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早期浪漫派(1790—1802)
一、早期浪漫派的產(chǎn)生
早期浪漫派的產(chǎn)生,通常是從施萊格爾兄弟、諾瓦利斯、蒂克等于1796年聚首耶拿時算起,但是考慮到蒂克(1773—1853)和威廉·海因里?!ね呖狭_德(1773—1798)(后文簡稱瓦肯羅德—編者注)此前的創(chuàng)作和意義,往前推算到90年代初期,也未嘗不可。
蒂克是位多才多藝多產(chǎn)的作家,在世時頗具影響,后世把他視為德國浪漫派的代表性作家,德國著名女作家里卡達·胡赫(1864—1947)在她的論著《浪漫派》中稱他為“浪漫性格的化身”。他的代表作品有“童話小說”,或曰“藝術童話”的《金發(fā)的??素愄亍罚?797),以及長篇小說《弗蘭茨·施特恩巴爾德漫游記》(1798),它們在浪漫派文學中,開了“藝術童話”和“藝術家小說”的先河。蒂克生前享有很高的榮譽,晚年極受崇敬,亞歷山大·洪堡甚至把他與歌德、席勒并稱為“我們祖國的三大英雄”(drei Heroen unseres Vaterlandes),歌德逝世后,蒂克常被尊稱為德國最偉大的詩人。作家弗里德里?!ず谪悹枺?813—1863)(后文簡稱黑貝爾—編者注)在蒂克去世時將其譽為“浪漫派之王”(K?nig der Romantik)。這種贊譽之詞顯然是言過其實,蒂克雖然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且駕馭語言的能力和修辭技巧,都十分了得,但他那種商業(yè)化的寫作習慣,往往使他的文學作品流于膚淺,他的大部分文學作品早已無人問津。但是這位早熟多產(chǎn)的作家和他的同窗好友瓦肯羅德,各以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德國浪漫派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蒂克和瓦肯羅德相識于柏林讀中學時期,他們兩人的成就得益于他們維持終生的深厚情誼和密切合作。他們的友誼在德國文學史上是“引人注目的”,“他們的友誼合作,標志著浪漫派的誕生”。1793年秋,兩位年輕朋友作了一次長達半年之久的古代藝術考察旅游,先后游歷了埃爾朗根的近郊、遠郊,紐倫堡、班貝格、愛爾福特、耶拿和拜羅伊特等地的風景名勝和文化古跡,參觀了畫廊,從游歷中對中古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疾斓囊娐労透惺埽瑸橥呖狭_德的代表作《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它是早期浪漫派一部綱領性作品,對此后浪漫派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作品以藝術與現(xiàn)實生活、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為題材,通過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作者的化身),表達了對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丟勒等藝術大師的崇敬,對其生活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贊美,同時以拉斐爾的繪畫為例,贊頌了古代大師表現(xiàn)豐富內心世界的宗教藝術,借以批判以溫克爾曼為代表的古典主義文藝教條,宣稱最高的創(chuàng)造力源自藝術與虔誠的融合。這部作品名義上是長篇小說,其實是一個把短篇小說、散文、文藝評論、隨筆等多種文藝形式熔于一爐的大雜燴,開創(chuàng)了浪漫派打破各藝術門類界限的先河。
