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坪歷史文化概要

文涌西坪 作者: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貴州省寫作學會遵義聯(lián)絡處,遵義市播州區(qū)西坪鎮(zhèn)政府


西坪歷史文化概要

高原

西坪鎮(zhèn)有“進士之鄉(xiāng)”之稱,是“全國體育文化先進鎮(zhèn)”(1998年)、“貴州省核桃產(chǎn)業(yè)項目扶貧鎮(zhèn)”(2011年)。

西坪在美麗的湘江河迂回環(huán)抱中,宛如明珠鑲嵌,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古鎮(zhèn)。低山丘陵,巖溶地貌,水美田肥,氣候溫和,古木參天,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文化悠遠,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西坪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近700年。據(jù)西坪陳氏碑文記載,早在明洪武年間,云南進士陳彌高就遷居西坪,西坪因此獲得了較好的文化啟蒙。明末清初,佛家高僧大冶和明末“文章巨手”陳啟相寓居西坪,與談亮、羅兆甡一起吟詠嘯歌,開設書院著書講學,西坪文化教育空前繁榮,開遵義一代文風。隨后,李先立猶如奇峰兀立,加上他們的子孫、弟子等,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文學群體,其影響直至清朝中期。至清末民國時期,受沙灘文化的熏陶,西坪又是一番新景象,出現(xiàn)了辦學熱潮,趙氏一門人才濟濟。明清時期,在西坪這塊土地上先后涌現(xiàn)進士13人、舉人14人,博得功名者總計達50余人,西坪因此素享“進士之鄉(xiāng)”的美譽。

13進士分別是本土進士李先立、陳在元、陳恩篤、陳啟緒、趙廷銘、趙怡,外部遷入進士陳彌高、談亮、余煥、毛省元,毛有信、張象乾、陸騫為西坪舉人李懋思門生。14舉人為談惟迪、談宣、李翰、李涵健、李涵侯、李懋思、李耀邦、張晉涵、陳國篤、陳家謨、趙懿、甘必大、徐翊唐、陳國標(武舉)。

西坪文化源起于沙灘之前,承繼于沙灘之后。廢除科舉后,楊干之、陳鐵等各領風騷,使這個文化群落又展生機。之后,陳善禮、晏香泉、古開倫、唐流德、康國政等再將西坪文化推上新的高度?,F(xiàn)在,戰(zhàn)斗在祖國各個行業(yè),取得較高成就的西坪人更是比比皆是,西坪文化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一、明朝啟蒙期

西坪原居民是仡佬族,今廠上滑石有地名巖仡佬,廠上落尾田有仡佬族與苗族相爭留下的萬人墳。后來民族遷移,漢族人成為主要人口。明朝初年,云南僉憲陳彌高與子德祥落業(yè)西坪。陳彌高先隱沙溪里(鴨、楓、泮)楓香壩,后遷西坪碑底著書講學,給西坪播入了中原文化的種子,是對西坪文化的啟蒙。

萬歷二十八年(1600),明庭的“平播之役”,縣境化為戰(zhàn)爭廢墟,人民存之十無一二,人口大減。萬歷二十九年(1601),明朝廷廢播州,實行“改土歸流”,強行從江西、四川、湖廣移民,這樣,中原文化進一步影響西坪。

二、清初繁榮期

南明、清初時期(1644—1690),大冶、陳啟相等學界名人流寓西坪,著書講學,大大發(fā)展了西坪文化。隨后,李先立進士及第,入朝為官,猶如奇峰兀立,加上他們的子孫、弟子等,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文化群體,其影響直至清朝中期。其時,沙灘文化尚未發(fā)育。

明朝末年,新舟禹門石頭山有一個能詩善文的大冶和尚,西坪楊氏、余氏等四家先祖把他請來,在掌臺山創(chuàng)辦了虎丘寺,為西坪帶來了儒佛文化。這是西坪先輩們?yōu)槲髌何幕l(fā)展做出的了不起的貢獻。大冶著有《大冶語錄》和詩集《大冶方外集》。

