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七)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1】,經(jīng)冬猶綠林【2】。
豈伊地氣暖【3】,自有歲寒心【4】。
可以薦嘉客【5】,奈何阻重深【6】。
運命惟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7】。
徒言樹桃李【8】,此木豈無陰【9】?
【注釋】
【1】江南:長江之南。唐代分江南東、西兩道,除今天的江浙地區(qū)外,還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地區(qū)。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時,在今湖北。丹橘:紅橘。【2】猶:還是?!?】豈伊:難道是?!?】歲寒心:語出《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可以:可以用來。薦:進獻。嘉客:嘉賓,這里暗指君王。據(jù)《尚書·禹供》記載,江南橘本是貢品。【6】阻重深:阻隔重重深深,暗指君王身邊的奸佞小人。【7】循環(huán):指命運的否泰交替。這句指命運有如圓環(huán),人無法分辨其終始,而不可探究。【8】徒言:徒然。樹桃李:種植桃樹、李樹?!俄n詩外傳》記載趙簡子語:“春樹木、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边@里反用其意。【9】陰:同“蔭”。
【譯文】
江南生長著紅橘樹,它經(jīng)歷了嚴冬蔥翠依然。這不是因為那里的氣候溫暖,而是橘樹本身具有耐寒的稟性(罷了)。這樣佳美的果子,可以用來招待嘉賓;無奈有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命運只在機遇,事理難以窮究。世人只知道傾心于桃李的浮華艷媚,難道這紅橘不是更有(蔥郁不凋的)綠蔭嗎?
【賞析】
張九齡當時謫居在荊州的治所江陵,正是屈原故國的郢都,是著名的產(chǎn)橘區(qū)。丹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頌》,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本褪且蚤贅錇橛?,表達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質(zhì)和理想的堅定意志。詩人效法前賢,這首詩亦是以丹橘自比。
詩的品賞知識
詠物詩的鑒賞方法
詠物詩在內(nèi)容上是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物的某些特征去著意描摹,而在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常會用到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
在賞析詠物詩時,首先要把握作者對于所詠之物特點的刻畫,然后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最后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丹橘具有耐寒的節(jié)操,經(jīng)冬猶綠,有著“歲寒心”。這樣的佳果本可進獻于人,奈何山高路遠,阻隔重重。詩從正面吟詠進入側(cè)面抒寫,慨嘆自己懷才不遇,奸佞小人遮蔽賢人。在美好的品質(zhì)和艱阻重深的對比中,自然引出對命運的追尋,嘆息這種遭遇大概只能歸于周而復(fù)始、不可追尋的命運了。最后兩句以反詰語氣指斥世人只忙于種植桃李而排斥果實甘美、綠葉成蔭的橘樹。作者官至宰相,本可施展他的抱負,但受李林甫讒陷而被罷相,這首詩隱指了自己這段經(jīng)歷,表達了對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憤懣之情。
全詩在醇厚沖淡之中有一種孤勁的風骨,短短的篇章中有三次用到發(fā)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語言委婉蘊藉,憤怒哀傷而不露痕跡,令人品味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