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日常寫作過程訓練

從零開始創(chuàng)意寫作 作者:王小麥


第一章 日常

第一節(jié) 日常寫作過程訓練

巴金曾說,寫作如同生活。巴金晚年身體條件極差,手不停顫抖,根本無法握緊筆,可他硬是低下頭,用下巴抵著筆,極吃力地寫下了一筆一畫;路遙在寫《平凡的世界》時,一個人住在窯洞里,經常就是饅頭就著黃瓜,日子過得隨隨便便,但在寫作這件事上,從不曾有絲毫懈怠,有著超出常人的自律,寫作幾乎占據了他全部的時間。對巴金和路遙來說,寫作似乎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成了生活的全部。這種寫作與生活的緊密相連,讓他們的作品真誠而不矯飾,也讓他們將濃厚的自我感情投射到了作品之中。

可以說,日常寫作是寫作活動的基礎,它直接作用于創(chuàng)作文本,也對作品的最終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它貫穿我們日常生活的時時刻刻,甚至它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因此,從事寫作的人應當,也必須把寫作過程日?;?。所謂日?;?,就是將寫作融入日常生活中。寫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寫作,兩者須臾不可離。

寫作者在寫作活動發(fā)生之前,必須時時心系寫作,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和普通人一樣,作家也在參與日常生活。但是基于寫作工作的獨特性,他們要把常人的生活重新感悟一次。在作家的世界里,集體性的外在生活要轉變?yōu)閭€人性的內在生活,他們對生命的感悟是更深刻、更內在的,他們對生活中平常的萬事萬物都能保持高度關注,并且能不斷體驗和揣摩其意義。如里爾克所說,寫作必須要能深入,走到內心深處。

走向內心,探索你生活發(fā)源的深處,在它的發(fā)源處你將會得到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必須”的創(chuàng)造。它怎么說,你怎么接受,不必加以說明。它也許告訴你,你的職責是藝術家。那么你就接受這個命運,承擔起它的重負和偉大,不要關心從外邊來的報酬。因為創(chuàng)造者必須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聯(lián)結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1]

比如,看到一個小孩子很乖巧,但這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不該有的乖巧,同時,他的嘴角還有一大塊疤痕。

普通人看到,可能只是感嘆一下:“這孩子好乖呀,只是怪可憐的?!彼麄円晦D身便會被其他事奪去注意力,他們的注意力停留在這件事情上的時間是很短的。

但寫作者看到,他會很好奇,仿佛在這個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秘密。他會不停地追問,羅列一大堆問題,比如:這個孩子的家庭是什么樣子的?他嘴角的疤痕是怎么來的?他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時候,他或許會帶著疑問去詳細且小心翼翼地詢問這個孩子,或許直接去猜想他的家庭是怎樣的,猜想一些情節(jié)是如何發(fā)生的,猜想一些細微但重要的過程。

寫作,不是僅僅寫現(xiàn)象、止于現(xiàn)象,而是能透過現(xiàn)象寫本質。這種能力的習得,就要靠日常的感悟和體味。讀蕭紅的小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蕭紅把痛感描述得淋漓盡致。蕭紅的一生是不幸的,但蕭紅并未描寫不幸的模樣,她用自己的感悟和體味,將這些不幸放大為女性的不幸,乃至整個社會的不幸,用血與淚將其書寫出來。于是,她的個人日常便有了思想的深度。

當寫作活動發(fā)生后,在寫作正在進行的階段,寫作者要能學會突破障礙,持續(xù)寫作;也要能發(fā)散思維,掌握一些寫作技巧,促使作品完成。

剛開始寫作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寫作障礙。有的寫作障礙是不知道如何開始,有的寫作障礙是寫到中間無法繼續(xù)。無論何種寫作障礙,都源于自我期許過高,這個時候,不妨告訴自己:先寫吧,無論寫得好還是寫不好,最重要的是寫本身。寫作如同說話,試想自己是在和一個知心朋友聊天,這樣的話,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地寫了。有任何想傾訴的,都可以先寫下來。

寫作者遇到寫作障礙的另一個原因是確實不知道該如何寫下去,或對敘事結構產生了懷疑、人物未來走向不清晰,這些問題常會讓寫作者焦躁。這個時候,寫作者不妨看看書,看看風景,做做其他事情,讓自己靜下心來,爭取做到心外無物,然后試著將自己放在作品的情境當中,慢慢地沉浸其中,這時,你或許就找到了寫作的動力,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看到一個別有洞天的世界。

