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永遠醉醺醺
每每提起大唐,首先令人感嘆的便是撲面而來的酒氣。大唐,好像永遠給人一種醉醺醺的印象。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氤氳的酒氣,大唐才更顯性情。杜甫說唐朝最愛喝酒的有八個人,他們嗜酒如命、笑傲權貴,屬于瀟灑名士之中的極品,是“酒中的八仙”。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杜甫《飲中八仙歌》
在這群醉八仙中,首先出場的是賀知章。杜甫說他喝醉酒后,騎著馬就像坐船一樣,搖搖晃晃,結果眼睛昏花失足落井,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王李琎飲酒三斗以后才去朝拜天子,路遇引車賣酒的,垂涎三尺,恨不能把自己的封地移到“酒泉”。相傳,那個地方的泉水十分清澈,甘甜如酒,日夜噴涌而出,故曰“酒泉”。假如真有這樣一個好地方,恐怕不僅汝陽王會跑去定居,估計唐朝半數(shù)以上的詩人都會樂于在那里把酒言歡、醉臥紅塵。
杜甫寫了左相李適之酒量恢弘,為每日飲酒盡興而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脫略政事,以便讓賢。
風流名士崔宗之英俊瀟灑、衣袂飄飄,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猶如玉樹臨風。
蘇晉雖然吃齋禮佛,但還是喜歡在“酒”中逃避“佛”的束縛,寧愿用長久的修行換短暫一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大概就是蘇晉這類名流的理想吧。
以“草圣”著稱的張旭在喝醉的時候常不拘小節(jié),不顧及王公顯貴在場,會脫了帽子奮筆疾書。筆走龍蛇,字跡如云卷云舒,瀟灑自如。
接著出場的是唐代著名布衣焦遂,他五杯酒下肚后才會精神振奮,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八仙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杜甫說李白飲酒一斗,立可賦詩百篇。寫完詩,干脆就睡在酒家里,醒了之后,往往還可以繼續(xù)喝。這還不算什么,連天子召見的時候他都不上船,還說自己是酒中的“神仙”。這種酣然醉態(tài)彰顯了其不畏權貴的個性,也令他浪漫、可愛、無拘無束的形象深入人心。
李白的一生就是這樣,一路喝,一路寫,一路狂,一路醉。攤開詩文,跌落萬卷豪情酒氣;抖開衣衫,飄散千里清醇酒香。酒是李白詩情的催化劑,是他心靈的慰藉,更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與動力。后人這樣說道:“李白酒杯一端,文思如涌泉,一口下肚,下筆如有神?!痹诰频氖澜缋铮畎装丫蒲詺g,豪邁奔放,不受任何束縛,“逸興俱懷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何等逍遙自在。李白的詩似一壺壺醇厚芳香的陳年佳釀,時時都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芳香,經(jīng)久不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這首詩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大的數(shù)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表現(xiàn)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jié)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短圃妱e裁》謂“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這就是李白,無論寂寞與開懷,都以酒入心,用酒神的自由、奔放澆鑄出多彩的詩篇。
唐朝的氣度和酒量,在李白之外還有許多佐證。那些詩名和酒名一樣盛傳的人們,都對酒充滿了感情。
子酌我復飲,子飲我還歌。(王建《泛水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羅隱《自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n愈《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
……