柏林自然是早期浪漫活動的一個據(jù)點,世紀更迭前后,在這兒活動的,除了瓦肯羅德和蒂克外,還有克萊斯特和施萊爾馬赫,但是耶拿卻是它的主要活動地盤,因此早期浪漫派又稱為耶拿浪漫派。浪漫派作家選擇這座城市作為他們的活動中心并非偶然。當時耶拿借助其享譽全德的學府—耶拿大學而成了德意志學術中心。一些歐洲級的大學者,如生物學家尤·克·洛德和化學家約·沃·德貝賴納都在這兒講學;席勒(自1789)、費希特(1794—1799)、謝林(1798—1803)和黑格爾(1801—1807)先后在此執(zhí)教。難怪奧·威·施萊格爾的妻子卡羅利妮1803年稱耶拿為“哲學王國”。1796年7月,奧·威·施萊格爾偕同新婚妻子從布倫瑞克遷到耶拿,在席勒主辦的《季節(jié)女神》雜志社充當編輯,后經(jīng)席勒推薦,還擔任《文學匯報》評論員。弗·施萊格爾和他的未婚妻子多羅苔婭也先后來到耶拿,在哥嫂家落腳。在耶拿,很快就形成了一個以施萊格爾兄弟和諾瓦利斯為核心的新流派,史稱早期浪漫派,或者耶拿浪漫派,其成員包括作家蒂克和瓦肯羅德,哲學家謝林和神學家施萊爾馬赫。
二、《雅典娜神殿》
《雅典娜神殿》是早期浪漫派在謀求自身生存和事業(yè)發(fā)展形勢下創(chuàng)辦的刊物。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施萊格爾兄弟與詩人席勒的關系原先是不錯的,后因弗·施萊格爾與席勒之間爆發(fā)的一場筆墨官司而最終導致關系破裂。弗·施萊格爾看到無法再在席勒的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便于1797年從耶拿來到柏林,想把稿件投給作曲家兼作家弗·賴夏特創(chuàng)辦的刊物《藝苑斷片》。同賴夏特的關系破裂后,形勢迫使施萊格爾另謀出路。于是他便約請他的哥哥奧·威·施萊格爾合辦一份浪漫派自己的刊物。這樣,《雅典娜神殿》便成了早期浪漫派宣傳、貫徹自己生活觀和文藝理論主張的園地。弗·施萊格爾野心勃勃,竭力要把《雅典娜神殿》辦成一個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擁有盡可能多的讀者的刊物,同時希望借助它,不僅改善自己不時陷入手頭拮據(jù)的窘境,而更為重要的是,使他們兄弟倆、諾瓦利斯和施萊爾馬赫成為一種新詩與哲學的開路先鋒,在當代所謂的“派系”斗爭中獨領文藝批評的風騷。
在同時代的刊物中,《雅典娜神殿》頗具特色。在合作者隊伍方面,弗·施萊格爾并不希望擁有一支有社會名流參加的龐大作者群,而是只邀請少數(shù)幾個志同道合者合作共事,因此除施萊格爾兄弟外,撰稿人僅有諾瓦利斯、施萊爾馬赫以及哲學家許爾森(August Ludwig Hülsen)、多羅苔婭·施萊格爾和索菲·貝哈特(蒂克的女兒)。在內容上,強調詩與哲學的緊密結合;在形式上,偏愛斷片;在風格上,尤其后期,偏愛神秘莫測,晦澀難懂,不為外行人所能接受的東西(這顯然違背了編者辦刊的初衷)?!堆诺淠壬竦睢穯柺篮?,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充分利用自己的輿論陣地,闡明自己的文藝理論和主張,就詩的含義,文藝體裁與形式諸問題亮明自己的觀點,力圖在文壇上掀起一場“文學革命”。早期浪漫派隨著《雅典娜神殿》(1798—1800)的發(fā)行而迎來了自己發(fā)展的高潮。
三、早期浪漫派的特點
早期浪漫派作為德國浪漫派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活動時限很短,主要活動期只有五六年,從其先行者瓦肯羅德和蒂克算起,也不過十來年。但是同中期(或盛期)和晚期浪漫派相比,甚至與同時期歐洲其他國家的浪漫主義相比,它有自己的鮮明個性:
其一,從隊伍的構成來看,基本上是一支理論型的隊伍。除瓦肯羅德和蒂克外,多為理論家、學者,或者是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們學識較淵博。諾瓦利斯以詩人著稱,但也是個理論型的詩人,他像弗·施萊格爾一樣,選修過哲學,有深厚的理論功底。
其二,主張詩與哲學的結合。弗·施萊格爾把他們所推行的浪漫主義運動,說成是一場“文學哲學運動”,諾瓦利斯則稱之為“詩化的唯心主義”,把浪漫詩稱為“包羅萬象的詩”,聲稱詩應該富有哲學的內涵,而哲學應該具有詩的外形,兩者應該融為一體。
