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輯一 白銀時代,穿衣吃飯

金粟儒林篇:從清代說部看士人生活 作者:侯會


輯一 白銀時代,穿衣吃飯

白銀有價,與時沉浮

“柴米油鹽醬醋茶”,百姓開門七件事,件件都離不開一個字——錢。

《儒林外史》中的貴公子杜少卿出門在外,盤纏用盡,中途上岸,拿件衣服去典當(dāng)。因肚中饑餓,在吉祥寺茶桌上要了壺茶,吃了三個燒餅,“倒要六個錢”,一時竟走不出茶館門。幸虧遇上熟人,才解了燃眉之急。(《儒林外史》,33回)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在商品交易中,才不管你是公侯冢子,還是乞兒窮漢,只認(rèn)錢,不認(rèn)人!——倒也開了“人人平等”的新境界。

明清兩代的“錢”(貨幣)以白銀為主,銅錢為輔,參用紙鈔。三者的兌換比率,按明洪武初年的規(guī)定,是白銀一兩等同于銅錢一千文(一貫)、紙鈔一貫。不過在明代,紙鈔因貶值速度驚人,早早退出了流通領(lǐng)域。銅錢也因質(zhì)重價輕、攜帶不便,始終處于配角地位。從明中葉直至整個清代,白銀成為最主要的流通貨幣,這狀況維持了四五百年之久,在世界貨幣史上也堪稱奇跡。

白銀的單位為兩——明清時一兩約重37克,一斤為十六兩,約重590克;跟今天十兩一市斤、重500克,有所不同。

有個問題始終纏雜不清: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到底是多少,相當(dāng)于人民幣幾何?上“網(wǎng)”搜搜,答案五花八門。有說600元的,有說300元的——筆者在《食貨〈金瓶梅〉》和《物欲〈紅樓夢〉》二書中,分別采取了一兩白銀相當(dāng)于人民幣200元和300元的比率。計(jì)算的依據(jù)和方法,在兩書中都有交代。

一般而言,貴金屬的購買力,多以糧食為基準(zhǔn)來推算。然而世有治亂、年有豐歉,糧價是個變量,銀價又焉能不變,這從小說里也可看出。

《醒世姻緣傳》第55回,狄員外與人談及糧價說:“……那幾年糧食賤,四石糧食值二兩銀子罷了;這二年,四石糧食值五六兩銀子哩?!庇滞瑫?0回,作者感慨說:“偏是好年成,人越肯費(fèi),糧食又偏不值錢。一石細(xì)米,一石白麥,糶不上五六錢銀;蜀秫、蕎麥、黃黑豆、雜糧,不上二三錢一石。糶十?dāng)?shù)石的糧食,濟(jì)不得一件正事。”

即是說,豐年谷賤,一兩銀能買兩石米;若是雜糧,買的就更多。年成不好時,一兩五錢銀才買一石米,豐歉之間相差兩三倍之多。兩相準(zhǔn)折,正常年景一石米價約為八錢銀,大致不差?!@也有個驗(yàn)證,同書第78回,陸長班數(shù)說京城物價高,道是“京城里一兩一石米,八分一斤肉,錢半銀子一只雞”;由此推想,外省米價低于京城,當(dāng)在七八錢一石,較為合理。

今天的米價何嘗沒有浮動呢。前幾年,市場上1.5元一斤的大米就很不錯;這兩年,2元多的大米也不過如此。就讓我們按2元一斤來計(jì)算吧?!髑鍟r一石為120斤,約合今制142市斤。如此測算,則豐年一兩白銀的購買力(按二石米一兩銀計(jì)算)可達(dá)568元,歉年(按一石米一兩五錢銀計(jì)算)則僅約190元。而正常年景(按一石米八錢銀計(jì)算)約為350元。

《醒世姻緣傳》所反映的銀價是否準(zhǔn)確?有同時期的文獻(xiàn)記載可以稽核。清人錢泳《履園叢話》有一段關(guān)于清前期蘇松地區(qū)米價漲跌的記述:

康熙四十六年,蘇、松、常、鎮(zhèn)四府大旱,是時米價每升七文,竟長至二十四文。次年大水,四十八年復(fù)大水,米價雖較前稍落,而每升亦不過十六七文。雍正、乾隆初,米價每升十余文。二十年蟲荒,四府相同,長至三十五六文,餓死者無算。后連歲豐稔,價漸復(fù)舊,然每升亦只十四五文為常價也。至五十年大旱,則每升至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不論荒熟,總在廿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間為常價矣。(《履園叢話》卷一“舊聞·米價”)

《醒世姻緣傳》所反映的背景較早,涵括明末清初。錢泳所記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江北大旱,小說中應(yīng)無反映。不過錢泳提到大旱之前江北米價為每升七文,卻有參考價值——七文銅錢約折白銀八厘八,即一石八錢八;按今日的米價核算,那時一兩銀的購買力約合320多元?!@與《醒世姻緣傳》中正常年景的白銀購買力(350元)已十分接近。

不過從錢泳所述可以看到,大旱之年,米價漲至二十四文一升,一石米的價值竟暴漲到白銀三兩!接下來的幾年,米價雖有回落,仍在每升“十六七文”“十余文”之間浮動(即一石米約值白銀一兩五至二兩)。半個世紀(jì)后的乾隆二十年(1755),災(zāi)荒再起,升米更漲至三十五六文(一石米值白銀四兩)!之后雖經(jīng)“連年豐稔,價漸復(fù)舊”,但升米十四五文已是常價(一石米一兩八錢銀),再也難回每升七文的好時光。

康熙四十六年那場饑荒發(fā)生時,《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只有七歲。他后來經(jīng)歷了“雍正、乾隆初,米價每升十余文”的時期——假定是十二三文吧,則那時一兩白銀的購買力,應(yīng)在180—190元之間。《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則身歷了乾隆二十年的那場大饑荒。不過在那之后,升米十四五文,已成常價。只是在李綠園著書的幾十年里,銅價有所下跌,例如在《歧路燈》中,一串錢(即一貫錢)可直接兌銀一兩,因而白銀的購買力仍可維持在一兩180—190元的水平。

總的來說,《醒世姻緣傳》中的白銀購買力較高,一兩可折合人民幣350元;《儒林外史》及《歧路燈》則均按一兩185元計(jì)算。如此核定,應(yīng)距事實(shí)不遠(yuǎn)。

白銀的購買力在百多年間下降了40%以上,這倒符合康熙末、乾隆初“通貨膨脹”的大趨勢。其中除了因天災(zāi)導(dǎo)致糧食上漲之外,還有人口膨脹以及白銀進(jìn)口猛增等因素。

然而通俗小說壓根不是一面光亮平滑的水銀鏡,它在反映歷史圖景時,難免夸張變形。而物價水平的漲落,又受著多種復(fù)雜因素的影響,因而在讀小說時,切忌認(rèn)死理兒、鉆牛角尖。

五柳先生自謂“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在任何時候,這都不失為一種讀書妙方。

二分銀子吃飽飯

賣糧食的人,總嫌糧價低。《醒世姻緣傳》第42回,鄉(xiāng)村財(cái)主狄員外為汪姓塾師助喪,捐了八兩銀子,說是:“我糶了十二石糧食,方才湊足了這八兩銀子,豈是容易?”想來這十二石糧食,多應(yīng)是蜀秫、蕎麥、黑黃豆一類吧。若是大米,售價還能高些。

可是換個角度,銀貴米賤又是人們所期盼的。小說第56回,作者追憶“太平年景”的物價,說那時從北京回山東繡江,“路上飯食,白日的飯是照數(shù)打發(fā),不過一分銀吃的響飽,晚間至貴不過二分”。

白天要趕路,午飯只好將就。但也不能餓肚子,“照數(shù)打發(fā)”即想吃多少吃多少;“響飽”是指撐得打飽嗝吧?晚飯則要吃好,大概有葷有素,但“至貴不過二分”?!铡缎咽酪鼍墏鳌窌r代的銀錢比計(jì)算,午飯一分銀相當(dāng)于3.5元,晚飯“不過二分”即不到7元。一天伙食算下來,10元打住。

同書第69回,狄員外的兒媳薛素姐結(jié)識了侯、張兩位道婆,隨了一幫善男信女到泰安州去燒香。在濟(jì)南打尖住店,“主人家端水洗臉,擺上菜子油炸的馓枝、毛耳朵,煮的熟紅棗、軟棗,四碟茶果吃茶。講定飯錢每人二分,搟油餅,豆腐湯,大米連湯水飯,管飽?!薄@是晚餐的飯資,應(yīng)連茶錢包括在內(nèi)。全是素食,并無葷菜。此時的物價,顯見高于從前的“太平年景”。

到了《儒林外史》時代,米價雖有變動,但漲跌并不明顯。書中第11回,鄉(xiāng)民鄒吉甫受人之托,前去探訪蟄居鄉(xiāng)間的讀書人楊執(zhí)中,要在他家擺酒備飯,準(zhǔn)備迎接兩位貴客。鄒吉甫知道楊執(zhí)中是個“窮極的人”,所以預(yù)先做了安排,自帶了一只雞,到鎮(zhèn)上割了三斤一方肉,還沽了一瓶酒??伤麤]料到,楊家竟窮到連“早飯米”都沒有,于是又連忙掏錢買米:

(鄒吉甫)在腰間打開鈔袋一尋,尋出二錢多銀子,遞與楊執(zhí)中道:“先生,你且快叫人去買幾升米來,才好坐了說話?!睏顖?zhí)中將這銀子,喚出老嫗,拿個家伙到鎮(zhèn)上糴米。不多時,老嫗糴米回來,往廚下燒飯去了。