康熙元年(1662),遍游吳楚諸山的明朝遺老陳啟相看中了西坪。遙想當年,絕意仕途、盡忠明廷的“文章巨手”落腳于此,就是因為西坪農(nóng)業(yè)發(fā)達而又相對封閉的優(yōu)越環(huán)境和好學民風。陳啟相,字枚庵,號晡(bū)谷,原籍四川富順縣,明代貢生,官至河南道御史。明亡后棄家為僧,法號大友,來到南鄉(xiāng)平水里掌臺山(西坪)堂子寺隱居,自稱掌山老人。陳啟相來到這里以后,足不出戶,致力于讀書著述,每日吟詠嘯歌,自得其樂,雖有時挨饑受凍,依然如故,二十多年如一日。四川巡撫張德地慕其名,遣官多次敦請也不肯相往。他學識淵博,能詩善文,又工書法,楷、草、隸等都自成風格?!蹲窨ぜo事》中稱贊他“行文如烈馬馭空,游龍戲水,不知其來”。鄭珍評其為明末“文章巨手”。其著有《平水集》百余卷(一說數(shù)百卷),以及《紫云休暇集》《摩詰詩評》《瀝膽將軍遺事記》《掌山法語》等??上Т蠖嗌⑹?,只有少量詩文留存于世。其年八十而卒,葬于寺后,在今西坪小學內(nèi)。1958年小學擴建,其墓向北遷約六十米,在今西坪鎮(zhèn)中學校園內(nèi)。2006年西坪小學百年校慶,在西坪小學校門內(nèi)立碑紀念,正面刻其生平,背面刻了他的詩作。陳啟相除了著書立說,還設書院講學,一時高才云集,吸引了當時名士談亮、貢生羅兆甡(詳見《一羅三李》)也拜于門下。莫友芝說“遵義人才之開,掌山功最巨”,所以,陳啟相不但開啟了西坪文化,還是遵義文化奠基人之一。

談亮,字晉若,四川富順人,明末進士,與陳啟相同時遷來遵義,隱于團溪張王壩。永歷中授義寧知縣,后任貴州麻哈州知州。明亡后,隨陳啟相隱居掌臺寺。康熙二十二年(1683),61歲時剃發(fā)為僧。著有《賣閑愁集》詩文數(shù)十卷,可惜毀于大火。談亮后代,次子談惟迪、孫子談宣中舉,長子談遠、四子談述、五子談達均為歲貢,孫談中信中秀才。其中談宣字師陸,雍正甲戌舉人,曾任陜西洵縣(今旬陽縣)知縣,是羅兆甡女婿,為詩作文繼承了羅兆甡衣缽,著有《拾遺集》《巴塘雜記》。

清朝初年,遵義文壇星光閃爍,名家輩出,詩歌創(chuàng)作十分活躍,著名的幾大名家被合稱為“一羅三李”,羅兆甡、李先立就是其中兩位。另兩位是黃平李專和桐梓李晉。“一羅三李”是黔北文學走向成熟的標志。

羅兆甡(1641—1702)是明末進士羅以忠的兒子,是清初遵義詩壇的翹楚,生于1641年,字鹿游,主要生活在清康熙時期,祖籍湖北黃岡,清兵入關(guān)后隨南明永歷王到貴州,后隱居播州區(qū)龍坪鎮(zhèn),再遷尚嵇鎮(zhèn),與談亮常侍陳啟相左右。

羅兆甡無書不讀,學問淵博,廣泛游歷,飽覽了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河北、河南等大好河山,寫下了大量詩篇。

當時清代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穩(wěn)固,要想有用武之地,也必須參加科舉考試。不過,羅兆甡雖然滿腹才華,卻僅考取一個歲貢,終身沒有能謀得一官半職。他懷才不遇,又飽受離亂之苦,因此憤世嫉俗,逐漸形成了落拓不羈、倜儻傲世的性格。

《遵義府志·列傳》載:“(羅兆甡)常客諸侯間,意偶有拂,即使酒罵座,聲震杯盤,雖王公大人面前,弗顧也。客滇時,狎一妓,主人豪貴者,強奪去。一日與宴,大賓滿堂,酒酣,奮髯抵幾,指主人曰:‘灌夫謂程不識不值一錢,吾乃今見之?!瘯r王圣甫在座,莫逆交也,為婉調(diào),罷席。明日,與圣甫《水調(diào)歌頭》,拂袖而行?!?/p>

羅兆甡基于自身的境遇和游歷中的見聞,對百姓疾苦充滿同情,他游歷途中的詩作,頌贊山光水色不多,常借詩文發(fā)泄抑郁憤懣之情,反映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陰暗面。如《采蕨行》:

