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亂世少年

謀局與破局:諸葛亮大傳(全2冊) 作者:南門太守 著


第一章 亂世少年

一個郡丞的兒子

諸葛亮出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距東漢末年著名的黃巾大起義只有3年。3年后,東漢帝國將徹底改變模樣。其時,天子名叫劉宏,即漢靈帝,東漢倒數(shù)第二任皇帝。漢靈帝的前任是漢桓帝劉志,后任是漢獻帝劉協(xié),他們3位都是倒霉皇帝,而前兩位名聲不是太好。

就在諸葛亮出生的這一年,漢靈帝劉宏下令在洛陽的后宮里修建了一條街市,讓一部分宮女嬪妃扮成商人叫賣,另一部分扮成客人(作列肆于后宮,使諸采女販賣),還有的扮成賣唱的、耍猴的,漢靈帝自己則穿上商人的衣服在這個人造集市上逛來逛去,有時飲酒作樂,有時與“店主”“顧客”吵嘴、廝斗,不亦樂乎。街市雖然是“山寨版”的,但肆中貨物卻不是道具,而是真的,很多都是從各地搜刮來的珍寶,這些值錢的東西常被宮女嬪妃偷走,她們經常為偷多偷少暗中爭斗,漢靈帝渾然不知。

漢靈帝還在西園大量修建室舍,讓人采來綠色的苔蘚覆蓋在臺階上,引來渠水繞著各個門檻到處環(huán)流。渠水中種植南國進獻的荷花,花大如蓋,有一丈多高,荷葉夜舒晝卷,一莖有四蓮叢生,取名“夜舒荷”。每逢盛夏,“文藝青年”漢靈帝劉宏就到這里避暑,他挑選14~18歲的美女為之執(zhí)篙搖櫓,陪他徹夜宴飲。

漢靈帝的愛好還有不少,他每天乘著4頭驢駕駛的車子在宮里游玩,還親自當駕乘員(躬自操轡,驅馳周旋)。消息傳到宮外,立即引起了轟動,洛陽的許多達官富人競相模仿,成為時尚,致使民間驢價陡漲。當人們以乘驢車為時髦時,劉宏又有了新愛好,喜歡寵物狗。為討漢靈帝歡心,宦官別出心裁,把狗打扮一番,給它們戴上進賢冠,穿上朝服,還佩上綬帶,拉著這些狗上朝。漢靈帝看見大悅,拊掌大笑:“好一個狗官!”這句話絕對只是就事論事,但分列左右的百官聽后莫不覺得是在罵自己。

多年以后,諸葛亮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他每次與人聊起漢桓帝和漢靈帝時,都有點咬牙切齒的感覺(莫不痛恨),在諸葛亮看來,后漢之所以傾頹以致滅亡,主要緣于漢桓帝、漢靈帝兩位當權者親近小人、疏遠賢臣。的確,這不是一個光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宦官當權,奸臣阻道,正義得不到伸張,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個時代,民族矛盾尖銳,土地兼并嚴重,民變頻起,國家風雨飄搖。

總之,這是個黑暗的時代,一個恐怖的時代,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兩漢政權已日薄西山。


看來,諸葛亮真有些生不逢時。

不過,亂世出英雄,在這個亂世里誕生了許多家喻戶曉的英雄,與諸葛亮相比,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已經出生了,諸葛亮屬于這個時代的“小字輩”。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姑且算公元二世紀的一名“八〇后”吧。

諸葛亮出生的這一年,曹操已經26歲,此前當了好幾年縣級官員,目前在朝廷是品秩六百石的議郎,仍然是個“縣處長”;劉備已經20歲,剛剛結識了比自己小一歲的關羽和小兩歲的張飛,在家鄉(xiāng)涿郡一帶待機而動;周瑜6歲了,司馬懿2歲,孫權還沒有出生。與“四〇后”的袁紹、“五〇后”的曹操和“六〇后”的劉備、呂布等人相比,“八〇后”的諸葛亮出生得有些晚,但與同輩人司馬懿、孫權相比,也不算太晚,總算趕上了這個風云際會的時代。

關于諸葛亮的出身,翻檢所有古籍,第一手資料不過3條:《三國志》說:“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吳書》說:“其先葛氏,本瑯邪諸縣人,后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吳書》還記載了諸葛亮哥哥諸葛瑾的事:“瑾少游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p>