此外,寫作過程中,寫作者要發(fā)散思維,多角度考慮問題。也就是說,寫作者在寫的時候,要善于借用曼陀羅思考法,從原點不斷向外分散,讓最初的念頭變得枝繁葉茂。這樣,最初的一個想法、一點靈感,就變成了密實的網絡,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

所謂曼陀羅思考法,就是寫作者要能多角度思考問題。寫作時可從以下幾方面思考。其一,故事要講的是什么,牽扯的價值觀是怎樣的,故事處在什么樣的時空中;其二,故事發(fā)生的動機和原因是什么,其表面之下最深層次的東西又是什么;其三,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樣的,故事有怎樣的社會關系和人物關系;其四,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段,也就是故事延續(xù)時間的長短及其背后所隱藏的漫漫人生。若能尋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作時遇到的很多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作品完成之后,一定要記得再修改,再加工。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來的,這句話絕不夸張。寫作之后的修改至關重要。

偉大的作家的作品總要經過反復修改。修改不僅能讓寫作的條理更為清晰,而且能增加文章的韻味。巴爾扎克對待寫作極為嚴苛,他甚至在面對自己作品的校樣時,也頗為不滿,找出了許多問題:

意義晦澀,造句紊亂,風格多瑕,結尾粗陋。必須整個改動,使它更清楚一些,更簡明一些,笨重處減少一些……直到一塊本來是白色空間的沙漠,和中間的一塊印著本文的沃壤上面,都被交叉線條的蛛網蓋滿為止。于是他必須翻過篇去在背面繼續(xù)修改了。

他再度把這整個辛苦筑成的大廈拆散,把每頁從頂?shù)降撞紳M了更多的刪改與墨漬,直到它的復雜與難度不減于它前身的時候。[2]

很多時候,我們的寫作是隨性的,我們要寫心靈深處的東西,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寫出來的內容不免凌亂,不免重復,所以,我們需要將之刪除,或者將之重新調整。

我每次修改文章,特別是在刪除那些我覺得寫得很美的句子或段落時,都會覺得舍不得。所以,我將那些無用的文字都剪貼下來,放在一個名為“無用材料”的文檔里(如果你們也舍不得刪除某些內容,可以試著使用這個方法)。這些現(xiàn)在無用的材料,將來或許會成為另一篇文章的內容。

我們以汪曾祺的《徒》為例,來看看修改的神奇之處。

修改前:世界上曾經有過很多歌,都已經消失了。

修改后:很多歌消失了。

修改之后,汪曾祺的小說中那種傷感的氣氛更加濃厚了,那種欲說還休、無言之言更能觸動讀者。

文章的修改不僅包含對語言和語法的修改,還要關注人稱是否合適,結構是否明晰,開始及結尾部分是否冗長或急促,內容是否重復等,這些都需要反復揣摩體會。

所以,寫,不斷地寫,讓自己永遠處在寫作的過程之中是重要的,但適時地停下來同樣重要,因為寫不是目的,寫得更好才是目的。適時停下來,去修改,在修改過程中反復思考、咂摸和體會,其實也是在尋找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這樣,寫作水平方能不斷進步和提升。

第二節(jié) 訓練寫作思維,拒絕文字復制

寫作不僅僅是表面上的遣詞造句,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也就是展現(xiàn)其中包含的寫作思維。外在的寫作思維在于寫作者寫作習慣的形成,而內在的寫作思維則在于寫作者富有個性的寫作特色的形成。

我們一直都忽視了習慣一詞的深層含義。它不僅僅是我們經常提及的在某些時間、環(huán)境條件下養(yǎng)成的行為傾向,更是這些作用和影響之下的一些內在因素,習慣最大的意義在于它會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史鐵生說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按照他的身體狀況,他能寫下這么多書實屬不易。他一直堅持寫作和閱讀。1999年,他第三次因下肢靜脈血栓住院,這可以算是他最嚴重的一次生病,可他仍然趁每日閑暇的一兩個小時,寫下自己的零碎思想,這些思想最后形成了帶有哲學思辨意味的《病隙碎筆》一書。

史鐵生的書艱澀難懂,這也是他的習慣使然。他愛讀海德格爾、羅蘭·巴特、劉小楓等哲思類作家的文章,也在不斷思考生與死、疾病與健康等哲學命題。這樣的習慣必然導致他擁有這樣的寫作風格,其中的順應和承接關系不言而喻。

如今,像史鐵生這樣既愛讀哲學書籍又不停思考人生終極意義的寫作者已經越來越少了。有的寫作者以兩三年一本長篇小說的速度出書,文字堆積的速度越來越快;有的寫作者和影視創(chuàng)作者不斷“合謀”,作品中的商業(yè)氣息越來越濃,文學意味愈加稀薄。寫作者似乎都變得聰明極了,但也都變得膚淺、直白了不少。