“二錢多銀子”在乾隆初年可換一百七八十文錢。前面說過,乾隆初年的米價為每升十余文,這銀子用來買米,可背回十八九斤來(一升為1.42斤)。

鄒吉甫是婁中堂家的看墳人,有婁家蔭庇,小日子過得不錯。此番他來打前站,正是為了迎接即將來訪的婁家兩位公子。他拈出二錢多銀子買米,可謂恰到好處:待客富富有余,又為主人添了數(shù)日果腹之糧?!丝堂變r若仍是七文一升,二錢多銀子的米,恐怕老嫗就背不動了。

不過小說另一處的米價,卻便宜得讓人摸不著頭腦?!度辶滞馐贰返?2回寫鄉(xiāng)下青年牛浦郎初次出門,來到南京,在碼頭小飯館用餐:

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一碟子蘆蒿炒豆腐干、一碗湯、一大碗飯,一齊搬上來。牛浦問:“這菜和飯是怎算?”走堂的道:“飯是二厘一碗,葷菜一分,素的一半?!迸F职堰@菜和飯都吃了,又走出店門。

讀書至此,不免生疑:“一大碗飯”僅算二厘銀子,什么米如此便宜?——二厘銀子按《儒林外史》時代的銀價,僅合三角七分?!耙淮笸腼垺敝辽僖盟模ㄐ。﹥擅字蟪?,約合今秤三(大)兩。依此推算,今天一斤米煮成熟飯,售價僅為一元三角錢——這個價格是不是太低了點(diǎn)?今天飯鋪里一斤米飯要賣到五至十元!

有幾個理由,或可解釋這一怪現(xiàn)象。一來,清代社會沒有今天如此發(fā)達(dá)的商品流通及物價管控機(jī)制。年成不同、地域不同,物價差異可以很大。二來,米價也是隨質(zhì)論價的,絕細(xì)的好米與半腐的壓倉陳米,價格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其三,當(dāng)年飲食業(yè)的招徠手段,多靠葷素菜肴賺取利潤,而以廉價主食招攬生意。如《醒世姻緣傳》中所謂“照數(shù)打發(fā)”、“管飽”之類,即是此種模式。直至今天,飲食業(yè)仍有采用此種經(jīng)營手法的。其四,大都市萬貨薈集、物流通暢,物價反比窮鄉(xiāng)僻壤低廉,這種現(xiàn)象,古今皆然,隨處可見。

牛浦郎這一頓飯,一個臘豬頭肉算是葷菜,價銀一分,一個蘆蒿炒豆腐干算是素菜,價銀五厘,加上二厘一碗米飯,共花掉一分七厘銀子,合今日3.15元。兩個小菜碟和一碗湯,應(yīng)是額外奉送。在南京這地方,二分銀子的購買力跟幾十年前相比,并不遜色。

小地方物流不暢,反導(dǎo)致物價騰貴的例子,在《儒林外史》中也能找到。書中第2回寫老童生周進(jìn)到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薛家集當(dāng)書塾先生,一年館金十二兩銀子,住在觀音庵內(nèi),“每日二分銀子在和尚家代飯”。

有一次,舉人王惠路過此地,到庵中避雨。到晚間雨猶不止,舉人吩咐把船中的食盒挑上來,叫和尚拿一升米做飯。開飯時,“管家捧上酒飯,雞魚鴨肉,堆滿春臺”;王舉人讓也不讓,獨(dú)自大嚼起來。待舉人吃罷飯,收了碗,老和尚才將周進(jìn)的寒酸晚飯端上,除了米飯,只有“一碟老菜葉,一壺?zé)崴薄5诙焯焐徘?,王舉人拱手上船,揚(yáng)長而去,“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周進(jìn)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

作者的用意,顯然是在襯托世態(tài)炎涼、世道不公。同是讀書人,舉人老爺?shù)木骑埵恰半u魚鴨肉堆滿春臺”,窮塾師則粗茶淡飯,充饑而已?!〉胤轿锪鞑粫?,物價畸高,是伙食低劣的重要原因。

也難怪,一天伙食錢二分銀子,只可換十六七個銅錢。其中八九文買多半升老米,余下七八文買些菜蔬,分配到三餐中,又能吃到什么?——周進(jìn)來到薛家集第一天,就當(dāng)眾宣稱吃齋,想來也是從經(jīng)濟(jì)角度考慮吧?“窮吃素,老看經(jīng)”;這句古話,已道出原委。不知他后來當(dāng)上御史,是否仍然吃長齋、戒葷腥?

兩文的燒餅八分的面

比起米價,面價似乎要貴一些。面粉由小麥磨成,小麥的價格與米價不相上下,甚至還要高些?!缎咽酪鼍墏鳌返?4回說到“一石白麥”賣到九錢銀。小麥經(jīng)去殼研磨,制成面粉,還要出許多糠麩。故“頭攔的白面……市價一分一斤”——按彼時一分銀3.5元計(jì),再核為今天的市斤,相當(dāng)于2.97元一斤,遠(yuǎn)高于2元一斤的米價。

《醒世姻緣傳》多處提到面食,品種有燒餅、面餅、馓枝、毛耳朵等,只是未提價格。若知價格,還要到《儒林外史》中去搜尋。如前所說,《儒林外史》第33回中的落拓貴公子在吉祥寺茶桌上“吃了三個燒餅,倒要六個錢”。

一個燒餅要兩文,折銀2.5厘,換算成人民幣,是四角六分。三個燒餅一元三角九分。面食價格明顯高于米飯。南京碼頭飯館的米飯,一大碗才合三角七分!只是那種老米飯,不知吃慣山珍海味的杜少爺能否下咽?

《儒林外史》的面食中還有饅頭,又分實(shí)心的和帶餡的兩種。周進(jìn)初到薛家集,眾家長湊了份子錢擺酒接風(fēng),席間捧出的湯點(diǎn),便是“一大盤實(shí)心饅頭,一盤油煎的扛子火燒”。因是家中自做,未言及價錢。

帶餡的饅頭,在杭州市上要賣三文一個。書中第18回寫杭州胡三公子附庸風(fēng)雅,邀集一伙“名士”,在西湖宴集作詩。臨時預(yù)備了雞鴨魚肉,又到饅頭店里買饅頭?!澳丘z頭三個錢一個,胡三公子只給人家兩個錢一個,就同那饅頭店里吵起來”,結(jié)果饅頭沒買成,只買了些“索面”回去。

帶餡的饅頭一個三文錢,這應(yīng)是時價,胡三公子為什么只給人兩文?大概此前確是兩文,剛漲過價,故胡公子不能接受。作者正是通過這一文錢的爭吵,寫出胡三公子的鄙吝?!欢朔瑵q價幅度不小,竟高達(dá)50%。有人由此分析,這場小紛爭,應(yīng)是乾隆年間物價開始上漲的旁證。

帶餡的面食,還有包子。《儒林外史》第48回,老秀才王玉輝的女兒殉夫而死,王玉輝心中煩悶,出門訪友。途中餓了,“坐在點(diǎn)心店里,那豬肉包子六錢一個,王玉輝吃了,交錢出店門”?!粋€豬肉包子六文錢,折銀7.5厘,在南京碼頭幾乎可買四大碗米飯;王玉輝吃一個便飽,想來包子個頭兒不小。

仍說胡三公子,當(dāng)時沒買饅頭,只買了些索面回去。索面即掛面,應(yīng)當(dāng)比燒餅便宜許多。一般飯館里也賣面條,是帶湯汁的。有位馬二先生游西湖,走得餓了,“只得走進(jìn)一個面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面”?!恼坫y二分,不算便宜。只是馬二先生飯量大,一碗面下肚,竟沒啥感覺。

還有更貴的面。第28回,一伙人談?wù)摀P(yáng)州“有錢的鹽呆子”(這里是對鹽商的蔑稱)。其中一人問道:“我聽見說,鹽務(wù)里這些有錢的到面店里,八分一碗的面,只呷一口湯,就拿下去賞與轎夫吃。這話可是有的么?”另一人證實(shí)說:“怎么不是有的!”又有人調(diào)侃說:“他那里當(dāng)真吃不下,他本是在家里泡了一碗鍋巴吃了,才到面店去的。”

一碗面八分銀,湯汁自然是鮑魚鮮貝之類。八分銀算不上天價,但對于衣食不周的底層百姓,卻也貴得出奇。這一碗面的價值,便是老塾師周進(jìn)四天的伙食錢。又據(jù)文獻(xiàn)記載,乾隆前期一個挑木打炭的傭工,每天工錢十五文,折銀還不到二分。這碗面是一個傭工四五日的收入!

今天大城市的最低工資,也應(yīng)在每月1500—2000元。平均一日可支配50—66元。就是普通打工者,八分銀一碗的面(約15元)也不妨來一碗。只是今天這個價位的湯面,上面漂著一兩片紙一樣薄的牛肉,跟“鹽呆子”八分銀一碗的湯面,自不可同日而語。

換一種算法,按一碗面合低薪收入者(假如月薪1000或1500元)四五日的工資計(jì)算,這樣一碗面應(yīng)合150—220元,也確實(shí)高得令人嘖舌!