上述記載雖然簡略,但認真讀來,也能勾勒出諸葛亮少年時代生活的大致圖景。


諸葛亮出生在瑯邪陽都,瑯邪是郡國的名稱,陽都是個縣城。東漢全國分為13個州,今蘇北、魯東南一帶那時歸徐州,瑯邪本是徐州下面的一個郡,光武帝劉秀封其第十一子劉京為瑯邪公,于是建立瑯邪公國,后劉京晉爵為瑯邪王,建立瑯邪國,這個“國”,相當于郡,治所在開陽縣,下轄瑯邪、諸城、陽都等13個縣。有兩條大河從瑯邪國穿境而過,一條叫沂水,一條叫汶水,兩河交匯之處就是陽都縣城,其故城遺址仍在,屬今山東省沂南縣。兩漢時期,這一帶絕非窮鄉(xiāng)僻壤,受沂水、汶水的滋養(yǎng),此地十分富足且文化昌盛,名儒經師輩出,它是黃老之學的發(fā)祥地和全國知名的易學中心,是當之無愧的文化重鎮(zhèn)。

按照《吳書》的記載,諸葛亮的祖籍本是同郡的諸縣,即今山東省諸城縣,后來遷移至此。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大將葛嬰屢立戰(zhàn)功,但是被陳勝聽信讒言后殺害,漢文帝時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后代就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但這只是陽都縣諸葛姓氏起源的一種說法,除此之外至少還有兩種說法:一是說他們出于葛姓,在伯夷后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后,原來居住在瑯邪郡諸縣的葛氏一支遷往同郡的陽都縣,因為陽都縣已有葛姓,為了區(qū)別,就把后遷來的葛姓稱為諸葛氏。二是說春秋時期齊國有熊氏之后有復姓詹葛的,總是被讀為諸葛,以后干脆改稱諸葛氏。

不管怎么說,陽都諸葛氏都是有來歷的大姓,而《三國志》里提到的諸葛豐,就是這個家族的驕傲之一。諸葛豐字少季,西漢初年人,以剛直而著稱于世,在漢元帝時擔任過司隸校尉。兩漢時期歷任的司隸校尉當數(shù)諸葛豐名氣最大,因為他執(zhí)法公正,不畏權貴,深得百姓尊重。所以,諸葛豐僅僅憑著擔任過司隸校尉的資歷就在《漢書》里有了自己的傳記。

就在諸葛亮出生前的幾年,曹操已經在洛陽、頓丘等地擔任基層官吏,他很想有所作為,在某些方面就深受諸葛豐的影響。曹操后來統(tǒng)一河北,鄴縣成為他的大本營,曹操為找不到合適的鄴縣縣令而苦惱,曾經感嘆:“到哪里能找到像諸葛豐這樣的人才呢?”


諸葛氏雖然也算是名門,但還算不上旺族。漢末是一個門閥漸起的時代,像汝南郡袁氏、潁川郡荀氏、弘農郡楊氏、太原郡王氏那樣威名顯赫、幾世幾公的巨族紛紛涌現(xiàn),在政治上呼風喚雨、左右時局,與他們相比,諸葛氏家族要遜色多了。

諸葛亮的父親名叫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品秩為六百石,與縣令相當,是品秩二千石的郡太守的下屬。東漢的一個郡,介于現(xiàn)在省與市之間,大郡相當于一個省,小郡也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或若干個市。漢末之前,郡太守地位很高,當時朝廷里部長級的九卿品秩也是二千石,所以郡太守相當于“省部級”官員??ぬ匾话阌袃蓚€助手:郡丞和長史。郡丞是太守的副手,相當于“副太守”,長史相當于郡政府秘書長。

如此看來,諸葛亮的父親雖然品秩不高,但地位也不算低,有人干脆稱之為“副市長”。雖然,就郡丞的職守來說確實很重要,但其政治地位卻差得多,因為嚴格說起來,郡丞并不算“官”,而只是“吏”。古代官僚政治中官和吏有嚴格的分野。官,是那些通過國家選拔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員;吏,是官府聘任的協(xié)助長官辦事的人員。官由朝廷考核,決定升遷;吏由長官考核,決定去留。諸葛珪能做到郡丞,說明他很有才干,就像先祖諸葛豐那樣是個實干型人才。而他只做到了郡丞,說明他雖然有才干,卻沒有背景,或者說缺少飛黃騰達的機遇。

泰山郡不屬于瑯邪國所在的徐州而屬于相鄰的兗州,不過泰山郡與瑯邪國也相鄰,由泰山郡的郡治奉高至諸葛亮的老家陽都縣并不太遠,按照現(xiàn)在的距離算只有100多公里,史書并沒有記載諸葛亮幼年時是否隨父親到泰山郡生活,但兩地路途不遠,即使諸葛亮一直生活在故鄉(xiāng),父親也可以經常回來探望。


諸葛珪有3個兒子,長子諸葛瑾,次子就是諸葛亮,還有一個小兒子諸葛均。諸葛瑾長諸葛亮8歲,諸葛亮比弟弟諸葛均大3歲,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瑾少年時代便到京師洛陽求學,學業(yè)進步很快,對《毛詩》《尚書》《左氏春秋》都有一定研究。作為諸葛氏家族的長子,諸葛瑾到京師洛陽唯一的目的只能是求學,目標很有可能是太學。太學是朝廷官辦的最高學府,來這里求學不僅是拿張文憑和找尋一個晉身官場的階梯,而且也是為了自己得到深造和提高,因為這里是各路精英薈萃之所,據(jù)史書記載,袁紹上過太學,曹操也是從這里畢業(yè)的。

