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鄉(xiāng)村青年
隱居小山村
未來何去何從?諸葛亮面臨著新的人生難題。
值得慶幸的是,叔父臨終前對他們姐弟的生活已做了精心安排,在叔父的主持下,諸葛亮的兩位姐姐分別完成了婚事,她們所嫁的對象,都是赫赫有名的家族。當時的荊州有七大家族,分別是蒯氏、蔡氏、龐氏、黃氏、馬氏、習氏和楊氏,這7個家族是劉表占有并穩(wěn)定荊州所依賴的主要對象。諸葛玄為兩位侄女挑選的婆家,都是七大家族成員。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祺。蒯祺出身于襄陽附近中盧縣蒯氏家族,有個說法是,蒯祺與蒯越是兄弟關(guān)系,但正史沒有明確記載。劉表占有荊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員多在劉表手下任職,至劉表死時,蒯祺任房陵郡太守。蒯越在洛陽與劉表是摯友,諸葛玄也是在洛陽結(jié)識的劉表,也可能諸葛玄與蒯越也相識,諸葛亮大姐這門親事,就是諸葛玄撮合下完成的。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山民,龐山民出身于襄陽本地的龐家,其父是荊州名士龐德公。東漢時習慣以單字為名,這大概是王莽改制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成果之一。“山民”疑似諸葛亮這位二姐夫的字,其名為何不詳,龐山民后來到曹魏為官。
這兩樁婚事辦完,諸葛玄心里的石頭算是放了下來。諸葛玄自己有沒有子女史書沒有記載,但他生前最掛念的大概還是諸葛亮姐弟的生活。
接下來,17歲的諸葛亮可以有不同的人生選擇:他可以和弟弟依附兩個姐姐生活,以兩位姐夫隨便哪一家的實力,他們的生活肯定都不會差;也可以利用兩位姐夫家的影響力到劉表手下謀一份職,諸葛亮已經(jīng)17歲,是可以出來做事的年齡了。經(jīng)過認真思考,諸葛亮做出了決定,他既沒有隨姐姐去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也沒有到劉表手下謀一份差事,他決定繼續(xù)求學。
襄陽城南當時有一所學業(yè)堂,據(jù)考證其遺址在今襄陽南湖賓館一帶,在當時這里北靠城墻,南面是西南諸峰,山、水、城相圍繞,是一個讀書的好去處。諸葛亮隨叔父來到襄陽,便在學業(yè)堂讀書。不過,叔父去世后諸葛亮決定從襄陽城搬出去,另尋一處住所。諸葛亮心中的這個地方,應(yīng)該是一處幽靜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擾,以便于讀書學習,最好還有田地可以耕種,以便在讀書之余參加勞動,既自食其力,又鍛煉身體和心智。
這個地方還要離襄陽城不能太遠,雖然不必天天再到學業(yè)堂去學習,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師,諸葛亮一定想隨時去那里向先生們請教。按照這些條件,諸葛亮終于在荊州城西北20里找到了一處理想的地方,此地叫隆中。
隆中,現(xiàn)在的名氣很大,但在當時這只是一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隆中所在的山名為萬山,山不高,崗巒起伏,其間風景優(yōu)美,四季松柏常青,鳥語花香,水聲潺潺,周邊山形環(huán)繞,勢若盤龍,登臨高處,可以遠眺漢水,在這里讀書耕種,是再好不過了。
在當時這里還有點偏僻,襄陽城里的權(quán)貴或大戶人家,習慣把別墅蓋到城南順著漢水往宜城的方向,那里被稱為“冠蓋里”,這襄陽以西的偏僻山村,平時人煙比較稀少,但這正是諸葛亮所需要的,他不想到冠蓋里那種地方湊熱鬧,他喜歡這里的安靜。于是,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二人來到隆中,在這里修建了一處簡單的草廬,整理出10多畝耕地,住了下來。
因為諸葛亮曾在這里隱居、學習,隆中于是在后世得以聞名,其具體位置,在今天湖北省襄陽市以西的眾山拱衛(wèi)中,是襄陽市下屬的襄城、南漳、谷城等區(qū)縣交界之地。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此地并不是諸葛亮躬耕之所,諸葛亮真正躬耕的地方是南陽的臥龍崗。西晉永興年間(304-306),鎮(zhèn)南將軍劉弘來此憑吊諸葛亮故宅,命參軍李興作《祭諸葛丞相文》,此時距離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僅70年。東晉升平五年(361),荊州刺史別駕、歷史學家習鑿齒來隆中,撰寫《諸葛武侯故宅銘》,習鑿齒看到隆中已建有紀念諸葛亮的祠堂,此時距離諸葛亮去世不過120多年。當時的人們肯定不會搞錯諸葛亮定居之所,隆中是諸葛亮隱居之地確鑿無疑。