其三,富有革新精神。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令年輕的德國浪漫派作家歡欣鼓舞,但是由于德國經(jīng)濟落后,資產(chǎn)階級軟弱無力,而無法步這個偉大鄰國的后塵。德國雖然在政治上是個矮子,但思想文化上卻是個巨人,周邊鄰國無法望其項背,年輕的德國浪漫派作家熱切盼望,并力圖在本民族占據(jù)優(yōu)勢的領域進行一場革命,以補償政治領域的缺陷。弗·施萊格爾在《雅典娜神殿》第216條斷片里聲稱:法國大革命、費希特的《科學原理》和歌德的《威廉·邁斯特》是時代的偉大傾向。這種提法,足見早期德國浪漫派代表人物對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持有多么高的期望和評價。他們利用斷片、講座等形式闡明自己的理論主張,竭力鼓吹文學藝術要從內容到形式進行改造和革新,鼓吹詩與哲學的結合,倡導打破各藝術門類的界限,以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尤其在文學領域掀起一場革命。
其四,崇尚友誼與協(xié)作。德國浪漫派的斗士們,厭惡庸俗的實用主義人際關系,祈求派友之間堅持真誠的友誼與合作。部分早期浪漫派成員本來就是摯友,例如弗·施萊格爾與諾瓦利斯在萊比錫大學深造時就是同窗好友;瓦肯羅德與蒂克在柏林讀中學時就結成了莫逆之交,他們兩人的友誼可稱為德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范例”,他們用自己的友誼與合作開創(chuàng)了一股德國文學藝術的新思潮;施萊格爾兄弟的關系,則是同胞加摯友。早期浪漫派作家間的這種親密關系,自然有助于他們所倡導的“協(xié)作”精神的發(fā)揚,他們曾經(jīng)大力提倡“協(xié)作詩”(Sympoesie)和“協(xié)作哲學”(Symphilosophie),以便在朋友之間無拘無束地切磋詩藝和哲學問題,探討文化精神領域中的各種未知現(xiàn)象,以達到互相啟迪共同提高的目的。1798年,早期浪漫派在“協(xié)作”方面采取了一個新的舉措,是年夏天,施萊格爾兄弟、卡羅利妮、諾瓦利斯、費希特和謝林,利用在德累斯頓度假的機會,一道參觀了德累斯頓畫廊,并集體討論了參觀中所遇到的各種藝術問題。這種討論就是一種“協(xié)作”精神的體現(xiàn)。實際上,所謂的“協(xié)作”形式和精神,主要是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當中,而“協(xié)作詩”和“協(xié)作哲學”就是早期浪漫派特有的創(chuàng)作方式。他們的一些作品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你我難分”的特點,譬如,《一個熱愛藝術的修士的內心傾訴》的問世,無疑主要是瓦肯羅德的功勞,但是它從醞釀直到編輯出版,都凝結了蒂克的心血,其中有蒂克補充的詩文。時至今日,又有誰能分辨清楚哪些內容是蒂克添加的?誰又能準確評定二人功勞的大?。坑秩?,《雅典娜神殿》第二期上刊登的斷片,慣稱“《雅典娜神殿》斷片”,均不署名,以顯示浪漫派“不分你我”的小集體主義精神或者“協(xié)作”精神。當然,關注該刊物的讀者不難猜到其中多數(shù)斷片出自弗·施萊格爾的手筆,但是除了施萊格爾兄弟以及圈內少數(shù)幾個當事人之外,很難說清楚哪些斷片是誰寫的。經(jīng)過專家認真細致的查考,現(xiàn)已查明,在《雅典娜神殿》這一期全部451則斷片中,有85則是奧·威·施萊格爾寫的,29則是施萊爾馬赫寫的,13則是諾瓦利斯寫的,320則是弗·施萊格爾寫的,其中還有4則被判定是集體寫作的。但這只是后人的判斷而已。
其五,女性作用突出。施萊格爾兄弟的妻子,卡羅利妮和多羅苔婭,都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輩,而是見多識廣,有判斷力,用新的思想觀念武裝起來的時代女性,她們,尤其是卡羅利妮對浪漫派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是不可低估的。卡羅利妮在與奧·威·施萊格爾于1796年結婚之前,就曾以其人格魅力,較高的政治敏感性,較強的審美判斷力,對時年21歲的弗·施萊格爾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參見本書第三篇第三章《法國大革命與德國早期浪漫派》)。