采蕨,采蕨,十指流血。血流指未枯,腹枵(xiāo)氣將絕。山靈骨露不忍呵,猛虎憐人低縮舌。朝采采,暮來歸,一擔枯根擎入戶,餓眼無光喚聲微。河頭洗污泥,甕中澄黑水。薄粉流云合小團,濃羹撥雪攪長匕。大婦小男并手作,倉皇一碗方到嘴。我觀廩(lǐn)谷槁(gǎo)猶懸,市上斗米值一錢。何為徒自苦,早作夜難眠。老翁吞聲告,廩谷安敢食!官帖久開征,谷賤難索值。昨與老妻相計較,只恐嬌兒留不得,天容賤命活須臾,豈惜區(qū)區(qū)閑氣力。老翁勿再言,使我心劇悲:當日聶夷中,解寫鋤禾詩,寧知密箐叢山里,汗滴土干未把犁。傳聞圣人下南甸,快活春隨堯舜愿,山東預蠲(juān)明年租,江南一勾二百萬。六龍敢望踏荒煙,賜租蒙恩已一年,唯正所需難驟免,節(jié)儉有余方議蠲。此諭令人感且泣,兵宜效死官宜廉。民口奪食為爾食,哪能坐飽負皇天。獨不見、夜郎忍饑采蕨人,官租未納難下咽。

夜郎人采蕨充饑、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情景,被詩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來不得不讓人產(chǎn)生讀杜甫《石壕吏》那種沉痛的感覺。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還有《綦江即事》《桐梓道中》等。

鄭珍說,羅兆甡“為文雄峭,不規(guī)矩前人”“詞亦入蘇、辛之室”,詩“沉雄郁挫,揮灑自如。當其興會飚發(fā),劘(mó)杜陵之壁壘,笑信陽之客氣,若使旗鼓中原,與朱王數(shù)子上下馳騁,未知誰拔趙幟。遵義詩人之冠冕也”。朱彝尊、王士禛等都是清朝初年全國有名的詩人,羅兆甡如果有與他們同等的機會,誰的創(chuàng)作影響更大,還很難說。可惜羅兆甡只是一介貢生,并且僻處西南,沒有能進入主流社會登上京都文壇,只得埋沒于草莽之間。

羅兆甡詩作編為《明日悔集》《覆瓿集》《北上集》《問石集》等,可惜都已散失,只有鄭珍編纂的《播雅》中,保存了他的詩歌100首。流傳下來的短文有《署府李公壽序》《求飭府令為啟相樹碑表墓書》《補修禪院記》《福壽橋記》《絕命詞跋》等幾篇。數(shù)量不多,但顯現(xiàn)了他“為文雄峭樸雅,不規(guī)前人”的獨特風格。

康熙壬午(1702)七月,羅兆甡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葬三岔鎮(zhèn)高山村大丫組羅家墳山。墓地靠山形似馬頭,山兩側(cè)各向前伸出一斜坡,形似人盤坐之兩膝,因此地形被稱為仙人打坐。他的墳墓地居于仙人“肚臍”的風水寶地,因為年久失修,土墓已顯得非常矮小,一塊窄小的墓碑風化嚴重,字跡勉強可讀。

李專、李晉都與羅兆甡有著深厚情誼。

李專(1656—1737)字知山、知三、藝三,號白云居士,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中拔貢,后選為教官,不愿赴任。李專工詩文,精書法,西南巨儒鄭珍贊其詩“清放得之東坡,雋永近于誠齋”。著有《白云集》10卷。

李專有《送羅鹿游姻兄換夜郎》:灞亭哭罷已難持,又向西風泣素絲。影比孤云安所托,天生我輩欲何為。髑髏(dúlóu,死人的頭骨,骷髏)且厭人間事,煙雨仍留客路悲。豈有蒼涼如此別,長途羈旅各遲遲。

羅兆甡去世的次年,李專寫了《癸未八月十一日讀鹿游姻兄詩集》:斗室寒燈夜未央,欲眠難了小巾箱。筆頭獨走江山氣,海內(nèi)誰登庾鮑堂。天不憐才心太忍,世無知己事堪傷。離居已抱當年恨,此別真同逝水長?!肮P頭獨走江山氣,海內(nèi)誰登庾鮑堂”。李專當年就認為羅兆甡的詩歌達到了全國名家的水平,可與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庾信、鮑照相提并論。“天不憐才心太忍”,既滿含對已辭世的杰出詩人的深深惋惜,亦表達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實的無比憤恨。