但是,大約從元代開始有人認為諸葛亮隱居之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爭論隨之而來,堅持此說者,最大的依據(jù)是諸葛亮《出師表》里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其實,《出師表》的“南陽”與今天的南陽市是兩個概念,漢末三國沒有南陽城、南陽縣,只有南陽郡,地位介于今天的省與市之間,屬荊州刺史部,與襄陽所在的南郡相鄰。今天的南陽市,那時是南陽郡的郡治宛縣,假定諸葛亮不是在隆中隱居的,他有沒有可能在宛縣隱居呢?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首先,宛縣當時長期在曹操占領(lǐng)之下,曹操與劉表是敵對關(guān)系,諸葛亮不可能一個人跑到“敵占區(qū)”去生活。劉表當初是董卓派到荊州當刺史的,他去荊州的時候南陽郡太守是張咨,屬關(guān)東聯(lián)軍陣營,宛縣一帶還有袁術(shù),劉表盡管在荊州其他各地動作挺快,很快占領(lǐng)了不少地方,但南陽郡的宛縣及其以北地區(qū)劉表從未占據(jù)過,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劉表去世。
袁術(shù)后來轉(zhuǎn)戰(zhàn)壽春,宛縣周邊又被涼州軍舊部張繡所占,曹操那時已主持遷都于許縣,許縣離宛縣太近,曹操為此多次南征張繡,費了很大代價也未能將其占領(lǐng),官渡之戰(zhàn)前夕張繡在賈詡勸說下投降曹操,包括宛縣在內(nèi)的南陽郡大部始歸曹操所有,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曹魏政權(quán)結(jié)束。
官渡之戰(zhàn)后劉表收留了劉備,讓劉備屯兵于新野,此地在宛縣之南,是劉表北面的前線地帶,劉備與曹操之間多次交手,劉表、劉備與曹操屬敵對關(guān)系,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是為投劉表才來的荊州,宛縣相當于“敵占區(qū)”,諸葛亮放著好好的襄陽不待,一個人跑到幾百里外的宛縣定居,是匪夷所思的。
其次,諸葛亮在荊州期間有一些社會活動,也有老師、同學和親戚,他們都生活在襄陽一帶。諸葛亮在荊州期間社會關(guān)系十分廣泛,老師有龐德公、司馬徽等,同學有龐統(tǒng)、向朗、尹默等,親戚有龐山民、蒯祺等,好友有馬良、崔州平、孟建、徐庶等,諸葛亮與他們的交往史書均有記載,這些后面還將講到。
上述這些人,均生活在襄陽附近,如龐德公,《襄陽記》說:“襄陽人,居峴山之南沔水上。”司馬徽居于何處《襄陽記》未作詳載,但《襄陽記》說司馬徽可以經(jīng)常到龐德公家里造訪,每次都像到了自己家一樣,與龐家人很熟,說明他的居所也在襄陽附近。在《水經(jīng)注》里有一段記載:“沔水中有魚梁洲,龐德公所居。士元居漢之陰,在南白沙,世故謂是地為白沙曲矣。司馬德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泛舟褰裳,率爾休暢?!备鶕?jù)這段記載,龐德公、龐統(tǒng)、司馬徽的住所都在襄陽周邊,且相距不遠。《襄陽記》說諸葛亮經(jīng)常去龐德公家,如果諸葛亮定居在宛縣,不僅無法經(jīng)常向司馬徽求教,也無法經(jīng)常到龐德公家拜訪。
最后,都知道劉備后來3次求訪于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定居的地點在宛縣,劉備“三顧茅廬”是無法做到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不僅說“躬耕于南陽”,還說劉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個“草廬”如果在宛縣的話,劉備別說“三顧”了,能順利地去上一次都不大可能。
如上所述,宛縣一直是曹操的占領(lǐng)區(qū),這種狀況自赤壁之戰(zhàn)前夕一直到曹魏政權(quán)滅亡,長達半個多世紀從未改變。劉備官渡之戰(zhàn)后才投奔的劉表,一到荊州就被劉表派去抵擋曹操,劉備與曹操之間有過交手,雙方是公開的敵對關(guān)系。劉備一開始駐扎在新野,后移駐到與襄陽一水之隔的樊城,無論新野還是樊城,距宛縣都很遠,劉備即使聽說宛縣有個諸葛亮,他也不敢前去拜訪。
以上所述的3個理由,隨便哪一個成立都可以否定南陽“臥龍崗”的真實性。既然如此,南陽“臥龍崗”話題為何還這么熱呢?
