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劍橋大學的學院

劍橋時光 作者:孫克勤,孫博


幾百年來,劍橋大學以其優(yōu)異的教育質(zhì)量著稱于世。這里英才薈萃,星光燦爛。劍橋大學由31個學院組成,其中有三個女子學院,兩個專門的研究生院。各學院歷史背景不同,實行獨特的學院制,經(jīng)濟上自負盈虧。劍橋大學只負責考試與學位頒發(fā),而招收學生的具體標準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并自行招生。每個學院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微型大學,有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學院的生活主要涵蓋學生的吃、住和社交,本科生的部分授課也通過學院進行。劍橋大學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松散的學院聯(lián)合體,各學院高度自治,獨立運營,有自己的資產(chǎn)和錄取標準。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標準,如紐納姆學院、露西·卡文迪什學院、默里·愛德華茲學院只招收女生,達爾文學院、克萊爾學堂就只招收研究生,賈奇商學院也只開設(shè)MBA、EMBA等課程。

一、彼得學院

彼得學院(Peterhouse)始建于1284年,是劍橋大學建立最早的學院。彼得學院在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被稱為圣彼得學院(St Peter’s College)。彼得學院盡管規(guī)模較小,但在工程、科學和藝術(shù)領(lǐng)域的成就是盡人皆知的。

彼得學院位于特蘭平頓街。學院主要的庭院是舊庭院(Old Court)、吉斯伯恩庭院(Gisborne Court)和芬庭院(Fen Court)。

舊庭院中間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坪。東側(cè)是禮拜堂,建于1628—1632年,花格窗戶鑲嵌著彩繪玻璃,建筑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元素和傳統(tǒng)的哥特式建筑相融合。禮拜堂早期的音樂原稿被保留至今,是都鐸教會音樂重要的收藏品之一。南側(cè)是學院的禮堂,是學院唯一的13世紀建筑,現(xiàn)在是學院的餐廳。禮堂的南面是一片幽靜的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舊庭院北側(cè)和西側(cè)的建筑在15世紀建成。

舊庭院西側(cè)的拱門過道通向吉斯伯恩庭院(Gisborne Court),建于1825年和1826年。庭院的建筑以白色的磚石為材料。惠特爾樓(Whittle Building)位于吉斯伯恩庭院的西側(cè)。芬庭院(Fen Court)在吉斯伯恩庭院的西北面,是一處很小的庭院,大部分的建筑建于20世紀。圖書館位于學院的西北角。

彼得學院的花園位于吉斯伯恩庭院的南側(cè),通常被叫作鹿苑(Deer Park),因為在19世紀有人將鹿帶到花園里飼養(yǎng)。從舊庭院禮堂西側(cè)進入拱門穿過過道,一條蜿蜒的小路通往院士花園、鹿苑和學者花園(Scholars’ Garden),走到近花園南端,可見威廉石樓(William Stone Building),建于1963年和1964年,是一座八層的磚樓,位于學者花園。

學院北面有一座圣瑪麗小教堂,以前稱為圣彼得教堂。后來彼得學院用了“彼得”這個名稱。這座教堂與彼得學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直到1632年都是彼得學院的禮拜堂。

彼得學院涌現(xiàn)過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一位英國首相奧古斯都·亨利·菲茨羅伊,第三代格拉夫頓公爵(Augustus Henry Fitzroy,3rd Duke of Grafton)。熱力學之父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也是該學院校友。

許多著名的發(fā)明家都曾在這所學院學習或講學,許多科學發(fā)明是在這所學院實現(xiàn)的。彼得學院是劍橋大學第一個安裝電燈的學院,用來慶祝學院建院600周年。

亨利·卡文迪什,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1749年,他進入劍橋大學的彼得學院,但因不滿當時劍橋大學刻板的學習和學位制度而于1753年退學,所以沒取得任何學位。他首次對氫氣的性質(zhì)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證明了水并非單質(zhì),預言了空氣中稀有氣體的存在。將電勢概念廣泛應(yīng)用于電學,并精確測量了地球的密度,被認為是牛頓之后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亨利·卡文迪什1766年發(fā)表了《論人工空氣》的論文,獲皇家學會科普利獎?wù)?。他制出純氧,并確定了空氣中氧、氮的含量,證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稱為“化學中的牛頓”。

其他一些著名的校友還有克里斯托弗·科克雷爾、弗蘭克·惠特爾、查爾斯·巴貝奇、馬克斯·佩魯茨等。20世紀20年代就讀于彼得學院的弗蘭克·惠特爾是渦輪噴氣式飛機引擎的研制人。20世紀30年代就讀于彼得學院的克里斯托弗·科克雷爾發(fā)明了氣墊床。

這個學院還有一個關(guān)于詩人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的故事。托馬斯·格雷是英國18世紀著名詩人,也是英國新古典主義后期的重要詩人,《墓畔挽歌》是其代表作。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劍橋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據(jù)說,他對火非常敏感,時時擔心發(fā)生火災(zāi)。他住在樓房的頂層,因擔心火災(zāi)他專門請人在他的窗外安裝了一個金屬支架,系有一根繩索,在發(fā)生火災(zāi)時可順著這根繩索下到地面。他的這一“逃火索”觸引了學生們作弄他的“靈感”。一天夜里,火災(zāi)警報器突然響了。這位平時懶散的詩人早有戒備,說時遲,那時快,格雷迅速從繩索滑下,一下子跌進了一大桶水里。原來,根本沒有著火,是他的學生為捉弄他,事先裝滿了一大桶水,抬到他房間窗戶外面的地上,然后拉響了警報器。這位詩人一氣一驚之下去了特蘭平頓街對面的彭布羅克學院。

吉斯伯恩庭院

二、克萊爾學院

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是劍橋大學現(xiàn)存學院中第二古老的學院,創(chuàng)建于1326年,位于三一巷。沿著國王大道向北走,在圣瑪麗大教堂的斜對面,進入評議會堂巷走到盡頭左轉(zhuǎn)向南不遠就來到了克萊爾學院??巳R爾學院毗鄰國王學院的禮拜堂。在學院的初期獲得了愛德華一世的外孫女克萊爾·伊麗莎白(Elizabeth de Clare)女士的慷慨捐助。

克萊爾學院

1336年,國王愛德華三世批準由他的表妹伊麗莎白重建克萊爾學院,不過當時學院被稱為“克萊爾學堂”(Clare Hall),直到1856年才改名為克萊爾學院。1638年至1719年修建的舊庭院(Old Court)是英國最漂亮的庭院之一。由于經(jīng)歷了英國內(nèi)戰(zhàn)和古典主義在英國的興起,花費幾十年才完工的舊庭院包容了傳統(tǒng)的哥特式風格以及古典主義風格。舊庭院北側(cè)的禮堂建于1683—1693年,現(xiàn)在是餐廳。禮拜堂修建于1763—1769年。劍橋大學在1966年設(shè)立了一個新的克萊爾學堂(Clare Hall),是一個研究生學院。克萊爾學院的唱詩班和后花園最為出名。

克萊爾學院是劍橋大學所有學院中最有音樂氛圍的,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會演奏至少一種樂器,學校的樂團和歌唱隊往往能夠吸引到全英國最優(yōu)秀的年輕音樂學子來此就讀。

劍河上的克萊爾橋(Clare Bridge)是劍橋最古老的橋之一,也是一座非常美麗的橋梁。此橋由托馬斯·格魯姆博爾德(Thomas Grumbold)于1638年設(shè)計建造。一座三拱橋橫跨河面,橋上有14個石頭做的圓球裝飾,其中一個缺了1/6,因此產(chǎn)生了許多傳說。傳說是為了報復少付的3先令工資,所以格魯姆博爾德削去了石球的一小部分。

克萊爾橋是游人欣賞劍河美麗景色的絕佳之處。穿過綠色的后門離開劍河畔的這所學院,你就走進了歐洲最美麗的城市風景之一——后園(Backs)。后園是劍橋田園風光的象征。劍橋的花園史就是英國園藝史最好的詮釋,而克萊爾學院的學者花園則被稱作園藝的代表作。它帶有一種城市的氣息,一座文藝復興宮殿的莊重與優(yōu)雅。

我們曾多次走進這所學院,離開學院庭院走進綠草地,每次都是一種享受,尤其是在克萊爾學院的花園??巳R爾學院學者花園的林蔭路旁有一尊孔子的青銅雕像,是我國著名雕塑家、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先生于2010年贈送給克萊爾學院的。

克萊爾學院著名的校友有英國桂冠詩人威廉·懷特海(Willian Whitehead)、英國詩人和作家西格弗利德·洛蘭·沙遜(Siegfried Loraine Sassoon)、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英國生物化學家蒂姆·亨特(Tim Hunt)、英國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等。

花園雪景

克萊爾橋

三、彭布羅克學院

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成立于1347年,是劍橋大學第三古老的學院,位于特蘭平頓街。彭布羅克學院是由彭布羅克(Pembroke)伯爵的遺孀華倫西·圣·保羅·瑪麗(Marie de St Pol de Valence)于1347年創(chuàng)立的。她17歲時,與50歲的彭布羅克伯爵結(jié)婚。據(jù)說,她在一天之內(nèi)完成了從少女到妻子再到寡婦的三種角色轉(zhuǎn)換。結(jié)婚那天,她的丈夫當著她的面與別人比武,不幸被當場殺死。

學院地理位置優(yōu)越,建筑古樸幽靜,主要由舊庭院(Old Court)、常青藤庭院(Ivy Court)、新庭院(New Court)、女創(chuàng)立者庭院(Foundress Court)、禮堂(Hall)、禮拜堂(Chaple)、圖書館和花園組成。學院圖書館維多利亞新哥特式鐘塔十分引人注目。學院教授除教育學和地理學外所有劍橋大學課程。

彭布羅克學院大門樓

彭布羅克學院的院長理查德·迪洛夫(Richard Dearlove)是位傳奇人物,生于1945年1月23日,早年就讀于劍橋大學王后學院。1996年,他加入英國特工組織軍情六處,1999年至2004年6月為軍情六處的頭頭。2004年當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邀請他當院長的時候,他欣然同意,脫下戎裝,棄武從文,回歸平靜的校園。從2004年至2015年,他一直就任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院長。

舊庭院

彭布羅克學院入口的右側(cè)為一庭廊,庭廊處有一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陣亡者紀念碑,銘刻著大批彭布羅克畢業(yè)生的名字。從學院公布的數(shù)據(j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1914—1918年)彭布羅克學院就有308位陣亡者。

禮拜堂和餐廳外景

庭廊的盡頭即是禮拜堂。彭布羅克學院是劍橋大學第一個獨立擁有禮拜堂的學院??死锼雇懈ァとR恩的叔叔馬修(Mathew),是伊利(Ely)主教,被奧利弗·克倫威爾判刑18年,監(jiān)禁在倫敦塔里。馬修曾許愿,假如他能平安獲釋,他會建一座教堂。后來他果然平安獲釋。于是,他讓他的侄子設(shè)計、建造了這座小教堂。這是克里斯托弗·萊恩完成的第一座建筑。彭布羅克的禮拜堂卻因為它的設(shè)計師是鼎鼎大名的克里斯多弗·萊恩爵士而聲名大噪。萊恩爵士是英國倫敦地標之一——圣保羅大教堂的設(shè)計師。圣保羅大教堂是巴洛克風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壯觀的圓形屋頂而聞名,現(xiàn)存建筑建于17世紀,就是出自萊恩爵士之手。英國王室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辦大多數(shù)重要婚禮、洗禮和葬禮,但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婚禮卻是在圣保羅教堂舉行的。除此之外,他參與的建筑工程還包括皇家的肯辛頓宮、漢普頓宮、紀念碑、皇家交易所、格林威治天文臺等。 

在學院600多年的歷史中,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多位英格蘭乃至世界聞名的詩人、政客、音樂家和數(shù)學家。英國最年輕的首相威廉·皮特,當選時年僅24歲。他的雕像至今仍端坐在學院的圖書館前。

埃德蒙·斯賓塞,1569年進入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主修文學、哲學和部分自然科學,著名英國詩人,尤以十四行詩著稱。他對英國詩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詩人,代表作有長篇史詩《仙后》、田園詩集《牧人月歷》、組詩《情詩小唱十四行詩集》《婚前曲》《?;榍返?。在不少英國批評家眼中,斯賓塞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其齊名的,僅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等人。1599年1月13日,斯賓塞去世后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詩人角”。

威廉·皮特,出生于1759年5月28日,是活躍在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的英國政治家。1773年,14歲的皮特入讀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修讀政治、哲學、古典學、數(shù)學、化學、歷史等。1783年,他獲任首相,時年24歲,時至今日,仍然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1801年,他辭去首相一職,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卻在1806年任內(nèi)去世。

圖書館

花園

特德·休斯,英國詩人,曾就讀于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學習考古學和人類學。他創(chuàng)作出大量優(yōu)秀詩篇,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詩壇上最具影響的詩人。他的詩作有《雨中鷹》《牧神節(jié)》《會見我家里人》《烏鴉之歌》《季節(jié)之歌》《沼澤鎮(zhèn)》《北斗星下》《花卉與昆蟲》《生日信札》等。他的作品也贏得了不少榮譽,包括英國的惠特布雷德年度大獎。1984年,休斯獲桂冠詩人稱號。他去世前不久榮獲英國榮譽勛章。2011年,刻有英國桂冠詩人特德·休斯詩人生平成就的石碑被安置于英國國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詩人角”。紀念碑與喬叟、狄更斯等人的墓碑比肩而立。特德·休斯富于傳奇的一生因為詩歌成就和豐富的感情生活而備受爭議,兩任妻子均死于煤氣自殺,他背上巨大的心理壓力,因癌癥于1998年不幸去世。

彭布羅克學院著名的校友還有英國詩人理查德·克拉肖(Richard Crashaw)、托馬斯·格雷、英國詩人克里斯托弗·斯馬特(Christopher Smart )、英國地質(zhì)學家勞倫斯·理查德·韋格(Lawrence Richard Wager)、英國諷刺小說家托馬斯·瑞德利·夏普(Thomas Ridley Sharpe)、英國演員彼得·杰夫瑞(Peter Jeffrey)、愛爾蘭詩人和小說家謝默斯·迪恩(Seamus Deane)、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法蘭(Robert Macfarlane )、英國演員湯姆·希德勒斯頓(Tom Hiddleston)等。

四、岡維爾與凱斯學院

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是劍橋大學的一所學院,由埃德蒙·岡維爾(Edmund Gonville)于1348年創(chuàng)立,取名為岡維爾學堂。岡維爾是當時諾??耍∟orfolk)的牧師。在岡維爾去世后的第三年,學院開始面臨資金困難。他的遺囑執(zhí)行人諾??酥鹘掏へ愄芈╓illiam Bateman)將學院轉(zhuǎn)移到他剛剛建立的三一學堂附近,重命名為圣瑪麗天使學堂。

16世紀學院因年久失修,1557年皇家憲章重新建立學院,并命名為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約翰·凱斯(John Caius)醫(yī)生在1557年至1559年擔任學院的院長,他為學院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并大幅擴建了學院的建筑,于是他的名字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該院名稱的一部分。

岡維爾與凱斯學院是劍橋大學歷史上的第四所學院,位于三一街,在三一學院南面。這所學院擁有歷史悠久的醫(yī)學教學傳統(tǒng),學院在經(jīng)濟學、英國文學和工程學也都有很高的學術(shù)成就。學院的很多學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這其中包括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shù)列劍橋大學各學院第二位。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劍橋大學學院中本科生最多的學院之一,學院教授所有劍橋大學課程。

岡維爾與凱斯學院最為出名的建筑莫過于擁有約翰·凱斯在重建該院時設(shè)計的三座風格各異的石門:謙卑門(Gate of Humility)、美德門(Gate of Virtue)和榮譽門(Gate of Honour);此外,還有五個著名的庭院——樹木庭院(Tree Court)、凱斯庭院(Caius Court)、岡維爾庭院(Gonville Court)、圣瑪麗庭院(St Mary’s Court)和圣邁克庭院(St Michael’s Court),其中圣瑪麗庭院和圣邁克庭院位于三一街的另一側(cè),在圣邁克教堂(St Michael’s Church)的附近。圣邁克庭院于19世紀30年代才完工,庭院的南側(cè)建筑緊鄰劍橋的集市。

樹木庭院:穿過謙卑門,就來到了樹木庭院,庭院有很多的樹木,特別是通往美德門的林蔭道構(gòu)成了庭院獨特的風景。通往美德門的石板小路兩側(cè)是綠茵茵的草坪,構(gòu)成了這一庭院美麗的長方形草坪。在這一庭院南面的大樓正面墻壁上有威廉·貝特曼和約翰·凱斯的雕像。