也許大家都遺忘了一點,那就是寫作習慣會慢慢地變成寫作本身。就比如,當我警覺自己思維固化了的時候,回頭看我寫的東西,發(fā)現(xiàn)它們有邏輯,有材料,有論證,唯獨少了之前我最鐘愛的文學性。長時間學術論文式的訓練和閱讀,讓我的思維變得理性化、邏輯化了。

每個人都一樣,都要多回頭看看,多反思,這比什么都重要。畢竟對于寫作者來說,怕的不是寫成的是什么,而是怎么寫成的。長久的錯的寫作習慣必將使我們走入歧途,甚至讓我們對那些正確的習慣嗤之以鼻,從而讓我們下意識地走上一條不歸之路??膳碌氖?,這樣的寫作習慣根深蒂固之后,我們永遠會以其為正途。

寫作思維外化到具體寫作上后,效果會在語言表達、真誠自我顯現(xiàn)和內在哲學積淀三方面得以凸顯。

首先,語言必須有穿透力。

寫作中,語言至關重要。這里并不是說語言要華麗,相反,語言切忌華麗鋪陳,以免喧賓奪主。語言要質樸,如同天成。質樸的語言其實最見功力,往往能達到“力透紙背”的效果。

魯迅的散文集《野草》中有一篇散文名為《希望》,題目為希望,文章也處處談及希望,但魯迅筆下的文字卻寂寥而落寞。借助文字準確表達情感,是寫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fā)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顫抖著,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靈的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fā)也一定蒼白了。

上面的句子中,兩處“了”的運用,表達了魯迅對人生的感慨,以及對自身無能為力的悲嘆;“么”——帶有輕輕的反問,但這種反問又注定是無果的,有種自欺欺人、不忍說破的無力感;“一定也”“也一定”是這句話中肯定、不帶疑惑的字眼,但跟著它們的是“顫抖”和“蒼白”,這就將魯迅內心的絕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語言可謂基本功,恰當?shù)恼Z言表達能反映作者隱秘的內心情感。寫作中的情感抒發(fā)并非如日常談話般直接,它需要藝術化的表達——巧妙地利用語言,讓平凡的語言直擊讀者的內心世界。

其次,寫作中的自我要是真誠的,靈魂要是真的。

也許我們的生活閱歷還不夠豐富,哲學思索還不夠深入,但是我們可以讓思索態(tài)度保持真誠,讓靈魂是真的。

直面內心世界,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不隱晦,不隱瞞,袒露自我。正是擁有了這種真誠的態(tài)度,巴金的《隨想錄》和盧梭的《懺悔錄》才會成為光彩照人的作品。

魯迅說,《野草》太黑暗了,不適合青年人看。其實,要了解魯迅,《野草》是必看的書。在《野草》里,我們會看到,那個激昂的、代表民族魂的魯迅不見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希望與絕望、黑暗與光明之間掙扎的人。魯迅態(tài)度的真誠、靈魂的真誠,讓《野草》煥發(fā)了別樣的光芒。

《野草》中《影的告別》一文,表達了魯迅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默。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干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野草》算得上是我重讀次數(shù)最多的書之一。我第一次系統(tǒng)閱讀《野草》是在大一的文藝學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講著各種曲折拗口的文藝理論知識,而我則埋頭沉浸在閱讀的世界中。老師看到后,也未責備我,只是問我:“你在看《野草》啊,我也很喜歡看,只是,你這個年紀怕是看不懂吧?”我笑笑未說話,因為自己說不上到底是懂還是不懂。現(xiàn)在想想,其實不止當時,就連現(xiàn)在,我都未能完全清楚地知曉《野草》的深刻內蘊,及其背后隱含的魯迅的生命哲學。

但我何以對此書一直念念不忘?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了真實的魯迅,同樣,也看到了真實的自己、真實的靈魂。

寫作貴在真實。真實訴說自己的所有,真實訴說愛憎,將讀者當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你們可以無話不談。這樣,讀者才能沉浸到寫作者營造的氛圍之中,與作品搭建起有效的聯(lián)系。這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雖是無聲的,但也是最真誠的。記住,衡量作品好壞最基本的標準在于寫作者有沒有“為情而發(fā)”。一篇文章,只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思考和充沛情感,就一定是好的,是能引起共鳴的。

當然,寫作者可以自行選擇與讀者交談的方式,可以讓讀者去猜謎,也可以讓讀者直接得知,但要明確,采用猜謎方式的話,謎題的難度要適中,太難會讓讀者知難而退,太容易則會讓讀者喪失閱讀興趣;讓讀者直接得知的話,也需要保證讀者能從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比如在單純的故事敘述之外,呈現(xiàn)敘事語言、技術、結構等的趣味。