小酌席面,凄美愛情

《醒世姻緣傳》語言樸實(shí),描摹簡練。書中有關(guān)酒飯飲食的描寫有上百處,多是“整了三四桌酒”、“吃了一回酒”云云。即便說到酒菜名稱,也大多是肥雞鮮魚、家常做法;類似《金瓶梅》里的“釀蟹”、《紅樓夢》里的“茄鲞”,再也不曾出現(xiàn)。

如小說第4回說到市井人家待客的飯菜,是“四碟上菜,一碗豆角干,一碗暴腌肉,一大壺?zé)峋啤侄顺鲆坏藗€餅,兩碗水飯來”。這是武城縣蕭郎中討好主顧、招待大戶管家的菜單。

明水鎮(zhèn)的狄員外請了“鄉(xiāng)約”來吃飯,席面要豐盛得多。先擺上“四碟小菜,四碟案酒,四碟油果,斟上燒酒”,邊喝邊聊。正式飯菜上來,是“兩碗攤雞蛋,兩碗臘肉,兩碗干豆角,一尾大鮮魚,兩碗韭菜誨豆腐,兩碗煎的藕,兩碗肉鲊,雞湯,鍋餅,大米薄豆子,吃了個醉飽”——不說菜肴粗細(xì),單看這“兩碗”“兩碗”的菜量,已見出山東人的熱情豪爽。(《醒世姻緣傳》,34回)

狄員外送兒子狄希陳到北京“坐監(jiān)”即到國子監(jiān)讀書,租了沙窩門內(nèi)童七的房子住。房東童七爺、童奶奶帶著個閨女童寄姐過活。狄、童兩家從此成了朋友。日后狄希陳還娶了寄姐,兩家又成了親家。

且說狄員外初次做房客,送一份見面禮給童家,有綿綢、棉線、大花手巾等,另有四瓶“繡江縣自己做的羊羔酒”。童家的回贈是“一大方肉,兩只湯雞,一盒澄沙餡蒸餅,一盒蒸糕,一錫瓶薏酒”。

狄員外于是又添些菜蔬,讓廚子做了,晚上請客,“把肉做了四樣,雞做了兩樣,又叫狄周買了兩尾魚、六個螃蟹、面筋、片筍之類,也夠二十碗,請過童七來坐。又送了六碗菜,一碟甑糕蒸餅,一瓶羊羔酒與童奶奶”?!覇T外是山東明水鎮(zhèn)的財(cái)主,家里開著旅店,頗為殷實(shí);童家在京城給陳內(nèi)官當(dāng)伙計(jì),拿著內(nèi)官的本錢開了個烏銀鋪。這樣的酒席,要算小康之家的盛宴了。(《醒世姻緣傳》,54回)

百姓的家常便飯,其實(shí)也蠻有滋味。武城縣有個廚子劉恭,人頗無賴,但很會“生活”:“他門前路西墻根底下,掃除了一搭子凈地,每日日西時分,放了一張矮桌,兩根腳凳,設(shè)在上下,精精致致的兩碟小菜,兩碗熟菜,鮮紅綠豆水飯,雪白的面餅,兩雙烏木箸,兩口子對坐了享用。臨晚,又是兩碟小菜,或是肉鮮,或是鲞魚,或是咸鴨蛋,一壺?zé)?,二人對飲,日以為常”(《醒世姻緣傳》?1回)——只是小說作者西周生滿腦子等級觀念,認(rèn)為一個廚子如此“擺譜”,很不像話,其實(shí)對這樣的生活,連作者帶讀者,又都有點(diǎn)羨慕呢。

小說中最豐盛的一席酒,是當(dāng)鋪“內(nèi)掌柜”孫蘭姬擺下的。原來,狄員外的兒子狄希陳要“廩膳納貢”,需要換“當(dāng)十的折子錢”。狄希陳打聽得東門里秦敬宇當(dāng)鋪內(nèi)有當(dāng)十錢可換,自己跑到店內(nèi)同秦掌柜講好,要換三百兩銀子的。

到約定換錢的那天,秦敬宇吩咐妻子孫蘭姬在家“備一個小酌”,請狄希陳吃酒。孫蘭姬聽了,“甚是歡喜”,于是在家中安排酒席:

將出高郵鴨蛋、金華火腿、湖廣糟魚、寧波淡菜、天津螃蟹、福建龍虱、杭州醉蝦、陜西瑣瑣葡萄、青州蜜餞棠球、天目山筍鲞、登州淡蝦米、大同酥花、杭州咸木樨、云南馬金囊、北京琥珀糖,擺了一個十五格精致攢盒;又?jǐn)[了四碟剝果:一碟荔枝、一碟風(fēng)干栗黃、一碟炒熟白果、一碟羊尾筍篏桃仁;又?jǐn)[了四碟小菜:一碟醋浸姜芽、一碟十香豆豉、一碟萵筍、一碟椿芽。一一預(yù)備完妥。知狄希陳不甚吃酒,開了一瓶窨過的酒漿。

秦掌柜要招待大主顧,內(nèi)掌柜孫蘭姬為什么“甚是歡喜”?原來,這客官狄希陳,竟是孫蘭姬的“初戀情人”?!?dāng)年狄希陳十六歲,由老師程樂宇帶領(lǐng),到濟(jì)南府參加童生府考。閑時狄希陳到趵突泉游玩,在一所花園里遇上個穿著蜜合羅衫的十六七歲“磐頭閨女”。一來二去,兩人竟“好”上了。這女孩兒就是孫蘭姬,原是個“唱的”(唱曲的妓女)。

日后狄希陳沒事就借故往濟(jì)南府跑,把孫蘭姬接到客店里纏綿,不肯回家。狄媽媽是個火爆脾氣的婦人,趕到濟(jì)南來找兒子,本待把那迷惑兒子的“老婆”痛打一頓;及至見面,竟是個俊俏嬌媚、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嬌嬌滴滴的迎將出來,喜笑花生的連忙與他接衣裳、解眼罩,問安請坐、行禮磕頭”;聽狄媽媽罵兒子,只在一旁“嗤嗤的笑”。狄媽媽哪里還下得去手?竟轉(zhuǎn)變了念頭,要把孫蘭姬娶回去做兒媳。

誰知天有不測風(fēng)云,老鴇收了東門當(dāng)鋪掌柜秦敬宇一百兩銀子,將孫蘭姬嫁到秦家,做“兩頭大”(雖是妾,卻分家另過,以正妻相待)。狄媽媽派家人給孫蘭姬送銀子和綢緞,正趕上鼓樂齊鳴、新人上轎。姑娘見了狄家仆人,不由得掉下淚來,從頭上拔下一枝金耳挖,托他帶給狄希陳,讓他轉(zhuǎn)告狄希陳:“不要撩了(引者注:撩,意為丟掉),留為思念?!?/p>

此番狄希陳特地來秦家當(dāng)鋪換錢,已與孫蘭姬私下見過一面。如今秦掌柜又吩咐擺酒請客,孫蘭姬自然喜在心上,恨不得把普天下的美味都搜羅盡了!

可惜她白費(fèi)了心思,陰差陽錯的,兩人竟錯過了見面機(jī)會?!皬拇艘粍e,便都彼此茫茫,再難相見?!薄≌f中一段最純真的愛情,竟是借著癡情女安排小酌的情節(jié)來表達(dá),不禁令人唏噓!

鄉(xiāng)民酒席與名士飲饌

《儒林外史》中的飲食描寫,城鄉(xiāng)有別,又因人而異。

薛家集的學(xué)生家長們替老塾師周進(jìn)接風(fēng),在鄉(xiāng)民申祥甫家擺了兩桌席。每桌八九個碗,“乃是豬頭肉、公雞、鯉魚、肚肺肝腸之類。叫一聲‘請’,一齊舉箸,卻如風(fēng)卷殘?jiān)埔话?,早去了一半”(《儒林外史》?回)?!@是鄉(xiāng)下最粗鄙的席面,雖然也是雞鴨魚肉,但雞是公雞,味道不如肥美的母雞;魚是鯉魚,是魚中最廉價的;頭蹄下水也是些不值錢的東西。不過對于鄉(xiāng)下的勞動者,已是難得的盛宴,受歡迎的程度,可以從吃飯的速度看出。

鄉(xiāng)紳家也不是頓頓七個碟八個碗。余特、余持兄弟倆是五河縣的讀書人,哥哥是貢生,弟弟是秀才,雖然家業(yè)寒素,也算是士紳人家。與之來往的親戚,也多是鄉(xiāng)紳。

余氏兄弟到親戚家赴宴,“擺上酒來,九個盤子:一盤青菜花炒肉,一盤煎鯽魚,一盤片粉拌雞,一盤攤蛋,一盤蔥炒蝦,一盤瓜子,一盤人參果,一盤石榴米,一盤豆腐干。燙上滾熱的封缸酒來”(《儒林外史》,45回),這一席五熱四涼,說不上豐盛,比起薛家集的粗劣筵席,頓覺高出一等。

一般城里官紳之家的日常飲饌,也高不到哪兒去。蘧公孫是蘧太守之孫,招贅在魯編修家,自是衣食無憂、魚肉常有。一日,他新結(jié)識的朋友馬二先生前來拜訪,蘧公孫備飯款待,“里面捧出飯來,果是家常肴饌:一碗燉鴨、一碗煮雞、一尾魚、一大碗煨的稀爛的豬肉”。

跟鄉(xiāng)間的酒席相比,這頓飯并無太多不同;唯一的區(qū)別,大概是在烹調(diào)方法上。那一大碗“煨的稀爛的豬肉”,勾人食欲,甚得馬二先生之心,說是:“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這魚且不必動,倒是肉好?!碑?dāng)下就吃了四碗飯,把一大碗爛肉吃得干干凈凈。后來又添了一碗飯,“連湯都吃完了”。(《儒林外史》,13回)