凱斯庭院:沿著林蔭道的石板小路一直前行,穿過美德門,就來到了凱斯庭院。凱斯庭院由約翰·凱斯重建后,建筑得到了翻新和擴建,庭院始建于1565年。庭院的北側(cè)是禮拜堂,南側(cè)是榮譽門。在這一庭院東側(cè)K單元一進門樓的第一層有一間是史蒂芬·霍金的辦公室,黑色的木門上方寫著霍金教授和另外一位教授的名字。這是一間老式的房間,寬敞的房間里鋪著地毯,擺放著兩個寫字臺,每個寫字臺上各有一臺臺式電腦和打印機。書架上擺滿了書籍,靠近書架處有一古香古色的木桌,桌子旁擺放著幾把老式木椅。房間里還擺放著沙發(fā),墻壁上懸掛著一幅畫和一幅條幅,條幅上寫著“人去留影”的中國書法。

凱斯庭院

岡維爾庭院: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第一座建筑是于1353年由威廉·貝特曼主教建立的岡維爾庭院。學院的禮拜堂是在凱斯庭院和岡維爾庭院之間的一棟建筑中。圖書館和餐廳均坐落在此庭院。岡維爾庭院于1750年開始翻修,并賦予古典主義的色彩。餐廳是在庭院一棟建筑的二層,墻上掛滿了名人畫像,霍金的畫像也在其中。

約翰·凱斯還負責建造了學院的三座石門,代表了學者的學術(shù)道路。在學院學生入學的時候,學生要通過謙卑之門;在學院學習的時候,學生會經(jīng)常出入于美德之門;當學生畢業(yè)的時候,會通過榮譽之門到鄰近的劍橋大學評議會堂獲得學位。

謙卑門,謙卑門意思是學生剛剛踏進大學的門檻,知識淺薄,應(yīng)以謙卑的態(tài)度來求學。

樹木庭院1

樹木庭院2

美德門,也就是說,學生在學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培養(yǎng),學業(yè)上大有長進,但這還不夠。學院是育人的場所,學生除了學業(yè)優(yōu)良之外,還應(yīng)注重操行品德的修養(yǎng),只有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能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

榮譽門,榮譽門和其上的6個日晷,標志著學生生涯的最后階段。這座門是通往劍橋大學的評議會堂之門。評議會堂是授予學位和頒發(fā)學位證書地方。達不到要求、不合格的學生,沒有資格過這道門。

學院著名的校友包括發(fā)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的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生理學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的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發(fā)現(xiàn)中子的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研究盤尼西林的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發(fā)現(xiàn)DNA結(jié)構(gòu)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科學技術(shù)史的李約瑟等。

此外,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現(xiàn)在是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院士。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艚鹩?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21歲時不幸患上了盧伽雷氏癥(肌肉萎縮性側(cè)索硬化癥),全身癱瘓,不能發(fā)音,只能通過由臉頰肌肉控制的聲音合成器來同外界交流?;艚鸬纳眢w狀況使他已經(jīng)在輪椅上生活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艚鸬纳绞欠浅8挥袀髌嫘缘模诳茖W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是《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他擔任的職務(wù)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wù),即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

五、三一學堂

三一學堂(Trinity Hall)建于1350年,創(chuàng)始人是諾威奇的主教(Bishop of Norwich)威廉·貝特曼(William Bateman)。三一學堂是劍橋大學第五古老的學院,現(xiàn)有院士60余人,學院教授除教育學以外所有劍橋大學課程。

三一學堂傳統(tǒng)強項是法學,這所學堂培養(yǎng)了眾多的法官和律師,其中代表性人物是史蒂芬·加德納(Stephen Gardiner),他曾任三一學堂院長、英格蘭大法官等職。

學院坐落于劍河河畔,位于三一巷,毗鄰克萊爾學院、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再往兩邊就是國王學院和三一學院。三一學堂主要由前庭院(Front Court)、埃弗里庭院(Avery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櫻桃樹庭院(Cherry Tree Court)、禮拜堂(Chapel)、餐廳(Dining Hall)、舊圖書館(Old Library)、杰伍德圖書館(Jerwood Library)、萊瑟姆樓(Latham Building)、桑頓樓(Thornton Building)等組成。

前庭院

杰伍德圖書館和桑頓樓

三一學堂很大程度上都還保持著它的中世紀特征,特別是舊圖書館保留了都鐸時期的風貌。禮拜堂位于前庭院的南側(cè)。前庭院南面的庭院是埃弗里庭院,是一個花園式的庭院,建筑物造型別具一格。杰伍德圖書館舍臨窗憑欄,劍河從眼底潺潺流過,幽幽水韻,聲聲怡人,兩岸垂楊綠柳,鳥語花香,使人心曠神怡。學院的庭院、花園、草坪、幽徑,極富詩情畫意。校園內(nèi),三三兩兩的學子抱著書本徜徉在綠蔭小徑間……

三一學堂6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使得這所學院擁有一些著名的校友,如英國大主教和政治家斯蒂芬·加德納(Stephen Gardiner)、文學評論家萊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作家約翰·博因頓·普里斯特利(John Boynton Priestley)、外交家和政治家漢斯·布利克斯(Hans Blix)等。

萊斯利·斯蒂芬是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編輯和傳記家,曾經(jīng)是三一學堂的學生,后來成為學院的院士。萊斯利·斯蒂芬是著名女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父親。

斯蒂芬雖然是一位出色的文學評論家,卻很重男輕女,以至于他的女兒從未接受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從童年開始,小弗吉尼亞就每天在父親的書房里進進出出,用收割機一樣的速度閱讀文學作品,連父親都不禁驚嘆她好像是在“吞噬書籍”。父親斯蒂芬交往的全是文學界、學術(shù)界的名流,大名鼎鼎的作家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喬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等,都是家中的座上賓。這樣的文化氛圍和環(huán)境使小弗吉尼亞得以在超凡智慧的熏陶中成長。她在這種濃郁的文學和藝術(shù)氛圍中長大,深刻地影響了她的精神世界,造就了她高雅的審美趣味,為她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弗吉尼亞·伍爾夫才華橫溢且美貌絕倫,她的足跡遍布劍橋。她曾說過;“世上沒有比這更美的地方。”她深深地愛上了劍橋,她的長篇散文《一間自己的屋子》就是取材于1928年10月在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和格頓學院所作的主題“女性與小說”(Women and Fiction)的講演。她還是“格蘭切斯特小組”成員之一。當時還是國王學院的本科生魯珀特·布魯克是這個小組的核心人物。她就是在劍橋遇到了她后來的丈夫倫納德·伍爾夫(Leonard Woolf)。

作為“意識流”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代表作有:《出航》《夜與日》《雅各布的房間》《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歲月》《幕間》等。

伍爾夫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與女性主義潮流的先鋒。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的潛意識。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chuàng)新性至今仍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最終不堪忍受精神分裂的折磨,寫下了遺書后投河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亞瑟·安斯利·羅納德·菲爾班克(Arthur Annesley Ronald Firbank,1886—1926),英國作家,1886年生于倫敦,三一學堂的校友,《關(guān)于紅衣主教皮瑞里的怪癖》被認為是菲爾班克的巔峰之作。

約翰·博因頓·普里斯特利(John Boynton Priestley,1894—1984),英國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家,1894年9月13日生于英國約克郡布雷德福德(Bradford)。他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的三一學堂,以小說《好伙伴》一舉成名。普里斯特利的作品的風格:典雅、幽默和睿智。

漢斯·布利克斯(Hans Blix),外交家和政治家,1928年6月28日生于瑞典,曾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堂,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1959年,他獲斯德哥爾摩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60—1963年,漢斯·布利克斯任斯德哥爾摩大學國際法副教授。1963年后他任瑞典外交部司長,并擔任國際法法律顧問。1978年10月,漢斯·布利克斯任瑞典外交大臣。1981—1997年,他任國際原子能機構(gòu)總干事。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他任聯(lián)合國監(jiān)測、核查和視察委員會主席。2003年12月,漢斯·布利克斯任新成立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委員會主席。

蕾切爾·薇姿(Rachel Weisz),英國演員,1971年3月7日出生于英國倫敦,曾就讀于劍橋大學三一學堂,主修英國文學。蕾切爾·薇姿的演藝生涯始于大學時期,她被同學們稱為“劍橋大學三一學堂?;ā保獗韹轨o內(nèi)心狂野的她與同學一起成立了獨立劇團,出演不少叛逆戲劇。1996年,薇姿在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偷香》中飾演角色,從而開始嶄露頭角。知性美女薇姿在《大地的女孩》中演出青澀害羞的女孩,清秀脫俗的氣質(zhì)頗受觀眾注目與喜愛。2006年,憑借在《不朽的園丁》中的表演,薇姿獲得2006年第78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2006年,薇姿與休·杰克曼聯(lián)袂出演的《珍愛泉源》入選威尼斯電影節(jié)。2013年3月8日,她出演的《魔境仙蹤》在北美上映。

六、基督圣體學院

基督圣體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建于1352年,是劍橋最古老的學院之一,由中世紀的圣體和貞女瑪麗宗教協(xié)會的成員建立。學院位于特蘭平頓街?;绞ンw學院的標志是一只鵜鶘。

學院的標志——鵜鶘

一進學院大門,是一個寬敞的庭院,稱為新庭院(New Court),庭院中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坪,帕克圖書館(Parker Library)坐落在庭院南側(cè)二樓里,館藏有6世紀《圣奧古斯丁福音書》(Gospels of St Augustine)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的最古老的手稿。餐廳是在庭院北側(cè)東端二樓里,對著學院大門的建筑是學院的禮拜堂。

進入學院大門沿著草坪向北再向東走,在東北角穿過一個門廳即可來到舊庭院(Old Court),庭院中是一個長橢圓形的草坪,庭院四面是呈深灰色調(diào)非常古老的建筑,學院1352年成立后,這座庭院就已經(jīng)建成了。北面一棟樓墻壁上的日晷和銘牌頗為引人注目。墻壁上的銘牌是用來紀念在此庭院居住過的伊麗莎白時期著名的劇作家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和約翰·弗萊徹(John Fletcher)。他們曾分別于1581—1587年和1591—1594年在此居住。

基督圣體學院著名的校友有馬修·帕克(Matthew Parker)、克里斯托弗·馬洛、約翰·弗萊徹、約翰·考珀·波伊斯(John Cowper Powys)、喬治·佩吉特·湯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克里斯托弗·威廉·布拉德肖·伊舍伍德(Christopher William Bradshaw Isherwood)、奧利弗·拉克姆(Oliver Rackham)等。

新庭院

馬修·帕克是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曾在劍橋大學基督圣體學院當了9年(1544—1553年)院長。他是個才華橫溢、聰明絕頂之人,也是一位收藏家。學院圖書館保存有英國中世紀珍貴的藏書和手稿,其中許多藏品是馬修·帕克保留下來的。

克里斯托弗·馬洛,英國詩人、劇作家,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富有鞋匠之家,與莎士比亞同年出生。馬洛曾就讀于劍橋大學基督圣體學院,1587年在劍橋大學獲碩士學位。在英國歷史上,馬洛是一位爭議很大的人物,充滿著矛盾和悖論。馬洛29歲時意外早逝。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帖木兒大帝》《馬耳他島的猶太人》等。

基督圣體學院的西北角泰勒圖書館(The Taylor Library)外墻的臨街處,國王大道東側(cè),行人們走到這里都會被一座鍍金的鐘表所吸引,駐足觀看。這是一座吞噬時間的時鐘,稱為圣體鐘。這座鐘最奪人眼球的是頂端一個怪異的蚱蜢金屬雕塑,它在一秒一秒地吞噬時間。圣體鐘的鐘面是24克拉鍍金不銹鋼圓盤,直徑約1.5米,沒有指針和數(shù)字。時鐘下面銘文為拉丁文的《約翰一書》第2章17節(jié)的一句經(jīng)文:“Mundus transit et concupiscentia eius”(世界和世人的情欲都將逝去)。圣體鐘以一種藝術(shù)作品形式,在提醒人們:時間在流逝。

舊庭院墻上的牌匾

圣體鐘

2008年9月19日,圣體鐘在劍橋大學基督圣體學院正式揭幕,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參加揭幕儀式。這座鐘的設(shè)計者是約翰·泰勒(John C.Taylor),他曾在20世紀50年代就讀于劍橋大學基督圣體學院,他把這座鐘當作送給學院的禮物,他說:“時間是毀滅者,一分鐘過去之后就永不會再回來,我不知道這座鐘能否和大本鐘一樣成為一個地標?!?/p>

七、莫德林學院

莫德林學院

莫德林學院(Magdalene College)創(chuàng)立于1428年,是劍橋大學最后一個開始招收女生的學院。該院于1988年開始招收女生。據(jù)說,在開始招收女生的那一學期開學第一天,全院的男士都戴上了黑色的臂章,學院當天下了半旗。

莫德林學院位于莫德林街,劍橋城中心北部,劍河西岸,毗鄰劍河碼頭。古老的街道兩側(cè)矗立著許多歷史性建筑。莫德林學院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學院,雖然不及國王學院那樣壯觀,卻以其傳統(tǒng)的紅磚建筑風格著稱。莫德林學院原先是修道士旅社。1542年,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他的大臣托馬斯·奧德利(Thomas Audley)將這里改名為圣瑪麗·莫德林學院,奧德利下令必須將Magdalene的發(fā)音念成Maudlin,聽起來像他自己的名字,所以將“Magdalene College”譯為莫德林學院,也有人將其譯為麥格達倫學院。

學院的禮拜堂在一進學院大門第一庭院(First Court)左側(cè)的一棟紅磚建筑里,彩色玻璃窗戶上的精美圖案,在向世人述說與宗教有關(guān)的故事。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射入禮拜堂,耀眼奪目、色彩繽紛。

學院的餐廳位于第一庭院連接第二庭院(Second Court)的紅磚建筑中,在門樓過道的左側(cè)一層,餐廳的墻壁上掛滿了學院名人的畫像,其中包括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的畫像。南非總統(tǒng)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的畫像在一進餐廳的右邊第一幅即是,畫像下面標注的是榮譽院士(Honorary Fellow)。

佩皮斯圖書館(Pepys Library)位于第二庭院的佩皮斯樓(Pepys Building)。佩皮斯樓是都鐸和古典建筑風格的完美結(jié)合。1651—1654年間,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在莫德林學院學習,后來他曾將他的日記和3000本書籍捐獻給了該學院,還包括大量佩皮斯在海軍機關(guān)和海軍部任職時期的官方文件。1724年,這些書籍被收藏在學院的皮普斯圖書館中。圖書館在大樓的第二層,圖書館面積不大,為一長方形,三面由裝滿藏書的12個紅橡木書柜所環(huán)繞,另一面是展示柜和書桌,中間是一張桌子,兩邊是陳列柜,展示的是書籍和日記。圖書館的墻上掛著多位名人的畫像,塞繆爾·佩皮斯的畫像也在其中。

佩皮斯樓的后面是學院的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是一處位于劍河西岸的靜謐之地。院士花園的北面是一個較小的學者花園(Scholars’ Garden)。一個晴朗的夏日,當我們再次來到這所學院美麗的花園時,看到有一對新人在舉行婚禮。

2015年深秋的一天,我們再次走進學者花園,竟意外地在花園的一個角落的林地里發(fā)現(xiàn)一處不大的寵物墓地,有墓碑上刻有小狗的石雕。據(jù)說以前學院的院士酷愛寵物狗,這處寵物墓地顯然就是那時保留下來的。

佩皮斯樓

莫德林學院大門隔著一條莫德林街的對面也是莫德林學院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本森庭院(Beson Court)、白金漢庭院(Buckingham Court)和馬洛里庭院(Mallory Court)。這三處庭院環(huán)境幽靜,各具特色。

莫德林學院旁邊的大橋叫莫德林橋,初建于17世紀中期,起初是木橋,1754年換成石橋?,F(xiàn)在的橋建于1823年,由于交通流量大,需要定期加固。據(jù)說,劍橋這個地名就來自這座橋:River Cam(劍河)加bridge(橋),等于Cambridge(劍橋)。

塞繆爾·佩皮斯,17世紀英國作家、政治家、海軍大臣和國會議員,以散文和流傳后世的日記而聞名。塞繆爾·佩皮斯于1633年2月23日生于倫敦,早年肄業(yè)于倫敦圣保羅中學,1650年進入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1653年獲得學士學位。他著有著名的《塞繆爾·佩皮斯日記》(The Dairy of Samuel Pepys)。日記包括對倫敦大火和大瘟疫等事件的詳細描述,成為17世紀最豐富的生活文獻。

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英國著名散文家、詩人和作家,莫德林學院第28任院長,其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Edward White Benson)。本森曾就讀于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885—1903年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間,本森擔任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了世上最長的400萬字日記,給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chǎn)。本森是一位杰出的學者和多產(chǎn)作家,其代表作有:《日落島》(The Isles of 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無所畏懼》(Where No Fear Was)、《劍橋教育論文集》(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等。

本森庭院

莫德林橋

劍橋是本森最后的歸宿,在劍橋萬靈巷耶穌升天教區(qū)墓園,我們看到了這位莫德林學院第28任院長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墓地。