隆中距襄陽城西門20里,這里指的是史書中所載漢代的“里”,為了與史書記載保持一致,本書凡涉及以“里”為單位計量距離的,均同此。漢代1里約合現(xiàn)今0.35公里,20里相當于7公里?,F(xiàn)在,從北京西二環(huán)的復(fù)興門出發(fā),向西7公里大約是萬壽路,剛到西四環(huán),坐地鐵5站,打車20元。所以,充其量隆中就是襄陽城的西郊。然而在當時,隆中卻不隸屬襄陽管轄,甚至也不屬襄陽所在的南郡,它屬于南陽郡的鄧縣。
襄陽城北,沿著古城墻是流經(jīng)此地的漢水,古稱沔水。漢水流過襄陽,突然掉頭向南,在其拐彎處,有一條叫淯水的河流與其交匯。今天鄧縣稱鄧州,歸河南省,襄陽歸湖北省,鄧州與襄陽兩地相距70余公里,合漢代200里。而在漢末,鄧縣與襄陽的距離非常近,其縣治與襄陽隔漢水一河?!对涂たh志》載古諺曰:“襄陽無西?!闭f的是襄陽往西幾乎沒有邊界,一出城就到了鄧縣的地盤。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襄陽城西北20里處,是鄧縣的管轄范圍,也就是南陽郡的地界。
如上所述,南陽郡雖然也屬于荊州,可該郡的大部分地區(qū)未被劉表控制過。諸葛亮開始隱居荊州是在漢獻帝建安二年(197),此時南陽郡的大部分地區(qū)在張繡控制之下。當然,張繡的勢力范圍并未到達襄陽城下,靠近襄陽城的地區(qū),包括漢水對面的重鎮(zhèn)樊城,以及鄧縣的大部分地區(qū)還在劉表手中。
隆中是“南陽郡的”沒錯,但說它是“南陽”就不夠準確,畢竟它離襄陽不遠,而離南陽郡的郡治宛縣也就是今天的南陽市卻遠得很。這樣說就明白了: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中的南陽是泛指,指的是南陽郡而非南陽城。
但是,仍然有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既然說“躬耕于南陽”,就是南陽城,而非襄陽城,這就是所謂的襄陽、南陽之爭。大約在元代之前,這個爭論性話題其實還不存在,宋代時蘇軾曾來隆中拜訪,寫下一首題為《隆中》的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沼囹暄眼E,使我寒涕垂。”
到了元代,南陽修諸葛書院和武侯祠,一個叫程鉅夫的人代皇帝撰寫了《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提出諸葛亮躬耕地應(yīng)該在南陽城,康孔高首修《南陽府志》,把這塊碑記收錄其中,明確說道:“南陽城西七里,有岡阜隆然,隱起,曰‘臥龍崗’,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者,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笨悼赘咭彩莻€學者,所以他謹慎地用了“相傳”兩個字。
然而,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嘉靖皇帝突然來了興致,以皇帝的名義正式確定南陽“臥龍崗”是諸葛亮躬耕地,刻碑云:“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亙四十余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地也。”皇帝發(fā)話,爭論暫休,“南陽說”影響力逐漸大起來。清代以后,兩派學者又經(jīng)過不斷考證,發(fā)現(xiàn)的線索越來越多,事情越扯越復(fù)雜,兩派互不相讓,爭論至今。
皇帝的話即便是“金口玉言”也不能用在學術(shù)上,判斷諸葛亮躬耕之地在哪里其實一點兒都不難,只要理性地分析當時的局勢和諸葛亮的生活狀況,相信一般人都不難判斷出哪個才是正確的。
求學有鴻儒
唐代,有一位劉漢宗室后裔,因參與政治革新得罪權(quán)貴,被貶到安徽和州縣當一名通判。按當時制度規(guī)定,他這個級別的官員住宅標準是三間三廂,可知縣見他被貶失勢就有意刁難,安排他住到城南,他毫無怨言,反而很高興。
知縣很生氣,吩咐衙役把他的住處搬到城北,面積減少一半,此人仍不計較,整天過得怡然自得。知縣更生氣了,又命人把他搬到城里,只給一間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間。此人終于忍不住,寫了一篇名叫《陋室銘》的文章,請人刻碑立于門前。
