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張仲謀先生的大著《宋詞欣賞教程》修訂再版,他打電話來請我寫一篇序,我高興地說:“好,我來寫!”
我如此爽快地答應(yīng),為什么呢?
因為仲謀是我相交了二十多年的老友。他善良淳厚,對人一片赤忱。他樸外慧中,平時話語不多,但在學術(shù)會議上一發(fā)言,就顯出溫文爾雅,才華橫溢,讓人想到蘇軾贊揚友人董傳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那句詩來。他治學刻苦用功,認真嚴謹,于求實求深中出新;立足于文學本位,又不乏多學科視角,能通古察今,古為今用。他有敏銳細致、深邃的審美感受力,文筆清新、暢達、優(yōu)美。我每讀其文,如見“明月松間照”,似聆“清泉石上流”,但覺耳目、身心都清涼透亮,暢快無比!每次我們久別重逢,都十分親熱,促膝交談,聊天說地,評文論藝。我年長他十四歲,但他的學問功底比我厚實,研究成果也比我多比我好。至今,仲謀已出版學術(shù)著作十種,發(fā)表論文一百余篇,他的專著《明詞史》獲第四屆“夏承燾詞學獎”一等獎,《明代詞學通論》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清代文化與浙派詩》獲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宋詞欣賞教程》被評為江蘇省高校重點教材和精品教材。因此,我視仲謀為難得的良師益友。為良師益友撰寫一篇序文,乃是篤于情誼之美事,豈有推辭之理?
我之所以如此爽快地答應(yīng)寫序,更因為我早就閱讀了《宋詞欣賞教程》的初版本,讀后獲益甚多。2008年秋天,我正嘗試著把自己的研究領(lǐng)域從唐宋詩向唐宋詞拓展。這時,收到了仲謀寄贈的這部教程。一看書名,我就不亦樂乎,心里說:仲謀,你真是我的知音?。∵h隔數(shù)百里之外,居然知道我要補習宋詞知識,馬上就給我雪中送炭!于是,我興致勃勃地通讀這部書,其中有幾章更是細嚼慢咽地精讀。讀完,真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之感!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兩點:
第一點,我認為《宋詞欣賞教程》是一部很適合廣大讀者,尤其是高校中文系本科生與研究生提高欣賞和研究宋詞能力的好教材。詞起源于隋唐而大盛于兩宋,它同唐詩一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的瑰寶。但宋詞不同于基本上是齊言,以五、七言句式為主,韻位比較固定的唐代古體詩和近體律絕詩,它多是長短句參差,單雙音節(jié)錯落,韻位多樣,節(jié)奏多變,詞調(diào)和體式極為繁富。宋代詞人們又喜用比興寄托,含蓄婉曲地抒寫那些細美幽約的人生情思。所以,人們讀詞,不容易找出它的意脈,更難以弄清它的旨趣。著名詞學家葉嘉瑩先生就說過:“詞的好處要比詩更難理解?!蔽蚁耄矏鬯卧~的廣大讀者,一定很渴望能夠讀到一部深入淺出地輔導他們欣賞宋詞的書籍?!端卧~欣賞教程》正好滿足了他們的心愿。這部教程是仲謀在多所高校給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宋詞欣賞”或“宋詞研究”課的講稿基礎(chǔ)上整理出來的。書中總結(jié)了他二十多年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記錄了他和同學們于教與學中交流、討論的寶貴心得,凝注著他多年沉潛研究宋詞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這部教程以提高學生欣賞宋詞的能力為主旨,采取由粗到細、由面到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仲謀先在緒論中用生動流麗的文字,從節(jié)奏美、陰柔美和情境美三個方面,揭示詞的特殊藝術(shù)魅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色彩繽紛、十分迷人又帶點神秘感的宋詞審美世界。其后,第一章先講詞的體制與格律,包括詞調(diào)、體式、用韻等詞的基礎(chǔ)知識。