美國哈佛大學(當時叫作哈佛學院)的首任院長亨利·丹斯特(Henry Dunster)曾于1627—1634年就讀于莫德林學院。英國19世紀著名作家和詩人查爾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 )、英國20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批評家克萊夫·斯特普爾斯·劉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英國小說家尼古拉斯·莎士比亞(Nicholas Shakespeare)也是莫德林學院的校友。南非總統(tǒng)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是這所學院的榮譽院士。

八、國王學院

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是劍橋大學最有名的學院之一,成立于1441年,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HenryⅥ)設(shè)立創(chuàng)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最初創(chuàng)立時只有1名院長和70名學生,全部來自伊頓公學。當時國王學院是專門為亨利六世所創(chuàng)的伊頓公學的畢業(yè)生而建立的。

國王學院位于劍橋市中心地段的國王大道。國王學院的主要入口是雄偉的19世紀新哥特式門樓,大門上的雕刻圖案是亨利七世的都鐸徽章。學院的門樓和石制屏風是由威廉·威爾金斯(William Wilkins)設(shè)計,19世紀20年代建造的。學院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當屬國王學院禮拜堂,它聳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宏的哥特建筑風格已經(jīng)成為整個劍橋市的標志。

國王學院

國王學院的石制屏風

國王學院的建筑堪稱氣勢恢宏,在學院建筑物的外墻上有一處被稱為“小德國”的白馬酒館遺址的銘牌,上面寫著:“在16世紀早期,劍橋的學者在此討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學說”。這里是“英國改革的發(fā)源地”。

國王學院建筑的外墻上的另一個銘牌是圖靈的紀念牌,上面寫著“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數(shù)學家、計算機先驅(qū)和密碼破譯者”。艾倫·圖靈,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畢業(yè)生,英國著名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密碼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圖靈1931年就讀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3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二戰(zhàn)”爆發(fā)后返回劍橋,曾協(xié)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tǒng)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zhàn)”的勝利。圖靈于1954年6月7日在曼徹斯特去世。他是計算機邏輯的奠基者,提出了“圖靈機”和“圖靈測試”等重要概念。人們?yōu)榧o念其在計算機領(lǐng)域的卓越貢獻而專門設(shè)立了“圖靈獎”。

國王學院主要由門樓(Gatehouse)、前庭院(Front Court)、禮拜堂(Chapel)、禮堂(Hall)、吉布斯樓(Gibbs Building)、凱恩斯樓(Keynes Building)、切特文德庭院(Chetwynd Court)、韋伯庭院(Webb’s Court)、博德利庭院(Bodley’s Court)、學者草坪(Scholars’ Piece)等組成。在學院前庭院大草坪中部矗立的噴泉建于1879年,噴泉上是亨利六世的銅像。

從國王學院大門進入前庭院,古老的學院建筑別具一格,大氣、恢宏,尤其是前庭院北側(cè)的禮拜堂,更是建筑大師的大手筆。這座禮拜堂因自1928年平安夜《圣經(jīng)》選段與頌歌節(jié)開始的周年廣播而聞名于世。前庭院的西側(cè)是吉布斯樓,是一座白色的大樓,建于1724—1732年,以建筑師詹姆斯·吉布斯(James Gibbs)的名字命名。魯珀特·布魯克就讀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時曾住在這座大樓的房間里。

前庭院南側(cè)的排樓由東向西依次是著名的凱恩斯講堂、華麗的餐廳(禮堂)和古香古色的圖書館。凱恩斯講堂(Keynes’ Hall)頗為氣派,講堂一側(cè)有一尊凱恩斯的半身銅像。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國劍橋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4歲獲獎學金進入伊頓公學。1902年,他考取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是英國經(jīng)濟學家,因引發(fā)了經(jīng)濟學的“凱恩斯革命”(Keynes revolution)而稱著于世,被后人稱為“宏觀經(jīng)濟學之父”。1936年他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問世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毒蜆I(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宏觀經(jīng)濟學的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西方經(jīng)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在西方經(jīng)濟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凱恩斯也是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學最有影響的經(jīng)濟學家之一,他創(chuàng)立的宏觀經(jīng)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chuàng)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的相對論一起并稱為20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在國王學院,凱恩斯的名字無處不在,如凱恩斯樓、凱恩斯講堂、凱恩斯雕像……

國王學院的餐廳也是所有學院中最大的一個,富麗堂皇,墻壁上掛滿了名人畫像。圖書館位于大樓的二層,古香古色,規(guī)模宏大,藏書近13萬冊。

國王學院南面的建筑包括凱恩斯樓和三個小庭院:切特文德庭院、韋伯庭院和博德利庭院。

我們沿著前庭院南側(cè)的石板小路向西前行,一會兒便來到了劍河,可以看到許多游人泛舟劍河。過了國王橋,在河邊西岸就可看到一塊石板上用漢字鐫刻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詩中開頭和結(jié)尾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毙熘灸P下美麗的劍河(康河)讓多少學子尋夢去英國留學。對于中國游客來說,因為詩人徐志摩一首經(jīng)典的《再別康橋》,更令劍河別具憂傷和浪漫的氣息,許多人到劍橋大學參觀,都一定要坐船游覽劍河,遙想當年徐志摩的所見所感。緩緩流過的劍河、形色各異的小橋、河面泛過的輕舟,都不禁把你領(lǐng)入徐志摩的詩意“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學者草坪是國王學院的劍河草地,劍河西側(cè)的草地上竟然還有一些牛在吃草,好一派田園風光。

前庭院

亨利六世雕像

國王學院雪景

國王學院禮拜堂是劍橋古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亨利六世親自設(shè)計,于1446年7月25日,國王為禮拜堂奠定了奠基石。禮拜堂的建造長達90年之久,于1536年建成完工。國王學院唱詩班(The Choir)在亨利六世建造禮拜堂同時設(shè)立,禮拜堂的唱詩班在每年的圣誕夜都通過BBC向全英國廣播頌歌,已經(jīng)成為一項傳統(tǒng)。國王學院的卓然風范可見一斑。

國王學院禮拜堂

國王學院禮拜堂為哥特式建筑風格,長88米,支撐跨度為12米,穹頂高24米。負責該建筑石雕工藝的是技藝嫻熟的石匠,約翰·瓦斯泰爾(John Wastell)摒棄計劃修建的尖肋拱頂,代之以驚人的扇形穹頂,僅用了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華麗的扇形穹頂天花板的建造。這是世界上同類穹頂中最大的。扇形穹頂修建于1513—1515年。墻壁上的16世紀彩色玻璃窗描述的都是圣經(jīng)故事中的主要情景。禮拜堂中的屏隔是都鐸式木工的絕佳典范,用以分隔前廳和詩席班。屏隔上方巨大的17世紀管風琴箱飾有兩尊手持喇叭的天使。祭壇后正中有一幅裝飾畫,為魯本斯(Rubens)的畫作《賢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國王學院禮拜堂,其恢宏的哥特式建筑風格使其成了劍橋大學的標志性建筑,行人到此無不駐足觀望。國王學院是劍橋八大景點之一。八大景點分別是劍河、數(shù)學橋、圣約翰學院、彼得學院、國王學院、嘆息橋、三一學院和皇后學院。

國王學院著名校友有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作家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政治家弗朗西斯·巴西特(Francis Basset)、小說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經(jīng)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詩人魯珀特·布魯克、數(shù)學家和計算機創(chuàng)始人之一阿蘭·麥席森·圖靈、作家薩曼·拉什迪(Salman Rushied)等。國王學院校友菲利普·諾埃爾-貝克(Philip Noel-Baker),英國政治家、外交家、學者等,致力于解決戰(zhàn)爭制造的難民問題,于195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1879年生于倫敦,后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1901年,福斯特大學畢業(yè)后去希臘和意大利旅行,并創(chuàng)作了《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和《最長的旅行》(The Longest Journey)?!痘羧A茲別墅》(Howards End)和《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這兩部小說奠定了福斯特作為20世紀英國最重要小說家之一的地位。1946年,劍橋大學授予他榮譽研究員稱號。福斯特喜歡劍橋自由自在的學術(shù)討論氣氛,在那里一直生活到逝世。

帕特里克·懷特(Patrick White,1912—1990)是澳大利亞著名小說家、劇作家,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2年5月28日,懷特出生于英國倫敦,在悉尼鄉(xiāng)間的農(nóng)場里度過自己的童年。1932年,懷特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攻讀現(xiàn)代語言。在此期間,他開始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風暴眼》《人之樹》《沃斯》《草葉裙》《戰(zhàn)車上的人》等。帕特里克·懷特獲1973年諾貝爾文學獎。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是當今最受矚目的年輕女作家之一,是英國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她于1975年10月25日生于倫敦,她的父親哈維·史密斯(Harvey Smith)是英國人,母親伊馮娜·貝利(Yvonne Bailey)原是牙買加人,1969年移民英國。她的小說代表作是《白牙》(White Teeth)、《簽名人》(The Autograph Man)、《論美》(On Beauty)等。扎迪·史密斯來自一個多民族的家庭。她自幼愛好廣泛,能歌善舞,更是飽讀經(jīng)典。中學時,她似乎不是那種有遠大抱負的好學生。她把絕大部分課余時間都用在閱讀和交友上。當她告訴老師自己想申請劍橋大學時,老師直接告訴她這想法太荒謬,太不切合實際。然而,她果真如愿來到了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劍橋國王學院,她整天沉浸在小說的世界里。在劍橋讀書時,扎迪·史密斯遇到了尼克·賴爾德(Nick Laird)。賴爾德當時就讀于劍橋大學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兩人于2004年結(jié)婚,婚禮是在國王學院禮拜堂舉行的。

九、王后學院

王后學院(Queens’ College)位于銀街附近的王后巷(Queens’ Lane),創(chuàng)建于1448年。學院由亨利六世之妻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njou)和愛德華四世之妻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共同捐資建立,所以學院名稱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這兩位王后。學院現(xiàn)有本科生490人,研究生450人。

王后學院小巧別致,風格獨特。劍河兩岸的學院建筑鱗次櫛比,綠草萋萋,楊柳依依,流淌不息的劍河向人們訴說著如煙往事。王后學院是劍橋風景最優(yōu)美的學院之一,橫跨劍河而建,以數(shù)學橋連接。王后學院無與倫比的景色和它所蘊含的歷史呈現(xiàn)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

走進王后學院的古老庭院,宛如置身于久遠的都鐸王朝年代。學院主要的建筑特色是都鐸式的回廊庭院、伊拉斯謨塔樓和18世紀的日晷。此外,王后學院精致彩繪的禮拜堂和格調(diào)優(yōu)雅的餐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數(shù)學橋更是聞名于世。

王后學院由若干庭院組成:舊庭院(Old Court)、回廊庭院(Cloister Court)、抽水庭院(Pump Court)、核桃樹庭院(Walnut Tree Court)、修士庭院(Friars’ Court)、克里普斯庭院(Cripps Court)和萊昂庭院(Lyon Court)。

舊庭院始建于1448年,由建筑大師雷金納德·伊利(Reginald Ely)設(shè)計,建筑以紅磚和石料為主。王后學院中世紀的舊庭院里的日晷和屋頂上的鐘塔別具特色。舊庭院的日晷建于1733年,是用來計時的。圖書館位于舊庭院北側(cè)的建筑里。舊禮堂(Old Hall)位于舊庭院西側(cè)的建筑里,是學院的餐廳。餐廳內(nèi)前端懸掛著3幅名人畫像,正中的一幅是伊麗莎白·伍德維爾,兩側(cè)分別是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和托馬斯·史密斯(Thomas Smith)的畫像。造型獨特的天花板、精致典雅的裝飾使整個餐廳格調(diào)淡雅而華麗。

在舊庭院,穿過日晷下面的拱門過道,就來到了核桃樹庭院,庭院東面的建筑建于1617年左右,在1777年的一場大火后,只有一層保留下來。該庭院二層以上的部分是1823年重建的。庭院中的胡桃樹也在大火中被燒毀,現(xiàn)在這棵核桃樹是后來在原址上新植的。現(xiàn)在這棵樹也已樹大根深,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在距離核桃樹不遠處,是一座紅磚砌就的禮拜堂,體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代后期教堂的建筑風格。禮拜堂由G.F.博德利(G.F.Bodley)設(shè)計,建于1891年。禮拜堂祭壇三折畫是15世紀晚期佛蘭芒藝術(shù)家的作品。禮拜堂精致的彩窗格外引人注目。修士庭院位于禮拜堂的北面。

回廊庭院1

從禮拜堂向西前行,過一道小木門,我們便來到了王后學院的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這座花園位于劍河東畔,花木扶疏,青翠滿園,靜謐怡人,是劍橋最優(yōu)美的風景之一。院士花園東面的建筑是伊拉斯謨樓(Erasmus Building),由巴茲爾·斯賓斯(Basil Spence)設(shè)計,始建于1959年,為紀念伊拉斯謨而命名。

從舊庭院向西走,到了庭院的盡頭,穿過一道上面帶有徽標的拱門,即來到了回廊庭院。獨具特色的回廊建于1495年,用于連接舊庭院和劍河邊的建筑,從而形成了庭院。庭院婉約精致,以優(yōu)雅回廊為特色,因此被稱作回廊庭院。16世紀后期又增建了都鐸式的建筑。

回廊庭院2

伊拉斯謨寓所(Erasmus Room)位于回廊庭院南面的抽水庭院,是一座塔樓式的建筑,這里曾經(jīng)是荷蘭哲學家伊拉斯謨1510—1514年的寓所,他所住的房間就在這座塔樓的二層,一上樓梯口左側(cè)的房間。他曾抱怨這里的天氣和酒,但據(jù)說他愛上了這里的女人。他在劍橋大學期間,教授希臘文和神學,完成了希臘文版的《新約》。不大的庭院里還有一座舊廚房(Old Kitchens)建筑,舊廚房西側(cè)是埃塞克斯樓(Essex Building)。

從回廊庭院西端,穿過一道建筑的拱門,經(jīng)過一座木橋(數(shù)學橋)就到了劍河另一側(cè)。劍河西岸這一側(cè)是王后學院的新區(qū),這里的建筑都是現(xiàn)代化的風格。費希爾樓(Fisher Building)始建于1935年,它繼承了學院的傳統(tǒng),依舊使用紅磚為建筑材料。窗戶的框架使用柚木,而所有內(nèi)部的木料是橡木的。它是學院中第一座位于劍河西岸的學生宿舍。在劍河西岸的現(xiàn)代建筑中包括克里普斯庭院和萊昂庭院。克里普斯庭院是于1974—1980年建造完工的,庭院的建造資金來源克里普斯基金會??死锲账雇ピ汉腿R昂庭院是王后學院最現(xiàn)代化的建筑??死锲账雇ピ汉腿R昂庭院的北面是一片樹木繁茂的園林,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是一處靜謐深幽的美景。

克里普斯庭院

數(shù)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是1749年由威廉·埃斯里奇(William Etheridge)根據(jù)數(shù)學原理設(shè)計,詹姆斯·埃塞克斯(James Essex)用櫟木建造的,建造時使用了鉚釘?,F(xiàn)在的這座橋,是原橋的復制品,建成于1905年,是用螺栓連接、固定的。數(shù)學橋采用了看似不規(guī)則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幾何圖形建造而成,難怪有人說,這座橋是牛頓設(shè)計的。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有趣的傳說,因為該橋是牛頓去世22年以后才建成的。這個故事的真假其實無須去考證,就像很多傳說一樣,人們寧愿津津樂道,體味其中蘊含的意義。

同圣約翰學院一樣,王后學院建筑也是橫跨劍河兩岸。劍橋諸學院中也只有這兩所學院擁有如此美妙的布局。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1466年生于鹿特丹,荷蘭哲學家,也是中世紀著名的思想家和神學家。他曾在法國、英格蘭、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時學習和教書,花費畢生精力用于促進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受劍橋大學校長、王后學院院長和他的朋友約翰·費希爾(John Fisher)之邀,伊拉斯謨前來劍橋大學王后學院。他第一次來劍橋是在1506年,第二次是在1510—1514年。伊拉斯謨把希臘文教育和人文主義思想引入劍橋課堂,播下了宗教改革的種子,深刻地影響了英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推進劍橋大學成為學術(shù)中心的進程。

數(shù)學橋

19世紀王后學院的代表人物是英國作家和詩人特倫斯·韓伯瑞·懷特(Terence Hanbury White)。20世紀,王后學院校友中涌現(xiàn)出許多藝術(shù)家、作家、演員、導演等,其中包括羅蘭·阿爾杰農(nóng)·彭羅斯(Roland Algernon Penrose)、約翰·唐頓(John Downton)、格雷厄姆·柯林·斯威夫特(Graham Colin Swift)、保羅·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露西·考德威爾(Lucy Caldwell)、漢娜·穆雷(Hannah Murray)等。

