哀愍,猶如剖棺布氣,生枯起朽,但見臭穢頑弊,不任驅(qū)使,若見憐念,百生之厚幸也?!惫唬骸皩彔柎蠹?sup>,勿語人也?!?/p>

公后詣長房于樓上曰:“我有少酒,汝相共飲之,酒在樓下?!遍L房遣人取之,不能舉,益至數(shù)十人,莫能得上。長房白公,公乃自下,以一指提上,與長房共飲之。酒器不過如蜯大,飲之至旦不盡。公告長房曰:“我某日當去,卿能去否?”長房曰:“思去之心,不可復言,惟欲令親屬不覺不知,當作何計?”公曰:“易耳?!蹦巳∫磺嘀裾扰c長房,戒之曰:“卿以竹歸家,使稱病,后日即以此竹杖置臥處,默然便來?!遍L房如公所言,而家人見此竹是長房死了,哭泣殯之。長房隨公去,恍惚不知何所之。公獨留之于群虎中,虎磨牙張口,欲噬長房,長房不懼。明日又內(nèi)長房石室中,頭上有大石,方數(shù)丈,茅繩懸之,諸蛇并往嚙,繩欲斷,而長房自若。公往撰之曰:“子可教矣。”乃命啖溷,溷臭惡非常,中有蟲長寸許,長房色難之,公乃嘆,謝遣之,曰:“子不得仙也,今以子為地上主者,可壽數(shù)百余歲?!睘閭鞣夥痪?,付之曰:“帶此可舉諸鬼神。嘗稱使者,可以治病消災?!遍L房憂不能到家,公以竹杖與之曰:“但騎此到家耳?!遍L房辭去,騎杖忽然如睡,已到家,家人謂之鬼,具述前事,乃發(fā)視棺,中惟一竹杖,乃信之。長房以所騎竹杖投葛陂中,視之乃青龍耳。長房自謂去家一日,推之已一年矣。

長房乃行符收鬼治病,無不愈者。每與人同坐共語,而目嗔訶遣,人問其故,曰:“怒鬼魅之犯法耳?!比昴峡ぶ谐S泄砉?,歲輒數(shù)來,來時導從威儀如太守,入府打鼓,周行內(nèi)外,匝乃還去,甚以為患。后長房詣府君,而正值此鬼來到府門前,府君馳入,獨留長房。鬼知之,不敢前,欲去。長房厲聲呼使捉前來,鬼乃下車,把版伏庭中,叩頭乞得自改。長房呵曰:“汝死老鬼,不念溫涼,無故導從,唐突官府,君知當死否?”急復令還就人形,以一札符付之,令送與葛陂君。鬼叩頭流涕持札去。使以追視之,以札立陂邊,以頸繞札而死。東海君來旱,長房后到東海,見其民請雨,謂之曰:“東海君有罪,我前系于葛陂,今當赦之,令其作雨?!庇谑羌从写笥辍iL房曾與人共行,見一書生,黃巾被裘,無鞍騎馬,下而叩頭。長房曰:“促還他馬,赦汝罪?!比藛栔?,長房曰:“此貍耳,盜社公馬也。”又嘗與客坐,使至市市鲊,頃刻而還?;蛞蝗罩g,人見在千里之外者數(shù)處。

《漢武帝內(nèi)傳》(有節(jié)略,錢熙祚?!稘h武帝內(nèi)傳》)

……至七月七日,乃修除宮掖之內(nèi),設坐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張云錦之帳,然九光之燈,設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酒,躬監(jiān)肴物,為天官之饌。帝乃盛服,立于陛下,敕端門之內(nèi),不得妄有窺者,內(nèi)外寂謐,以俟云駕。至二唱之后,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來,逕趨宮庭間。須臾轉(zhuǎn)近,聞云中有簫鼓之聲,人馬之響。復半食頃,王母至也。縣投殿前,有似鳥集,或駕龍虎,或乘獅子,或御白虎,或騎白麐,或控白鶴,或乘軒車,或乘天馬,群仙數(shù)萬,光耀庭宇。既至,從官不復知所在,唯見王母乘紫云之輦,駕九色斑龍,別有五十天仙,側(cè)近鸞輿,皆身長一丈,同執(zhí)彩旄之節(jié),佩金剛靈璽,戴天真之冠,咸住殿前。

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袿,容眸流盻,神姿清發(fā),真美人也。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錦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分頭之劍,頭上大華結(jié),戴太真晨嬰之冠,履元璚鳳文之舄,視之,可年卅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下車登床,帝拜跪,問寒溫畢,立如也。因呼帝共坐。帝南面向王母。母自設膳,膳精非常。豐珍之肴,芳華百果,紫芝萎蕤,芬若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氣殊絕,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盤盛桃七枚,大如鴨子,形圓,色青,以呈王母。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錄核。母曰:“何謂?”帝曰:“欲種之耳?!蹦冈唬骸按颂胰q一生實耳。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如何?”帝乃止,于坐上酒觴數(shù)過,王母乃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瑯之璈,又命侍女董雙成吹云龢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擊昆庭之鐘,又命侍女許飛瓊鼓震靈之簧,侍女阮凌華拊五靈之石,侍女范成君擊洞庭之磬,侍女段安香作九天之鈞。于是眾聲澈朗,靈音駭空。又命侍女安法嬰歌元靈之曲,其詞曰:

大象雖寥廓,我把天地戶。披云沉靈輿,儵忽適下土??斩闯稍?sup>,至靈不容冶。太真噓中唱,始知風塵苦。頤神三田中,納精六闕下。遂乘萬龍,馳騁眄九野。

二曲曰:

元圃遏北臺,五城煥嵯峨。啟彼無涯津,汎此織女河。仰上升絳庭,下游月窟阿。顧眄八落外,指招九云遐。忽已不覺勞,豈窹少與多。撫璈命眾女,詠發(fā)感中和。妙暢自然樂,為此玄云歌。韶盡至韻存,真音辭無邪