第二章開始講宋詞,作者先回顧前人對宋詞的分期,事實上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述宋詞的發(fā)展。然后,講北宋詞,劃分為三個時期:宋初六十年,詞壇的寂寥期;仁宗時代,宋詞的發(fā)展期;北宋后期,宋詞的興盛期。作者分別評介了這三個時期的重要詞人王禹偁、潘閬、林逋、范仲淹、柳永、張先、晏殊、歐陽修、蘇軾、晏幾道、秦觀、賀鑄、周邦彥、黃庭堅、晁補之、僧仲殊、毛滂。繼而講南宋詞,也分為三個時期:南渡時期,詞的變調(diào);南宋中期,二派分流;南宋后期,蕭瑟秋韻。評介的代表性詞人有李清照、葉夢得、朱敦儒、陳與義、張元幹、辛棄疾、張孝祥、陳亮、劉過、陸游、姜夔、劉克莊、劉辰翁、吳文英、王沂孫、蔣捷、張炎。仲謀對這34位詞人的評述有詳有略,并不平均使用筆墨,著重揭示每位詞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特色、藝術(shù)風格和所屬流派,指出他們對宋詞發(fā)展所作出的不同貢獻,并以畫龍點睛之筆評析他們的代表作品。這一章等于一部簡明生動的宋詞藝術(shù)發(fā)展史,為讀者欣賞宋詞提供了一幅路線清晰、既有全景又有重點景觀的導游圖,引人入勝。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講宋詞的主題與題材,風格與流派。我在下文還要談到,此處暫略。
如果說,以上的內(nèi)容,人們在已經(jīng)出版的多種詞學常識、宋詞概論或宋詞史等書籍中都已經(jīng)見過,似乎不算新鮮,那么,以下的第五、第六、第七章談唐宋詞章法之演進和章法的分析,談對宋詞的單句節(jié)奏、韻句節(jié)奏、節(jié)奏群的分析,談詞的字法規(guī)律、詞與曲字法之分野、詞的意象特征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這是仲謀為了提高讀者欣賞宋詞的能力,在唐圭璋先生《論詞之作法》的基礎(chǔ)上再深入研究的新成果。只有精讀了這幾章,完全掌握,熟諳于心,才有可能欣賞到宋詞的精深微妙。就拿我來說,我曾師從著名紅學家、詞學家吳世昌先生攻讀唐宋文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又在《文學遺產(chǎn)》雜志做了多年編輯,在編輯工作之余研究唐宋詩歌,但我深感慚愧,未能把恩師自成一家的詞學學到手。對于詞的章法演進、多種句法節(jié)奏以及字法規(guī)律,我都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我讀了這幾章,才感覺自己走進了詞的藝苑,目不暇給地欣賞苑中的美景奇觀。
仲謀為了更具體切實地幫助讀者欣賞宋詞,又專設(shè)了第八章《閱讀與欣賞》。第一節(jié)《觀千劍而后識器》,強調(diào)只有廣泛閱讀大量的作品,才能提高鑒賞能力。為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詞的藝術(shù)個性,作者開列了一個簡明的“宋詞必讀書目”,這些書共分四類:一類是作品,即《全宋詞》及其他重要的宋詞選本;一類是詞話,介紹《詞話叢編》以及幾部重要的詞話;一類是現(xiàn)代詞學論著,在介紹這些論著的同時也適當介紹現(xiàn)代詞學家及傳承情況;最后一類是工具書。使我為之欽佩不已的是,仲謀并不僅是介紹這些詞籍的內(nèi)容,而同時寫出他研讀的心得體會。例如他在介紹沈祖棻先生的《宋詞賞析》時寫道:“沈祖棻是一位有很高造詣的詞人,她的《涉江詞》受到老一輩詞人汪東等人的高度評價。正因為她有自己創(chuàng)作甘苦的體驗,所以對宋詞作品的分析能夠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心能體悟而又口能言之,這是詩詞欣賞中一種頗難企及的境界。讀者諸君要想學會自出手眼地欣賞宋詞,這是一本最合適的讀物?!庇秩缢榻B吳世昌先生《羅音室學術(shù)論著》(第二卷)說:吳先生的詞學不從流俗,勇于標新立異,好究根究底,發(fā)前人所未見。比如他認為宋代詞史上從來就不曾存在過一個豪放詞派,蘇軾也不是豪放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晚清詞論家所標榜的“寄托說”痛加駁斥,對名家名篇并不一味叫好。