特倫斯·韓伯瑞·懷特,英國作家,1906年生于印度孟買,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曾在白金漢郡擔任教職,后隱居于英國鄉(xiāng)間專事寫作。懷特喜愛隱居鄉(xiāng)間,遠離塵囂。他平日除了寫作,便是從事打獵、釣魚等休閑娛樂,也喜歡豢養(yǎng)寵物。他除了小說,還留下大量短篇故事和膾炙人口的詩篇。

格雷厄姆·柯林·斯威夫特,1949年5月4日生于倫敦,曾就讀于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攻讀英國語言文學。他是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糖果店主》《水之鄉(xiāng)》《遺言》等。

十、圣凱瑟琳學院

圣凱瑟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由時任劍橋大副校長和國王學院院長羅伯特·沃德拉克(Robert Woodlark)創(chuàng)建于1473年的圣凱瑟琳日(11月25日),當時稱為凱瑟琳學堂(Catharine Hall),直到1860年凱瑟琳學堂改為現(xiàn)名。自1979年,學院開始接收女性學生。

學院位于特蘭平頓街,在基督圣體學院的對面,北面緊鄰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院建筑比較顯著的特征是面向特蘭平頓街的開放庭院,而不是通常的四方院形式。

主庭院

現(xiàn)在學院最老的建筑可追溯至17世紀70年代,即主庭院(Main Court),包括南、北和西三面建筑。主庭院的東面是主門(Main Gate)即鐵柵欄門和鐵柵欄墻。圣凱瑟琳學院大門上的金色車輪圖案象征著公元3世紀的一位圣人,即圣凱瑟琳。她本應(yīng)被綁在車輪上接受酷刑,但就在她觸碰到車輪的時候,車輪裂成碎片,她因此逃過一劫。

學院內(nèi)景

學院禮拜堂里安葬著約翰·阿登布魯克(John Addenbrooke)的遺體,他曾是圣凱瑟琳學院的學生,1719年去世時留下的財產(chǎn)創(chuàng)建了劍橋醫(yī)院。學院的餐廳別具一格,內(nèi)部裝飾典雅而簡約,特別是餐廳前部高臺上的座位看起來比其他學院還多,足足擺放了30把椅子。此外,學院的圖書館也是值得一看。

據(jù)說,圣凱瑟琳學院校友威廉·沃頓(William Wotton),1666年出生,6歲時已懂得拉丁、希臘和希伯萊三種語言,9歲上劍橋大學,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本科生。

英國詩人和小說家克拉倫斯·馬爾科姆·勞里(Clarence Malcolm Lowry)曾就讀于這所學院,他于1947年發(fā)表的《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最為著名。英國劇作家霍華德·約翰·布倫頓(Howard John Brenton)在圣凱瑟琳學院學習英國文學。英國作家蒂姆·帕克斯(Tim Parks)也曾就讀于這所學院。

英國著名影視演員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曾就讀于劍橋大學的圣凱瑟琳學院學習英語語言文學。此時莎士比亞戲劇在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年以后,他因忙于演出無暇顧及學業(yè),而被勒令輟學。1961年,伊恩·麥克萊恩離開劍橋后,便投身演藝事業(yè)。1968年,他出演了他的銀幕處女作《諾言》。1991年,為了表彰伊恩·麥克萊恩對英國戲劇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

十一、耶穌學院

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院,始建于1496年,至今已有500多年。耶穌學院的門樓采用紅磚建造,形態(tài)與圣約翰學院和基督學院的很類似。耶穌學院位于劍橋市中心偏東北的耶穌巷,是一個較大的學院,現(xiàn)有80多位院士,學院教授所有劍橋大學課程。

耶穌學院在集市街之東的郊區(qū),主要由第一庭院(First Court)、回廊庭院(Cloister Court)、第二庭院(Second Court)、抽水庭院(Punp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禮拜堂庭院(Chapel Court)和圖書館庭院(Library Court)組成。

一進學院大門的第一庭院中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青銅馬,矗立在草坪中心。這里原本是一家修道院,15世紀時被改造為劍橋的一所學院,但還帶著一絲靜修的氣氛,因為仲夏綠地和耶穌綠地這兩大塊草坪就在學院旁邊。學院操場兩倍于校舍面積,依次有足球場地、網(wǎng)球場地、板球場地、橄欖球場地、射箭場地和體育館,劍橋許多學院的體育場都在城外,能在宿舍之外擁有這幾片球場是難得的享受。

耶穌學院

餐廳在進入第一庭院右側(cè)的一棟紅磚建筑的二樓。從門樓進入過道右手邊推開一扇雕刻有公雞的木門,上二層即可到達餐廳。人們至今仍聚集在修女們從前的齋堂里用餐。在餐廳的墻上,不僅懸掛著許多名人肖像,而且還能見到亨利八世、托馬斯·克蘭默等人畫像,懸掛在餐廳前部醒目的位置。餐廳有一只雄雞銅鑄雕像,諧音象征著學院創(chuàng)辦人奧考克(Alcock)主教。實際上學院里到處可見石頭和木頭的公雞,木門上、拱門上、窗戶上、木屋頂上無處不在。耶穌學院不僅有收藏銀公雞和青銅公雞的歷史,而且還有一個公雞俱樂部,名字就叫“公雞”。

從入口的第一庭院右側(cè)門樓過道即可走進回廊庭院,人們?nèi)匀荒芨械竭@座舊時修道院的寧靜。一小塊方草坪,周圍是回廊。在回廊庭院的一扇小門進去,就是莊嚴靜謐的禮拜堂。給人以啟迪的禮拜堂體現(xiàn)了學院近幾個世紀發(fā)展的風貌。它有諾曼時期的拱形門廊,13世紀的圣壇和一些知名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作品。耶穌學院的禮拜堂曾是女修道院修女祈禱的場所,幾經(jīng)改建,但仍保持著12世紀女修道院的風貌。

在這所學院里,藝術(shù)品像奧考克的公雞一樣無處不在。第一庭院草地上立著一匹青銅馬是著名的雕塑家巴里·弗拉納根(Barry Flanagan)設(shè)計的。禮拜堂庭院里有愛德華多·保羅齊(Eduardo Paolozzi)的《代達魯斯》,板球場上豎立著英國人最喜歡的體育活動的紀念碑——弗拉納根的《打板球的野兔》。耶穌學院還收藏了其他一些知名雕塑家的作品。耶穌學院定期在學院里舉辦各種當代雕塑作品展覽。

禮拜堂庭院

耶穌學院著名的校友有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默(Thomas Cranmer)、人口爆炸理論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桀驁不馴的詩人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等。

耶穌學院的校友菲利普·沃倫·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美國物理學家,1977年獲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耶穌學院的畢業(yè)生彼得·米切爾(Peter Mitchell)是英國生化學家,利用化學滲透理論,為了解生物能量傳遞做出貢獻,獲得1978年諾貝爾化學獎。耶穌學院的校友埃里克·斯塔克·馬斯金(Eric Stark Maskin)獲2007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以表彰他在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機制設(shè)計理論”方面所做的貢獻。1976年,馬斯金獲得了哈佛大學應(yīng)用數(shù)學博士學位。隨后,他開始在劍橋大學耶穌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工作,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英國經(jīng)濟學家,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家庭,1784年被劍橋大學耶穌學院錄取,主修數(shù)學。1791年,他獲得碩士學位。1798年,馬爾薩斯出版了頗具影響的《人口原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一書,書中指出:人口按幾何級數(shù)增長而生活資料只能按算術(shù)級數(shù)增長,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導致饑餓、戰(zhàn)爭和疾??;呼吁采取果斷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吕章芍斡?772年10月21日生于德文郡。1791—1794年,柯勒律治就讀于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他以《古舟子詠》一詩成名,其文評集《文學傳記》以博大精深著稱。他的一生是在貧病交困和鴉片成癮的陰影下度過的,詩歌作品相對較少,但《古舟子詠》《克里斯特貝爾》《忽必烈汗》等是英國詩歌中的瑰寶。

十二、基督學院

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位于劍橋圣安德魯街,地處市區(qū)比較繁華的地段。18世紀中葉,入口大院被翻修一新,木欞窗,門上方是古典式三角楣飾。

基督學院最早是由一所為培訓教師而建被稱為“上帝的房子”(God’s House)的小學院發(fā)展起來的,原址為現(xiàn)在的國王學院禮拜堂。1446年亨利六世授權(quán),于1448年遷移到如今的校址。1505年,由亨利七世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授權(quán),更名為基督學院。學院中等規(guī)模,學院教授除獸醫(yī)學外所有劍橋大學課程。

這是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和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曾就讀的學院。年輕的達爾文在劍橋未實現(xiàn)他的職業(yè)理想:做一名鄉(xiāng)村牧師。他研究得更多的是植物學而不是神學。

從我們住的果園街(Orchard Street)到基督學院非常近,步行穿過一片基督草坪,大約6分鐘即可到達,所以這所學院是我們在劍橋到過次數(shù)最多的學院。基督學院的大門和圣約翰學院的大門有些相似,但基督學院的大門樓上的雕像是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而圣約翰學院大門樓上的雕像是圣約翰。門樓下滄桑的橡木大門年代久遠,可追溯到16世紀的都鐸王朝晚期。

基督學院主要有四個庭院,即第一庭院(First Court)、第二庭院(Second Court)、第三庭院(Third Court)和新庭院(New Court)?;綄W院大門門廳過道墻上鑲嵌有達爾文頭像,格外引人注目。

第一庭院里的草坪是圓形的,格外別致。庭院左側(cè)一棟樓里有一古樸的禮拜堂,禮拜堂的一角長著一棵玉蘭樹,正值開花季節(jié),白色花朵清香陣陣,沁人心脾。當我們輕輕地推開禮拜堂的大門,一位女士正在前廳彈著鋼琴,過前廳進入禮拜堂大廳,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照射在莊嚴的大廳內(nèi),這時不由地想起彌爾頓、達爾文走進禮拜堂的樣子,感嘆時光荏苒。當我回首望去,禮拜堂大廳后面墻上懸掛的一幅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的畫像吸引了我們的目光。1505年,瑪格麗特在獲得亨利七世的王室許可后重建并擴建了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的禮拜堂,從此被譽為基督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她的畫像才得以出現(xiàn)在禮拜堂內(nèi)。院長室毗鄰禮拜堂,木門上方是精致的凸肚窗(oriel window),雕刻著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徽章和箴言“我常記得”(Souvent Me Souvient)。

第一庭院

院長室外靠近禮拜堂的一側(cè)是玉蘭花樹;毗鄰禮堂(餐廳)的一側(cè)長著枝繁葉茂的紫藤,這種愛攀援的藤本植物幾乎覆蓋了半個墻體。這棟建筑墻上的日晷正對著學院大門的方向?;綄W院的餐廳是值得去參觀的,位于第一庭院,和院長室在同一棟樓里。在餐廳里正前方的墻壁上懸掛著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的畫像,其下方從左到右依次是哲學家拉夫·卡德沃思(Ralph Cudworth)、詩人約翰·彌爾頓、院士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和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的畫像。餐廳兩側(cè)的墻壁上滿是學院的名人畫像。餐廳里還有一尊彌爾頓的頭像雕塑。在劍橋大學,各個學院餐廳大多都會掛有學院的名人畫像,所以餐廳也是了解學院的一個重要的窗口。

在第一庭院的G單元門樓樓梯間,當我們沿著樓梯走到第二層就見到右面的房間門的上面標注“4 C.Darwin”,表明這是1828年達爾文上學時住過的房間。

在此之前,基督學院的另一位著名的學者威廉·佩利曾住過這個房間。威廉·佩利是一位英國的牧師和哲學家,1759年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1763年畢業(yè)于這所學院,1766年成為這所學院的院士。威廉·佩利是《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的作者。學生時期的查爾斯·達爾文曾被威廉·佩利的《自然神學》所吸引。《自然神學》這本書詳細闡述了一個流行的觀點:有機生命的復雜性和相互依賴性并非是進化的過程,而是上帝的思想產(chǎn)物。1859年,達爾文發(fā)表了《物種起源》一書,原來的上帝觀念最終徹底被打破。

第二庭院院士樓

在G單元門樓向西走出后,即可到達學院的圖書館。圖書館坐落在一個狹長的院落,位于二層,進門走過一條別致的長廊,進入圖書館,可見一排排擺滿圖書的書架,幾乎占滿了圖書館有限的空間。

基督學院庭院格外美麗,春天里到處開滿燦爛的鮮花,庭院中的草坪呈圓形。2015年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再次去了基督學院,主要是去院士花園尋找畢業(yè)于基督學院的著名詩人彌爾頓最喜歡并引發(fā)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那棵桑樹。進入基督學院大門,我們沿著第一庭院右側(cè)的小路走到庭院建筑的拱形門,穿過這道門廊,就來到了第二庭院。繼續(xù)沿著石板小路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第二庭院院士樓(Fellows’ Building),穿過院士樓帶有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徽章的鐵柵欄門,即院士花園門(Fellows’ Garden Gate),后面就是院士花園。一進入這個花園,我們就被偌大的花園所吸引,古樹、灌木、鮮花和草坪,還有曲徑通幽的林蔭小路點綴在園林中?;綄W院的院士花園里生長著很多梓樹、柏樹、桑樹和花草。這座花園有一段時間曾經(jīng)是彌爾頓的天堂。彌爾頓的桑樹(The Milton’s Mulberry Tree),枝杈蔓延,彎彎曲曲,歷經(jīng)滄桑。在園丁的指引下我們終于看到了那棵已有400多年樹齡的桑樹。據(jù)說這棵桑樹是在約翰·彌爾頓的出生年份1608年栽下的,是當年基督學院為支持詹姆士一世在英國創(chuàng)辦絲綢工業(yè)的計劃而購買的300棵桑樹中的一棵。據(jù)說詩人約翰·彌爾頓當年喜歡坐在桑樹下冥思,他常坐在樹下寫詩。在花園里離桑樹不遠的小路旁,我們還意外地看到一處溫室,溫室里面栽培多種植物,看起來很像達爾文故居田園里的溫室。

從院士花園出來,出門右轉(zhuǎn),很快就到了第三庭院,沿著布萊思樓(The Blyth Building)向前行不遠便可進入新庭院,在將進入新庭院的小路樹叢中我們還看到一尊科學家賈格迪什·錢德拉·博斯(Jagadish Chandra Bose,1858—1937)的半身銅像。他是一位孟加拉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建筑家和科幻小說作家。他率先研究無線電和微波光學,對植物學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印度次大陸實驗科學的基礎(chǔ)。

在新庭院,一尊達爾文的全身青銅雕像坐落在查爾斯·達爾文雕像園(The Charles Darwin Sculpture Garden)。達爾文斜坐在椅子扶手上,臉龐英俊而冷靜,若有所思,目光深邃。這尊雕像是由雕塑家安托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完成的。雕像所在的花園里長有各種茂密的植物。2009年2月12日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校長、英國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親臨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為達爾文雕像揭幕,參加揭幕儀式的還有達爾文的后人、劍橋大學領(lǐng)導和基督學院學生代表。

第三庭院

達爾文雕像

基督學院的庭院曾經(jīng)是彌爾頓、達爾文走過的地方,走在這里不禁讓人肅然起敬。一次我們在達爾文雕像園見到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先生,他正安靜地坐在達爾文雕像的椅子上,仿佛在追憶著什么。他告訴我們他是基督學院的畢業(yè)生,他說,這里的一切幾乎沒有改變,只是達爾文雕像園后面20世紀60年代建起一棟形似“打字機”的大樓。是的,新庭院不僅建有現(xiàn)代化的建筑,還有一座新近建造的優(yōu)素?!す谞柕轮行模═he Yusuf Hamied Centre),建于2006—2008年。

新庭院建筑

基督學院因培養(yǎng)了《失樂園》的作者彌爾頓和《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而名聲大震。彌爾頓最喜歡并引發(fā)他靈感的那棵桑樹和達爾文當年收集昆蟲的小庭園,如今已成了學院的一道風景。

約翰·彌爾頓,英國著名詩人。1608年,彌爾頓出生在倫敦,家境富裕,父親是公證人、文書兼高利貸者,有相當?shù)乃囆g(shù)修養(yǎng),特別是在音樂方面造詣頗深,且有作品傳世。彌爾頓12歲入圣保羅學校,1624年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1628年獲學士學位,1632年獲碩士學位。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用拉丁語和英語寫詩。彌爾頓長著一張女性化的臉和長長的褐色頭發(fā),因此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女士”的綽號,他不解,“為什么他們認為我非常女性化?”基督學院的餐廳前面的墻壁上還懸掛有彌爾頓的畫像,看上去的確如此。共和時期,彌爾頓提倡新聞自由,反對一切權(quán)威,卻寫下《贈克倫威爾將軍》一詩,“請你來維護我們的自由信仰吧”。1649年,克倫威爾攝政時期,彌爾頓被樞密院委任為外交秘書,曾擔任過克倫威爾政府的拉丁文秘書。他的詩篇有《為英國人民申辯》《失樂園》《復樂園》等。1653年,彌爾頓徹底失明了,他只能口授他的長詩《失樂園》。