歌畢,帝乃下地叩頭自陳曰:“徹受質(zhì)不才,沉淪流俗,承禪先業(yè),遂羈世累,政事多闕,兆民不和,風雨失節(jié),五谷無實,德澤不建,寇盜四海,黔首勞斃,戶口減半,當非其主,積辠丘山。然少好道,仰慕靈仙,未能棄祿委榮,棲跡山林,思絕塵餌,罔知攸向。且舍世尋真,鉆啟無師,歲月見及,恒慮奄忽。不圖天顏頓集,今日下臣有幸,得瞻上圣,是臣宿命合得度世。愿垂哀憐,賜諸不悟,得以奉承切己之教?!蓖跄冈唬骸芭苜v榮樂卑,耽虛味道,自復佳耳。然女情恣體欲,淫亂過甚,殺伐非法,奢侈其性。恣則裂身之車,淫為破年之斧,殺則響對,奢則心爛,欲則神隕,聚穢命斷。以子蕞爾之身,而宅滅形之殘,盈尺之材,攻以百仞之害,欲此解脫三尸,全身永久,難可得也。有似無翅之鸚,愿鼓翼天池,朝生之蟲,而樂春秋者哉!若能蕩此眾亂,撥穢易韻,保神炁于絳府,閉淫宮而開悟,靜奢侈于寂室,愛眾生而不危,守玆道戒,思乎靈味,務施惠和,煉惜精氣,棄卻浮麗,令百競速游。女行若斯之事,將豈無仿佛也。如其不爾,無為抱石而濟津矣?!钡酃蚴苁ソ?,請事斯語:“養(yǎng)生之要,既聞之矣。然體非玉石,而無主于恒,炁非四時,而常生于內(nèi),政當承御出入,呼吸中適,和液得循,形神靡錯。炁既遂宜則魂魄不滯,若使理合其分,炁甄其適,而形可不枯,宅可不廢。昔受道書,具以施業(yè)之矣,遂不獲真驗,未為巨益,使精神疲于往來,津液勞于出入,歲減其始,月虧其昔,形亦漸凋,神亦廢落,是徹不得所奉于口訣,開暗塞于明堂爾。不審服御可以永久者,吐納可以延年者,乞賜長生之術(shù),暫悟于行尸之身。若蒙圣誥于即日,臣伏聽麗天之教矣?!蓖跄冈唬骸拔粝葞熢继焱?sup>,時及閑居,登于叢霄之臺,侍者天皇搏桑大帝君及九珍諸王、十方眾神仙官,爰延弟子丹房之內(nèi),說元微之言,因問我何為而欲索長存矣。吾因避席叩頭,請問長生之術(shù),天王登見遺以要言,辭深旨幽,實天人之元觀,上帝之奇祕。女今日愿聞之乎?”帝跪曰:“徹小丑賤生,枯骨之余,敢以不肖之軀,而慕龍鳳之年,欲以朝華之質(zhì),?;匏分?sup>,雖樂遠流,莫知以濟,涂路堅塞,所要無寄。常恐一旦死于鉆仰之難,取笑于世俗之夫。豈圖今日遭遇光會,一睹圣姿,而精神飛揚,恍惚大夢。如以涉世千年,救護死歸之日,乞愿垂哀誥,賜徹元元?!蓖跄冈唬骸皩⒏嫒暌?。我曾聞天王曰:‘夫欲長生者,宜先取諸身,但堅守三一,保爾旅族(以下指示仙藥與寶精煉氣部分,從略)……夫始欲修之,先營其氣,太上真經(jīng)所謂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行益易者,謂常思靈寶也。靈者神也,寶者精也。子但愛精握固,閉氣吞液,氣化血,血化精,精化液,液化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宍,五年易髄,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fā),九年易形。形易則變化,變化則道成,道成則位為仙人。吐納六氣,口中甘香,欲食靈芝,存得其味,微息挹吞,從心所適。氣者水也,無所不成,至柔之物,通致神精矣。’此元始天王丹房之中所說微言,今敕侍笈玉女李慶孫書出以相付。子善錄而修焉?!庇谑峭跄秆源之?,嘯命靈官,使駕龍嚴車欲去,帝下席叩頭,請留殷勤。王母乃止。

王母乃遣侍女郭密香,與上元夫人相問,云:“王九光母敬謝,但不相見四千余年。天事勞我,致以愆面。劉徹好道,適來視之,見徹了了,似可成進,然形慢神穢,腦血淫漏,五藏不淳,關(guān)胃彭勃,骨無津液,浮反外內(nèi),宍多精少,瞳子不夷,三尸狡亂,元白失時。語之至道,殆恐非仙才。吾久在人間,實為臭濁,然時復可游,望以寫細念。庸主對坐,悒悒不樂,夫人肯暫來否?若能屈駕,當停相須?!钡鄄恢显蛉撕紊袢艘?,又見侍女下殿,俄失所在。須臾,郭侍女返。上元夫人又遣侍女答問云:“阿環(huán)再拜,上問起居,遠隔絳河,擾以官事,遂替顏色近五千年。仰戀光潤,情系無違。密香至,奉信,承降尊于劉徹處。聞命之際,登當顛倒。先被太帝君敕,使詣玄洲校定天元,正爾暫住。如是當還,還便束帶,須臾少留?!钡垡騿柹显蛉擞?。王母曰:“是三天真皇之母,上元之官,統(tǒng)領(lǐng)十萬玉女之名錄者也?!?/p>