諸葛珪把長子送到洛陽讀書,說明他有眼光,也說明他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如果不是天下大亂,如果家里也沒有出現(xiàn)后面的那些變故,諸葛亮長大后想必也會到太學求學,成為一名學者,或者由此走向仕途??墒?,亂世改變命運,家庭的變故也需要重新規(guī)劃人生。根據(jù)《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也去世得很早。

父母雙亡,何其不幸。關于諸葛亮的父母具體去世時間,正史并沒有明確的記載,這是正史糟糕的地方,非大事不記明時間,記人之死不記人之生。明清以來編著的《諸葛忠武侯文集》《諸葛氏宗譜》以及《昭烈忠武陵廟志》等材料對這些進行了補充,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關于諸葛亮身世的大部分記載都來自這一類材料。

畢竟過去了1000多年,所以這些材料的可信度有所降低,而它們相互之間也多有出入。比如,關于諸葛亮準確的出生時間就有很多說法,最有影響的有3個:4月14日,7月23日,8月1日。浙江蘭溪諸葛大公堂所存《諸葛氏宗譜》記諸葛亮出生于181年4月14日;清道光九年(1829)所修《昭烈忠武陵廟志》記諸葛亮出生于181年7月23日。至于8月1日,引用頗多,但似無出處,細究之下可能源于1981年農歷八月一日某地舉辦的紀念諸葛亮誕辰1800周年紀念活動,有人誤以為諸葛亮的生日便是農歷八月一日。

這些材料還提到,諸葛亮的母親姓章,是在諸葛亮5歲的時候去世的,為照顧諸葛亮姐弟們的生活,遠在泰山郡任職的父親續(xù)了弦,這位繼母姓氏不詳,但孩子們對她都很孝順,尤其是諸葛瑾,因為孝順繼母而為人稱道(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不幸的是,諸葛亮8歲時,他的父親也離開了人世。原本幸福的一家接連遭到如此打擊,這些都深深烙在了少年諸葛亮的心中,不可避免地影響他性格的形成。


汝潁多奇士,山東出大漢。古代山東為東夷之地,據(jù)考證,東夷可能是介于白種人與黃種人之間的一類人,他們普遍身材高大。說起諸葛亮的長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羽扇綸巾”,是一個翩翩文人形象,但這個形象并不是真實的諸葛亮。根據(jù)史書記載,諸葛亮是個大高個兒,史書記載他成年后“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漢代1尺合今23.5厘米,按照這個計算,諸葛亮身高約1.88米,在平均身高低于今人的漢末,諸葛亮往人群里一站,顯得非常突出?!皞ァ钡暮x接近于魁梧又偏重于修長,說明諸葛亮屬于偉干長軀的那種山東漢子。

唐代有一本叫《姓源韻譜》的書,里面有對諸葛亮容貌的進一步描寫,說他身材很好,如松柏挺拔,皮膚有點粗糙,但很滋潤(形細如松柏,皮膚枯槁,但文理潤澤)。《姓源韻譜》絕不是隨意之作,因為它的作者是張九齡,盡管距諸葛亮時代也有幾百年了,但應該不至于瞎編,可能張九齡看到某些我們現(xiàn)在已無法看到的史料。東晉裴啟所著《語林》一書,也記載著對諸葛亮相貌的描寫,說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對峙,乘著一架小推車(素輿),頭戴葛巾,手持白毛扇,指揮三軍,號令嚴明?!墩Z林》與《世說新語》《搜神記》類似,嚴格說來不是史學著作,關于這段描寫僅作參考,但是這個頭戴葛巾、手揮白毛扇的形象無疑已深入人心,成為諸葛亮的標準像。

除了文字描寫,有關諸葛亮的畫像也有跡可尋。諸葛亮死后蜀漢很快為他畫了像也鑄了像,《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去世后,后主劉禪“詔為亮立廟于沔陽”,這是最早為諸葛亮立的廟,即今陜西勉縣的武侯祠,史書記載當時還“圖形立廟”“均鑄金以存其像”。勉縣武侯祠里的諸葛亮像應該是最像諸葛亮的,雖然現(xiàn)在已經看不到了,但由于這里埋葬著諸葛亮,而諸葛亮又受歷代的尊崇,所以諸葛亮墓至今仍保存完好,而諸葛亮的畫像也應該保存過相當長的時間,為后人臨摹、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據(jù)史料記載,唐朝閻立本、五代房從真、宋末趙孟頫、明代朱有燉等畫家都畫過諸葛亮像,他們看到的有關諸葛亮相貌的資料應該更多,所以所畫的像即便不能完全復原諸葛亮的相貌,也不會憑空而畫。其中閻立本所繪的諸葛亮像最值得關注,因為他算是一位“宮廷畫家”,畫過歷代帝王畫像13幅,應是奉旨而作,所以都應當有所依據(jù)。南宋畫家王齊賢曾臨摹過閻立本畫的諸葛亮像,一直到清代這幅畫像還在,著名學者趙翼就看過這幅畫像,還作詩紀念。

