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毀骨立
“哀毀骨立”舊時常形容因父母死喪,過度傷悲而瘦得只剩下骨頭。典出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yī)療數(shù)年乃起?!蹦铣に巍⒘x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p>
溯源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是個大孝子。他與中書令和嶠同時喪親,但兩人的悲傷程度卻有所不同。和嶠按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寢苫食粥,守孝三年,神氣不損,禮數(shù)周全。而王戎卻不顧禮數(shù),在母親墳前搭了一個小棚子,整日在墳前守靈,哀哀哭泣,十分傷心。其飲食也無規(guī)律,吃得很少,三年下來,變得骨瘦如柴。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此事后,對劉毅說:“你常去探望王戎與和嶠嗎?我聽說和嶠悲傷過度,我很擔心他。”劉毅答道:“盡管和嶠遵照禮數(shù),但其精神元氣沒有受到損傷;王戎沒有拘守禮法,卻因哀傷過度而形銷骨立了。因此我認為和嶠是盡孝道而不毀生,王戎卻以死盡孝。陛下您不應擔心和嶠,而應擔心王戎呀?!?/p>
因此,后人就用“哀毀骨立”來形容人過度悲傷而使身體受到嚴重損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