李晉字冀一,是桐梓的一位杰出詩人,祖籍山西曲沃。嘗從談亮、羅兆甡等名宿,探討詩文,學養(yǎng)日深,二十多歲中舉。李晉一生著述頗多,有《萃奇堂詩鈔》《伴鐸吟》各一卷,文鈔數(shù)十篇,詞鈔百余首,主編《桐梓縣志》。鄭珍稱“其詩溫和淡雅,如春云出岫,掩映崖花,固多揉練之功,亦本醞釀之厚”。

羅兆甡、談亮與恩師陳啟相在西坪“吟詠嘯歌”、縱情山水的時候,遵義詩壇的另一顆新星北山李先立(詳見《筆峰山李氏》)也從西坪冉冉升起,成為清代開科以來遵義府的第一個進士,是西坪的驕傲,也是遵義的自豪。他告老歸田后獲得“南鄉(xiāng)三十六村鄰人”“淳厚人家”贊譽,殊為可貴。

陳啟相、羅兆甡、李先立他們青燈黃卷,閉門篤學,談詩論文,由是西坪學風大盛,民風更淳,盡占遵義縣境文化發(fā)展先機,一片繁榮,成為西坪文化的里程碑,極大地豐富了西坪文化內(nèi)涵。

三、清末民國持續(xù)期

至清末民國時期,西坪文化持續(xù)發(fā)展,并在學術(shù)、教育、藝術(shù)、軍事、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都取得矚目成就,西坪又是一番新景象。

清江塘趙氏(后文專述)受沙灘文化的熏陶,繼承沙灘文化,弘揚西坪文化,與樂稼晏氏才俊、楊干之等推動了西坪辦學熱潮,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陳彌高第二十世孫陳鐵就學黃埔,帶動家族成員走向軍事領域,開創(chuàng)西坪軍事文化。晏香泉創(chuàng)辦企業(yè),成為民族資本先鋒。

清江趙氏得學于沙灘鄭氏,深受沙灘文化影響,人才眾多,綿延數(shù)代,直至今日,其家族后裔還多是文化人。家族中女兒、媳婦也多能詩善文,且有詩集留存于世。其代表人物有進士趙怡,舉人趙懿,遵義名儒趙愷和全國知名詩人、作家盧 葆華。

與清江趙氏同時,樂稼晏氏(后文專述)崛起于清江河邊羊石場,積極推動西坪、團溪的經(jīng)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并積極支持革命,成為中共遵義縣委早期的搖籃。其代表人物以晏淦、晏香泉為代表。

西坪楊干之是民國時期西坪政界代表,歸隱西坪后是推動團溪西坪教育的重要力量。

楊干之(1885—1959),字符禎,西坪鎮(zhèn)石馬人。童年讀私塾,后轉(zhuǎn)入遵義初等師范,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畢業(yè)于貴陽法政學堂。辛亥革命時期,楊干之在省城參加政治活動,曾加入憲政黨,與喻界凡、雷長清、熊逸濱等發(fā)起組織“政學崇實會”?!皶Τ闪ⅲ錆h起義”。1913年,當選為省議會議員。袁世凱稱帝,隨護國軍戴戡部入川討袁。1917年,任四川江津縣(今重慶江津區(qū))征收局局長,次年任黔軍總司令部軍法官,歷兩年。1920、1921年先后任四川銅梁(今重慶銅梁區(qū))、貴州三穗縣知事。后受聘相助軍閥周西成。1923年,遵義城為羅成三所據(jù)。楊干之于其內(nèi)部進行策反,使周西成得以順利兼并羅部。1925年,擔任周西成貴州軍務會辦處秘書長。1926年,周西成執(zhí)掌貴州軍政大權(quán),充任貴州省政務廳長(不久,政務廳更名民政廳,改任民政廳長)。時與遵義人楊獻廷、楊德衡鼎立輔佐周西成,使黔省一時社會相對穩(wěn)定,被譽為“三楊開泰”。1929年,周西成戰(zhàn)死,黔政更迭。楊干之返遵寓居縣城,不問政治,“安分為人,勿傷于世”。閑時翻閱古籍,箋注鄭珍《巢經(jīng)巢詩鈔》,引用多種古籍,注明詩中用典出處,還有詩中的鄉(xiāng)邦僻事、身家細故,地方志乘不備錄、私家文字無記載的今典實地考察,深入了解,作注釋2000余條。1942年,倡辦團溪民德中學(今團溪中學),并擔任校董事長,直至解放。遵義解放后,他將其在遵義城內(nèi)的兩室藏書全部捐給遵義市圖書館。連任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特邀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和第八屆、第九屆駐會副秘書長,續(xù)任縣人民代表大會三屆代表和縣人民委員會一至三屆委員、縣政協(xié)首屆副主席,遵義市政協(xié)副主席、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xié)委員。1959年卒于任上,終年74歲。