同是士人,對飲饌的品味又因人而異,與個人的經(jīng)濟(jì)條件、出身修養(yǎng)有關(guān)。書中的杜慎卿,人稱杜十七公子,是“天長杜宗伯(引者注:宗伯,即禮部尚書)的令孫”??虉D章的郭鐵筆當(dāng)面奉承他說:“尊府是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門生故吏、天下都散滿了。督、撫、司、道在外頭做,不計(jì)其數(shù)。管家們出去,做的是九品雜職官……”說得甚是肉麻,倒也都是實(shí)情。

杜慎卿生得“面如傅粉,眼若點(diǎn)漆,溫恭爾雅,飄然有神仙之概”,書中說他“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數(shù)一數(shù)二的才子”,他當(dāng)然是自視甚高的。雖然也跟世俗文人來往,那態(tài)度卻總是居高臨下、屈尊俯就。書中寫杜慎卿請幾位慕名而來的文士賞花吃酒:

杜慎卿道:“我今日把這些俗品都捐(引者注:放棄,排除)了,只是江南鰣魚、櫻、筍,下酒之物,與先生們揮麈清談?!碑?dāng)下擺上來,果然是清清疏疏的幾個盤子。買的是永寧坊上好的橘酒,斟上酒來。杜慎卿極大的酒量、不甚吃菜。當(dāng)下舉箸讓眾人吃菜,他只揀了幾片筍和幾個櫻桃下酒。傳杯換盞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點(diǎn)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的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條,每人一碗。杜慎卿自己只吃了一片軟香糕和一碗茶,便叫收下去了,再斟上酒來。(《儒林外史》,29回)

檢點(diǎn)這一頓小酌,杜慎卿酒喝了不少,可吃到嘴的食物,卻只有那“幾片筍和幾個櫻桃”以及“一片軟香糕”——所謂“不食人間煙火”,杜慎卿庶幾近之!

兩天后,那幾位文士還席,拉杜慎卿到聚升樓酒館吃酒。因知道他不吃大葷,于是“點(diǎn)了一賣板鴨、一賣魚、一賣豬肚、一賣雜膾,拿上酒來”。眾人盛情勸酒,“杜慎卿勉強(qiáng)吃了一塊板鴨,登時就嘔吐起來”,鬧得大家不好意思。后來“杜慎卿拿茶來泡了一碗飯,吃了一會還吃不完,遞與那小小子拿下去吃了”(《儒林外史》,29回)——杜慎卿留給人的印象是:吃的最高境界是少吃甚至不吃!

在南京這樣的大都市中,吃的途徑很多。最省事快捷的方式,是到酒樓去吃??登瑫r期的南京,飲食業(yè)格外發(fā)達(dá),《儒林外史》第24回中記述,南京大街小巷中分布著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余處!

今天人們“下館子”,服務(wù)員先遞上菜單,容你慢慢挑選。從前則由“走堂的”口頭報菜單,疊著指頭數(shù)道:“肘子,鴨子,黃燜魚,醉白魚,雜膾,單雞,白切肚子,生炒肉,京炒肉,炒肉片,煎肉圓,燜青魚,煮鰱頭,還有便碟白切肉……”(《儒林外史》,25回)令人耳不暇聽。

類似場景在小說《歧路燈》中也出現(xiàn)過。第88回,敗家子譚紹聞將先父書房碧草軒賣給人家開酒館,客人入內(nèi),便有“走堂的”過來拭桌招呼,未及客人答言,便“唇翻舌攪說道:‘蒸肉炒肉,燒雞撕鴨,鲇魚鯉魚,腐干豆芽,粉湯雞湯,蒜菜筍菜,紹興木瓜老酒,山西潞酒……’一氣兒說了幾百個字,又滑又溜,卻像個累累一串珠?!薄袀€傳統(tǒng)相聲《報菜名》,大概便有著這樣的生活基礎(chǔ)。

酒樓的酒食還可以“外賣”?!度辶滞馐贰分邪菰L杜慎卿的幾個文士,是為刻書聚在一起的。召集人諸葛天申是個鄉(xiāng)下財(cái)主,邀請蕭金鉉、季恬逸兩位幫他選文。三人同租了一處房子作為編輯刻書之所。到了晚間,諸葛“稱了錢把銀子”,托季恬逸去買酒食。不多一會兒,季恬逸便帶著酒樓跑堂的回來,“捧著四壺酒,四個碟子來:一碟香腸,一碟鹽水蝦,一碟水雞腿,一碟海蜇”,擺在桌上當(dāng)夜宵?!板X把銀子”不到二十元,諸葛有二三百兩銀子的資本,這點(diǎn)小錢算不了什么。

不光南京市面繁華、飲食方便,作為大都市的杭州,同樣是酒樓遍地。鄉(xiāng)下青年匡超人經(jīng)人介紹,到杭州投靠在布政使司任吏役的潘三,潘三帶他到司門口的飯店去吃飯。

潘三叫切一只整鴨,膾一賣海參雜膾,又是一大盤白肉,都拿上來。飯店里見是潘三爺,屁滾尿流,鴨和肉都撿上好的極肥的切來,海參雜膾加味用作料。兩人先斟兩壺酒,酒罷用飯,剩下的就給了店里人。出來也不算賬,只吩咐得一聲:“是我的?!蹦堑曛魅嗣笆值溃骸叭隣斦埍?,小店知道?!保ā度辶滞馐贰罚?9回)

布政使司的潘三爺來用飯,不知日后真的會來結(jié)賬買單么?

“吃貨”馬二的廬山真面

馬二先生大號叫馬純上,他的飯量,我們在前頭已經(jīng)領(lǐng)教了。其實(shí)他也是“文化人”,可長得人高馬大,食量驚人。

《儒林外史》第14回,寫他袖了幾個錢去游西湖,那西湖本是“天下第一個真山真水的景致!……真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處是金粉樓臺,一處是竹籬茅舍,一處是桃柳爭妍,一處是桑麻遍野”;更兼仕女游人絡(luò)繹不絕,“看點(diǎn)”甚多。然而馬二先生對山水、女人全不理會,眼里所見,無非各種吃食。

他先在茶亭里吃了幾碗茶,在沿湖的牌樓下坐了一會兒,便又起身向前:

望著湖沿上接連著幾個酒店,掛著透肥的羊肉,柜臺上盤子里盛著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里煮著餛飩,蒸籠上蒸著極大的饅頭。馬二先生沒有錢買了吃,喉嚨里咽唾沫,只得走進(jìn)一個面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倒覺得有些滋味。(《儒林外史》,14回)

吃罷出來,一路尋找凈慈寺、雷峰塔,又在一處茶室歇腳。“傍邊有個花園,賣茶的人說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請客,不好進(jìn)去。那廚房卻在外面,那熱湯湯的燕窩、海參,一碗碗在跟前捧過去,馬二先生又羨慕了一番?!?/p>

過了雷峰塔,來到了凈慈寺,里面游客盡是“富貴人家的女客”,綢衣飄飄,香風(fēng)陣陣。“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捵著個肚子,穿著一雙厚底破靴,橫著身子亂跑,只管在人窩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跑累了,又找個茶亭坐下:

吃了一碗茶。柜上擺著許多碟子:橘餅、芝麻糖、粽子、燒餅、處片、黑棗、煮栗子。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幾個錢的,不論好歹,吃了一飽。

游湖倦怠,馬二先生第二日在下處睡了一天,第三日又去城隍山走走。城隍山又叫吳山,是西湖東南方的一處山崗。一路上去,先在伍子胥廟外吃了一碗茶。東瞧西逛,來到一條街上,街邊的房屋后面,能隱隱望見錢塘江。

那房子,也有賣酒的、也有賣耍貨的、也有賣餃兒的、也有賣面的、也有賣茶的、也有測字算命的。廟門口都擺的是茶桌子。這一條街,單是賣茶,就有三十多處,十分熱鬧。

馬二先生正走著,見茶鋪?zhàn)永镆粋€油頭粉面的女人招呼他吃茶。馬二先生別轉(zhuǎn)頭來就走,到間壁一個茶室泡了一碗茶。看見有賣的蓑衣餅,叫打了十二個錢的餅吃了,略覺有些意思。

再往上走,到城隍廟中瀏覽一番,爬到吳山最高處。左望錢塘,右眺西湖,馬二先生不由得心曠神怡。又在一座廟前的茶桌坐著,吃了兩碗茶,肚子又餓起來?!扒『靡粋€鄉(xiāng)里人捧著許多燙面薄餅來賣,又有一籃子煮熟的牛肉。馬二先生大喜,買了幾十文餅和牛肉。就在茶桌子上盡興一吃。”

這位馬二先生如此迂執(zhí)貪吃、古板無趣,他究竟是什么人?原來,他是位知名的“選家”,也就是編選時文的專家。——“時文”即八股文,又稱“制義”,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主要文體。選家的工作,便是挑選本屆或歷年“中式者”的優(yōu)秀文章,加上批語,刊印出版,以便考生揣摩學(xué)習(xí)。這類工作今天還有人做,只是將“墨卷持運(yùn)”等選本名稱改為“某年(或歷屆)優(yōu)秀(中)高考作文選”。

馬二先生在“選界”享有大名,各書坊紛紛請他編選時文,酬以重金。此次來杭州前,他剛剛替嘉興文海樓書店編選了一部《歷科墨卷持運(yùn)》,收獲“束脩”一百兩(相當(dāng)于一萬八九千元)。此番游西湖,正應(yīng)豪飲大嚼、自我犒勞,何以縮手縮腳,一副寒酸相?