當二時許,上元夫人至,來時亦聞云中簫鼓之聲。既至,從官文武千余人,皆女子,年同十八九許,形容明逸,多服青衣,光彩耀日,真靈官也。夫人年可廿余,天姿清輝,靈眸絕朗,服赤霜之袍,云彩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名字;頭作三角髻,余發(fā)散垂之至腰,戴九靈夜光之冠,帶六岀火玉之珮,垂鳳文琳華之綬,腰流黃揮精之劍,上殿向王母拜。王母坐而止之。呼同坐,北向。夫人設廚,廚之精珍與王母所設者相似。王母敕帝曰:“此真元之母,尊貴之神,女當起拜?!钡郯荩瑔柡疁?,還坐。夫人笑曰:“五濁之人,耽湎榮利,嗜味淫色,固其常也。且徹以天子之貴,其亂目者倍于常人焉。而復于華麗之墟,拔嗜欲之根,愿無為之事,良有志也?!蓖跄冈唬骸八^有心哉!”上元夫人謂帝曰:“女好道乎?聞數(shù)招方士,祭山岳,祠靈神,禱河川,亦為勤矣。而不獲者,實有由也。女胎性暴,胎性奢,胎性淫,胎性酷,胎性賊,五者恒舍于榮衛(wèi)之中,五臟之內(nèi),雖鋒芒良針,固難愈矣。暴則使氣奔而神攻,是故神擾而氣竭;淫則使精漏而魂疲,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使真離而魄穢,是故本游而靈臭;酷則使喪仁而自攻,是故失仁而服亂;賊則使心斗而口干,是故內(nèi)戰(zhàn)而外絕。五者皆是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鉞,雖復疲好于長生,而不能遣茲五難,亦何為損性而自勞乎?然由是得此小益,以自知往爾。若從今已舍爾五性,反諸柔善,明務察下,慈務矜冤,惠務濟窮,賑務施勞,念務存孤,惜務及身,恒為陰德,救濟死厄,恒久孜孜,不泄精液,于是閉諸淫,養(yǎng)爾神,放諸奢,從至儉,勤齋戒,節(jié)飲食,絕五谷,去臭腥,鳴天鼓,飲玉漿,蕩華池,叩金梁,按而行之,當有冀耳。今阿母迂天尊之重駕,降蟪蛄之窟,屈霄虛之靈鸞,詣孤鳥之俎。且阿母至戒,妙唱元發(fā),驗其敬勖節(jié)度,明修所奉,比及百年,阿母必能致女于元都之墟,迎女于昆闕之中,位以仙官,游邁十方。吾言之畢矣,子厲之哉!若不能爾,無所言矣。”帝下席跪謝曰:“臣受性兇頑,生長亂濁,面墻不啟,無由開達,然貪生畏死,奉靈敬神,今日受教,此乃天也。輒戢圣令,以為身范,是小丑之臣,當獲生活,唯垂哀護,愿賜元元?!狈蛉耸沟圻€坐。王母謂夫人曰:“卿之戒言,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于至意?!狈蛉嗽唬骸叭羝渲镜溃瑢⒁陨硗娥I虎,忘軀破滅,蹈火履水,固于一志,必無憂也。若其無忠志,則心疑真信,嫌惑之徒。勿畏急言,急言之發(fā),欲成其志耳。阿母既有念,必當賜以尸解之方耳?!蓖跄冈唬骸按俗忧谛囊丫?,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是故發(fā)我閬宮,暫舍塵濁,既欲堅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今日相見,令人念之。至于尸解下方,吾甚不惜。復三年,吾必欲賜以成丹半劑,石象散一具與之,則徹不得復停。當今匈奴未彌,邊陲有事,何必令其倉卒舍天下之尊,而便入林岫也。但當問篤向之志必卒何如。如其回改,吾方數(shù)來?!蓖跄敢驌岬郾吃唬骸叭暧蒙显蛉酥裂?,必得長生,可不勖勉!”帝跪曰:“徹書之金簡,以身模之焉?!?/p>

帝又見王母巾笈中有卷子小書,盛以紫錦之囊。帝問:“此書是仙靈之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眄否?”王母岀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圖》也。昨青城諸仙就我求請,今當過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岀。其文秘禁極重,豈女穢質(zhì)所宜佩乎?今且與汝《靈光生經(jīng)》,可以通神勸志也。”帝下地叩頭,固請不已。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天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短長,察邱岳之高卑,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植五岳而擬諸鎮(zhèn)輔,貴昆陵以舍靈仙,尊蓬邱以館真人,安水神乎極陰之源,棲太帝于搏桑之墟,于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yǎng)九老之堂,祖瀛、元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并在滄流大海元津之中。水則碧黑俱流,波則震蕩群精,諸仙玉女,聚于滄溟,其名難測,其實分明。乃因川源之規(guī)矩,睹河岳之盤曲,陵回阜轉(zhuǎn),山高隴長,周旋逶蛇,形似書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實之號,畫形秘于元臺,而岀為靈真之信。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zhí)之,經(jīng)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迎。女雖不正,然數(shù)訪山澤,扣求之志,不忘于道,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致禍及也?!保ㄒ韵律显蛉私榻B六甲靈飛十二事)……帝下席叩頭曰:“徹下土濁民,不識清真,今日聞道,是生命會遇圣母。今當賜與《真形》,修以度世。夫人今告徹應須五帝六甲、六丁六戊致靈之術(shù),既蒙啟發(fā),宏益無量。唯愿告誨,濟臣饑渇,得使已枯之木,蒙靈陽之潤,焦炎之草,幸甘雨之溉。不敢多陳,愿賜指授?!鄙显蛉嗽唬骸拔覠o此文也。昔曾扶廣山見青真小童,有此金書秘字,云求道益命,千端萬緒,皆須五帝六甲靈飛之術(shù),六丁六壬名字之號,得以請命延算,長生久視,驅(qū)策眾靈,役使百神者也。其無六甲要事,唯守《真形》者,于通靈之來,必無階矣。女有心可念,故相告篇目耳,幸復廣加搜訪焉?!钡酃陶埐灰?,叩頭流血(以下上元夫人命侍女到扶廣山敕青真小童出六甲左右靈飛致神之方十二事賜漢武帝)……王母又命侍女宋靈賓,更取一圖與帝。靈賓探懷中得一卷,盛以云錦之囊,形書精明,具如向巾器中者。王母起立,手以付帝。又祝曰:“天高地卑,五岳鎮(zhèn)形,元津激炁,滄澤元精,天回九道,六和長平,太上八會,飛天之成,真仙節(jié)信,由茲通靈,泄墜滅腐,寶歸長生,徹其慎之,敢告劉生。”祝畢授帝,帝拜稽首。王母曰:“夫始學道符者,宜別祭五岳諸仙真靈,潔齋而佩之。今亦以六甲雜事須用節(jié)度,相與可明,依案之也。若女遂尅明正身,反惡修善,后三年七月更來告女要道也。”(以下插入東方朔事)……時酒酣周宴,言請粗畢,上元夫人自彈云林之璈,鳴弦駭調(diào),清音靈朗,元風四發(fā),廼歌《步元之曲》,辭曰:

昔涉元真道,騰步登太霞。負笈造天關(guān),借問太上家。忽過紫微垣,真人列如麻。綠景清飆起,云蓋映朱葩。蘭宮敞琳闕,碧空啟璚沙。丹臺結(jié)空構(gòu),生光華。飛鳳踶甍峙,燭龍倚委蛇。玉胎來絳芝,九色紛相拏。挹景練仙骸,萬劫方童牙。誰言壽有終,扶桑不為查