這個人叫劉禹錫,當他提筆寫這篇文章時,腦子里首先想到的是五百年前襄陽城西的隆中,想到的是諸葛亮和他的草廬。他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劉禹錫有沒有來過隆中,不得而知。即使他沒來過,這種種場景,也特別契合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的生活狀態(tài)。徜徉田園,躬耕自足,讀書彈琴,悠然自得。這是一種典型的隱居生活,漢末時節(jié)隱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種風尚,得時則行,不得時則退而息意,面對社會動蕩和人身無法保全,一部分士人自動地退居山林,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但是,諸葛亮顯然不是一名純粹的隱士,他也無意于成為隱士,他來隆中只是看中了這里幽靜的環(huán)境,可以靜下心來讀書學習。諸葛亮沒有用這個小環(huán)境來封閉自己,相反,在躬耕于隆中的這段時間,他積極與外界溝通,隨時掌握外部世界的變化,廣泛地拜師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這10年間所做的主要事情。
當時的荊州,可以說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劉表本人又特別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è),他興建學校,援引名師,博求儒術(shù),培養(yǎng)人才。當時京城洛陽殘敗,太學被廢,劉表在襄陽設(shè)立的學業(yè)堂無疑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學府,吸引了各方有志青年前來求學。當時的著名學者有宋忠、龐德公、潁容等人,他們多年致力于延續(xù)文化和學術(shù),形成了一個有名的荊州學派,一心致力于求學的諸葛亮,哪能放棄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但是,一個不到20歲的青年,毫無知名度,要接近這些學者也不那么容易,諸葛亮首先得到了貴人的幫助。高人開悟,貴人相助,通常是快速成長的捷徑。
這個貴人名叫龐德公,諸葛亮二姐夫龐山民的父親,論起來他們有親戚關(guān)系?!逗鬂h書》有龐德公的傳記,說他是襄陽人,家住襄陽城南的峴山一帶,從未到城中居住。由于他是本地知名的學者,劉表多次請他出來做事,他都沒答應(yīng)。
龐德公不出來做官,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龐德公曾經(jīng)說:“鴻鵠筑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黿龜筑穴于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趨舍行止不過是人的巢穴罷了,應(yīng)該各得其棲宿?!眲⒈聿凰佬?,親自去請,龐德公正與夫人耕田,見到劉表來了,就停下耕作,站于壟上,而他的妻子繼續(xù)耕耘。劉表指著龐德公的妻子說:“先生苦居畎畝不肯官祿,拿什么東西留給后世子孫?”龐德公答道:“世人留給子孫的是貪圖享受、好逸惡勞的毛病,我留給子孫的是耕讀傳家、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怎能說沒留,只是所留不同罷了?!眲⒈碇坏脟@息而去。
諸葛亮仰慕龐德公的學問和人品,經(jīng)常借著探望二姐的機會到龐家。據(jù)《襄陽記》記載,諸葛亮每次到龐家,都要去拜見龐德公,對龐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禮(獨拜床下)。龐德公逐漸對這個晚輩產(chǎn)生了好感,通過交談,他發(fā)現(xiàn)諸葛亮不僅天資聰慧,而且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個人品質(zhì),他志存高遠,又踏實勤奮。
經(jīng)過龐德公的介紹,諸葛亮又拜著名學者司馬徽為師,進一步開闊了眼界。司馬徽字德操,中原地區(qū)的潁川郡人,避難來到荊州。他是一位知名的學者,與龐德公志趣相投,二人關(guān)系很好,龐德公稱其為“水鏡先生”。《襄陽記》記載,司馬徽比龐德公小10歲,稱之為兄。一次,司馬徽去看龐德公,恰巧龐德公到漢水對面為先人掃墓去了,司馬徽徑直來到內(nèi)室,叫來龐德公的妻子、兒女,告訴他們:“徐庶說今天有重要客人來找我和兄長交談,你們準備準備?!饼嫷鹿钠拮雍蛢号畟円粋€個跟司馬徽見禮(皆羅列拜于堂下),之后奔走忙碌,準備飯菜。龐德公回家,還跑到司馬徽跟前問候,鬧不清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了(不知何者是客也)。
