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娜·西蒙
起初,我們總以為爵士是一種屬于夜晚或下午背景的音樂。在煙霧彌漫的昏暗酒吧里,它是酒紅色的蜜味催情劑。在黃昏的咖啡座里,它是淡褐色的神經(jīng)松弛水。后來,我們才知道爵士可以咆哮,甚至還可以傳帶黑人的憤怒與激動。對于尼娜·西蒙(Nina Simone),這也是我認識她的經(jīng)過。
尼娜·西蒙原名Eunice Waymon,出生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自幼學習鋼琴、管風琴,七歲就在教堂的唱詩班里領(lǐng)唱。雖然家境清寒,但得到地方人士的支持,去了馳名世界的紐約茱利亞音樂學院接受第一流的古典鋼琴訓練。雖是如此,但貴族名校的學費到底不是普通中下階層的黑人小女孩所能負擔的,到了最后,她還是得退學回到費城,和家人住在一起打份實際點的工??墒?,她的天賦和對音樂的愛又豈能被呆板平凡的工作桎梏?所以她又在酒吧里找到機會,自彈自唱,并且化名尼娜·西蒙,行走江湖。與一般酒廊歌手不同,她對觀眾的要求很高,發(fā)現(xiàn)觀眾不留神聽歌,她會毫不客氣地指責他們。很快,她的名聲傳了出去,第一份唱片合約就送上了門。她的第一首熱門單曲是1959年夏天傳遍全美的《我愛你,波吉》(I Loves You,Porgy),美國音樂奇才喬治·格什溫的名作。她的演繹與別人不同,那么地輕柔,但又有一股韌度,恰到好處地把這首歌里的忠貞唱了出來。
我第一次聽到她的音樂,同樣是情歌,是《不要離開我》(Ne Me Quitte Pas)。雖然唱的是我不懂的法文,但那種絕望的纏綿完全裹住了我,無法在那一句句緩緩遁出的句子和深情決絕的一粒粒吐音里找到出路。但后來找她的唱片回來細聽,才發(fā)現(xiàn)她最拿手也最得意的作品,不是這些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情歌,而是她自己的作品。和一般的爵士名伶不同,尼娜不僅擅長用鋼琴自己伴奏,而且懂得寫作優(yōu)秀的曲子。無論是自己的手筆,還是經(jīng)過改編的傳統(tǒng)曲目,都能聽出她自幼熟悉的福音(Gospel)歌唱方式的痕跡。所謂“福音”,指的是美國黑人基督教會里的圣歌,有別于白人傳統(tǒng)的高雅肅穆,福音歌曲往往有強烈的節(jié)拍,激情的唱腔。喜用一人領(lǐng)唱,其他人回應(yīng)的唱法。福音與藍調(diào)共同成為爵士、靈歌(Soul)和節(jié)奏藍調(diào)的根源,里頭有著來自非洲的自由、希望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
尼娜正走紅的年代,恰巧遇上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風起云涌的“民權(quán)運動”,她用她那充滿激情的音樂積極投入了這場為美籍非裔族群爭取平等權(quán)利的斗爭,并且專門為這個運動寫歌。她的出身背景和音樂根源使得她成為當時黑人(尤其是女性)的象征性聲音,影響了接下來的兩代爵士和靈歌歌手。美國的人權(quán)狀況當然在這波浪潮后得到改善,但尼娜依然不滿,于是遠走法國。她的名氣,她的藝術(shù),也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2003年的4月21日,尼娜走了,享年七十歲。南非政府(而非美國政府)發(fā)表唁電,以志她對非裔人權(quán)運動的貢獻。如今,尼娜流行一時的音樂再度響起于Disco和好萊塢的電影里,我卻經(jīng)過她的教育,聽到了爵士浪漫背后的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