如指出蘇軾《水龍吟·楊花》擬人太過,辛棄疾《賀新郎·送茂嘉十二弟》用典不妥等等。又說吳先生“文風老辣,筆力恣肆”,他的《詞林新話》“也是一部奇書。讀其書可以想見此老鄙夷一切、老氣橫秋的風度,能欣賞便是一種享受”。在第二節(jié)《求寄托與忌穿鑿》中,仲謀強調(diào)欣賞宋詞既不要忽視詞人借物言志、比興寄托、隱喻象征,又不能刻意尋求寄托,穿鑿附會,把詞中的景物意象都變成充滿政治寓意的符號。同時,也要忌拘泥,即拘于常規(guī),泥于字面,認死理,鉆牛角尖,或拘泥于前人杜撰的所謂“本事”,而應(yīng)更加注重審美感受。第三節(jié)《欣賞方法舉隅》中,仲謀介紹了幾種具體而平實的欣賞方法。其一是比較欣賞法,即:對同時、同派的詞人,同題材的作品,通過比較,“同中求異”,見出特色,見出風格之同異與高下;或拿題材相同而體裁各異的作品來作比較;還有尋源溯流的比較欣賞法;同調(diào)詞比較閱讀法;還有對古代名篇名句通過擬議變化來作比較,從而體悟此篇此句的高明之處,錢鍾書先生稱之為“藉習作以為評鑒”之方法。其二是詞曲互證法。其三是意象批評法,就是通過比喻來形容作者的風格或特色,使之更為生動形象。其四是摘句品賞法。作者在介紹這四種欣賞方法時,舉出古今詩學詞學大師名家的有關(guān)論說和鑒賞例子來說明,使讀者領(lǐng)悟這些鑒賞方法,靈活自如地運用。
在這部教程中,仲謀并沒有選錄古今詞學家和他本人鑒賞宋詞的文章作為范式,供讀者學習、參考。但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從書中看出仲謀鑒賞宋詞的靈心慧眼與生花妙筆。請看他欣賞晏殊詞:“同樣是感慨人生苦短,晏殊的詞卻似乎達到一種清澄圓融的境界。他不像《古詩十九首》那樣大聲慨嘆‘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甚至也不像馮延巳那樣過于凄婉悲涼。他的詞風流閑雅,溫潤秀潔,既顯示了對人生之美的深情眷戀,又能面對人生悲劇鎮(zhèn)定自持地凝眸深賞。這是一種以詩意的態(tài)度玩味人生的風度與境界。”他評贊秦觀詞云:“沒有一個不和諧的意象,沒有一篇不圓成的結(jié)構(gòu),沒有一個生硬的詞句。仿佛每一個字都經(jīng)過選擇與熔煉,字面光潔,音韻和美,意象晶瑩。”他賞析女詞人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秋千)說:“‘露濃花瘦’四字不是寫景,仍是寫人,是‘薄汗輕衣透’的虛擬與美化,其修辭手法使人想到‘梨花一枝春帶雨’?!彼f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結(jié)尾二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其妙處在于以‘莫道’二字喚起,然后翻轉(zhuǎn)、透過,遂覺雋妙而富于情致”。又贊嘆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只是一首單調(diào)小令,卻能在短小篇幅中展示情思的流動與頓挫”。他賞析吳文英的《八聲甘州》(渺空煙四遠):“充滿歷史的滄桑之感?!畷r靸雙鴛響,廊葉秋聲’,寫得恍惚,如游人的幻覺,更如電影中常見的‘閃回’手法。歇拍二句以景作結(jié),而憑高吊古、蒼茫四顧之狀,躍然紙上。”仲謀的這些鑒賞文字,灌注著他對古代詞人理解之同情,融入了他的情感體驗與藝術(shù)想象,又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鑒賞方法,可謂別具會心,自出手眼,見解新穎,文采粲然,顯示出他厚重的詞學積累和敏銳的審美悟性,自然大有助于提高讀者的鑒賞水平。書的每章之后,又設(shè)“閱讀與思考”一欄,擴大閱讀書目,提出若干思考與練習題,促使學生“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亦能有利于思考,舉一反三,鍛煉解決學術(shù)問題的能力。