原來,這百兩束脩早已花得差不多了——不是自己揮霍,而是救助朋友。蘧公孫與馬二先生只是萍水之交,兩人在書坊中因書結(jié)識,吃過兩頓飯而已。一日,有個秀水縣的差人找到馬二先生,說蘧公孫私藏朝廷欽犯王惠的一只枕箱,如今被奴仆訛詐,要到官府告發(fā);蘧公孫又不在家,讓馬二先生替他想想辦法。

馬二先生深知“窩藏欽贓”的罪名不小,他替朋友著急,明知蘧公孫將來無錢還他,一時熱血涌動,慨然解囊,拿出九十二兩銀子替朋友消災(zāi),自己只剩不多幾兩銀子,勉強(qiáng)夠來杭州的路費(fèi)。

弄清前因后果,你對馬二先生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觀?古板迂執(zhí)、貪吃慳吝只是表面現(xiàn)象;慷慨正直、俠肝義膽,才是馬二先生的本色!

馬二先生游西湖的這一段,又恰似為江南美食做了一回“軟廣告”,展示的小吃名稱不下二十多種,頗具地方特色。

譬如他在吳山吃的蓑衣餅,便是江南名吃。清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錄其做法:“干面用冷水調(diào),不可多揉,搟薄后卷攏,再搟薄了用豬油、白糖鋪勻,再卷攏搟成薄餅,用豬油煎黃。如要咸的,用蔥、椒鹽亦可?!?/p>

有人說杭州吳山即蓑衣餅的發(fā)源地,其實(shí)蘇州虎丘的蓑衣餅更有名。清人徐仲可《云爾編》引《元和志》說:“蓑衣餅以脂油和面,一餅數(shù)層,唯虎丘制之?!庇譁珎鏖骸痘⑶鹜€記》:“予與尤子啖蓑餅二枚,啜清茗數(shù)甌,酣適之味,有過于酒?!?/p>

蓑衣餅也曾入詩。清代詩人施閏章有《虎丘偶題》:“虎丘茶試蓑衣餅,雀舫人爭餛飩菱?!鼻迦粟w沺也有《虎丘雜詠》:“便應(yīng)飽吃蓑衣餅,絕勝西山露白梨?!薄蛞嘛炛钊肴诵?,由此可見。

何以叫“蓑衣餅”呢?有人說它層次繁多,狀如蓑衣;也有人認(rèn)為“蓑衣餅”乃“酥油餅”的誤聽誤記,也不無道理。

羊羔酒里有羊羔嗎

在《醒世姻緣傳》中,一個“酒”字總共出現(xiàn)了674次;《儒林外史》與《歧路燈》則分別出現(xiàn)556次、653次。這從側(cè)面說明,明清官紳百姓的飯桌上,幾乎是無酒不成席。

酒又有不同種類名目,如《醒世姻緣傳》中便出現(xiàn)了黃酒、燒酒、薏酒、窩兒白酒、羊羔酒等名目?!度辶滞馐贰分袆t有水酒、燒酒、白酒、封缸酒、羊酒、百益酒、百花酒、橘酒等?!镀缏窡簟分械拿窟€要多些,有南酒、簾兒酒、石凍春、二肘酒、建昌酒、郫筒酒、膏棗酒、潞酒、汾酒、金華酒、紹興木瓜老酒等。

這些名目,有的表達(dá)釀造種類(如黃酒、燒酒),有的展示品牌(如百益酒、石凍春),也有以地域、原料命名的,前者如潞酒、汾酒、建昌、郫筒、金華、紹興等;后者如薏酒、羊羔酒、膏棗酒、木瓜老酒等。

“薏酒”當(dāng)即薏米酒,是以薏仁米及糯米為原料釀制的,屬于黃酒類,用錫壺裝了吃?!案C兒白酒”是自制米酒,將糯米蒸熟,拌上酒曲,待其發(fā)酵,在米飯上掘一小坑,即所謂“窩兒”。酒汁滲入“窩兒”中,即為“窩兒酒”?!琅橆a上的笑靨,人稱“酒窩”,或即源于此。至于說“窩兒白酒”,或指以此法制作的甜酒,也未可知。

“羊羔酒”之名屢次出現(xiàn)在《醒世姻緣傳》中,《儒林外史》里的“羊酒”,應(yīng)當(dāng)也指此酒?!﹦ 犊粘怯?jì)》中諸葛亮在城頭唱道:“我早預(yù)備下羊羔美酒,犒賞你的三軍。”近代電影《逃亡》中有田漢作詞的插曲《塞外村女》,唱道:“有錢人家里團(tuán)團(tuán)坐,羊羔美酒笑顏開。”一般人理解,羊羔是羊羔,美酒是美酒,殊不知“羊羔美酒”還是一種酒名。

羊羔酒相傳晉代已有,流行于唐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記,北宋東京的高級酒肆中,一角“羊羔酒”要賣到八十一文!大文豪蘇軾也寫過“試開云夢羔兒酒,快瀉錢塘藥玉船”的詩句。

清代皇帝也喜飲羊羔酒。雍正曾親自寫一字條給撫遠(yuǎn)大將軍年羹堯,內(nèi)書:“在寧夏靈州出一羊羔酒,當(dāng)年進(jìn)過,有二十年寧夏不進(jìn)了,朕甚愛飲,尋些來,不必多進(jìn),不足用時再發(fā)旨意,不要過百瓶,密諭?!贝俗謼l夾在年羹堯雍正元年(1723)四月十八日的奏折中。靈州即今寧夏靈武?!噬舷虺甲铀饕嬍?,傳出去有礙聽聞,故以“密諭”形式表達(dá);其實(shí)雍正還另有用意:以此表示親密籠絡(luò)之意。

《醒世姻緣傳》寫狄員外初到京城、寓居童家時,便送上四瓶“繡江縣自己做的羊羔酒”。估計(jì)童家女兒寄姐喝得有些上癮。因?yàn)樗髞砑藿o狄希陳,要丈夫從家鄉(xiāng)給她捎響皮肉、羊羔酒回來。狄希陳竟忘記了,寄姐發(fā)起飆來,嗔怪說:“你沒錢也罷,你只替我買一件兒,或是穿的,或是戴的,難道這點(diǎn)銀子兒也騰挪不出來?……住這們一向,跑了來到船上,你把那羊羔酒捎上兩瓶,也只使了你一錢六分銀;把那響皮肉秤上二斤,算著使了一錢,難道你這二錢多銀子的家當(dāng)也沒了?可也是你一點(diǎn)敬我的心!”

狄希陳不服軟,反駁說:“這天是多昝(引者注:多早晚,什么時候)?羊羔酒陳的過不的夏,新的又沒做;這響皮肉也拿的這們遠(yuǎn)么?”寄姐道:“我的哥兒!你哄老娘!……羊羔酒可說放的過夏;響皮肉五荒六月里還好放幾日撕撓不了,這八九月天氣拿不的了?”(《醒世姻緣傳》,87回)

參看上下語氣,寄姐說“羊羔酒可說放的過夏”,應(yīng)當(dāng)為“羊羔酒可說放不過夏”。原來這酒中真的有羊肉?!侗静菥V目》記錄此酒的釀制古方,乃是:

用米一石,如常浸漿,嫩肥羊肉七斤,麴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末,入木香一兩同釀。勿犯水,十日熟,極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爛,酒浸一宿,入消梨七個,同搗取汁,和麴、米釀酒飲之。

書中還說這是北宋皇家真方,常飲可“大補(bǔ)元?dú)?,健脾胃、益腰腎”。而放了羊肉的酒,當(dāng)真過不得夏天。連矯情的童寄姐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解釋,而單在響皮肉上糾纏了。

清代小說提到酒價的地方并不多,這里明說兩瓶羊羔酒值一錢六分銀,一瓶合八分,以當(dāng)時的銀價計(jì)算,約合28元。——與今日動輒幾百元、上千元的茅臺、五糧液相比,只能算小兒科了。不知是今天酒價虛高,還是那時酒價過低?

《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封缸酒”,是以大米、黍米為原料,按黃酒的方法釀制,又稱醅酒,以陳年封缸者為美?!鋵?shí)何止封缸酒,大凡酒類,總以存放日久、醞釀充分者為佳(當(dāng)然也有例外,如羊羔酒)。

《儒林外史》第31回,寫韋四太爺?shù)教扉L縣杜府做客,接待他的是世侄杜少卿。少卿是慎卿的堂弟,父親曾為贛州知府,已經(jīng)故去。韋四太爺便是已故知府的好友。作為世家,杜府的飲饌十分講究,“那肴饌都是自己家里整治的,極其精潔。內(nèi)中有陳過三年的火腿,半斤一個的竹蟹,都剝出來膾了蟹羹”。

席上,杜少卿向韋四太爺勸酒,老人答道:“世兄,我有一句話,不好說。你這肴饌是精極的了,只是這酒,是市買來的,身分有限。府上有一壇酒,今年該有八九年了,想是收著還在?”

原來,當(dāng)年少卿的父親到贛州上任,臨上船對韋四太爺說:“我家里埋下一壇酒,等我做了官回來,同你老痛飲?!倍窀赣H已經(jīng)過世,少卿問遍家人,有個老丫環(huán)記得說:“是有的。是老爺上任那年,做了一壇酒,埋在那邊第七進(jìn)房子后一間小屋里,說是留著韋四太爺同吃的。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來的二十斤釀,又對了二十斤燒酒,一點(diǎn)水也不攙。而今埋在地下足足有九年零七月了。這酒醉得死人的,弄出來少爺不要吃!”