司馬徽終生未仕,所以史籍對他的記載有限,似乎沒有太大的知名度。但在當時,司馬徽的名氣很大,早在中原時他就已經(jīng)很知名。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有人慕名前來請司馬徽,被他堅拒,有人想讓司馬徽幫忙出謀劃策,司馬徽一律說“好”“好”,這也好那也好,妻子忍不住說他:“人家問你事,你怎么一律都說好呢?”司馬徽答道:“你這樣說,也很好!(如卿之言,亦大好)”這就是“好好先生”這個典故的由來。司馬徽這個“好好先生”其實不是糊涂,而是裝糊涂,他和龐德公一樣,都不愿意介入世事紛爭。
后來被諸葛亮十分器重的向朗,《三國志》說他自小就拜司馬徽為師(少年事師于司馬徽門下)。向朗的知名度不大,但向朗有個侄子,就是諸葛亮后來在《出師表》里提到的那個“將軍向?qū)櫋?,是蜀漢后期的高級將領(lǐng),諸葛亮對他很信任,告訴后主自己出征在外,軍營里的事無論大事小情,都可以問向朗(營中之事,悉以咨之)。還有曾經(jīng)在諸葛亮手下?lián)芜^軍謀祭酒的學者尹默,也曾經(jīng)拜司馬徽為師,學習古文經(jīng)學(遠游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受古學)。
綜合這些來看,與本地大族龐德公在家躬耕閑居不同,司馬徽在襄陽避難期間主要以開館授徒為業(yè)。當時朝廷和州郡辦的學校是官學,一些學者開館授徒稱為私學,漢末時節(jié),隨著今文經(jīng)學的興盛,私學也得到大力發(fā)展,盧植在北方開私學,教出公孫瓚、劉備兩個著名的學生,當時辦私學最有名氣的是鄭玄,他的學生中不少都很有名,如崔琰、國淵、郗慮、劉琰以及長期追隨劉備的孫乾等。
龐德公向司馬徽推薦諸葛亮,一來是敬佩司馬徽的學識,二來緣于司馬徽辦有私學,諸葛亮除在學業(yè)堂學習外,還可以在司馬徽的私學里得到系統(tǒng)性的學習。
往來無白丁
有龐德公的指點,加上司馬徽的進一步教導(dǎo),諸葛亮的學業(yè)進步很快,由于沒有官學程式化的教育束縛,諸葛亮學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都很靈活,除當時讀書人必不可少的經(jīng)學之外,諸葛亮還廣泛涉獵諸子百家,其中對于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度龂尽酚涊d,諸葛亮讀書的方法也與眾不同,別人讀書務(wù)求精通、熟練,而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獨觀其大略)。
諸葛亮顯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讀書只是為了成為一名尋章摘句的儒生,他讀書為的是積累和思考。后人視諸葛亮為奇才,對他的成長過程十分好奇,對他讀了哪些書、研究了哪些學問抱有濃厚的興趣。由于年代久遠,這方面的情況已經(jīng)無法具體考證,但可以推測的是,如果沒有隆中這10年的積累,沒有如饑似渴地勤奮學習,沒有廣泛的涉獵和科學的讀書方法,諸葛亮也無法取得后來的成就。
另一方面,諸葛亮雖然隱居在隆中,但他與外界的交往也一直十分頻繁,平時除了能得到名師的指點,也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龐德公不僅向司馬徽推薦了諸葛亮,還推薦自己侄子龐統(tǒng)一塊去學習。龐統(tǒng)字士元,生年不詳,年齡應(yīng)與諸葛亮不相上下。龐統(tǒng)小時候為人樸實,看上去并不聰明。龐統(tǒng)去拜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樹上采桑,龐統(tǒng)就坐在樹下,二人樹上樹下隨意交談,談了一陣,司馬徽覺得他很不簡單,一口氣竟然談到天黑,司馬徽對龐統(tǒng)大為驚異,說荊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tǒng)相比(南州士之冠冕)。大家認為司馬徽不僅學問大,而且善于知人,他對龐統(tǒng)的評價一傳出,龐統(tǒng)逐漸被世人所知。
世人把諸葛亮比為“臥龍”,把龐統(tǒng)比為“鳳雛”,他們二人都是龐德公的親屬,也都是司馬徽的學生,自然相識相熟。關(guān)于他們二人的交往,史書沒有進一步記載,只能推測。從后來二人的關(guān)系以及所走的道路來看,他們在這一階段應(yīng)該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除了向朗、尹默和龐統(tǒng)這些同學,史書上還明確記載了諸葛亮這一時期交往的幾個摯友,分別是崔州平、石韜、孟建、徐庶。