最后,還要有深沉的哲學積淀。

什么是哲學?哲學誕生于生活,但又不再是我們普通人經歷的單純的生活,而是要在此基礎之上,去思考生活的意義,去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去思考愛憎。

在日常寫作中,寫作者應適當加入哲學化的思索,能增加思索的深度,同樣能給生活以透徹的把握和體會,給讀者以啟迪。

我仍以魯迅的《野草》為例,魯迅總在其中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死亡的價值等哲學問題。

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如同《紅樓夢》中跛足道人吟唱的“好即是了,了即是好”一樣,魯迅在這里也玩起了哲學游戲,似乎在故弄玄虛,但這恰是生活的本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中間人”,既自私又放任,既絕望又心存希望,既愛又不愛。

魯迅的哲學思索往往處在追問階段,他沒能切實找到一個答案,但這絲毫不妨礙他成為一名哲學家,他提出的很多問題本身就有著哲學意味,比如如何戰(zhàn)勝絕望,生活可有希望,光與暗如何和解,自我如何生存,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對這些終極問題的追問和思考,恰恰成為魯迅寫作中最深刻、最有力的地方。

其實,寫作不是一件太復雜的事情,看簡單點,寫你所想,你會發(fā)現(xiàn):“哦,寫作原來是這么好玩且簡單的一件事?!?/p>

第三節(jié) 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環(huán)境

很多人寫作時都有一個疑惑:為什么自己有很多話想說、想要傾訴,但就是無從下筆?這是很多人會面臨的一個困境,剛開始寫作的人是這樣,那些已經有名氣的作家也是這樣。這個時候我們該采取什么辦法呢?在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里,說得最多的就是不要想太多,只要寫出來就好。拋開所有的寫作包袱,寫就好,不要在意寫得好不好。對于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些其他辦法可以借鑒,比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寫作環(huán)境。

如何選擇合適的寫作環(huán)境?這可能是大多數(shù)寫作者平時不太關注的方面,但翻閱作家的寫作隨筆,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作家特別重視寫作環(huán)境。就比如我們在寬敞的電影院里看電影和宅在家里用電腦看電影,其效果會有很大區(qū)別,環(huán)境有時也會給寫作活動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

首先,外在環(huán)境折射內心需求。

英國現(xiàn)代主義女作家伍爾夫說過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對女人來說,要想寫作,首先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房間不僅代表獨立空間,還是一種獨特情感的表達。我們觀察一個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大致推斷他的性格、生活品性等,同樣,觀察一個作家,去看一下他的寫作環(huán)境,也就能大致猜出他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他們的寫作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們的內心需求。

作家馬原一直在嘗試新的寫作形式,他被稱為先鋒作家。其實在他看來,形式就是內容。他探討形式的無限可能,也就是在探討人生的無限可能。為了呼應這樣的內心需求,他選擇在西藏寫作。只有在西藏,他才有寫作的可能;一旦離開西藏,他的寫作就陷入了“失眠”的狀態(tài)。

對馬原而言,西藏這一外在的寫作環(huán)境代表了其內心的寧靜狀態(tài)。寫作的外在環(huán)境折射寫作者的內心需求。

其次,外在環(huán)境影響作品基調。

法國文藝理論家泰納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三因素說”,是說影響文學作品的有三個因素,分別是種族、環(huán)境和時代。泰納所說的環(huán)境更多是指地域環(huán)境,我們將之理解為寫作時的外在環(huán)境也是合適的。

法國女作家杜拉斯的書都出自那個封閉的、安靜的、孤獨的、只屬于自己的諾弗勒堡的房子。杜拉斯在生活中很少和人溝通,她的好友阿蘭·維爾貢德萊這樣形容她:“她讓自己像河中的流水一樣永不停留,不屬于任何地方……”[3]她拒絕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也拒絕在任何地方停留。她情愿將自己關在諾弗勒堡的房子里,哪怕只是饒有興致地看房子里貼在墻上的一只蒼蠅。這些對她而言就是最大的樂趣。

我們去看杜拉斯的書,就會發(fā)現(xiàn)她的作品也是這樣的,孤獨、掙扎、迷茫、撕扯,就像她獨自一人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流淚和拉扯。杜拉斯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是《情人》,講述了中國男人和法國女孩之間絕望而強烈的愛情。書中,中國男人和主人公“我”一直在封閉的空間里談話,并且這個封閉空間常常是拉著窗簾、一片黑暗的。