查爾斯·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博物學家。1825年,年輕的達爾文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yī)學,后來退學。他于1827年10月15日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習神學,打算成為一名牧師。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中,他研究的“進化論”與“神創(chuàng)論”產(chǎn)生了巨大沖突。達爾文認為在劍橋度過的歲月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過著“富裕年輕紳士”的生活。課余時間,他經(jīng)常外出狩獵、收集昆蟲標本和拜訪朋友。

他在劍橋大學結(jié)識了一生中的兩位關(guān)鍵人物——地質(zhì)學家亞當·塞奇威克(Adam Sedgwick)和植物學家約翰·史蒂文斯·亨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并在他們的指導下接受了地質(zhì)學和植物學的專業(yè)訓練。在亞當·塞奇威克教授指導下,達爾文對地質(zhì)學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他曾興致勃勃地跟隨亞當·塞奇威克赴威爾士進行地質(zhì)考察,收集巖石標本。1831年,達爾文獲學士學位,1836年獲碩士學位。1831年,在亨斯洛的大力推薦下,22歲的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就以一名不拿報酬的博物學家身份,隨英國海軍探測船“貝格爾號”參加了歷時5年的科學考察。

雖然達爾文在基督學院學習神學,但這并沒有阻擋他成為“進化論”的奠基人。誰曾想到,達爾文在不斷追求自然科學的過程中,推翻了上帝創(chuàng)世說,提出了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學說,出版了《物種起源》。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主要是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

基督學院其他著名校友還有兩度出任南非總理的揚·史末資(Jan Smuts),他曾就任劍橋大學校長。此外,著名校友還有喜劇演員薩沙·拜倫·科恩(Sacha Baron Cohen)等。亞歷山大·羅伯茲·托德(Alexander Robertus Todd)曾任職于劍橋大學基督學院,于1957年獲諾貝爾化學獎。馬丁·約翰·埃文斯(Martin John Evans)是一位英國科學家,1963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1981年進入劍橋大學執(zhí)教,200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以表彰在干細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鄧肯·霍爾丹(F.Duncan M.Haldane)1951年9月14日出生于倫敦,在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度過了他的學生生涯,現(xiàn)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他于2016年10月4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理由是“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發(fā)現(xiàn)”。與他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還有同是劍橋大學校友的另外兩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David J.Thouless)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J.Michael Kosterlitz)。10月4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fā)布會上,評委現(xiàn)場連線了獲獎?wù)咧弧⑵樟炙诡D大學教授鄧肯·霍爾丹。當?shù)弥约韩@獎時,他表示“非常吃驚”,也感到“非常自豪”。第二天早上,鄧肯·霍爾丹首次以諾獎得主的身份為學生授課,當他走進教室時,學生用掌聲和歡呼迎接他。

十三、圣約翰學院

圣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坐落在圣約翰街,為劍橋大學第二大學院。圣約翰學院原址是13世紀時修建的劍橋圣約翰醫(yī)院,到16世紀初時醫(yī)院已經(jīng)破舊不堪。羅徹斯特主教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于是向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的創(chuàng)辦人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建議在醫(yī)院的原址上興建一所新的學院,獲得其允諾。1509年,瑪格麗特·博福特在學院的藍圖還未規(guī)劃好之前就去世了,費舍爾之后又花了兩年時間才獲得國王和大主教對學院的支持,伊利主教也同意將這座醫(yī)院轉(zhuǎn)變?yōu)橐凰鶎W院,最終于1511年4月9日創(chuàng)辦了這所圣約翰學院。

學院建筑以都鐸式風格為主,同時也融入了新哥特式建筑元素。始建于1514年的角塔磚石門樓有彩色紋章標志,校舍大多建于16世紀和17世紀。

圣約翰街

學院的創(chuàng)辦人瑪格麗特·博福特女勛爵,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戰(zhàn)爭中的關(guān)鍵人物,也是都鐸王朝中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為劍橋大學創(chuàng)立了兩所學院。1443年5月31日,她在英格蘭貝德福德郡布雷措城堡出生,于1509年6月29日去世,安葬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內(nèi)。

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圣約翰學院,是劍橋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現(xiàn)有569名本科生和337名研究生。學院教授所有劍橋大學課程。

圣約翰學院的建筑十分宏偉壯觀,形如古堡式的門樓建于學院1511年創(chuàng)立之時,1516年竣工,是劍橋的古典式門樓之一。學院大門門樓上的雕像是福音書作者圣約翰。雕像下方中間是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的徽章,兩旁各有一只頭上長角的怪獸,被認為是神羊耶爾(Yales),象征著牢不可破的防御堡壘。門樓配有塔樓、城垛、大門和徽章,宛如中世紀莊嚴的城堡。

圣約翰學院的庭院包括第一庭院(First Court)、第二庭院(Second Court)、第三庭院(Third Court)、禮拜堂庭院(Chapel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新庭院(New Court)、莫頓庭院(Merton Court)等。此外,圣約翰學院還有兩個美麗的花園,即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和學者花園(Scholars’ Garden)。

對著圣約翰學院大門的三座都鐸式庭院給人一種軸心對稱的整體感覺,這是別的學院所沒有的。圣約翰學院是我們常來的學院,走進學院的正門,就進入了第一庭院。第一庭院的北端是禮拜堂,東端、西端和南端都是都鐸式紅磚建筑,建于1511—1520年間。向西可見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雕像之下有一拱門,通往第二庭院。拱門將廚房和餐廳分隔開。圣約翰學院的餐廳位于北側(cè),毗鄰禮拜堂。餐廳的墻壁上掛滿了名人畫像。正前方的墻壁上唯一一幅畫像就是學院創(chuàng)辦人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的畫像。我們還意外地在餐廳里看到印度前總理辛格的畫像,是在一進餐廳門的左側(cè)最后一幅。

從第一庭院游人可以前往禮拜堂參觀,禮拜堂是這所學院的主要看點之一。圣約翰學院禮拜堂重建于1866—1869年,以取代可追溯至13世紀時期原教會下轄的醫(yī)院小禮拜堂。新建的禮拜堂是由英國著名建筑師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設(shè)計的。圣約翰學院的禮拜堂是新哥特式教堂藝術(shù)的代表,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裝飾。禮拜堂入口處有兩尊雕像,其中之一就是圣約翰學院的創(chuàng)建執(zhí)行人羅切斯特主教約翰·費希爾。圣約翰禮拜堂的前廳里高懸一幅學院創(chuàng)辦人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的畫像,這里也供奉著學院一些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銘牌。英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的倡導者威廉·威伯福斯的坐像也在其中,他曾就讀于圣約翰學院。

禮拜堂外景

禮拜堂的前廳里停放著休·阿什頓(Hugh Ashton)的石棺,他是學院最早的院士之一,卒于1522年。

從學院禮拜堂出來,我們便從側(cè)門進入了第二庭院。第二庭院被譽為“英格蘭最漂亮的都鐸式庭院”。傳說這里也是17世紀英格蘭與法國簽署和平條約的地方,也促成了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與他的法國王后亨麗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的聯(lián)姻。庭院西面的建筑中心為一塔樓,稱為什魯斯伯里塔樓(Shrewsbury Tower),下方是第二庭院的拱門,建于1599—1602年,由瑪麗·什魯斯伯里伯爵夫人瑪麗·塔爾博特(Mary Talbot,Countess of Shrewsbury)資助第二庭的部分修建費用,她的雕像就在塔樓拱門的上方。

穿過第二庭院的拱門,我們便來到了第三庭院。第三庭院的建筑分兩個階段建成,老圖書館是1624年建立的,其他建筑建于1669—1672年。這一庭院規(guī)模小于前兩座庭院。在這座庭院向左轉(zhuǎn)走出一道門即可到達廚房橋(Kitchen Bridge),也可一直向西,穿過第三庭院的拱門便來到嘆息橋(Bridge of Sighs)。這是劍橋最著名的橋梁之一,是連接第三庭院與新庭院的橋,其造型與威尼斯的嘆息橋頗為相似。

過了嘆息橋,就步入了一個非常壯觀的新庭院。新庭院是由托馬斯·里克曼(Thomas Rickman)和亨利·哈欽森(Henry Hutchinson)設(shè)計,建于1826—1831年。擴建到了劍河對面,建有哥特式窗戶和雉堞的回廊連接著兩座外樓,中間是一座門樓,四面尖塔,最高的是一座有拱扶垛、哥特式尖頂和十字形花飾的頂塔,具有新哥特式的建筑特點。人們戲稱它是“婚禮蛋糕”。在新庭院的回廊里漫步,在陽光照射下猶如在光影里穿梭,如同在穿越歷史。新庭院建筑之宏大堪稱王宮,主樓的大門更是氣派,代表了劍橋那種婉約卻不失威嚴的魅力。

20世紀學院建筑示范性的一段開始于河畔,毗鄰新庭院的克里普斯樓是一幢能容納200名學生的宿舍。

在圣約翰學院的劍河上有兩座橋,一座是建于1712年的廚房橋,另一座就是著名的嘆息橋。

嘆息橋

廚房橋是由羅伯特·格魯姆博爾德(Robert Grumbold)建于1712年。雕刻的嵌板上繪有學院盾徽、海神尼普頓(Neptune)和“老父親劍河”(Old Father Cam)。

嘆息橋,是1831年由亨利哈欽森(Henry Hutchinson)建造的,連接圣約翰學院的舊庭院(第三庭院)與新庭院,堪稱劍橋最美的橋梁。關(guān)于嘆息橋的由來,傳說從前每逢進入考試的季節(jié),學院里的學生經(jīng)過這橋時,因擔心考試的成績而常常發(fā)出嘆息之聲。

有趣的是牛津大學也有一座嘆息橋,不過牛津大學的嘆息橋不是建在河上,而是建在陸地上。牛津大學的嘆息橋是由托馬斯·杰克遜(Thomas Jackson)建于1913年,用以連接赫特福德學院(Hertford College)的新舊庭院。

幾百年來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圣約翰學院誕生了一大批英才,畢業(yè)生中多人獲諾貝爾獎,其中包括保羅·狄拉克,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曾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席位,193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9年畢業(yè)于圣約翰學院的弗雷德里克·桑格,曾經(jīng)在1958年因測定出胰島素的氨基酸排列順序,首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80年又因發(fā)明測定DNA堿基排列的方法,再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威廉·塞西爾(William Cecil)、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等也是該學院的校友。此外,英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61年就讀于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并獲得學士學位,畢業(yè)后在劍橋大學任教。1924年,馬歇爾逝于劍橋家中,安葬在耶穌升天教區(qū)墓園。

圣約翰學院也因培養(yǎng)了一些著名的詩人、作家而名聲顯赫,如托馬斯·懷亞特(Thomas Wyatt)、羅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威廉·華茲華斯、威廉·巴恩斯(William Barnes )、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等。

托馬斯·懷亞特,英國著名詩人和政治家。1516年進入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1518年獲得學士學位。他曾擔任亨利八世樞密院官員、駐西班牙大使等要職。后因被懷疑與王后安妮·博林(Anne Boleyn)在婚前有過一段幽情,被關(guān)進了倫敦塔,后來被釋放。幾年后,他又因為受人誣告以叛國罪重新被關(guān)進倫敦塔。他曾將意大利十四行詩引入英文詩體,創(chuàng)作了著名詩歌《他們躲著我》《我的詩琴,醒來吧》《在永恒中》等。

新庭院紅葉

廚房橋

學院后園

新庭院

羅伯特·赫里克,英國“騎士派”詩人,1613年就讀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他的作品如《櫻桃熟了》《快摘玫瑰花苞》《致水仙》等詩篇成為英國詩歌中的名作而永久流傳。

威廉·華茲華斯,英國浪漫派詩人,生于律師之家。1787年,他就讀于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在劍橋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他的詩歌理論動搖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tǒng)治,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詩歌的革新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fā)展。華茲華斯的作品以表現(xiàn)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而聞名于世,他是英國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偉大和最有影響的詩人,獲得了英國桂冠詩人稱號。代表作品有《抒情歌謠集》《丁登寺旁》《序曲》《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水仙花》等。

道格拉斯·亞當斯,是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劇作家。他以《銀河系漫游指南》系列作品出名。這部作品以BBC廣播劇起家,后來發(fā)展為五部小說,拍成電視連續(xù)劇和電影。

著名小說家金庸以81歲高齡遠赴英倫劍橋大學攻讀學位,師從麥大維(David Mcmullen)教授。在圣約翰學院的“學者花園”(Scholars’ Garden)還有一塊金庸先生親筆所書的“花香書香繾綣學院道,槳聲歌聲宛轉(zhuǎn)嘆息橋”題字石。落款:“學生金庸書”。金庸先生為了紀念在圣約翰學院的留學生活而作。金庸先生在劍橋攻讀碩士和博士,2005年6月金庸先生獲劍橋大學文學榮譽博士。同年10月他作為研究生入讀圣約翰學院,2007年5月獲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2010年9月被舉薦為圣約翰學院榮譽院士。

十四、三一學院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是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17年建立的國王學堂(King’s Hall)和1324年建立的邁克爾學院(Michaelhouse)。也正因如此,今天學院依然保留著最古老的建筑,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紀時期國王學堂所使用的學院鐘樓,鐘樓上的大鐘直到今天還在為學院報時。

三一學院的院長不是由學者選舉產(chǎn)生,而是由王室指定。三一學院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劍橋最貴族的學院,為英國王室普遍的就學選擇。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國王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格洛斯特的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of Gloucester)、格洛斯特和愛丁堡的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of Gloucester and Edinburgh)和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均畢業(yè)于此。

三一學院擁有卓越的國際學術(shù)聲譽,到目前為止,授予劍橋大學的95個諾貝爾獎中,三一學院獲得了33個,如約瑟夫·約翰·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歐內(nèi)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詹姆斯·愛德華·米德(James Edward Meade)、約翰·肯德魯(John Kendrew)、沃特·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亞倫·克盧格(Aaron Klug)和戴維·索利斯(David J.Thouless)等。

三一學院也因擁有眾多的著名畢業(yè)生和校友而名聲顯赫,如培根、巴羅、牛頓、拜倫、丁尼生、懷特海、羅素、摩爾、哈代、米爾恩、維特根斯坦等。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曾就讀三一學院。查爾斯王子1967年就讀三一學院,1971年獲學士學位。三一學院孕育了無數(shù)的偉人,有“世界學院之父”之稱。

三一學院位于劍橋的三一街,是劍橋大學中規(guī)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同時,它也擁有劍橋大學最優(yōu)美的建筑與庭院,包括大庭院(Great Court)、納維爾庭院(Nevile’s Court)、新庭院(New Court)等。此外,在三一學院大門對面,即三一街東面還有一個休厄爾庭院(Whewell’s Court)。

三一學院大門樓

三一學院大門高聳,建有四座都鐸磚砌成的角樓,宛如宏大的城堡。學院大門入口處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威嚴的國王左手托著一個象征王位、頂上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據(jù)說,本來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權(quán)的金色節(jié)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個學生惡作劇,悄悄地爬上去把王杖抽出來,用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幾百年來竟然沒有任何人去管它。劍橋人不僅聽其自然,而且還津津樂道地不斷向新生和游人介紹這個“精彩”的故事。

三一學院大門外北側(cè)的一塊綠草坪上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是1954年用牛頓故鄉(xiāng)伍爾索普莊園花園里的蘋果樹后代移植過來的。我們在劍橋經(jīng)歷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從未見這棵樹結(jié)果實。

亨利八世是都鐸王朝第二任君主,是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國王。他是英王亨利七世與伊麗莎白王后的次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懂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希臘文,愛好詩歌和音樂,并能作曲演奏。亨利八世還喜歡打獵,并且擅長馬術(shù)、射箭、摔跤等,可謂博學多才,能文能武。亨利八世也是一位音樂家、作家和詩人。他最有名的曲子是《與好伙伴一起消磨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這首曲子也被稱為“國王的歌謠”。他還是最早研習全球地理的歐洲統(tǒng)治者。亨利八世與劍橋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的畫像在劍橋隨處可見。

蘋果樹

大庭院

學院大門另一面,即面向西位于大庭院的一面是國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其妻“丹麥的安妮”(Anne of Denmark)和他們的兒子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后來的國王查爾斯一世)的雕像。牛頓于1679—1696年間居住在大門北面的樓里,就是大門與禮拜堂之間第二層的房間里,他曾在這里寫作《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在劍橋大學期間我們曾無數(shù)次地走進三一學院,也曾探訪牛頓居住過的小樓,樓高為三層,牛頓的房間并無任何標識。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名利場》(Vanity Fair)的作者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后來也曾在同一樓的第一層居住過。1829年,薩克雷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只待了一年多。據(jù)說薩克雷在社會活動方面成績斐然而學術(shù)上卻平庸無為。在劍橋期間,他曾為本科生期刊《勢利人》撰稿,參加學生會的辯論活動,但他熱衷于擊劍、喝酒、玩樂等,最后沒有取得學位就離開了大學。