1959年冬,楊干之逝世,時遵義地委書記李蘇波敬其為人及才氣,要求公葬,靈車經(jīng)遵義繁華地段游行。遵義干部、市民爭相往送,至官井后面馬腦窩(今南門村)楊家墳山安葬,未刻碑記。后來生產(chǎn)隊建設,曾于近處遷葬兩次。

軍事上,陳鐵、陳德明是西坪的驕傲(《碑底陳氏》詳述)。

四、當代多元發(fā)展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坪文化豐富多彩,人才走向多元化。教育、軍事、史志、編輯、水利、物理等各方面都有突出人才。

空軍少將古開榮,國防大學教授,1945年畢業(yè)于西坪小學,1947年在團溪明德中學畢業(yè),隨即考入遵義師范學院。1950年參軍,考進中國航空學校。1951年入朝,曾參加上甘嶺戰(zhàn)役,立功受獎。1952年回國,在沈陽部隊高炮師,歷任參謀、參謀長、高炮團團長等職。后調(diào)唐山、承德等地,唐山地震后,調(diào)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研究所。1993年病逝于北京。

史志專家古開倫,生于1927年,1948年底參加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繼任遵義市文化小學、朝陽小學、貴州省教育廳直屬的貴陽實驗小學校長。1956年9月后一直在省教育廳工作,先后任過教育廳秘書、普教處副處長、貴州省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省教育廳教研室主任。退休前后長期從事地方史志編撰工作,曾任貴州省地方志辦公室特約編輯,貴州省地方志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常務理事。

高級工程師江忠誠,1930年出生,中共黨員。1946年7月赴重慶以第二名考取公費學?!爸醒牍I(yè)專科學?!?,1949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社”,9月初回遵義加入“曙光社”。1952年到沈陽112廠(飛機制造廠),參加了“殲五”“殲六”“殲七”戰(zhàn)斗機研制工作,任至科長。1961年,調(diào)任西安航空部試飛研究所十一室副主任,授“大尉”軍銜。后又調(diào)景德鎮(zhèn)飛機研究所、南昌航空學院,1980年11月調(diào)任航天部柳州801廠理論分析室主任,從事導彈總體設計工作。1985年至1990年間對產(chǎn)品可行性進行研究,撰寫了多項產(chǎn)品的可行性研究報告。1987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1988年退休以后研究“傳統(tǒng)文化”“企業(yè)管理”,1997年研究“科學哲學”“技術(shù)哲學”和“工程哲學”。2002年7月出版了專著《工程哲學引論》。

作家、編輯唐流德,筆名流水、常青,1951年出生,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yè)于廣播電視大學經(jīng)營管理系。1969年應征入伍,歷任昆明軍區(qū)某部隊戰(zhàn)士、報務員、報務主任、新聞干事,水電部九局團委干事、副書記、書記,貴州省團委宣傳部部長,青年時代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貴州人民出版社總編助理、經(jīng)濟編輯室主任、社黨組成員、副總編輯、副編審。197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曾任貴州省作協(xié)副主席。

力學教授康國政,196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1987年考入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系,1994年取得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系金屬材料專業(yè)碩士學位,1997年取得西南交通大學應用力學與工程系固體力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力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他是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中國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優(yōu)秀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擔任著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理事等多種社會職務。

總之,西坪人才輩出,文化源遠流長,雖不及沙灘文化之影響巨大,但也不乏名家大作,成就頗多,尤其是發(fā)源久遠,遠在沙灘之前。陳啟相一代巨手、李先立典范巍峨,成就不輸沙灘代表;趙乃康收集整理鄭珍遺著,維護文化之功,始得有沙灘成就名揚于天下……“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西坪文化瑰如珍寶,值得發(fā)掘。附以小詩一首,以作結(jié)尾:

虎丘鐘鼓誦聲揚,經(jīng)卷詩書兩悠長。

布衣入朝還布衣,北山馨德悅四鄉(xiāng)。

學成沙灘起青龍,賣田設廠助學堂。

將軍抗日奔共和,后起精英展鋒芒。

(高原,西坪中學教師、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播州區(qū)政協(xié)委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