王母又命侍女田四妃答歌曰:

晨登太霞宮,挹此八玉蘭。夕入玄元闕,采蕊掇瑯玕。濯足匏瓜河,織女立津盤。吐納挹景云,味之當一餐。紫微何濟濟,璚輪復朱丹。朝發(fā)汗漫府,暮宿句陳垣。去去道不同,且如體所安。二儀設猶存,奚疑億萬椿。莫與世人說,行尸言此難。

歌畢,因告武帝仙官從者姓名,及冠帶執(zhí)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紀焉。至明旦,王母別去。上元夫人謂帝曰:“夫李少君者,專念精進,理妙微密,必得道矣。其似未有六甲靈飛之文,女當可以示之?!钡墼唬骸爸Z?!庇谑欠蛉伺c王母同乘而去。臨發(fā),人馬龍虎威儀如初來時,云氣勃蔚,盡為香氣,極望西南,良久乃絕……

  1. 周靈王:名泄心,前571—前545在位。
  2. 伊、洛之間:伊河和洛河在今河南偃師市合流。
  3. 嵩高山: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五岳”中的中岳。
  4. 緱(gōu)氏山:在今河南偃師市境內(nèi)。
  5.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前659—前621在位。
  6. 雍宮:舊注,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岐山雍縣有宮館百余所,又鳳臺在鳳翔縣南十五里。
  7. 燕、代:古國名,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帶。吳:指今江蘇蘇州市。
  8. 徇:通“巡”,巡游。
  9. 真人:仙人。
  10. 中山:東周國名,在今河北正定東北;古人籍貫例稱古郡國名。
  11. 云母:造巖礦物,被用做養(yǎng)生藥物。
  12. 元鳳二年:元鳳是西漢昭帝劉弗陵年號,二年當公元前79年;此處記載武帝事,“元鳳”當為“元封”之訛;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壬辰:此處是紀日干支,元封二年八月無壬辰。
  13. 武帝: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在位。
  14. 推求:尋求。
  15. 委:舍棄。
  16. 幢節(jié):旌旗和符節(jié);節(jié),杖節(jié),古代將帥或使臣所持以為憑證;《左傳·文公八年》:“司馬握節(jié)以死,故書以官?!倍蓬A注:“節(jié),國之符信也。握之以死,示不廢命。”
  17. 太上:太上天皇,道教最高神。
  18. 災厄之期:災禍降臨的時間;災厄;苦難;《漢書·谷永傳》:“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厄,三難異科,雜焉同會。”
  19. 危厄:危急災禍。
  20. 國祚:國運,舊指命定的國家享年。
  21. 強梁自貴:剛愎自用,驕橫自得。
  22. “今當與”句:謂與中黃太一一起確定漢武帝在位時間;中黃太一,道教神號;天元,歲時運行之理;九五之紀,預紀帝位;“九五”是《易》卦爻位名,指帝位,典出《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li>
  23. “洪崖先生”等:并古仙人;其中薛容不詳,古傳說中有仙人“太容”,或即其人。
  24. 向:面臨;《后漢書·段颎傳》:“余寇殘燼,將向殄滅。”
  25. 無聊:困頓艱難。
  26. 土滅金亡:指漢、晉兩朝滅亡;按朝代所代表的五行相克原理,漢是土德,晉是金德。從這種說法,可知《神仙傳》經(jīng)后世增飾。
  27. 壬辰:此為紀年干支,具體所指年份不明。
  28. 東海:秦郡名,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縣北。
  29. 孝廉:漢代郡國選舉科目,善事父母、清廉自守者。
  30. 郎中:朝廷近侍之臣,司宿衛(wèi)。
  31. 加:升遷。中散大夫:官名,掌論議。
  32. 圖讖:講述帝王符命征驗一類書,下文的《河(圖)》、《洛(書)》即是。
  33. 《河》《洛》:《河圖》、《洛書》;典出《易·系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比寮乙詾樗鰣D書載明天道。
  34. 九州:據(jù)《尚書·禹貢》:大禹平水土,劃分天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具體名目另有他說。
  35. 觀諸掌握:喻如見在手掌上。
  36. 漢孝桓帝:漢桓帝劉志,公元147—167年在位。
  37. 郡牧:東漢時州的長官,先后有刺史或太守不同稱呼。
  38. 徹:透過。
  39. 太尉:漢朝廷軍政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三公?!稘h書》卷八《靈帝紀》記載陳耽于熹平三年(174)官太尉,五年罷職。
  40. 期運:命運的定數(shù)。
  41. 括蒼山:在浙江省東南部,主峰在今仙居縣;按道教說法,此山為東岳之佐命。
  42. 胥門:江蘇蘇州市西門。
  43. 生命:命定。度世:長生不死。
  44. 一?。褐^一瞬間。
  45. 要言:指傳道口訣。
  46. 沃:灌。燋石:火燒的石頭;燋,通“焦”。
  47. 遠游冠:古代冠名;《后漢書·輿服志下》:“遠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同“筒”)橫之于前,無山述(冠上突起裝飾),諸王所服也。”亦為道士所戴。
  48. 虎頭鞶裳:“裳”為“囊”之訛;鞶囊,革制,古代職官用以盛印綬,北魏后,以其不同繡飾表示官階;《隋書·禮儀志七》:“鞶囊,二品已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及開國男銀縷,五品彩縷,官無印者則不合佩?!?/li>
  49. 綬:古人用以系官印、佩玉等物的絲帶;綬帶的顏色常用以標志不同的身份與等級;《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鄭玄注:“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li>
  50. 麾節(jié):旗幟和符節(jié)。
  51. 奕奕:盛貌,眾多貌;左思《吳都賦》:“締交翩翩,儐從奕奕。”呂向注:“奕奕,盛貌。”
  52. 懸:無所依傍貌。
  53. 麻姑:女仙,本為王方平侍從,或以為方平之妹;后世傳為建昌(今江西南城縣)人,于牟州(今山東煙臺市牟平區(qū))升仙。