《龐貝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的作者愛德華·布爾渥-利頓(Edward Bulwer-Lytton,1803—1873)也是三一學院的學生。1926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2003年7月,本書作者之一曾游歷了意大利的龐貝考古遺址。公元79年8月24日,那不勒斯灣地區(qū)海拔1277米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fā),強烈的火山活動噴出的巖漿、火山碎屑物質(zhì)和氣態(tài)噴出物把山下的龐貝城全部淹沒,一座原本充滿生機的城市頃刻之間被極其灼熱的巖漿所凝固,瞬間即成了一座死亡之城。后來我們在閱讀愛德華·布爾渥-利頓的《龐貝的末日》時仿佛昔日充滿生機的龐貝古城再現(xiàn)眼前。

曾就讀于三一學院的另一位文壇巨匠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他是20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納博科夫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4月22日出生于俄羅斯圣彼得堡。1919年他隨全家流亡德國。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執(zhí)教于多所大學,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三一學院顯赫的學術(shù)地位和氣派的庭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從游人充滿敬意的眼神中,不難看出人們對這所學院的崇敬之情。三一學院的整個建筑群在17世紀初時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整修,是在當時的院長托馬斯·納維爾(Thomas Nevile)的親自設(shè)計和主持下完成的。三一學院的大庭院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矩形的,無論是草地還是道路都不對稱,三座門塔沒有一座位于配樓中央。庭院是哥特式風格,四周是精美的校舍和古老的建筑。庭院里面有一座伊麗莎白時代修建的噴泉,水聲潺潺,不絕于耳。據(jù)說當年還是三一學院學生的拜倫曾在噴泉池里洗澡,學院的管理人員對此極為惱火。學院的禮堂在庭院西面的中部,也是學院餐廳。餐廳很大,前面墻正中懸掛著亨利八世的全身畫像,兩側(cè)墻上掛滿了名人畫像。餐廳有一通道,可通向納維爾庭院。餐廳即禮堂北側(cè)的建筑是院長室。

三一學院的禮拜堂位于大門的右側(cè),即庭院的北面,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都鐸(Mary Tudor)和女王伊麗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資助,建于1555—1567年。

噴泉和國王愛德華塔樓

噴泉和餐廳

進入三一學院禮拜堂,前廳擺放的6尊令人肅然起敬的名人大理石雕像映入眼簾,他們分別是被譽為“三一之子”的牛頓、培根、巴羅、麥考萊、惠威爾和丁尼生。墻壁上布滿了三一學院杰出畢業(yè)生的半身像和銘牌。來到這里的人們都會放慢腳步,心懷敬畏。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英國偉大的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Grantham)附近的伍爾索普村,1655年12歲進入格蘭瑟姆中學——國王學校(King’s School)學習。1661年,就讀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727年3月20日,牛頓在倫敦病逝。

1661年,牛頓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成為三一學院的減費生,靠為學院做雜務(wù)的收入支付學費。在這里,牛頓開始接觸大量自然科學著作,經(jīng)常參加學院舉辦的各類講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數(shù)學等。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于是他將自己的數(shù)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并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lǐng)域。牛頓系統(tǒng)地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笛卡兒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shù)》、巴羅的《數(shù)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shù)學家的著作。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shù)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shù)》,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shù)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1664年,牛頓被選作巴羅的助手,1665年,牛頓獲學士學位。1668年,牛頓獲得碩士學位。1669年,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shù)學教授,著有《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光學》等。巴羅讓賢,在科學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

牛頓在英格蘭林肯郡南凱斯蒂文區(qū)的小城——格蘭瑟姆(Grantham)度過了他的童年并接受了他基礎(chǔ)的教育。我們也曾兩次赴格蘭瑟姆追蹤牛頓的遺跡。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也誕生在格蘭瑟姆。格蘭瑟姆帕拉德街街角處的那棟紅磚房子里。二層樓的外墻的一塊牌匾上刻著“瑪格麗特·撒切爾,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第一位女首相出生地”。這里還是英國內(nèi)戰(zhàn)時期的有名的古戰(zhàn)場,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首次擊敗?;庶h的地方。在格蘭瑟姆,牛頓雕像矗立中心廣場上。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生于倫敦一個官宦世家,1573年,年僅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但是三年后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培根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培根曾任國會議員、國王顧問、首席檢察官等要職。1621年,他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而下臺。

伊薩克·巴羅(Isaac Barrow,1630—1677)是英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1643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48年獲學士學位,1649年當選三一學院院委,16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654年任劍橋大學講師,1659年被授予英國教會牧師職位,1662年任劍橋大學數(shù)學教授,166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64年任劍橋首屆盧卡斯教授,1670年獲神學博士學位,1672年任三一學院院長,1675年任劍橋大學副校長。巴羅最重要的科學著作是《光學講義》和《幾何學講義》。是巴羅最先發(fā)現(xiàn)了牛頓的天才,并于1669年自動辭去盧卡斯教授之職,舉薦牛頓繼任。

威廉·惠威爾(William Whewell,1794—1866),英國科學史家、博學者、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他的主要著作有《歸納科學史》《歸納科學的哲學》《新工具的更新》等?;萃柺堑谝粋€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科學動力學的人。Scientist(科學家)一詞就是由惠威爾于1883年首次提出的。

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麥考萊1800年10月25日出生于勒塞斯特郡蘇格蘭貴族之家,1822年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法律。1825年,麥考萊在《愛丁堡評論》發(fā)表《論彌爾頓》一文,一舉成名。1830年,他被選為議會議員,1839年起任陸軍大臣。1847年,他在愛丁堡競選失敗退出政界。此后,他開始撰寫《自詹姆斯二世和威廉三世即位以來的英國史》(即《英國史》)。1857年,麥考萊受封男爵,1959年在倫敦去世。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英國著名詩人,生于英國林肯郡,出身牧師家庭,就讀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831年丁尼生的父親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學位就離開劍橋。丁尼生詩作題材廣泛,想象豐富,形式完美。他的代表作有《尤利西斯》《伊諾克·阿登》《過沙洲》等,1850年獲得桂冠詩人的稱號。丁尼生去世后被安葬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大庭院的北側(cè)即禮拜堂入口西側(cè)的建筑是國王愛德華塔樓(King Edward’s Tower),建于1428—1432年,是這個庭院最老的建筑。塔樓上有一個大鐘,是1910年安裝的。大鐘下方是愛德華三世(King Edward III)的雕像。塔樓下方的拱門又叫“國王門”(King’s Gate)。大庭院的南側(cè)即對應(yīng)于國王愛德華塔樓的南端是女王門(Queen’s Gate),建于1597年。拱形門上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的雕像。

此外,在大庭院和劍河中間還設(shè)計了另一個納維爾庭院(Nevile’s Court),庭院的命名來自托馬斯·納維爾(Thomas Nevile),但是這個庭院的整體風格要到17世紀末由建筑大師克里斯托弗·萊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設(shè)計的圖書館矗立起來之后才算完整。庭院的南面、北面和西面均有美輪美奐的回廊建筑。庭院中是一長方形草坪。庭院西面是萊恩圖書館,圖書館的屋頂上佇立著四座石像,從左至右分別代表的是四門最古老的學科:神學、法學、醫(yī)學和數(shù)學。樓下是萊恩圖書館回廊。納維爾庭院南面的庭院是新庭院,新庭院的西門可通往劍河,過三一橋(Trinity Bridge)沿著后園的林蔭路向西,再過三一門(Trinity Gate)即可到達王后路。

17世紀晚期最杰出的圖書館非三一學院的萊恩圖書館莫屬。圖書館僅從外部難以揣摩這棟建筑的內(nèi)部設(shè)計,它的樓梯比外面看起來低得多,幾乎和拱門的頂部齊平。這樣萊恩爵士就能將書架設(shè)立在墻壁及其直角處,形成一個壁龕,光線從兩邊高處的窗子投射進來,照亮整個大廳。如今我們看到的古樸而又獨具匠心的書架、書桌和書托全都出自于他的構(gòu)思,圖書館也因他而得名。

三一學院圖書館約有20萬冊藏書,學院圖書館的核心萊恩館保存著1820年前出版的圖書近5.5萬冊。圖書館的盡頭正中是拜倫的大理石雕像。這尊雕像是由丹麥著名雕塑家貝特爾·托瓦爾深(Bertel Thorvaldsen)完成。館藏珍品包括圣保羅的“使徒書信”(Epistles of St Paul)副本、牛頓注釋過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初版、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Alan Alexander Milne)的《小熊維尼》(Winnie-the-Pooh)手稿等。

萊恩圖書館

圖書館里有許多展柜,在圖書館中間通廊的兩側(cè),展示著一些名人的珍貴手稿和實物。我們在一個展柜里看到一個圓形小盒里裝著牛頓的一縷頭發(fā),還有牛頓的作品《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和他用過的筆記本、懷表和手杖。一個展柜里保存著拜倫的一封親筆信,同一展柜里我們還看到了《小熊維尼》的手稿,標注年代是1926年。此外,我們還看到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的四本日記,其中有一本被標注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本,以及他的一些打字文稿。后來我們又多次來這個圖書館參觀,發(fā)現(xiàn)展柜里的展品是變換的。遺憾的是,圖書館里不允許拍照。

圖書館上的四座石像

三一學院的畢業(yè)生、院士約翰·雷(John Ray)是一位英國博物學家。他是第一個提出要對物種進行分類的人。1627年11月29日,約翰·雷出生于英格蘭艾塞克斯(Essex)的布萊克諾特利(Black Notley)村。他16歲入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49年成為三一學院的一名教師,主講希臘語、數(shù)學和人文學科。約翰·雷的代表作有《英格蘭植物目錄》《植物新方法》《植物史》等。

大名鼎鼎的拜倫也畢業(yè)于三一學院。這位天生跛足的蘇格蘭貴族在中學時代就有“激情公子”的外號。在劍橋大學,他初次顯露了卓越的詩歌才華和諷刺的鋒芒,也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他在大學二年級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詩集《閑散的時光》。他在校時風流倜儻,熱衷于拳斗、騎射、豪飲、賭博、游泳。他常游泳的地方是在格蘭切斯特的劍河上游,現(xiàn)稱“拜倫潭”。為了戲弄“不準養(yǎng)狗”的院規(guī),他竟養(yǎng)了一頭性情溫馴的小熊。他在給一位女士的信中說:“我有了一位新朋友,是世界上最好的,它是一只小熊。當我?guī)鼇磉@里時,他們問我準備怎樣處理它,我的答復是:它應(yīng)該參加院士的選舉?!?809年,21歲的拜倫在劍橋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拜倫自認為他在劍橋大學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1814年,拜倫回到母校,詩作《恰爾德·哈羅德》帶來的聲譽使他受到師生的狂烈歡迎。劍橋人似乎忘記了這個三一學院的浪蕩公子在校時的種種不檢點。在喝彩聲中,拜倫從未像現(xiàn)在一樣感覺到劍橋大學對自己有著如此重要的意義。

納維爾庭院

三一橋雪景

拜倫成為三一學院歷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名學生,也是劍橋大學浪漫派三杰——拜倫、柯勒律治和華茲華斯中最年輕的一位。但是,驚世駭俗的一代詩圣死后朋友欲將他的一尊大理石雕像放進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卻遭拒絕,理由是此人生前有傷風化。最后是三一學院念舊情,接納了拜倫的雕像,并將其放在萊恩圖書館南端中間最醒目的位置。

提到三一學院,不能不提一位蜚聲國際的大學者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是作為一個數(shù)學家而聞名于世的。1890年,羅素18歲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哲學、邏輯學和數(shù)學。羅素提出了著名的“羅素悖論”,對20世紀初關(guān)于數(shù)學基礎(chǔ)的論戰(zhàn)產(chǎn)生過極大影響,導致了第三次數(shù)學危機。此后羅素的研究范圍擴展到哲學、邏輯學、物理學等諸多領(lǐng)域。他既是一位出色的數(shù)學家,也是極具盛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被西方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shù)學原理》等。1908年,羅素成為學院的研究員并獲選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50獲諾貝爾文學獎。

古老的三一學院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習俗,一項有趣的傳統(tǒng)則是讓新生在報到的第一天正午,鐘樓敲鐘時圍繞大庭院跑完一圈。學生必須在鐘樓鐘聲結(jié)束前,大約43秒的時間內(nèi)跑完長達367米的庭院。另外,五月舞會是劍橋大學每一學年結(jié)束時各個學院舉行的舞會,其中三一學院的舞會最負盛名。這場每年一度的豪華舞會可以說是劍橋?qū)W生社交活動的年度大事件,從晚上9時正式開始一直到次日清晨,學生們以徹夜狂歡的方式來慶??荚嚱Y(jié)束。這一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1838年,當時是為了慶祝三一學院劃船俱樂部力拔頭籌。但第一次正式以“五月舞會”命名卻是在1866年。

舞會當天,衣著光鮮的學生在學院門口排著蜿蜒曲折的長隊等候入場。光是服裝的爭奇斗艷就讓人目不暇接。三一學院的著裝要求是男士必須身著燕尾服、黑褲、白襯衫和白領(lǐng)結(jié),而女士則著拖地長裙加禮帽和手套。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各個國家各具特色的華麗晚禮服,各種音樂、舞蹈、喜劇等娛樂項目。除了音樂和舞蹈,人們還能享用各種美味佳肴,午夜還有大型焰火助興。

20世紀中期,在聞名世界的劍橋大學里,接連爆出驚人的克格勃間諜事件?!皠蛭褰堋保–ambridge Five):蓋伊·伯吉斯(Guy Burgess)、唐納德·麥克林(Donald Maclean)、吉姆·菲爾比(Kim Philby)、安東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和約翰·凱恩克洛斯(John Cairncross),都是20世紀30年代,也就是“二戰(zhàn)”開始前在劍橋大學就讀。唐納德·麥克林是劍橋大學三一學堂的學生,其余4人都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成員。這5位劍橋?qū)W子出身英國上層社會,因反對法西斯主義而同情共產(chǎn)主義者,他們在畢業(yè)前被蘇聯(lián)的情報機構(gòu)招募。畢業(yè)后曾身居英國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要職,卻秘密為蘇聯(lián)克格勃提供了幾十年的重要情報。“劍橋五杰”是克格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克格勃始終認為這5位來自劍橋的間諜是那時招募來的最實干的優(yōu)秀外國間諜。

蓋伊·伯吉斯和安東尼·布朗特都是劍橋秘密組織——劍橋使徒社(Cambridge Apostles)的成員。社團成員大部分為本科生,也有少數(shù)研究生,成員主要來自國王學院、三一學院和圣約翰學院。劍橋使徒社成員都是堅定的反納粹主義者。

蓋伊·伯吉斯,帥氣而有魅力,一生狂飲的酒徒,永遠張揚的同性戀者。他曾任英國BBC廣播主持人、英國軍情六處探員、英國外交部部長秘書等職。唐納德·麥克林,身材高大,英俊瀟灑。他是一個十足的酒徒和同性戀者。他曾任英國駐法國、美國、埃及等國的外交官員。吉姆·菲爾比,出生于印度,記者、英國軍情六處探員,他也是這幾名間諜中最重要的一個。此人性情古怪,常常在公開場合批評英國的種種政策。菲爾比還是一個公認的花花公子,結(jié)過四次婚,而且有過無數(shù)情婦。菲爾比叛逃后任克格勃顧問,曾獲列寧勛章。菲爾比死于1988年,死后哀榮備至,和眾多蘇聯(lián)將領(lǐng)同埋于革命公墓。安東尼·布朗特,同性戀者,傲慢冷淡,英國藝術(shù)史學家和著名的雙料間諜,即英國“軍情五處”情報員和蘇聯(lián)間諜。約翰·凱恩克洛斯,1944年加入英國軍情六處。根據(jù)俄羅斯檔案,在1941—1945年,他為蘇聯(lián)情報機構(gòu)提供了5832份文件。

十五、伊曼紐爾學院

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由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財政大臣沃爾特·邁爾德梅(Walter Mildmay)于1584年創(chuàng)立,位于圣安德魯街(St Andrew’s Street)。

作為一名清教徒,沃爾特·邁爾德梅建立學院是為新教培養(yǎng)傳教士,以對抗天主教的神學院。像劍橋大學早期的所有學院一樣,伊曼紐爾學院一開始只接收男性學生,直到1979年才開始第一次招收女性。