在1796年弗·施萊格爾與席勒的論戰(zhàn)中,卡羅利妮讓施萊格爾兄弟意識到席勒作品中存在著道德說教傾向,改變了兄弟兩人對席勒的看法和態(tài)度。難怪對此耿耿于懷的古典派詩人席勒把卡羅利妮稱作“路齊弗爾”(Luzifer),所謂“路齊弗爾”,指的當然不是羅馬神話中的啟明星,而是指基督教神話中的墮落天使??_利妮和多羅苔婭雖然不是什么重要作家,但她們以其富有的遠見卓識,見解獨到的評論,對早期浪漫派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歷史功績
早期浪漫派既是該文藝流派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又是它的巔峰時期,黃金歲月。它存在的時限雖短,但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尤其在文藝理論與批評、世界優(yōu)秀文學翻譯兩個方面。
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建樹,主要歸功于施萊格爾兄弟,特別是弗·施萊格爾。兄弟兩人都具備文藝理論家與批評家的品格,他們知識淵博,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弗·施萊格爾借助論文、文學講座,尤其是斷片等形式,就包羅萬象的浪漫詩、文藝批評、文藝體裁、文藝形式以及神話學等一系列問題,闡明了浪漫派的文藝思想和美學觀念,從而奠定了浪漫派文藝理論的基礎。這位浪漫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尚有豐富的理論遺產(chǎn)等待整理和出版。他的哥哥奧·威·施萊格爾,是個出色的文藝批評家和文學史家,在魏瑪擔任《文學匯報》專職評論員期間,曾撰寫了近300篇文章,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有關德國古典文學的評論。在他眾多的著述中,最值得強調指出的,是他在柏林作的《論文學與藝術》(1801—1804),特別是后來在維也納作的《論戲劇藝術與文學》(3卷本,1809—1811)。這兩部作品都以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全面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浪漫派的文藝主張和理論,彌補了《雅典娜神殿》和《藝苑斷片》文字晦澀難懂、不易被廣大讀者接受的缺陷。柏林講演錄和維也納講演錄,內容大同小異,前者在作者在世時只發(fā)表了部分章節(jié),后者全文發(fā)表?!墩搼騽∷囆g與文學》是德國浪漫派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當時在歐洲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多次再版,并翻譯成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波蘭語和荷蘭語等,對司湯達和雨果等名作家都產(chǎn)生過影響。另外,施萊格爾兄弟對東方印度的語言和文化都有較深入的研究,弗·施萊格爾著有《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1808)。鑒于他們在文藝理論、文藝批評、語言和文學史上的建樹,兄弟倆被譽為德國文藝學的奠基人。
