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詩宋詞元曲(彩圖精裝) 作者:琢言 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王勃

城闕輔三秦[2],風煙望五津[3]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4]。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5],兒女共沾巾。

注釋

[1]少府:縣尉。之任:赴任。[2]輔:環(huán)抱。三秦:項羽滅秦后,分秦之舊地為雍、塞、翟三國,統(tǒng)稱“三秦”。[3]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皆在蜀中。[4]宦游人:出外做官之人。[5]無為:不要。岐路:分岔路口,古人送行常至路的岔口而分手?!搬蓖捌纭薄?/p>

【詩評】

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

——《古唐詩合解》

【賞析】

這是王勃在長安送別一位到蜀地任縣令的杜姓朋友時所作的抒情詩,為贈別名篇。

詩的首聯(lián)寫景,對仗工穩(wěn),氣象壯闊,生動地寫出了送別時的環(huán)境。當時詩人在長安做官,他要送好友杜少府赴蜀地任職。兩人一同出長安城,來到分手之處,心中有千言萬語,卻無從說起。詩人只好借瀏覽周圍的景致來克制自己的情緒?!俺顷I輔三秦”,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廣闊無邊的三秦大地所“輔”(護衛(wèi)),氣勢恢弘;“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川西岷江流域,句意為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被茫茫的風煙所阻隔,什么都難以分辨。秦地和蜀地萬里相隔,詩人用一個“望”字就將兩地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實在是妙筆。另外,“風煙”二字也暗示出路途遙遠,行路艱難,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關(guān)切。頷聯(lián)以散調(diào)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lián)寫惜別之感,詩人欲吐還吞?!巴腔掠稳恕笔窃娙说膶捨恐~,指出了與朋友分別的必然性。正所謂千里搭長棚,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朋友之間不管情誼多么深長,都不可能始終相聚,總有一天會因各種原因面臨別離。而對詩人和杜少府來說,分別的原因就是“同是宦游人”。兩人都是朝廷命官,都要遵守王命、忠于職守,命令一來,自然就要各奔東西。但是,不管距離多遠、分開多久,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是不會有所改變的。頸聯(lián)更進一步,奇峰突起。詩人一方面強調(diào)友誼的真誠與持久,另一方面也鼓勵友人樂觀地對待人生。這兩句詩含義綿長,是全詩的核心,展現(xiàn)出詩人的寬廣胸襟和遠大志向,也使兩人深厚的友情得以升華。人們稱惺惺相惜的朋友為“知己”,知己有時在身邊,有時卻在天南地北。然而不論空間的距離多遠,時間過去了多久,知己間的情誼是不可動搖的。同時,決不能狹隘地認定“知己”僅此一人:天下之大,到處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時時可能跟他們成為朋友。懷著這樣的認知送別友人就不會感到凄涼落寞,反而會產(chǎn)生一種奮發(fā)向上的心態(tài),對前路充滿信心。尾聯(lián)緊接上聯(lián),詩人不僅點明“送”的主題,而且繼續(xù)勸勉朋友:“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薄霸卺贰?,點出題面“送”字。岐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岐”。詩人語重心長,力勸朋友在道別之時,千萬莫像孩童,悲傷難忍,淚水漣漣,甚至拿出手帕來擦眼淚,而是要充滿信心,樂觀積極地走向新的生活。本詩格調(diào)高妙,難以超越,實在不愧為千古佳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