伊曼紐爾學院

“牛津是劍橋之父,劍橋是哈佛之母?!币谅~爾學院是英國清教的堡壘,17世紀,清教受到教廷的排擠,大批傳教士出走美國,伊曼紐爾學院的畢業(yè)生在這個潮流中占據(jù)主流。在當年伊曼紐爾學院的畢業(yè)生中,就有一名叫約翰·哈佛(John Harvard)的,他1632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作為移居美洲的英國牧師,他用自己的部分財產(chǎn)創(chuàng)立了與劍橋比肩的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就是以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哈佛大學建校之初也是按照伊曼紐爾學院的模式組織與運行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建于1636年,仿效了當時英國劍橋大學的模式,移居美洲的英國清教徒,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的劍橋,建立了這所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學校,始稱劍橋?qū)W院。1639年,學校更名為哈佛學院,目的是永久紀念學校創(chuàng)辦人之一和辦學經(jīng)費的主要捐獻者、英國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文學碩士約翰·哈佛。1780年,哈佛學院被馬薩諸塞州議會破格升為哈佛大學,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常被簡稱為哈佛。

伊曼紐爾學院主要的庭院有前庭院(Front Court)、新庭院(New Court)、北庭院(North Court)和南庭院(South Court)。

進入學院大門的庭院是前庭院,庭院中一片綠茵茵的方形草坪,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美麗。草坪四周是二層結(jié)構(gòu)的建筑,包括學院大門及其建筑、北側(cè)的禮堂(餐廳)、南側(cè)是威斯特摩蘭樓(Westmorland Building)、東側(cè)是禮拜堂。威斯特摩蘭樓的南面和禮拜堂的東面是美麗的花園和池塘。

正對著學院大門帶有回廊的尖頂建筑的禮拜堂,是由克里斯托弗·萊恩建于1668—1674年。禮拜堂圣壇上的畫,名叫浪子回頭,由雅考布·艾米戈尼(Jacopo Amigoni)所作。每扇彩色玻璃窗戶都被用來紀念劍橋大學的重要人物,進門的左手邊第二扇彩色玻璃窗戶就有約翰·哈佛的畫像。據(jù)說當時由于找不到約翰·哈佛本人的照片,畫家在作這幅畫時,借用了詩人約翰·彌爾頓的頭像。彌爾頓畢業(yè)于劍橋大學基督學院,與哈佛是同時代的劍橋大學學生。

從前庭院北側(cè)禮堂兩端各有一個過道可通向新庭院和北庭院。新庭院東側(cè)的建筑是舊圖書館(Old Library)。當我走到近前,門是開著的,里面沒有任何藏書,卻是一個精致的大廳,墻壁上掛滿了名人畫像。王后樓(Queens Building)坐落在北庭院,是一座乳白色的現(xiàn)代建筑,建于1996年。

從前庭院南側(cè)的威斯特摩蘭樓下的石板小路向東一路前行,穿過禮拜堂的長廊南側(cè)就可到達景色怡人的后園,再沿著后園的小路進去,可見一處田園式花園,花園中有一個池塘,水里還有魚兒在游弋,悠閑的野鴨子在水面上游來游去,在平靜的水面上漾起無數(shù)的漣漪,風光旖旎,詩情畫意?;▓@的池塘據(jù)說從前是從多明戈會教徒們的魚塘。鴨子因此也成了學院的“吉祥物”。池塘附近的草坪上還有一尊雕塑,名為《小丑》(The Jester),是溫迪·泰勒(Wendy Taylor)的作品,溫迪·泰勒是英國抽象派雕塑的代表,長期致力于雕塑藝術(shù)和公共空間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

前庭院

學院圖書館是位于花園南端的一座紅磚建筑,藏書6萬余冊。學院還有一個小型的博物館。

著名校友有牧師約翰·哈佛、數(shù)學家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作家和演員格雷厄姆·查普曼(Graham Chapman)、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劇作家和小說家邁克爾·弗雷恩(Michael Frayn)、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演員丹·史蒂文斯(Dan Stevens)、演員弗萊迪·海默(Freddie Highmore)等。

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喬治·波特(George Porter)作為伊曼紐爾學院的著名校友由于發(fā)明測定快速化學反應(yīng)的技術(shù),獲得196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小說家塞巴斯蒂安·查爾斯·??怂梗⊿ebastian Charles Faulks)曾就讀于伊曼紐爾學院。他的作品《鳥鳴》《人跡》等在英國廣受歡迎,使他成為當代英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2009年,他續(xù)寫的《007歸來》為他贏得了英國圖書獎暢銷小說獎。

花園雕塑《小丑》

學院圖書館

 十六、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

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位于西德尼街,于1596年創(chuàng)立,資助來自弗朗西絲·西德尼(Frances Sidney)夫人1588年遺囑中的捐贈。弗朗西絲·西德尼是蘇塞克斯女伯爵、伊麗莎白時代詩人菲利普西德尼(Philip Sidney)的伯母。

學院由回廊庭院(Cloister Court)、禮堂庭院(Hall Court)、禮拜堂庭院(Chapel Court)、南庭院(South Court)、花園庭院(Garden Court)和布蘭德爾庭院(Blundell Court)組成?;乩韧ピ航ㄖ卣魇嵌艰I風情的紅磚和古樸典雅的回廊。學院禮拜堂二層建筑的頂部是一個小鐘樓,格外引人注目。學院還有兩個美麗的后園,即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和院長花園(Master’s Garden)。

學院里有位著名校友,奧利弗·克倫威爾,1599年4月25日生于小鎮(zhèn)亨廷頓(Huntingdon)。1616年,17歲的克倫威爾進入劍橋大學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1617年,他的父親去世,為了處理父親的喪事,中斷了他在大學里的學習。實際上克倫威爾在這所學院只讀了一年,沒有拿到文憑便離開了。不過在劍橋的這段短暫時光還是幫助他一步步成為大英帝國最負盛名的軍事與政治領(lǐng)袖。

克倫威爾,這個好戰(zhàn)的國會議員在英國內(nèi)戰(zhàn)以后控制了政府,并在1649年處決了國王查理一世。從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以護國公的身份統(tǒng)治了英格蘭聯(lián)邦,并征服了蘇格蘭與愛爾蘭,建立起軍事統(tǒng)治。在這五年期間,他在不列顛建成了大體完好的政體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機構(gòu),曾逼迫英國君主退位,解散國會,并轉(zhuǎn)英國為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建立英吉利共和國,出任護國公,成為英國事實上的國家元首。

1658年,克倫威爾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死后,他被按照國葬的標準葬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藗愅柕拈L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了父位,但是他統(tǒng)治的時間極為短暫。1660年,被殺的前國王的兒子查理二世繼位后,下令把克倫威爾的遺體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里掘了出來,下令砍下頭顱示眾??藗愅柕钠拮右聋惿椎膲?zāi)挂苍獾搅似茐?。?jù)說,克倫威爾的頭顱神秘失蹤。一直到了1960年,克倫威爾的頭顱在數(shù)度易主后才在克倫威爾的母?!獎虼髮W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找到了最終的歸宿,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同意接收克倫威爾的頭骨,并將其埋葬在一個秘密地點。

庭院

院士花園

我們曾在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的禮拜堂前廳發(fā)現(xiàn)一塊指示牌,上書:“英國、蘇格蘭和愛爾蘭之護國公,該校1616—1617年校友,奧列弗·克倫威爾之頭顱,1960年3月25日埋葬于附近之處。”禮拜堂的前廳墻壁的銘牌上刻著學院名人的名字,靠近窗子的一側(cè)有一尊大理石雕像,是學院前院長(William Chafy)的半身像。禮拜堂的圣壇正中是一幅《顯圣圖》。

我們還在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餐廳看到了克倫威爾的一幅畫像。并不是像他人所說,在劍橋大學所有的畫像中,只有他的是用簾布遮著的。每當宴會上為王室舉杯時,一名餐廳服務(wù)員就會拉上那面藍絲絨掛簾??藗愅柕漠嬒駪覓煸诓蛷d前部一側(cè)的墻壁上,畫像的左下角標注著他的名字。同其他人的畫像一樣,并沒有用簾布遮擋。

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的校友已有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查爾斯·湯姆遜·里斯·威爾遜(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69—1959),因發(fā)明云霧室于1927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發(fā)明的威爾遜云霧室,已廣泛地應(yīng)用于放射線、X射線、宇宙射線和其他核現(xiàn)象的研究。

塞西爾·弗蘭克·鮑威爾(Cecil Frank Powell,1903—1969)因發(fā)展了用以研究核過程的照相乳膠記錄法,并用此方法發(fā)現(xiàn)了π介子,獲得了195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π介子的發(fā)現(xiàn),開創(chuàng)了物理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粒子物理學,鮑威爾因此也被譽為“粒子物理學之父”。

十七、唐寧學院

1749年,喬治·唐寧爵士(Sir George Downing)將一大筆款項遺贈給了劍橋,但他的遺愿經(jīng)過了83年的爭議,學院才得以開辦。自希德尼·蘇塞克斯學院創(chuàng)立后,劍橋陷入了兩百年的新建學院空白期,直至1800年,才迎來了唐寧學院(Downing College)的誕生。

唐寧學院位于劍橋的攝政街。一進大門,右面是一座具有希臘風格建筑的圖書館。禮拜堂位于圖書館的西面,再向西是肯尼庭院(Kenny Court)。肯尼庭院路南是霍華德樓(Howard Building),位于霍華德庭院(Howard)的北側(cè)。禮堂位于學院的西南,建于1818—1821年。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坐落在學院的西南端。學院庭院寬敞,建筑典雅,傳統(tǒng)庭院被公園式草坪取代,開闊的草地上成行或分散的樹木,更給人一種田園牧歌的感覺。在建筑風格上,它承續(xù)了一種更幽遠的古典主義——近于希臘建筑的素樸與莊重。

唐寧學院

校園外面的教堂

唐寧學院著名的校友有英國文學批評家弗蘭克·雷蒙德·利維斯(Frank Raymond Leavis)、英國當代兒童文學界最負盛名的插畫家和作家昆廷·薩克斯比·布萊克(Quentin Saxby Blake)、英國藝術(shù)史家和藝術(shù)批評家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英國電影導演和制片人邁克爾·溫納(Michael Winner)、英國戲劇和影視導演特雷弗·羅伯特·納恩(Trevor Robert Nunn)等。

弗蘭克·雷蒙德·利維斯,1895年7月14日生于劍橋,曾在劍橋大學唐寧學院任教多年,主要著作有《英詩新方向》《偉大的傳統(tǒng)》等。

英國藝術(shù)史家和藝術(shù)批評家邁克爾·巴克森德爾,曾就讀于唐寧學院,學習期間文學批評家弗蘭克·雷蒙德·利維斯對其影響很大。邁克爾·巴克森德爾是英國藝術(shù)史家和藝術(shù)批評家,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藝術(shù)史家之一,“新藝術(shù)史”學派推動者,被公認為“視覺文化研究”的鼻祖。

十八、格頓學院

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由艾米麗·戴維斯(Rmily Davies)創(chuàng)建于1869年,是英格蘭第一所寄宿制女子學院,也是帝國的第一所女子學院。學院位于亨廷頓路(Huntingdon Road),距劍橋市中心西北4公里的格頓。格頓學院直到1977年才接收了第一個男院士,1979年才開始招收男生。

格頓學院著名的校友有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 II)、英國女小說家萊曼·羅莎蒙德(Rosamond Lehmann)、英國女記者和作家莎莉·博曼(Sally Beauman)等。

學院風光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1940年4月16日生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她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格頓學院學習考古學。瑪格麗特在1953年的法律規(guī)定女性后裔可以繼承王位的情況下成為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于1972年1月登基,成為丹麥歷史上第二位女君主。

柯玉芝也是這所學院的校友,她是新加坡前任總理、內(nèi)閣資政李光耀的夫人。李光耀在1946年9月16日23歲生日這天赴英國求學,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搭上大不列顛號客輪,在甲板上向她揮手告別,她熱淚盈眶,我也不禁掉下眼淚?!?947年,當時還是李光耀的女朋友的柯玉芝拿到女王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格頓學院深造??掠裰?949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一等榮譽學位。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是第三任新加坡總理,也畢業(yè)于劍橋大學。

十九、紐納姆學院

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是劍橋大學的一所女子學院。紐納姆學院由哲學教授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h)創(chuàng)建于1871年,是繼格頓學院后第二所招收女性入學的學院。學院位于西奇威克林蔭道。學院典雅的紅磚建筑和白色的門窗,花園里草木葳蕤,整個學院彌漫著維多利亞風情。典雅的西奇威克禮堂、令人難忘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樓、古香古色的青銅門、波光艷影的噴泉、乳白色的餐廳內(nèi)景,這里的古典建筑經(jīng)典優(yōu)雅,讓人難以忘懷。

1871年,學院剛建立時只有5名學生,現(xiàn)在學院有本科生370人,研究生305人。紐納姆學院是劍橋大學本科女生最多的學院。學院教授除教育學外所有劍橋大學課程。這所學院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女科學家、女作家、女藝術(shù)家等。

學院大門樓

紐納姆學院

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1920年出生于英國倫敦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是一位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1938年,富蘭克林就讀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1941年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她所做的研究,專注于DNA、病毒、煤炭與石墨等物質(zhì)的結(jié)構(gòu)。富蘭克林在法國學習的X射線衍射技術(shù)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場。她分辨出了DNA的兩種構(gòu)型,并成功地拍攝了它的X射線衍射照片。這張照片正是發(fā)現(xiàn)DNA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鍵。她所拍攝的DNA晶體衍射圖片“照片51號”,以及關(guān)于此物質(zhì)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是詹姆斯·杜威·沃森和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發(fā)現(xiàn)DNA雙螺旋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鍵線索。當1962年詹姆斯·杜威·沃森、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和莫里斯·休·弗雷德里克·威爾金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時候,富蘭克林已經(jīng)在4年前因病去世。

西奇威克禮堂

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1959年4月15日出生于英國倫敦,英國演員、劇作家。1980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英國文學系,畢業(yè)后的艾瑪·湯普森漸漸進入影視圈。1993年,艾瑪·湯普森以影片《霍華德莊園》獲得第65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94年,她又以影片《去日留痕》和《因父之名》分別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提名。1995年,她參演并參與劇本改編的《理智與情感》使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2003年,她加盟了《哈利·波特》。2005年,她出演了《保姆麥克菲》。

紐納姆學院的著名校友還有英國女作家弗朗西絲·凱瑟琳·帕特里奇(Frances Catherine Partridge)、英國女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安東尼婭·蘇珊·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英國女作家和學者瑪格麗特·德拉布爾(Margaret Drabble)、西方著名的女權(quán)主義作家、思想家和近代女權(quán)主義先驅(qū)杰梅茵·格里爾(Germaine Greer)等。

二十、塞爾文學院

塞爾文學院(Selwyn College)建于1882年,位于格蘭奇路。喬治·奧古斯塔·塞爾文(George Augustus Selwyn,1809—1878)先后任新西蘭主教(1841—1868)和利希菲爾德(Lichfield)主教(1868—1878)。塞爾文畢業(yè)于圣約翰學院。學院的名字是以紀念這位主教而命名的。學院的門樓上方刻有古希臘的銘文,意思是“堅定信仰如男人般表現(xiàn)”。

塞爾文學院建筑是19世紀80年代新都鐸風格。學院主要由舊庭院(Old Court)、安妮庭院(Ann Court)、克里普斯庭院(Cripps Court)、禮堂(Hall)、禮拜堂(Chapel)、圖書館(Library)、花園(Gardens)和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組成。塞爾文學院的花園體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園林風格。

霍華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英國小說家和專欄作家。1942年8月25日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他是塞爾文學院的校友?;羧A德·雅各布森在小說寫作領(lǐng)域可謂大器晚成,憑小說《芬克勒問題》(The Finkler Question)獲得2010年英國布克文學獎。

英國著名小說家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1957年出生于英國諾丁漢,就讀于塞爾文學院,當時已展露出過人才華,曾任劍橋辯論協(xié)會主席。畢業(yè)后他先后于英國廣播公司、《觀察家報》工作,并擔任《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2003年榮獲英國新聞獎之年度最佳專欄作家殊榮。1993年,他出版了小說處女作《祖國》(Fatherland),一夜成名,成為一名小說家,此后的《密碼迷情》(Enigma)、《大天使》(Archangel)、《龐貝》(Pompeii)等都是風靡歐美的暢銷小說。

休·勞瑞(Hugh Laurie),1959年6月11日生于英國牛津,是一名英國演員、喜劇演員、作家和音樂家。他曾就讀于劍橋大學塞爾文學院,學習考古學與人類學專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

舊庭院

舊庭院的建筑

1978年,當休·勞瑞就讀劍橋大學期間,他與紐納姆學院的女生艾瑪·湯普森有過一段戀情。休·勞瑞就讀的塞爾文學院,距離紐納姆學院只有一條街。他們當時都是腳燈社(Footlights)俱樂部的成員。艾瑪·湯普森后來成為英國著名的演員和劇作家。腳燈社,成立于1883年,是一個由劍橋?qū)W生自發(fā)形成的戲劇團體。這個喜劇劇團培養(yǎng)出了英國喜劇史上一大批著名的喜劇演員、編劇、導演等。