  54. 信:通消息的人。
  55. 比:近來。
  56. 此處有訛誤?!暗钱攦A倒”應為“登當顛倒”之訛,忙亂貌;顛倒:顛倒衣裳之謂,急促惶遽中不暇整衣;《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泵珎鳎骸吧显灰?,下曰裳。”
  57. 案行:巡行,巡視。
  58. 時間:時辰,每晝夜十二時辰。
  59. 文章:錯雜的色彩或花紋;《墨子·非樂上》:“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li>
  60. 行廚:本義為外帶飲食;設廚飲宴是道教的一種儀式,修道功深者能享;曹唐《小游仙詩》之五八:“行廚侍女炊何物,滿灶無煙玉炭紅?!?/li>
  61. 擘脯:剖開肉食;脯,肉干。行:此謂遞送。
  62. 接待:謂相互接納。
  63. 會時:將然之詞;會,值,當。
  64. 行復:又將。
  65. 祛(qū):禳,驅(qū)除妖邪。
  66. 醇釀:此謂酒味甘美;或以為“釀”為“醲”之訛。
  67. 余杭姥:道教仙人。
  68. 爬背:搔背。
  69. 比舍:鄰居。
  70. 驅(qū)使:謂作仆從。
  71. 傳(zhuàn):傳召的文書。
  72. 血食:殺牲取血以祭。
  73. 社吏:管理地方的小吏;此指土地神屬吏。
  74. 羅浮山:在今廣東惠州市博羅縣境內(nèi),為道教洞天福地之一。
  75. 關(guān):稟告。
  76. 千道:“千”當為“干”之訛;干道,干犯行路上言。
  77. 真書:楷書。廓落:指筆畫結(jié)構(gòu)開闊。
  78. 上虞:古縣,今浙江上虞市。
  79. 檄召:謂用符箓召請;檄,檄文。
  80. 禁制:控制外物的法術(shù)。
  81. 為理:謂治理縣事。
  82. 旱暵:旱災;暵(hàn),干旱。漂墊:浮沉,指水災。
  83. 鷙暴:兇災。
  84. 客碓舍:傭工舂米的房屋。
  85. 四明山:今在浙江寧波市西南,為道教洞天之一,又名丹山赤水洞天。
  86. 盧江:應作“廬江”;今安徽廬江縣。
  87. 星緯:星象,以星象占驗吉兇禍福的方術(shù)。
  88. 六甲:道教神名(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供天帝驅(qū)使的陽神,道士用符箓招請以祈禳驅(qū)鬼。
  89. 坐致:謂輕易獲得;《孟子·離婁下》:“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90. 精思:又稱“內(nèi)觀”,道教控制思維的方術(shù)。天柱山:在安徽潛山縣境,為道教第十四洞天。
  91. 曹公:指曹操;曹植《辯道論》:“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郄儉,始能行氣導引。慈曉房中之玄術(shù),儉善辟谷,悉號數(shù)百歲。所以集之魏國者,誠恐此人之徒接奸詭以欺眾,行妖惡以惑民……”
  92. 朞(jī)年:朞,同“期”,一整年。
  93. 乞骸骨:謂要求辭退職務,得以保全性命;《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東阿,愿乞骸骨,避賢者之路?!?/li>
  94. 高尚其志:為自恃志向高遠,不樂俗務。
  95. 奄忽:突然間。
  96. 考訊:刑訊;考,同“拷”;《后漢書·梁節(jié)王暢傳》:“豫州刺史梁相舉奏暢不道,考訊,辭不服?!?/li>
  97. 市:古代城市的商貿(mào)區(qū),四圍封閉,有門通行;例刑人于市。
  98. 荊州: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qū)。
  99. 劉表(142—208):字景升,漢宗室,漢末群雄之一,憲帝朝涼州軍閥入據(jù)長安,被任命為鎮(zhèn)南將軍、荊州牧,后死于荊州;牧,州牧,州郡長官。
  100. 耀兵:閱兵。
  101. 單僑:只身流寓。
  102. 舁(yú):抬,扛。
  103. 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
  104. 孫權(quán):(182—252),字仲謀,漢末割據(jù)江東,公元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公元229年稱帝;死后謚大皇帝,廟號太祖。
  105. 譖(zèn):詆毀,誣陷。
  106. 葛仙公:葛玄(164—244),字孝先,三國吳道士,又稱葛天師、葛仙翁,葛洪從祖父。《抱樸子·金丹篇》稱曾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經(jīng)。九轉(zhuǎn)丹:煉丹過程中藥物在丹爐中反復提煉而成金丹。
  107. 霍山:在廣東龍川縣中部。
  108. 《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記載《壺公符》二十卷。
  109. 汝南:郡名,漢初置,初治上蔡,東漢移平輿,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縣。市掾:管理市場的官員;《史記·田單列傳》:“愍王時,單為臨菑市掾,不見知?!?/li>
  110. 賣:當為“買”之訛;《太平廣記》作“買人”。
  111. 饌物:食物;《論語·鄉(xiāng)黨》:“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112. 卿:對對方的尊稱。
  113. 忝天曹職:謂在天上宮廷擔任官職;忝,自謙之詞;天曹,道教所稱天上官署;《南齊書·高逸傳·顧歡》:“今道家稱長生不死,名補天曹,大乖老莊立言本理。”
  114. 肉人:道教稱凡俗之人。
  115. 積劫厚:此處有訛誤;另本作“積罪卻厚”。
  116. “剖棺”二句:謂起死回生。
  117. 審爾:果真如此。
  118. 撰:持,握。
  119. 啖溷:吃糞便。
  120. 舉:治理;另本作“主”,主使。
  121. 葛陂:池名,在今河南新蔡縣西北;大陂曰湖。
  122. 行符:使用符。
  123. 訶遣:大聲斥責;遣,同“譴”。
  124. 導從威儀:從人儀仗;導從,前驅(qū)者稱導,后隨者稱從;威儀,儀仗。
  125. 把版:拿手版;版,笏,古時大臣朝見時所持指畫或記事的長板。
  126. 溫涼:本義為氣候冷暖,此指形勢變化。