人生得意之時,需要詩酒壯懷,且化作滿腔舒豪,盡情地潑灑。而失意之時,也可以自斟自飲,酒入愁腸,排遣心中的落寞與苦悶。唐代的好多詩篇都是在酒壇子中泡開的,陽光之下,散發(fā)出陣陣酒氣。
一杯清酒,讓飛揚的青春更加浪漫;一杯烈酒,讓灼熱的胸懷更加激蕩。英雄的壯烈、美人的惆悵,都化作清酒、美酒,陶醉了人心,釀就出詩情。
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朝很多詩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馳騁疆場,報國報民。他們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英雄之氣和磊落風骨早已存于胸中,為國為民為眾生,他們不惜肝腦涂地。他們是放得下個人得失的英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如詩中所說——“縱死猶聞俠骨香”。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干。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駱賓王《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如今的東北遼陽一帶是唐朝的東北邊陲,高宗時期時常遭到契丹族的侵犯,朝廷多次派兵戍守。駱賓王的好友鄭少府即將遠赴遼陽邊塞,駱賓王前來為他送行,并寫了這首送友赴邊的名篇。
這首詩開篇即言“邊烽警榆塞”,邊疆的烽火已經(jīng)點燃,戰(zhàn)事緊張。“榆塞”二字典出于秦朝大將蒙恬的經(jīng)歷。蒙恬曾率軍擊退匈奴人的進犯,收復失地,并“以河為界,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馬”?!熬弊趾芯局?,既是提醒邊疆戰(zhàn)士積極備戰(zhàn),也是提醒統(tǒng)治者要重視邊事。
從長安到遼東地區(qū),必須渡過桑干河?!皞b客度桑干”,烽煙剛起,俠客已經(jīng)上路,正在急渡桑干河。“邊烽起”與“俠客行”是隔著千山萬水又同時進行的兩幕場景,這一描述高度贊揚了俠客即主人公鄭少府的愛國熱情。
詩的前兩句緊扣詩題,交代了地點、人物、事件?!吧俑北臼翘拼俾殻娙藚s用“俠客”來稱呼友人,充分顯示對方俠氣干云、雷厲風行的豪爽性格。
詩的中間四句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鄭少府高超的武功:“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彼治諒澒?,銀色的箭頭能夠射穿柳葉,策馬疾馳,馬鞍上的飾物被照得閃閃發(fā)光;他可以把弓拉得像十五的圓月一樣,也能把劍舞得像閃爍的星辰?!傲~”一句采用了倒裝的寫法,“桃花照玉鞍”一句中的“照”字把駿馬飛馳的姿態(tài)描摹得栩栩如生;“滿月”兩句沒有直抒其意,而是故意反說,言滿月臨摹弓影,流星飛入劍鞘,其構思新穎,獨出機杼。
“不學燕丹客,空歌易水寒?!苯Y尾兩句引入荊軻刺秦王的典故并不突兀,因為易水在桑干河以南,用這個典故恰契合主題。詩人希望鄭少府不要像荊軻一樣無功而返,也就是說他希望友人能夠在邊疆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
投筆從戎,將家國安危系于己身;聽鼓角爭鳴,望烽火邊城。策馬揚鞭,一騎絕塵,青春的渴慕與熱盼都是投奔沙場,報答家國雙重恩。這是王維的夢想,也是當年所有長安少年的渴望。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維《少年行》
王維離開家不久便成了皇帝的御林軍,隨后跟著驃騎將軍輾轉沙場,參加了漁陽大戰(zhàn)。誰不知道遠赴邊疆既辛苦又危險呢?但是保家衛(wèi)國是每一個男人責無旁貸的使命,縱然戰(zhàn)死疆場,留下的一堆白骨也同樣飄著淡淡的清香。這是王維筆下抒發(fā)的壯志,也是很多當年才俊的夢想。由古至今,人們對“保家衛(wèi)國”這一理想的訴求,似乎從未改變過。
無論古今中外,投身軍營都是對一個男子漢的歷練與考驗。而王維當時也正青春年少、熱血沸騰,對殺敵報國自然也充滿了向往。所以,那些在許多詩人筆下凄慘的離別、遙遠的相思,他還都未曾在意。他所關注的只是盡自己的全力報效祖國。這份報國之志,也是所有有志青年的共同心聲。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吶榛鹨呀?jīng)映耀到京城,點燃了詩人心中的滿腔怒火。一個“照”字把邊疆和京城緊密相連,也渲染出了戰(zhàn)爭的緊張氣氛。事實上,邊塞的烽火燃得再旺,也不可能照到京城,詩人以夸張的手法描繪了邊關戰(zhàn)事的緊迫。初唐時,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不斷侵擾邊境,嚴重威脅著西北邊陲的安全。戰(zhàn)情點燃了詩人心中之火,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之際,即便是一介書生也憤然而起,欲投筆從戎。