加入劍橋劇社的他活躍在校園舞臺上,那時的他已展現(xiàn)出喜劇表演的天賦。休·勞瑞畢業(yè)之后并沒有繼續(xù)學業(yè)上的研究工作,而是投身娛樂圈。休·勞瑞又在戲劇上展現(xiàn)出他的才華。他在電視系列劇《豪斯醫(yī)生》中飾演格里高利·豪斯醫(yī)生,這個角色讓他迅速廣為人知,并且獲得了2006年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休·勞瑞的愛好廣泛,才華橫溢,他喜歡騎摩托車,同時也擅長彈鋼琴和吉他。除了這些,休·勞瑞還酷愛寫作,休·勞瑞在1996年出版了一部暢銷驚險喜劇小說《槍販》(The Gun Seller)。2012年3月,休·勞瑞被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塞爾文學院授予榮譽院士。

二十一、休斯學堂

休斯學堂(Hughes Hall),建于1885年,最早是一所培訓女教師的學院。學院位于劍橋沃拉斯頓路(Wollaston Road)。學院于1949年根據(jù)其首任院長伊麗莎白·菲利普·休斯小姐(Elizabeth Phillips Hughes)改名為休斯學堂,并沿用至今。1968年,休斯學堂開始接收各個學科的研究生和博士學生,同時成了劍橋大學的一個學院。1973年,學院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位男性學生。

休斯學堂毗鄰磨坊路(Mill Road),附近還有一座游泳館。磨坊路是一條繁忙的商業(yè)街,街上商店、雜貨鋪、餐館、咖啡屋、書店、教堂等比比皆是。街上還有幾家中國人開的小超市。2015年12月11日,我們在磨坊路見證了數(shù)以千計的劍橋人慶?!癟he Winter Fair”活動。整條街道擠滿了人,人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載歌載舞,充滿了歡歌笑語,極具濃郁的異域風情。

離休斯學堂不遠的東路(East Road)還有劍橋的另外一所大學,名字是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警察局也坐落在這一帶,位于帕克草坪附近。

主樓

花園

二十二、圣埃德蒙學院

劍橋大學圣埃德蒙學院(St Edmund’s College)是由亨利·霍華德(Henry Howard),第十五代諾??斯簦―uke of Norfolk)創(chuàng)建于1896年。圣埃德蒙學院位于劍橋悅山(Mount Pleasant)。一百年來,圣埃德蒙學院以其自由濃厚的學術(shù)氛圍及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而著稱,吸引著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學生來自超過85個國家。

學院庭院寬敞,建筑典雅,景色宜人。圣埃德蒙學院擁有一座天主教禮拜堂,是由本尼迪克·威廉姆森(Benedict Williamson)設(shè)計而成。學院還擁有兩個研究所,一個是馮·休格爾研究所(The Von Hügel Institute)建于1987年,開展保護和發(fā)展學院天主教遺產(chǎn)方面的研究;另一個是法拉第研究所(The Faraday Institute),是從事科學和宗教學術(shù)研究的機構(gòu)。

二十三、默里·愛德華茲學院

默里·愛德華茲學院(Murray Edwards College)是劍橋大學的一所女子學院,位于亨廷頓路,市中心的西北。默里·愛德華茲學院原名新學堂(New Hall),建于1954年。學院成立時并沒有捐款人,因此并未像其他學院一樣用捐款人的名字命名。2008年6月,學院畢業(yè)生羅斯·愛德華茲(Ros Smith)和她的丈夫史蒂夫·愛德華茲(Steve Edwards)向?qū)W院捐贈3000萬英鎊,成為學院的捐款人。學院為了紀念學院首任院長露斯瑪莉·默里(Rosemary Murray)以及捐款人愛德華茲夫婦,決定易名為默里·愛德華茲學院。

學院建筑

學院主要由果園庭院(Orchard Court)和噴泉庭院(Fountain Court)組成。這里隨處都可以見到雕塑、繪畫等藝術(shù)作品,是一所充滿藝術(shù)氣息的學院。學院現(xiàn)有本科生360人,研究生170人。學院教授除教育學和哲學外所有劍橋大學課程。

學院知名校友有女影星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女作家瑪姬·歐法瑞爾(Maggie O’Farrell)、女演員尼可拉·沃克(Nicola Walker)、女演員哈蒂·莫拉漢(Hattie Morahan)等。

蒂爾達·斯文頓,英國著名女影星,1960年11月5日生于倫敦。她的母親朱迪思·鮑爾弗(Judith Balfour)是澳大利亞人,父親約翰·斯溫頓(John Swinton)是蘇格蘭人。斯溫頓家族是古老的盎格魯-蘇格蘭后裔。1983年,蒂爾達·斯文頓畢業(yè)于劍橋大學默里·愛德華茲學院(新學堂),獲得了社會與政治學學位。1985年,她開始出演各種影片,曾獲第80屆奧斯最佳女配角獎。主要代表作品有《香草的天空》《地獄神探康斯坦丁》《納尼亞傳奇》《邁克爾·克萊頓》等影片。她在影視、文學、美術(shù)乃至時裝設(shè)計領(lǐng)域都取得了非凡成績。

二十四、丘吉爾學院

丘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建于1960年,是為紀念溫斯頓·丘吉爾而建的,是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學院。這所學院是受麻省理工學院的啟發(fā)并在丘吉爾的倡導下創(chuàng)建的。學院創(chuàng)建的宗旨是“培養(yǎng)科學家與工程師,并鍛造大學與工業(yè)之間的紐帶”。學院位于劍橋城郊斯托里路。學院內(nèi)有餐廳、公共休息室、圖書館、辦公室、研究生住所和導師住宅。學院占地42英畝,整體呈矩形,建筑設(shè)計風格各異,設(shè)計具有現(xiàn)代建筑風格,校園里還有很多形態(tài)各異的紀念碑。

丘吉爾學院禮拜堂建在一片空曠的草坪上,孤立于其他建筑之外,是一座近于方形的建筑,以磚和混凝土為主要建筑材料,屋頂上開有天窗。禮拜堂門前建有一木質(zhì)構(gòu)架,構(gòu)架上懸掛著一個鐘。遠遠看去,很難讓人認為這是一座禮拜堂。禮拜堂于1967年建成完工,為建這座小禮拜堂,基督徒與無神論者之間還曾出現(xiàn)過長期的爭論,無神論者認為在這樣一座以科學及技術(shù)為主的學院里,不該存在這樣一座宗教建筑,但最終還是建了這座與眾不同的小禮拜堂。

丘吉爾學院

學院大門

學院還有丘吉爾檔案中心(Churchill Archives Centre)、莫勒中心(Moller Centre)等一些風格各異的現(xiàn)代化建筑。丘吉爾檔案中心保管著近300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自然科學家的檔案資料,如英國前首相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等人的檔案。

學院建筑

檔案中心

丘吉爾學院已有多名獲諾貝爾獎的校友: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oseph Arrow)(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菲利普·沃倫·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諾貝爾物理學獎)、吉拉德·德布魯(Gerard Debreu)(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羅伯特·杰弗里·愛德華茲(Robert Geoffrey Edwards)(諾貝爾生物或醫(yī)學獎)等。

莫勒中心

二十五、達爾文學院

達爾文學院(Darwin College)建于1964年,在銀街和紐納姆路交叉處東側(cè),劍河的西岸。達爾文學院為研究生院,由三一學院、圣約翰學院和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共同創(chuàng)辦。達爾文學院是劍橋大學兩所僅招收研究生的學院中的一所,另一所是克萊爾學堂。

達爾文學院

以前這里是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次子喬治·達爾文(George Darwin)的一座農(nóng)莊。喬治·達爾文生于肯特,1868年畢業(yè)于劍橋大學,1873年起在該校任教,1883年晉升為天文學教授。后來喬治·達爾文把農(nóng)莊改為他兒子的住宅。他的兒子于1962年去世后,劍橋大學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達爾文學院,隨后又增建了一些新的建筑。

達尓文學院由園林式庭院組成,庭院里滿是樹木花草。學院占地面積小,但相應(yīng)設(shè)施一應(yīng)俱全。學院毗鄰劍河,自然風光秀麗,花園式的庭院內(nèi)還有一座木質(zhì)小橋,光影中搖曳的薔薇、如茵的綠草地。學院庭院花木扶疏、綠草萋萋,流淌不息的劍河向人們訴說著如煙往事。

塞薩爾·米爾斯坦(César Milstein)曾為達爾文和菲茨威廉學院院士,發(fā)展了單克隆抗體的生產(chǎn)技術(shù),1984年諾貝爾生物或醫(yī)學獎。

達爾文學院徽標

四所學院的徽標

建筑和花園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是一名女性科學家,因發(fā)現(xiàn)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而于2009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于1948年生于澳大利亞,擁有美國和澳大利亞雙重國籍。她在墨爾本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于1975年在達爾文學院獲博士學位。隨后她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執(zhí)教于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

伊恩·威爾馬特(Ian Wilmut),英國胚胎學家,基因工程師。1971年,威爾馬特獲得了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的博士學位。1996年,他率領(lǐng)一組工程師隊伍制造出了克隆羊——“多利”(Dolly),是首個從成年動物細胞克隆而來的生物。這項研究成果在克隆技術(shù)領(lǐng)域里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十六、露西·卡文迪什學院

露西·卡文迪什學院(Lucy Cavendish College)是劍橋大學的一個學院,位于瑪格麗特夫人路。學院于1965年由一批劍橋大學的女性研究員和講師建立,她們對女性在大學內(nèi)沒有代表權(quán)持有異議。學院原先的名字是露西·卡文迪什學院協(xié)會,于1986年獲準更名為露西·卡文迪學院。1997年,學院成為劍橋大學正式的學院。該學院以露西·卡文迪什(Lucy Cavendish)的名字命名,她是女性教育的倡導者。

露西·卡文迪什學院的建立要追溯到一個名叫就餐小組(Dining Group)的組織,這個組織為那些不是劍橋大學學院院士的組員提供高桌會談的機會。在當時,劍橋大學僅有兩個女子學院,這兩個學院無法提供足夠的宿舍給大量前來教書或提供學術(shù)服務(wù)的女性。

學院庭院式的紅磚建筑,靜謐的花園,極具田園風光。該學院是劍橋大學三所女子學院之一,其他兩所是紐納姆學院和默里·愛德華茲學院。

二十七、沃爾森學院

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建于1965年,是因艾薩克·沃爾森(Isaac Wolfson)創(chuàng)立的沃爾森基金會為學院提供了部分贊助而得名。當時學院的名稱為“大學學院”,1973年因為接受沃爾森基金會的贊助,改為現(xiàn)有的名稱。學院位于巴頓路。沃爾森學院是一座相當現(xiàn)代化的學院,學生來自70多個國家,所以也是最國際化的學院之一。

沃爾森學院主要由前庭院(Front Court)、東庭院(East Court)、西庭院(West Court)、校長中心(The Chancellor’s Centre)、李誠智圖書館、花園等組成。此外,學院還有一座李誠智會堂和一個以李誠智夫人命名的花園。學院接受了新加坡富商李誠智博士(Dr.Lee Seng Tee)的贊助,建設(shè)了李誠智圖書館和李誠智樓。

沃爾森學院

沃爾森學院著名的校友是贊比亞總統(tǒng)魯皮亞·布韋扎尼·班達(Rupiah Bwezani Banda),1937年2月13日,班達生于南羅得西亞(津巴布韋)關(guān)達巫女鎮(zhèn)。班達的父母均為贊比亞人。他于1960年加入聯(lián)合國民獨立黨,1967年出任贊比亞駐美國大使,1975—1976年任外交部部長,2006年10月被任命為贊比亞副總統(tǒng)。2008年10月30日,他參加了贊比亞新一屆總統(tǒng)選舉,并當選為總統(tǒng)。

二十八、克萊爾學堂

克萊爾學堂(Clare Hall)由克萊爾學院的院長和院士們創(chuàng)建于1966年。學院位于赫舍爾路(Herschel Road),對面是羅賓遜學院??巳R爾學堂只招收研究生。學院屬庭院格局,紅磚建筑,還有一個院士花園(Fellows’ Garden)和一個學者花園(Scholars’ Garden)。

克萊爾學堂實驗室是國際知名的研究DNA修飾的實驗室。克萊爾學堂也是許多杰出的訪問學者到訪過的學院之一,其中不乏一些諾貝爾獎得主。院方網(wǎng)站上提到的這些杰出的訪問學者有伊瓦爾·杰伯(Ivor Giaever)(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保羅·伯格(Paul Berg)(198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8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金大中(Kim Dae Jung)(2000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二十九、菲茨威廉學院

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始建于1869年,學院建筑最初位于菲茨威廉博物館的對面,1963年遷入亨廷頓路一帶。菲茨威廉學院于1966年正式成為劍橋大學的一個學院,并于1979年開始招收女性本科生入學。

由德尼斯·拉斯登(Denys Lasdun)設(shè)計的餐廳和由麥克馬克·賈米森·普瑞德(MacCormac Jamieson Prichard)設(shè)計的禮拜堂堪稱學院的特色建筑。奧莉薩圖書館(The Olisa Library)建于2009年。此外,學院還有一座建于2004年能容納250個座位的會堂。學院的庭院里還有一尊青銅雕塑,是學院的第一位本科生。

菲茨威廉學院

著名校友有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西班牙皇后索菲亞(Sofía)等。李光耀是在“二戰(zhàn)”之后前往英國,他原先進入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修法律,但在一年后轉(zhuǎn)學到菲茨威廉學院,獲雙重一等榮譽學位。1969年,李光耀獲該學院榮譽院士。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去世。李光耀先生的母?!獎虼髮W菲茨威廉學院在3月24日院方網(wǎng)站上發(fā)表悼文,并宣布降半旗一天,向這位政治家校友致哀。

2015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揭曉,得主為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學院校友安格斯·斯圖爾特·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1945年10月19日,迪頓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是一位微觀經(jīng)濟學家。他曾就讀于劍橋大學,并在劍橋大學獲得了他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F(xiàn)為普林斯頓大學世界級微觀經(jīng)濟學家和美國經(jīng)濟協(xié)會(AEA)前主席,著作等身,獲獎無數(shù)。他因?qū)οM、貧困和福利的分析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三十、哈默頓學院

哈默頓學院(Homerton College),位于劍橋東南的希爾斯路(Hills Road)。哈默頓學院始建于1824年,最早的學術(shù)歷史可以追溯到1695年,但直到1976年才被批準成為劍橋大學的一個正式的學院,因此是劍橋大學比較年輕的學院之一。和學院氛圍相得益彰的是這里精湛的古典風格建筑群,紅色磚墻的維多利亞大廳是整個劍橋最優(yōu)雅的建筑之一。校園環(huán)境清新怡人,宛如一個大花園。學院內(nèi)有美麗的草坪作為英式橄欖球的訓練場地,因而學院的橄欖球隊的成績十分令人矚目。

2001年之前,該學院只招收教育學學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擁有教育學、商業(yè)管理、計算機、電子、建筑等多種學科,是劍橋大學一個非常大的綜合性學院。哈默頓學院是劍橋大學招生人數(shù)最多的學院,在讀本科生570名,研究生600名。學院教授除建筑學和獸醫(yī)外所有劍橋大學課程,尤其以教育學為其特色學科。

建筑和花園

三十一、羅賓遜學院

羅賓遜學院(Robinson College)是劍橋大學最年輕的學院,建于1979年,由企業(yè)家和慈善家大衛(wèi)·羅賓遜(David Robinson)出資建立。1981年5月,學院在英女王的主持下正式揭幕。

羅賓遜學院位于格蘭奇路(Grange Road),在劍橋大學圖書館西面不遠處。學院的整體建筑格局宛如城堡,所有主體建筑均由紅磚砌就,是極具想象力的建筑。學院的禮拜堂別具一格,簡潔而又寬敞,彩繪玻璃窗是由英國著名藝術(shù)家約翰·派珀(John Piper)設(shè)計的。禮拜堂里還有一個精美的佛洛比尼斯管風琴(Frobenius organ)和一臺施坦威鋼琴(Steinway piano)。學院的餐廳設(shè)計別具一格,墻上醒目的位置懸掛著學院贊助人大衛(wèi)·羅賓遜畫像,餐廳的一扇門直接通向?qū)W院后園。

羅賓遜學院

2008年11月,學院建筑被英國每日電訊報提名為英國50大最具想象力建筑,尤其是學校的圖書館和禮拜堂。

學院內(nèi)景

花園

學院還擁有一片幽靜的花園,花園里茂盛的花草樹木,蜿蜒的小徑,古老的木橋,清澈見底的溪流,讓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羅賓遜學院花園后面是李約瑟研究所。

英國副首相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畢業(yè)于劍橋大學羅賓森學院,主修社會人類學。之后他還到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深造。1993年,克萊格成為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1999年,克萊格當選歐洲議會議員,2005年英國大選,克萊格當選國會議員。

此外,這所學院的知名校友還有作家瑪麗·菲利普斯(Marie Phillips)、藝術(shù)家馬爾克·奎因(Marc Quinn)、演員和作家羅伯特·帕特里克·韋伯(Robert Patrick Webb)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