杜少卿立即派人把那壇酒從地下取出,“打開壇頭,舀出一杯來,那酒和曲糊一般,堆在杯子里,聞著噴鼻香”。韋四太爺說要買十斤酒攙上才能吃。到第二天,廚下煨了七斤重的老鴨,主客一同品嘗這“九年半的陳酒”:

當(dāng)下吃了早飯,韋四太爺就叫把這壇酒拿出來,兌上十斤新酒,就叫燒許多紅炭,堆在桂花樹邊,把酒壇頓在炭上。過一頓飯時,漸漸熱了。張俊民領(lǐng)著小廝,自己動手把六扇窗格盡行下了,把桌子抬到檐內(nèi)。大家坐下。又備的一席新鮮菜。杜少卿叫小廝拿出一個金杯子來,又是四個玉杯,壇子里舀出酒來吃。韋四太爺捧著金杯,吃一杯,贊一杯,說道:“好酒!”吃了半日。……韋四太爺這幾個直吃到三更,把一壇酒吃完了,方才散。

這要算《儒林外史》中吃得最暢快的一席酒了!——小農(nóng)經(jīng)濟(jì)時代自有其妙處,無論吃的喝的,大多可自家DIY,真材實(shí)料,質(zhì)量可靠,保證“綠色”。今日那些工廠化制作的酒水,盡管打著人工釀造的幌子,蓋著“三十年陳釀”的印章,總不如自家釀造喝起來甘醇、踏實(shí)。

圓領(lǐng)·道袍·直裰·襕衫

說罷“食”,再來看看“衣”。雖說“民以食為天”,但在“衣食住行”的序列中,“衣”居“食”前,頗難理解。

或因大凡動物都需飲食,而穿衣則是人類的獨(dú)有需求吧?衣帽除了御寒的功能,更有禮儀的功用。據(jù)說亞當(dāng)、夏娃也是吃了善惡果而萌發(fā)羞恥心,才以樹葉障體,發(fā)明了衣裳。

在衣飾描寫上,明清小說家頗費(fèi)心思。如曹雪芹寫《紅樓夢》,為了提防文字賈禍,人物服飾只好折中滿漢、融會明清。那些公子小姐的裝束,倒像是舞臺上的戲裝?!度辶滞馐贰泛汀镀缏窡簟返淖髡呙媾R著類似的尷尬。書中借“明”寫“清”,在人物服飾上多有含糊其辭之處。

《醒世姻緣傳》還好,作者西周生多半是由明入清的人,寫起明代服飾頗為順手,還不時借衣飾做文章,引出人物故事來?!鐣袑戧怂夹⑼砟昙{妾的情節(jié),便與一件衣服有關(guān)。

妾名春鶯,本是丫環(huán),自幼被爹娘賣到晁家,爹爹是個裁縫。有一年替武城知縣做一套“大紅劈絲圓領(lǐng)”,那衣料十分講究,是縣官花了十七兩銀子托人從南京買來的,連同補(bǔ)子一同交沈裁縫裁剪,預(yù)備新年慶典時好穿。

沈裁縫貪小,試圖從衣料上偷出幾雙鞋面來,于是這里偷截尺半、那里裁短三寸,全靠“狠命的噴了水,把熨斗著力的熨開”,才勉強(qiáng)縫上??h官穿上新圓領(lǐng)到各廟行香,結(jié)果底擺太短,里面的道袍露出一大截,袖子也露出半截手臂來,兩擺竟裂開半尺。縣官大怒,命人捉拿沈裁縫,幸虧夫人說情,免了裁縫這頓打,教他照價賠償。

裁縫又耍小聰明,將這圓領(lǐng)索性裁去一尺半,重新縫好,又買了些吃食,送給一位身長三尺、兩臂極短的鄉(xiāng)紳。這鄉(xiāng)紳是個官迷,見了這件官服,十分喜歡,賞了他二十兩紋銀。不想沈裁縫去買衣料,途中銀子被人偷去!后來又挖空心思湊了十兩銀子,仍不夠衣料錢。狠狠心,把十一歲的女兒喜姐賣到晁夫人家,也只賣得五兩銀子。還是晁夫人聽了裁縫老婆的哭訴,添了二兩銀子,才幫他們渡過了難關(guān)?!步阌纱烁拿胡L,這才有了后來收房為妾的結(jié)局。

圓領(lǐng)(又作“員領(lǐng)”)是一種長衫,衣領(lǐng)不是通常的Y字形,是圍繞頸部鑲為圓邊,因而得名。早在隋唐時,即已成為官式常服。歷經(jīng)五代、趙宋,至朱明依舊流行。在《醒世姻緣傳》中,官員、舉人、監(jiān)生、教官、驛丞、僧官等,都可以穿著。書中第42回,縣官勸一富戶納監(jiān)(花錢捐納監(jiān)生),便說:“你納了監(jiān),就可以戴儒巾、著圓領(lǐng),見了府縣院道,都是作揖,喚大宗師……”明代作為秀才常服的“青衿”,也是圓領(lǐng)。

圓領(lǐng)的衣料質(zhì)地也有高下之分,一件上乘圓領(lǐng)衣料竟需十四兩銀子(連補(bǔ)子共十六兩),三個女孩兒的賣身錢,還夠不上一件高檔圓領(lǐng)衣料的價值!

除了圓領(lǐng),宋元明的男子袍服,又有道袍、直裰、襕衫等名目。所謂道袍,本是道家的法服,其形制是斜領(lǐng)交裾,寬袖,衣長過膝,四周鑲以黑布寬邊;一般士人也穿。

道袍在《醒世姻緣傳》中出現(xiàn)得最多,顏色質(zhì)地各異,書中提到的,就有褐子道袍、荔枝紅大樹梅楊緞道袍、青彭緞夾道袍、佛頭青秋羅夾道袍、姑絨道袍、紫花梭布道袍、油綠機(jī)上紗道袍、粗葛布道袍……有綢有布,有夾有單,價值也相差甚遠(yuǎn)。

《醒世姻緣傳》中有位告老還鄉(xiāng)的楊尚書,自奉甚薄,“冬里一領(lǐng)粗褐子道袍,夏里一領(lǐng)粗葛布道袍,春秋一領(lǐng)漿洗過的白布道袍,這是他三件華服了”。他家并不貧寒,除了有房有地,還開著酒店,單是大小管家就有一二十位。可管家們說:“(我們)連領(lǐng)長布衫也不敢穿……倒不因窮做不起,就是做十領(lǐng)綢道袍也做起了。一則老爺自己穿的是一件舊白布道袍,我們還敢穿甚么?二則老爺也不許我們穿道袍,恐怕我們管家穿了道袍,不論好歹就要與人作揖,所以禁止的。”——穿道袍要有穿道袍的身份、禮數(shù),因而不能隨便穿著。可見道袍屬于“上等人”的服飾,穿著是有規(guī)矩的。

吳敬梓、李綠園的生活年代,離明代漸遠(yuǎn),寫起前朝衣飾,已不能得心應(yīng)手?!度辶滞馐贰穼懙米疃嗟氖恰爸瘪帧?。如第1回王冕在湖邊放牛,見三個人到柳樹下鋪氈飲酒閑話,三人“頭戴方巾,一個穿寶藍(lán)夾紗直裰,兩人穿元色直裰”。

再看老塾師周進(jìn)的出場打扮:“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后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儒林外史》,2回)而老童生范進(jìn)剛出場時,是穿著“麻布直裰”,在廣東十二月上旬的天氣里,凍得“乞乞縮縮”。(《儒林外史》,3回)

算卦先生陳和甫,則“頭戴瓦楞帽,身穿繭綢直裰,腰系絲絳”。(《儒林外史》,7回)闊少胡三公子是“頭戴方巾,身穿醬色緞直裰”。(《儒林外史》,18回)吏役潘三的打扮,也是“頭戴吏巾,身穿元緞直裰,腳下蝦蟆頭厚底皂靴”。(《儒林外史》,19回)大鹽商萬雪齋的打扮也是方巾、直裰,只是衣料是“澄鄉(xiāng)繭綢”的。

直裰至遲在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般以素布制作,對襟大袖,衣服邊緣鑲以黑邊。最初也是和尚道士穿的,后來士人也穿。還有人說,直裰即道袍,本是一回事。又有人分說:直裰為長衣,背后的中縫直通下面,因此叫“直裰”,又叫“直掇”、“直身”?!魅送跏镭懺凇鄂货洝分姓f:“無線道者,則謂之道袍,又曰直掇?!薄熬€道”是指縫在腰間的橫帶;有“線道”者,上下分開,也就不合“直掇”之義了。

《歧路燈》中只有兩三處說到道袍、圓領(lǐng),直裰則始終未提,倒是有幾處提到“襕衫”、“大衫”。襕衫是指長衫下擺處接一橫向布幅,以示上衣下裳之別。后來也有以鑲邊代替的,應(yīng)與道袍無異。明代秀才、舉人多穿襕衫。

《儒林外史》第27回,才子季葦蕭出場時,“頭戴方巾,身穿玉色綢直裰”,那正是典型的秀才打扮?!伤未撩鞒?,秀才的長衫本為白色,故有“白衣秀士”之稱。至明洪武年間,長衫(襕衫)改為玉色,由領(lǐng)至衿,緣以青邊,即為“青衿”;而“青衿”也因此成為秀才的別稱。青衿為寬袖,下擺有鑲邊,這又是襕衫的特征。

