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家解讀

杜甫詩 作者:張忠綱(選注)注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張忠綱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十三世祖杜預,為魏、晉間名臣,人號“杜武庫”。自稱有“《左傳》癖”,著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等。曾祖依藝,為鞏縣令。祖父審言,為武后時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父閑,曾任武功縣尉、奉天縣令、兗州司馬。夫人楊氏,為司農(nóng)少卿楊怡女。

杜甫早慧,七歲即能作詩,十四五歲時,即與文壇名士交往,受到他們的稱許。十九歲時,出游郇瑕(今山西臨猗)。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shù)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jié)果落第。其父杜閑時任兗州司馬,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開元二十九年前后,回洛陽,筑室首陽山下。約在此時,與楊氏結(jié)婚。天寶三載(744)四月,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zhuǎn)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jié)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誼。秋末,二人相別,杜甫結(jié)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的齊趙之游。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由于權(quán)相李林甫作梗,應試者全部落選。杜甫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奔走權(quán)貴之門,投贈干謁,但毫無結(jié)果。天寶十載正月,玄宗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九載冬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集賢院,等候分配。但直到十四載,才得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不就,旋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往奉先省家,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困居長安時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世因稱“杜少陵”。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明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聞肅宗即位,即于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途中為叛軍俘虜,押送長安。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險由長安奔赴鳳翔行在。五月,被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后因疏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宰相張鎬救免。閏八月,敕放鄜州省家,寫了《北征》等詩。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從此永遠離開朝廷。

冬,杜甫由華州赴洛陽,二年春,返華州,就沿途所見所感,寫成著名的“三吏”、“三別”。七月,棄官去秦州(今甘肅天水),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人生苦旅。十月,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由同谷抵成都。上元元年(760)春,卜居西郊草堂。二年歲末,嚴武任成都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給予不少照顧。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武奉召入朝,甫送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元年(763),召補京兆功曹,不赴。二年正月,嚴武再鎮(zhèn)成都。六月,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世又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正月,退出幕府。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五月離開成都乘舟南下,經(jīng)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云安(今重慶云陽),次年暮春遷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居夔近兩年,寫詩400余首。大歷三年(768)正月出三峽,經(jīng)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陽。之后,詩人漂泊湖南,貧病交加,瀕臨絕境。五年冬,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受的是儒家正統(tǒng)教育,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鞍彩分畞y”后,他過著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親身經(jīng)歷了國家深重的苦難,接近了廣大勞苦群眾,他的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至死不衰。杜甫是原始儒家思想即孔孟思想的繼承者和實踐者。他的闡釋和恢復原始儒家道統(tǒng)的思想,遠在韓愈之前。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愛國愛民。杜甫忠君,但并非愚忠,他身歷玄、肅、代三朝,對三代皇帝都有所諷諭和批評,他的疏救房琯,都說明他是直臣,與愚忠無干。杜甫崇高而深摯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沉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像一條紅線一樣貫穿于他坎坷的一生及其全部創(chuàng)作中。而他最可寶貴的,就是身處逆境,卻情系國家,心想人民,一顆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從沒有停止跳動?!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薄案F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他始終是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杜甫有著一顆仁慈的心,一副博大的胸襟?!鞍彩分畞y”前夕,他由長安往奉先探家,“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而杜甫的偉大,恰恰是在自己慘遭不幸的情況下,他想到的卻不只是自己一家的命運,而是廣大人民群眾,“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這種己饑己溺的仁者胸懷,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生動的體現(xiàn)??梢哉f,杜甫對孔、孟所倡導的憂患意識、忠恕之道、仁愛精神、惻隱之心等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并身體力行之。而傳誦千古的杜詩,就是這些思想生動形象的反映。所以后人多認為杜甫是儒者典范,往往把杜詩比作儒家經(jīng)典。當然,在唐代以儒為主、佛道兼容的思想統(tǒng)治格局中,在顛沛流離的艱難歲月里,他也受到佛道思想的一些影響,但那是次要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