崔州平不是荊州本地人,他是博陵郡人,博陵郡屬冀州,在今河北省一帶。崔州平的名字不詳,“州平”應(yīng)該是他的字,唐代有一本史書,上面說他叫崔均,但也有人認為崔均當過西河太守,而崔州平?jīng)]有仕宦的記載,崔均是崔州平的哥哥。崔州平的父親非常有名,叫崔烈,當過漢朝的太尉,涼州軍閥挾持天子于長安,崔烈滯留于此。大約在崔州平認識諸葛亮之前不久,崔烈死于亂兵,崔州平到荊州定居,可能也是避難。石韜字廣元,潁川郡人;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他們兩個北方人來荊州,也是為了避難。
上文這幾個人中,前面司馬徽提到過的那個徐庶的知名度最高。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人,本名徐福,愛擊劍,尚俠義,替人鳴不平,殺人后改名徐庶外逃。此后棄刀劍,尋名師,刻苦學習,成為一代名士。
諸葛亮與這幾個朋友經(jīng)常在一起探討學問,結(jié)伴拜師求學。從《襄陽記》的記載看,徐庶與司馬徽、龐德公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諸葛亮和徐庶等人都是客居荊州的外地人,他們很有才華,也有一定的志向,諸葛亮和這些朋友在一起交往、切磋,是他學業(yè)精進必不可少的部分。
諸葛亮求學的對象主要是龐德公、司馬徽,但可以想象,對于這些好學的青年,除了這幾位名師,必定會抓住一切機會向其他名師請教。《魏略》的記載印證了這一點:“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所謂“游學”,就是走出去求學,在讀萬卷書之余還要行萬里路,沒有固定目標,沒有教條束縛,興之所至,足之所履,廣泛汲取學問營養(yǎng)。而荊州豐厚的文化氛圍和名師云集的環(huán)境,也為他們的游學提供了條件。
襄陽之南是峴山,根據(jù)史料記載,龐德公即居住于此山。峴山風景優(yōu)美,尤其是沿漢水兩岸,風光更是旖旎而秀麗。
出襄陽城,沿漢水向南,一直到宜城這一百多里的一段,是漢末名士聚集之所。據(jù)《荊州記》記載,峴山到宜城,依山傍水,到處是名士和權(quán)貴修建的別墅,一個個修得很漂亮,綿延不絕(雕墻峻宇,閣闔添列)。最多時,其中住的擔任過九卿、刺史一級二千石的高官就有數(shù)十家。人們路過這里,看到朱軒軿輝、華蓋連延,掩飾于山巒之下,無不由衷贊嘆。西晉史學家習鑿齒曾在此為官,他著《襄陽耆舊記》對此也進行了記錄,據(jù)他詳細考證,漢末這里曾同時住著4位郡太守、7位都尉、2位卿、2位侍中、1位黃門、3位尚書、6位刺史,這些大都是“省部級”高官,人數(shù)多達25人。
中原戰(zhàn)火連天,生靈涂炭,那時的人們,無論你曾經(jīng)是高官顯貴還是富可敵國,在戰(zhàn)亂中,朝夕之間生命都可能不保。為了保全性命,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隨著大批避難的人來到荊州,他們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就在漢水兩岸修建了豪華住宅,過起了悠閑且富足的生活。
這似乎與大家印象中避難的場景有所不同,但這是在史料中有據(jù)可查的事實。《荊州記》還記載,能在這一帶修建起別墅的富貴之家,生活很奢華。南陽郡有一種菊水,其源頭滿地芳菊,此菊很特別,花枝短,花朵大,食之甘美,邊上的水也都很甘馨。生活在這里的30余家,沒有井,平時即飲此水,高壽者能活到120多歲,中壽的也100多歲,活到70歲就算是夭折了。王粲的爺爺王暢、袁紹的叔父袁隗等擔任過南陽令,天下太平之時,縣里不忘每月送30石水到京師,做飯、洗澡都用這種水(飲食澡浴悉用之)。京師那邊現(xiàn)在沒法送了,離該地更近的襄陽郡冠蓋里,成為這種水最大的消費者。《襄陽耆舊傳》也有記載,這一段的漢水里出產(chǎn)一種鳊魚,頭項短粗,弓背,身體扁平而寬,鱗細而銀白,味道極其鮮美,但產(chǎn)量有限,官府便禁人采捕,以槎斷水,捕上來的魚供少數(shù)權(quán)貴們享用,人們稱之為“槎頭鳊”。
喝著菊花水,吃著槎頭鳊,沒有戰(zhàn)火,不擔心殺戮,住在豪華別墅里,悠然自在地生活著,令很多人趨之若鶩。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既是高官也是學者。綜合各種史料記載,在此時期由中原一帶前來避難的北方知名學者,包括王粲、和洽、杜襲、趙儼、裴潛、韓暨、司馬芝、繁欽、梁鵠、傅巽、邯鄲淳等人,他們的研究專長,不僅涉及傳統(tǒng)經(jīng)學和儒術(shù),還有詩賦、藝術(shù),其中當時天下最知名、最頂尖的書法家、音樂家都在其中。當然,這些人是否集中居住于冠蓋里已無法考證,但這冠蓋云集之處也是藏龍臥虎之地,他們除了觀山看景,也讀書調(diào)琴、聚談雅集,使?jié)h水兩岸成為百里文化走廊。