明朝時,王圻和兒子王思義編撰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圖錄類書,名叫“三才圖會”,由于取材嚴謹,編撰慎重,所以被譽為“明朝繪圖類書的佼佼者”,在這部書里就有一幅諸葛亮畫像,許多人認為這幅畫像應取材于歷代流傳下來的真實的諸葛亮像。1630年,崇禎皇帝命畫師依據(jù)武英殿中所藏書畫為歷代明君賢臣畫像,畫成后藏于文華、武英兩殿。1749年乾隆皇帝命人將這批畫像重新裝裱,移藏于南薰殿,這就是著名的“南薰殿藏歷代名臣畫像”,其中就有諸葛亮的畫像一幅。

“三才圖會版”和“南薰殿藏版”的諸葛亮略有不同,比如臉形一個顯瘦長一個較圓胖,胡須一個上翹一個下垂,但總體來說還是非常接近的,一看就是同一人。這說明,畫這兩幅像的人雖然臨摹的對象不同,追溯上去卻可能是同一個來源,也就是歷代流傳下來最接近諸葛亮相貌的畫像。

綜合來看,諸葛亮成年后個子挺高,身材修長,喜歡穿流行于漢末士人中的那種便裝,有風度,有氣場。山東漢子偉岸卻不魯莽,因為他們重禮儀。齊魯又是文化昌盛之地,一山一水一圣人,“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作為孔孟故里,儒家思想對人們影響至深,形成了厚道直爽、重仁信義的民風。齊魯也出好漢,《水滸傳》一出,無人爭鋒。中國有兩個地方的人愛夸自己家鄉(xiāng)好,一是山西人,愛唱“人說山西好風光”,再一個就是山東人,愛唱“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如果有人說山東不好,山東人就會跟你急。

齊魯崇儒學,也興兵家,姜太公、管仲、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等著名兵家出自這里,宋代官修《武經七書》作為兵家的必讀經典,其中《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等四部最重要的兵書作者都來自齊魯?shù)貐^(qū)。

諸葛亮就誕生在齊魯大地,雖然早年事跡大都不可考,但山東漢子身上共有的自然基因和齊魯文化留下的人文基因無疑對他產生了深深影響,為諸葛亮的成才和性格形成都打下了基礎。

灰色的記憶

父母先后去世,諸葛亮面對的是整個家庭出現(xiàn)的重大轉變,諸葛亮現(xiàn)在所能依靠的是兄長諸葛瑾。諸葛瑾此時已從洛陽回到故鄉(xiāng),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其實,即使父母仍健在諸葛瑾也要回來,因為天下已不太平,洛陽成為動亂的中心。

諸葛亮3歲時,也就是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全國爆發(fā)了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天下響應,萬眾影從,京師為之震動。漢靈帝召集群臣商議,決定解除黨禁,發(fā)天下精兵鎮(zhèn)壓民變。時年30歲的曹操就在此時投筆從戎,擔任騎都尉,參與平亂。24歲的劉備也終于等來了大干一場的機會,領著關羽、張飛等人參加了朝廷臨時招募的軍隊,因功被授予安喜縣尉。還有孫權的父親孫堅,也跟人去鎮(zhèn)壓黃巾軍,因功被授予別部司馬。黃巾起義改變了東漢王朝的命運,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后來,黃巾起義總算撲滅了,但朝廷元氣大傷,社會更加貧困和動蕩,政治更加黑暗,外戚和宦官的爭斗更為劇烈,漢靈帝管不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公開賣官鬻爵。

諸葛亮9歲時,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擁立皇子劉辯繼位,緊接著發(fā)生了董卓等外兵入京事件,何進被殺,董卓鴆殺劉辯,改立另一位皇子劉協(xié)為帝。為反抗董卓,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聯(lián)絡10余位刺史、太守結盟起兵,組成關東聯(lián)軍,開始了討伐董卓之戰(zhàn)。

諸葛亮11歲時,董卓挾漢獻帝劉協(xié)遷都到了長安,后又被王允、呂布等人發(fā)動政變殺死,天下完全進入群雄割據(jù)混戰(zhàn)的時代。


瑯邪國所在的徐州,最高長官是徐州牧陶謙,此人善于在政治上投機,別人討伐董卓,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對于轄區(qū)內參加關東聯(lián)軍的一律放行,但始終又堅持向董卓控制的朝廷進貢。