總之,仲謀這部《宋詞欣賞教程》,把詞學知識、詞體特征、詞論闡發(fā)、宋詞概述與詞藝評析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了一個嚴謹?shù)慕虒W體系,又能融知識性、學術(shù)性、可讀性于一爐,確是指導讀者鑒賞宋詞的好書。它先后被評為江蘇省高校精品教材與重點教材,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第二點,我認為《宋詞欣賞教程》又是一部學術(shù)性強、創(chuàng)新度高、研究個性鮮明的專著。此書只是第一章《體制與格律》講詞學的基礎(chǔ)知識,才較多地借鑒、吸取吳熊和先生的《唐宋詞通論》等前賢著作的內(nèi)容。第二、三、四章所論課題雖不新鮮,但仲謀能對前人和今人的見解作深入思考與實事求是的評斷,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使得每一章只需略加改寫,就能形成至少一篇、多則數(shù)篇有新見卓識的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例如第二章《發(fā)展與分期》,仲謀對從南宋、清代到現(xiàn)當代詞學家們的各種分期作了認真的思考與分析,既指出他們的偏失,又吸收他們的優(yōu)長,兼顧時間意識和宋詞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將北宋詞與南宋詞各劃分為三個時期:北宋的“寂寥期”、“發(fā)展期”、“興盛期”,與南宋的“詞的變調(diào)”、“二派分流”、“蕭瑟秋韻”。這六期的名目,都很準確、概括、清晰,令人一目瞭然。我以為仲謀的六期說最接近宋詞發(fā)展的原生狀態(tài),也最科學,是一篇在繼承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的好文章。
書的第三章《主題與題材》,共三節(jié),其實即是《論宋代愛情詞》、《論宋代閑愁詞》、《論宋代詠物詞》三篇論文。其中,愛情詞與詠物詞早就是宋詞研究的熱門,已有大量的專著與論文問世。但仲謀仍能從這兩個舊題中寫出新意。愛情詞的一篇,先說晚唐五代宮體余風之艷詞,情調(diào)偏重刻畫女性色相、感官刺激以及男女偷期歡會等艷俗作風,再說北宋張先、歐陽修等人將艷俗場面作幕后處理使艷情詞達到典雅化、含蓄化的藝術(shù)效果。其后,指出宋代愛情詞有間接渲染法,可分為閨情與傷春兩種類型;又有直接描寫法,可分為傷別、相思、傷逝三種類型,以下即對這五種類型逐一舉例論述。其中,分析宋代傷別詞能有巨大開拓空間的原因時說:
這是因為,前代詩文所寫的離別(除了晚唐李商隱等人之外),大都是同性友人之間的分別,而同性友人之間的感情,無論多么真摯深厚,一般也都不如異性愛人之間那種感情來得纏綿,來得深徹心骨。而宋代的傷別之詞,大都是以表現(xiàn)情人戀人的別離為擅場的。這就使得他們一方面繼承了前代表現(xiàn)離別的詩文遺產(chǎn),一方面又有新鮮的情思姿態(tài)和創(chuàng)作激情,從而在藝術(shù)與審美境界上構(gòu)成對前代詩文藝術(shù)的豐富與補充。
上引的這段文字,將人們視而不見一直忽略的詩學現(xiàn)象揭示出來,用以說明宋代傷別詞比唐代離別詩更多感傷幽怨、凄美動人的原因,見解新妙,入情入理,令我不禁擊節(jié)稱賞。
論詠物詞的一節(jié),構(gòu)思與寫法又不同于論愛情詞。作者首先指出:兩宋時代詠物詞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題材物象的拓展、手法技巧的豐富等多個方面,但不宜于把詠物詞分為幾種范型或幾種創(chuàng)作姿態(tài),而又削足適履地強與幾個發(fā)展階段整合組配。仲謀在這里嚴肅批評詞學研究乃至整個古代文學史研究中存在的一種違背事實的不科學的偏向,即“有意無意間舍棄那些并非偶然的‘不適用’詞例,去主觀建構(gòu)一種發(fā)展規(guī)律或發(fā)展模式”。我認為這是針砭不良學風的剴切之論。接著,作者把宋代詠物詞分為兩大類來賞析。第一類是以摹寫客觀物象為主,又可分為“盡物之態(tài)”與“窮物之情”兩小類。章楶和蘇軾同調(diào)亦復同題材的兩首《水龍吟·楊花》,分別是這兩小類詞的代表作:章詞狀物工切,能盡柳絮之態(tài);蘇詞體物為工,能傳柳絮之神。而張先《漢宮春·蠟梅》和蘇軾《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兩首詠梅詞,也是兩種寫法的范例。