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四
“等待,一樹花開”這的確是個浪漫的題目,也吻合少年的青春心思。也許是因為這個題目的想象空間,也許是因為自己也曾經(jīng)有過的幻想年代,我斗膽答應了志娟同學的序言任務。
文字是個奇妙的東西,尤其是中國的文字,其意義和內(nèi)容的豐富性恐怕是世界罕有的,如果她說自己第二,恐怕也難有其他文字說自己第一。豐富的文字意涵可以承載人們豐富的情感,表達人們多樣化的經(jīng)歷,寄托無窮的遐思,因而古代人賦詩填詞,現(xiàn)代人形式多樣,大抵都是抒發(fā)情感,追古懷今,借物娛情。
志娟同學從小就喜歡寫作,對文字的情感表達空間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她的許多小散文都是信手拈來,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經(jīng)歷形諸于文字;而詩歌也是清新可愛,皆是有感而發(fā),有情而出。
現(xiàn)代社會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這是社會的進步。喜歡寫作和將來是否成為作家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前者是每個人都有的權(quán)利,后者則是靈感和勤奮的結(jié)合。我一直認為寫作者自己真實的情感或者從真實的觀察體驗來的情感,是寫作的基礎(chǔ)。經(jīng)典的作品背后都有時代和個人的經(jīng)驗凝聚,從而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如果志娟以及其他愛好寫作的孩子,將來有志于通過文學表達自己個體的和社會的經(jīng)歷與體驗,恐怕必須牢記這一點。
我與志娟的父親李立志教授是在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同事,她的母親張娟老師也是我們的同事。李老師在浙大授課深得學生們的敬重,連續(xù)幾年都是評教優(yōu)秀,這在浙江大學的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里面也是十分少見的。李老師是個情感厚重的人,一直堅持在講臺上到身體不支。他最后一堂課平靜地告訴同學們說自己得了重病,恐怕不能再給大家上課了。這種平靜和淡然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少有人能做到。李老師去世后,志娟的文字就變得厚重起來,每次讀都覺得自己也在經(jīng)歷同樣的悲傷和懷念。
因而,等待一樹花開的理想,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需要一種勇氣,需要一個時間,需要一個堅持,更需要一種信仰和情感。
韓福國
于復旦大學文科樓
201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