當時,除洛陽所在的司隸校尉部以外,天下各州之中,與徐州相鄰的兗州、豫州、青州等地已是戰(zhàn)火連連,陶謙注意保存實力,使徐州暫時避免了大的戰(zhàn)事,中原地區(qū)一些人為避戰(zhàn)亂逃到了徐州,靠近海邊的瑯邪國成為他們的首選。

由諸葛亮的家鄉(xiāng)陽都縣沿沂水而下,不遠即是臨沂,再往下,是瑯邪國的治所開陽,大約在諸葛亮10歲時,大批由中原地區(qū)遷來的人住滿了這里,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朝廷前太尉曹嵩,他是曹操的父親。曹操此時參加了關東聯(lián)軍,并逐漸向兗州方向發(fā)展。曹操的故鄉(xiāng)在豫州的沛國,那里已成四戰(zhàn)之地。曹操的夫人卞氏是瑯邪國開陽縣人,也許因為這一點,曹嵩率本家數(shù)十口人來到瑯邪國避難。但是,瑯邪國的和平只是暫時的,一場巨大的災難隨之而來。

諸葛亮13歲時,曹操占據(jù)了大部分兗州,被推舉為兗州牧,他想把父親接到自己控制下的兗州東郡。兗州所屬的泰山郡離瑯邪國最近,泰山郡太守應劭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應劭。應劭是著名學者,《風俗通義》的作者,原本是朝廷任命的官員,并非曹操的嫡系。有人認為,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當年正是在應劭手下任職,其實這并不確切?!逗鬂h書》記載了應劭擔任泰山郡太守的準確時間,即漢獻帝興平六年(189),而諸葛珪已于上一年去世了。

也不知應劭是沒把領導的事放心上,還是辦這種事并不是他這個書生的強項,結果這件事辦砸了,而且情況很嚴重。曹嵩一行雖然收拾好了開始上路,但半路上被人劫殺,包括曹嵩在內的曹家數(shù)十口人一個沒剩,全被殺死。應劭嚇傻了,不敢在泰山郡待下去,棄官逃到了袁紹那里。

曹操聞聽大悲,繼而狂怒,誓言報復。曹操派人去查,查來查去居然與徐州牧陶謙有關,劫殺曹嵩的是陶謙手下部將張闿,至于張闿是私自行動還是得到了陶謙的授意,至今這都是個無頭案,史書說法不一。不過,以陶謙的個性和當時的局勢,他絕干不出來這樣的事,他缺少動機,也缺少絕對的實力。但曹操不管,在兗州站穩(wěn)腳跟后他正要向外擴展,南面的徐州是曹操拓展勢力的首選目標,現(xiàn)在有了這么好的借口,哪兒能錯過?所以,即使弄清楚了陶謙與劫殺曹嵩毫無關系,曹操也不會承認。他立即集結重兵殺向徐州,連拔10多座城池,大軍推進至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曹操攻破彭城,之后下令屠城。陶謙一敗涂地,退保徐州的大本營東??ほ俺恰Nky之際,劉備率數(shù)千人馬及時前來增援陶謙。當時劉備還沒有單干,他所屬的幽州的公孫瓚集團正與冀州的袁紹集團激戰(zhàn)不休,而曹操屬于袁紹集團,曹操攻打陶謙,公孫瓚認為自己應該出手相救,這就有了劉備奉公孫瓚之命南下救援徐州,在劉備的幫助下郯城總算未失,陶謙躲過一劫。

曹操發(fā)動了多次南征徐州之戰(zhàn),這是第一次,進攻的路線是西邊的彭城方向,諸葛亮的家鄉(xiāng)瑯邪國在東邊,還不是主戰(zhàn)場,因而影響不大。但到了次年,曹操卷土重來,發(fā)動了第二次南征徐州之戰(zhàn),這一次曹軍改變了進攻方向,不走西路,改走東線,主力進入瑯邪國北部地區(qū),連下5座城池,一直打到東海(復征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這個東海,指的是徐州轄下的東???,陶謙的大本營郯城即在其中,該郡的管轄范圍西到如今的山東省棗莊市,東到江蘇省連云港市。曹操此戰(zhàn)攻下的瑯邪國5座城池都是哪幾座不得而知,但是少不了開陽、即丘、陽都這幾座沂水沿岸靠近東海郡的城池。

這是諸葛亮的家鄉(xiāng)陽都縣第一次面臨大規(guī)模戰(zhàn)事,之前雖然黃巾起義驟起,但主要在青州、兗州境內,瑯邪國還相對安全。綜合各種史料記載,曹軍早期的軍紀比較差,這大概與曹軍早期的構成有關。曹操起兵初期,收編了大量地方武裝,還有相當多的黃巾軍舊部,雖作戰(zhàn)勇猛,但紀律較差,屢次留下屠城和殘殺百姓的記錄。戰(zhàn)火一起,生靈涂炭,這次瑯邪國境內5座城池陷落的情景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慘狀可想而知,少年諸葛亮目睹了這一切,從而在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讓諸葛亮對曹操多少產生了本能的排斥,這種微妙的心理甚至影響了諸葛亮日后的政治選擇。