在翻譯和介紹世界優(yōu)秀文學方面,早期浪漫派也是功垂竹帛,他們首先選擇翻譯介紹的對象,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弗·施萊格爾對莎士比亞及其作品,曾經(jīng)贊不絕口,推崇備至,他把這位英國大文豪譽為“盡善盡美”的詩人,稱他的作品為“現(xiàn)代詩的頂峰”。在翻譯介紹莎士比亞的戲劇方面,弗·施萊格爾的哥哥奧·威·施萊格爾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雖然在他之前有維蘭德、埃申堡、倫茨和比爾格等人先后都作過嘗試,但他們與奧·威·施萊格爾相比,畢竟技藝稍遜一籌。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詩律學的精通和熟練運用,對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奧·威·施萊格爾的翻譯才華大放異彩,他的譯筆已臻信達雅,在德國文壇上,他的譯作幾乎與原作具有同等藝術價值。奧·威·施萊格爾致力于莎士比亞戲劇的翻譯長達13年之久,以無韻詩的體裁翻譯了18個劇作。他原來計劃獨自把莎翁的全部劇作翻譯成德文,因與出版商翁格爾不和及其他原因而只好輟筆。后來在蒂克的指導下,他的女兒與鮑狄辛伯爵合作,又翻譯了莎士比亞的19個劇作,終于完成了施萊格爾的未竟之業(yè),這套德文譯本全集在德國文化史上被稱為“施萊格爾、蒂克《莎士比亞全集》”,第一版于1825—1833年間問世,成為德國文化史上的瑰寶。后來,奧·威·施萊格爾被羅馬語族文學所吸引,又翻譯了《西班牙戲劇》(兩卷本,1803—1809),并選譯了卡爾德隆、塔索、但丁、彼特拉克、塞萬提斯和蒙特馬約等文學大師的作品,命名為《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學花束》,于1803出版。蒂克在譯介西班牙文學方面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堂吉訶德》德譯本既忠實于原作,又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近兩個世紀以來,施萊格爾和蒂克的譯作,一再博得德國讀書界的贊賞。
五、耶拿浪漫派的解體
早期浪漫派的發(fā)展呈現(xiàn)這樣一種態(tài)勢:從18世紀90年代初瓦肯羅德與蒂克的古代藝術考察開始,到1798年瓦肯羅德之死,經(jīng)歷了一段平緩發(fā)展時期,1798—1801年,是德國早期浪漫派的高潮時期,這個時期很短,高潮一過,很快跌入低谷,他的標志是諾瓦利斯之死。1801年年初,諾瓦利斯因肺病辭別人世,差不多同時,蒂克也離開了耶拿,隨后施萊格爾兄弟兩家也各奔西東。小圈子內剩下的人,因為主心骨的離散而難以支撐局面。曾幾何時,一度名聲顯赫的耶拿浪漫派就此偃旗息鼓。
耶拿浪漫派小圈子的“散伙”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既有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如理論、文藝類書刊銷路不暢、《雅典娜神殿》經(jīng)濟效益不佳,發(fā)行難以為繼,作家收入微薄、生計難以保障等,也有小圈子內部人際關系方面的因素,這首先表現(xiàn)在施萊格爾兄弟兩家的關系上,1798年,正當耶拿浪漫派發(fā)展開始進入巔峰時期,兄弟兩家因為卡羅利妮見異思遷,開始了潛伏性的危機??_利妮與奧·威·施萊格爾的婚姻基礎本來就是脆弱的,她并不愛自己的丈夫。1798年,她與比自己年輕12歲的哲學家謝林相遇,兩人很快墮入情網(wǎng)而不能自拔,她的移情別戀和婚變(她與奧·威·施萊格爾于1803年正式離婚),得不到弗·施萊格爾及其未婚妻多羅苔婭的理解,這樣兩家人難以繼續(xù)相處,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叔嫂關系,也疏遠了一向感情密切的兄弟兩人。另外,神學家施萊爾馬赫與弗·施萊格爾關系原先很好,因為一樁合作事宜不順,兩人反目成仇,原因是弗·施萊格爾本來答應出版柏拉圖著作,卻未能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 Metzler Autoren Lexikon:Metzler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Stuttgart, 1986, S.606.
- 由弗·施萊格爾研究專家恩斯特·貝勒教授主編的《弗·施萊格爾全集》,計劃推出35卷,已陸續(xù)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