寫作的外在環(huán)境不僅能成為作品的外在環(huán)境,還能奠定作品的基調和氛圍。路遙在寫《平凡的世界》一書時,先后在偏僻的煤礦、黃土高原上偏僻的小縣城、榆林賓館尋找靈感。

著名兒童作家安徒生則選擇在寂靜的森林里構思童話,因為森林能讓他釋放想象力,讓他能天馬行空地構思童話故事。

曹文軒說,有好房子就有好文字?!恫莘孔印泛汀都t瓦》這兩部作品是他在相對舒適的環(huán)境中寫成的,若在10年前,他寫不出這樣的作品,正是舒適的寫作環(huán)境影響了這兩部作品的格調。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寫作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與寫作內容相匹配。這看上去似乎玄而又玄,但又實打實地成為作家認同的影響因素,寫作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影響著作品的風格。

鑒于以上兩點,在寫作時,我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外在環(huán)境。

外在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適合你,讓你能在外在環(huán)境中找到寫作的持續(xù)動力。有人喜歡在白天寫作,有人喜歡在夜晚寫作;有人喜歡在安靜的氛圍中寫作,有人喜歡在吵鬧的氛圍中寫作,所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不僅能幫助寫作者持續(xù)進行寫作,還有助于寫作者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

那么如何選擇寫作時的外在環(huán)境呢?

先想想看,自己可以選擇的外在環(huán)境有哪些?自己經常在哪些外在環(huán)境中寫作?將這些外在環(huán)境列出來。然后回憶自己在這些環(huán)境中寫作時的狀態(tài),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進而試著找出讓自己寫作比較順利的環(huán)境,以及能讓自己比較快速地進入寫作狀態(tài)的環(huán)境。

我在桂林的時候寫了很多關于北方小山村的故事。因為所處的地域與故鄉(xiāng)形成強烈反差,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愈加強烈,而這種隔開一定距離、離開一定時間后進行的寫作,讓我能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讓我能更加清醒,也更能發(fā)揮想象力。

外在環(huán)境還包括一種時間上的環(huán)境。想想看,自己喜歡在哪個時間節(jié)點寫作?白天還是夜晚?還是某個固定的時間點?

路遙在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記錄了自己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的過程,里面提到,他的寫作多是在夜晚進行的,時間是很固定的。還有很多作家,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盧梭、魯迅、巴金等都是在夜晚寫作。當然,也有一些作家喜歡在黎明寫作,比如海明威。那么,問一下自己,適合你的寫作時間是什么時候?

在大學時,我特別喜歡在夜晚寫作。舍友都已睡去,此起彼伏的呼吸聲回蕩在安靜的空氣里,桌子上是臺燈投射的黯淡的光芒。我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寫了無數(shù)詩歌。在那種環(huán)境下,我寫詩的速度很快,完全不用醞釀,情感很順暢地得以抒發(fā)。要是脫離了這個環(huán)境,我必須在桌子前坐很久來尋找那些可能產生的感覺,這樣特別耗時耗力。

想想看,在寫作時,你有沒有什么癖好?

有的作家寫作時喜歡聽音樂,有的作家寫作時要抽煙,有的作家要喝酒,有的作家甚至喜歡站著寫作……發(fā)現(xiàn)或尋找一些寫作時的癖好,是很好的持續(xù)寫作的方式。

我寫詩歌時需要很安靜的環(huán)境,但寫小說的話,就需要音樂。我記得自己寫某篇短篇小說時單曲循環(huán)的是王菲的《當時的月亮》。也許當時歌曲和我的心境、作品有機地融合了起來,所以,當我間斷幾天后繼續(xù)寫作的時候,只要一聽到那首歌,感覺就立馬出現(xiàn)了。

這些感受都是無法具體給出建議的,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和寫作環(huán)境。這就像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寫作有時候很難,門檻似乎很高,但其實它需要落實到具體的事件當中,從一些瑣碎的,甚至微不足道的地方尋找突破口,你或許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第四節(jié) 作家式閱讀:泛讀、精讀和重讀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些作家,他們的動態(tài)除了寫作,就是閱讀。閱讀對他們來說是除寫作以外最大的樂趣,有時閱讀的樂趣甚至可以超過寫作。這是一個很好玩的現(xiàn)象,很多人認為寫作的核心就是寫,但對一個作家來說,比寫作更重要的永遠是閱讀。閱讀產生寫作,閱讀影響寫作,但現(xiàn)在,閱讀的作用顯然被我們逐漸忽略了。