雖然曹操此次南征徐州仍然未能全勝,遇到了重大挫折,張邈和陳宮秘密迎請呂布在曹操的后方兗州發(fā)起叛亂,曹操不得不倉促撤軍。但是,所有人都明白曹操還會卷土重來,瑯邪國已不安全。原本是避難之所的瑯邪國,現(xiàn)在每天都有大量民眾外逃。作為諸葛家長子的諸葛瑾,看著繼母和兩個弟弟、兩個妹妹,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

叔父諸葛玄

好在諸葛亮和諸葛瑾還有一個叔父,關鍵時刻給他們提供了幫助。諸葛亮的叔父名叫諸葛玄,是個很有本事的人,早年在洛陽為官,具體擔任什么職務不詳,應該不是特別高級的官職,因為史書沒有他在朝廷為官的記載。但地位也不會特別低,從他在洛陽的交游情況看,他有機會接觸不少上層人士。

諸葛玄應該是一名中級官吏,當他在朝為官時,正值宦官爭斗、董卓亂政,就連朝廷里三公九卿一級的高級官員說殺就殺,朝不保夕,更何況他們這些人??紤]到這些情況,加上諸葛珪病故,諸葛玄回到了家鄉(xiāng)。

在洛陽期間諸葛玄交到了不少朋友,其中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劉表,一個是袁術。劉表是兗州山陽國人,漢室宗親,大學者王暢的學生,年輕時便入朝為官,何進擔任大將軍時聘他為大將軍掾,相當于大軍府里的處長。袁術是豫州汝南郡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年紀輕輕便擔任了河南尹,相當于郡太守。

諸葛玄的這兩個朋友,一個是漢室宗親、名師高徒,一個是世家子弟、年輕有為,在當時都是眾人爭相結交的對象。尤其是袁術,身邊總是聚集著不少世家公子,他們經常在一起吃喝游玩,毫不避諱眾人的議論,十分惹人注目(少以俠氣聞,數(shù)與諸公子飛鷹走狗)。諸葛玄跟他們非親非故,也不是同鄉(xiāng),但關系處得很好。這說明,諸葛玄在朝中雖非高官,但地位也不會太低,同時也說明諸葛玄身上有著山東人所特有的崇信重義、好結交朋友的特點。就在諸葛玄回到家鄉(xiāng)的前后,劉表和袁術的事業(yè)各自都有了很大發(fā)展,相繼成為天下有很大影響力的人物。

董卓秉政后,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此時各州的刺史已逐漸重權在握,是一個顯職。荊州一帶擁兵自重的人很多,有蘇代、貝羽、張虎、陳生、蒯越、龐季、蔡瑁、黃祖等人,朝廷實際上已失去了控制。董卓除了給劉表一紙任命外,并無更多支持。

劉表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很艱辛,有一本叫《戰(zhàn)略》的書記載了劉表初到荊州時的情況。劉表單人獨騎來到荊州,兩眼一抹黑,好在他在這里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們一塊在何進的大將軍府里共過事,這個人就是荊州本地大族出身的蒯越。在蒯越的幫助下,荊州蔡氏、黃氏、龐氏等另外幾家大族也對劉表給予支持,在他們的共同協(xié)助下,劉表先從荊州最重要的南郡下手,逐步統(tǒng)一荊州。當時南郡的郡治襄陽城里有張虎、陳生等人領兵據(jù)守,不聽任何人的調遣。蒯越和龐季二人進城,勸說他們投降,劉表占有了襄陽。

荊州原先的治所在長江以南的漢壽,劉表索性把治所搬到襄陽,很快他統(tǒng)一了南郡,荊州下屬的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等郡也都先后歸順了他,除最北面的南陽郡外,劉表控制了整個荊州。關東聯(lián)軍討伐董卓,劉表的態(tài)度跟陶謙一樣,不參與也不反對。中原戰(zhàn)亂,公孫瓚跟袁紹打,曹操跟陶謙打、跟呂布打,袁紹后來又跟曹操打,這些事劉表也統(tǒng)統(tǒng)不參與,埋頭發(fā)展自己,荊州成為一片難得的和平之地。

再說袁術,與劉表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不同,袁術是打著反叛朝廷的旗號離開洛陽的。董卓把持朝政,與袁術的哥哥袁紹發(fā)生了激烈沖突,袁紹、袁術、曹操等人一夕之間同時離開了洛陽。袁術來到荊州北面的門戶南陽郡,在這里也很快站住了腳跟。隨著勢力壯大,袁術的控制范圍逐步拓展到豫州、揚州一帶,后來干脆把大本營遷到了揚州的壽春。