三部小說中提及士人服飾,《醒世姻緣傳》說得最多的是道袍、圓領(lǐng),不提直裰;《儒林外史》則多稱直裰;《歧路燈》中襕衫出現(xiàn)得最多?!腥苏f,道袍、直裰、襕衫,有可能是同一種服飾,只是隨著時代推移小有區(qū)別罷了。

穿衣戴帽規(guī)矩多

明清社會的等級制度,在穿衣戴帽上多有反映。楊尚書的管家不敢穿道袍,便是一例。不過時至晚明,禮儀規(guī)矩遭到破壞,《醒世姻緣傳》的作者對此深惡痛絕,常常脫離故事主線,站出來大發(fā)感慨。

如在第26回,作者即對年輕人的奇裝異服大加抨擊:

那些后生們戴出那蹺蹊古怪的巾帽,不知是甚么式樣,甚么名色。十八九歲一個孩子,戴了一頂翠藍(lán)縐紗嵌金線的云長巾,穿了一領(lǐng)鵝黃紗道袍,大紅段豬嘴鞋,有時穿一領(lǐng)高麗紙面紅杭綢里子的道袍,那道袍的身倒只打到膝蓋上,那兩只大袖倒拖在腳面;口里說得都不知是那里的俚言市語……

這里所說的云長巾,應(yīng)即凌云巾,又叫忠靜巾,狀如圓筒,用細(xì)絹制作,嵌以彩線,本不新鮮,但以翠藍(lán)色縐紗為之,就顯得十分搶眼,再配以黃袍、紅鞋,更覺古怪;而身短袖長的道袍,更是不合體制。——這些年輕人,便是中國17世紀(jì)的“嬉皮士”吧?只是高麗紙袍面、紅杭綢里子的道袍,就不怕淋雨么?

讓西周生憤慨的還有庶民百姓“若有幾個村錢”,便“穿了廠衣,戴了五六十兩的帽套,把尚書侍郎的府第都買了住起。寵得那四條街上的娼婦都戴了金線梁冠,騎了大馬,街中心撞了人竟走”。

“廠衣”即官服?!懊碧住睘槎占佑诿蓖獾拿わ椢?。明人劉若愚《酌中志》有“內(nèi)臣佩服紀(jì)略”云:“至于外廷,如今所戴帽套,謂之曰云字披肩。”帽套一般用貴重貂皮制成,價值甚昂,五六十兩一頂,相當(dāng)于兩萬元,那是十幾畝地的價格!何況這本是勛貴高官的服飾,若尋常百姓佩戴,便屬僭越。而“金線梁冠”是用金絲編織的鬏髻,又有五梁、七梁之分,也是貴婦的發(fā)飾。如今娼妓居然公然佩戴、招搖過市,騎馬撞了人,竟不顧而去,作者自然不能容忍!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一身反骨,對當(dāng)時的種種世相及科舉制度持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但卻難以跳出尊卑觀念的框框,對人群中的服飾“僭越”現(xiàn)象,既有冷靜客觀的描述,又不乏撻伐之詞。

書中第22回,寫牛浦郎跟隨清客牛玉圃前往儀征,在大觀樓酒館中遇到一位方巾客,叫王義安。三人同桌而食,忽然從樓下走上兩個戴方巾的秀才來:

前面一個穿一件繭綢直裰,胸前油了一塊;后面一個穿一件元色直裰,兩個袖子破的晃晃蕩蕩的,走了上來。兩個秀才一眼看見王義安,那穿繭綢的道:“這不是我們這里豐家巷婊子家堂柜的烏龜(引者注:烏龜,舊時對妓院老板及妓院男性仆役的蔑稱)王義安?”那穿元色的道:“怎么不是他!他怎么敢戴了方巾,在這里胡鬧!”不由分說,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臉就是一個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兩個秀才越發(fā)威風(fēng)?!?/p>

這里兩個秀才,把烏龜打了個臭死。店里人做好做歹,叫他認(rèn)不是。兩個秀才總不肯住,要送他到官。落后打的烏龜急了,在腰間摸出三兩七錢碎銀子來,送與兩位相公做好看錢,才罷了,放他下去。

方巾又叫角巾,屬于軟帽一類,下圓上方,平頂,據(jù)說有“平定四方”之意。方巾配青衿,是明代秀才的標(biāo)準(zhǔn)服飾。不過社會上各色人等,也有隨意穿戴的,時當(dāng)明末(書中應(yīng)影射清代雍乾時期)禮制崩壞之時,大家也是睜一眼、閉一眼,民不舉官不究。

只是王義安乃是“烏龜”,屬下九流,居然也戴起方巾來,豈可容忍?因而一旦有人較起真來,理虧者只好磕頭求饒、破財(cái)免災(zāi)了!

別看兩個真秀才衣衫襤褸,可他們屬于高人一等的士紳階層,遇上這有違“綱?!钡氖拢匀皇橇x憤填膺,說話行事理直氣壯。——作者吳敬梓抱什么態(tài)度呢?從這段貌似冷靜的客觀描寫中,不難看到他掛在嘴角的一絲嘲諷:兩個秀才分明是在小題大做、借機(jī)訛錢!

至明末,方巾的樣式也有所變化,愈發(fā)高聳,人們形容“頂著個書柜”?!度辶滞馐贰?4回,戲班老板鮑文卿在茶館中便遇見一位戴“高帽”的同行:

(鮑文卿)才走進(jìn)茶館,只見一個人坐在那里,頭戴高帽,身穿寶藍(lán)緞直裰,腳下粉底皂靴,獨(dú)自坐在那里吃茶。鮑文卿近前一看,原是他同班唱老生的錢麻子?!U文卿道:“我方才遠(yuǎn)遠(yuǎn)看見你,只疑惑是那一位翰林、科、道老爺錯走到我這里來吃茶,原來就是你這老屁精!”當(dāng)下坐了吃茶。錢麻子道:“文卿,你在京里走了一回,見過幾個做官的,回家就拿翰林、科、道來嚇我了!”鮑文卿道:“兄弟,不是這樣說。像這衣服、靴子,不是我們行事的人可以穿得的。你穿這樣衣裳,叫那讀書的人穿甚么?”錢麻子道:“而今事,那是二十年前的講究了!南京這些鄉(xiāng)紳人家壽誕或是喜事,我們只拿一副蠟燭去,他就要留我們坐著一桌吃飯。憑他甚么大官,他也只坐在下面。若遇同席有幾個學(xué)里酸子,我眼角里還不曾看見他哩!”鮑文卿道:“兄弟你說這樣不安本分的話,豈但來生還做戲子,連變驢變馬都是該的!”錢麻子笑著打了他一下。

鮑文卿是吳敬梓極力褒獎的正面人物,其最突出的表現(xiàn),便是嚴(yán)守上下尊卑的界限,不肯逾越半步。吳敬梓褒獎他,也正因他的“自甘微賤”吧?不過吳敬梓并不認(rèn)為唱戲的低人一等,他以生動的筆致,敘寫了“戲子”鮑文卿與高官向鼎的生死交情。

鮑文卿死時,家人遇到了棘手問題:銘旌如何題寫?——“銘旌”又稱“靈幡”,古人在喪禮上將死者的官階、名號書于銘旌,用竿挑起,以示對死者的紀(jì)念和表彰。人們還記得,《紅樓夢》中賈蓉之妻秦可卿病故,為了銘旌寫得好看,賈家臨時花了一千兩銀子,為賈蓉捐了個“五品龍禁尉”的官銜,于是銘旌上才有了“誥封一等寧國公冢孫婦防護(hù)內(nèi)廷紫禁道御前侍衛(wèi)龍禁尉享強(qiáng)壽賈門秦氏宜人之靈柩”的寫法?!欢鸀榈匚晃①v的“戲子”,鮑文卿的銘旌又該如何題寫?

正在發(fā)愁之際,忽傳“福建汀漳道向太老爺”前來吊孝。這位道臺老爺便是向鼎,當(dāng)年鮑文卿對他有恩,他一直銘記不忘,視這位“下九流”的戲班老板為老友。一番哭祭之后,向道臺親自揮筆題寫銘旌:“皇明義民鮑文卿(享年五十有九)之柩。賜進(jìn)士出身中憲大夫福建汀漳道老友向鼎頓首拜題?!薄趨蔷磋餮劾?,鮑文卿之所以值得尊敬,正因?yàn)樗∈刈鸨敖缦?,不肯稍有逾越?/p>

一個人所以高尚,是因他甘于卑賤。吳敬梓給出的這道悖論難題,不知誰人能解?

