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說鉤沉》序
小說者,班固以為“出于稗官”,“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是則稗官職志,將同古“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矣。顧其條最諸子,判列十家,復以為“可觀者九”,而小說不與;所錄十五家,今又散失。惟《大戴禮》引有青史氏之記,《莊子》舉宋钘之言,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去古既遠,流裔彌繁,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此其持萌芽以度柯葉乎!余少喜披覽古說,或見譌敚,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雖叢殘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大共語支言,史官末學,神鬼精物,數(shù)術(shù)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駟,幽驗冥征,釋氏之下乘。人間小書,致遠恐泥,而洪筆晚起,此其權(quán)輿。況乃錄自里巷,為國人所白心;出于造作,則思士之結(jié)想。心行曼衍,自生此品,其在文林,有如舜華,足以麗爾文明,點綴幽獨,蓋不第為廣視聽之具而止。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惜此舊籍,彌益零落,又慮后此閑暇者尟,爰更比緝,并校定昔人集本,合得如干種,名曰《古小說鉤沉》。歸魂故書,即以自求說釋,而為談大道者言,乃曰:稗官職志,將同古“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矣。
題注: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紹興“越社叢刊”第一集(1912年2月),借署“周作人”。初未收集,后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魯迅于1910年開始輯錄唐以前的小說佚文,至1911年底輯成佚文集《古小說鉤沉》,共收周《青史子》、晉裴啟《語林》等36篇?!度e集·魯迅譯著書目》著錄有:“《古小說鉤沉》三十六卷(輯周至隋散佚小說。未印。)”1938年版《魯迅全集》據(jù)稿本標點收入此書,編入第八卷。但本篇未收入。
魯迅曾在致鄭振鐸的信(1935年3月30日)中談及《古小說鉤沉》“未印”的緣由:“至于《古小說鉤沉》,我想可以不必排印,因為一則放棄已久,重行整理,又須費一番新工夫;二則此種書籍,大約未必有多少人看,不如暫且放下。待將來有閑工夫時再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