袁術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目光不局限于一州一郡,也不會像劉表那樣擁兵自保,而是積極參加群雄爭戰(zhàn)。揚州下轄6個郡,江北有2個,江南有4個,袁術一面派孫策到江東去拓展,同時也把目光盯上了江南的豫章郡,此時豫章郡太守周術死了,袁術覺得這是個機會,想派人到那里發(fā)展勢力。派誰去呢?袁術想起了諸葛玄,便讓人捎信給在陽都的老朋友諸葛玄,說自己想表奏諸葛玄為豫章郡太守,問他是否有意。


袁術能想到諸葛玄,至少說明3個問題:一是他們的關系確實很好,二是此前諸葛玄的官位不至于太低,三是諸葛玄是個有能力的人,袁術覺得把這件事交給他沒問題。

諸葛玄接到袁術的信,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諸葛玄也知道此行充滿了艱辛和危險,因為袁術雖然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后將軍,但并沒有權力任命自己做太守。袁術的任命嚴格來說是非法的,它還專門有個名詞,叫作“表奏”。所謂“表奏”,也稱“遙拜”,此時朝廷已西遷長安,對中原失去了控制,大江南北陷入軍閥混戰(zhàn)狀態(tài)。仗雖然每天都在打,但是一些正常的行政管理、官員任免事務還要進行,在無法取得朝廷合法任命的情況下,各地的實力派便自行任命官員。具體做法是,將擬任官員的情況寫一道奏表,向長安方向遙拜一下,念一遍,再將挾持天子的軍閥大罵一通,表一下自己的忠心,程序就算完了。這個做法肇始于袁紹,后來大家覺得挺好,很實用,很便捷,既達到了目的,也有了一個說法和交代,便紛紛效仿。袁術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用的也是這個辦法。

程序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豫章郡是否由袁術說了算?答案是否定的。袁術新來揚州,雖然給自己“表奏”了個揚州牧,但他的勢力遠遠沒有達到豫章郡,諸葛玄去上任,順利還好說,如果控制不了局面,那麻煩就大了。可是諸葛玄來不及思考這些,看著曹操的大軍很快又要卷土重來,瑯邪國將再陷滅頂之災,為了一家人逃命,諸葛玄決定冒一次險。

諸葛玄與諸葛瑾、諸葛亮哥兒倆商量后,決定分成兩路,自己先帶領諸葛亮、諸葛均以及他們的兩位姐姐去豫章郡上任,諸葛瑾留在家鄉(xiāng),照顧繼母,照看家中的產業(yè)。就這樣,大約在漢獻帝興平元年(194),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一起離開生活了14年的故鄉(xiāng)陽都,開始了新的未知旅程。

由豫章到荊州

豫章是一個大郡,郡治在南昌縣,即今江西省南昌市,全郡的管轄范圍也與今天江西全省大致相當。由瑯邪國陽都縣到遙遠的豫章郡南昌縣,一路十分辛苦。諸葛亮隨叔父赴任,最有可能走的路線是:由陽都南下進入東??ぃ^郯城,再過彭城、下邳、梁國,轉道汝南郡,由那里直向南,沿著南方大道過長江,到達豫章郡。

郯城、彭城、下邳、梁國,都是近年來各方反復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尤其是彭城,不久之前曹軍曾在此屠城,泗水為之斷流。這是諸葛亮第一次走出家鄉(xiāng),雖然他才14歲,但心智已相當成熟。一路上所見所聞,進一步加深了他對戰(zhàn)爭的認識和對苦難的理解。路上,當聽到和看到曹軍留下的累累暴行時,諸葛亮的內心自然會生出更多的厭惡和極度反感。

總算到了豫章郡,接下來的事,有不同的記載。

一個是《三國志》所說:遠在長安的朝廷聽說周術死了,正式任命了一個叫朱皓的人來當豫章郡太守,這樣豫章郡便有了兩個太守。面對這種情況,諸葛玄決定放棄,但他沒有回老家陽都,也沒有到袁術那里,而是想到了另一位老朋友劉表,便去了荊州,依附于劉表(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另一個說法來自《漢獻帝春秋》:朝廷得知周術已死,袁術私自委任諸葛玄為太守,便派朱皓來代替諸葛玄。朱皓從揚州刺史劉繇那里借來兵,攻擊諸葛玄,諸葛玄不敵,退守西城,漢獻帝建安二年(197)正月,西城發(fā)生民變,殺了諸葛玄,把首級送與劉繇(西城民反,殺玄,送首詣繇)。

這兩個說法內容差不多,反正諸葛玄在豫章郡沒待多長時間。但是,這兩種說法的結果有很大出入,一個是說諸葛玄后來到了荊州,另一個說諸葛玄死在了豫章郡。相比較而言,后一種說法影響更大,很多書上都采用這個說法?!稘h獻帝春秋》相傳作于漢末,作者失考,也有說它是西晉學者袁曄所撰,由于成書時間很早,所以是記錄漢末三國歷史的第一手材料。但看樣子這部書并非出自大家手筆,裴松之一向對它很輕視,斥它“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中間充滿了“穢雜虛謬”,甚至認為它是“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