一套顧繡衣料的故事

與男人服飾相比,女人服飾的形制規(guī)定要寬泛得多。《醒世姻緣傳》第36回,小春鶯為晁家生了繼承人,晁夫人格外高興。正值春暖換季,晁夫人為她添了不少衣服首飾,“與春鶯做了一套石青縐紗衫、一套枝紅拱紗衫、一套水紅湖羅衫、一套玄色冰紗衫,穿了一條珠箍,打了一雙金珠珠排、一副小金七鳳、許多小金折枝花、四個金戒指、一付四兩重的銀鐲”——這里的縐紗、拱紗、湖羅、冰紗,都是衣料名稱。

同書第68回,寫狄希陳之妻薛素姐隨侯、張兩道婆到泰山燒香,“穿了一件白絲綢小褂,一件水紅綾小夾襖,一件天藍(lán)綾機(jī)小綢衫,白秋羅素裙,白灑線秋羅膝褲,大紅連面的緞子譆鞋,脊梁背著藍(lán)絲綢汗巾包的香,頭上頂著甲馬”,一路騎著驢,還要丈夫狄希陳給他牽著牲口,引得“一街兩岸的老婆漢子,又貪著看素姐風(fēng)流,又看著狄希陳的丟丑”。

素姐這身打扮,不但衣料好,而且顏色搭配也講究,白衣白裙,水紅色的夾襖,大紅的緞子鞋面,綢衫及背的汗巾包都是藍(lán)調(diào)子的。上面繡的花又格外精致。“灑線”即指衣料上的刺繡。

婦人衣裝,一看衣料,二看式樣。素姐這套衣服為什么鮮明好看?原來衣料用的是南京的“顧繡”!——書中第66回介紹顧繡說:“且只說南京有一個姓顧的人家,挑繡的那灑線顏色極是鮮明,針黹甚是細(xì)密,比別人家賣的東西著實(shí)起眼?!?/p>

先是狄希陳的同窗張茂實(shí),托人到南京買了一套顧繡衣料,請高明的裁縫裁制,做成“鮮明出色的裙衫”,讓張茂實(shí)的妻子智姐穿著。薛素姐見了,格外羨慕。智姐故意騙素姐說,你丈夫狄希陳也托我家掌柜花八兩銀子從南京帶了一套顧繡衣料回來,難道沒給你做嗎?

原來,狄希陳素喜惡作劇,此前曾編造謊言,說自己與智姐有染,惹得張茂實(shí)將智姐痛打了一頓。智姐懷恨在心知道狄希陳怕老婆,因而有意如此說,欲報前仇。

素姐果然中計(jì),回家后對狄希陳百般摧折,逼問那套顧繡料子藏在何處、給了何人。狄希陳被逼無奈,只好四處尋覓,先尋得兩套“仇家灑線”回去搪塞,被素姐摔在臉上,讓他再去找。

狄希陳打聽得張茂實(shí)買了兩套顧繡衣料,于是到張家店中好說歹說,勻得一套。張茂實(shí)與伙計(jì)李旺做局,騙他說這一衫一裙的原價是二十一兩五錢銀。狄希陳如獲至寶,火急回家糶了米糧,“高高的兌了二十二兩紋銀”,送到張茂實(shí)店里,將顧繡衣料捧回家中。

過后張茂實(shí)又故意當(dāng)著狄希陳的面跟李旺叨念,說衣料按原價給了狄希陳,沒賺到錢。狄希陳又忙將“大斗兩石細(xì)米”馱到張茂實(shí)家,張茂實(shí)虛情假意稱了三兩六錢銀子給狄希陳,他還推托不受?!≌f評論道:“張茂實(shí)合李旺做了一路,將五六兩的一套裙衫,多得了三四倍的利息,你不感激他(指狄希陳),倒罵了許多‘呆X養(yǎng)的’。”

素姐得到這套顧繡衣料,心滿意足。不過她的結(jié)論是:“人是苦蟲!要不給他兩下子,他肯善便拿出來么?我猜你這衣裳情管是放在張茂實(shí)家,我若要的不大上緊,你一定就與了別人。論起這情來,也甚惱人,我還看菩薩分上罷了。你看個好日子,叫裁縫與我做了,我穿著好趕四月八上奶奶廟去?!薄@才有了后來的一路張揚(yáng)。

顧繡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間,相傳有進(jìn)士顧名世在上海修建別墅露香園,其兒媳繆氏,精于刺繡,尤其擅長模仿名人畫作,用彩線繡出山水人物。所用絲線細(xì)于毛發(fā),針腳細(xì)密,配色講究,技法多變,頗能得原畫神韻,因而受到江南士紳商賈的一致推崇,又因其姓氏及所居,稱“顧繡”或“露香園繡”。

至清代,顧氏后人開設(shè)刺繡作坊,收徒傳藝;商人也開辦繡莊,專門收購顧氏繡品,高價出售。《醒世姻緣傳》撰寫之際,正值顧繡在江南聲譽(yù)鵲起、官商之家競相購買之時。這一信息被一位北方作者攝入小說、編為故事,說明顧繡的影響已輻射全國。

《醒世》中另一位講究穿戴的婦人,是晁源之妾珍哥。珍哥原是女戲子,其服飾品味,不離舞臺戲裝。第1回,晁源要去打獵,珍哥也要跟著湊熱鬧。晁源讓她把一件石青色灑線披風(fēng)找出來,用一匹銀紅素綾做里子,找裁縫縫好,讓珍哥打獵時穿。

珍哥不干,偏要“戎妝”出馬,并向戲班子討要“金勒子、雉雞翎,蟒掛肩子”。晁源一團(tuán)高興,索性要她全做新的,“與珍哥新做了一件大紅飛魚窄袖衫,一件石青坐蟒掛肩;三十六兩銀子買了一把貂皮,做了一個昭君臥兔;七錢銀做了一雙羊皮里天青劈絲可腳的譆鞋;定制了一根金黃絨辮鞓帶;帶了一把不長不短的譇銀順刀;選了一匹青色騸馬,使人預(yù)先調(diào)習(xí)”。

待打獵那日,珍哥戎妝騎馬,眾多丫環(huán)使女也都騎了馬前呼后擁,“分明是草茆兒戲,到像細(xì)柳規(guī)?!保娙艘娏?,齊聲喝彩!——這場玩鬧,不知又花了多少造孽錢!

至于京城貴婦,穿戴反而并不復(fù)雜?!缎咽酪鼍墏鳌返?8回,寫兩位國公太太的裝束,“二位太太俱穿著天藍(lán)實(shí)地紗通袖宮袍,雪白的雕花玉帶”;“徐太太當(dāng)中戴一尊赤金拔絲觀音,右邊偏戴一朵指頂大西洋珠翠葉嵌的寶花。吳太太當(dāng)中戴一枝赤金拔絲丹鳳口銜四顆明珠寶結(jié),右戴一枝映紅寶石妝的絳桃?!薄F婦人的衣飾簡潔而華貴,又非財(cái)主商賈的女眷可比了。

  1. 明代兩為36.9克,一斤為590克。清代一兩為37.3克,一斤為596.8克。
  2. 明代一石為70800克,相當(dāng)于141.6市斤;清代一石為71616克,相當(dāng)于143.2市斤。
  3. 錢泳(1759—1844),江蘇金匱(今無錫)人,一生長期做幕客。另著有《說文識小錄》《守望新書》《履園金石目》《梅溪詩鈔》《蘭林集》等。
  4. 有研究者考證,《醒世姻緣傳》描寫的大饑荒情景,主要依據(jù)應(yīng)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及崇禎十三年(1640)的災(zāi)荒事實(shí)。
  5. 明初白銀一兩可兌換銅錢千文,這屬于官方規(guī)定。而銀、銅的實(shí)際兌換率波動很大,一般而言,呈銅貴銀賤的趨勢??滴跄觊g一兩銀僅能兌換八百文銅錢。
  6. 只是這里的數(shù)據(jù),是以眼下2元一斤的米價為基準(zhǔn)推算的。若按米價1.5元測算(那是《食貨〈金瓶梅〉》所用基準(zhǔn)數(shù)),則《醒世姻緣傳》中一兩白銀購買力應(yīng)為244元,而《儒林外史》及《歧路燈》中一兩白銀僅值128—135元。
  7. 當(dāng)十錢是指一種形制較大的銅錢,上鑄“當(dāng)十”字樣,一枚當(dāng)十錢可當(dāng)十枚銅錢用。朝廷規(guī)定援例納貢(用錢捐功名)者要用當(dāng)十錢交納,借此回收當(dāng)十錢。這樣的錢,又稱折子錢。
  8. 清袁枚《隨園食單》有專門談“酒”的章節(jié),錄以備考: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陳越貴,以初開壇者為佳,諺所謂“酒頭茶腳”是也。燉法不及則涼,太過則老,近火則味變,須隔水燉,而謹(jǐn)塞其出氣處才佳?!拇ㄛ簿疲痕簿疲遒龔氐?,飲之如梨汁蔗漿,不知其為酒也。但從四川萬里而來,鮮有不味變者。余七飲郫筒,唯楊笠湖刺史木簰上所帶為佳?!轿鞣诰疲杭瘸詿?,以狠為佳。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余謂燒酒者,人中之光棍,縣中之酷吏也。打擂臺,非光棍不可;除強(qiáng)盜,非酷吏不可;驅(qū)風(fēng)寒、消積滯,非燒酒不可。汾酒之下,山東膏粱燒次之,能藏至十年,則酒色變綠,上口轉(zhuǎn)甜,亦猶光棍做久,便無火氣,殊可交也。嘗見童二樹家泡燒酒十斤,用枸杞四兩、蒼術(shù)二兩、巴戟天一兩、布扎一月,開甕甚香。如吃豬頭、羊尾、“跳神肉”之類,非燒酒不可。亦各有所宜也。此外如蘇州之女貞、福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棗兒紅,俱不入流品;至不堪者,揚(yáng)州之木瓜也,上口便俗。
  9. 又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經(jīng)》卷下有“白羊酒”制法:“臘月,取絕肥嫩羯羊肉三十斤。連骨,使水六斗已來入鍋煮肉,令息軟,漉出骨,將肉絲擘碎,留著肉汁。炊蒸酒飯時,酌撒脂肉于飯上,蒸令軟,依常拌攪,使盡肉汁六斗。潑凡了再蒸,良久卸案上,攤令溫冷得所,揀好腳醅依前法酘拌,更使肉汁二升以來,收拾案上及元壓面水,依尋常大酒法日數(shù),但曲盡于酴米中用爾?!?/l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