我從來都堅信,一個作家可以不寫作,但不能中斷閱讀。作家們往往能在閱讀中汲取思想的智慧和思維的樂趣。舉幾個例子,就某個角度而言,沒有馬爾克斯,就不會有莫言,因為莫言語言的通感以及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受益于馬爾克斯;沒有曹雪芹,也不會有白先勇,因為白先勇作品中強烈的幻滅感正脫胎于《紅樓夢》中“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的思想;沒有魯迅,也不會有蕭紅,因為蕭紅作品中的國民性以及對人性的書寫,便是她對魯迅寫作思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也就是說,對一個寫作者來說,最好的老師是閱讀。閱讀不僅能幫助寫作者形成審美趣味,還能更系統(tǒng)、更全面地教會寫作者怎樣寫作。所以,初學寫作的人一定要主動閱讀,并且要像作家一樣閱讀,將泛讀、精讀和重讀結合起來。

首先是泛讀。什么叫泛讀?就是什么都要讀,要有充足的閱讀儲備。

閱讀儲備能幫助寫作者區(qū)分好作品與壞作品。多閱讀,特別是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能夠提升寫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趣味,讓他們更容易判斷什么是好的作品,以及好的作品應該是什么樣的。這種從閱讀中得來的切身體會,是任何一本介紹寫作技巧的書無法教你的,它們更能停留在寫作者的內心深處。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儲備后,寫作者才會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字,以及怎樣才能寫出好的文字。

閱讀儲備也能讓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深邃的思想和更獨特的審美,而這些是成為一個好作家的必備內功。習得這些能力是一個無比緩慢的過程,我們不能期待這些能力能在朝夕之間獲得。閱讀開拓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知曉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的世態(tài)紛亂,看到郝思嘉[4]的美麗和任性,也體會到故事中那些濃得化不開的愛戀;閱讀讓我們開始思考生活的意義是僅僅去做加法,還是要像斯特里克蘭德[5]一樣去做減法,回歸最初;閱讀也讓我們能回到特定的歷史時期,回到我們內心最柔軟之地。閱讀讓我們渺小的肉體變得無限大,讓我們得以深入體驗、感知,進而思考這個世界,我們得以擁有一種全新的眼光,這是從審美到視野的一次全新洗禮。

提高閱讀儲備量的關鍵是學會選書。我們在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可以看公認的經典書籍,但是要慢慢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喜好,學會自己給自己找書,最好有幾個特別喜愛的作家,然后扎實地閱讀他們的書籍,這樣就會清晰地了解這個作家的寫作軌跡,慢慢地,我們能從讀的那些書里找到寫作的大致方向,當我們把書融進自己的靈魂后,書就不僅僅是書,還會變成我們的思想。

其次要精讀。

文學理論中有一條經典理論,即“對話理論”,就是不再簡單地把讀者歸為接受者,而是讓讀者參與作者的寫作過程。讀者是主動參與者,他們參與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和作者一起完成了作品。正如英國作家戴維·伯姆在《論對話》中所言:“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sup>[6]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要進入作品之中,一定要多讀幾遍,第一遍可以只是單純地以讀者的身份去閱讀,就是欣賞式地、憑興趣和感覺去閱讀,這能幫助我們篩選出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若一部作品讓我們愛不釋手,自覺能從中獲得許多教益,那就要繼續(xù)閱讀,讀第二遍、第三遍,這時候我們就要以寫作者的身份去讀,去思考這本書為什么會令自己喜歡,這本書對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節(jié)是哪些,作家又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同時,要注意作家的語言技巧(比如,如何斷句、如何運用意象、如何搭配主謂賓等),注意情節(jié)線索的設置(比如,如何設置沖突、如何化解沖突),注意人物的設置(比如,為何設置這幾個人物,他們出現(xiàn)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也可以劃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段落與寫得不好的段落,想想看,這些能對自己的寫作產生什么樣的幫助。

總之,精讀能讓我們從作家的角度體會寫作的奧秘,發(fā)現(xiàn)一些無法在寫作課程或寫作書籍里看到或體會到的寫作訣竅。一個寫作者最好的老師永遠是書籍,而精讀能幫助寫作者更好地參透書中的一切。

最后,要不斷地重讀。經典作品的價值就在于每次重讀都會有收獲。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對同一本書的理解是不同的。當我們重讀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書本不再是書本本身,它帶有往昔的回憶,讀書似乎變成了讀自己、讀人生。把一本好書讀十遍和讀十本好書,你學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同樣,把一本好書讀一個月和一個月讀三十本書,你獲得的知識積淀有著天壤之別。讀書是急不來的。

當然,你也可以反駁我。陶淵明就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極其豁達的讀書態(tài)度??墒莿e忘了,不求甚解并不是陶淵明讀書的最終結果,它后面緊跟著的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已經沉醉在讀書的境界之中,他說的不求甚解只是當時,他會把書中的內容記在心里,等有新的感觸了,就“會意”了。所以,陶淵明是在用一輩子看書,并將書融進了生活之中。這樣理解,你就能明白陶淵明為什么在讀完《山海經》后,會寫出《讀〈山海經〉十三首》這組詩。如果他只是泛讀,他還會推敲并寫出讀后感嗎?

