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1】。
忽見陌頭楊柳色【2】,悔教夫婿覓封侯。
【注釋】
【1】凝妝:盛裝。【2】陌頭:道邊。
【譯文】
閨中少婦從不知道憂愁,春日里她打扮妥帖登上翠樓。忽然看到路口楊柳泛出新綠,才后悔教丈夫從軍謀取功名。
【賞析】
詩題為“閨怨”,首句卻寫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又寫她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盛裝打扮后登上翠樓賞春的情形,活畫出青春女子天真爛漫的憨態(tài)。然而,她是真的不知道憂愁嗎?縱觀全詩,顯然并非如此。
接下來“忽見”一詞,輕輕一轉,于不經(jīng)意處翻出“陌頭楊柳色”。眼前所見,不過楊柳這等尋常景物,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這句詩關鍵是要表達這位少婦在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心理變化。在古人心目中,楊柳不僅是“春色”的象征,也是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就有折柳相贈的習俗,送別詩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折柳”這一意象。眼前所見之景勾起了她一連串的情思:當年折柳送別,今春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紅顏易老……于是一種強烈的空寂和怨愁之感迎面撲來。
而在情思被觸動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和離愁突然變得一發(fā)而不可收,頃刻間噴涌而出,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悔教夫婿覓封侯”一句。楊柳顯然只是導致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外在因素,如果沒有平日感情的積蓄,楊柳不可能如此強烈地觸發(fā)她心中的“悔”。因此,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盡在情理之中。最后一句的“悔”字為畫龍點睛之筆,將登樓前的不知愁與登樓后的深知愁融匯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
這首詩并未刻意寫怨愁,然而怨之深、愁之重,已表露無遺。詩人抓住了少婦一剎那的心理變化,生動地揭示了“閨怨”的主題。
詩的品賞知識
閨怨詩
閨怨詩主要表現(xiàn)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游子婦等)的憂傷,或者閨中少女懷春以及對情人的思念。無論是“宮怨”還是“閨怨”,都少不了一個“怨”字,兩類詩集中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男尊女卑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古代女性在婚姻問題上的種種復雜心態(tài)。
如《閨怨》最后一句的“悔”字,在這位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表現(xiàn)了作者對富貴功名的輕視,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為“閨怨”這一傳統(tǒng)題材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