諸葛亮把家沒有安在峴山以南的這個走廊地帶,不是沒有這個物質(zhì)能力,而是他更喜歡安靜,不愿湊這個熱鬧。但是,如果他想游學訪名師,此處無疑是必去之所,何況他的老師龐德公也住在這里。
入蜀后諸葛亮手下有一個人叫習禎,曾在蜀漢任太守,雖然事跡較少,但《襄陽記》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的才能雖然不如龐統(tǒng),但在馬良之上(名亞龐統(tǒng),而在馬良之右)。習禎的先祖習郁,稱臣于光武帝劉秀,被劉秀封為襄陽侯。據(jù)《襄陽記》記載,習家就住在襄陽城南至宜城之間的冠蓋里一帶,家里有一處很大的魚池,是習郁效仿范蠡養(yǎng)魚所筑,池邊有高堤,種有竹子及長楸、芙蓉等,是名士們飲宴的佳處。習禎的妹妹嫁給了龐統(tǒng)的弟弟龐林,龐統(tǒng)是諸葛亮二姐夫龐山民的從兄弟,論起來習禎跟諸葛亮還帶點轉(zhuǎn)彎的親戚關(guān)系。
前面提到荊州有七大家族,分別是蒯氏、蔡氏、龐氏、黃氏、馬氏、習氏、楊氏。蒯氏、龐氏已做過介紹,諸葛亮與他們都有親戚關(guān)系。黃家的代表人物是黃承彥,諸葛亮娶的妻子就是他的女兒,這件事后面將述及。諸葛亮與蔡氏雖然沒有直接親戚關(guān)系,但由于岳父黃承彥又是蔡家的女婿,所以諸葛亮與他們也有間接關(guān)系。習氏家族里的習禎,剛剛說過,剩下馬氏和楊氏,諸葛亮和他們也有交往。
襄陽一帶有句民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笔钦f馬家有五個俊才,他們的字里都有一個“?!弊?,其中眉宇間有一撮白毛的那個最優(yōu)秀,此人叫馬良。馬良字季常,比諸葛亮小幾歲,和習禎一樣,也是宜城人,出身于大族,他與諸葛亮很早便相識,諸葛亮曾在信中稱他為“尊兄”?!白鹦帧背S脕矸Q呼同輩中比自己年長者,裴松之由此推斷,馬良可能與諸葛亮結(jié)拜為兄弟,或者有某種親戚關(guān)系(良蓋與亮結(jié)為兄弟,或相與有親)。馬良有個弟弟叫馬謖,也是“馬氏五?!敝?,就是后來被諸葛亮揮淚斬掉的那個。
楊氏家族至少有兩位與諸葛亮有關(guān),一個叫楊颙,一個叫楊儀,入蜀后他們都擔任過重要職務(wù),諸葛亮當丞相時,楊颙當過他的主簿,相當于辦公室主任,楊儀更有才華,諸葛亮一度想把他當接班人進行培養(yǎng)。
深居于隆中的諸葛亮,眼界一點兒都不閉塞,他可以經(jīng)常向龐德公、司馬徽兩位名師求教,平時與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等摯友聚會切磋,或者到峴山一帶拜師求學,平時還可能與龐統(tǒng)、龐林、馬良、習禎、楊颙、楊儀、向朗、尹默等一批本地才俊有廣泛聯(lián)系。正是因為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開放的學習方式,加上諸葛亮過人的天賦,才最終成就了諸葛亮的豐厚學識和過人眼界。而良好又廣泛的人脈關(guān)系,也助力了諸葛亮日后事業(yè)的騰飛。
以上大致是諸葛亮的成才之路,雖然生于亂世之中,又連遭家庭變故,但命運總算還是青睞和眷顧著這個有志的年輕人,給了他隆中如此安靜優(yōu)美的讀書場所,也給了他龐德公、司馬徽這樣的名師指點,還有一幫志趣相投、出類拔萃的俊才相互砥礪。
何謂天才?有人用智商來衡量。智商80到120之間叫作正常,達到130叫作超常,超過140叫天才。如果這樣,天才就太簡單了。成為天才靠的不僅是遺傳基因,現(xiàn)代一般認為,除了遺傳基因外,成就一個天才至少還包括個人努力、社會需求和偶然機遇促成這三大要素。
在遺傳方面,諸葛亮生于雖不顯赫卻也傳承有序的家族,有著祖先留下的良好生理基因和文化傳統(tǒng),從小就潤澤在齊魯文化的豐厚土壤中,讓他具備了成為天才的良好基礎(chǔ)。
在個人努力方面,時局的動蕩、家庭的不幸,讓諸葛亮比同齡人更顯得成熟,戰(zhàn)亂和流離失所增添了他的閱歷,生活的不幸鍛煉了他的堅強,他知道抓緊時間積累和充實自己。更為難得的是,在紛亂的世事中,他竟然獲得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心無旁騖、如饑似渴地學習。
眾多因素集合在一起,加在了諸葛亮身上,是諸葛亮的幸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日積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17歲來到隆中算起,諸葛亮在此隱居學習長達10年。
十年磨一劍,劍出寒光閃!
十年面一壁,何壁不能破?