  127. 唐突:橫沖直撞,亂闖;《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鄭箋:“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難禁制?!?/li>
  128. 東海君:管理東海的神。
  129. 社公:土地神。
  130. 鲊(zhǎ):海蜇,或謂腌制魚類。
  131. 修除:設置;《淮南子·時則訓》:“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歲于東郊,修除祠位,幣禱鬼神?!睂m掖:指皇宮;掖,掖庭,宮中的旁舍,嬪妃居住的地方。
  132. 薦地:鋪地;薦,墊席。
  133. 躬鑒:親自察看。肴物:菜肴;肴,熟肉。
  134. 天官:天府官曹,指神仙。
  135. 帝:漢武帝,名劉徹,前140—前87在位。
  136. 端門:宮城正南門。
  137. 二唱:周官有雞人,報時以警夜,第二次唱曉;唐王勃《七夕賦》:“雞人唱曉?!?/li>
  138. 郁然:茂盛貌。
  139. 縣投:謂從空中下來;縣、“懸”古今字。
  140. 麐:同“麟”。
  141. 軒車:有圍屏的車子;《莊子·讓王》:“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li>
  142. 鸞輿:彩畫鸞鳥的車子;鸞,傳說中的鳳鳥。
  143. 彩旄之節(jié):彩色氂牛尾裝飾的符節(jié)。
  144. 金剛靈璽:金剛石制的神靈印信。
  145. 可:大約。
  146. 容眸流盻:容眸,美目;容,裝飾;眸,眼睛。流眄,目光流轉(zhuǎn);戰(zhàn)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含喜微笑,竊視流眄?!?/li>
  147. (shǔ):同“褡襡”;連腰衣。
  148. 光儀淑穆:姿態(tài)光鮮而肅穆;嵇康《琴賦》:“若和平者聽之,則怡養(yǎng)悅愉,淑穆玄真;恬虛樂古,棄事遺身?!眳蜗蜃ⅲ骸笆纾?;穆,和?!?/li>
  149. 綬:綬帶;古代用以佩印。
  150. 太真晨嬰之冠:裝飾日、月、星辰的冠;太真,原始真氣,亦指陰陽;晨嬰,晨同“辰”,日、月、星三辰。
  151. 元璚鳳文之舄:黑玉裝飾、彩繪鳳紋的鞋;元璚,黑色美玉;璚(qióng),通“瓊”;鳳文,鳳凰花紋;舄(xì),鞋。
  152. 掩藹:艷麗超群。
  153. 萎蕤:草木茂盛貌。
  154. 芬若:一種香草。樏(lěi):盛食物的扁盒。
  155. 錄:收藏,收集;《尹文子·大道上》:“田父雖疑,猶錄以歸,置于廡下?!?/li>
  156. 八瑯之璈:飾以美玉的弦樂器;瑯:瑯玕,似珠玉的美石;璈:一種弦樂器。
  157. 簧:樂器里有彈性的薄片,用竹箬或銅片制成;《詩·小雅·鹿鳴》:“吹笙鼓簧,承筐是將?!笨追f達疏:“吹笙之時,鼓其笙中之簧以樂之?!?/li>
  158. 拊:拍,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公拊楹而歌?!倍蓬A注:“拊,拍也?!笔褐笜肥?,一種樂器。
  159. 九天之鈞:上天的樂調(diào);《國語·周語下》:“細鈞有鐘無镈,昭其大也?!表f昭注:“鈞,調(diào)也?!?/li>
  160. 大象:指宇宙;象,形象,現(xiàn)象;《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161. 把:掌握,控制。天地戶:登天的門戶。
  162. “披云”句:謂劈開云霞讓車子下降。
  163. “空洞”句:謂天空中響徹玄妙音樂;空洞,空靈洞徹,指天空;元音,元,同“玄”,玄音。
  164. 不容冶:此謂樂調(diào)渾樸。
  165. “太真”句:謂原始混沌之氣形成歌聲;太真,原始混沌之氣;傅毅《舞賦》:“啟太貞之否隔兮,超遺物而度俗。”李善注:“太貞,太極之氣也。”
  166. 頤神:保養(yǎng)精神。三田:道家謂兩眉間為上丹田,心為中丹田,臍下為下丹田,合稱三丹田或三田。
  167. 納精:采納精神。六闕:指顏面;闕本指兩眉之間的部位;《靈樞經(jīng)·五色》:“闕者,眉間也。”
  168. 萬龍:群龍駕的車子;(chūn),車,本義是古代柩車。
  169. 元圃:傳說中昆侖山頂?shù)纳裣删犹?,中有奇花異石。元,同“玄”,通“懸”?/li>
  170. 五城:傳說昆侖山上有五城。煥嵯峨:謂高峰煥發(fā)光彩。
  171. 絳庭:指天庭;絳,紫紅色。
  172. 月窟阿:月窟旁;月窟是傳說月的歸宿處。
  173. 八落:猶“八纮”,八方極遠之地;《淮南子·墬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亦方千里?!备哒T注:“纮,維也。維落天地而為之表,故曰纮也?!?/li>
  174. “韶盡”句:謂美妙樂曲完結(jié)后余韻猶存;韶,本虞舜時樂名,此指樂曲;《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韶》,舜樂名?!敝另崳鹤蠲篮玫挠囗崱?/li>
  175. 無邪:謂無邪僻,無邪曲;《禮記·樂記》:“中正無邪,禮之質(zhì)也?!?/li>
  176. 辠:同“罪”。
  177. 棄祿委榮:放棄福運榮華;祿,福運,氣運;《儀禮·少牢饋食禮》:“使女受祿于天,宜稼于田。”鄭玄注:“古文‘祿’為福?!?/li>
  178. 塵餌:塵世的引誘;餌,泛指引誘之物;《淮南子·俶真訓》:“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投之于江,浮之于海,萬物紛紛,孰非其有?!?/li>
  179. 罔知攸向:不知道方向。攸:助詞,無義;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攸,語助也。”
  180. 舍世尋真:舍棄世務,尋訪仙真。
  181. 奄忽:這里指突然死亡。
  182. 天顏:指西王母等仙真。
  183. 耽虛味道:沉湎玄虛,體味仙道;漢蔡邕《被州辟辭讓申屠蟠》:“安貧樂潛,味道守真?!?/li>
  184. 情恣體欲:性情放縱,身溺欲念;恣,放縱,放肆;《呂氏春秋·適威》:“驕則恣,恣則極物?!?/li>
  185. 響對:招來禍患;響,同“向”,趨向;對,禍患;《法苑珠林》卷七○:“君福報將至,而復對來隨之?!?/li>
  186. 神隕:精神衰敗;隕,墜落。
  187. 蕞(zuì)爾:渺小貌。
  188. 三尸:道教稱在人體內(nèi)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過惡。