“牙璋辭鳳闕”,大將受命于皇帝已經(jīng)率領大軍出發(fā)?!拌F騎繞龍城”,“鐵騎”指強大精銳的征伐軍隊,“龍城”是匈奴的城堡,這里泛指敵人的城堡或營地,這句詩渲染了戰(zhàn)事緊張的氣氛,描繪出唐軍威武雄壯、所向無敵的氣勢。一個“繞”字形象地說明了唐軍快速奔襲,將敵軍緊緊包圍起來,描繪了戰(zhàn)爭的勢態(tài)。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边@兩句描繪了闊大而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大雪飛卷,戰(zhàn)意彌漫,連軍旗上的彩圖都黯然失色;烈風亂卷,摻雜著戰(zhàn)鼓聲聲,顯得更加急促慘烈。詩人沒有直接寫戰(zhàn)斗過程,而是以“雪暗凋旗”和“風雜鼓聲”勾勒出疆場鏖戰(zhàn)的場景。一方面通過渲染酷寒來描述戰(zhàn)場的艱苦,另一方面用長風急雪象征戰(zhàn)斗的激烈,把旌旗漫卷和急迫鼓聲中戰(zhàn)士們奮勇殺敵的情景刻畫出來。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蔽猜?lián)兩句是詩人的吶喊:哪怕只是當個低級軍官,也好過做一個弄墨書生茍且偷安。這是詩人殺敵報國雄心的真實寫照。
戍邊難,從軍苦,生死又未卜,軍人們常常承擔妻離子散的危險。明月當空,令他們想起遠方的家人,對家的思戀也會油然而生??墒?,這些似乎都只是軍旅生活的插曲,而回蕩在他們心中的主旋律,永遠都是“征戰(z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甘甜的美酒,通透的夜光杯,斷斷續(xù)續(xù)傳來的琵琶聲,都匯成了獨特的音樂,流淌在他們的心里。功名利祿似乎并不重要,封侯拜相也不再計較,在沙場開懷暢飲的痛快,才是人生最可珍惜的經(jīng)歷。
其實,誰都知道從軍打仗總會有所死傷,所以不如開懷暢飲、醉臥沙場。自古征戰(zhàn),有多少人能夠活著回去呢?戰(zhàn)爭的背后是無數(shù)的傷亡,但這一切似乎并沒有動搖他們的志向。相反,在將生死置之度外后,他們顯得更加豪邁。
縱死猶聞俠骨香。這就是唐朝的風骨,唐朝詩人的信仰。
塞外有風雪,更有豪情
有人說,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意氣風發(fā)的時代,因為強大,也因為壯美。遼闊的疆土、壯麗的河山,常常令詩人們充滿豪邁之情;他們帶著這份沖天的豪邁,又以恢弘的詩篇豐富了大唐的雄壯。
黃沙漫漫,白雪紛紛,邊塞生活的勞苦與艱辛,成為許多詩人書寫人生豪邁的平臺。
塞外風光的奇特與莫測,是生活在中原的人們所無法領會的。如果不是親歷戰(zhàn)爭,恐怕岑參也很難從變幻莫測的氣候中捕捉到靈感的火花。作為從南方而來的戰(zhàn)士,岑參對北方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北風吹,大雪飛,塞外苦寒美。當他以“發(fā)現(xiàn)新大陸”般的驚喜來描繪北方的風景時,一切都顯得那么神奇。而在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織下,苦寒之地的荒涼邊塞,也常常變?yōu)樵娙搜壑械钠娼^美景,散發(fā)出迷人的芬芳。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的邊塞詩似乎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語意新奇,壯烈而又瑰麗。這首詩從茫茫黃沙入手寫起,戈壁的荒漠與寂寞都在這幕天席地的渾黃中展開??耧L怒吼,那些像斗一樣大的碎石,隨著狂風滿地滾動。匈奴借著草黃馬肥的機會,率領大軍來侵犯大唐江山。將士們連夜趕赴戰(zhàn)場,身披盔甲,頂著刺骨的狂風在暗夜里行軍。
那些同樣勞累的戰(zhàn)馬,連夜行軍奔跑,渾身冒著熱氣。但因為天寒地凍,散發(fā)出的熱氣遇到冷空氣,形成了一串串冰花凝結在戰(zhàn)馬的身上。將士們在軍帳里打算起草檄文,卻發(fā)現(xiàn)硯臺里剛剛倒出來的墨汁也凝結成了冰。
在這呵氣成霜的氣候下,詩人的筆墨卻似乎更加酣暢淋漓。他認為戰(zhàn)士們頂風冒雪的姿態(tài)一定會嚇倒敵軍,料想連仗也不用打就可以勝利還朝了。雖然這只是岑參浪漫的幻想,但他對邊塞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描摹,卻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蓬勃的激情、豪邁的氣勢。
