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1】,桂華秋皎潔【2】。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3】。
誰知林棲者【4】,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
【注釋】
【1】蘭:指蘭草,是一種開花很芳香的植物。葳(wēi)蕤(ruí):枝葉茂盛的樣子。【2】華:開花。【3】自爾:猶言自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林棲者:林中之人。【5】本心:天性?!咀g文】
蘭草在春天枝繁葉茂,桂花在秋天皎潔芬芳。欣欣向榮生機勃勃,你們自然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誰知道山林中的隱士,聞到了芬芳會不會心生喜愛之意,草木各有天性,何嘗會希求美人來攀折呢?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七歲能文。以進士第授校書郎。歷官左拾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朝賢相,以正直著稱。后為李林甫所譖,罷相。所著《感恩詩》格調剛健。
【賞析】
玄宗時,張九齡官至尚書右丞相。《資治通鑒》評價說,唐玄宗開元盛世用的是賢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九齡尚直。張九齡“尚直”,就是堅持正義的主張,不因個人的私利,也不因為屈于權威而改變主張。他在主理朝政時經(jīng)常直言進諫,規(guī)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以至屢忤玄宗意。玄宗遂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罷張九齡而相李林甫,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相后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jiān)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在此期間,詩人有感于心,遂作《感遇》詩十二首。此處選其二首。
所謂“感遇”,顧名思義,就是對人生際遇有所感而用言語來加以抒發(fā)。在這首詩中,詩人托物言志,以清雅高潔的春蘭和秋桂來比喻自己不隨俗浮沉、不求人知的志趣,表明自己有著堅貞清高的本心,不求君相(美人)的任用、欣賞。詩一開始就用整齊的偶句,點出春蘭秋桂的無限生機和芬芳皎潔的特征。三、四句寫蘭桂欣欣向榮卻不媚俗求人知的品質。后四句以“誰知”引出蘭桂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詩中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寄托深遠。語言質樸洗練,不激不昂,饒有余味?!短埔艄锘R》評之為“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對王孟詩派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