我們都有盲目追求讀書數(shù)量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的知識體系還未形成,人生閱歷還不夠豐富,鑒別好與壞的能力還不夠。我們必須擁有足夠的閱讀量,才能找到心儀的作家和作品,才能找到自己熱愛的文學風格。但這真的只存在于最初階段,等到我們培養(yǎng)起了閱讀趣味,讀書就當是深閱讀,就當有自己的思考。

寫作,先要寫,后要閱讀、精讀。把自己當成一個寫作者,站在寫作者的立場去閱讀,這時候的閱讀就不能只有被動的吸收,還要有主動的批判,要不斷問自己,你從前人的書里面發(fā)現(xiàn)了什么優(yōu)點?你要怎樣將之運用到寫作中?書里有什么缺點?你又應當如何規(guī)避?

所以,看書是什么?何為看書?盲目地追求閱讀數(shù)量,用閱讀速度掩飾內心的貧瘠,我不會說這是錯的,因為閱讀在潛移默化之中熏陶著我們。但我也不會說這樣的閱讀方式是好的,是值得推崇的,因為閱讀的目的不是閱讀,不是你對別人說“我看過這本書了”,不是你知道了故事框架……閱讀真正的目的是將讀到的東西內化于心。一句話,閱讀不是目的,思考才是最終目的。閱讀過程中的獨立精神與批判精神最為重要。

總之,像作家一樣閱讀,就是要學會自主閱讀,尋找自己喜愛的作家,去消化和吸收作家的創(chuàng)作精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

第五節(jié) 另類知識和另類日常書寫

張大春說,小說是另類知識。小說要敢于冒犯已有的知識,這是小說的本義,也是小說存在的目的。他還對此做了更為具體的闡釋。

當小說被寫得中規(guī)中矩的時候,當小說應該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時候,當小說只能闡揚人性世情的時候,當小說必須吻合理論規(guī)范的時候,當小說有序而不亂的時候,小說愛好者或許連那輕盈的迷惑也失去了,小說也就死了。[7]

張大春雖然談論的是小說,但其輻射面是很廣的,可以輻射到所有寫作題材、所有寫作內容。我們常說,寫作要新穎,在技巧和內容上要能見人之未見,寫人之未寫。其實成功且能受到讀者歡迎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另辟蹊徑,能找到新角度、新內容或者新技法的文章。

一般來說,我們掌握和了解的是普遍知識,它告訴我們生存準則和智慧,它甚至是我們的謀生之本。這些普遍、基礎的知識是寫作的根基,但除此之外,我們必須有“特有”的東西,而這些“特有”之物,就是另類知識和另類日常書寫。

可以說,對另類知識的了解和挖掘頗能考驗寫作者的能力。它考驗的不僅是寫作者觸類旁通的能力,更是有效且快速挖掘知識的能力。文學來源于生活,寫作自然也要深入生活,寫作者在扎根于日常生活、切實了解和體味生活的基礎上,才能創(chuàng)作出帶有生活溫度的作品。

要獲取另類知識,我們首先必須有一雙敏銳的、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的眼睛。如何在平凡甚或瑣碎的生活中找到寫作題材?如何在千篇一律的日常中找到具有特殊意味的內容?如何在轉瞬即逝的時光里,留下值得永恒書寫的內容?只有依靠深入觀察和深入體驗的能力。

觀察,自然要用心觀察,能深潛其中。柳青長期深入農村,和農民打成一片,這樣的生活經驗讓他筆下的鄉(xiāng)村變得可信;路遙在鄉(xiāng)村和城市之間的掙扎和矛盾讓他把“城鄉(xiāng)交叉地帶”描寫得震撼人心;近來梁鴻、黃燈等作家關于鄉(xiāng)村的非虛構作品,正是基于他們多年來對鄉(xiāng)村及農民生活狀況的深入觀察和反思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些作家的寫作都是“發(fā)乎情”的寫作。一篇文章,只要有關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就一定是好的,是能引起人共鳴的。