仲謀認為“盡物之態(tài)”與“窮物之情”兩種寫法,并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斤斤于形似或許并不可取,而摹寫物態(tài)卻也是詠物詞的本分。第二類是以表現(xiàn)主觀情志為主。也可分為“托物言志”與“因物寄情”兩小類。前者將詠物與言志融為一體,物常被當作高潔人格的象征物。仲謀發(fā)現(xiàn),在這種寫法上具有發(fā)凡起例意味的作品是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澗一枝梅)。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朝中措·梅》等名作都受到朱敦儒這首詞的影響。此外,借詠梅而言志的,還有劉克莊《沁園春·夢中作梅詞》。用蘭草作為高潔人格象征物的名篇,有曹組《卜算子·蘭》、向子諲《浣溪沙·寶林山中見蘭》、張炎《國香·賦蘭》。而因物寄情之詞,往往介于詠物與抒情之間,即詞中所詠之物并不是真正意義的題詠對象,而只是引發(fā)回憶或聯(lián)想的觸媒。它是作為抒情的憑借而存在的,因此也可以看作詞人構(gòu)思與抒情的道具。周邦彥的詠物詞往往具此特點,如《蘭陵王·柳》、《六丑·薔薇謝后作》、《花犯》(粉墻低),皆屬此類。姜夔的名篇《暗香》與《疏影》,歷來被并稱為詠梅詞的雙璧。仲謀認為二詞不同,《疏影》鋪排典故,音節(jié)婉雅而情韻并不高妙;而《暗香》則如劉永濟先生所評:“以身世之感貫穿于詠梅之中,似詠梅而實非詠梅,非詠梅又句句與梅相關(guān),用意空靈。”(《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所以說《暗香》勝于《疏影》。仲謀也因此提出一個有普遍性的新穎見解:“蓋因物寄情之詞,所因之物一定是詞人感情閱歷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事物,詞之優(yōu)劣往往視此種感情借物象醞釀之深淺而定。因此,把這類詞僅僅作為詠物詞來分析評價,也是不妥當?shù)摹!边@篇宋代詠物詞論將詠物詞高度概括為兩大類四小類,比較全面、準確地總結(jié)了宋代詠物詞摹寫物象與表現(xiàn)主觀情志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在對具體作品的分析中又多真知灼見,確是一篇在舊題中寫出新意的佳作。
閑愁詞不像愛情詞與狀物詞那樣受詞論家關(guān)注,不是宋詞研究的熱點,很少有人作專門研究。仲謀這一篇寫得尤為精彩。他先說閑愁詞是“一種超越了生活中淺薄瑣屑是非紛爭的無端哀怨”,又用詩一樣的語言比喻說:“‘閑愁’如心潭深處的天光云影,如和風輕拂水面的波光漣漪?!薄啊e愁詞’猶如清茶,不比酒飯可以醉,可以飽,但它特有的清澀之味,卻可以滋養(yǎng)人的性靈?!彼赋?,這種表現(xiàn)“閑愁”的詞,是最能體現(xiàn)詞體獨特功能和價值的作品。閑愁不同于男女相思之情;閑愁的詞,往往以傷春傷別為抒情的依托,但傷春傷別之詞,并非都在抒寫閑愁。唐宋詞的閑愁主題,往往就存在于另有寄托的傷別之詞和近于興的傷春之詞中。閑愁表現(xiàn)在詞里,又有對美景而生愁、樂極生悲、常作癡語或沒要緊語這三種情況。閑愁詞有兩種內(nèi)涵,一為源于人生短促事實的憂生之嗟,一為根于人性的永恒的企羨與失落。憂生之嗟既是人生哲學的永恒命題,也是中國文學的基本母題。如追根溯源,前代詩文對這一主題的表現(xiàn),有直言詠嘆、及時行樂、及時進取三種情況。而根于人性的永恒的企羨與失落,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中,基本表現(xiàn)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賦的手法正面描述,具體表現(xiàn)為樂極生悲;另一種是以象征的手法,把內(nèi)心渺茫的希冀與無涯的企羨,表現(xiàn)為對一個虛無縹緲的美女戀人的追求。在宋代,最典型的閑愁詞出自晏殊的《珠玉詞》,而晏詞又出于其老師馮延巳之詞。仲謀接著即具體賞析馮詞與晏詞中那些用筆含渾、義兼比興、郁伊惝恍、其所懷思之人眉目不省,卻自覺如姑射仙人、超凡脫俗的作品,指出這些作品的境界亦仿佛塵世所無,而有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之禪意。