但結合后面發(fā)生的事,《三國志》的說法似乎更為可取。前面說過,袁術任命諸葛玄當太守,看似挺風光,其實風險很大。《襄陽記》有一條記載,說襄陽城里有個“牽羊壇”,每有新任刺史到任,必先來此壇,牽著一只羊繞壇走,不管它,看它能走幾圈,走幾圈往往預示該刺史能干幾年。現(xiàn)在不是太平盛世,刺史不好當,太守很難干,說走人就得走,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更何況諸葛玄這個太守并非名正言順。所以,當朝廷正式任命的太守到任后,諸葛玄沒有理由跟他對抗到底,棄官是他的正常選擇。

自動放棄了豫章太守一職后,諸葛玄沒有回到家鄉(xiāng),是因為家鄉(xiāng)的戰(zhàn)亂更甚于之前,曹操果然發(fā)起了新的南征徐州之戰(zhàn),侄子諸葛瑾已攜繼母離開了陽都,遠赴江東避難。

諸葛玄也沒有回袁術那里,一來袁術交給自己的事是這樣的結局,他不想再去見袁術,二來聽說袁術的野心越來越大,社會上到處流傳,說袁術已經暗中做著僭越稱帝的打算。在這種情況下,去投靠離豫章郡不遠的故友劉表成為諸葛玄自然的選擇。如果諸葛玄在豫章郡被殺了,諸葛亮姐弟四人如何到的荊州,又如何依附的劉表,就成了很大問題。

而且,《漢獻帝春秋》認為諸葛玄赴豫章郡上任不是袁術所任命,而是劉表任命,這不太符合邏輯。豫章郡屬揚州,袁術自認為揚州是自己的地盤,還自兼揚州牧,所以會任命豫章郡太守。劉表是荊州牧,突然想起任命揚州的官員,不太可能。換成袁紹、公孫瓚、袁術這樣的人,這也許是可能的,但劉表一向表示忠于朝廷,是一名模范的地方大員,在別人都不太搭理天子的情況下,他還堅持年年向其進貢,深得朝廷好感,讓他越權任命不屬于自己轄區(qū)的官員,不怎么說得通。

所以,正如《三國志》所言,諸葛玄是袁術任命的,他后來去了劉表那里。


大約在漢獻帝建安元年(196),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這一年諸葛亮15歲。

劉表對老朋友的到來十分歡迎,把他們一行接到襄陽居住。中原地區(qū)連年戰(zhàn)亂形成了多次難民潮,為躲避戰(zhàn)爭,人們開始向邊境地區(qū)大規(guī)模遷移,開始只要沒有戰(zhàn)事的地方都成為遷移的目的地,后來戰(zhàn)火越燃越廣,大家只好拼命往遠處跑,包括遼東、益州、荊州以及更遠的交州。

在這些地方中,逃往荊州的人最多,因為相對而言這里與內地的交通最為便利,而且劉表主政后,荊州很少再起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相對安寧。荊州氣候適宜農業(yè)發(fā)展,物產豐富,經濟發(fā)達,這些都吸引大量逃難的人來此定居,其中包括大批的士人和官吏。人力資源歷來都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是國力、軍力的重要體現(xiàn),沒用幾年時間,劉表就發(fā)展成為“南收零、桂,北據(jù)漢川,地方數(shù)千里,帶甲十余萬”的割據(jù)勢力。

在當時,劉表的綜合實力僅次于袁紹集團,如果把治世能臣的稱號給劉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劉表在地方治理方面確實有一套,他來荊州之前,這里并不是一片凈土,人多好斗,賊寇作亂,到處不安定(人情好擾,加以四方震駭,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經過他的治理,這里變成了“萬里肅清”之地,儼然是東漢帝國最后一片樂土?!逗鬂h書》說劉表在荊州的治理很有成效,做到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官民都很高興而且感到佩服(大小咸悅而服之),這應該不完全是溢美之詞。

諸葛玄到了襄陽,并沒有在老朋友劉表手下任職,推測起來,最大的可能是諸葛玄的健康出了問題,因為就在一年之后,他病逝于此。諸葛亮的父親死得較早,叔父也在此時去世,諸葛亮自己死時也只有50多歲,這樣看來他們這個家族似乎有遺傳方面的問題。不過,那時候人的壽命普遍較短,這是當時的諸葛氏家族普遍缺乏長壽者的最重要原因。

諸葛玄的去世對諸葛亮姐弟四人來說又是一次打擊,諸葛亮此時不過17歲,弟弟諸葛均才14歲,他們的大哥諸葛瑾又奉繼母去了江東,由于通信艱難,也不知道他們那里的具體情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