曾經(jīng)有人做過粗略的統(tǒng)計,絕大部分唐代詩人,無論是朝堂高官、軍隊武將還是文弱書生,大都曾寫過邊塞詩?!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弊孕排c自豪都融進了詩作里,化為一幅幅邊塞美景,如烽火狼煙,從心底漸漸騰起。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王維《隴西行》
詩作起筆,以走馬揚鞭的急迫態(tài)勢,描寫了十萬火急的軍情。被風馳電掣送來的軍書,只有簡潔的一條消息:匈奴迫近,已經(jīng)圍住了酒泉(地名)??墒牵а弁?,關山飛雪,一片白茫,根本看不到傳遞消息的烽火,這飛馬疾馳傳來的消息,該如何繼續(xù)傳遞出去??滩蝗菥彽能娗樵庥鲞B綿的飛雪……這首《隴西行》描寫的只是邊塞生活的部分畫面。至于后面的故事,猶如茫茫白雪,無跡可尋,卻引人想象。
王維素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其筆調清新優(yōu)美,常常流淌著靜靜的禪意,被尊為“詩佛”。其實,王維少年時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入世思想。這首《隴西行》所傳遞出的熱血情懷正是對他早年積極進取的一種寫照。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倍谶@些詩中,邊塞詩無疑是最具豪情的。林庚先生在《唐詩綜論》中也說:“邊塞詩是盛唐詩歌高峰上最鮮明的一個標志。”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青海湖上空,長云漫卷,湖的北方,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雪山。站在孤城之上,遙望遠遠的玉門關,不禁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和親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短短七個字中,寫出了戰(zhàn)爭的長久與艱苦。時間的流逝猶如滾滾黃沙,在身經(jīng)百戰(zhàn)后,將士們身上厚重的鎧甲被漸漸磨透。這漫長的軍旅生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墒牵瑳]有短暫的分離也便沒有長久的相聚,只有打退了敵人的入侵,才能回歸田園,過上幸福的日子。辛勞與責任,光榮與夢想,都在這些氣勢如虹的邊塞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唐朝詩人寫塞外詩,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因為,塞外不僅有風雪,更有豪情。而這風雪與豪情是大唐風流中的重要因子。詩人因塞外而更加豪邁,塞外因詩人而更令人向往。
漫漫人生路,上下而求索
在唐朝很多詩人的世界里,雖然世路難行,但是仍要不斷努力;人生漫漫,仍將上下求索!這就是他們留給后世寶貴的精神——“失意卻并不失志”,不管前路如何坎坷曲折,都要用青春的熱情澆鑄人生的豐碑。李白與杜甫就是其中的代表。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惫糯R分子讀書后大都選擇走“仕途”。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入仕”,才能報效祖國,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像李白那樣清高的人,其實骨子里同樣渴望為國為民效力,希望能干出一番事業(yè)。
李白隱居的時候想的是“濟世安民”,可是在皇帝的眼里,他只是太平歲月的一個點綴?;实壅僖娎畎?,并不是用他的才學來安邦定國,而只是讓他來寫詩娛樂。李白的詩可以用來稱贊楊貴妃的美貌、大唐王朝的盛世,順便歌頌一下皇帝的英明神武。除此之外,他在皇帝的眼中,似乎沒什么大用。
所以李白很失望,在自己的詩歌里反復表達自己的失意,寫了一組《行路難》。路,指的就是自己的前途,行路難,就是很難找到自己的前途,覺得理想沒希望實現(xiàn)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其一)