拜師傳奇
然而,只是這樣剖析諸葛亮的成才之路,大家似乎還覺得不夠,因為在大家的心目中,諸葛亮不僅是人才、天才,還是奇才。
在后世人眼里,諸葛亮已經(jīng)遠遠地超越了那個時代,他不僅是張良、蕭何一類的頂級智囊,也是孫臏、吳起一類的頂級軍事家??v然隱居苦讀,縱然天賦異稟,沒有特殊的機緣和高人指點,那些奇謀妙思也不會無端產(chǎn)生。
這些疑問并非沒有道理。細想一下,龐德公和司馬徽雖然是知名的學者,但專長仍然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儒術(shù)等學問,即使他們思想比較開通、視野較一般儒士開闊,也不過是多一些雜家著作和易學等并非顯學的領(lǐng)域,諸葛亮所擅長的兵家以及傳說中的道家學問是從哪里來的呢?
大家熟知張良圯上拜師的故事。圯就是橋,說張良曾游于下邳某橋上,遇一老父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到下面把我的鞋拿上來(孺子下取履)!”張良始愕然,想揍他,但看他年老,就忍著到下面把鞋取上來,并跪著給老者穿上。老者很滿意,約張良五日后相見。五日后,張良如約而來,老者給了張良一部《太公兵法》,張良經(jīng)常習讀,最終成就了人生的傳奇。
這絕不是民間故事,而是記錄在《漢書》里,老者名叫黃石公,《史記》《高士傳》對他也都有記載,他是秦末漢初五大隱士之一。在他的點撥下,張良得以開悟,學識智謀與日俱增。
在人們心中分量重于張良的諸葛亮,有沒有這樣一位高人的開悟和點撥呢?元代出了一部書,叫《仙鑒》,其中有一篇《諸葛亮拜師》,應(yīng)和了人們這方面的猜測。據(jù)《仙鑒》記載,司馬徽對諸葛亮說:“以你的才華,現(xiàn)在應(yīng)訪名師,進一步增長學問,汝南靈山酆玖熟諳韜略,我曾路過那里向他請教,感到他的學識深不可測,你可以去他那里求教?!彼抉R徽親自帶諸葛亮前往靈山,拜酆玖為師。
諸葛亮來到靈山整整一年,酆玖也不教他(居期年,不教),諸葛亮并不著急,對老師十分恭敬。酆玖經(jīng)過長時間觀察,發(fā)現(xiàn)諸葛亮可教,于是拿出3部書讓諸葛亮研讀,分別是《三才秘錄》《兵法陣圖》和《孤虛相旺》。酆玖告訴諸葛亮,精讀此3部書100日,之后向他匯報讀書心得。諸葛亮認真研讀,百日之后向老師匯報,酆玖認為諸葛亮已掌握了這些著作的精髓(審所學皆能致其奧妙)。
現(xiàn)在稱“靈山”的地方不下20處,河北一省就有五六處,河南也有四五處,如果酆玖真的隱居于靈山,此地有可能在河南宜陽,當然這只是推測。酆玖其人在傳說中很有神通,而正史卻缺少記載,諸葛亮是否真的拜他為師,不得而知。不過,如果真有這樣一位高人,諸葛亮向他拜師求學,尤其學習一些兵法,倒也不是不可能。
《仙鑒》還記載,酆玖不僅自己教授了諸葛亮,還向他引薦了另一位高人武當山北極教主,使得這個故事更加傳奇。
酆玖認為,諸葛亮已研習了兵法,但還欠缺變化(不喻神通),終究還顯不足。南郡管轄下的武當山里有一位北極教主精于此道,于是親自帶著諸葛亮來到武當山,再拜北極教主為師??墒?,諸葛亮到了這里,每天的任務(wù)只是擔柴挑水,除此之外就是上山采一種叫黃精的東西。黃精是一種中藥,俗稱老虎姜、雞頭參,可補氣養(yǎng)陰,現(xiàn)代人常用來治療糖尿病。
諸葛亮不知道采了多少黃精,北極教主才開始教他,教授的主要內(nèi)容是道術(shù)。諸葛亮精通儒、法,深得兵家精髓,同時也精于易、道,這在他留下的著作中可以得到證明。道術(shù)也許源于他的興趣和自學,也許果真得到過某些高人的指點?!断设b》說,諸葛亮學成回到襄陽,再與司馬徽交談,司馬徽大吃一驚,改容道:“你已經(jīng)達到最高水平了(真第一流也)!”
武當山漢代歸武當縣管轄,屬南陽郡,由襄陽沿漢水向上便到,距隆中不到一百公里。“武當”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中,漢末時節(jié)也的確聚集了一批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士。但是,在諸葛亮時代武當山里有沒有一位“北極教主”,這一點已很難考證?!断设b》把諸葛亮歸為“武當?shù)茏印?,更多地是想借重諸葛亮的名望罷了。
不過,在諸葛亮襄陽的10年研讀、游學期間,如果聽說哪里有像酆玖、北極教主那樣的奇人,他一定會心馳神往地前去拜師求學的。對諸葛亮來說,最廣泛地吸取知識的營養(yǎng),從各方面鍛煉和增長自己的學識和見地,是他這一階段唯一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