文章最后總結(jié)說:閑愁詞的魅力雖然與其藝術(shù)表現(xiàn)有關(guān),但從根本來說,主要在于它反映了人性心理結(jié)構(gòu)的深層意識,寫出憂生之嗟和無涯的企羨等“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讀仲謀此文之前,在我心目中,確實把這種閑愁看作貴族官僚和文人才子們在詩酒風流的生活中百無聊賴、空虛悵惘或小有失意而生淡淡愁緒的抒寫,認為這些作品思想淺薄,感情缺乏,內(nèi)容空虛,僅憑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工巧而贏得了讀者的好感。讀了仲謀此文才使我認識到:原來這些作品在抒寫憂生之嗟與無涯的企羨中反映出人性的深度與廣度。而仲謀能夠緊緊捕捉住這一人生哲學的永恒命題和中國文學的基本母題,對宋代閑愁詞作剝繭抽絲般層層深入的探討,真有振聾發(fā)聵之功??娿X先生在《論詞》一文中曾指出,人生情思中之精細美幽約者,只有詞體能曲盡其妙,此論極精辟。而我想借此引申說,只有注重情感體驗并且深入探究人生哲理的詞學家,才有可能揭示出閑愁詞的深美意蘊,仲謀就是其中的一位。
為了更充分地說明《宋詞欣賞教程》是一部高水平的有鮮明個性的學術(shù)專著,我還想再舉一例。上文說過,教程中的第五、六、七章,其內(nèi)容基本上是發(fā)人所未發(fā),是仲謀深入研究宋詞藝術(shù)的獨創(chuàng)性成果。其中第五章第三節(jié)《與章法相關(guān)的術(shù)語》介紹了意脈、詞眼、鉤勒三個術(shù)語,這里只說仲謀怎樣論鉤勒。他首先解釋“鉤勒”是中國畫技法術(shù)語,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也叫雙鉤。清代詩人兼詩論家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把它引入詩學范疇。其后,周濟將它用于詞學批評,在其《介存齋論詞雜著》、《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都稱道周邦彥詞的鉤勒之法,并在《宋四家詞選》中用以評析周邦彥的詞作。此后的百余年間,又有夏敬觀、陳洵和劉揚忠對鉤勒之法給出了三種不同的理解。仲謀搜集、引用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對四位詞學家的四種理解一一作了介紹與評論,最后總結(jié)說:
周濟最早借用鉤勒概念評詞,是指在詞的發(fā)端、結(jié)尾或換頭等關(guān)鍵部分,以一二語鉤勒提綴,對鋪敘的段落加以收束,在章法上具有點清層次或承上啟下的功能。夏敬觀則把鉤勒與張炎所謂“虛字呼喚”混為一談,實際有些領(lǐng)句可能與鉤勒之筆偶合,但領(lǐng)句卻并不就是鉤勒。陳洵把鉤勒理解為情與景、虛與實等層次之間的“鉤轉(zhuǎn)”或“逆挽”,與周濟的意思微別而大略相通。至于當代學者劉揚忠先生把鉤勒理解為細致深入、一筆不茍的描寫手法,則可能是建立在清真詞長于敘事、鉤勒之法多用于敘事寫景之詞這一特點上的誤解??傊?,以上四家說法,對于理解“鉤勒”詞法以及理解清真詞,各有偏至而可以互補,均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因為鉤勒之說首先是由周濟引入詞學領(lǐng)域并用于詞學批評的,所以還是應(yīng)以周濟所用原初意義為根本。
仲謀對各家鉤勒之說的評論,實事求是,客觀公允,要言不煩,體現(xiàn)出良好的學風和文風。他這一節(jié)文字論鉤勒最確切,最令人信服,所以在教程出版之前,已被《文學遺產(chǎn)》雜志刊發(fā)出來,得到詞學界的點贊。由此可見,仲謀這部《宋詞欣賞教程》對于詞學研究也多有啟發(fā)、推進的意義。至少它已拓展和深化了我對宋詞的認識。近幾年來,我的幾篇論宋詞“點染”技法、白描與彩繪藝術(shù)的文章,就是受了仲謀這部教程的啟迪與激勵才寫出來的。
仲謀,祝愿你在教學和研究上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2015年5月4日
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