《行路難》共有三首,其內容均感慨世道艱險難行、仕途不順,抒發(fā)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憤慨和不滿。這組詩作于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之時,此為第一首。詩中李白雖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但也表達了從未想過要向世俗妥協(xié)的志向,他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前方的道路總有“天塹變通途”的一天,堅信自己終能一帆風順,大展宏圖。這首詩豪放不羈,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開篇四句描寫了一個快樂的場面:“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詩人與友人歡聚一堂,縱酒豪飲。但面對佳肴美酒,詩人卻無心品食,他一次次推開酒杯、放下筷子,索性起座舞劍,卻心下茫然?!巴!?、“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無奈和苦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边@四句承接上文的“心茫然”,正面描繪了詩人所行之路的艱難?!氨ā?、“雪滿山”寫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也就是被“賜金放還”遠離長安的挫折。后兩句化用典故,寫了兩個歷史人物——周文王的賢臣姜太公和輔佐商湯的伊尹,他們雖才華橫溢,但一開始均默默無聞,姜太公釣魚,伊尹做夢乘坐小船繞過日月,直到遇到明君后,他們才一展抱負、建功立業(yè)。
李白一方面以兩位歷史人物自比,表現(xiàn)對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感嘆自己空有才華,卻沒有像文王、商湯那樣的明君能夠賞識、重用自己,抒發(fā)了渴望明主重用的心情。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四句用短句子將詩人那種進退兩難的矛盾心情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當他回到現(xiàn)實中,眼前的路依舊是困難重重,艱難阻礙。詩人不禁感嘆面前的道路雖多,卻很難找到自己前行的正確方向,突出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強烈的矛盾沖突。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詩人對未來的憧憬,他雖然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依然期望有一天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使他擺脫了面對歧路時的彷徨和失意時的苦悶,到這里所有的迷茫和彷徨都化作了堅定的信念。
生在開明盛世,一個曠世才子的不得志感懷只會是暫時的,更多的時候是心中充滿無限的豪氣!所以,盛唐不僅僅是唐朝的一個歷史階段,也是扎根在每一位詩人心中的氣度和精神。擁有這份豁達與自信的,除了李白,還有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這首《望岳》是目前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也是杜甫詩歌中最為昂揚奮進的一首。當杜甫登上泰山,他用擬人的手法寫大自然“鐘情”于泰山,所以造就了它的美麗與靈秀。泰山高聳入云,向陽向陰只是一面之隔,卻恍如晨昏之別。只有登上這山,才能夠一覽眾山的渺?。∪藗兂Uf杜甫之詩沉郁頓挫,卻不知他也有如此豪邁的氣魄、浪漫的情懷。寫這首詩時,杜甫只有二十幾歲,正是人生中最朝氣蓬勃的年華,雖然遭遇了應舉落第的挫折,但整體而言,他還沒有經(jīng)歷過太多苦難。年輕的杜甫對未來有很多積極的設想,滿心都是報國安民的期許和志氣,面對高大雄偉的泰山時,這股豪情噴薄而出,留下了這篇千古佳作。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李白留給后人的自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留給后人的曠達。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沿著詩人的足跡,在漫漫人生路上充滿自信,不斷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