  189. 鼓翼天池:煽動翅膀飛越大海;天池,大海;《莊子·逍遙游》:“南冥者,天池也?!?/li>
  190. 撥穢:除掉污穢。易韻:改變志趣;韻,情趣;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li>
  191. 絳府:即“絳宮”,指中丹田;吳筠《步虛詞》之五:“真氣溢絳府,自然思無邪?!?/li>
  192. “閉淫宮”句:謂關(guān)閉感官而覺悟真道;淫宮,指五官,能接觸外界淫逸之象。
  193. 百競速游:各種競爭之事迅速棄卻。
  194. “將豈無”句:謂豈不是大體做到了嗎?即差不多能夠達到修道目標。
  195. 承御:控制,約束以為用。
  196. 炁甄其適:神氣養(yǎng)煉達到適宜;甄,造就,化育;《后漢書·班固傳下》:“孕虞育夏,甄殷陶周。”李賢注:“甄、陶,謂造成也。”
  197. 施業(yè):施事立業(yè)。
  198. 津液:人體內(nèi)液體的總稱,包括血液、唾液、淚液、汗液等。
  199. “開暗塞”句:謂頭腦不能除去愚昧;暗塞:愚昧閉暗;明堂,道教稱兩眉之間為天門,入內(nèi)一寸為明堂,此指頭腦;李白《漢東紫陽先生碑銘》:“明堂平白,長耳廣顙?!蓖蹒ⅲ骸啊饵S庭經(jīng)》:‘明堂四達法海源?!呵褡幼ⅲ骸碱^一寸為明堂。’”
  200. 蒙圣誥:接受神圣的告語。
  201. 麗天之教:升天的教誨;麗天,《易·離》:“日月麗乎天?!笨追f達疏:“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者,此廣明附著之義?!?/li>
  202. 元始天王:原始天尊,道教“三清”中最上一位尊神。
  203. 搏桑大帝君:即扶桑大帝,東王公,道教傳說中為原始天尊和太元圣母結(jié)合所生。
  204. 爰:連詞,于是。丹房:煉丹房屋。
  205. 元微之言:玄妙之言,指示仙道的要言。
  206. “登見遺”句:謂立即以要言相告;登,立即;見遺(wèi),給予。
  207. “實天人”句:謂確實是天上人間玄妙的觀念。
  208. 晦朔之期:本義指早晚,旦夕;《莊子·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這里與“朝華之質(zhì)”相對,指長壽。
  209. “所要”句:謂所求無所寄托;要,探求,求取;《易·系辭下》:“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备吆嘧ⅲ骸耙嗲笠?。此言用《易經(jīng)》求人事之存亡吉兇,則安坐可知矣。”
  210. 元元:庶民,平常人;《戰(zhàn)國策·秦策一》:“制海內(nèi),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鮑彪注:“元,善也,民之類善故稱元。”
  211. 三一: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云笈七簽》卷四九:“三一者,精、神、氣混三為一也?!?/li>
  212. 旅族:家族;旅,通“侶”,同伴;《詩·周頌·有客》:“敦琢其旅。”馬瑞辰《通釋》:“旅、呂亦雙聲?!稘h志》:‘呂,旅也?!滞ㄗ鳌畟H’?!?/li>
  213. 死厄:死亡;厄,災難。
  214. 宍:“肉”俗寫。
  215. 六氣:指大自然陰、陽、風、雨、晦、明六者之氣;《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216. 挹吞:吞服;挹(yì),舀取。
  217. 侍笈玉女:掌管經(jīng)書的仙女;笈,書籍,經(jīng)典。
  218. 嘯命:嘯聲發(fā)令;嘯,撮口吹出聲音;《真誥》:“善嘯,嘯如百鳥雜鳴,或如風激眾林,或如伐鼓之音。”是道教修煉法術(shù)之一。嚴車:準備車輛。
  219. 上元夫人:道教女仙,名阿環(huán),一說本西王母小女、三天真皇之母,任上元之官,統(tǒng)領(lǐng)十方玉女名錄。
  220. 愆面:久不見面;愆(qiān),違背,違失。
  221. 了了:透徹,清楚。
  222. 形慢神穢:形態(tài)驕慢,神氣污穢。
  223. 關(guān)胃:眼、口、耳和胃腸;《淮南子·主術(shù)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guān)者,不可不慎守也?!迸聿貉该筒凰ッ病?/li>
  224. 浮反外內(nèi):謂身體內(nèi)外虛弱不調(diào)。
  225. 元白:同“玄白”,黑白,指真?zhèn)?、善惡、正反等?/li>
  226. “望以”句:謂希望得以發(fā)抒懷念心情;寫,同“瀉”。
  227. 絳河:即銀河,又稱天河、天漢。
  228. 替顏色:謂沒有見面;替,棄,止;顏色,顏面。
  229. 登當顛倒:形容喜極的姿態(tài)。
  230. 太帝:天帝。
  231. 玄洲:神話中十洲之一;《海內(nèi)十洲記》:“玄洲,在北海之中,戊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萬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毙6ㄌ煸盒U斓剡\行之理。
  232. 明逸:亮麗;逸,美麗;《藝文類聚》卷七十引《戰(zhàn)國策·齊策一》:“鄒忌身體逸麗?!?/li>
  233. 六出:六角,六楞。
  234. 琳華:玉的紋理;碄,青碧色的玉。
  235. 五濁:塵世中五種渾濁不凈,即劫濁(世界毀滅一次謂“劫”)、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這是佛教概念。
  236. 耽湎:沉迷。
  237. 華麗之墟:此指仙界。
  238. 胎性:先天本性。
  239. 賊:邪辟不正。
  240. 榮衛(wèi):泛指氣血;榮,血的循環(huán);衛(wèi),氣的周流。
  241. 真:指元氣。
  242. 本游:本性游離。靈臭:靈魂腐臭。
  243. 知往:謂知道方向。
  244. 鳴天鼓:道教內(nèi)丹養(yǎng)煉法術(shù),中央牙齒上下相叩,以召眾神。
  245. 蕩華池:道教內(nèi)丹養(yǎng)煉法術(shù);《黃庭外景經(jīng)·下部經(jīng)》:“沐浴華池生靈根?!比A池,本指舌的下部,泛指口;《太平御覽》卷三六七引《養(yǎng)生經(jīng)》:“口為華池?!?/li>
  246. 扣金梁:道教內(nèi)丹養(yǎng)煉法術(shù);金梁,鼻。