然而,當下一部分寫作者缺乏實際生活經驗,他們的寫作有膚淺化和表面化的傾向。他們只停留于表面觀察,缺乏深入現(xiàn)實生活的毅力和勇氣,比如有些寫作者對鄉(xiāng)村的書寫如隔靴搔癢,難以觸摸到真正的痛處。而真正的觀察要求寫作者能將自我感情融入其中,帶有獨特的個人情感和體悟,比如對于饑餓的書寫——真正的饑餓感要體現(xiàn)在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

比如《綠化樹》[8]中的章永璘面臨的最大的苦難就是饑餓——他無時無刻不被強烈的饑餓感裹挾,而把他從苦難中解救出來的是女主角馬纓花。馬纓花表達感情的方式不是如同普通情侶一樣通過動作、言語甚至眼神,而是“拿出一個白面饃饃”。

其次,另類日常書寫要充滿趣味,要能提供可信之據。寫作不在于對簡單的主題、故事的闡釋,更不在于一句話就能總結出來的意義和主旨。寫作其實就是一場奇遇,就像一場遇見,故事中的人物欣喜相逢,有時還會感激涕零。寫作包括思維樂趣、人性的挖掘等過程,寫作者們孜孜不倦地尋求答案,探討人物的心理,探討人生的謎底,這種探討最終指向的是人性,是哲理,是沒有答案的答案,是將善思的讀者納入其中,一同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不斷去除遮蔽,期望達到清明的境界。

在思維樂趣方面,以芥川龍之介的一篇很經典的小說《竹林中》為例,它將技巧與內容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小說大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武士被殺,為了尋求真相,砍柴人、行游僧、放免[9]、老嫗、強盜多襄丸、死者的妻子以及借巫女之口來作證的亡靈輪番自陳,然而他們的話是相互矛盾的。武士被殺的真相是什么?沒有一個人知道。有人稱這篇小說為偵探小說,并試圖從中找出蛛絲馬跡,以還原真相。但我更傾向于認為這篇小說本無意說出真相,而是引導讀者思考何為真相,或者說真相是否存在、世間到底有無真相。

在心理挖掘方面,李清照的詩詞把心思細膩的女性形象刻畫得無比到位,比如“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比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再比如“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你也許會像我一樣驚訝,驚訝于她用寥寥數(shù)語竟能把如此多的感情描述出來,實屬妙哉!歸根結底,好文章在于它成功地與讀者建立了聯(lián)系。寫作者用細膩的語言表達情感,而讀者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兩者相互輝映,終成佳作。

最后,另類日常書寫還應預設受眾群體。一個完整的寫作活動必然包括讀者的參與。讀者是寫作活動的最后一環(huán)。我們在選擇素材、內容時,得選擇能和讀者產生共鳴的東西。如果寫作只局限于寫作者自身,只是有關自身的喜樂哀愁,必然不會得到讀者的青睞。有很多剛開始寫作的人,只寫自己的情情愛愛或快樂憂思,這種只關乎個人的內容不會讓讀者產生共鳴,也就無法吸引讀者。

所以,在選擇寫作內容時,要善于將“我”個人的內容寫成有關“我們”的內容,由“我”向“我們”過渡,這是擁抱讀者的必經之路。

舉一個例子,日記大多是在表達寫作者自己內心的孤獨、寂寞情緒,但要形成文學作品,情緒就應該是普適的,比如關乎人類的永恒孤獨??ǚ蚩ǖ摹蹲冃斡洝肪陀萌俗兂杉紫x這樣一種夸張的敘述,讓讀者體會這種情感。

每個寫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基本上都會預設相應的讀者。喬伊斯談創(chuàng)作時說道:“我在《尤利西斯》里設置了那么多迷津,它將迫使幾個世紀的教授學者來爭論我的原意,這是確保不朽的唯一途徑?!?sup>[10]

可見,晦澀難懂且體量龐大的《尤利西斯》的成功也和作者預設了讀者群體有很大關系。另類日常書寫必須有大致與之匹配的讀者,寫作者只有心里時刻裝著讀者,讀者才有可能滿心歡喜地接受你。

熟悉文學理論的人知道,中外文學的發(fā)展進程中始終橫亙著一個不變的主題,那就是每個時代、每個寫作者,都或多或少有著“影響的焦慮”,如何破除此種焦慮?焦慮促使寫作者在內容和技巧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也使一批看似嶄新的文本輪番登場,寫作者對于另類知識和另類日常書寫的渴求也越發(fā)強烈。但要切忌浮于表面、未經思索,或者盲目求新、求異的另類知識,要將其帶入自我情感中,不斷深入挖掘,讓另類知識、另類日常書寫都體現(xiàn)思想的睿智和趣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