  247. 蟪蛄之窟:指凡人所居;蟪蛄,蟬的一種;《莊子·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是說生命短促、微末。
  248. 孤鳥之俎:譬凡人所處,如孤鳥處刀俎;俎(zǔ):切肉的砧板。
  249. 敬勖:勉勵。節(jié)度:態(tài)度。
  250. 元都之墟:玄都,傳說中神仙居處;典出《海內(nèi)十洲記·玄洲》:“上有大玄都,仙伯真公所治。”
  251. 昆闕:昆侖山。
  252. 面墻:面墻而立,喻愚昧無所見。不啟:未開導。
  253. 戢:懷藏。
  254. 元元:玄元,本指道家所稱天地萬物本源的道,此指仙道。
  255. 身投餓虎:此處用佛教尸毗王誠心求法、舍身飼虎、接受考驗故事,見《六度集經(jīng)》、《賢愚經(jīng)》等經(jīng)典。
  256. 暫舍:暫住。
  257. 匈奴未彌:指漢武帝時北邊匈奴屢有邊患;彌:止息。
  258. 入林岫:指棄世修道;林岫,山林;岫(xiù),山巒。
  259. 篤向之志:專誠向道的志向。
  260. 金簡:黃金簡冊;簡,本指竹簡,引申為書柬。
  261. 巾笈:巾箱,放置隨身物品的小箱子。
  262. 瞻眄:察看。
  263. 《五岳真形圖》:道教符箓,據(jù)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致福之效;葛洪《抱樸子·遐覽》:“道書之重者,莫過于《三皇內(nèi)文》、《五岳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li>
  264. 青城諸仙:青城山眾仙人;青城山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為道教洞天福地之一。
  265. 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仙人所居天界。
  266. 安于地理:謂使大地得以安定。
  267. 擬諸鎮(zhèn)輔:謂確定作為“五岳”鎮(zhèn)輔的山;古稱揚州會稽山、青州沂山、幽州醫(yī)巫閭山、冀州霍山為四鎮(zhèn),《周禮·春官·大司樂》四鎮(zhèn)與五岳并舉。
  268. 昆陵:昆侖山。舍靈仙:讓神仙居住。
  269. 蓬邱:蓬萊山。
  270. 搏桑:即“扶桑”,神樹,相傳日出于扶桑之下。
  271. 逶蛇(wěi yí):同“委蛇”,綿延屈曲貌;《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编嵭{:“委蛇,委曲自得之貌?!?/li>
  272. 元臺:同“玄臺”,神話中天帝藏書之臺。
  273. 六丁六戊:和“六甲”一樣,是神符名號,下文所說的“十二事”即此。致靈:招致神靈。
  274. 延算:延長壽命;算,壽命。
  275. 無階:謂沒有門徑。
  276. 向:前面,先前。
  277. 九道:日月運行軌道;漢王充《論衡·說日篇》:“日月有九道?!?/li>
  278. 六和:同“六合”,天地四方。
  279. 泄墜滅腐:如泄露則墜壞,如破滅則朽敗。
  280. 尅明:能夠修明;《書·堯典》:“克明俊德?!?/li>
  281. 周宴:飲宴完了。
  282. 駭調(diào):謂音調(diào)高昂急促。
  283. 元真道:仙道;元真,同“玄真”;《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五行》:“能存玄真萬事畢?!?/li>
  284. 太霞:高空;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太霞郁紫蓋,景風飄羽輪。”
  285. 負笈:背著書箱,引申為游學四方,這里指求仙。天關(guān):天上的關(guān)隘。
  286. 太上: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之為太上老君。
  287. 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紫微垣十五顆星,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狀,被看做是大帝之座。
  288. 朱葩:紅色的花;葩,通“芭”,花。
  289. 蘭宮:木蘭建的宮殿。琳闕:美玉筑的宮闕。
  290. 璚:同“瓊”,美玉。
  291. :光盛貌,曹植《車渠碗賦》:“豐玄素之,帶朱榮之葳蕤?!?/li>
  292. “飛鳳”句:謂宮殿以飛鳳作甍;踶(dì):踩,踏;左思《魏都賦》:“云雀踶甍而矯首,壯翼摛鏤于青霄。”甍峙:高聳的屋脊;甍,甍標,屋脊上的裝飾。
  293. “燭龍”句:謂燭龍作屋脊;燭龍,傳說中神名,據(jù)說其張目(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294. “玉胎”句:謂天宮中生長靈芝;玉胎,玉胞,又稱絳宮;絳芝,指靈芝。
  295. 紛相拏:紛拏,繁盛貌。
  296. 挹景:景,內(nèi)景,內(nèi)神;挹景指精神養(yǎng)煉之術(shù)。
  297. “萬劫”句:謂經(jīng)歷萬劫仍保持童顏;萬劫,佛經(jīng)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過程為一劫,萬劫猶萬世,形容時間極長;沈約《內(nèi)典序》:“俱處三界,獨與神游,包括四天,卷舒萬劫?!?/li>
  298. “扶桑”句:謂扶桑樹長生不死,以喻有不死的神仙;查:同“楂”,樹木砍伐后留下的殘樁。
  299. “采蕊”句:謂采花蕊和美玉;掇(duō),采摘;瑯玕:似玉的美石。
  300. 匏瓜河:指銀河;匏瓜,一名“天雞”,天上星名。
  301. 津盤:指天河邊。
  302. 景云:祥云;此指呼吸吐納的元氣。
  303. 濟濟:美好端莊。
  304. 璚輪:瓊玉的車子。
  305. 汗漫府:指廣大無邊的天界;《淮南子·俶真訓》:“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
  306. 句陳垣:句,同“勾”,星官名;劉向《說苑·辨物》:“璇璣,謂北辰,勾陳樞星也?!?/li>
  307. 二儀:日月。
  308. 億萬椿:生長億萬年的椿樹;椿,《莊子·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li>
  309. 李少君:漢武帝朝求仙方士。
  310. 勃蔚:蓬勃濃郁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